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月亮的神话,越快越好,越多越好。
<<天狗吃月>><<布农族的月亮神话>><<月亮女神>><<嫦娥奔月>><<日月神>><<恩戴米恩的月光>><<吴刚伐桂>><<玉免捣药>><<朱元璋起义>><<吉普赛的传说—月亮的孩子>>
1 布农族的月亮神话
太古时代,天上有两个太阳,轮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没有昼夜之分,炙热的天气,让人类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对夫妇勤奋的在耕地工作,将睡着的婴儿稳稳放在树荫底下的石堆旁,并用棕叶遮蔽妥当。不料仍然被残酷的太阳活活晒死,变成蜥蜴躲进石堆缝里去。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十分悲愤,发誓将太阳射下为孩子报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亲事先在住家门口种了橘子树,就出发前往太阳上升之处,准备在太阳升空之前将它封死,射术精准的父亲果然射中太阳的一只眼睛,太阳的光芒顿时消失变成月亮,月亮闭着双眼,胡乱的伸手抓人,由于手掌太大,父亲从指缝中挣脱逃跑。由于一个太阳被人射伤成月亮,另一个太阳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于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无法出外工作,更寻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门,都必须先投掷石头,由石头落地的声音判断前方是路还是深渊,一只出外觅食的山羌,被人们丢出去的石头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发出生气的吼叫声,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躲藏的太阳竟然被山羌的吼叫声,吓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们又恢复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额头从此留下一个美丽的疤痕。
后来,月亮传授射日的父亲各种祭典的仪式及禁忌,例如:狩猎察及播种祭时不可贪吃甜食,否则会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猎物等;月圆时候要举行孩童祭,否则孩童会生病、死亡。父亲返回部落之后,开始教导族人办理祭祀事宜,当大家学会所有得祭典仪式,那棵橘子树已经长成大树。所以布农族有几个社群在进行祭典仪式的时候,都会以橘子树叶作为祭器。
2吉普赛的传说—月亮的孩子
从前有位吉普赛女子,和先生结婚多年都没有生下孩子。某天夜里她向月亮祈祷,祈求月亮能赐给她一个孩子。不久之后她如愿怀孕,但是,当小孩生下,他们发现这孩子没有吉普赛人的黝黑肤色与深褐色眼睛,竟是灰色的眼睛与银白色的肌肤,吉普赛男子非常生气,认为是妻子背叛了他,要杀掉这个孩子。
吉普赛女子不忍,便将小孩子带到山上,遗弃了他。月亮于是从此照顾起这个孩子。每当月圆之际,就是这个孩子行为良好,而每当月亮转亏为新月,便是这个孩子哭泣,月亮为他做了个摇篮、哄他停止哭泣。(将白化症小孩比拟为月亮的孩子)
3 月亮女神
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时也是个很厉害的弓箭手,掌管着狩猎,身边常伴着她心爱的弓箭和猎犬。每天她驾着银色的马车在夜空中奔驰,代表了夜间的一起——寒冷、寂寞、以及亡灵的道路。她还是未婚少女的守护神——她自己也是终身未婚,这里面还有个悲伤的故事。
海王波赛冬有个儿子,名叫 奥列翁(Orion),他非常喜欢射箭,是个很好的猎手,还喜欢在海面上狂奔。月亮女神很喜欢奥列翁,他们相识了,并且彼此相爱,经常一起在丛林中狩猎,在海面上狂奔。女神的哥哥阿波罗很讨厌奥列翁,也不喜欢她妹妹与奥列翁的这段感情,于是决意要除掉奥列翁。某天,奥列翁正在海面上飞奔的时候,阿波罗用金色的光罩住奥列翁把他隐藏起来,使任何人都看不出奥列翁的本来面目,然后就去怂恿喜欢射箭的妹妹月亮女神把远处的金色物体当作靶子。月亮女神当然不知道这是哥哥的阴谋,射出一支箭,正中奥列翁的头部。后来她知道了自己射死的是心上人奥列翁,于是陷入绝望之中,日夜哭泣。为了永远珍藏对奥列翁的爱情,她请求宙斯把奥列翁升到天上,希望自己乘坐银马车在天空奔跑中随时可以看到。宙斯接受了她的请求,把奥列翁变为天上的星座——猎户座。女神发誓,终身不嫁,她要永远在夜空中陪伴着奥列翁。
4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中,就广泛流传着一则“月亮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妇女去江边挑水,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觉得明亮的月亮特别可爱,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在婆家受到的种种虐待、万念俱灰。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月亮神仙帮个忙,使自己脱离这个苦难的世界呢!当她刚开始祈求月神时,令她十二万分惊讶的是,从远处江面上晃晃悠悠飘来了一块毯子不像毯子、船又不像是船的东西,很快来到了她面前,停住了。她试着用脚尖往上一踩,说来也奇怪,整个身体不知不觉就上去了。它立即像变魔术那样,把那位妇女凌空托了起来,慌得她赶紧抓住身边的树。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那棵树竟然被她连根拔了起来。这时,“飞毯”越飞越快,她也越飞越高。就这样,那位妇女很快就飞到了月亮上。
这个传说是想要告诉大家,月亮上的那些黑影,就是那位妇女和她带到月亮上去的水桶呀、扁担呀、树呀。当然,这只是个民间故事,月亮上并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所谓的月亮神。
5 我国高山族的一则神话是这样的:
天地间本来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只能点火把来照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间,特大的狂风把两个持火把的人吹上了天,天上就有了两个太阳。两个太阳轮流照耀着大地,照得人们无法合眼休息,庄稼也都被烧焦了。又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位箭术高明的神箭手用强箭射中了其中的一个太阳,从此,它的光芒减弱,变成了月亮。
高山族的另一则神话,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对青年男女变的:为了替大地和人们寻找光明,他们两人走遍了天涯海角,最后飞上了天空,男青年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女青年变成了温柔可爱的月亮。
当你们抬头看月亮的时候,立刻就会发现,明亮的月亮上还有些不那么明亮的地方,它们比周围稍微暗一些,暗的程度也不一样。下面一则瑶族神话就是想来解释月亮上明暗交错的情景的。
6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锦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锦,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原先织在丝锦上的图案、房子、牛羊、桂花树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面图案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锦,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7 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在我国更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据说嫦娥吃了西王母给的不死药,轻飘飘地飞到了月亮上,住在那儿的广寒宫里,至今还过着寂寞的生活。陪伴着嫦娥的只有那只一年到头都在为嫦娥捣药的玉兔。后来,也不太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月亮上又来了一个叫吴刚的人,只知道他修仙时犯了戒律,被罚到这里来砍桂花树的。可是,桂花树是棵仙树,吴刚怎么砍得了呢!当他把斧子刚提起来,树上的裂口又立即合拢起来了。就这样,他就只能永远在月亮上做着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
