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百龙的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
出版/发行时间: 2008-12-01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作者: 江百龙 林鑫海
ISBN: 9787500934639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一、古代武术论著概述
二、明清武术论著的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三、明清武术论著的主要成就与特点
第一编 《武编·拳》拳学论析
一、《武编》作者与成书经过
二、《武编·拳》原文转录
三、《武编·拳》断句
四、《武编·拳》内容结构分析
五、《武编·拳》技理成就探微
(一)“拳势”专论的学理成就
(二)拳法要义简析
(三)学术特点综评
附论:《峨嵋道人拳歌》要义简析
(一)《拳歌》原文转录
(二)《拳歌》要义评析
第二编 《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拳学论析
一、《纪效新书》作者与成书经过
二、《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原著转录
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技理成就探微
(一)篇题与题解要义评析
(二)文论要义评析
(三)“三十二势拳图注诀”要义简析
(四)学术特点综评
四、有关戚继光《拳经捷要篇》的研究
(一)《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辨伪
(二)金一明著《三十二势长拳》述要
(三)唐豪著《戚继光(拳经捷要篇)的研究及其评价》述要
(四)顾留馨著《明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及其(拳法图)》述要
(五)沈寿著《明代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今译与解析》述要
(六)马明达著《戚继光(拳经捷要篇)探论》述要
第三编 《拳经拳法备要》拳学论析
一、《拳经拳法备要》作者与成书经过
二、《拳经拳法备要》内容结构分析
三、《拳经拳法备要》拳学技理成就探微
(一)“秘诀”三篇技理简析
1《问答歌诀二十款悉尽其中之秘》简析
2《周身秘诀十二项》简析
3《下盘细密秘诀》简析
4学术特点综评
(二)《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技理简析
1各专题技理要义分论
2学术特点综评
附:谱外余论——“少林五拳”文献述要
1炒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的面世
2“少林五拳”资料节录
3徐震、唐豪关于《少林宗法》
和《少林拳术秘诀》的考证节录
(三)《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练手法秘要》技理简析
1论“身法与身力”
2论“练打四要”
3论“三盘起手妙诀”
4论“提劲与运气”
5论“迷拳”要义
6“醉八仙歌”拳意简析
7“死手解救”六法述评
(四)《拳法备要》技理简析
1拳法歌诀简析
2拳法图像简析
附录:唐豪评述
拳经一卷
拳经拳法备要各一卷
第四编 《苌氏武技书》拳学论析
一、《苌氏武技书》作者与成书经过
二、《苌氏武技书》内容结构分析
三、《苌氏武技书》技理成就探微
(一)苌氏“中气培养”学说举要
1“培养中气”是“苌氏拳学”立论的学理基础
(1)“中气”学说的理论依据
(2)气力之根本在于聚精会神
(3)“中气”凝聚与纳气法
(4)初学莫言炼气先攻步势身法
2经气循行与拳势转关间的动态平衡
——苌氏独特的“阴阳论”
3动势屈伸与内气收放必合面部五行
——苌氏独特的“五行论”
4形气合炼 以气统拳领气归着在三尖
——苌氏独特的“合炼论”
(二)苌氏拳技学理精粹
1苌家拳的形神特点
——头似蜻蜓点水腰如鸡鸣卷尾
2内劲撒放窍要
——如梦里着惊如悟道忽醒
如皮肤无意燃火星
3交手认路截气捣虚
4“三尖、六合、十二节”说
5入手进招分门说
6较技中的过气与制气
7拳势中的虚实、动静与刚柔
8桩功特点
9武德训示
(三)苌家拳“二十四字拳法”述要
1《合炼中二十四势》简析
2《二十四拳谱序》简析
3《二十四字论》简析
4“二十四字”及“二十四势”名目
5《二十四字图说》释例
6《二十四字偏势》简述
四、苌氏拳学起源问题辨误
五、《苌氏武技书》学术特点综评
附录
徐震编定《苌氏武技书》之“凡例”
徐震作《苌氏武技书》序
《苌氏武技书》原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明代茅元仪费时15年,参考兵书2000 余种编写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等武术图解,并收录有戚继光、程宗猷的部分武术著作。
在金庸笔下,少林是中原武林正道中的泰山北斗,既出世又入世,藏经阁无数秘籍引得武林中人趋之若鹜。在各类影视剧中,武打明星和特效更是将少林功夫演绎得神乎其神,甚至冲出亚洲享誉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少林寺坐落在河南嵩山,是国家5A级景区,常年游人如织。
到底现实和传说哪一个是真实的少林?武功秘籍是否真的存在?且看《功夫少林》团队带你走进少林!
