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哪些论述谥号的著作
谥号。清朝十二个除了宣统,每一个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后叫“高”,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第三,顺治谥号“章”,第四,康熙谥号“仁”,第五,雍正谥号“宪”,第六,乾隆谥号“纯”,第七,嘉庆谥号“睿”,第八,道光谥号“成”,第九,咸丰谥号“显”,第十,同治谥号“毅”,第十一,光绪谥号“景”,十二,宣统没有谥号,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这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你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是“太祖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二十九个字,这二十九个字在当时来说,写他的册文、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庙上祭祀的时候,书写一个字不能错,如果错了,官员或者受到惩罚或者革职,甚至于论斩,这二十九个字是清朝所有里头字数最多的,其他有的二十七个字等等。那这二十九个字不好记,努尔哈赤最关键是五个字,就是“太祖高”,实际上属于他的就是三个字因为“”那两个字每人都有,单独属于努尔哈赤的“太祖高”,就是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的特点,这个“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说她是高的皇后,这是的谥号。
《正说雍正》:<作者:阎爱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
《雍正》:<作者 :朱学勤主编;出版社:远方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年>
《雍正传》:<作者:冯尔康;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
当然 还有《清史稿》,《清圣祖实录》,和《清世宗实录》这些史书里都有很多材料
另外还有雍正朝官修史书《雍正朝起居注册》
楼主自己去寻寻吧 都不难找
A 南朝名医陶弘景在 作文
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母东海郝夫人,精通佛法。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上",关门读书,与世无争。陶弘景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整理。《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共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成上、中、下三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物如何配伍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药物知识农渐丰富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汉代的这本《神农本草经》,不仅辗转传抄,"遗误相继,字义残缺",而且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陶弘景便对本草学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他从自己名医别录编中挑选出了三百六十五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使原书只有三百六十五种的药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种,并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本草经集注》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法。《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仅仅概括地指出药物有毒或无毒,较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药性,又难于寻检,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差错。陶弘景把三品分类发展到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并加以发展。其次,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诸方面的论述,有显著提高。再次,总结了诸病通用的药物。例如祛风的药物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独活等,就归在同一类,叫做"诸病通用药"。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参考,对医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此书问世后,影响很大,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药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订完成的。但《本草经集注》也存在不少问题。李时珍对其采取一分为二的评价,说"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种药,所作的订正、补充和说明,是有调查研究作为基础的。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药物的采集和临床用药的经验,并经常深入药材产地,了解药物的形态、采制方法。在对各种药味进行研究时,他发现许多药物,虽被指为药用,其实有名无实,毫无价值。如石下、长卿、屈草、满阴实、扁青等等。他把这类药列为"有名无用"类。