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永乐大典》都不是原本?那么原本的《永乐大典》究竟在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现存《永乐大典》都不是原本?那么原本的《永乐大典》究竟在哪?,第1张

《永乐大典》的编修可谓是耗时耗力,是永乐时期众多文人匠人的心血之作。然而如此浩繁的巨著完成之后却被束之高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以致慢慢遗失。那么封存在皇城之内的永乐大典怎么会流传到了民间?又是那些人为了保护《永乐大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到了清朝初年,有人在皇史宬,就是皇家档案馆发现了这部《永乐大典》。可是当时满族刚刚入关,满族贵族没有什么文化,没有意识到这部《永乐大典》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再加上又是前朝遗物,所以没人理会它。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决定修《四库全书》,于是这部《永乐大典》再度受到了注意, 可是经过清点发现《永乐大典》少了一千多册,这一千多册《永乐大典》哪里去了? 有人向皇帝举报说有三个人很可疑,这三个人叫做徐干学,高士奇,王鸿绪,他们都是康熙年间的探花,选入翰林院编修。高士奇担任内阁中书,经常给康熙皇帝讲解儒家经典,深受皇帝的信任。王鸿绪也是进士,也进入到翰林当过编修,出任过工部尚书。这三个人饱读诗书,喜欢藏书,所以很喜欢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将这一千多册《永乐大典》窃取回他们老家。乾隆皇帝一听有道理,立刻下旨两江总督浙江巡抚到这三个人家去搜。并且带去皇帝的口谕说《永乐大典》是 的财产,如果你们收藏了交出来就既往不咎。可是这三家人的后人坚决否认,见过《永乐大典》。没办法,两江总督浙江巡抚只好无功而返。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全国范围内搜查,尤其是贩卖旧书的地方,可是还是义一无所获。这一千多册《永乐大典》下落不明。其实这一千多册《永乐大典》的丢失,这三个人虽然洗不清他们的嫌疑,但是全怪他们有点冤。因为《永乐大典》在雍正年间从皇史宬就搬到了翰林院的敬一亭,翰林院的官员们就有机会接触《永乐大典》了,可是当时没有严格的图书管理制度,这帮子官员监守自盗,多年来,这一千多册就这样一本本流失了。不过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对《永乐大典》加强了管理,可是还是发生了一起盗书案。 有一天,一个纂修官叫做黄寿龄,白天工作没完成,想回家晚上加班,就把六册《永乐大典》带回家里。没有想到被贼盯上了,路上这盗贼窃走了。黄寿龄到处找都找不到,没办法只好如实上报。皇帝一听大怒,立刻下令步军统领英廉彻底追查。英廉下令挨家挨户搜查,结果一无所获。结果盗贼就把这六册《永乐大典》放在了大臣早上上朝路过的御河桥边。第二天一早,《永乐大典》的六册失而复得。 《四库全书》编纂完之后,《永乐大典》再一次被弃置在翰林院的敬一亭里,这帮子官员继续监守自盗,偷书的方式很简单,官员上班来的时候背着一个包袱,包袱里背着一个棉袍,下班的时候棉袍穿在身上,包袱里包几册《永乐大典》,看门人无法发现,就这样一本本地都带出去了。到了嘉靖和道光年间,朝廷要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再次启用《永乐大典》。这一次就没有什么严格的管理制度了,接触这本书的人又更多了,损失就更惨重了。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了北京,对翰林院的藏书大肆劫掠,《永乐大典》损失惨重。这帮子外国人把《永乐大典》当做战利品运回了自己的国家。其实更 的是大清朝的一些官员,他把偷来的书拿到全国使馆,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格卖给外国人。在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的衙门的时候,对《永乐大典》进行了清理,只剩下大约五千册了。到了光绪二十年,再对《永乐大典》进行清点,就只剩下八百册了。所以《永乐大典》一方面是清朝官员监守自盗,一方面是外国侵略者的肆意掠夺,仅仅几十年之内,百分之九十流失了。 到了1900年,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英国使馆北邻就是翰林院。双方交火,不知什么人纵火烧毁了翰林院的敬一亭,整个藏书全部烧毁,一片狼藉。一个翰林院的学士路润庠在废墟中整理出仅仅64册的《永乐大典》。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当时的 就下令,将翰林院这64册《永乐大典》残本交给教育部。教育部把其中的60册交给京师图书馆,剩下的4册由它自己的图书馆收藏。从此中国 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搜寻,收购工作。 