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瓷应买什么书籍?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陶瓷器物的手工艺制造技术,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质地和色泽展示的。
这些年我有点爱上了陶瓷方面的知识,也收藏了不少陶瓷
其中也收集很多关于陶瓷的电子书籍,让我对陶瓷的认知提高了一大截,我看过的这些陶瓷书籍应该说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不服来辨
出自 古籍阁 非常少见的陶瓷书籍全集目录: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北京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 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香港澳门台湾卷(1)》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1-福建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3湖南湖北》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2-天津及东北三省地区》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3-河北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6-山东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7-江苏、上海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8- 安徽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卷》
├─中国瓷器
《中国陶瓷1史前.商.周陶器》
《中国陶瓷2汉.唐陶瓷》
《中国陶瓷3宋.元瓷器》
《中国陶瓷4明代瓷器》
《中国陶瓷5清代瓷器》
《
├─收藏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
《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图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 瓷器篇 01》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五代宋元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五代宋元卷(二)》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三)》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二)》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三)》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二)》
《中国古代瓷器珍品集锦 (1)》
《中国古代瓷器珍品集锦》
《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
《中国宋元瓷器图录》
《中国文物鉴赏丛书 瓷器鉴赏 傅正初》
《中国明代瓷器图录》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中国清代瓷器鉴赏图录 (全》)》
《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 朱裕平》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瓷器)》
《中国青花瓷器纹饰艺术》
《元代纪年青花瓷器的研究》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
《元代青花瓷器相关问题的研讨:兼谈扬州出土的元代青花瓷》
《元明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云肩纹”发展研究》
《元明清瓷器纹饰_番莲花_研究》
《古玩鉴赏系列——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瓷器)》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
《学习瓷器鉴赏从瓷片开始》
《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瓷器的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
《宋辽金纪年瓷器》
《官民竞市的明万历青花瓷器》
《尘封的文明:西夏瓷器》
《岭南地区六朝墓葬出土青瓷器研究》
《德化瓷器展览》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
《明代景德镇单色釉官窑瓷器之研究》
《明代瓷器工艺》
《明代磁州窑瓷器》
《明洪武至宣德朝官窑瓷器的年款》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顺治 康熙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乾隆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咸丰、同治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干隆卷》
《明清瓷器押印印风》
《明清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动物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博古文字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四季花卉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图案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松竹蔬果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花鸟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荷莲牡丹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凤纹饰卷》
《明清瓷器鉴定 耿宝昌》
《明清瓷器鉴定三十讲 史树青》
《明清釉上彩绘瓷器》
《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晋唐瓷器》
《晚清官窑瓷器识真》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 上》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 下》
《景德镇珠山出土的明初与永乐官窑瓷器之研究 刘新园》
《景德镇瓷器鉴定》
《民国瓷器鉴定纹饰、款识、辨伪_部分10》
《民间清中晚期青花瓷器图鉴》
《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
《泱泱瓷国:古代瓷器制作术》
《清代青花瓷器鉴赏 陆明华》
《瓷中极品珐琅彩瓷器_吕成龙》
《瓷器、精陶与彩陶》
《瓷器造型分类名称解释上》
《磁州窑类型几种瓷器的年代与产地 刘涛》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 中国清代瓷器》
《谈茶叶末釉瓷器 (1)》
《谈茶叶末釉瓷器》
《釉下彩绘瓷器:特征、鉴定与辨伪》
《陈立立谈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
《青花瓷器鉴定》
《首都博物馆瓷器篇》
《马未都著_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
《马未都著_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
《中华陶瓷文化系列——弘治鸡油黄瓷器鉴赏(组图)》
《明成化瓷器鉴赏》
《明永乐 宣德 成化青花瓷器鉴赏(组图)》
《瓷艺系列讲座之九——民国瓷器鉴赏常识》
《鉴赏—— 民国瓷器》
《鉴赏—— 民国粉彩瓷器》
└─瓷器
《44两宋瓷器》
《两宋瓷器++上册》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
《故宫藏永宣青花瓷》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下_12》
《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1)》
《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
《2002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全》彩版 (上、下册)》
《2003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上、下)》
《2004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5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6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9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12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全彩版》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 下》
《吉州窑瓷》
《孙瀛洲陶瓷研究与鉴定》
《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 》
《故宫陶瓷馆》
《江西藏瓷全集 明代》
《江西藏瓷全集 清代 》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单彩瓷 五彩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成化后青花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斗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明天顺末前青花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颜色釉瓷》
《清代御窑瓷器 》
《瓷器上的文人画 晚清民国浅绛彩瓷》
《古董拍卖集成 青花瓷》
《古董拍卖集成 彩绘瓷》
《古董拍卖集成 粉彩瓷》
《古董拍卖集成 色釉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清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明卷》
《中国历代陶瓷精品100件赏析+8》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吉州永和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均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汝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洪州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玉溪窑》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唐三彩》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唐宋白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彩陶》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彩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青花(下)》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颜色釉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汝+官+哥+钧》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清青花》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秦汉陶俑》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紫砂》