这种创见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获得的。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这是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这里有个很生动的故事。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书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性。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陶弘景与温州山中宰相”陶弘景与温州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隐居永嘉楠溪和瑞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遗迹和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属南京市)人。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他出生于书香家庭。祖父陶隆,为王府参军,父亲陶贞,曾任孝昌县令。弘景小时即表现奇特,四五岁就用荻干作笔在灰中学字,十岁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他父亲是被妾害的,因此他终身不娶妻。读书破万卷,善琴棋,工草隶,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不到20岁,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今镇江市句容县)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吟咏为乐,自号华阳陶隐居。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约。萧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齐梁禅代之际,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图谶,认为天下必归梁。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对他恩宠有加,每逢吉凶未卜或军国大事都要先问陶弘景,书信来往不绝,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体系,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求灵异。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后东行浙越,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类慧明;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上虞)山,谒法师钟义山;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及诸宿旧道土,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对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杨义的《上清》经篆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革,开创了有深远影响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张佛道双修,儒释道三教调和兼容并包,曾说“万物森罗,不离两仪,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茅山长沙馆碑》)。在养生问题上主张形神双修,养性与炼形并重。一生勤于著述,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无不通晓,他也从事金丹烧炼。著作甚多。纂《真浩》、《隐诀》,注《老子》等书二百余卷。康熙《温州府志》载:“陶弘景栖茅山,一日梦人告曰,欲求还丹,三永之间。知是永嘉,永宁、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将广泛搜集到的杨、许三君(杨义、许谧、许)的遗迹,进行整理,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诘》7篇20卷,故大若岩又名真诰岩。陶弘景在《答谢中书(谢征)书》所描绘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耸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过去人们以为这是陶氏写茅山的景色。现经查考,谢灵运的游踪并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嘉却写过《登永嘉绿蟑山》、《石室山》、《过白岸亭》等多首诗篇。可见陶氏所云“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实指楠溪江。传说陶弘景尝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结草为庐,采药种药种甘蔗(药用),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群众感其思德,将他住过的地方称“陶山”,种药的地方称“药齐”,山称“药齐项”,甘蔗称“陶蔗”。他练功的地方常有白云缭绕,陶诗有云“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故这一带旧称“白云乡”。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写的楹联:“六朝霸业成誓水,千古名山犹姓陶”。//ke/view/44799wtp=tt
康熙字典值钱,康熙字典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古籍,它的价值不菲。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汉语字典,其内容涵盖了汉字的读音、义项、结构、用法、变形等,是一部经典的汉语字典。康熙字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古文精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汉字研究的参考价值等方面。
