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兵器中什么被称为百兵之君也就是兵器之君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在中国古代兵器中什么被称为百兵之君也就是兵器之君子?,第1张

剑是百兵之君。在中国古代兵器中剑被称为百兵之君,枪被称为百兵之王。

武谚云: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棍为百兵之祖,刀为百兵之帅。

不过其实只有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是有出处的。

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此”。

《手臂录》中写道:“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

《手臂录》中提到了枪面对各种兵器都有破解方法,以致可以出现“诸器遇枪立败”的情况。现代有一项兵击运动。参与者穿着护具使用各种兵器对打。长枪总是能取得非常巨大的优势,在兵击圈中拥有极高的胜率。因为它兼具了一寸长一寸强的特性,却又不失灵活。日本亦有“剑道三倍段,长枪九倍段”的说法。甚至连只练过一个月长枪的兵击新手都能在兵击单挑中击败练了多年刀剑的老手。

兵击时,单刀进枪总是九死一生。

可以发现许多在演义、评书中使用其他兵器的武将在正史中也是用枪的。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在正史中的武器却是长矛。《汉末英雄记》中被记载的是“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在《后汉书》中则被记载:“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隋唐演义》中用双锏的秦琼在正史中记载的也是“跃马负枪而进”,将太宗下令斩杀的敌将刺于万众之中。

正史程咬金也用的槊。

一些人可能会说,矛和槊也不是枪啊。其实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书《武备志》都将枪作为对矛槊的统称。例如,《武备志》说:“历考诸说则矛槊矟皆枪之类也。”也就是说,矛和被某些人认为是“马战神器”的槊,其实都是枪的一种。

其实除了枪是百兵之王之外,其他百兵之称号在古籍中是找不到古籍出处的。不过剑是百兵之君的说法在民间受到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原因在于剑拥有极高的文化地位。儒家以剑比君子,剑的儒雅气质深受世人的喜爱。不过在某些时期,剑并不是常上战场的兵器。在明末清初《手臂录》有记载:“久不临阵,剑法失传。”

此外,十八般武艺有将刀放在首位的做法,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刀是十八般武艺之首。正确的解释其实是,十八般武艺分九长九短,刀为“九短之首”,枪为“九长之首” 。而且这个“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是近代戏台出现的,是戏台上的说法,不大适合用于讨论实战方面。

长宁灯会]

龙灯

彩龙,全长约3米,分首、身、尾三节,竹篾扎,糊纸,彩绘,用黄布连接,各节用竹棍支撑。舞时,龙头对龙尾,按反时针方向变位,舞完四方为一轮,基本动作由龙首指挥,舞目有“黄龙缠腰”,“金龙抱柱”,“鱼跃龙门”等,以锣鼓伴舞,庆贺佳节。

火龙,分首、身、尾三部分,首尾各一节,龙身为五节。装饰与彩龙相似,唯体型较大,长约20米,新年耍龙灯,一般正月初八出龙,十五以后收龙。出龙时,前有牌灯导路,龙随舞宝之后作抢宝状,上下腾飞左右翻滚,气势雄伟,变化无常。闹元宵时,用火炮,烟花向火龙投放,名叫烧龙灯,舞龙人赤裸上身,头戴尖斗笠,手持龙节,在各种烟花爆竹交织声中蹁跹起舞,民间有耍龙灯会把霉气烧掉的说法,故每年烧龙灯时参与舞龙者争先恐后。

狮灯

一般在节日或民间喜庆时举办。多由懂武术的人组成舞狮班子,舞时,锣鼓伴舞,节奏明快,紧张热烈,舞狮一般由四人组成,一人饰沙僧,二人披狮身道具(一人持头,一人摇尾)扮狮,另一人戴猴头面具扮猴,配合舞狮作滑稽动作。

牛灯

多在春节期间举办,耍牛灯需三人,一人扮牧童,两人扮牛。表演放牧情景,同时由“牧童”领唱牛灯调,众和。唱词大多取自山歌,多数唱词是通过叙述耕牛辛苦,以吐露农民的辛劳。

花灯

唱时用胡琴伴奏,内容多为长篇爱情故事,是叙事情歌演唱,演唱者可以自由发挥。

车灯

县内广为流传,是民间文艺的主要演唱形式,农村多数男性老年人一般都会唱。表演时,一男一女(男伴),女的坐车,男的推车,车随人走而似滚动向前,车灯唱腔融山歌、花灯等唱词,而形成多种腔调,无论什么腔调,都有领唱和相配合。