到了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我们大片国土沦丧。在沦陷区,民间散失着非常多的古籍善本。这些古籍善本面对着一种被日军掠夺的危险,以郑振铎为首的几位文献学家在上海成立了文献保存同志会,简称「 ”文保会”。他们向 提出要求,要保存那些流散在民间的古籍善本, 批准并且资助了法币。文保会的工作人员就用这笔巨资在敌占区秘密地搜集收购古籍善本。两年多的时间,一共收购了48000册的古籍善本,其中包括一册《永乐大典》。 可是这个时候,上海已经不安全了,局势越来越危险,文保会工作人员请求 将这批收购来的古籍善本运到重庆去交于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 同意了,但是从陆路走很困难,于是决定走水路,从上海出发,经香港去重庆。当年这48000册古籍善本运到了香港,暂时存放在冯平山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这批书进行登记造册,核对最后装箱。忙了一个半月,装了117箱古籍善本,可是这个时候从香港到重庆的路被日本人切断了,经有关方面的同意决定把这48000本古籍善本运到美国去交给美国国会图书馆暂时收藏,为了日后索取这些古籍善本有依据,工作人员又打开所有逇箱子,在每一本上都盖上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印章。可是这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到了1941年的11月底了,工作人员把这117箱古籍善本运到了香港码头,等待美国来的格林特邮轮把这些书邮到美国去,可是这个邮轮在香港码头仅仅停了两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装货卸货。正当人们感到错失良机遗憾时,传来了一个令人惊鄂的消息,格林特邮轮行驶到菲律宾的时候被日军击沉了,人们感到逃过一劫的庆幸,所以这117箱古籍善本又运回到了冯平山图书馆。 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几天之后日本人占领了香港。一队日本宪兵进驻冯平山图书馆把所有中国籍的馆员全部赶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收回冯平山图书馆,可是这117箱的古籍善本一本都不见了,显然是被日本人拿走了。就在这个时候从日本传来一个消息,日本商务部为了度过战后的经济危机,想要用战争中掠夺来的文物到西方银行换钱买粮食。中国 听说消息之后立刻成立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简称「 ”文损会”。文损会工作人员立刻提审相关人士,他们矢口否认。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驻日本东京办事处在东京帝国图书馆发现了盖着国立中央图书馆藏书印章的中国古籍善本。文损会立刻赶到日本,在东京帝国图书馆的地下室发现了这117箱古籍善本。经过艰难的谈判和斡旋,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日本人不得已不把这117箱48000册古籍善本还给了我们中国。 1948年这一批古籍善本和许多故宫文物一样迁到了台湾,这一本《永乐大典》也落户了台湾。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 对《永乐大典》的搜集,收购花了更大的力气,中国国家图书馆更是不遗余力,经过外交斡旋,前苏联 分三次归还我们64册《永乐大典》,德国还了我们3册。在国内也广泛地动员,让民间收藏者捐献他们手中的《永乐大典》。经过过年的努力,我们国家收藏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一共有223册《永乐大典》,全世界范围内有8个国家,30个单位和个人收藏的《永乐大典》总共加在一起有400余册。 嘉靖皇帝叫做朱厚熜,他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嘉靖皇帝在位45年,宠信奸佞,荒*无道,经常不理朝政。其实他之所以喜欢《永乐大典》,是因为《永乐大典》中收藏了大量的道教经典,这就引起了一个一心想当神仙的皇帝的兴趣。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起火,三大殿都烧毁了,大火危及到了文楼,嘉靖皇帝连下三道圣旨,把《永乐大典》从文楼中抢救出来。大火过后,嘉靖皇帝心有余悸,于是决定重新抄录一部《永乐大典》。一百多人经过六年的努力,《永乐大典》终于抄录完成了。这样一来《永乐大典》就有了两个版本,永乐年间的叫做正本,嘉靖年间的叫做副本。可是嘉靖年间的副本抄录完成之后,永乐年间的正本就不见了。现存所有的《永乐大典》没有一本是永乐年间的,对此人们纷纷猜测,人们又这么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永乐大典》被大火焚烧了,还有一种猜测是《永乐大典》藏在黄史宬的夹墙上。第三种说法就是《永乐大典》藏在了嘉靖皇帝的陵墓中。 所以现在的专家们根据以上理由都在猜测,很可能《永乐大典》的正本陪葬与嘉靖皇帝的陵墓永陵之中了。事实究竟如何呢?那就只能等待有朝一日条件具备,打开永陵,让真相大白了。

