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还值得阅读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籍还值得阅读吗,第1张

    中国古籍是中国上千年历史产生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去阅读了,不只是读,更要好好的读。

  

      虽然看不懂古书,但至少在一个信息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接触到传统皮毛,也能被深深吸引,从而挖掘更深的内涵。近代的白话文大师,都是读古书长大的,胡适鲁迅如此,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都是如此。不仅如此,中国人在世界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科学家,也都是读古书长大的,中国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几乎都是读古书长大的!

       希望热爱我们民族的广大汉族同胞,好好深入了解读经教育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要继承中国的文化而要读经,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立足在世界上,为了重现祖先创造的辉煌,为了我们重新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再出现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乃至于科学家!

       我们要救我们的民族,从自己做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好好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让年轻的一代人学习中国古籍,知道中国历史,为我国发展做贡献。

是,战国的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作品《吕氏春秋察今》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

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节丧》)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振乱》)《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改造。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大乐》)这就是说,“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是什么呢?它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气”。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道)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下贤》)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观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长见》)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不亦惑乎!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这两则寓言都见于《察今》。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知度》),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乐》),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可以作为参考。

《黄帝内经》分《灵柩》、《素问》两部分,是中国 最早医学 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 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 社会 “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 的 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尽终其天年。”

相传在上古时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岁。

老人们鹤发童颜,充分享受上天赐予的寿命。

想要越活越年轻,一起来看看古人如何 养生 。

1、 形劳而不倦

《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古代 养生 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即所谓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若要养好“形与神”,须得协调好“动与静”。“静”有助于培养元气,“动”能使元气更好地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时适度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效的身体锻炼。做好这些,能使精神饱满,从而让身体越活越年轻。

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长寿。这得益于乡村生活,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身体经常劳作,就不至于轻易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调顺,自然寿命绵长。

2、心安而不惧

《黄帝内经》里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心态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反观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战战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够长寿的。

中医 养生 之道,讲究的是“养心调神”。这与《黄帝内经》中,“心安而不惧”的说法是一致的。

所谓心安者,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喜悦的心情和愉快的笑声,远胜过世间一切保养品。

3、德全而不危

《黄帝内经》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意思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岁,动作灵活而不显得衰老,是因为道德修养的完备。

养德,能够调理人的性情。由内而外地维护人的元气,使人长寿。所谓德全,概括起来有八个字:性善,仁礼,知足,忍让。

谦和礼让、敬人持己,能够让我们免除忧患。保护形神不受伤害,进而可以益寿延年。

4、志闲而少欲

《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人的精神恬淡,无欲无求,真气就会存留体内。

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又怎么能够袭来呢?人要越活越年轻,就得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

四月的私语,作者是何发涛。

写诗不讨喜,除非混圈子,读诗不讨好,枉死脑细胞。这不知是对当今诗坛的嘲弄还是其它也是公婆各论。但是真正散发着美与哲思的现代诗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持久的生命力的。比如万辉华的诗集《四月物象》。著名诗评家吕本怀把它读成“农耕时代的挽歌”;岳阳作家蒋正亚则读出了诗人对“色”与“涩”的重构源于惦念青葱岁月的悸动与冥想。而我认为这部诗集是大自然万物的窃窃私语被万辉华敏锐地捕捉到了,并以文字为载体把它幻化为一个个古怪的精灵,通过那些翩飞的意象、营造的意境让人们领略到万物有灵,生命不仅仅局限于动植物,那些古老以及现代的器物一样富含生命的因子。

一、器物与土地的私语

农具这一古老的器物与中华数千年文明共生共荣,它虽简拙,粗鄙,甚至连刻意的雕凿都无,而且也正慢慢地从东土全面沦陷的村庄隐退,但是它的身上积淀了太多的历史因子和文化元素。

它的制造和使用被记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它的身姿被寄存在各个博物馆中,如果我们目睹其形,不会有一丝心动,因为它们仅仅是器物而已。只有在农人手里,在广袤的原野上和山川河流共融共生才有生命的律动和恣意的精彩。

《四月物象》这本诗集中农具诗有六十多首,而且将南方乡村使用的那些器物基本罗列出来,化而为诗。比如链枷、扒竿、竹篮、扮谷桶、扁担、磨刀石、戽斗、水车、碾盘、油榨、粪桶、锄头、耙锄、划行器、箢箕、斗笠、蓑衣、、麻鞭、风车、鸡公车、水缸、斧子、甑、枧、纺车、铁锤等等。这些与农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在如今的时代许多人不仅未曾见过,而且对它存在的价值更是十分陌生。而这些器物在《四月物象》中获得了新生。比如〈戽斗捞起一桶星月〉、〈把镰刀磨成下弦月〉、〈耙触向大地的子宫〉等等,这凝炼且极富动感的标题就能让人惊奇不已,其实它本身就是诗的结眼。在具体的写作中比如“一只扮禾桶是一只方舟/浮在晨雾里/偶尔搁浅在沙滩/饕餮进万顷稻谷/生出遍地英雄”,读时感觉就在看一幅水墨山水画。又比如在〈锄头的动与不动〉中当锄头不再被使用时,“塞在床铺下/如一杆遗弃的铳/锈迹斑斑/比主人还苍老”,它写出了当器物不再与土地撕扯和纠缠,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但会被遗忘,而且变得苍白而无生命征象。

二、器物与匠人的私语

在《四月物象》中,乡村手艺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唯一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讨生活者。银匠、窑匠、砖匠、剃头匠、鞋匠、漆匠、木匠、蔑匠等等,他们有的通过器物再造器物,以提高乡村人的生活品味;有的将大自然的馈赠变为有生命的器物以便利乡村人的生活。同时还有算命先生、巫师、夜歌手、皮影戏匠、接生婆、郎中等等为乡村人的生老病死予以周到的服务让乡人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慰藉。这些匠人生命卑微犹如山间的青草,在四季风雨的吹打下凋零。但是他们在万辉华的〈四月物象〉里栩栩如生地复活了,通过他的抒写与描绘,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是在喧嚣的尘世中,人们为名利所迷而丧失了过多的慈眉善目去关注他们的存在。