8
朱元璋起义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9
想要摸月亮的国王」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加勒比海地区,有一个王国。这个王国像台湾一样是个岛国,岛上有绿油油的树林,四周是湛蓝的海水,终年有着温暖的气候。这个王国的领袖是个高傲的国王,他的生活琐事总是有人伺候,国内的人民也对他毕恭毕竟的,不敢违抗他的要求。这个国王其实什么也不缺,然而,有一天夜里,当他站在城堡的窗台旁享受凉爽的晚风、仰望夜空时,他为那皎洁的月光深深吸引,突然兴起了想要摸月亮的愿望。
这个念头一旦在他心里滋长,他立刻召集大臣,发布他要摸月亮的讯息,要求大臣达成他的心愿。这个大臣知道国王易怒的性情,担心得睡不着觉,终于在隔天清晨献上一计:要全国动员,盖一座可以让国王可以登上摸到月亮的高塔。国王接受了这个建议,马上要求全国上下贡献家里大大小小的木箱,一个迭一个像堆积木一样地愈堆愈高。然而,当这些木箱用尽,离月亮还有好远好远的距离,国王于是下令全国人民砍伐境内所有的木材来建造木箱,不愿意服从的人就会被关进监狱,因为国王说:「在我的国家里,没有『不』 字」。当这个王国内所有的树都被砍光,这个高塔也几乎直达天际了,国王于是欣然地开始一层一层地爬上高塔。然而,当国王到高塔顶端伸出手要摸月亮时,竟然发现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他于是向远在地面的人民大叫:「再给我一个木箱」。
人民无奈地回答他:「已经没有任何的木箱了」。这个一心只想摸月亮的国王于是命令:「那把最下面那个木箱传上来」。人民听了知道不妥,响应:「可是…」。国王气极败坏地说:「在我的王国里没这个字」,人民知道无法违抗国王的命令,将最底层的木箱抽出,就在此时,所有的木箱晃动散落一地,而这个想摸月亮的国王也从高处跌落、摔死了。
10
卑南族的故事说一回大地遭洪水淹没,连天上的日月亦沉入水中,幸存的五位兄弟姊妹在海上漂浮,后来总算找到一处陆地;由于大地一片漆黑,于是派遣一男一女到天上当新日新月,以便寻找其它的人类。在卑南族的创世神话里,月亮和太阳将孩子带到世上,第一个是人类,接着是猴子、马、鹿、鱼和鸟;后来,卑南族的祖先流传,种植地瓜要依据月亮的变化,当月圆时不能耕作,月渐渐缺损时,才去耕作,如果月形像镰刀,也不要耕作。
11
阿美族的传说提及两兄弟和妹妹因为已经完成母亲要安慰父亲在天之灵的交代,不觉兴高彩烈的跳舞;三人跳着跳着,渐渐往地底陷入。他们齐声说:「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是哥哥,明早东边天空的太阳是弟弟,而在黑暗的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是妹妹,我们永远造福人类,妈妈再见了。」这些情节清楚呈现这些族群认为日月与星辰是人所变成的。月亮与原住民岁时农作的关联,在部份故事中亦可寻到蛛丝马迹,如前述的卑南族故事;由于昔日原住民赖以为主食的粟(即小米)多在秋季收获,秋夜的月光特别明亮,各族群形式各异的收获祭仪或歌舞,多在皎洁的月光下进行,新谷与新酒的分享,让部落内部的成员重新凝聚心志,情感获得舒解,人神和洽,期待来年同样丰衣足食,因此,秋月的圆满,也象征着族人心中殷切的盼望。
中国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帝俊的神话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之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是殷商民族神话中的人物,仅《山海经》的《大荒西经》有零星的记载,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无记载。从"帝俊生后稷"的记载看,帝俊的神话已经相当晚了,近乎文字发明的时期,根本不能与盘古、女娲的神话相提并论。
再说,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很明显,它综合了嫦娥的神话。那么,嫦娥是什么时代的神呢?这条线索比较明显,"天地分离"之后,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说。可见月亮神话在中国整个神话系列中,出现的时期很晚,大约是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后才有了关于月亮的记载。
还有一个证明,这就是神话与仙话的时间差别。中国是先有了神话,后来才有了仙话。月亮的出现与仙话的关系很大。比如,关于嫦娥就与仙家有关,嫦娥是吃了不死之药飞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挥一只白免在制造不死之药。而不死是仙家的最大特点。可以说,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话而大放光明的。
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前,中国没有月亮的记载,这一点可以成为定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早在800多年前,就曾写出这样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因为我们今天也在问:明月几时有?
不但中国的上古文献、神话中没有月亮的记载,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里同样没有月亮的记载。
瑶族的古老传说告诉我们,现在的月亮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可是不要忘记,人类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而人类的记忆史不过几万年。
在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也有一则类似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没有月亮,人类一到晚上都很害怕。有一位酋长决定牺牲自己,给大家带来光明。于是,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空中飞去,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月亮。现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话也证明,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
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曾存在一个叫阿尔卡荻亚的古老国家,据当地人传说,阿尔卡荻亚人在大洪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悲伤,当时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后出现的。
距今大约2300年前左右,亚里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道:"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他在写这份文献时,曾参照了很多远古时遗留下来的手稿和抄本,可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后来统统被毁,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他写下这话时所依据的上古文献究竟是什么。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也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说过,月亮在天空中出现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他并且说太阳不是神,而是一块巨大的炽热的石头,月亮像地球一样并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并因此而受到监禁。
