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起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易经起卦,第1张

易经如何起卦 最简单的方法:用三枚硬币,抛一次两正一反记为阳爻,两反一正记为阴爻,三正记阴爻(物极必反),三反记阳爻,连抛六次,从下往上记录就行了。

梅花易数起卦方法:写一个字,比如‘梅’左木右每,‘木’四画,四对震,‘每’七画是艮,上震下艮《小过》

周易如何起卦 有数就有卦,比如数字31起卦得火天大有卦变山天大蓄。 易经起卦方法在黄森权老师著的顶易经形气预测法》里有详细介绍,只是市面上目前是没有这本教材卖 的,是黄老师课程的内部教材。

如何用易经起卦 ?起卦,又叫摇卦,发卦、置卦等。它是六爻预测中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关键性、最根本性的一步。天下之大,很多的偶然,实际都是一种必然,注意一步错,步步错。易经起卦的方法一般是把铜钱有字的一面看为正面,另外一面看做反面。铜钱正反面组合的规则如下:三个正面,为老阴,标记为:×或三个反面,为老阳,标记为:0 或一个正面,两个反面,为阴,标记为:‖或一个方面,两个正面,为阳,标记为: /或老阴和老阳是动爻。动则变,阴动则变为阳,阳动则变为阴。其余的为静爻。有动爻的卦是主卦,变出新的卦叫变卦。如果一个卦中没有一个动爻,那就叫静卦。易经起卦误区一:认为起卦前须沐浴、焚香,以示心诚。起卦心诚应该体现在相信六爻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确实有事并确实想求测,而不是用一种与起卦毫无关联的形式来表现。众所周知的《观梅占》,邵康节先生当时若见二雀争枝坠地之情景不立即起卦,而是去沐浴、焚香后再占,不仅让人觉得很搞笑,而且让六爻占卜变得毫无玩味。当然,被动起卦肯定不属心诚之列,即求测者并没有起卦欲望和意念,只是碍于情面,被亲朋等劝说而起卦求测;或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起卦求测。二:认为不能用电脑起卦。根据周易理论,世间万物皆卦象,包括时、空、人、事、物,自然也涵盖电脑。起卦的方式不应拘泥于古法,古人确实没有电脑起卦之法,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在周易理论的指导下对起卦之法灵活变通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周易预测发扬光大。而且电脑越来越普及,电脑起卦简单、方便,正是易的完美体现;当然,最关键的是电脑起卦的准确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再者,至于使用哪一种方法起卦,原则上是由求测者根据自己求测时的意愿决定的,预测师一般也只是作起卦方法的介绍。三:认为有哪天宜起卦,哪天不宜起卦之规定。一般来讲,当你最想摇卦的时候即最有摇卦冲动的时候即可起卦并且最准,并不是早晨起卦准一些、或者晚上起卦准一些、或者初一十五起卦准一些;至于认为哪天宜测卦哪天不宜测卦的说法,更是荒谬透顶。在此借邵康节先生一例说明,一日黄昏,邵康节与儿子在家谈易,忽然有人敲门借物,儿子让邵康节占他人来借何物,邵康节占后回答斧子,开门后证实果然不出所料。假如儿子让邵康节占时,邵康节回答,此时不宜占,明早再占,要知道,若明日占卜早已失去了占卜实际意义了,占作何用?四:对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的误解。很多人把《周易》中的这句话简单地理解为对一件事不能多次起卦的意思。其实,只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六爻卦象预测师都会有过一件事多次起卦而预测结果信息同步的经历。那么,《周易》中的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究竟应该怎么样理解呢?它是指对一件事不能连续性的起卦预测,即求测者认为第一次起卦预测结果与自己的心理期许相差较大,立马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起卦预测,如果这样起卦的话是不正确的,自然也会影响预测结果。五:对亲测的误解。很多人把亲测拘限在自己测自己个人的事才叫亲测。应该广义地理解亲测的含义,比如,我求测子女学业也应该叫亲测,因为这可以理解为我想了解我子女学业方面的事宜,即我想求测我的事宜;再比如,我想了解一个刚认识的朋友的相关情况,自然是由我自己起卦求测,也应叫亲测,等等。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只有我才有求测的冲动,而不是子女或刚认识的朋友有求测的冲动。如果能广义地理解亲测的含义,不仅可以增加六爻卦象预测的广泛性,而且能更准确地进行预测中的相关定位进而让预测结果更精准。通过大量实践证明,