根据市场行情,民国康熙字典的市场估价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具体价格取决于字典的版本、状况、年代等因素。
民国康熙字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古文精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汉字研究的参考价值等方面。此外,民国康熙字典的稀缺性也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它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
康熙字典的详细介绍:
1、《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
2、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3、原书四十二卷,附《补遗》,尽收冷僻字;再附《备考》,收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之字。《康熙字典》总收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此文字巨典自成书起,影响之大,流行之广,近300年无出其右者。
4、《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数据出自《知乎》。
转自华夏收藏网:http://newscangcom/infos/201705/506373html
杏林卫士——记中医文化收藏家陈岷中医文化,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从而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使得千百年来的医学理论及其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等有着系统的统一性。陈岷30年风雨无阻一路探索,他的中医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对中医文化的一种传承、民族情怀的一种体现。
陈岷先生与中医打交道30多年了,其间不仅医术上日益积淀,文化藏品也渐渐从挂满一面墙,发展到堆满两套房的规模。早年的“小神医”,对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收藏偏爱有加,如今更是众人眼中的“国粹传承人”、“传统文化守望者”。
一直以来,陈岷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医道文物典籍,以书为师同时治病修行。记者第一次见到陈岷时,他正埋头梳理一摞古籍,眼睛从书里一时拔不出来,恰恰与满屋子的藏品构成一座独立静默的世界。陈岷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像朝圣,在古人与今人、古物与今物的对话中寻求超越时空。
陈岷的中医文化藏品数以万记,医药典籍、匾额药号、制药器具、名医塑像、药瓶药罐、图章药方……这里有不足十元的药瓶,也有价值连城的名医手抄孤本,有古南京专治跌打的冯了性药酒瓶,也有旧上海滩最著名的四大堂药罐,300多个药章像兵马俑一般排列,木头、黄铜、青花、铁、石头等各式材质的碾药锅伫立遍地,神农、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董奉、苏耽等历代名医的古董雕像和光辉事迹高悬满堂。
值得一提的是,据资料记载,中国建立最早且颇具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馆藏是14000余件。而陈岷几乎凭借一人之力成就今日规模,品种之多、数量之众、藏品之精,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也实属罕见。
中医藏品里的日月山河
陈岷说:“瓶瓶罐罐里写的都是中医故事。”不少中医爱好者慕名拜访,普通人眼里破旧的瓷瓶、泛黄的古籍、斑驳的牌匾,他们看来尽是无价之宝。如果客人要求,陈岷就算再忙,也多会带他们去“藏宝库”开开眼,于满目琳琅间,咂摸每件藏品的历史和韵味,及其凝聚的传统文化精髓。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一枚枚始于清代的青花小药瓶,宛若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青花花纹多采用图案与纹饰相结合的画法,线条简单,结合点染,使得图案勾勒的景致“似是而非”。这些小瓷瓶不仅造型精美,图案也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
药瓶中有不少记载功效各异的“花露”,而市面上现存的“露”类药品,仅有缓解小儿痱毒的金银花露。偶然机会,陈岷从一位杭州收藏家手里收得名唤“仙佛香露”的药壶,此壶浑圆而无手柄,壶身绘画九名仕女,手持灵芝与寿桃,身傍蓝色独角麒麟。
“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他的国药字号起名,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择“庆余”二字。仙佛香露就是胡庆余堂所制,此露不仅是上等饮品,还具有神奇疗效。陈岷解释说:"壶身设计寓意‘悬壶济世’的医道情怀,仕女象征九阴之术,麒麟又与民间古话‘麒麟送子’相合。”
同仁堂曾出产过一种手工救命小药瓶,铜制瓶身前后分刻“京都同仁堂”、“救苦还魂丹”,瓶帽与瓶座空心,以绳子相串联挂于脖子。药丸存入瓶中,遇突发情况一取即服,十分便捷。“这才是急救啊!”每念及此,陈岷都对前人智慧赞叹不已,伴随着他的娓娓讲述,这些深具年代感的药罐医书仿佛也瞬间亮堂起来。
一片冰心三十年
虽生长在大都市,陈岷却有着与都市儿童不同的世界。长辈们平时喜欢种花养草,陈岷耳濡目染,也对花草产生了特别的感情。许是爱屋及乌,陈岷从小就对中医药物格外喜爱,小时候路过中药房,总要进去嗅嗅味儿,留恋上一阵才悻然离去。