以上这些人类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有些是严肃的科学著作),都说明上古时没有月亮,确切地说,是在现在的月亮轨道上看不见月亮。而我们目前又无法确知远古时的天空中是否有月亮。所以,必须对上古遗留下来的神话、传说等格外重视,因为这些资料是现存最早的资料了,舍此,我们就会更加茫然。
那么,在这以前,月球究竟躲在哪里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中国上古神话有足够了解的话,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联想,上古神话中也有月亮,只是当时它不叫月亮,而叫"天"。神话中大量关于"天"的记载,都是关于月亮的记载。后来,这个"天"在某事件下,离开了地球,越升越高,终于到达现在的位置上,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月亮。
主任委员:
周林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教育部顾问;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教育部副部长;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委员:
季啸风 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阎毅千 上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
李国钧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副教授,华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副教授,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周勋初 副教授,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
来新夏 副教授,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
李国祥 副教授,华中师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姚孝遂 副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胡昭曦 讲师,四川大学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
平慧善 讲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马樟根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裘锡圭 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安平秋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章学新 教育部高教一司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委员会秘书长:
章学新;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安平秋。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国家教委副主任;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司长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王达津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春茂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①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任;
平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安平秋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孙钦善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路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李运益 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②
杨 忠 副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③
杨金鼎 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姚孝遂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曾枣庄 副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王春茂④ 杨忠
注:①④王春茂同志于1988年9月经古委会正副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免去其副秘书长职务,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免去其委员会委员职务。
②③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增补李修生、杨忠二同志为古委会委员,杨忠同志兼任副秘书长。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巡视员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
方立天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王茂根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指导司司长
王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璐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孙钦善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杨 忠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杨芷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
杨金鼎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宗福邦 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郑克晟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郑学檬 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
林 沄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高 潮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感知研究所所长
袁世硕 教授,山东大学中文系
袁行霈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顾易生 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
倪其心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主任
徐朔方 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龚书铎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曾枣庄 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楼宇烈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杨忠 曹亦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名誉主任:周 林
主任委员:安平秋
副主任委员:章培恒 裘锡圭 许嘉璐 周勋初
