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美玉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上古的美玉都有哪些?,第1张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玉琥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

“佩”亦作“佩”。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环玦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钩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释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玉琫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传》:“琫,上饰;珌,下饰。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琫而珌。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玉蝉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玉节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鱼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玉带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合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玉珠

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

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璜古玉器名。是一种弧形的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玉制礼器。也作佩饰。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为此,"璧曰璜"的说法,与"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为佩饰物,故有"佩璜"之称。新石器时代的佩璜,一般两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后,一般都进行再次雕琢,形成龙形、鱼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鳞纹和三角形纹等。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荀子·大略》:"问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而出土玉璧,与《尔雅》所说不符。认为"'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似可放弃不用。大孔的璧环类玉石器在新石器时代墓中便已出现,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当是作为手镯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为古"玉镯"来解释。 周南泉《试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一文认为"瑗"在古籍中有明文规定,且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玉环、瑗上,墨书文字写名,也与《尔雅·释器》一致。今就不更改定名为宜。"同意《尔雅·释器》一书的解释。

汉代玉器是我国玉文化史上的王玉时代,是皇室专用,赏玩佩戴主流群体是上层统治阶级,首先所体现的是王者之气韵,王者之气是威严,唯我独尊的霸气;御凤乘龙,遨游天际的超凡能力。

真正奠定汉代王者之风的玉器在我国玉器发展历史中地位的,是汉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的龙、凤题材作品。在汉代早期玉器作品中龙凤造型已达到了传神的境界。

而龙凤造型整体构思上打破原有的呆板、程式化的构造模式,更多地寻求生动变化的构图设计,不拘泥于表面的对称平衡,而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呼应。

汉代龙凤玉器造型上,经常看到有一龙仰天长吟,一凤回首相和;或一大螭龙穿云而出,一小螭龙环绕凝视。这样的构成,区别于原有传统造型中左右几乎为镜像的那种静止的对称。也就是我国古人称谓的“象外之象”的意境,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平衡。

同时,龙凤躯体塑造多呈“S”形弯曲。“S”形是极富美学含义的造型,躯体粗细有变化,生动错落有序,转弯处流畅而无丝毫阻塞感,圆中有方,并有张力和弹性的感觉。比起前期的古代玉器来,汉代的玉器躯体上少了很多的装饰纹样,更加简洁、洗练,摈弃了战国玉器中龙的躯体多以卧蚕纹、网纹为主要装饰风格的样式。

龙躯边缘用弧面来塑造,突出躯体的立体感、肌肉感,用游丝毛雕线来装饰躯体,强调关节转折的力度和动感。局部点缀的流云纹或卷云纹,既避免留白不足,又衬托出龙翱翔云际的主题。在龙的四肢表现上,汉代玉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推敲的。无论是腾起飞跃还是阔步前行,四肢的配合都很巧妙,总是一侧肢体开始发力,另侧的肢体便开始蓄积力量,总有前力还未用完、后力已蓄势而动的感觉。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或前张后弛,或左松右紧,紧绷和放松的肢

体交替与敏感的躯干相结合,这是在中外艺术史上优秀的作品中都广泛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对偶倒列”,其效果给人以生动有力的感觉,表现出无穷的潜力。

龙凤玉器的细部刻画上,眼珠凸起明显并有夸张感。上眼睑凸起,往上平缓过渡,眼皮与眼睛结合部边缘陡立,增添几分威严感;下眼睑短且围绕在眼球下半圈,并且也凸起,向下平缓过渡。