传闻NO1:武僧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坊间一直流传武僧吃肉喝酒的传闻,然而实际情况是,武僧每天以豆类、谷物等素食为主,连吃鸡蛋都是罪过罪过!虽然有人说鸡蛋中未受精卵不能孵出小鸡,不算犯下杀生戒条。但素食不仅是为了持戒,更重要的是保持对众生的慈悲心。因此为避免误食众生肉,还是不吃蛋为妙。
现实中的藏经阁以藏佛经为主,而藏有的武术古籍也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另藏经阁,“藏”字少了半边,意指曾经寺院多次被毁,警示后人好好保护经书。
“施主请回吧,贫僧已皈依佛门,自此世上不再有此人,只有法号“伏魔”。少林僧人的入世生活真的如台词所说吗?
实际上,我国现可选择出家或俗家修炼,还可参与全国高考,并自由决定去留。
传说禅宗初祖达摩曾在此洞中面壁九年,每日坐禅入定,度化了无数有缘人。影视剧中更是将其渲染至仙气环绕。
今日的《走进少林》暂告一段落,请继续此时锁定 手游 戏《少林伏魔录》专区,不见不散!
>>揭秘坊间十二传闻 《功夫少林》带你走进少林(中)
>>揭秘坊间十二传闻 《功夫少林》带你走进少林(下)下一代大师:中国功夫一直是影视编剧和导演的灵感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传统文化的名片。在武林生态中,中国有哪些武术流派历史悠久,有哪些“大师”被载入武林史册?
少林派:刚柔相济,以刚毅为主。
少林派是中原地区范围最广、历史最久、拳种最多的武术流派,因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记载,南北朝时,孝文帝魏在位时,法师从凉国北来到嵩山,与少林寺对峙,历时九年。之后,他继承了易筋经和Xi牧婧,创立了少林武术。这种说法在很多古籍中都有,但与史实不符。现代学者证明,这只是一个传说。
历史上,在达摩之前,武术已经在北朝的寺院中形成。19年,北魏孝文帝在嵩山建少林寺。少林寺最初是为西域佛教高僧巴托而建。后来,达摩来到了寺庙。达摩虽然创立了禅宗,但并不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实际上,少林武术是通过僧人和和尚的长期练习,逐渐自发形成的。
少林武术的发展始于隋唐。隋末,天下大乱。秦与郑王交战。少林和尚被请来帮忙,活捉王仁泽,逼他向国王投降。这就是著名的《十三僧救唐王》,也是**《少林寺》的历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后,奖励了13名僧人。少林寺再次繁荣,少林武术开始兴盛。
从宋代到元代,少林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元代,傅禅师收藏少林彩旗,少林武术特色日益突出。到了明朝,少林“争天下”的威名形成。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寺组织僧人和士兵在江南抗击日本侵略者。天启五年建立少林观战碑,成为天下武林一员。明末,少林武术逐渐由棍式向拳式转变,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拳式,融合了世界各国武术的成果,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少林武术流派。清朝康熙年间,因少林寺藏着反清义士要“造反”,朝廷烧毁了少林寺。民间武术被取缔,少林武术转入地下,成为南少林的一个分支。
武堂族:用静制动和软制动。
据黄宗羲《明末清初王正南墓志铭》年记载,吴唐为张三丰所创。相传张三丰是北宋末年武当山的道士。惠宗召他入京,遇贼,而元帝在梦中给他拳击。第二天,张三丰单枪匹马杀了100多个贼,创办了家传拳馆。
历史上的张三丰,本名张,又名三丰,是他的路名。因为他的邋遢,也被认为是邋遢道士。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赫赫有名,被尊为武堂始祖。这种说法显然只是为了让吴唐神化自己,而不是历史的真相。
武当山虽然在唐代就开始修建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代是在明代。明朝开国元勋朱棣登基,大赞武当道教,动员三十万民工。13年间,武当山建有33座建筑,称为八宫两景、三十六安堂、七十二岩寺、十二殿、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英里。大楼的设计是工商部门根据真功夫和经书里的神仙故事设计的。武当山紫霄宫正殿横梁上至今仍有字迹,是圣王于永乐十一、十二年所建。在t上
少林功夫蕴含佛教慈悲,武当功夫源于道教。老子讲的是“易”和“道”,庄子讲的是“莫之疆域”和“逍遥游”,让武当功夫有了强烈的想象和审美意味。比如招式表演很有诗意:风中铁扇,先抛东西,把儿子扔井里,红云穿日,乌云遮月,猴子献果,仙女举手等等。再比如五堂门的纯阳拳:风吹莲花,左右摇摆,云飞水动,连续穿线,踩肘,守运,慢打快打,循环八法。一方面是一种内功;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视觉姿态。荷花、清风、流水、彩云,让人仿佛想看到武当道观明丽清澈的齐贤。这些招数左右摇摆,持续不断,似乎在提醒人们“命二、命二、命三、命三”的终极奥秘,以及天地之初自然的混沌力量。
峨眉派:也是柔美白皙,像一棵匀称的树。
峨眉派、少林派、武当派是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三大武术集团。峨眉派因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而得名。
峨眉原本是女子武馆。原称玉女拳,因其祖先入佛而得名。因称呼女性有“娥”和“峨眉山”双重含义而得名,峨眉山是佛教圣地。峨眉派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刚柔并济,内外利弊,虚实结合,集少林与武当之长。从宗教渊源来看,峨眉既是和尚,也是道士。金庸《以永恒的毅力屠龙》中,郭靖的女儿郭襄爱杨过,也尊重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所以走遍天下抚慰胸部。之后有机会隔空念诵《九阳真镜》,创立峨眉派,后传至绝觉,其弟子为道教的纪、周芷若。
除此之外,峨眉派的很多招式也有女人味,比如打花、斜插梅花、腿裙、倒踩莲花等。另一个例子是击剑。月姬挥着笔,让一个女人掸去身上的灰尘,一边学习汉字一边洗脸,在越女追寻自己的灵魂。闭月,失鱼,野鹅,都是女人的姿态。峨眉刺是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又名玉簪,也是由女簪演变而来。峨眉派的特点是刚柔并济,如风中之树,是最高雅的武术之一。
南拳:步伐稳健,拳头有力,气势强劲。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拳种的总称。据说起源于南少林,明代逐渐形成独立的拳法体系。南拳的特点是步伐稳健,拳劲大,跳跃少,拳短,手拍好,声音大。
南拳种类繁多,广东南拳是其代表。广东南拳也被称为“五大名师”。它们是:洪拳,起源于少林寺,据说是洪熙官创造的。洪熙官原本是福建漳州的茶商。拳法产生后,传至南少林洪门五祖。后来洪拳传入广东,是南拳最大的流派。刘权,相传为刘三燕、刘胜或刘青山所创,后成为四大家族,流传于雷州半岛。财富由福建南少林寺高僧蔡伯达、蔡九义创造,后流传到广东中山等地。李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人李创立,广东新成员传授;首先是李在广东惠州创立,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相传,墨泉是由福建南少林的最高禅师所创,后传至珠江三角洲的莫青教。
五大名拳多来自福建南少林,与洪门天地会有关。它不仅是一个武学流派,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江湖流派。此外
中 国 武 林 门 派 四 大 家
(一)
少林是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
而得名。
关于
的起源,据北宋《
》等书所载,南北朝时,
孝文帝大和年间(477一499),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
,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
。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所载, 唐代
又写了《
序》.但考之史实,却不与历史相合,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不过是传说,被称为
初祖的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
历史上,在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
太和十九年(495)修建
,最初是为西域
跋陀(又称
)所建的。后来,达摩才来到寺中。达摩虽然创立了
,却并非
的创始人。事实上,
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少
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隋朝未年,