顾 问:朱新均 白寿彝 邓广铭 季羡林 启 功 任继愈 饶宗颐 王学珍 张学书 夏自强 张岂之 马樟根
委 员:王汝丰、王彦、 毛庆其 、刘烈茂、 刘乾先、孙钦善、杨忠、李修生、严佐之、吴金华、张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郑学檬、 宗福邦 胡大浚 荣新江 赵伯雄 费振刚、袁世硕、袁行霈、顾海良、 倪其心、黄天骥 、 黄永年、 曹亦冰、曹虹、龚书铎、龚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枣庄 楼宇烈、 阎延河、潘富恩
秘书长:杨 忠
副秘书长:曹亦冰
古籍的修复流程是非常复杂的,再拿到一本古籍之后,要先拍摄这本古籍的照片,因为这是古籍刚出土的样子,是需要拍照留念的,而且在修复的过程中也要记录破损的状况以及修复的档案。包括要记录这本古籍究竟有多少页,有多少个破损的地方以及破损的具体情况,针对这些来制定一个详细的修复方法。然后就要准备一些复复古籍的材料了,首先要选用一些比较适合修复古籍的纸张。
修复古籍是非常严格的,在选用纸上的时候要根据古籍的颜色和材质去选择对应的。在选择修补的材质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比原书的纸张厚,而且还要为每一本古籍进行编码,并且用铅笔进行标注。最后要看一下书页的酸碱度,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对书页进行脱酸处理。修补之后还要进行喷水,等到古籍完全干透之后再把多余的部分给剪掉,最后放入压平机。
所以古籍的修复流程还是非常繁琐的,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书籍对于人类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也是在世界上最早产生书籍的一个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朝代,那些历史比较久远的朝代,虽然也有一些古籍流传下来,但是损伤都比较严重,所以在修补起来也比较复杂。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籍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因为明清时期无论是造纸术,印刷术还是装帧的方式都比较成熟,而且距离现在也不是特别遥远。
修复这些古籍也是为了保存人类文明,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我这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修复古籍的工作是一个非常乏味而且枯燥的工作,这对于人的内心和毅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同时也要求大家对于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所以我认为能够从事古籍修复这份工作的人一定都是非常伟大,非常热爱历史的。
一等奖 (1997~1998年 10种)
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尔雅诂林 湖北教育出版社
校雠广义 齐鲁书社
敦煌变文校注 中华书局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 (集部)北京图书馆
尚书文字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宋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 天津古籍出版社
海国图志 岳麓书社
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 江苏古籍出版社
· 一等奖 (1992~1996年,15种)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 敦煌历史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韩愈全集校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三礼通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耕织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古本小说集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战国楚竹简汇编 齐鲁书社
吐鲁番出土文书 文物出版社
常熟翁氏世藏善本古籍丛书 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字诂林 中华书局
清国史 中华书局
全唐诗补编 中华书局
《类林》研究 宁夏人民出版社
唐人轶事汇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书集成续编 上海书店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等奖 (1997~1998年 21种)
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张之洞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 文物出版社
说文解字今释 岳麓书社
嘉定钱大昕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黄山书社
尹湾汉墓简牍 中华书局
甲骨文农业资料选编与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
简帛药名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宋八大家文钞标注集评 三秦出版社
抱朴子外篇校笺 中华书局
全元曲 河北教育出版社
齐民要术校译 中国农业出版社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校勘记 商务印书馆
韦应物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亭林诗笺释 中华书局
《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 辽海出版社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目 上海书店
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医心方(校注研究本) 华夏出版社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 二等奖 (1992~1996年 17种)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禹贡锥指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屈大均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离骚校诂 中州古籍出版社
二十五史三编 岳麓书社
帛书老子校注 中华书局
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晚明曲家年谱 浙江古籍出版社
校订五音集韵 中华书局
鸳鸯七志斋藏石 三秦出版社
袁枚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法藏敦煌书苑精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巴蜀书社
出三藏记集 中华书局
在中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
星,却看不见月亮,那时的夜空漆黑如墨,每当夜晚降临,大地上就被恐惧笼罩,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躲进自己的巢穴。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热烘
烘、七棱八角的大山一样的东西,它不圆不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放射着毒热的
光芒。瑶族人的这则传说讲的就是月亮的来由,月亮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地球上
空的,当时已经有了人类。瑶族的这则传说有几分可信程度呢?