这种雕琢手法使得眼部的高低落差明显,轮廓线明显,增强立体效果。看上去自然有一种眼神凌厉、不怒自威的感受。透过表象的塑造,蕴涵的是一种威仪不可轻的意味。

而且,龙凤玉器都嘴型大张,龙的牙齿与嘴的接合部用圆弧线勾勒,齿尖弯曲锐利。这种雕琢手法还同样运用在龙、凤的指爪部位。指端粒粒饱满,充满力量,指尖内弯,尖锐如钩。

关节转折部位雕琢同样如此,强化了线形表现的立体感,同时线本身圆中有方,用直砣线一点一点地接转过来,显得更为硬朗,虽然有砣线接转的毛糙感,却更好地凸现出力度来。

比如有件汉代玉环,分内外环,内环中间一游龙为“S”形,呈腾飞状,前肢关节转折和后肢与躯干连接的部位收束紧凑,仿佛正在积蓄着无限的力量,准备下一次的腾跃。

前、后肢及爪部伸展得很开,肢体部几乎达到“一”字形,并突破内环,龙爪牢牢地扒在外环内壁上,给人以强烈的动感,用阔步青云来形容似乎还显不足,龙首部位的收缩与躯干尾部的张扬巧妙结合运用。

而外环上阴线刻5组竹节纹饰,把外环等分为5部分,把5个竹节纹连接起来,刚好是符合黄金分割定律的五边形,连接其中两点刚好是这个玉环的黄金分割线,龙和凤的眼珠恰恰就在这条线上。

1、玉制工具 ; 2、礼仪玉器(礼乐器和仪仗器); 3、佩饰玉器(饰玉); 4、丧葬玉器(葬玉); 5、实用和玩赏玉器。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某种玉器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如璧,即作为礼玉又作为饰玉,有的先作为某类玉器,后又作它类玉器;玉器的品种和形制也只有少数较为稳定,大多数随时代变化而演变。

『礼玉』

礼玉是古代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上的玉器。按《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

①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② 玉琮

玉琮为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做成方琮来祭祀地神,是礼地之器。此外,亦被用于祥瑞、敛葬等。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其中有的还刻有兽棉纹饰,是玉琮的辉煌时期。汉朝以后,玉琮均为内圆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纹饰,用途已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

③ 玉圭

玉圭是一种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身为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还用以区别等级和作符节等职能。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均有制作。

④ 玉璋

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状半边圭。玉璋始见于龙山文化,盛行于商周。璋与圭一样曾为礼朝区分等级的器物,春秋以后趋于少见。

⑤ 玉璜

玉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汉制称“半壁玉璜”,但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⑥ 玉琥

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

『葬玉』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敛葬,能够保护尸体。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等。

①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窍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一口、前阴、后阴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尸体,以防精气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① 玉玦

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

② 玉镯

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③ 玉龙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

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④ 玉剑饰

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玉器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家经常看一些古代影视作品的时候,也会发现对那些有身份的人身上都会挂着一件专属于自己的玉器。所以,玉器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而并不是像现在的有钱人都买钻石或者是金子之类的。到现如今我国所出土的玉器也是比较多的。但是要说到出土的有名玉器,那就不得不提下面这几个了。

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是元代的一件巨型的贮酒器,也被称之为玉瓮、玉钵。整件玉器呈椭圆形,口径135到182,高07米,重达3500公斤。对于这件玉器,整个是用黑质白章的墨玉雕刻而成,随着预制斑驳的变幻莫测中夹杂着白文,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完美地展示出了我们中国的琢玉传统技艺。

相传这件玉器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成的,当初忽必烈经常用它来盛酒大宴群臣以及军中的武士。在元朝灭亡之后,经过几番挫折又到了乾隆的手里,乾隆花了四年的时间进行四次修复,而且还为这件玉器配了一个新的底座。可以说这件玉器承载的历史记忆是非常丰富的,现如今也被列为镇国玉器之首,如今被陈列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内。

玉“C”神龙

玉“C”神龙在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这条玉龙成墨绿色,高26厘米,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到29cm,身体是蜷曲的,呈现出一种C的字形。这条玉龙是用一整块儿玉料圆雕而成,采用了很多的雕刻手法,能够追溯到5000年以前。现如今被藏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

玉“皇后之玺”印

是在西汉时期的文物,在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高2cm,边长28cm,重33克,是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碉城。玉色纯净无瑕,晶莹剔透,没有任何的受沁现象,玉质坚硬致密。整体为正方形,上面雕刻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凶猛动物。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这件玉器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如今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