周易时间起卦 时间起卦顺序是:年天干+月+日和除以8=上卦,年天干+月+日+时和除以8=下卦。年+月+日+时和除以6=动爻。年天干比如今年是庚寅年庚在十天干中是第七位,就取七。懂否? =

周易是如何起卦的? 目 录

上部 周易与六爻预测基础理论

前言……………………………………………………………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什么是六爻预测学……………………………1

第二节 六爻预测学的起源和发展……………………2

一、起源………………………………………………2

二、主要古籍简介……………………………………2

第三节 学习六爻预测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6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6

二、应用六爻预测学的注意事项……………………7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7

一、起源………………………………………………7

二、性质………………………………………………7

三、常见阴阳类属表…………………………………8

四、阴阳学说在预测中的作用………………………9

第二节 五行学说………………………………………9

一、起源与名称………………………………………10

二、五行特性…………………………………………10

三、五行相生…………………………………………10

四、五行相克…………………………………………11

五、五行生克的辩证关系……………………………11

六、五行数……………………………………………13

七、五行阴阳…………………………………………13

八、五行方位…………………………………………13

九、五行与季节………………………………………14

十、五行旺衰…………………………………………14

十一、五行配属总表…………………………………15

第三章 天干地支……………………………………………18

第一节 天干……………………………………………18

一、天干名称…………………………………………18

二、天干阴阳…………………………………………18

三、天干五行…………………………………………18

四、天干方位

五、天干类属…………………………………………18

六、天干配人体………………………………………18

第二节 地支……………………………………………19

一、地支名称…………………………………………19

二、地支阴阳…………………………………………19

三、地支配五行………………………………………20

四、地支方位

五、地支配十二生肖…………………………………20

六、地支类属…………………………………………20

七、地支配人体………………………………………21

第三节 天干地支的生、克、合、会、冲、刑、害、破

简论………………………………………………22

一、天干关系…………………………………………22

(一)天干生克………………………………………22

(二)天干相合………………………………………22

(三)天干相冲………………………………………24

二、地支关系…………………………………………25

(一)地支合…………………………………………25

1地支六合……………………………………………25

2地支三合……………………………………………26

3地支半三合…………………………………………26

4地支合应用导引……………………………………27

(二)地支会局………………………………………28

(三)地支六冲………………………………………28

(四)地支刑…………………………………………30>>

如何用易经八卦起卦? 易经中最原本的起卦是用蓍草占卦的,这是周易中有记载的。~~“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这是周易占卜的原始依据。

具体过程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A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A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阀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过程很复杂,一卦六爻要占一十八次。这样是很纯正的周易的占卜。有原卦,有变卦。

推荐一个很好的周易蓍草占卜程序,模拟了上述复杂但正统的占卜过程。

huliang/yijing/bin/shicaophp

周易时间起卦。 周易培训知识-起卦方法之时间起卦法

一,时间起卦法

1,其法是用起卦时农历年,月,日三数之和除以八,得余数为上卦,

年,月,日,时四数之和除以八,得余数为为下卦,若被八整除,则以八为数取卦,为坤卦。具体得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以年,月,日,时四数之和除以六,得余数为动爻,若被六整除,则以六为数取爻,为六爻动。

举例如下:

公历:2007年12月15日10时19分 农历: 农历丁亥年(猪)十一月初六

节气: 2007年12月7日20时12分大雪

年建:丁亥 月建:壬子 日建:癸未 时建:丁巳

旬空:申酉

本卦 互卦 变卦 错卦 综卦

风火家人 火水未济 山火贲 雷水解 火泽睽

{{{{{ {{{{{ {{{{{ {{ {{ {{{{{

{{{{{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丁亥年十一月初六日巳时。

亥为12,十一月为11,初六为6,巳时为6

年月日数为12+11+6=29,除8,余数为5,得上卦为巽为风。

年月日时数为12+11+6+6=35,除8,余数为3,得下卦为离为火。

年月日时数和为35,除6,余数为5,得动爻为5爻动。

所以上面的卦组成为风火家人,5爻动,变山火贲。

2,可以用时分,或分秒起卦。

可以用时的数为上卦,分的数为下卦,时分的数相加,除六得动爻。

也可以用分的数为上卦,秒的数为下卦,分秒的数相加,除六得动爻。

这个还可以分两种方法,举例如下:

12:45 可以用12除8,余数为4,为上卦,震为雷卦,用45除8,余数为5,为下卦,巽为风卦,12+45=57,除6,余数为3,三爻动,组成卦为:雷风恒变雷水解。

本卦 互卦 变卦 错卦 综卦

雷风恒 泽天 雷水解 风雷益 泽山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 {{ {{ {{ {{ {{{{{

{{{{{ {{{{{ {{{{{ {{ {{ {{ {{

{{ {{ {{{{{ {{ {{ {{{{{ {{ {{

12:45 1+2=3,为上卦,3是离为火卦,4+5=9,除8余1,1是乾为天卦,为下卦。1+2+4+5=12,除6,整除,6为动爻,6爻动。组成卦为火天大有变雷天大壮。

本>>

泰卦 《周易》

(下乾上坤)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无地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注释〕 泰:通,表示天地之气、阴阳之气相通。小:指的是坤阴,即此卦之上卦或外卦(即泰卦上面三根爻构成的卦象)。大:指的是乾阳,即此卦之下卦或内卦(即泰卦下面三根爻构成的卦象)。小往大来:阴本来在下,由下而上,故曰“往”;阳本来在上,由上而下,故曰“来”。小往大来有阴阳相遇、相交、相通之象。内:指泰卦下面三根阳爻构成的内卦,是为乾卦。外:指泰卦上面三根阴爻构成的外卦,是为坤卦。后:君主。财:借为“裁”,剪裁。财成:以适当的举措来实现。辅相:辅助。天地之宜:天地山川适时出现或产生的事物。左右:支配。茅:茅草。茹:茅根。以:及。汇:同类。茅草及其同类是危害庄稼生长的杂草,这里比喻为危害国家生存的势力。志在外:志在征讨外邦。包:借为瓠,即今之葫芦。荒:又空又大。冯(píng)河:浮水渡河,这里是说将大葫芦缚于腰间渡河。遐(xiá):远。遗:遗弃。朋亡:汉帛书《周易》作“弗忘”,古代“亡”、“忘”通用,因此“弗忘”可以解为朋友未死,也可解为不忘记。得尚:得到奖赏。中行:途中。一说“中行”为人名。以光大:(得到奖赏)是因为帮助朋友渡河的行为表现了崇高的品质。陂(bēi):倾斜的坡。复:返回。咎(jiù):凶。恤:忧虑,担心。孚:诚信,一说即“俘”字,俘虏。天地际:天地之法则。翩翩:鸟疾飞的样子,形容人的游荡。戒:戒备。孚:这里意为被掠夺。实:财物。失实:失去财物。不戒以孚:《象传》把这句爻辞解读为“不以诚信给以告戒”。中心:内心。愿:借为“傆”,狡猾之义。帝乙:殷代君主,名乙,纣王之父。归:嫁。妹:少女。以:因而。祉:福。帝乙嫁女于周文王,周邦因而得福。中:正。愿:愿望。复:同“覆”,倾倒。隍:城下沟,即护城河。用师:用兵。告命:请命。吝:难。命:用兵的命令。