匠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在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上,也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车、钳、电、焊、管、漂白、打浆、压榨、复卷等等,与器物的私语让他们的形象跃现于纸上,他们以灵巧的双手、以辛勤的劳动生产出工业化的产品。在劳动的瞬间他们其实也是力与美的象征。“背带工裤下女工的肥臀/它也似刚抛了光的产品/让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放出火花/同样照亮了车间的夜空”。(节自《金工》)‘哺乳女工/双乳高耸/湿润胸前的两片云/让这里酝酿着蜜’(节自〈打浆女工〉),这便是蒋正亚品出的“色”。

三、诗人与古城老街、古物以及先贤的私语

相比那些写乡村器物和工业流水线上的人物风景,这部分诗作挺文艺范。而且接近阅读者的生活同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土桥》《五里牌〉〈南正街〉〈太子庙〉〈十三村〉〈城陵矶三江口〉〈泪罗江〉等,同题诗作俯拾皆是。可辉华的眼光独到在把自己代入在这些地方,自己的曾经自己的经历和这些老地方一样栉风沐雨,但是唯一值得欣慰和骄傲的是“四十年过去/这根扁担长成了他的脊梁/宁折不弯”。

汩罗江,这不仅仅是一条河。因为屈原它成了中土文化不与强权者同流合污,毅然决然舍身饲鱼以成就自己高洁的圣河。然而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几千年这片土地即使历经多少风雨的洗礼,也无法改变那份孱弱和惰性。中国人不缺文人墨客,但缺少象谭嗣同那样的豪客。“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不敢念出声/此时北岛走红/三十年过去/假如海子活着/伫立屈子像前/他也不敢宣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节自《初谒屈原不敢许愿》),这便是东土的悲。正如北岛在《波兰来客》写的一样“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四、诗人的自言自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这纷繁喧嚣的人世间,诗人哭过、笑过、失落过、追求过。但是人生的下半场,就是目送一个个鲜活的身影远去。所有的拥抱都是为了最终的放手。《四月物象》最精彩的一首诗便是〈采蕨〉,这是诗人与自己的私语。“那个提着竹篮的少年/在细雨薄雾里淡出村庄/他重现在这四月/一声中年的咳嗽惊得麻雀/噗地飞窜/采蕨的发小/走丢了一个/采蕨的朋友/走失了一个/他们也只能在梦里集合/也是一排如山坡的肥蕨/飘着青葱的头发”。整首诗苍凉但也不失豁达。作为诗人他为自己的村庄和苟活的乡人留下一张张清晰而生动的剪影,他思考他探求,虽然身处红尘,却未迷失自己。写诗不作歌德派,为文不作喇叭筒,做人正直而善良,这是因为乡村楠竹制成的那根扁担启示过他-宁折不弯。

这是一则美丽动人而又哀婉凄楚的爱情传说: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美丽聪慧,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满天绚烂缤纷的云霞;人间有个看牛娃叫牛郎,朴实勤劳,一直受兄嫂虐待,过着贫苦凄凉的生活。一天,与牛郎相依为命的老牛忽然开口说话,叫他取走正在湖中沐浴的织女的衣裳,于是两人便结成了夫妻。婚后,男耕女织,恩爱和睦,生下一男—女,过着幸福美满的人间生活。不久,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凡成亲的消息,便将她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双儿女,挑着赶到天上。王母娘娘见状,便拔下发簪在织女身后一划,就成了天河,滚滚滔滔的天河水遂将一对恩爱夫妻隔绝在两岸,牛郎与织女只得隔河相望悲泣。后来,王母娘娘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届时无数只喜鹊在天河上架起一座天桥,牛郎与织女得以在桥上相会,互吐衷肠。而每当这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分,天下的姑娘媳妇们集聚在瓜棚之下,便能听到他们相会时的喃喃情语;天上若是滴下雨来,那便是他俩伤心的眼泪。

这就是蜚声中外的四大传说之一一牛郎织女传说。它的生成繁衍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在人民群众口耳之间孳乳展延,祖辈流传;它以古朴的语言,动人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寄寓着广大民众的爱憎、理想与追求,因而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难以企及的美的典范。

一、神话传说的生成

牵牛、织女最早见诸文字,是在西周幽、厉王时期。《诗经·小雅》中《大东》篇云: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大东》是一篇反映西周时期东方诸侯国臣民怨恨周王室赋役繁重的讽刺诗。这一段诗的大意是:银河虽像镜子一样熠熠生光,但却不能普照人间;织女、牵牛虽具其名,但却不会纺纱织布、负重驾车。周王室也是如此,徒有宗主统领之名,而无体恤臣民之实。在这里,织女、牵牛只是作为人们展开联想、抒发怨情的自然天象而出现,既无任何故事情节的设置,又无两星相爱恋慕线索的暗示。但无论如何,此时的织女、牵牛已不再是别无涵义的纯粹自然星辰的称谓,而开始与复杂纷纭的社会人文发生密切的联系,从而为后人驰骋丰富的幻想,发挥艺术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两汉时期,织女、牵牛已经被传为两个人格化的星神,而由于他们彼此相对的特定位置,人们逐渐附会了“男女相思离别”的爱情想象,牛郎、织女传说已初具规模。班固《西都赋》称:“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亦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均指明汉朝时在昆明池(建于汉武帝元狩三年,位于长安近郊)畔已塑有牵牛、织女的石像,而且还分别被隔置于昆明池的左右两侧遥遥相对,似乎已包涵着一些故事情节。这一点在以后的《古诗十九首》中得到印证,其中的《迢迢牵牛星》已初现牵牛、织女离别相思的情爱端倪: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夜星空,寥阔明净。银河岸边,机杼札札作响,织女正在织机旁辛勤劳作。然而往日能织出绮丽云霞的“纤纤素手”,现在却因情思恍惚而终日织不成布匹,惟有哀怨伤情的眼泪零落如雨。凝眸遥望银河彼岸,相思之情,不绝如缕。但见“盈盈一水”横隔,纵脉脉含情,却无处申说。《迢迢牵牛星》显然是从《大东》篇中脱化而来,但与之不同的是,在这里牵牛、织女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形象,而着意烘托出的别绪离情,已开始给他们之间的爱情染上一层悲剧色彩。更具说服力的,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的一段记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据此,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最迟在东汉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已基本成型:牛郎织女之间的夫妻关系已被普遍认可,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等故事情节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此后三国时期的一些诗文,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如蔡邕《青衣赋》:“悲彼牛女,隔于河维”。如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如《文选》曹植《洛神赋》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二、爱情故事的繁衍与流传