[苗族婚俗]

男女若另寻新欢,妻子有权另嫁他人,并可带走一部分劳动所得的财产。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着广泛的社交自由。通过各种会期,民族节日,走亲戚,赶歌场,互相结识,对山歌,勾通情感。表达爱恋之意。进而互赠信物表示订婚,在订婚后双方仍是自由地参加各种会期和社交活动。如果一方发现对方在爱情上不专一,就主动地退回信物表示毁约。从订婚到结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办,也很少提到嫁妆和彩礼的多寡。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 迎亲队坐席饮酒时。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 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日。

[僰人风情表演]

兴文县是古僰民族的聚居和最后消亡地,僰人遗迹众多,僰王山景区原为僰人的重要据点,今天,在僰王山景区设有僰苗风情园,可欣赏僰人歌舞和民风民俗节目表演。 答案补充 [宜宾文化艺术节]

宜宾县从汉至民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县地存在着汉晋和宋明岩墓。其岩墓的石刻像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堪称一绝。这些像既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制陶、冶铸、酿造等的高水平,又表明音乐、舞蹈、杂技、雕刻等文化艺术已在民间盛行。

在民居建筑方面,宜宾县的建筑很有艺术特色。如集中、西建筑于一体的“朱家民居”。整个建筑占地2400m2,建筑面积1357m2,建筑依地势而置,主体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仿“洋楼”,面积660m2。主体楼后隔天井为厨房、杂物仓,右前方建一座6米见方的印子楼。

居民内道路踏步整齐,花木繁多,尤以主楼前两株合抱的黄桷兰树为珍贵,花开时节,满镇飘香。另外有建筑规模宏大,功能分区明确、屋宇高低错落,造型丰富多姿的李场祥湾民居。群众文化活动日渐普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艺创作、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常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和入选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大赛。除此还有各种龙灯、牛灯、狮灯、船灯、扭秧歌,各种健身操运动以及化装游行表演最受广大群众喜爱,其中尤以观音的龙灯表演为上乘,它集舞蹈、杂技、体育于一身。

答案补充 彝族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曾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每月从鼠日起头,十二属相循环三周,以猪日终尾。一年360天,剩下5至6天为过年日,不计入10个月内。过年分大年小年,大年在10月末夏至日,小年在冬至。但现在的元阳彝族过年逐步汉化,与汉族同过春节。

彝族祭倮

祭倮选在农历二月,属牛、属羊日都可举行。如果当月寨里死人了,则视为不吉利,推行到下一个月举行。祭倮活动共三天。第一天全村男女老幼一早打扫家庭和街道卫生,修理村道,中午由毕摩念经文,驱鬼除邪,祈求全村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第二天在村外倮树林里杀猪祭神话中的英雄阿倮,从事各种祭祀活动;第三天,每户人家办一桌丰盛的酒席,端到街心相互请客。不论认识不认识,只要跨进村子的人,就被热情邀请入席。

彝族端午节

彝族过端午节的形式,与汉族大同小异。但其节日含义却不同,汉族为纪念屈原,彝族却为纪念为民除害的天皇—妮吉筛。

节日休息二至三天。村民们杀猪、杀鸡外,还要包粽子,祭祀天皇妮吉筛。

彝族端午不忌日,孩童们尽情嬉戏,男女青年则串山对歌、跳乐,是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答案补充 苗族年

苗族看重过年,有过三的,也有仅过一天的。腊月三十打糍粑,叫“假赞”。迎祖宗回家过年,叫“道搏叶”,晚上,烧热水洗脚,叫“染勾娄”(除老腻)。正月初一凌晨,摆设糍粑、酒、肉、唱奠词请祖宗神灵入席祭供,然后合家入席吃新年饭,叫“劳价赞”。初一至十五,男女盛装游玩,参加踩山节或外出走亲访友。唯宜宾县尚有“苗节”,白苗正月初一至初三举行,花苗九十月间卯日、丑时举行。

苗族风情节

2002年5月,兴文县举办了首届川南苗族风情节,邀请了筠连、珙县、叙永、古蔺、云南省威信县苗族同胞同台汇演。风情节以“游览石海洞乡,领略川南苗族风情”为主题,让游客在享受兴文石海大自然奇幻之旅的同时,深刻体验了川南独特的苗族风情文化。