,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贼人放火烧毁寺院。
与郑帝
作战,
应邀相助,活捉
,逼降
,这就是著名的“
”,也是著名**《少林寺》的历史原型,。
即位后,对
、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人大加赏赐,少林寺再度兴旺起来,少
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据说也是
。从宋到元,少
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
王传授
而自成一宗,福裕
汇集了少林
,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
五年(1625)树立:“少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憎,有
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又有悟须、周友、周参、洪转、洪纪、
、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
、庆盘、庆余、同贺、铉清18人,皆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后朔、少林武术渐从以
为主转向
。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成,形成
。
清代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义士“谋逆”而将其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武术转入地下状态。并由转入南少林的一支,据说创立了洪门。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铁斋、致善、致果、
、湛举、五枚、古轮、妙兴、贞续、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代表的整个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少
,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
,使少林武术流传民间,同时,少林还在各地创立分院,自隋唐之际创立福建
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来,元代福裕
在外蒙和林(今
前杭爱省
),天津
盘山、长安、太原、洛阳分别创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东九顶
、台湾八番社、四川
,一共是十座少林寺,这就把
传到全国。许多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大有关系,就连武当和峨眉的开派传说,也有源山少林的说法。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
之祖,以五拳为主要
、有
练神、虎拳练骨、豹拳 练力、蛇拳练气、
练精之说,又有
、一路闯少林、二路提卢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参见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释永文《少林武术概说》,《武林》1983年第七期)。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三大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
门。又如六合、
、劈挂,通臂、太祖、
、华拳、
、弥宗、动力、
,沙脚、
、地趟、
、翻手、
、
、
、咏春等,也大都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
,据说就有172种之多,有
、大
、朝阳拳、
拳、炮拳、通臂拳、
、长锤拳、
;
、形意线、
、
以及“少林
”等。
、
、
也是少林武术的大宗“、各有数十种套路,
则有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
、白猿剑、
德
、
、绨袍剑等。又有
、三股叉、
、月牙斧、梅花拐等数十种兵器,
、虎扑把、游
步、
、十字乱把、老君提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
等一百多种散打,卸骨法、擒拿法、
秘法、
谱、
义、用药法等各种技法等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众憎坐禅,
,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乃因躯体衰弱所致,于此悟到修习佛事必先强健体魄,因效鸟
态创立
,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
法之
。
少林武术门派和侠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无人可以穷尽,是天下最大的
宝库,不愧为武林第一大门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常充当着“
”的维护者、裁判者和
的角色。如金庸《无龙八部》里的少林,天下
之至境,在于少林;
前攻袭辽人之
,出于少林,以慈悲佛法使
雄图、
深恨尽归尘上,化解怨孽,在于少林。当然,有时少林也有忍让过分而导致贪嗅的情况,如《倚天
》圆真(
)之作恶江湖,便与少林之纵容大有关系,他们认为人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恶徒却是本性难移,等等。
其二,由少林的起源传说,产生了一批侠文艺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推由
主演的**,《少林寺》,述说了隋唐之际“
”及少林开始发扬光大的传说、关于达摩创少林及历代
为少林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也有一些侠文艺作品加以反映。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御外侮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少林曾有过抗倭的壮烈事迹,到清代据说又从事“
”的秘密活动,由这里产生了关于少林的侠文化传说。明代抗倭名将俞大酞据说与少林大有关系;洪门
传说源出少林;文艺作品里又出现了似
为题材的“
系列”等等。
少林是
之宗、也在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武当为内家之宗。
据明末清初
的《
南
》,
为宋人
所创。据说
是北宋未年
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
帝授其拳法,次日
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
派。
又有的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
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
《倚天
》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
宝,为少林
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
。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
宝,三丰是他的
,因为
,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
,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
。这种说法,显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
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
,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
登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
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华里,建筑格局均依
上的
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年
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
上则有“
”四个大字,
。
顶太和宫又称
,殿中供奉张
三丰铜铸鎏金坐像。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据《
南
》,最早传授
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
同,到
手里遂
,
,
