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古籍,《走近科学》中黄延秋夜间千里飞行事件,并非孤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翻阅古籍,《走近科学》中黄延秋夜间千里飞行事件,并非孤例,第1张

《走近科学》曾经连续三期讲述了一个故事:《谁在背我飞行》。主人公黄延秋,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北省肥乡县农民,却于1977年经历了前后三次神秘飞行,几乎在全国打了个转。

据他讲述,每次飞行都是在他睡着后,有人背着他飞行。前两次都是一觉醒来,人已在上海,最后都由村里人从上海接他回去;第三次醒来躺在兰州一家宾馆里,这时他看见身边站着两个年轻人,然后又背着他瞬间到了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等他再醒过来,发现已经回到了家中。

每次动辄千里往返都是在一夜之间,听来犹如妄想症患者的梦呓。栏目组最后也只能用“梦游”之说来解释。而翻阅古人笔记,类似黄延秋这种经历却并非孤例。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山东莱州发生的一起“飞行事件”:

故事的讲述者是当时的莱州知府,姓林,曾经当过纪晓岚的启蒙老师。林知府跟纪晓岚说过一桩他爷爷亲历的奇事。

老爷子八十多了,犯了老年痴呆,腿脚也不能行动,只能一天到晚闷在屋里。于是家人经常把他连人带着躺椅搬到外面,晒晒太阳、看看风景希望老头能开心点。

有一天早上,刚出门估计风大,家人就回去取件毯子什么的,留老头在门口稍等。结果拿完毯子回来,老头连人跟躺椅都不见了!一家人顿时慌了手脚,立马全体出动,四处找人都没找着。眼瞅着天色已黑,当时也在找爷爷的年轻的林知府,急得都要哭了,只能跟个没头苍蝇一样乱转。

正好这时,有个刚从崂山回来的朋友,路上遇见林知府,立即喊道:老林,是不是在找你爷爷?早上从崂山走的时候,我还在某寺庙中见过他呢,当时还纳闷老爷子怎么一个人跑这来了,别担心老爷子没啥事。

林知府立即跟家人骑快马奔赴崂山,果然在那寺庙中找到了老爷子。

莱州距离崂山有一百多公里,快马也得跑一天。老爷子早上刚在莱州家门口失踪,那位朋友就在崂山寺庙里见到了他,这事也忒古怪了点,问寺庙里的僧人,僧人也一头雾水,问老爷子,老爷子含糊不清地说,他是躺在椅子上,被两个人抬着凌空飞来的,至于那两个人他也不知道是谁。

纪晓岚听了这事也只能猜测,可能是山魈狐仙之类的跟老人家开个玩笑,这和黄延秋的经历非常相似,甚至就连“空中交警”的数量都是两个人。而时间再往前推,金末元初时的元好问在他的《续夷坚志》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

河北省鸡泽县,有五个村民一同出去砍柴。快到山脚下,西边突然刮起狂风,而且不知道从哪冒出个老头,让他们回去。其中四人心里有点犯嘀咕,就都回去了。只有一个村民估计家里就等柴火做饭,仍然硬着头皮继续进山。

果然,一进去风势陡然更盛,瞬间飞沙走石,就连大树似乎也要被卷起。此人看得胆战心惊,急忙就近钻进一条沟里避风。还没等他趴下来,就被一个人猛地拽起,提着他在狂风中飞行。左右还有数位“鬼神”般的人跟他们一起,此人吓得跟头鹌鹑似的不敢再偷看。

不一会就飞过一座城市,提着他的人对他说,这是朝城(今山东山东省莘县朝城镇)。又一直往东飞,路上遇见一个长胡子飞来,邀请这行“鬼神”下去喝酒,于是这群“鬼神”就降落在一座庙宇中,把他丢在门外,自顾聚会痛饮起来。期间还把他也喊进来喝了一杯,喝完后,这些“鬼神”也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又是一阵大风乍起,喊了个“滴滴”就各回各家了,就这么把他孤零零地仍在那里。

这个村民待风停了许久,才敢走出庙宇,走到外面一打听,才知道已经到了山东省东平县,而那座庙正是泰山东岳庙。这人身无分文,只能沿路乞讨,走了好几天才回到河北鸡泽家中,回去之后,仍然恍恍惚惚,好像得了失心疯一样。

有一点挺有意思,这个村民的鸡泽县,和黄延秋所在的肥乡县同属河北省邯郸市,两地相距非常近。一个地方,相隔数百年,发生了两起相似的“飞行事件”。只不过鸡泽的村民身处古代,是以认为自己遭遇的都是“鬼神”;而黄延秋作为现代人,将带自己飞行的人看作“交警”。还有一起飞行事件,原文记载在湖北荆州的《松滋县志》里面,这次不是有人带着飞,而是自己乘坐“飞行器”:

这个事发生在公元1880年,清朝光绪六年农历五月初八。

湖北荆州松滋县西岩嘴村的一个农民,姓覃,早上起来去屋后山林散步,突然看见灌木丛中有一样东西,“光彩异常,五色鲜艳” ,以为是个宝贝,立马扑了上去就怕宝贝跑了。

宝贝不能跑,可宝贝能飞!这宝贝似乎感觉到有人,竟然自己腾空而起,倏忽之间已经飞出云端。老覃吓得死死趴在上面,一动不敢动。只觉耳边风声飒飒作响,这宝贝一路风驰电掣也不知道要飞去哪里。