节日期间,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苗族风情展示活动,有苗族歌舞表演项目,如芦笙舞等,有游客参与项目,如对歌喝米酒、磨秋竞赛等,还举办了苗族歌舞篝火晚会。游客在石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熏染中“乐不思蜀”,流连往返。

这种苗族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次。 答案补充 踩山节

踩山节是苗族聚会交往的节日,时间都在正月初一至初十之间,每个踩山的地点和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并有他的来由。建国前的踩山地,是一些苗族人婚后多年未生育而设定求子地点,他们“固定一山丘,求子许愿当承头,花杆挂壶酒,盛装众老幼,歌舞在四周”,连续三年许愿,有生育后,人们每年就按时到这山上来聚会,由此而俗成节日。建国后的踩山节是根据当地苗族人民的需求而定的,有一定商品交流和旅游性质,如久庆玉屏山踩山节。现在的踩山节,已由起初的祈求人丁兴旺而逐步演变为祈祷年丰、交流生产经验、加强民族团结和交往、会亲、相亲为内容的一项民俗活动,这项活动也为未婚育青年和人们提供了交流感情的机会,也为民族地区的商品交流提供了场地,实实在在实现人民美好的愿望。踩山这一天苗族人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芦笙、箫、笛、唢呐、锣鼓等乐器,在踩山节场内开展集体芦笙舞、连枪舞、对歌等多项活动,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平等交往的气氛。

兴文最闹热的踩山节要数1994年和1996年正月初九的久庆玉屏山踩山节,参加人员近三万人。毓秀苗族乡迎春村呼烟坪山,1987年参加踩山节人员上方。

答案补充

兴文县长盛不衰的踩山节很多,这些都是苗族聚居区、交流不方便。中华山海拨1079米,地处久庆、中城、麒麟三乡镇的结合点,每年都有数千人踩山。1950年正月初二是建国后第一个踩山节,是长阎合银亲自上山与万名苗族同胞欢度踩山节,被传为佳话。

插花技巧书籍推荐

 插花,或花道之初,就是希望通过这门艺术、生活方式,来陶冶和共鸣。我为大家整理的插花技巧书籍推荐,希望大家喜欢。

  1、 《四季花传书》:

 作者: [日]川濑敏郎

 出版: 浦睿文化 / 湖南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日本当代花道第一人川濑敏郎

 川濑敏郎的插花经过岁月的磨砺,从年轻时代华丽的形式美精炼到后期侘寂美学的质朴。在作品中强调一种“不依托于外在”的缺、拙、涩之意境,正如日本花道回归人的内在,呈现完整的生命之美。

 山茶花、紫罗兰、水仙、芭蕉、朝颜……川濑敏郎以每月一花的形式,花了2年时间,从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的角度阐述他的花艺。同时从四季不同花草的插法,到花剪的使用、器皿的选择,细致入微地介绍了生活中的插花指南。

  2、《一日一花》:

 作者: [日]川濑敏郎

 内容简介

 在东日本大地震后,川濑敏郎从2011年6月开始的一年,用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最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并持续在网上连载“一日一花”专栏,广受好评后汇编成这一册精美的图鉴。

 366个作品野趣中充满了宁静和雅致,在“空”和“寂”中给人一种生命的启示。在《一日一花》中, 川濑敏郎着力于诠释“最高的技巧即没有技巧”,在不着痕迹中传达“素”之花极致的自然姿态。

  3、《瓶花谱 瓶史》

 作者: [明]张谦德袁宏道著 / 张文浩孙华娟编著

 出版: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插花,不单充满技术细节,其中亦有细腻的趣味。明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堪称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典籍的双璧。《瓶花谱》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八节;《瓶史》分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祟、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十二节。二者文字和观点不乏重合处,但因循承续中各有千秋。本书附有专业学者校点、注释、翻译和点评,并配以精美插图,图文相得益彰。

  4、《拈花》

 作者:薛冰

 出版:山东画报出版社

 副标题:四时瓶插今古花道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及花道。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花艺展示和技法,中国古代传统插花,又名“瓶花”,有着独特的'传统和讲究,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插花理论和插花文化史,对插花艺术的源流和意趣,都有独到和详尽的阐发。

 所谓花道,其主体并非花材或插花作品,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任何植物、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创作。