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
宗
元年 (1620)左右卒于贵州
。
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
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
。传说曾有少林僧70 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
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
仍是
,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 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
,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
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
。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
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
目、徐岱岳、余时仲,吴
、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
,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
,晕穴,哑穴,一切如
图法。(《
南
》)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
最为高,
深锁转英蒙,
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
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
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
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
紧攀弓,坐马
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
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
、猿糅伏地拳、六步
、武当
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
(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
、又有
、
、
、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
,在
中,常常提到的有
、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
,有
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
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
蕴藏着
的慈悲之理。
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
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
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
贯日、乌云掩月、
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
门柳、
、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
、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又如武当派
拳的拳诀:
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
”的至
机,想到天地初开时荒茫混沌的
。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
派、轶松派、
、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
等。至于太极拳、
、
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
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如主静、主柔、出自
道教的武动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三)
与少林、武当共为
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鳖头。
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
而起的,它与洪门
之“
”不同,洪门的“峨
”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
(1507—1560即
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荆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
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
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
如
。
真是“
”,倏忽神奇,变化
,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
祖师原为一
,后入
。……是时,师善
,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
,女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
,创不接手之拳法,
,…… 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
拳法,同道相誉,称日峨眉拳,后弟子至峨
,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
,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据孟宪超《峨眉拳(上)》,《武林》1986年第4期)。
由此可见,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
拳法,后因祖师人了
,又以称女子为“
”和佛教圣地之“峨
”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
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
、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
为主。在
中,金庸《倚天
》说是
幼女
,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
的爱情,所以云
,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
念涌《
》,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
,其弟子
、
等,皆为
,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
、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
中的
挥笔、索女掸尘、
洗面、
追魂等,簪法中的
、
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
簪,也是由女子
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 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
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
、簪法(峨眉刺)、针法(
)。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
指穴法,还有峨眉
,其
云(据董如军《峨眉剑技法七招》,《武林》1992年第5期)
玉女
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
身若
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
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
也
。
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眉派的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峨眉月,光辉