突然好像飞机没油了,宝贝开始翻滚着往下坠去,老覃这下再也趴不住了,一阵天旋地转就从这宝贝身上掉了下去。幸好此时距地面不高,地下又是厚厚的草甸,人倒是毫发无伤。

落地后的老覃四面环顾,但见崇山峻岭,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鬼地方。四处找了找,也不知道那能飞行的宝贝是后面自己又飞走了,还是掉在哪个旮沓地方了,反正没见了踪影。

转了许久才遇见一个樵夫,自述是湖北松滋来的,问大哥这是哪里。樵夫张大嘴巴道,哥们你不是开玩笑吧?这里可是贵州,一个人怎么跑这来了?离你那几千里路呢。老覃跟着樵夫出了山,跟前面鸡泽的哥们一样,一路乞讨,一直走了足足十八天才回到湖北松滋家里。

回到家中,老覃逢人就问那闪闪发光的宝贝究竟是何物,可临了也没人给出答案。不过这件事当时闹得人尽皆知,还被记录在当地的县志中。

究竟是这些人是得了“梦游症”、“妄想症”,还是故意耸人听闻,以博眼球呢?若果有其事,那些能飞行的人究竟是传说中的鬼神,亦或是地外文明?那能飞行的宝贝是传说中的飞行法器,还是超越时代认知的科技?真相暂时是不得而知了,也许随着人类的探索和发展,终有一天我们最终能真正理解这些故事,而不仅仅当是做奇谈怪论吧。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唐·吕洞宾

如果你喜欢看一些没用,却有意思的段子,敬请关注:野狐奇谈

可惜前面朋友回答的地方志资源都失效了,无法下载了,

中国方志丛书是由台湾成文出版社编辑的,出版时间为:1966年至1970年、1947年至1976年、1983年至1985年,一共影印5359册方志 。明清以来,方志成为地方官参照施政的要览。若说依据方志便能了解该地的全情,未免过于夸张,所以研读方志只能说有助于了解一地的过去情况,提供历史专题研究的翔寮资料,

全国最全方志丛书大合集《中国方志丛书》一千七百二十九册约58G,内容比较大,

《中国方志丛书》前年我在 古籍阁  中所下载到的全部地方志书籍,刚才我又看去了一下,现在依然可下载到

一共一千多册,字数有限我只展示部分省份的目录吧

全部省份地方志

01江苏(全)

02安徽省(全)

03浙江(全)

04江西省(缺1种)

05湖南省(全)

06湖北省(全)

07四川省-全

08山东省(全)

09山西省(全)

10河南省(全)

11河北省(缺2种)

12陕西省(全)

13甘肃省(全)

14广东省(缺2种)

15广西省(缺1种)

16福建省(缺3种)

17云南省(缺3种)

18贵州省(全)

D西部地方(全)

E塞北地方(全)

F东北地方(全)

中国方志丛书(补残缺24种),

├─11河北省(缺2种)

│      001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关隘考(全)

│      002清苑县志(1)

│      002清苑县志(2)

│      003良乡县志(全)

│      004固安文献志(1-3)

│      005东安县志(全)

│      006香河县志(全)

│      007怀柔县新志(全)

│      008房山县志(1-2)

│      009霸县新志(1-2)

│      010涿县志(1-2)

│      011通县志要(全)

│      012光绪昌平州志(1-2)

│      013顺义县志(1-2)

│      014密云县志(全)

│      015静海县志(1-3)

│      016 新校天津卫志四卷pdf

│      017青县志(1-2)

│      018沧县志(1-2)

│      018沧县志(3-4)

│      019南皮县志(1-4)

│      020卢龙县志pdf

│      021初续献县志(全)

│      022阜城县志(全)

│      023交河县志(1-3)

│      024临榆县志(1-3)

│      025丰润县志(1)

│      026昌黎县志(1)

│      026昌黎县志(2)

│      027新城县志(1-2)

│      028文安县志(1-3)

│      029雄县乡土志(全)

│      030束鹿县志(五志合刊)(1-2)

│      031高阳县志(1-2)

│      032望都县志(1-2)

│      033晋县乡土志(全)

│      034井陉县志(1-2)

│      035蒿城县志(1-2)

│      036蒿城县乡土地理(全)

│      037新乐县志(全)

│      038完县新志(1-2)

│      039大名县志(1-3)

│      040东明县新志(1-3)

│      041磁县县志(全)

│      042广平县志(全)

│      043高邑县志(全)

│      044冀县志(1-2)

│      045新河县志(1-2)

│      046翟城村志(全)

│      047直隶疆域屯防详考(全)

│      048涞水县拳匪敉平录(全)

│      049安国县新志稿(1-2)

│      050隆平县志(1-2)

│      051枣强县志补正(全)

│      052武邑县志(1-2)

│      053安次县志(1-2)

│      054蓟县志(1-2)

│      055赵州属邑志(1-2)

│      056鸡泽县志(全)

│      057唐县志(1-3)