牛郎织女传说一经生成,便在民间不胫而走,广泛流传,逐渐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体系。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大约就是这一故事体系较原始的面貌: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在这里,故事显然还停留在两位星神之间的爱恋上,尚缺乏感人的情节。于是,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天帝便被说成是王母娘娘,织女则成为她的外孙女,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关系便由星神之恋一变为人神之恋,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及艺术感召力。而这一则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山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看牛郎,受兄嫂虐待。一天牛告诉他织女和别的仙女要到银河沐浴,叫他去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他去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下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把织女捉回去。牛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就成了天河,把这一对夫妻隔开了。但他们隔河相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架成桥。(见《民间文学集刊》罗永麟《试论‘牛郎织女’》第五页,上海文化出版社957年12月版。)

在这里,织女俨然已成为人民群众理想中真善美的化身;牛郎则具有朴实敦厚、善良执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劳动人民的突出代表。他们之间的相恋相爱,男耕女织,则正是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所渴望得到的幸福美满的生活。

牛女故事在民间各地口耳流传中又逐渐生出了许多变异的说法,而这些不同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又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因而使牛郎织女故事愈加丰富曲折,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钟敬文先生在一九三二年发表的《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一文中曾记述了几则有关的实例,为便于读者了解,现转录其中二则于下:

据说,从前有弟兄二人。弟弟心肠忠厚,哥哥却很奸猾。弟弟因常赶牛的缘故,被人叫作牛郎。弟兄分家,弟弟只得了一辆破车和一只老牛。一天,老牛对主人说,某处河里,有许多仙女在洗澡。倘他能取得她们中间任何人的衣服,便可以得她做妻子。第二天,他跟了老牛出发,果然看见了许多正在洗澡的仙女。他抱了一堆衣服上车(牛车)就走。结果便带回了一个仙女做妻室。她就是织女。织女和牛郎生下一对男女。一天,她用巧语骗得了自己从前被取去的衣服,便乘云而去。牛郎忙担了他的儿女,穿上牛衣(这是牛死时所嘱咐的),急赶上去。谁晓得慌张中少穿了一只牛腿,使他不能即赶上了织女。正在追逐的当儿,忽来了王母。她用玉簪划成一道天河,把他们两人分开。牛郎托了燕子去说合,不意被误传了日期,所以后来永远只能一年一会。

据云,有个看牛的孩子叫做牛郎。一天,他正要回家的时候,他的老黄牛忽然向他说起话来。自称本是上界神仙,因犯罪被谪于人间。现在主人(牛郎)有性命的危险,他为报答平日善遇的恩惠,所以要向主人告说。接着说家里的哥嫂,怎样在设计谋害他,并嘱咐他分家时,只要得了它自己(老黄牛)和一辆破车及一只破皮箱便算了。牛郎回到家里,立刻证明了哥嫂的狠心——要把毒药杀死他。于是,他便去请了舅父来替他们分家,舅父颇想帮助,使他多得点东西。但他却服从了老黄牛的吩咐,终竟只要求了那三件不值钱的东西(老黄牛、破车、破皮箱)。牛郎和老牛离了家,老牛变出酒菜让他吃过后,又告诉他以获得美貌老婆的方法。它说,前面的河里,有个女子正在洗澡。她是位神仙,名叫织女,和他(牛郎)有夫妻姻缘。他前去取得她的衣服,彼此便可成为夫妇。牛郎依所吩咐的做去,果得了织女为妻。三年过去了,牛郎和织女,已生下两个孩子。一天,老黄牛告诉牛郎,说自己灾期已满,要回到天上去。它(黄牛)死后,织女定要逃走。那时穿了用它的皮所做的靴子,便可赶上了她。老黄牛死了不久,织女果然乘牛郎不备的时候,穿了从前的浴衣,腾空而去。牛郎穿了皮靴,抱着儿子赶上去。织女拔下金簪,划了一条天河,阻住了牛郎的去路。彼此在河的两岸,以牛轭,梭子互相抛掷。(这些东西,至今每当七夕前后,还可见于天河两岸。)后来,天帝替他们说和。但“逢七见面”的消息,竟被拙于言词的鹌鹑,说错成了“七七见面”。直到现在,鹌鹑还短着尾巴,口里时常说“不对不对”,这是被罚和想改正误报的缘故。(见《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第45至4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以上两则传说,讲述的都是同一题材——牛郎织女的故事,其情节框架也大致相同。但因采录地点的不同(前一则采自北方某省,后一则采自淅江永嘉),受不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影响,所以在许多细节描写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情致与审美趣向,而这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牛女故事题材的戏曲小说