湖。
“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
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三、
,以川东道家胜地
得名;
四、
派(
派),
较为盛行;
五、
派。以川
都青
而得名。
“八叶”是从
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僧门,据说传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如
状,别名“狲门”。
二、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
三、赵门,据说为
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
(据说也是
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
,称为“红门”。
四、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
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
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五、洪门,相传以明太诅
而得名,习练大、
,特点是刚劲。
六、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
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八、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念
,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
,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见孟宪超《对峨眉派拳术的进一步探讨》,《武林》1987年第四期):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
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四)南拳门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南拳总的特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
、
、
,广西的周家拳、屠
、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
、
。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他们是:
一、
。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
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
(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
、蛇拳、虎拳、豹拳,
、狮拳、象拳、马拳、
、彪拳等十大
拳),历代著名高手有
、陆亚彩、觉固
。
、
、黄泰、
、
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二、刘拳。据说为
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
或
所创的,流传于
。
三、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
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
拳等。
四、李拳。相传由福建
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
、
、龙川、广州等地。
五、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
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于
一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
多少有些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
(由新会人陈享创立,他师从
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
,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
拳三派精华,故名
)、
(南海人
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
(福建
严三娘所创、一说
禅师传入广州
)、侠拳(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
拳(四川峨眉山
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
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
”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
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
的侠雄豪客。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
,与
和尚共开武馆。又如
,为广东“
”第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
是“
”中的苗显之女,有“一代
”之称。
成为《少林小英雄》、《
》、《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广东十虎”,其中的第三位
、第五位
,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古武学
│ │ 48小时超级自卫术pdf
│ │ 《中华武术》、《体育文史》编辑部编著: 武踪 第一辑 (人民体育出版 1988)pdf
│ │ 《九阴真经》正本pdf
│ │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pdf
│ │ 《胎息经》注释pdf
│ │ 胡维岳 胡益平内家综合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为了实战而练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势绝命拳(游民生)pdf
│ │ 三才门乾坤戊已功功谱-王培生pdf
│ │ 三阴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pdf
│ │ 中华武功(董金明)pdf
│ │ 中华武术大观沙国政专辑(八卦狮形掌,形意鸡形拳,武当八仙剑)pdf
│ │ 中国传统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国名拳(吴忠农)pdf
│ │ 二林子技击术doc
│ │ 云台秘技pdf
│ │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编辑武术传统套路选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pdf
│ │ 内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内家拳旧闻exe
│ │ 内硬十三太保横练功txt
│ │ 凌空点穴真诀rar
│ │ 剩余耕技 介绍pdf
│ │ 千金决pdf
│ │ 古典心意拳潜能激发训练法PDF
│ │ 吕伟:肘魔(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rar
│ │ 园灵桩pdf
│ │ 密宗秘法pdf
│ │ 应用武术(刘学谦)pdf
│ │ 徐哲东:国技论略(民国)_古籍pdf
│ │ 打拳谱(金仁霖老师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经拳法备要exe
│ │ 拳经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经洞极--清玄散人pdf
│ │ 断骨残筋术pdf
│ │ 无极站桩功rtf
│ │ 李练:武海拾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义祥著)pdf
│ │ 梅山武功(陈益球)pdf
│ │ 武学心传pdf
│ │ 武学文集chm
│ │ 武术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术(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绝秘练功手册pdf
│ │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编:武术讲义(试用)(武汉体育学院 1977)pdf