在收藏药瓶的过程中,陈岷偶然得知日本人、韩国人对药瓶大量收购,这激起了他内心的民族情怀。他告诉记者:“20年前,一个小药瓶市场收购价是5元,而日本人、韩国人竟可以开出300元天价,对我来说简直难以匹敌。”当时,他暗暗发誓,力所能及时绝不能让传统瑰宝流落国外。一个小小的药瓶,就这样开启了陈岷20年中医文化研究、收藏、传承之路。
陈岷常告诫学生,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当我们还在进行中医废存之争的口水战时,国外的收藏家们却在不惜重金收集我们的中医文物。“所以我能多收一件,就是给我们的国家、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一件。”
几年前,陈岷得知有一套珍贵的古医书现世,立马放下碗筷驱车数百公里赶往。而几乎同时一位日本藏家得知消息,并开出了更高的价格。卖家在重金面前有些犹豫,见天色已晚,请买家回去等消息。结果陈岷就在门口守了整整一夜,最终打动卖家求得宝物。
受制于时间的侵蚀,搜集来的古书很多已经支离破碎,陈岷把它们送到专业人士手上仔细修补。有一位前清贡生手抄《医肇津梁》,悟道后出家归隐。此书的卖家是一位重庆人,当时与陈岷交易六年没见过面,只一个电话,两人就定下来。线装抄本辗转到陈岷手中时,大量纸张无法打开,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修复了大半年才得以重见天日。一次分享会上,陈岷在主办方的鼓励下,又将这部医书复印成册,捐给到场的众多医者。
“我跟陈岷十几年的交情,他不仅人品好,待人接物也很大气,”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委员骆中华评价陈岷说,“在中医药文化传承跟收藏方面,肯如此下功夫的人,不多见。”陈岷在杭州收藏品市场结识了不少好友,骆中华是其中之一。如今有三位老友已陆续离世,一人去世前,将收藏四十年的药品悉数相赠,陈岷顿感身肩重任。
传统宝藏社会共享
上下求索数十年,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加,如何对这些医药典籍和历史文物进行有效保存和研究利用,成了陈岷心头一块大石。多年收藏凭一己之力,兢兢业业把这些珍贵的中医药文物抢救下来,到现在形成一个系统庞大的宝库。但要实现藏品的应用价值,还需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7年伊始《中国诗词大会》又烧起一把传统文化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的热度似乎在不断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似乎在觉醒。
“我们希望借助各方力量,成立公益性质的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将这些藏品系统化地向大众展示,成为研究几千年名医药号和推广中医文化的基地。” 据悉,目前中国的民间医药博物馆已有三所,分别在北沪渝三地。
良医曾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之一,在“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之间,还有一个同样体现家国情怀的“医者悬壶济世”。陈岷家中挂有一副匾额,正是“功同良相”四个大字,左右附对联、上下存典故,上联“术迈华佗方药悬之肘后”、下联“名齐扁鹊长桑授以真传”,上刊“杏林春满”、下刊“橘井泉香”。
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千百年来济世良医们在入世、出世间的大智慧,昭然于卷卷字里行间。翻看陈岷的藏书目录,康熙乾隆年间文人传抄的《凤林寺传授女科秘宝》、清政府收藏过的庐陵县《习武跌打治法全书》底稿、刘伯温和郑之龙之辈盖章收藏的药方、流入日本最终返回故土的五岳真形图册,甚至还有上海南汇名家徐镛1826年所著原稿,纠正了部分公开资料徐镛1820年去世的错误……
“只要医书在,中医就一定在。”陈岷展望着,将来他还要把这些宝贝编成书籍,搞一个小型收藏馆,传给世人。护书使者并非谁都可当,陈岷指着一本道书上的话警醒自己:“能可将身坐地狱,不可道法送人情,金宝世间有,法宝天下无,轻泄漏慢者,永受沉沦苦。”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卷一艸部范 fàn
艸也,从艸氾声。房?切 〖艸也。从艸,氾声〗
房?切。八部。籀文作?。 卷十四车部范
范軷(bá)也。从车,笵省声。读与犯同。音犯 〖范軷也〗
三字句,其义已见上。故只云范軷也。
〖从车,笵省声〗
大徐音犯,广韵防鋄(wàn)切。七部。
〖读与犯同〗
不曰读若犯而曰与同者、其音义皆取犯。读若则但言其音而已。按车軓字本作𨊠。从车、㔾声。郑说曰。𨊠、法也。舆下三面材。輢式之所尌。持车正也。然则周易范围字当作𨊠。或作笵。而范其叚借字也。释文曰。郑曰范、法也。马、王肃、张作犯违。此亦范犯同音通用之证也。
申集上艸部 范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5
《唐韵》防鋄切《集韵》父鋄切《正韵》房啖切,音犯。《说文》草也。
又蠭也。《礼·檀弓》笵则冠,而蝉有緌。《内则》爵鷃蜩范。《梁元帝·玄览赋》范飞冠而吐密。
又地名。《前汉·地理志》东郡范涿郡范阳。
又宫名。《竹书纪年》穆王十四年作范宫。
又台名。《战国策》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又门名。《左传·哀七年》秋,伐邾,及范门。《注》邾郭门也。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范氏,其后也。《潜夫论》帝尧之后有范氏。《广韵》随会为晋大夫,食采于范,其后氏焉。
又通軓。《少仪》祭左右轨范。
又通范。《扬子·太玄经》矩范之动,成败之效也。 《正字通》从弓,音颔。 未集上竹部 范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9
《广韵》防鋄切《集韵》《韵会》父鋄切《正韵》房啖切,音犯。《广韵》法也,式也,模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疏》范谓模范。《书·洪范疏》武王克殷,访道于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乃作《洪范》。《尔雅·释诂》范,常也。《疏》范者,模法之常也。
又姓。汉有范依,宋有范昱。
(古籍参考资料 )
本文2023-08-06 20:05: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