│      058容城县志(1-3)

│      059邢台县志(1-2)

│      060祁州续志(全)

│      061永年县志(1-3)

│      062邯郸县志(1-3)

│      063庆都县志(全)

│      064南和县志(1-2)

│      065乐亭县志(1-2)

│      066庆云县志(全)

│      067满城县志略(1-2)

│      069广宗县志(1-2)

│      070东道图说便览(全)

│      071增续长垣县志(全)

│      072畿辅舆地全图(1-3)

│      073成安县志(1-3)

│      074定兴县志(1-4)

│      075固安县志(1-2)

│      076宝坻县志(1-3)

│      077宁晋县志(1-3)

│      078定县志(1-3)

│      079元氏县续志(全)

│      080无极县续志(全)

│      081武强县新志(1-2)

│      082昌平外志(全)

│      083元城县志(1-2)

│      084任县志(1-2)

│      085抚宁县志(1-2)

│      086天津志略(全)

│      087赞皇县志(全)

│      088蠡县志(1-2)

│      089京师坊巷志(1-2)

│      090重修阜志(全)

│      091 平谷县志六卷pdf

│      092雄县新志(1-3)

│      093内邱县志(1-2)

│      094滦州志(1-2)

│      095广昌县志(1-2)

│      096清河县志(1-2)

│      097涞水县志(1-2)

│      098吴桥县志(1-4)

│      099 直隶定州志二十二卷pdf

│      100定州续志(全)

│      101沧州志(1-4)

│      102盐山新志(1-4)

│      103 续修故城县志十二卷pdf

│      103故城县志(1)

│      103故城县志(2-5)

│      104任邱续志(全)

│      105宁津县志(1-3)

│      106景县志(1-6)

│      107迁安县志(1-2)

│      108徐水县新志(1-3)

│      109祁州志(1-2)

│      110栾城县志(1-2)

│      111平山县志料集(全)

│      112灵寿县志(1-2)

│      113元氏县志(1)

│      113元氏县志(2-3)

│      114井陉县志(全)

│      115井陉县志(全)

│      116无极县志(1-2)

│      117深泽县志(全)

│      118南乐县志(1-2)

│      119东明县志(1-3)

│      120东明县续志(全)

│      121开州志(1-5)

│      122巨鹿县志(1-3)

│      123威县志(1-5)

│      124清河县志(1-3)

│      125南宫县志(1-3)

│      126枣强县志(全)

│      127任邱县志(1-5)

│      128灵寿县志(全)

│      130 长垣县志十六卷pdf

│      130长垣县志(1)

│      130长垣县志(3-4)

│      131柏乡县志(1-2)

│      132晋县志料(全)

│      133光绪束鹿县乡土志(全)

│      aas16032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12陕西省(全)

│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  

│  ├─1

│  │      001长安县志(1-2)

│  │      002咸宁县志(1-3)

│  │      003咸宁长安两县续志(1-2)

│  │      004兴平县志(1-2)

│  │      005兴平县乡土志(全)

│  │      006高陵县续志(全)

│  │      007雩县志(1-2)

│  │      008雩县乡土志(全)

│  │      009蓝田县志(1-2)

│  │      010泾阳县志(1-2)

│  │      011盩厔县志(1-2)

│  │      012新续渭南县志(1-3)

│  │      013富平县志稿(1-3)

│  │      014同官县志(全)

│  │      015朝邑县后志(1-2)

│  │      016朝邑县乡土志(全)

│  │      017朝邑县幅员地粮总说(全)

│  │      018郃阳县全志(全)

│  │      019澄城县附志(全)

│  │      020平民县志(全)

│  │      021续潼关县志(全)

│  │      022华州乡土志(全)

│  │      023蒲城县新志(1-2)

│  │      024雒南县乡土志(全)

│  │      025孝义厅志(全)

│  │      026岐山县乡土志(全)

│  │      027郿县志(1-2)

│  │      028麟游县新志草pdf

│  │      029陇州志(1-2)

│  │      030邠州新志稿(全)

│  │      

│  ├─2

│  │      031续修南郑县志(1-3)

│  │      032长武县志(全)

│  │      033乾州志稿(1-2)

│  │      034武功县续志(全)

│  │      035沔县志(全)

│  │      036褒城县志(全)

│  │      037城固县志(1)

│  │      037城固县志(2)

│  │      038城固县乡土志(全)

│  │      039洋县志(1-3)

│  │      040宁羌州志(1-2)

│  │      041宁羌州乡土志(全)

│  │      042新续略阳县志(全)

│  │      043佛坪县志(全)

│  │      044定远厅志(1)

│  │      044定远厅志(2)

│  │      045留坝厅志(全)

│  │      046扶风县志(全)

│  │      047扶风县乡土志(全)

│  │      048安康县志(全)

│  │      049续修平利县志(全)

│  │      050洵阳县志(1-2)

│  │      051白河县志(全)

│  │      052石泉县志(全)

│  │      053镇安县志(全)

│  │      054镇安县乡土志(全)

│  │      055凤县志(1-2)

│  │      056府谷县志(1-2)

│  │      057横山县志(全)

│  │      058葭州志(全)

│  │      059神木县志(全)