│ │ 武当桶子功pdf
│ │ 民国24年金铁盦《四两拨千斤空手入白刃真传合刊》全一册pdf
│ │ 民国25年金一明《练功秘诀》全一册pdf
│ │ 民间武功宝典:秘传6步夺命功(邹才能)pdf
│ │ 江湖杀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pdf
│ │ 爆发拳力自练法pdf
│ │ 百花武学讲座pdf
│ │ 神功(王连义)pdf
│ │ 秘传内家拳精选pdf
│ │ 程氏心法三种(剩余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锤谱pdf
│ │ 第三辑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pdf
│ │ 第三辑 练功秘诀 金一明pdf
│ │ 第二辑 阴阳八盘掌 任致诚pdf
│ │ 红日书生刘长春功法pdf
│ │ 经穴秘密pdf
│ │ 苌氏武技书(全)pdf
│ │ 跌法入门(吴兴贵传授 游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级rar
│ │ 金恩忠 著: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黄百家:内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两道九大绝招pdf
│ │ 龙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龙筋虎骨金刚劲pdf
│ │
│ ├—八极门
│ │ “两仪桩”功txt
│ │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极拳歌诀txt
│ │ 八极拳的“擤气”技术txt
│ │ 八极拳的“跺脚”技术txt
│ │ 八极拳门十八绝命手_wpdf
│ │ 刘云樵:《大内八极拳》台湾流传的八极拳_wpdf
│ │ 刘云樵:八极拳_古籍_s_gpdf
│ │ 刘云樵:八极拳图说(麒麟图书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拳(新潮社)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秘艺 六大开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极拳应手制敌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rar
│ │ 张中尧 张建军:八极拳与八极气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华彦:八极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进缪淦杰:八极拳-国术秘本(上海文业书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气在拳中,拳在气中--八极拳小架内气练法txt
│ │ 王世泉:八极拳珍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蒋浩泉:八极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极拳修炼秘籍_s_spdf
│ │ 霍文学:霍氏八极拳十字劲_s_gpdf
│ │ 马宪春:八极十三式_s_spdf
│ │ 齐德昭: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潜川
│ │ ├—峨嵋十二桩释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气功疗法 峨眉二十庄释密_1005804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5857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94409
│ │
│ ├—太极拳
│ │ │ 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拳谱txt
│ │ │ 42式太极拳歌诀txt
│ │ │ 万籁声整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_wpdf
│ │ │ 中国太极第一人杨澄甫演示杨式太极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极拳pdf
│ │ │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_或跃在渊exe
│ │ │ 冯志强 李秉慈 孙剑云:太极拳全书(学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页)_s_g_qpdf
│ │ │ 冯志强传授 王凤鸣编著:太极推手技击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页)_s_gpdf
│ │ │ 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810_1 143页)_s_gpdf
│ │ │ 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页)_s_gpdf
│ │ │ 刘登信:武当顾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练太极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txt
│ │ │ 吕方军演述 安在峰:太极拳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吴图南讲授 马有清编著: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年 126页)_s_bpdf
│ │ │ 吴图南:国术太极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吴孟侠 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初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丰:气功太极拳(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_竖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极拳_s_spdf
│ │ │ 太极五星捶(马金龙)pdf
│ │ │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 │ │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极拳选编(据文化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极推手精义txt
│ │ │ 太极松掤txt
│ │ │ 太极混元功(刘绪银)pdf
│ │ │ 太极目录TXT
│ │ │ 姚馥春 姜荣樵:太极拳讲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孙夫子太极图exe
│ │ │ 孙禄堂著 孙剑云整理: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9_1 69页)_s_b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114页)_古籍_s_bpdf
│ │ │ 张奇: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北京体大 2002)_s_spdf
│ │ │ 张式太极混元功(张人铭)pdf
│ │ │ 张志勇:十六式太极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页)_wdoc
│ │ │ 张炳斗: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 郑孝胥:题书太极拳学经典著作(1925 121页)_wexe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术十要_wdoc
│ │ │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chm
│ │ │ 气功与太极chm
│ │ │ 沈寿点校: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寿:太极拳论谭(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上海书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极拳图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门惠丰 阚桂香:东岳太极拳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_wdoc