南宋以后,戏曲、小说渐趋兴盛,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程度较之传统诗文愈加深入与广泛。然而统观宋元以来的戏曲、小说作品,其中以牛女故事为题材的却颇为少见。戴不凡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宋元明时期正值道教得势之时,上至皇帝,下及一般知识分子,莫不热衷此道,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天孙’——张玉皇的七仙姑下凡嫁牛郎,自然是作家们难以动笔的。这或许就是宋元明三代——戏曲小说非常盛行的时期,偏偏没有关于牛郎织女的作品的一个原因吧!”(见戴不凡《小说见闻录》19—20页,淅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迄今所知,最早以牛女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是王国维《曲录》中登录的宋金杂剧院本《庆七夕》。其后是明代无名氏撰写杂剧《渡天河织女会牵牛》(见傅大兴《明杂剧考引》)和明梁孟昭撰传奇《相思砚》,后者内容据董康《曲海总目》所载系“谓南极老人与牵牛弹棋,遗二子,化为宝砚,一曰相砚,一曰思砚。牵牛,织女与月中仙子俱谪人间,以砚作合,牛女后身尤星、卫兰森为夫妇。故名。”与通常所说的牛女故事有明显区别。以上几部作品均已散佚不传。现存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戏曲作品是清乾隆以后宫中节令戏《升平署月令承应戏》中的《七夕承应》,内容包括“七襄报章”、“仕女乞巧”、“柳母乞巧”、“博望乘槎”、“银河鹊渡”、“开襟佳话”、“天孙送巧”、“双星佳会”、“仙社奇缘”、“星汉幻彩”、“七夕佳辰”、“双渡银河”等诸出(见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引》)。

现知最早一部写牛女故事的通俗小说,是明万历间书林仙源余成章刊刻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题“儒林太仪朱名世编”,凡四卷,藏于日本田中庆太郎文求堂,国内无传本(见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其基本内容在台湾学者洪淑苓的《牛郎织女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88年版)中曾有所介绍:

内容大约是叙述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两人因相爱而成亲。但婚后“凤城恣乐”、“歌儿导*”,致使天帝“遣使谏*”,而两人仍不悔改,于是“抱禁牛女”,“谪贬牛女”,“牛女泣别”。但二人仍互相“遣使”、“回书”。后经“圣后戒女”、“老君议本”,才“准本重会”,由鸦鹊请旨搭桥。小说最后又杂入“贵客乞巧”、“平民乞巧”、“文人乞巧”“七夕客怨”等题外片段。

四、平话小说《牛郎织女》

国内有传本的最早一部牛女题材的小说作品,是清末民初无名氏所撰“新编神怪小说牛郎织女”(见路工、潭天合编《古本平话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另见《明清神话小说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路工、谭天推测该本《牛郎织女》即根据明刊本《牛郎织女传》加工修改而成。

全书共十二回,开篇即先有一段文字交待牛女故事的历史渊源:

考之世说,原来天河之东有织女,乃天帝之孙女,勤习女工,容貌不甚修理。后奉天帝之命,许嫁于河西牵牛郎。嫁后,竟废女工,天帝大怒,命织女仍归河东。那牵牛郎在河西思之不已,于是有鹊桥重会,每年仅七夕始得一圆满时日。这便是二位大仙的来历。

这段记述显然是从《荆楚岁时记》中脱化而来,可以见出作者的创作依据。全书情节梗概如下:

话说“正当下界汉室中兴时代,天下太平”。玉皇大帝为庆贺自己的“千秋圣诞”,在兜率宫设下蟠桃大会,命驾前十二金童到瑶池西圣母处借取温凉玉杯。金童驾着一朵祥云,来到斗牛宫前,“忽闻一阵香风,遥见一位仙女,髩插一枝梅花,正坐在望月阁下织机这位就是斗牛宫中第七位仙女,系玉帝之婿张天君所生,俗呼做张七姐,玉帝之外孙女。生得容貌绝世,他却不喜修饰,不搽脂粉,时常淡装素服,禁步珊瑚,飘飘然一个无上的仙女”。金童见了织女,不觉凡心顿起,遂上前搭话。织女无心嫣然一笑,被金童误解,“以为织女有意”,便上前摘下织女髩上的一朵梅花,要留做表记。织女正欲夺回,忽被圣母遣使传唤。原来,圣母下棋时心血来潮,已察知此事。于是,奏明玉帝,罚织女“独居河东工织数年;若有疏怠,再行严加警戒”。金童亦因“违旨戏侮天孙织女”,被押赴斩仙台枭首。幸逢太上老君极力搭救,最后被“贬下凡尘,令受颠沛折磨之苦。”

却说正月初六玉帝圣诞之期,太白金星“放下一阵清风”,将金童投胎到洛阳县牛家庄牛员外家。这牛员外年已五十有馀,家财豪富。无奈发妻早丧,其子金成娶媳马氏,夫妇不孝,故而又续娶李氏,三年不育,忽得一子,自是欢悦异常,遂取名金郎。金成夫妇见了。暗自怨恨。光阴荏苒,转眼金郎已是六岁。牛员外数年来“凡事护庇幼子,往往和长子金成吵闹,所以逐日气闷在胸,遂染成一症”,气绝身死,不久李氏亦殁。金成见状,“感动了孝心”,自此颇为怜爱金郎,“惟有马氏执掌内务,雇用九个耕夫锄种田园,但不时将金郎以小故毒打”。金郎八岁时,偶在后花园内放风筝,不慎跌入池中,浸湿衣服,被马氏将“上下衣裤剥得干干净净,一缕无存,手执三丝藤条,浑身上下一阵乱打,打得皮破肉绽,鲜血淋漓,白肉变紫,周身无一点好肉。”幸亏金成及时赶回搭救,又聘了任秀才,在家教金郎读书,不想一年刚过任秀才染病身亡,金郎重又陷入苦海之中。衣不暖,食不饱,早晚挨打受骂。一日,太白金星驾云偶经河南地界,“忽见怨气冲天,拨云一看,始知金童备受折磨”。于是奏知玉帝,遣牛金星下凡化作黄牛与金郎为伴。自是,金郎“日里上山牧牛,夜间牛栏内同眠”。一夜,黄牛忽踢醒金郎,告之明日午饭马氏将在面食里下毒相害,金郎听了,心中留意。第二天,“马氏指着一碗面令其取吃”,金郎端起面碗却不敢食用,马氏见状,伸手便打,不意将“面碗”打落在地,立时化为一道火光”。果然,马氏已在面食里下了砒霜。金成看到别无他法,便请母舅安云生来分折家产。金郎听了黄牛的嘱咐,分家时“只领耕牛一头,馀只衣食而已”。又过了数年,金郎已满十三岁,到了“超升之日”“圆满之期”。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点化金郎,金郎吞服仙丹,始知自己乃是金童托化,“恍如茅塞顿开”,于是,化白石为纸,化泉水为墨,化松枝为羊毫笔,写信与金成作别。金成见信倍觉伤感,恰逢马氏在旁唠叨,金成“不觉怒发冲冠,即以书纸向马氏面上掷去,登时脑浆迸裂,倒地毙命”。原来马氏恶贯满盈,书纸又化成了白石。