│  │      060神木乡土志(全)

│  │      061陕西全省舆地图pdf

│  │      062秦疆治略(全)

│  │      063陕西志辑要(1-2)

│  │      064长安志(1-2)

│  │      065同州府续志(1-3)

│  │      

│  ├─3

│  │      066重修凤翔府志(全)

│  │      067续兴安府志(全)

│  │      068延安府志(1-4)

│  │      069甘泉县乡土志(全)

│  │      070安定县志(全)

│  │      071靖边县志稿(1-2)

│  │      072绥德州志(1-2)

│  │      073清涧县志(全)

│  │      074吴堡县志(全)

│  │      075中部县志(全)

│  │      076中部县乡土志(全)

│  │      077宜君县志(全)

│  │      078砖坪县志(全)

│  │      079延绥镇志pdf

│  │      080三辅黄图(全)

│  │      081洛阳伽蓝记(全)

│  │      082永寿县志(1-2)

│  │      083三水县志(全)

│  │      084宝鸡县志(1-2)

│  │      085宜川县志(1-2)

│  │      086宜川乡土志(全)

│  │      087西安府志(1-6)

│  │      088续修醴泉县志稿(1-2)

│  │      

│  └─4

│          089大荔县志稿(1-2)

│          090西乡县志(全)

│          091华岳志(1-2)

│          092陕西南山谷口考(全)

│          093延长县志(全)

│          094二十七府州县屯卫赋役金书(1-2)

│          095略阳县志(全)

│          096耀州志(全)

│          097续耀州志

│          098白水县志(1-2)

│          099韩城县续志(全)

│          100重修岐山县志(全)

│          101淳化县志(1-2)

│          102洋县志(全)

│          103商南县志(1-2)

│          104葭县志(全)

│          105洛川县志(1-2)

│          106中部县志(黄陵县志)(全)

│          107宜川县志(1-2)

│          108三原县新志(1-2)

│          109朝邑县志(全)

│          110高陵县志(全)

│          111临潼县志(1-3)

│          112白河县志(全)

│          113蒲城县志(1-2)

│          114武功县志(全)

│          115陇州续志(1-2)

│          116韩城县志(1-2)

│          117韩城县续志pdf

│          118乾州新志(全)

│         

├─13甘肃省(全)

│  │  新建 文本文档txt

│  │  

│  ├─1

│  │      001陇边考略(全)

│  │      002钦定兰州纪略(1-3)

│  │      003狄道州志(1-2)

│  │      004金县志(全)

│  │      005渭源县志(全)

│  │      006会宁县志(全)

│  │      007清水县志(全)

│  │      008徽郡志(全)

│  │      009通渭县新志(1-2)

│  │      010西和县志(全)

│  │      011成县新志(1-2)

│  │      012静宁州志(全)

│  │      013隆德县志(全)

│  │      014庄浪县志(全)

│  │      015崇信县志(全)

│  │      016固原州志(1-3)

│  │      017民勤县志(全)

│  │      018玉门县志(全)

│  │      019泾州志(全)

│  │      020海城县志(全)

│  │      021两当县志(全)

│  │      022镇番县志(1-2)

│  │      023永登县志(全)

│  │      024合水县志(全)

│  │      025夏河县志(全)

│  │      026山丹县志(全)

│  │      027肃镇志(全)

│  │      028洮州厅志(1-2)

│  │      029安定县志(全)

│  │      030敦煌县志(全)

│  │      

│  └─2

│          031崆峒山志(全)

│          032和政县志(全)

│          033靖远县志(1-2)

│          034伏羌县志(全)

│          035新纂康县县志(1-2)

│          036华亭县志(1-2)

│          037重修隆德县志pdf

│          038重修灵台县志(1-3)

│          039临泽县志(全)

│          040重修镇原县志(1-2)

│          040重修镇原县志(3-6)

│          041秦安志(全)

│          042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1-2)

│          043甘州府志(1-6)

│          044徽县志(1-2)

│          045直隶秦州新志(1-5)

│          046兰州府志(1-3)

《宁强县志(1993-2012)》的地域性、时代性、权威性

  《宁强县志(1993~2012,)》,续前志体制,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之体裁,取“编、章、节”之架构。首为概述,次为大事记,后为专志,末为附录。统揽全志,内容厚实,结构严谨,体例完备,行文流畅。既有宏观鸟瞰,一县概况,又有微观透视,各业变化。溯本探源,严谨可察。可谓一志在手,全县在胸。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权威性。