(施忠连)

 

〔鉴赏〕 泰卦是《周易》的第十一卦,在六十四卦中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从卦象来看,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两个三爻卦构成的,即由下乾和上坤构成。我们知道,乾卦代表天,代表支配的方面,如君、父、夫;而坤代表地,代表被支配的方面,如臣、子、妻。在传统观念中,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如果按照上下的次序排列,则应当是君上臣下,父上子下,夫上妻下。但是有趣的是,在泰卦中这种位置完全颠倒过来了。阳上阴下变成了阳下阴上,人们可以把这种卦象理解为表示臣上君下,子上父下,妻上夫下。

当然,卦象排列有它自己的法则和规律,六根爻有六十四种排列方法,因而出现六十四卦。如果完全按照符号的排列法则,总是会出现这样的卦象:即下面三根爻全为阳,上面三根爻全为阴,这是不足为奇的。不过根据传统观念,似乎应当给这样的卦象下一条否定性的或不吉利的断语。然而,真正令人惊讶的是,《易经》竟然给这一卦象肯定性的、吉祥的卦名“泰”,因为“泰”字常常同“太平”、“至高无上”、“至尊”等义相联系。卦辞也说是“吉,亨”。其爻辞大都言吉利。可见泰卦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挑战。尽管《周易》并没有提出要彻底地颠覆现存的尊卑等级秩序,但是它不把这种秩序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视为动态的。

从卦、爻辞所表达的意义来看,泰卦可以说是在中国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表述了对立统一和物极必反的法则。虽然在《周易》和中国其他古籍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古代第一次以最明确、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这一世界最普遍的法则是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二句话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相反相成。平与斜坡(陂)本来是相反的地形,往与返(复)也是相反方向的行走,但是《易经》把这些互相排斥的方面统一起来了。“无平不陂”可以理解为无论多么平坦的一块地区总是会有或高或低的地段存在,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平坦、没有任何高低起伏的地形。而“无往不复”可以解释为一次旅行,不可能只有“往”而没有“返”,也不可能只有“返”而没有“往”。因此没有“往”就没有“复”,没有“复”也就没有“往”。其二是事物向其相反的方向变化,即物极必反。一块相对而言比较平坦的土地延续一段地区以后,总是会出现斜坡,变得不平坦,反之亦然。出行抵达目的地以后就要朝相反的方向走,返回。

这里“无……不……”的句型既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同时也是着重指明没有例外,说明事物的这种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的这种趋势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不是随意选择的卜辞,这句爻辞所举的事例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例,却是一种哲学思维的表达形式。它也不是一般地表达生活哲理的格言,联系到泰卦的卦象,可以看到《易经》明显地赋予这句话的内容以世界普遍法则的意义。它与卦辞的意义完全一致。“小往大来”所描述的泰卦中,“小”与“大”这两个对立面、“往”与“来”这一对矛盾都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卦象中。可见泰卦揭示了对立统一法则的三个基本点,第一,一个统一的事物或过程存在两个相反的方面;第二,对立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第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乾卦的爻辞只描绘一个事物,即龙,与此不同,泰卦的爻辞讲到了几件事,它们虽不相关,但是细加分析,也都与“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相通。它们都表明事物的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会向着与其原来状况相反的方向变化,或是向好,或是变坏,关键在于人们自己的主观努力。“初九:拔茅茹,以其汇”,是说现在敌人气焰嚣张,构成了威胁,但是就像把茅草连根拔去庄稼就会茁壮成长一样,只要发扬大无畏的精神,不怕牺牲,英勇作战,把敌人彻底消灭掉,天下也就太平了。“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这是说渡过大河很危险,本是件让人担忧的事情,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关心别人的安危,帮助朋友渡河,最终不仅化险为夷,而且还得到奖赏。“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则是讲相反的情况,一户人家本来富裕,但后来骄奢*逸,无所事事,自然也无所用心,最后被邻居掠夺,走向没落。“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这里所喻示的是,当原来是人们安全的依靠(城墙)现在垮掉了,表明内部出了问题,事态将要严重恶化,因此必须十分谨慎,绝对不可冒险向外扩张,要兢兢业业,整顿内部,逐步转变局势。所有这些爻辞如果只是从字面上去把握,其意义就显得十分肤浅,甚至会完全当作卜辞看待。但是如果把它们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中的道理联系起来思索,我们就能通过它们逐步领会《周易》的出神入化的智慧。