金郎(金童)随太白金星来到南天门,天已迟暮,暂在神将行宫歇息候旨。忽忆起十三年前与织女相戏之事信步而行,恰与正在天河中洗浴的织女不期而遇,二人久别重逢,悲喜交加。翌日,玉帝降旨封金牛星为护花护情使者,赐金童织女在天河西灵藻宫内婚配团圆。金童、织女“锦帐恩情,天长地久,说不尽你恩我爱的言语”。不料新婚宴尔,终日在宫中盘桓,“忘却了应尽之天职”。触怒了玉帝,派天神天将将二人捉拿,欲将问罪斩首,又亏太上老君一力相助,改罚金童永居天河之西灵藻宫,织女永居河东云锦宫内工织,不得相会。二人临别,相抱痛哭:“常言道:‘快活无非天宫’,不料你我不能脱出苦海,怎不叫你我二人伤心!”分别后,二人彼此思念不已,”灵藻宫并云锦宫二面怨气现于空中,互相交接”。太白金星奏知玉帝,大发慈悲,允许二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到时,“自有乌鸦、天鹊、龙凤之类联接天河之中,”供二人“两造相会”、“共诉衷肠”。

平话本《牛郎织女》因系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在艺术表现方面较之民间传说有其独到之处。如第四回“一旦无常员外病逝,喜怒不测金郎被打”中的一段描写:

光阴似箭,日复一日,又过了新年,金郎已是八岁了。一日正值三月天气,桃红柳绿,金郎独往后花园内,吹放风筝。只见天气晴和,蝶舞花心,儿童玩性,大地皆然。金郎一人也在后花园中顽耍,不料风筝吹了上去,只剩了一根纾线捏在手中,适值那日风气愈大,风筝随风飘上。金郎只管挪索,脚步站立不住,被风一刮,连人拖带,那防桃树旁边有金鱼池一口,其中蓄金鱼之水不过一尺余深,金郎忽然被风拖到池边,“扑咚”失足跌下,那风筝索线也放了飞上天去。金郎跌了下去,浑身衣服浸湿,所幸水不大深,尚无生命之虞,却吃了一饱池水,扶爬起来,抓住石栏,慢慢步履而上。人虽不曾淹死,但衣服却无一点干处,只得立在牡丹阶前,迎着太阳熏晒。若是回到家中,又怕大嫂见了毒打,思及于此,眼中垂泪,仰面朝天叹了一声怨气。

这段文字清新凝练,写景、状物、叙事井然有序,情趣盎然: “吹”、“捏”、“飘”、“刮”、“挪索”、“拖带”、“跌下”、“扶爬”等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妥贴自然,生动传神,淋漓尽致地刻划出金郎由喜转悲的复杂心态。这种出色的笔法,即便是在明清一些优秀小说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但是,由于作者“立言旨趣,却是齐谐志异,寓意劝惩”,重点在描写织女张七姐、牛郎金童两人的宿缘,通篇弥漫着浓厚的因果轮回的教化气息;织女、牛郎被拆散的原因也被解释为“夫妇终朝不离”,不去朝见瑶池圣母,故而被分置河东、河西。这与民间传说所具有的健康活泼的生活情趣、顽强的反抗精神相比,相去甚远,尤其是对织女形象的有关描写,更显得苍白无力。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流传不广的原因吧。

五、牛女故事的异式——董永传说

牛郎织女故事在广泛流传过程中,围绕其基本情节线索,又派生出一个重要的支流,这就是董永传说。其产生缘起正如赵景深先生所说:“人民感受到把牛郎处理为人更觉亲切……这故事的异式董永卖身就显得更为清楚。”董永传说始见于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他的孝行传说应起于东汉和帝之前;开始向外流传,则至迟在东汉恒帝之前。其最初的传说内容,当如曹植《灵芝篇》所述: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这里是说,董永家境贫因,一贫如洗,只得靠借债佣作来维持生计,供养老父,以至到了债主催逼上门而无力偿还的困窘地步。幸而董永的至孝之德感动天灵,织女下凡为他织缣偿债,摆脱困境。此后,董永传说经过了从晋干宝《搜神记》到唐代敦煌变文《董永》这样的演化过程,情节内容愈加曲折充实,于是便产生了《董永遇仙传》这样的宋元话本小说。该篇见于明嘉靖年间洪楩所编《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描写东汉中和年间,润州府丹阳县董槐村,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贫丧父,典身殡葬。孝心感动天庭,天帝便遣天仙织女下凡做董永的妻子。帮助他织锦偿债,三月后复归天庭,后又留下一子名仲舒,长大成人后经严君平指点,于七月七日在太白山与织女母子相认。明顾觉宇又据此情节编写了传奇剧《织锦记》(一名《天仙记》)其中“槐荫分别”一段尤为生动感人:

(旦)起身之时,与我饯行,又送我盘费银子。大家拿出来一看。(看介)(旦)原来是一锭分开。(生)我想富长者好小气,何不整锭送出来倒好看……(旦)这银子倒有个哑谜。

(生)有甚哑谜 (旦)一定分开。(生)不好,改了。一定錾开……(旦)赛金**又送我一包绒线,打开来看。(看介)(生)怎么赛金**这般小气若是送人,多则一二两,少则三五钱。一根绒线,亏你拿得出手!(旦)也有个哑谜:虽无千丈线,万里系人心,你收了……(旦)**还送我一包果子。(生)行路辛苦,正好拿来止渴。(看介)怎么两个枣子,一个梨儿!亏她担得出手!难道也有什么哑谜(旦)果然,也有个哑谜:早早分离。(生)怎么说出此话!改了,永不分离。

在这里,织女已不再是《董永遇仙传》中那个貌美而淡泊寡情的下凡天仙女,而具有了聪敏、活泼、贤能、忠贞、多情的人格特性。而董永形象较之话本也生色不少,更具生活气息,他的憨直、淳朴与织女的聪慧多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因而成为劳动人民理想中的恩爱夫妻的典范。

  卡巴拉生命之树

  基本介绍

  “卡巴拉”是犹太教的神秘哲学,传说它最原始的根源来自于埃及文化。相传“卡巴拉”的概念是由摩西——犹太教律法“Torah”的编撰者在此律法中完整表述。而生命之树,就是“卡巴拉”思想的核心,他被视为是神创造宇宙的蓝图,或者称之为神体的构造图。生命之树不只是一个存在于纸上的图样,而且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一个三度空间的宇宙,也就是我们存在于其中的这个宇宙。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历史由来

  卡巴拉的思想原理来自圣经「创世纪」、「启示录」,还有三至六世纪出现的「创造之书」(sepher yetzirah)。卡巴拉思想的研究据说能够看到“宇宙神秘的因果关系”,

  十三世纪编集的「光辉之书」(sepher ha-zohar)即在卡巴拉思想的原型中占有重要位置。 接下来说明生命之木。卡巴拉思想是以生长于天国的「生命之木」来象徵宇宙全体,其意义非常难解,真要说的话,生命之木意味著广大的宇宙、身为小宇宙的人体,以及达到神之境界的精神遍历。这个生命之木是由十个圆(sephira)与22个径(pass)所组成。人类是处於个别的王国,经过22个径到十个圆,进行冥想的旅途,直到王冠为止。此外,据说每个圆都有守护、指导人们的大天使。 生命之树大概可以分为三支柱,十个原质,四个世界,二十二路径等基本结构。 分辨善恶树与生命树是同一棵树,人类由完人境界向下堕落的途径过程称为分辨善恶树,世间万物以至宇宙间所有的定律本无善恶之分,直至人类堕落后有了「自我」这种概念才有所谓善与恶之分。当人类觉悟要回复完人境界,逆向提升的途径就是生命树。两种树实为一棵树,只是方向不同,故有两种名称以作分辨方向。 逆向提升人类灵性的生命树,在入口与出口各有魔鬼与天使看守,乃代表要进入生命树重返永生,先要战胜心魔的引诱,去到最后还要作出最后的突破,拥有胜过天神(天使)的力量才能成功。多人都知道基督教乃源自犹太教,但却少有人知道犹太教本身可分为两种宗派,大部分犹太人信奉的一般皆称为犹太教,教义对于耶和华上帝的看法,其神学概念与基督教、天主教及东正教都大同小异,都认为耶和华是一位人格化的上帝,然而,另有小部分犹太人信仰的却是一位非人格化的上帝,通常这种信仰被称为犹太秘教,情况就有点像佛教分为显密两宗一样。

