古代有那些医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代有那些医书?,第1张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外科学讲义》方之三石散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主治 24 三石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三石散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三石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仙传外科集验方》之三石散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三石散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制备方法 5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之三石散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主治 54 三石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用药禁忌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石散 1 拼音

sān shí sǎn

2 《中医外科学讲义》方之三石散

三石散为经验方,出自《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1]。

21 方名

三石散

22 组成

制炉甘石3两,熟石膏3两,赤石脂3两[1]。

23 功效主治

《中医外科学讲义》方之三石散功在收涩生肌。主治皮肤病,滋水浸*,日久不止;烫伤腐肉已化,新肌不生者[1]。

24 三石散的用法用量

麻油或凡士林调搽患处[1]。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1]。

3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三石散 31 方名

三石散

32 组成

炼成钟乳2两,紫石英1两(细研,水飞过),白石英1两(细研,水飞过),人参3分(去芦头),白术3分,白茯苓1两,细辛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杜仲1两(去粗皮,炙令微黄,锉),牡蛎1两(烧为粉),干姜23分(炮裂,锉),防风1两(去芦头),桔梗半两(去芦头)。

3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三石散主治风劳积冷。

34 三石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入研了药令匀。

4 《仙传外科集验方》之三石散 41 方名

三石散

42 组成

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白芍药1钱,桔梗1钱,知母1钱,山栀子1钱,茯苓2钱,连翘2钱,天花粉2钱,干葛2钱,肉桂半钱,藿香半钱,木香半钱,甘草6钱,朴消1两6钱,寒水石8钱,石膏8钱,滑石1两,大黄8钱。

43 主治

《仙传外科集验方》之三石散主治疮疡,消渴小便数。

44 三石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1半,用布绢绞汁,入蜜少许,1日3服。渐加1两重,常使小便疏通。

45 加减

如自利,不用朴消、大黄。

4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5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之三石散 51 方名

三石散

52 组成

钟乳5分,紫石英5分,白石英5分,人参10分,栝楼根10分,蜀椒10分,干姜10分,附子10分,牡蛎10分,桂心10分,杜仲10分,细辛10分,茯苓10分,白术5分,桔梗5分,防风5分。

53 功效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之三石散功在补虚。主治风劳毒冷,百治不愈者。

54 三石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行10数步至50步以上服此大佳。

5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56 用药禁忌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目录 1 拼音 2 《药奁启秘》:二宝丹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二宝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仙拈集》卷四:二宝丹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二宝丹的用法用量 34 注意 35 摘录 4 《中医外科学讲义》 41 二宝丹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二宝丹的用法用量 4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二宝丹 1 拼音

èr bǎo dān

2 《药奁启秘》:二宝丹

21 处方

升药 熟石膏各等分

22 制法

研极细末。

23 功能主治

提脓生肌。主疮痈溃后,脓水未净。

24 二宝丹的用法用量

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口。

25 摘录

《药奁启秘》

3 《仙拈集》卷四:二宝丹

31 处方

朱砂、滑石(各飞)各等分。

32 功能主治

杨梅结毒,或在头脑、咽喉、鼻中溃烂腐臭者。

33 二宝丹的用法用量

土茯苓半斤,打碎,用河水12碗,煮至6碗,入丹3分3厘,滚12沸,早、中、晚各服2碗。1月全愈。

鼻病,加辛夷。

34 注意

忌油,盐、酱、醋、糖、茶、酒。煎时忌铁。

35 摘录

《仙拈集》卷四

4 《中医外科学讲义》 41 二宝丹的别名

八二丹

42 组成

煅石膏8两,升丹2两。

43 功效

排脓拔毒。

44 主治

一切溃疡,脓流不畅,腐肉不化。前庭大腺炎。

45 二宝丹的用法用量

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附在药线上,插入疮口中。

46 附注

八二丹(《外伤科学》)。

古籍中的二宝丹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结毒门主方

粉三钱,犀牛黄一分,珍珠二分,搅和成膏,摊贴。二宝丹专治男妇杨梅结毒,或在头脑、咽喉、鼻中,溃烂腐

《济世神验良方》:外科附录

用土茯苓二两,牙皂一枚,水三碗煎碗半,分五次送二宝丹治结毒,不论远年近日神效。白滑石(水飞)二钱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3.论肺病治法

(附∶清金二妙丹、清肺三妙丹、治肺病便方)肺病之因,有内伤外感之殊。然无论内伤外感,大抵皆有发热之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计四十证)]疥疮

俱洗以参椒汤、搽以绣球丸。其湿烂痛甚者,搽以二黄丹皆获效。至于日久生虫,皆因湿热所化,清其湿热则虫

《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小便不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