    地域性。《宁强县志(1993~2012)》续修志突出地域特色,记载了本县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保护实验区。二十一世纪初,宁强县围绕"汉水之源,羌族故里"准确定位把文旅兴县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实施,建设以汉水源森林公园、青木川古镇、羌文化博览园等主要景区,彰显出宁强县独有的汉水之源优美的生态环境,氐羌故里风土人情。后又陆续发掘被誉为“巴山之巅,地河天窗”的禅家岩天坑群,草川子石林,使宁强县获得“国家级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京津之乳”多项荣誉称号。而且该志增加了“羌文化”和“宁强县抗震救灾”两编,对羌族历史及遗迹进行了考察和记载,本县对羌族文化研究发掘保护工作,使宁强县成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宁强羌族刺绣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强县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北段,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宁强带来巨大灾难,全县24万人受灾,学校医院、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损级,被国务院确定为地震重灾县。地震灾害后,宁强县在中、省、市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天津人民无私援助下,宁强人民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新建集中安置点113个,学校66所,村卫生室268个,水泥路240千米,桥梁26座,帮助城乡居民重建房屋22705户。新建的县体育场、县影剧院、羌族文化博物馆、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宁强县天津医院已成为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基础设施,为宁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宁强县志(1993~2012)》全面记述了宁强20年来的发展历程。内容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农林水牧、工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财税、金融、经济管理与监督、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人物等二十八个门类。续志与前志衔接做到纵不断线,对前志未涉及的方面,及时补缺,如增加了旅游业、广电、羌文化和抗震救灾等重要篇目章节,突出了20年间宁强随时代变迁不断向前发展的风貌,使志书内容更加全面丰厚,体现出该续修志书的价值。如在城乡建设篇目中,三轮县城总体规划记述了县城续修史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更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它以它特有的资料性、知识性和地方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生动、具体、感人的材料,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地方志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是最好的地情资料教材。让人们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感,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所以说《宁强县志(1993~2012)》的问世,不仅是完成宁强史志续修的大事,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成果。该志在传统的记述体文字表述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佐证,图文并茂,起到了单纯文字记述难以达到的“眼见为实”的效果。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该志在附录部分专列了《老照片》一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这些老照片收集,一有存史珍藏意义,让历史永远留存;二有与志前彩图配合对比作用,新老照片,实质反映的是社会沧桑巨变,让读者对宁强的历史、发展变化有更深刻、更具体、更直观的对比了解。。全志条分缕析,主次有序,简洁晓畅,图文并茂。

权威性。该志记述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文风力求严谨、朴实,文字力求准确简洁通俗。资料来源于档案、各部门和乡镇志、县年鉴、县广播(电视台)新闻稿件及当事人口述,经反复核实后载入。数据以县统计局公布的为准,个别有差异的注明了出处。

不辍,已有2500年的历史。据1985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我国现存旧地方志8264种、1232万卷,占全部古籍总数的10%。《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今重要图书总汇,存“经、史、子、集”178万卷,其中地方志著作是史部著作的441倍。

1、周

方志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周礼·诵训》上记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当时,“诵训”这一官员的职责就是为王述说方志所记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治国。

2、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 县志书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3、两汉

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记述郡国地方的山川、物产、贡赋、风俗等情况的“郡国地志”,随同“计书”报送太史府。刘秀做了皇帝后,为表彰他的家乡南阳,诏令撰作家乡风俗志书。由于帝王、朝廷的倡导,“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此后,郡县编纂志书的风气大兴。东汉的郡县地志,随同郡国的“计书”上报朝廷,大多保存在兰台。作为兰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这些郡县志书资料,写成了著名的《地理志》。可见两汉时期,曾经编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县地志。据古籍记载,如《寿春记》、《巴郡图经》等等,都是著名的志书,并为后人所征引。

秦汉以后,地方志逐步发展和充实,发展为舆地图、图经、图志、图记、地记和郡国之书。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正史;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东汉光武帝刘秀诏令撰修的《南阳风俗传》,是我国官修地方志书的开端。

4、魏、晋和南北朝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编史修志之风盛行。地方豪门势力为了炫耀一方,不仅修家谱,还修地方志,于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志;地方官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统治一隅之地,也乐于修志。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书。

当时大多叫做“地记”,著名的有《娄地记》、《冀州记》和《会稽记》等。晋人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是目前保存下来较早的一部私人编修的地方志书。该书内容翔实,已有一定的“义法”。后人编修云南、四川等地的志书,往往“据以为典则”。

5、隋

大业年间,隋炀帝“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竞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来编纂地方总志。渐渐地修志也就成了历代官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了。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曾经编修了《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卷,《区域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可见隋朝曾经编修了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

6、唐

朝廷规定:各州郡的图经,每三年编修一次,并报送尚书省。以后改为五年编报一次。如果州县有所变动,山河有所改移,则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后还编纂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全国性的志书。《括地志》一书曾“博采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编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记述了郡县的基本情况。这从侧面可以说明唐代州县志书的编纂,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没有郡县志书作为基础,全国性的志书是难以编成的。

7、宋

朝廷重视图经的编纂,规定每三年编修一次。各名郡大县都编修了图经,有些郡县数次编修。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诰卢多逊等“重修天下图经”。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撰修《祥符州县图经》,计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该书是以各路州县所报送的图经为基础编成的,成为北宋州县图经的总汇。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置“九域志局”,专门从事志书的编篡工作,这是史书记载较早的专门修志机构。

宋朝三令五申编纂图经,大大促进了地方志书的发展。“州县皆修图志”。当时编修地方志书相当普遍。宋代流传下来的府、州、县地方志书,远远超过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录》等等。南宋时期修纂的乾道《临安志》,记载了宫阙官署、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学校、物产等等,书后还附有亭、台、观、阁、轩等。