  不同教义

  犹太秘教的教义认为摩西所传的道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大多数资质平庸、自甘卑下的羔羊所传的道理,而另一部分的奥秘,只选择传授与少数智能较高、愿意以毕生的精力去追寻真理的山羊。这部分的奥秘,就是摩西揭示了神人本来同体的秘义,这种境界,被称为「原人阿当」(Adam Kadmon),其实亦就是一种人类还未堕落之前的完全境界。 犹太秘教认为,要到达这种人神一体的原人阿当境界,必须通过代表生命树的卡巴拉(Kabalah)的修练,这种修练方法近似道家的返本归真修炼法。卡巴拉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世的秘密、生命之谜、个人以至全宇宙人类的命运预知术、改变命运的秘法、收藏在圣经内的秘密、神与魔鬼的奥秘。这些奥秘除了收藏在天车之书、创造之书(Sefer Yezirah)与光之书(Sefer ha-Bahir)三本希伯来文秘本之外,另有部分由先知所传下,但须先观察弟子的器根,然后挑选合适者,代代口耳相传,只淮许流传在以色列十二支族的后人之间(此亦即摩西宣称以色列人为上帝选民的真正原因)。卡巴拉的教义主要分为三部分,就是卡巴拉神学(Theoretical Kabalah)、卡巴拉冥想(Meditative Kabalah) 和卡巴拉咒法(Practical Kabalah),你们若想多了解犹太秘教的核心教义,可参考以上提供的希伯来古籍。 -------------------------------------------------------------------------------- 然而,创世故事与生命树的谜团,仍未能从犹太秘教的教义内全面破解,原因是有部分秘密属于不传之秘,所以若要追寻下去,必须再返本归源了解卡巴拉与生命树的源头,要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前,他们的民族亦曾长时间生活在埃及与巴比伦一带,若你们多翻查多一点考古资料,就会发现到巴比伦的创世神话与创世记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古老的生命树图形亦源出自巴比伦,犹太秘教的卡巴拉与流传在埃及的卡巴拉亦有共通之处,只要你们综合所有的埃及、巴比伦、犹太秘教的宗教信仰,与及各种远古的神话记载、考古资料,便能够推出一个与我相同的结论。 以犹太秘教的观点而言,伊甸园只是一种境界,并非确实存在。「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这道太初与神同在。」实际上道就是非位格化的神,原人亚当就是天人境界,阿当夏娃的堕落,实际上就是阿含经内讲述光人下凡,因贪食果实而成为人的记载。犹太秘教有所谓全灵的概念,所有的灵乃出于全灵的分裂,实际上摩西所传是一种即生证神的神法,但由于他传法的时代,希伯来民族的民志未开,当时他们所崇拜的神只超过百种,摩西唯有用以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将所有不同的神化为一个神,开创一个近似佛教净土宗的宗派,以供大部分人民信仰,至于真正的神法,只能无奈地只传与少数悟性较高的人民。 另外,可以告诉你多一点秘密,分辨善恶树的蛇,实际上就是印度教及瑜珈的蛇火、道家的一阳生,如果你已经修过"拙火定"的话,应该明白是什么一回事。启示录的内容,有部分其实是修行的法门,那些七天使、七灯与七碗,所指的是人体的七个轮位,西方有些秘密教派,可以完全破解到其中的秘密。 卡巴拉在西方传统神秘学中,它的建立是从一个称之为“生命之树”的图开始的。这图表包含着十个描绘“Sephiroth”的圆圈(单数请用Sephirah);意思指“天体”“数字”“散发”。Sephiroth从一到十都被精心安排在它们原本的领域里。每一个Sephirah都有一个原型观念。也就是说,Sephiroth表现出神格与创造这世界的步骤。在物质界中,根据着古老的观念,它们表现在神圣的范围里。 越过第一个Sephirah “Kether(Crown;王冠)”之后,遇见的是三层能量的环, 第一层是虚空(原文为Ain), 再来是无限(Ain-Soph), 最后一层是无数的光(Ain-Soph Aur)。 这些过程显示着,从最早的无到存在个体出现的有之程序(Kether算是存在的个体)。它们没有数字,纵使是克罗利大师,也只能意思地把它们定在0,00,与000。 但这些东西在卡巴拉思想中却是很低阶的;因为它们仍具有物质的存在。其实生命之树共有四株,刚刚写的是最低阶、物质最多,名为行动界World of Action(Olam ha-Assiah)。生命之树也存在于其它三个高层的时空之中。比刚刚较高一级与物质已经很少的世界是贵族界World of Nobility(Olam Atziluth),柏拉图的世界大概就是那样子吧。 在Atziluth,每个Sephirah都与一个特殊少见的神灵名字有所关联。举例∶与Geburah有关的圣灵是Elomhim Gibor,“全能的神”在Elomhim Gibor他的职务分配上是未经仁慈调和的严厉审判官与公正的分配者。在希腊罗马神话中,这圣灵的名字当然是Mars噜﹏下一个世界是创造界World of Creation(Olam ha-briah),身在其中的Sephiroth都与天使长有关系。在这大家会听见很熟悉的名字,如:Raphael(拉菲尔)、Micheal(米契尔)、Gabriel(加布列尔)(请参阅熊熊所写的黄道天使守护)。在Briah之上则是形成界World of Formation(Olam ha-Yetzirah),在这Sephiroth与不同的天使或主权天使有关系,如:Cherubim(四翼天使)与Seraphim(六翼天使)。 -------------------------------------------------------------------------------- 提到卡巴拉思想的象征,那就是「木」(Sephiroth;生命之木)了。在深入生命之木前,先来谈谈卡巴拉思想。 卡巴拉是犹太神秘思想的最终奥义,语源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口传、传授。据说根源于亚伯拉罕由天使传授而得知「无法以文字表示」的秘密,长久以来一直是犹太思想最神秘的部分,直到十三世纪才慢慢为人所知,之后成为炼金术师、宗教、蔷薇十字军等等的一部分思想根源。 卡巴拉的思想原理来自圣经「创世纪」、「启示录」,还有三至六世纪出现的「创造之书」(Sepher Yetzirah)。卡巴拉思想的研究据说能够看到“宇宙神秘的因果关系”,十三世纪编集的「光辉之书」(Sepher ha-Zohar)即在卡巴拉思想的原型中占有重要位置。

  生命之木

  接下来说明生命之木。卡巴拉思想是以生长于天国的「生命之木」来象征宇宙全体,其意义非常难解,真要说的话,生命之木意味着广大的宇宙、身为小宇宙的人体,以及达到神之境界的精神遍历。这个生命之木是由十个圆(Sephira)与22个径(Pass)所组成。 人类是处于个别的(王国),经过22个径到十个圆,进行冥想的旅途,直到(王冠)为止。此外,据说每个圆都有守护、指导人们的大天使。 (Kether;王冠)-(Metatron,梅丹佐)与人类头顶的大宇宙之间的接点。有创造的泉源、纯粹存在、生命力的泉源之意。 (Chhokmah;知惠)-(Ratziel,拉结尔) 别名为「至高之父」,为男性原理及「动性」的象征。 (Binah;理解)-(Zaphkiel,亚夫结) 有「至高之母」的别名,和是相对应的关系,赋予所有事物的形体。 (Chesed;慈悲)-(Zadkiel萨德基尔) 意味着纯粹而神圣的宇宙法则-「爱」。 (Geburah;神之力)-(Camael;卡麦尔)别名是「天使的外科医生」。 (Tiphareth;美)-(Michael;米迦勒) 生命之木中央的位置。补充所有生物之能源的中心。 (Netsah;胜利)-(Hamiel,亚纳尔) 含有「丰饶」之意,数字是7。7是来自圣经创世纪之中上帝「创造的七天」。有坚实、勇气的意义在内。 (Hod;荣光)-(Raphael;拉斐尔) 有物质型态的「铸型」之意。 (Yesod;基盘)-(Gabriel;加百列) 意味着「astral体」,也就是灵魂与肉体之中的灵气。卡巴拉以此表现「前存在物质」。