余杭图书馆可容纳藏书60万册(件),现有馆藏量32万册(件),其中报刊1千余种,电子图书2万余册,地方文献976种,4357册(件),线装古籍2118种,10727件,善本823册,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清光绪《余杭县志》、《临平记》等500余种珍贵地方史志。

明代刻本《五车韵瑞》等10种243册,被收入国家古籍善本总目,明代万历刻本《文苑三绝》是海内孤本康熙内府刻本《渊鉴类函》被列入《国家珍贵图书名录》。

刻本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石印本指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 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体字,易于辨认。

影印本:分线装和平、精装两种形式。过去的影印本,大都采用线装,保持中国古书古雅的特色;但当代的趋势,要求影印的古书采用平装、精装的形式,这样价格可以低廉,又便于插架。影印的古籍也可以加以断句或校勘,有部分影印的古籍已是断句本或校勘本。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的石印文献,内容以古籍为多,遍及经史子集四部以及丛书、通俗小说、唱本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商务印书馆石印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石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地图、画刊、报刊和时人新作等也大量地以石印的方式出版。

影印图书大约有3种方式:珂罗版影印,石印,胶印。工序基本上都是先照相,而且是依原本照相。影印本在古籍中很普遍。

-刻本

-石印本

-影印本

乾隆时期继承前清二朝风气,产生不少

拍卖会 一年成交146亿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6年,共有105家公司拍卖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比去年增加21家;举行拍卖专场689个,比去年增加68个;总成交额约为146亿元人民币。而在2003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额还只有25亿元人民币。

在业内,中贸圣佳、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华辰四大拍卖公司是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第一集团,其经营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瓷器、玉器、铜器、杂项;油画、雕塑、近现代艺术;邮票、钱币;古籍善本、碑帖拓片等。由此不难看出,对于收藏投资,人们不但热情高涨,而且兴趣广泛。

同样是在2006年,收藏市场上频频拍出令人咋舌的高价: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铜佛像以1166亿港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为内地拍卖中国瓷器的最高纪录;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币创造了中国清代瓷器的拍卖纪录,徐悲鸿的油画作品《奴隶与狮》以5388万港元创下中国油画世界拍卖新纪录;在北京华辰秋拍会上,《地球的红飘带》以154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连环画拍卖纪录……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05年底,中国在世名家的作品一平尺的平均价在5000~6000元人民币,到2006年5月上涨至12000元,此后不到一个月,这价格就跳到了15000元。“过去是好几年才涨一次,后来变成几个月涨一次,如今却是一个月涨一次。”

“川人从未负国,国人决不负川”,这是四川地震后,流传的一句话,比起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霸气,更触动人心。自古以来,为何四川会如此多灾多难?历史上,四川有两次几乎是亡省的,一次是南宋末年,川人几乎被蒙古人杀尽,还有一次就是张献忠屠川。

当时的四川有着最好的茶叶和丝织品,有书院,保存着最多的古籍善本,还有最重要的是,四川向全国提供了近三分之一的税收,也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在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又成了蒙古的目标后,四川也就成了抗击蒙古最激烈的地方,是南宋最后的屏障。