传说当时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当地属官搜肠刮肚,准备垂询,并备礼载酒,远远跪接。谁知朱熹撩开轿门,开口就问:“志书带来没有”众人末料到这一着,面面相觑,悔之莫及。从此这一带便形成习俗,凡地方官上任或离职,先交接地方志书。

8、元

地方志的编修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廷在地区方志的基础上,编纂了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全国范围的内容。还诏令各省、府、州、县编纂了一定数量的志书,比较有名的有《镇江志》、《四明志》等等。著名的农学家王桢在任旌德县尹时,纂修了《旌德县志》,并用木活字印刷。

宋元时期,志书的体裁也由历史、地理的记载向更高更广的水平发展起来,地方志体裁和形式日臻完备。

9、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

明代是我国地方志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明廷十分重视编纂地方志书。由朝廷颁布修志凡例,体例全国统一。全国修有《一统志》,省有总志,有通志,都是官修。省以下有府、州、县志,有官修也有私修。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志向远大的平民皇帝,称帝立足不久,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命儒士编修一统志。后又命各地将城池、山川、关津、水陆道路等编报朝廷。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下令: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书。此后,各郡县有志,“实始于此”。明万历年间,已有人盛夸“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乾隆《满城县志》序)。当时,有些府县志书,编修多次。关于专志的编纂,也相当普遍。现存明代志书约有上千种,其中以县志为最多。

东港区地域内有历史记载的第一部县志《日照县志》,就是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知县杜一岸主持编修而成。

10、清

清代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地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清代修志的规模是空前的,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重修《一统志》,清政府还一再诏令全国各州县修志,雍正时更规定各省府州县志要六十年修订一次。因此,我国历史上清代编纂的地方志最多。

清王朝在全国巩固了统治地位后,地方官府就积极倡导修志了。顺治年间,河南巡抚发动修志,当时的十二州九十五个县,基本上都编修了志书。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玄烨下令编修一统志,并命各省及府、州、县编纂志书。雍正、嘉庆年间,清王朝又先后下令编修一统志和省通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州县志书的发展。光绪年间,学部下令编修乡土志。不少州县的乡土志内容编纂得比较简明。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还编修了相当数量的乡镇志,如《南翔镇志》、《乌青镇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志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同时,时势造英雄,一批著名学者在地方志工作中脱颖而出,如戴震、钱大昕、章学诚、李慈铭等。据初步统计,现存的清代志书,约6000种,占现存旧志总数的75%左右。著名的志书有《灵寿县志》、《遵义府志》、《六安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县地方志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很丰富。其中关于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科学技术、农民起义、典章制度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县志一般属于专著、书籍类别,文献标识码为:M

举例如下:

来裕恂:《萧山县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引文格式为:

来裕恂《萧山县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页码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解决问题还望采纳答案!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一方志著录于书目始于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其“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著录有地记、地志等方志。到了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时,其地理部首开将方志纳于正史艺文志的传统。此后,方志的不断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1912年近代第一部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终于问世。从此以后至今,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陆续编制了众多的方志书目。北京图书馆是收藏中国新旧方志的最大藏家,对方志的整理也取得相当的成果,先后数次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系缪荃孙编。清学部图书馆是清政府筹办京师图书馆时的称谓,也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该目录是清点内阁大库移交京师图书馆的方志目录,收入《古学汇刊》丛书,于1912年刊行。它著录通志60部,府、州、县志1676部,其中明代方志224部,不全志360部。1933年5月,谭其骧编制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收志书3800余种。该书目对著录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书后附索引。这对于以后方志书目的编制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1936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二编》出版,它收录了1933年5月-1936年6月入藏方志862部。1957年11月《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印行,它反映了抗战期间于西南等地区的采访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该馆的入藏情况,收志书2177种,附名胜、古迹、山志等180种,总计2357种。此后,北京图书馆入藏方志又有较大的收获。该馆现正在编制《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方志门》,预计将在1996年内付梓。它反映了北京图书馆善本古籍以外的普通古籍中的总志、省、府、州、县、乡土志以及山、湖、江、河、塘、寺庙等志书。其中的省、府、州、县、乡土志等约6700余种。基本反映了该馆普通古籍中的方志情况。它与《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方志目一起,可反映现藏古籍中的全部方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方志门》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国家《古籍著录标准》著录的古籍书目。有馆藏索书号。书后附书名、作者四角号码综合索引,便于检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开始进入图书馆领域。该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利用计算机建立了《新方志书目数据库》,它将所收藏的新方志按照CN-MARC格式及其相应的著录标准输入到计算机中,建立起书目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从书名、著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分类、主题等途径检索进行单项或复合检索。该数据库收录了1980年以来全国各地修志机构编纂出版的省、地、市、州、县、旗、镇、村、街道等志书3000余种,并将随着该中心采编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增加。