2022年年运卦象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太极四象五行八卦九宫皆可追溯于此,被誉为「宇宙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治理,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 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之一个里程碑。

《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学、军事学、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 图

▌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 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 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 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五行之数也。

4 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 天干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之后,化为天干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 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三、河图之理

1 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 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 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 河图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相交,生生不息,乃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动静之理。

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园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三才之显也。

5 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遂无穷。

洛 书

▌一、洛书之象

洛书本为彩图,但古时印刷困难所以仍用黑白点作图。将河图四方的八个数旋转而排成八方而显八卦,每方一个数纳地支十二气象,就是洛书之图了。只不过将火的2、7数与金的4、9数了位置,同时土五为中显用而寄八方,故为九星,土十则不显而于用。

这样成:戴9履1,左3右7,4、2为肩,8、6为足,5居,九个数纵横交叉皆为十五数,尽显五行之妙,将先天之体化为后天之用了。其图如下:

北方:一白点(白),地支子,卦象坎;

南方:九紫点(白),地支午,卦象离;

东方:三碧点(白),地支卯,卦象震;

:七赤点(白),地支酉,卦象兑;

东北:八白点(黑),地支丑、寅,卦象艮;

东南:四绿点(黑),地支辰、已,卦象巽;

西南:二黑点(黑),地支未、申,卦象坤;

西北:六白点(黑),地支戌、亥,卦象乾;

中间:五黄点(白),随时运而游八方或不动,无定支,无常象,统化八方也。

以上乃洛书之象。(黑)、(白)、表示阴、阳。

▌二、洛书之数

1 五行之用数:洛书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为四十五数,乃五行之用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是卦象占筮体用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去五行之体数五,其用四十五为五行万物之用数也。此乃大衍五行之体用,显五行万物生死存亡之数也。

2 三才之运数:五行之数为五,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阳数合为九,阴数合为六,故卦爻里阳爻称九,阴爻谓六也。阳阴合为十五数,乃三才五行之数也。三才者「天、地、人」。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有五行,合之为十五数也。故纵横交叉,上下左右,四方八面,皆难逃三才五行之数也。

3 九星之数:河图为四象十干之数,洛书为九星八面之数。九星之数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黄、四碧、三绿、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运行到现在。当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当年出身之人的风水命卦,至今仍适用。此数与吉凶关系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测吉日。

4 体用周天之数:洛书之数九,取一为体,八为用,是九星用八卦也。运数十五,周流八方为一百二十数,共三才而合之即360数,为周天之数。同理,其用数45,周流八方亦得周天之数360也。

5 地支之数: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为地支之数。由天干河图之数根据地理演化而成,故子水1、寅木3、辰土5、申金9、午火7,各取河图五行之阳数也,主五行地支之化数。而十二月令之数则是:寅1、卯2、辰3、已4、午5、未6、申7、酉8、戌9、亥10、子11、丑12,主万物存亡之顺序了。

▌三、洛书之理

1 右旋相克之理:河图左旋而生,洛书地道右旋而克。故1、6西北克西南2、7先天之火;2、7西南克东南4、9先天之金;4、9东南克东北3、8先天之木;东北3、8克中5先天之土;中5之土克西北1、6先天之水;皆右旋而克先天之数也。