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距离我们地球大约有384400公里,它的大小是地球
的1/4,即直径3476公里。在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星空范围内,月亮作为地球卫
星的体积算得上老大。比如,木星卫星的最大体积与木星之比大约是亚1/27,其他
行星的卫星更是小得可怜。别看月亮个头大,但距离我们过远,所以,看上去像个
大盘子。在古代,人们观察月亮都是用目光,所以,根本看不清月亮的构造,只知
道月亮上有些地方明亮,有些地方昏暗。1609年,当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
人类才第~次清楚的知道了月表地形的构成:月亮上并不是平坦的,它表面坑坑洼
洼,那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当然还有一些平原,那就是月海。
瑶族的这则传说很神奇,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近距离观察月球的结果。大家不
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有能力,将月亮从384400公里处拉近100倍,那时站在地
球上看月亮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用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月亮上各种各样的环形山、
山脉、山谷、平原。而且,在这样的距离上,月亮的山脉是向外突出的,这难道不
是传说中“七棱八角”的描述吗?再试想一下,在这样的距离下,你能感觉到月亮
是个球体吗?不能,因为,月亮直径3476公里,它太巨大了,有谁站在地平线上,
可以感觉到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呢,所以,传说中“不圆不方”的描述是十分准确
的。
因此,瑶族的这则古老的传说我们认为有很大的真实性,否则在没有现代化仪
器的古代,这种想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结合在上一章我们对神话中“天”的剖析,对甲骨文天字的解释,瑶族的这则
传说与中国古代神话、古文字所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天”是一个有形有体的星
球,“天”就是月亮。这样看来甲骨文“囗”、“囗”和金文“囗”——天字,不
但是有道理,而且是太形象了。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天”就是现在的月亮,这就是我们的假设。
在中国“天”神话系列中,还有大量“天梯”的神话,这类神话可以作为我们
假设的一个重要补充证据。所谓的“天梯”就是连接天与地之间的中间物体,在神
话中它有时是高山,也有时是大树。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说,连接天与地的是蜘蛛
网,这也算天梯神话的变种。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这样
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
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故事中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上去,发现宽阔茂密
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
这也是一个有关天梯的故事,它的原型也应该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再比如,美洲印
第安人的古神话中就有大洪水期间,人们顺着某种秸秆依次上升到三、四、五世界
里,从而逃脱了大洪水。
为什么会有世界范围的天梯的神话呢?我们认为,“天梯神话”的出现绝非像
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为了表现原始人一种向上追求的愿望,它们同样是对某种真实
事物的客观描写。
大家想象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的头顶上出现了一个直径3476公里大小的天
体,低得仿佛一伸手就摸得着,它遮住了天空和星辰,大地上一片昏暗。苗族的神
话《谷佛补天》中说:“古老古代主宰天地的是宏效,他们移动天地相去一度远,
天从此昏昏沉沉,地从此不明不暗。”描述的正是“天”离大地很近时,由于遮挡
了部分阳光,所以大地上才“不明不暗”,能见度很低。
由于这个被称为“天”的星体距离我们地球太近,同时它也太大了,那么你不
论怎样向远方眺望,它总是和大地相接,这与中国乃至世界“天地不分”的神话是
何等吻合!这样一来,你不论从哪座高山,哪颗大树的侧面望去,都会有同样的感
觉:山尖或树梢上顶着“天”,下接着地。人们由此想象,如果登上了山,爬上了
树,不就可以直达“天”上了吗?这些山和树多么像一架梯子一样。同时,又使人
感觉到,这些山和树仿佛在支撑着“天”和地,一但撞断了,“天”就要飞走了。
这就是天梯神话的真相,它是对“天地分离”前空间状态的客观描述。
我们感到震惊,谁能想象得到,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中国神话里,竟然潜藏着一
个如此巨大的秘密,事实上,中国神话中的秘密远不止此。我们再一次感觉到,一
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竟然有如此大的束缚功能。上述这些神话不知有多少人研究过多
少遍,但大家被一种思维模式所限制,见木而不见林。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几个
世纪过去了,神话研究的著作如野地里的杂草,多则多焉,可惜都是在一个平面上
来回重复。颛顼的神话里本身没有月亮,但在其扩展神话里有月亮的痕迹。《山海经·大
荒西经》有一段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拒天门,日月
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噎)。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
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邓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神话的意思是说,噎这个神,居住在日月山,掌管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这个噎乃是
颛顼的曾孙。从时序上来看,在这则神话中,月亮的记载出现很晚,应该不属于颛
顼的神话,月亮是在“天地分离”以后出现的(颛顼令重与黎绝天地通)。
由此可见,上古神话中没有月亮的记载,至少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以