《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该馆1979年印行。著录该馆现藏方志5400余种,并有馆藏索书号。书后附书名索引。上海图书馆自1952年成立后,即重视方志的收藏。1957年曾编印过《上海图书馆馆藏方志目》(油印本)。后与上海市人民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合并,致使馆藏方志遽增,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如宋绍定二年刻本《吴郡志》;明成化刻本《金华府志》等,是我国收藏方志较多的图书馆之一。《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油印本),该馆1976年编印。该馆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书目收录该馆馆藏方志4200余种,其中包含从天一阁、天津、南京各图书馆以及日本藏书单位补充的国内外稀见方志缩微胶卷561种。是我国收藏方志较多的图书馆之一。《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油印本),该馆1982年印行。该目录收1980年10月以前入藏的不同版本方志计3115种,附录53种,合计3168种。为便于民族研究工作者使用,除西藏、新疆、云南、广西等方志外,凡有民族内容而自成篇目者,均加以附注说明,此为该书目一特色。书后附有书名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地方志目录》,该馆1987年印行。目录收该馆1986年6月以前入藏的方志2400余种,约2700余种不同版本。范围包括总志通志,府、厅、县志,乡土志、乡镇志、村里志、卫志等。目录附有书名笔画索引,每种书附有馆藏索书号。《故宫方志目录》,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0年编印,收方志1400余种。该馆所藏方志基本为皇家藏书楼之旧藏,其中的珍本、善本较多。书后有附录和索引,1948年编印了该书目的《续编》。此外,自1912年以来,全国各类型图书馆、书店和私人藏书楼在不同时期编制了大量的馆藏方志目录,主要有:《金陵大学图书馆方志目》、《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方志目》、《九峰旧庐方志目》、《天春园方志目》、《来薰阁书店方志目》、《松筠阁方志目》、《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方志目录》、《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室方志目》、《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等数十种。

从上述方志书目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1]编制书目的单位多、数量大,全国各主要图书馆均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而收藏量多的图书馆数次编制其方志书目,反映出这些图书馆对方志工作的重视,对于推动全国方志书目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2]所编书目多以各单位自编自用为主,正式公开出版的不多;[3]著录项目基本齐备,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附注、索书号等一应具备,有的还对方志内容做了析出;[4]在编排上,以行政区划为主,在一个地区下,将方志按编纂时代的先后排序,使人们对该地区方志发展情况一目了然;[5]在收录范围方面,基本以省、府、州、县、乡镇志为主,有的兼收总志、山、水志等;[6]在书目形式方面,打破了单一的传统印刷型,出现了机读书目数据库,这必将对方志书目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二一个单位或个人的方志书目反映的情况毕竟有限。因此,在馆藏方志书目编制的基础上,联合目录也开始编制。目前,全国性的联合目录主要有《中国地方志综录》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先生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早在1932年,朱士嘉先生就将其调查情况——《中国地方志统计表》发表在《史学年报》1卷4期上。该表初步统计了宋、元、明、清和民国的方志数量。1935年朱士嘉先生根据国内外50家图书馆和私人藏书楼所藏方志编成了《中国地方志综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著录方志5832种,书后附17种方志统计表、15幅方志统计图、《民国所修方志简目》、《上海东方图书馆所藏孤本方志录》、《国外图书馆所藏明代孤本方志录》和书名索引,后又有《补编》问世。1957年,朱士嘉先生又根据全国41家图书馆的馆藏方志对原书进行了修订,著录全国28家图书馆的方志7413种。《中国地方志综录》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该目录收全国190个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藏1949年以前各时代编纂刊行的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所志、关志、岛屿志等8264种。书后附有索引。它是目前反映方志藏书单位最多的一部联合目录,也是目前了解全国方志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中国新方志目录(1949-1992)》,中国地方志资料工作协作组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它既不是馆藏方志书目,也不是联合目录,而是出版目录。它收录了这一时期全国各修志机构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各类方志9391部。其中省、地、县的志书1157部,乡镇、村、街道的志书1162部,各类专业志书7072部。专业志书的收录是该书目区别以往各方志书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此书是由全国各地修志机构提供资料编辑而成,所以该书目对于了解这一时期方志编纂出版情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性联合目录编制的同时,地区性的方志联合目录也开始编制。进入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为配合新修方志工作的开展,山西、福建、山东、四川、安徽、烟台、湖南、广西、江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江苏等地的图书馆或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相继编制了一批地区性的方志联合目录。台湾地区现存方志数量较多,并编制了相应的联合目录。1956年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有《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先发表在《学术季刊》4卷4期至《卷3期上(1956年6月-1957年3月),后发行单行本,收方志3530种;1980年增订后重新排版发行,比1956的目录多收方志568部。1985年由王德毅先生编制的《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出版发行,该目录收录台湾地区12家图书馆的馆藏方志4600余种,它以本国文字为主,外国人编纂被译成中文者也兼而收之,并附有日文编纂的台湾各地方志。该书目反映了台湾地区所藏方志的三个特点:一是多藏台湾志书,二是所藏志书以明代方志为丰富,三是多存海内孤本。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我国方志大量流失国外。美、日、英、法、澳等国对其所藏方志进行了整理,出版了方志书目。主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朱士嘉编,美国政府印刷局1942年石印出版。它著录了该馆馆藏宋代方志23种,元代方志9种,明代方志68种,清代方志2376种,民国方志463种,总计2939种。在该馆所藏方志中,一是乡镇志多为其他图书馆所罕见,如《康熙浒墅关志》等;二是藏有不少清代著名学者所编纂的志书,如章学诚的《乾隆永清县志》、戴震的《乾隆汾州府志》等。后有《续编》,增收方志300余种。《欧洲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 (法)赫·渥艾特(Y·Hervouet)编,法国巴黎耶区莫顿公司1957年出版。此书收录欧洲9国25个图书馆藏中国方志2590种,除其复本为1434种不同版本。其中有207种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所未收的。书后附有方志地名索引。该书目编纂简明扼要,使用方便。