│ │ │ 陈微明:太极答问(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陈微明:太极长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顾留馨:怎样练习太极拳_s_gpdf
│ │ │ 马有清:太极拳规范(友谊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页)_s_spdf
│ │ │ 马永胜:新太极剑书(民国版)_古籍_s_gpdf
│ │ │
│ │ ├—冯志强述意 张禹飞整理:太极混元内功1~4_杂志_s_s
│ │ │ 太极混元内功_1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2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3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4pdf
│ │ │
│ │ ├—吴氏太极拳
│ │ │ 刘晚苍 刘石樵: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武术泰斗教你学拳系列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据1936年上海 泉太极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书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施梅林:吴式太极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孙南馨: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张全亮: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刀(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张耀忠: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大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马岳梁 徐文:吴式太极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极拳
│ │ │ │ 侯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禄示范: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上pdf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下pdf
│ │ │
│ │ ├—孙氏太极拳
│ │ │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杨式太极拳
│ │ │ │ 傅钟文 演述 周元龙 笔录: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吴图南传授 于志钧编著: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02页)_s_gpdf
│ │ │ │ 崔仲三: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鸿义: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杨澄甫著 董英杰编述:太极拳体用全书(文光印务馆 1934年 68页)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doc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理论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练习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著: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四川科学技术 2007)_s_gpdf
│ │ │ │ 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又名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 练势}(295页)_古籍_s_gpdf
│ │ │ │ 陈龙骧 李敏弟:李雅轩杨式太极大枪_s_spdf
│ │ │ │ 陈龙骧等著: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杨健侯秘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系列(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谢永铭隐僧著:太极螳螂拦接拳(香港萟美图书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赵堡太极
│ │ │ 刘荣淦,张义霄:精义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宝山: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赵堡太极拳文集_wpdf
│ │ │ 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郑悟清传授 郑瑞 谭大江编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郑悟清宗师论太极拳手稿_wpdf
│ │ │
│ │ └—陈氏太极拳
│ │ 冯志强编著 王洁整理:陈式太极拳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88页)_s_gpdf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_wdoc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174页)_s_spdf
│ │ 刘鹏:陈氏二路太极拳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密码: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著: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陈固安:太极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陈国灿: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诀txt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doc
│ │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_s_gpdf
│ │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bCHM
│ │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陈照奎传授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506页)_s_gpdf
│ │ 陈照奎秘传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拆拳讲劲(北京体育大学 2009-01)_s_spdf
│ │ 陈照奎编,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49页)_s_gpdf
│ │ 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spdf
│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开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复印)(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陈正雷大师著《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繁体版_wpdf
│ │ 马有清:太极刀剑合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111页)_s_spdf
│ │ 马虹:陈式太极拳技击法(人民体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数民族拳种
│ │ 回族传统武术-七式门-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买西山)flv
│ │ 杨华增:回族秘传心意内功--强身治病的武术气功pdf
│ │
│ ││
本文2023-08-06 20:02: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