2 右旋相耗之理:洛书五行乃五行之用,故有相耗之理。坎一之水消耗乾六之金;兑七之金消耗坤二之土;离九之火消耗巽四之木;震三之木消耗艮八之土;艮八之土消耗坎一之水;故五行八卦右旋相耗也。

3 相对冲克之理:由于中土显用于八方而不自守中,故洛书五行八方相对冲克。坎一之水克离九之火;乾六之金克巽四之木;兑七之金克震三之木;坤2死土冲艮8生土。

同理,地支则子水冲克午火;酉金冲克卯木;申金冲克寅木;亥水冲克己火;辰、戌阳土湿燥相冲;丑未阴土寒热相冲。相对冲者,其数皆合而为10,为土之成数,乃阴土之数也,阴为静,静极生动,故10不自显,而显于九宫八卦12支之动也。

4 八方之理:河图四方四面,洛书八方八面。任一平面皆东西南北为四正,阳数一、三、五、七、九、居之;四隅为偏,阴数二、四、六、八、居之。

洛书将河图的四面化为八方,五行数位也动而变之:一仍是水,六化为金;三仍是木,八化为土;二化为土,七化为金,四化为木,九化为火;五仍为中,显用而游寄八方;十为体显于合用之数而不自显。故河图之数为十,以一为体九为用,其用为洛书;洛书九宫,中五为体显用以八卦,乃用于万物与。

5 紫白九星之理:洛书九星又称紫白九星,皆落于九宫。九星按一定规律,既可以用于元运,又适用于年运及个人风水命卦,还可以每日一星测吉日。九星用于元运上分上下二元,共180年,每星管20年。

五黄星的20年前10年寄上元四碧星,后10年寄下元六白星。(若按60甲子起运则分上、中、下三元,仍是180年,运数亦与九星合。)九星之理用于风水命卦,则是上元甲子男起一白星顺行;女起五黄星逆行,同元运一样永恒推移。如今年2004甲申年为下元八白艮运之一年,人事风水命卦为:男二黑坤卦,女一白坎卦。

6 洛书与先天八卦数理:洛书九数,相对之和为十,为河图之用数,乃人与万物之用数也;先天卦八数,相对之和为九,为洛书之用数,乃人彻地之数也。故邵氏梅花易数,用洛书之图,用先天卦数也,乃尽人彻地之能也。

河洛之象,人人皆可视之,河洛之数,识者皆可推之,河洛之理则深妙无穷矣!故,得象可会其意而推其数,得数可忘其象而思之理,得理者「象数皆荃蹄」也。又:洛书为圆,主动。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象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二十八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象,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

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以上就是与2022年年运卦象相关内容,是关于河图的分享。看完皇极经世书2022年卦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伏羲十六卦易经的一种

中国易经是由伏羲八卦、伏羲十六卦[1]、周易六十四卦、鬼谷二百五十六卦构成[2]。伏羲十六卦是乾卦、坤卦、艮卦、震卦、巽卦、兑卦、坎卦、离卦、亮卦、景卦、聚卦、散卦、实卦、虚卦、灵卦、亡卦等等十六卦。伏羲十六卦类象为乾天、坤地、艮山、震雷、巽风、兑泽、坎水、离火、亮日、景月、聚星、散云、实形、虚空、灵生、亡死等等。伏羲十六卦卦序为乾一、景二、兑三、灵四、离五、聚六、震七、虚八、实九、巽十、散十一、坎十二、亡十三、艮十四、亮十五、坤十六[3]。《伏羲十六卦解》概括十六卦的意义,乾,天、大、健也;坤,地、小、顺也;艮(gèn),山、静、止也;震,雷、慑、动也;巽(xùn),风、进、入也;兑(duì),泽、出、说也;坎,水、流下、陷也;离,火、炎上、丽也;亮,日、光、光明也;景,月、暗、黑暗也;聚,星、合、聚合也;散,云、分、分散也;实,形,有、有形也;虚,空、无、无形也;灵,生、命、生命也;亡,死、薨、死亡也。伏羲十六卦还取法人伦,分别代表父、母,少男、长男、长女,少女、中男、中女,小姨、女婿、外孙、孙子、重孙、外甥、孙女、小姑等等。