《英国各图书馆所藏中国地方志总目录》, (英)安德鲁·莫顿(Andew Morton)编,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1979年出版。收录大英博物馆、牛津、剑桥等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251》种方志。《中国方志目录》, (澳)唐纳德·莱斯利(Donald Leslie)和詹瑞姆·戴维德森(Jeremy Davidson)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远东史研究系1967年出版。该书是一部“目录的目录”,它根据中、日、欧、美等国出版的中国方志目录汇编而成,收有111种资料,对每种加以简介。这111种资料中,既有专著,也含论文。书后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地名、主题、人名、引用期刊和著作索引。日本是收藏我国方志较多的国家,所编制的方志目录反映了该国收藏方志的基本情况。如:《日本主要图书馆、研究所藏中国地方志总合目录》,日本国会图书馆参考部1969年编印。该书目反映了日本主要图书馆现藏方志(含丛书)以及缩微胶卷方志约万余种,是日本近年来所编最全的日藏中国方志目录。《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东洋文库编,1935年出版,收方志2550种;《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 (日)山根幸夫编,东洋文库1967年出版,1971年增订本,收明代方志299种;《中文地志目录》,日本天理图书馆编,天理大学出版部1955年出版,收方志1430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东洋文献中心联络协会编,东洋文库1964年出版,等等。从上述情况看,首先,全国性联合目录的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书目资源的共享,这对于人们利用方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地区性联合目录的编制主要是各修志机构所为,所编目录不仅增补了全国性联合目录的不足,而且还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可与全国性联合目录互为补充;再次,海外方志目录可以使我们了解方志流失的情况,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方式使其回流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海外对方志这一文献的重视。三众所周知,由于方志的内容丰富,资料甚多,因而方志的篇幅一般都较长。要了解一部方志的基本内容,提要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使人们在不长的篇幅内对一部方志的发展脉络、编纂原委、编纂者简历、价值高低、版本流传等情况有所认识。而方志的辑佚考录则可使人们了解方志的历史。

方志提要是随着方志的发展而出现的。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史部地理类中著录了《三辅黄图》、《长安志》等志书。全国性方志提要书目主要有:《方志考稿(甲集)》,翟宣颖编著,北平天春书社1930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方志提要专著。它以天春园所藏方志为基础,撰写了600余种的通志、府志、直隶州志、州志、厅志、县志和乡镇志的提要。包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南、江苏8个地区。多数为清代方志。每部方志“必首严名称,次述其纂修年月与纂修者姓名,次叙旧志之沿革,次叙其类目,次辨其体例,最后评其得失,尤注意所包之特殊史料。”《中国古方志考》,张国淦编著,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国淦先生在30年代就开始系统整理元代以前的方志,著有《中国地方志考》在《禹贡》4卷3—5、7、9期和5卷1期上连载。《中国古方志考》是在其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该书“凡属方志之书,不论存佚,概行收录,因系资料性质,故只辑录旧文,有删无改,分析论断,多出前入,编者间抒己见,则附著案语之中”,共收元代以前的方志2071种,计总志151种,河北49种,山西32种,辽宁7种,陕西74种,甘肃43种,新疆2种,山东36种,江苏178种,安徽118种,浙江246种,福建98种,河南91种,湖北129种,湖南154种,江西203种,广东141种,广西95种,四川290种,贵州7种,云南27种。是当时我国收志书最多的方志提要专著,对以后方志提要考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稀见地方志提要》,陈光贻编著,齐鲁书社1987年出版。该书共有方志提要1120余种,多为上海图书馆所藏之书。该书内容丰富,体例完整,阅读该书,不仅可以了解方志的编纂者情况,地理沿革,前志源流,当地土特产,还可以略识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的活动等。书后附有《古今图书集成方志辑目》。《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所录诸书今天基本散佚,尤其方志甚多,约有1430余种。经陈光贻先生考证,在已散佚的方志中,宋以前的有455种,元志12种,明清志140余种,合计600余种。该《辑目》所注方志的存佚情况主要依据《中国地方志综录》。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

地方志,简称“方志”或“地志”

就其名称而言,“地方”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行政单位。“志”就是记载或记录的意思。一般来说,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区域内从自然到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资料著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综录”。有的人将其称为“博物志”“一方之全史”“一方古今总览”等。总之,地方志的内容极其广泛,凡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梁、关隘、名胜、资源、物产、气候、天文、灾异、人物、艺文、文化、教育、民族、风俗等,都为其所包括。

它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记载了各时期的自然开发、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世提供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料。地方志一般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种。全国性的为总志(即一统志),如《大清一统志》。

地方性的为区域志(即省、府、州、县志),如《山西省通志》《蒲州府志》《绛州志》《平陆县志》等。两者相辅相成,修总志促进区域性方志的发展,而区域志又为总志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