 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以求达到“静、雅、美、真、和”的意境,首先是一种道意;目的在于逐步培养插花人的身心和谐,培养插花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日本花道先后产生了多种流派,每个流派虽各有千秋,但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当代插花也认为,插花是用心来塑造花型、用花型来传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它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插花的本旨,是各人按照自己的心意,重新安排花卉的形态与组合。人以万物之灵自居,惯欲令天下万物,皆为我所用。伟人以改造世界、改造他人世界观为己任;穷酸文人则只能改造些野草闲花,或曲折为盆景,或剪裁为瓶花。人心不同,性情各异,所爱非一,本来无所谓程式;然而正是程式的出现,完善、打破与重建,使插花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5、《中国插花史研究》

 作者: 黄永川

 黄永川,台湾嘉义人,一九四四年生,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九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大英博物馆,从事博物馆学及美术史之专题研究,除擅长美术文物史及国画创作外,兼治中国插花艺术史论。

 插花为中国传统生活艺术,影响日韩甚深,却被国人所忽略。黄氏深感于此道之重要,潜心研究,史论与技术并行,先后著有《中国古代插花艺术》《中国古典节序插花》《中国茶花之道》《中国插花艺术》《瓶史解析》《瓶花谱解析》《采芹斋花论》等书,部分被选译为英日文等传世。

 出版: 西泠印社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断代史的体例,从先秦详述至清代,既旁征博引其他古籍,又有具体的花器、花品、插花技术的介绍,史料夯实。

 这里摘引一段,作者复兴传统花艺的心念由此可见。

 “插花艺术为中华民族最优美的文化表现之一环,其肇端始于六朝时代,盛行于唐宋两朝,迨至明季以降,花学成立,并传介于日韩诸国,惜自清代政经衰疲而一蹶不振,至今国人提到插花,竟至完全陌生的地步,令人惋惜!”

  6、《文人花》

 作者: 黄永川

 出版: 山东画报出版社

 内容简介

 插花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原是重要的生活艺术之一,但历来从事者多,研究者少,因此明代人说:“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明代以后,尤其万历以降,研究渐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张谦德的《瓶花谱》与袁宏道的《瓶史》,这也成为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两部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既是对前代中国人对插花艺术的总结之作,更是反映明代文人插花的“圣经”式著作。

  7、《中国插花》

 作者: 北就插花艺术研究会“中国插花”编委会

 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插花艺术的专著。它较一般插花著作有如下特色:一、以简练的文字、优美的历史画页,表述了中国插花的产生、发展历史简况;二、对中国插花的风格、特点、构图与陈设作了精辟论述;三、把我国闻名于世的插花经典著作《瓶史》、《瓶花谱》全文首次介绍给读者;四、在100幅彩色插花佳作中,既有我国古代传统插花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强烈现代气息的创新与发展。

  8、《中国传统插花系列教程》

 作者: 王莲英

 副标题:研习初级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插花系列教程-研习初级》,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插花的概念,基本构图形式及其示范,基本构图形式在盘花、瓶花、篮花、缸花、碗花、筒花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

  9、《花道的美学》

 作者: [日] 吉田泰巳

 出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花道形成于日本中世,而佛教与花道戚戚相关——佛教不仅对于插花艺术,对于现在被认为是日本传统艺术的能、歌舞伎、茶道、庭园建筑等而言,都是其精神上的寄托。优秀的插花作品,都表现得非常寂静,稍不留意就很容易会被忽略。但是,看似平凡毫不显眼的作品,其深处却隐藏着作者那汹涌澎湃、跌宕起伏的意念,当我们与这种精神意念相遇的时候,就能发现古典插花作品的本质。插花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表现生命短暂而艳美的鲜花在凋谢时的心境。

  10、《日式花道》

 作者: 安琪拉· 泽野 (小原流花道大师)

 出版: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日式花道》不是一本详尽无遗的教科书,也不能把读者变成花道大师。本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向读者这门艺术,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花道的设计,以便读者可以自己完成简单的造型。

 《日式花道》中所展示的所有花道作品均拍摄于英国,所用花材来自于周边的花店、伦敦的考文特花卉市场以及安琪拉·泽野自己的花园。因此读者在当地找到这些迷人的花和枝丫并不困难。但别忘了,想要完全重新再做一个同书中一模一样的造型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插花造型。每个人在作品中都融入了自己的个性。作者衷心希望读者能和我一样,在制作花道作品中得到乐趣。

 除了极富意境的美的享受之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花材的来源与造型的独特性。学习其信手拈来的花艺创作的自然与从容,而非具体的一招一式,将精髓融入到生活中慢慢实践,才会出来自己的真知与创作。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