成吉思汗亲手创建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从无败绩,但他们却在川东钓鱼城下折戟沉沙,这座孤城独守36年,甚至在南宋灭亡后还继续抵抗多年,钓鱼城之所以能名扬天下,是因为它让蒙古大汗战死城下,先锋官汪德臣阵亡,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欧亚战争的格局。

然而,钓鱼城在坚持了几十年后最终被攻破,川人被蒙古军大肆屠杀,人口从战前的1290万人减少到825万,仅成都就有140万人被杀,是南京大屠杀的45倍。

经过明代两百多年的恢复,到崇祯时,四川的人口恢复到了310万,但是远不及宋末时期的1290万。可谁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以后四川再次陷入恶魔的屠杀,这一次是张献忠屠川。

传说,张献忠杀光了四川人,其实不然,毕竟张献忠1646年战死后,清军在四川尚有长达13年的征战。康熙初年,四川已损失了90%以上的人口,再度沦为元朝时千里无人烟的状态。

尽管四川遭受了两次灭顶之灾,但只要国家需要,川人仍旧赤心为国,比如保路运动,成就了辛亥革命,1911年11月27日,成都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彻底覆灭。

目前市场上出售古籍书,较为盛行,但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古籍书已是凤毛麟角,难以见到,故大多数均为清代或者民国时期的书籍。

对于如何鉴别清代版本古籍书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一些实践体会,有如下几点以供参考。 对清代书籍的版别要有所认识,其大致可分内府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四大类别。内府刻本主要指武英殿刻本;官刻本主要指各省、府、州、县学校、书院刻本;私刻本主要指私人刻书;坊刻本指书坊刻本,如苏州扫叶山房,扬州文官堂、宁波群玉山房,安徽屯溪茹古堂、金陵奎璧斋等等。 对清代书籍的特征要有所掌握清初刻本多有明代遗风,字形长方、横细竖粗。如顺治刻本《甲申集》、《梅村集》。康熙以后多为硬体字和软体字。硬体字即仿宋体;软体字即写体,如《板桥集》、《绿窗遗稿》、《杨太后诗》等。 对清代书籍的纸张要有所了解。其多为开化纸、棉纸、黄榜纸、毛边纸、毛太纸等,颜色呈暗黄,纸质柔软耐久。 对清代书籍的版式要有所辨别。一般多为左右双边,也有四周双边、单边。多白口、少黑口,装帧大多为线装。 总之,对清代版本书籍的鉴定方法除上述几方面外,还应注意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是否相符,也是鉴定清代古籍书是否属真本或仿本的重要一环。

《丰山集》

(明)孙存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此书版刻精美,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卷首钤“拙者之庆”竖长方阳文印。《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仅著录本馆有藏,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文渊鉴》

(清)徐乾学等撰注,清康熙内府刻五色套印本。

此本为清代康熙内府朱墨黄绿蓝五色套印本,版式精美,色泽鲜豔。半叶九行二十字,粗黑口,双顺黑鱼尾,四周单边。

《广金石韵府》

(清)林尚葵辑,清康熙刻本。

此本为清康熙九年周亮工赖古堂朱墨套印本,刻印精良,半叶六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

《重刊明心宝鉴》

(元)范立本辑,明嘉靖刻本。

此书刻印精良,宽行大字,粗黑口,双对花鱼尾,有元刻之遗风,且保存完好,品相上乘。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

(唐)杜甫撰,(宋)王十朋集注,(宋)鲁訔编年并注,宋刻本。

此书版刻精美,纸墨优良。谢国桢先生认为其所刻字体、刀法、行款与宋黄善夫所刻《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蘇东坡先生诗》大致相同,断为南宋建阳麻沙坊刻本,刻于孝宗之後。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宋)欧阳修等撰,元刻明递修本。

此书具有典型元刻风格,书中有三页出现三黑鱼尾,上顺下对,原刻与递修本都有刻工。元刻遗留已罕,虽经递修,亦属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版本价值。此本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唐)陆德明撰,明汲古阁影宋钞本。此书系明末汲古阁毛氏影宋钞本,墨妙笔精,与真刻无异。本叶钤有“席鉴之印”、“ 萸山珍本”等印记。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