  构成阶段

  (Malkuth;王国)-(Metatron;梅丹佐) 「物质的王国」之意。 ▲构成生命之木的四个阶层(这里的拼法和天禁有些不同) (Atziluth;神性界)原型:火 (亚当加达蒙)就位在这里。上位恶魔据说也是属于这里。 (Beriah;创造界)原型:风 这里是灵与魂的领域。 (Yetzirah;形成界)原型:水 人类灵魂的领域,由此开始,有了男女的区别。被认为是元素的世界。 (Assiah;物质界)原型:地 我们人类生存的世界,灵魂在此有了肉体。 卡巴拉生命之树名词补充

  十个原质

  十个原质(The Ten Sephiroth): 十个原质按照由上至下,由右到左的顺序分别是: 王冠(Crown):超越、神的本性;亦代表着净火天。 智慧(Wisdom):智慧、纯粹理性、创造原点;亦代表着恒星天/原动天。 理解(Understanding):执行、实质的理性、创造之泉:亦代表着土星天。 仁爱(Love):爱、仁慈、恩宠、伟大;亦代表着木星天。 严格(Severity):法、神的权利、恶的发现、怒;亦代表着火星天。 美丽(Beauty):慈悲、调停、美;亦代表着太阳天。此原质正是生命之树的核心。 胜利(Victory):永远、膨胀、胜利;亦代表着金星天。 光辉(Spendor):尊严、收缩、光荣;亦代表着水星天。 基础(Foundation):基础、万物的基础、神的创造力;亦代表着月球天。 王国(Kingdom):王国、物质、人;亦代表着四元素所合成,即是物质的存在。 如果我们依次连结1到10的话又称为“火剑之路”(Path of the Flaming Sword)

  四个世界

  四个世界(The Four Worlds): 原形的世界(the Archetypal World):位阶最高,最完美的世界。其它世界都是由此创造的。纯洁的灵魂和思想,代表着神的意志(the will of deity)。 创造的世界(the Creative World):来自Atziluth的光开始组织起来。思想和观念开始被赋予形态。这是大天使的世界,神的心(the heart of deity) 形成的世界(the Formation World):来自Briah的组织开始形成物质。形态开始表现。这是小天使的世界,神的心智(the mind of deity) 物质的世界(the Material World):原始的光分崩离析,开始结晶形成物质,自然界,以及人的存在。抽象的观念变成具体的事物,这是人的世界。

  三支柱

  三支柱(The Three Pillars): 三支柱从右往左分别是: 慈悲之柱(Pillar of Mercy)、和谐之柱(pillar of Mildness)、严厉之柱(pillar of Severity) 二十二路径(The 22 Paths): “路径”是两个原质之间意义的连结,生命之树代表着精神到物质的产生过程。

  EVA相关

  在日本著名动画作品《新世纪EVA》(又译《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使用了生命之树的概念,使其更加广为人知。在其剧场版的后半部分《真心为你》中,初号机和九台量产型EVA所组成的生命之树排列改变了,绝对领域(A•T•Field)被反转,这样的后果就是使人体的外形发生了从“物质”状态回复到“精神”状态的逆向反应。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阂,人体的外形正是依靠这种“心之壁”(即绝对领域)来维持人体外形的,一旦“心之壁”崩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除),肉体就会散架,变成一滩混合了灵魂的“原始汤”,所有人的“原始汤”汇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生命之海”,所有的一切都恢复到原始萌芽状态,新的创世记传说开始……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片头出现的图案,由十个圈和二十二条线组成,此时全剧一开始就悬着的一个谜团,绘于宽广的司令室的天花板,第三次浩劫仪式中十部EVA所组成的图形。“卡巴拉”一词源于希伯来的阿拉姆迦勒底语,意思是“口述传统”,可能是近似冥想,打坐之类方法寻求宇宙奥秘的修行法,据说是摩西在西奈山受十诫时由天神或大天使一并传授。此后以口传方式流传下来,直到第一,二世纪才见诸文字。

  总结

  现在的卡巴拉生命树概念为由中世纪犹太神秘主义者犹太教教士“拉比”所创,他将过去古代的知识,以数字和字母的方式结合起来,作为解答宗教哲学问题上之依据。后来犹太教徒更进一步将事物起源区分为经由22条路径环环相扣的10个数字,每个数字都对应一个希伯来文字母,具体的分类图表则用生命之树来表示。十三世纪因《光辉之书》(SEFHER HAZOHAR)而广为人知,这种说法到了十六世纪已经发展成类似基督教形式的哲学理论。全世界有许多宗教和流派信奉不同的生命树概念。亚森尼派甚至以生命之树(SEPHIROTH)为信仰核心,但是亚森尼的生命之树反倒比较接近印度玄学的领域。SEPHIROTH的真义是象征人类获得救赎的过程。线代表“存在的形式”(FORMS OF EXISTRNCE),圆代表知觉的形式(FORMS OF CONSCLOUSNESS),前者是“智慧的次路径”,后者是“智慧的主路径”,整副图象由“力”(FORCE)沉淀到“型”(FORM),即救赎的过程。 对于卡巴拉生命树的看法,一般都认为生命树中的十个球面代表神的十个面,左边代表男性,右边代表女性,而中间则是二者和协地带。对信徒而言那十个球面也代表人类所能够取得的能量中心,这是古代宗教发展出来关于“神”的观念。以石炭和火焰作比喻,人在黑暗中是无法分辨出黑炭的存在的,但是一旦黑炭燃烧放出光芒,人就可以发现它的存在,可是火焰只是黑炭所表达出来的性质中的一种,决不是代表黑炭的全部。古代思想家认为“神”也是这样子的存在,于是设计了十种阶段的神的属性,称为“卡巴拉”,而连接这十种属性的流出经路的结构,就称为“卡巴拉生命树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