前没有月亮的确实记载,为什么呢?只能认为,在大洪水之前,天上根本没有叫月
亮的东西,否则,在神话中不会不加以表现。
中国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帝俊的神话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说: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是殷商民族神话中的人物,仅《山
海经》的《大荒西经》有零星的记载,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无记载。从“帝俊生
后稷”的记载看,帝俊的神话已经相当晚了,近乎文字发明的时期,根本不能与盘
古、女娲的神话相提并论。
再说,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很明显,它综合了嫦娥的神话。那么,
嫦娥是什么时代的神呢?这条线索比较明显,“天地分离”之后,天上出现了十个
太阳,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说。可见月亮神话在中国整个神话系列中,
出现的时期很晚,大约是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后才有了关于月亮的记载。
还有一个证明,这就是神话与仙话的时间差别。中国是先有了神话,后来才有
了仙话。月亮的出现与仙话的关系很大。比如,关于嫦娥就与仙家有关,嫦娥是吃
了不死之药飞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挥一只白兔在制造不死之药。而不
死是仙家的最大特点。可以说,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话而大放光明的。
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前,中国没有月亮的记载,这一点可以成为定
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1037—1101年)早在800多年前,就曾写出这样的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因为我们今天也在问:明月几
时有?
不但中国的上古文献、神话中没有月亮的记载,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里同样没
有月亮的记载。
瑶族的古老传说告诉我们,现在的月亮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可是
不要忘记,人类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而人类的记忆史不过几万年。
在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也有一则类似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
没有月亮,人类一到晚上都很害怕。有一位酋长决定牺牲自己,给大家带来光明。
于是,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空中飞去,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月亮。现在生活
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话也证明,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谜案,那就是美洲玛雅文化的突然消失问题。他们虽然莫
名其妙地消失在空气里,但却留下了极为发达的文化,尤其是他们的星算历法,堪
称世界一绝。在他们留下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
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这对于一个天文学高度发达的民族来说,简直是不
可思议的。结论只能有一个:在大洪水之前,天空中根本没有叫月亮的东西。
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曾存在一个叫阿尔卡获亚的古老国家,据当地人传
说,阿尔卡获亚人在大洪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悲伤,当时只有太阳,
没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后出现的。
距今大约4000年前左右,亚里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
中这样写到:“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他在写这份文献时,曾参照了
很多远古时遗留下来的手稿和抄本,可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后来统统被毁,我们已
经不可能知道他写下这话时所依据的上古文献究竟是什么。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
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也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说过,月亮在天空中出现是很晚以后
的事情了,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 以上这些人类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有些是严肃的科学著作),都说明上古时
没有月亮,确切地说,是在现在的月亮轨道上看不见月亮。而我们目前又无法确知
远古时的天空中是否有月亮。所以,必须对上古遗留下来的神话、传说等格外重视,
因为这些资料是现存最早的资料了,舍此,我们就会更加茫然。
天文学家贝拉米,从纯天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计算认为:月球来到现
在的轨道,大约是在习.5万一3万年之间。那么,在这以前,月球究竟躲在哪里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中国上古神话有足够了解的话,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联想:
上古神话中也有月亮,只是当时它不叫月亮,而叫“天”。神话中大量关于“天”
的记载,都是关于月亮的记载。后来,这个“天”在某事件下,离开了地球,越升
越高,终于到达现在的位置上,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月亮。
本文2023-08-06 19:43: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