《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古代陶瓷(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三++珐琅瓷器收藏1》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二++瓷器类及其他收藏品》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四++珐琅瓷器收藏2]》
《唐三彩收藏知识三十讲》
《官窑名瓷》
《明清彩瓷知识三十讲》
《明清青花瓷器 故宫博物院藏瓷赏析》
《明清青花瓷图样》
《明清颜色釉瓷》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
《汝窑》
《汝窑聚珍+[图集]+[中英文本]》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中国名瓷》
《鉴识彩绘瓷》
《鉴识龙泉瓷》
《钧窑瓷鉴定与鉴赏》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 陶瓷器卷》
《陶瓷·元青花》
《陶瓷·清彩瓷》
《陶瓷·清颜色釉瓷》
《陶瓷·越窑青瓷》
《陶瓷·青白瓷》
《青花瓷知识三十讲》
《龙泉窑青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明卷》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鉴别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此次鉴宝会上的第一件宝物———兰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加上宋代生产白瓷窑系多见,但在色泽上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要把握上述五个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时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现,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需要多看,看书、看实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过到博物馆、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场,多摸多看多学。一些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原因。
中国陶瓷史稍显过时了,有些理论跟不上了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说,(清)朱琰著,分说今、说古、说明(代)、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缕述景德镇瓷器源流。
(木兆轩主人赠)
62,陶瓷,10开精装本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数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视野所
及,有关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图集,在60年代可能仅出过此一种。
63,景德镇《瓷器》季刊10册: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印制,8开画册,日文及英文,207页。钤印:李知宴藏书。
65,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装872页,1-3500册。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窑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订重版,128页,1501-4000册。
68,《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孙彦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页,1-3000册。
69,《古瓷辨赏》,王健华、李国强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开彩色铜版纸印,168页。
70,《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开64页,图版41幅。
71,《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童依华著,台湾大业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开200页。
7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装340页,9001-14000册。
73,《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关玉琮著,辽宁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内部印刷,16开油印本,248页。
74,《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2001年编印,8开156页。长乐老寄赠。
75,《中国陶瓷史纲要》,叶喆民著,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装329页,3000册。小黄黄托人从香港购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装315页,1500册。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装231页,1000册。
也许地处盆地的缘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闭,许多新发现外界不能及时得知,刚出土的器物连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无法看到。这两册书要不是在旧书店偶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过这样一套书。其中关於四川境内一些古窑址的文章十分有意义。
78,《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马文宽、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页。
79,《海底瓷都与海外珍瓷》,周世荣、魏止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页,3000册。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页,5200册。
81,《瓷国游历记》,[纽西兰]路易艾黎著,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开铜版纸精装134页,3500册。木兆轩主人赠。
8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开243页,2000册。
83,《黄冶唐三彩窑》,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开精装81页,2500册,彩版74页+图版34页。
84,《人间瓷话》,钱汉东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精装226页,5000册。
85,《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汪庆正顾问、程庸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119页。
古籍收藏界有句行话说:木刻优于石印、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文字、全套优于残本。
所以真正值得收藏的、有实在价值的古书,对版本(初刻还是翻刻)、风格(是那种方式刻印的)、品相(保存得如何)都有很高的要求。
根据你说的,是民国初年的版本。如果该书为初刻,不是重印,价值很大的。你可在该书的版权页看看是否为第一次印刷,如果是初刻而不是写的第几次印刷,首先在版本上占优势。
再一个看看该书保存是否完整,若有残破、缺页、纸张老化、霉变严重这些现象,对古书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你的这套书若确实为全套、不缺页、未残破或不是极为严重、并且为初印本,那么该书的价值会很高的。另外若该书存世量不多、少见,版本不是伪造,那么该书有会上一个档次。
根据你说的内容为陶瓷鉴定类的书籍,这在目前还是少见的,但书籍不是完整的一套,或者残破严重,那么该书价值也会有很大影响。
根据你的文字描述,你现在应该会有明白。若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通过Q(1364812012),这样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判断。另外我平时较忙,若遇到不在线可以留言到邮箱。祝你好运!
1 陶瓷两字古文怎么写
赠昊十九
明·李日华
为觅丹砂到市廛, 松声云影自壶天;
凭君点出琉霞盏, 去泛兰亭九曲泉。
赠昊十九
明·樊玉衡
宣窑簿甚永窑厚, 天下知名昊十九;
更有小诗清动人, 匡庐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边素瓷胎
清·弘历(乾隆皇帝)
白玉金边素瓷胎, 雕龙描凤巧安排;
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
题宣德宝石红釉碗
清·弘历(乾隆皇帝)
雨过脚云婪屋垂, 夕阳孤婺照飞时;
泥澄铁镞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咏宣窑霁红瓶
清·弘历(乾隆皇帝)
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 比画翻嗤更是空。
2 冯先铭版的《中国陶瓷史》是文言的吗不是
序言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约1万年-4000年前)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略秦汉时期的陶瓷(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3 形容陶瓷的词语形容陶瓷的词语:
胎薄如纸,透光透影,瓷质晶莹洁白,造型优美,图案古朴。
富埒陶白, 陶犬瓦鸡, 鲁鱼陶阴 ,遣兴陶情 ,宗匠陶钧。
相关诗句:
柴窑为魁,世不一见。问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明 文震亨《长物志》
谁见柴窑色,雨过天晴时。汝窑瓷较似,官局造无私。-宋欧阳修《归田录》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董必武
陶冶新平肇汉唐,宋明瓷夺宝珠光。
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何止珠山留劲腕,早传春色满人间。--田汉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修内器犹在,阅年六百余。虽输铜晕绿,漫拟玉无暇。--乾隆
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
4 陶庵梦忆序的文言文知识点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排比,以与《志林》相差别。偶而拿出一则来看看,好象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我真可说是不能对之说梦的痴人了。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忽忽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则是一样的。我现在大梦将要醒了,但还在弄雕虫小技,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具有慧业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改,正如卢生在邯郸梦已要结束、天就要亮的时候,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其一点名根,实在是象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还是烧不掉的。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本文2023-08-03 22:21: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