八卦是谁发明的: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八卦简介

八卦是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四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根据史料记载,八卦的形成源于河图和洛书。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发明,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画八卦,一画开天。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号。

它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医里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部位的总称。八卦代表易学文化,渗透在东亚文化的各个领域。

八卦起源

1、伏羲画八卦于卦台山,后来甘肃天水和河南还有伏羲画卦台。

卦台山又名画卦台,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的地方,处于三阳川西北端,现辖于麦积区渭南镇。当然,很多现代学者不相信,认为是后人把一些发明托于古名人;另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江苏东部海安县青墩遗址,1979年出土了八个六爻的数字卦,在远古那种人口稀少、部落林立、交流工具很差的环境里,文化传播到遥远的江苏东部,需要漫长的过程。

2、张政烺的筮数多步演化出八卦论:

其文《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研究二十世纪出土的一批数字卦,认为先有大量筮数(数字卦),后简化成几个筮数,战国时期再由这些少量的具体数值简化成(由一、六两个数字表示的)二元奇偶数符(才有数符化的八卦),战国末期至秦汉再演化为(后世通用的)抽象的二元阴阳符号(才有阴阳化的八卦),阴阳哲学观起源很晚。此论与某些古籍的记载矛盾大,影响也大。

3、刘林鹰的天文六卦演化出八卦论:

其《易学起源之谜新解》阐述六卦体系论,认为卦产生于天文学家圭测工具的预测活动,初期的卦是六卦体系,没有坎卦和离卦,后来演化出八卦体系,其重要证据是六卦体系(如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的主干性理论,不是八卦能解释的,而且六卦体系里的月卦等在《归藏》《易经》有残迹。其后来的论文《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否定易卦源于筮数论,论证四象性大衍筮法在东周占统治地位之前的数千年,易的卜筮是用六象筮法,复杂的筮数只是六象的用数及其变化等,阴阳六象本质上是六卦,即:六卦生八卦曾是漫长的卜筮历史,抽象阴阳观起源非常古远。

这三种说法所含论证力相对较大,此外有多种看法,如:刘珏1946年提出圭影说,认为八卦源于土圭记录日影;冯友兰认为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是标准化的&兆&,类似说法还有屈万里的易卦源于龟卜论;李镜池认为古人用结绳方法记录占筮之数,后衍化为八卦,此说的来源是臆测八索这个古书名;汪宁生的八卦源于彝族雷夫孜。有的猜测完全无据。比较看,黄懿陆认为易卦源于先越人后裔壮族的鸡卜文化,虽然几个关键环节的论述无力,还是在论述,也有一定的依据。

这些是八卦的卦源说,爻源说则是另一词条的内容了:爻。

‍‍

五行精纪里不仅有火土同源和水土同源,其实两种都对,他们只不过是来源于两种术数模型。我们要知道从鬼谷子禄命术出现后,他的理论体系出自哪?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他们的术数模型体系:五运六气,六爻纳甲,纳支和纳音。而水土同源来源于纳甲,戊己土分纳入坎离两卦。坎水与土一宫,离火与土一宫,此乃火土,水土同宫的根源。坎离原本纳壬癸水,坎离也是乾坤,乾坤为体,六卦为用。故纳甲中以乾坤代替坎离纳壬癸并甲乙,所谓“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从各种资料来看,两说法同时存在,但是宋以前明显是水土一体说为主流,宋之后特别到明代,火土一体说为主流了。这是因为,宋以后子平学说开始占据禄命主流了,而古法逐渐消隐了,因此可以说火土之说是随着子平八字学说盛行而成为主流的。子平之法与古法最大区别就是从注重年柱转移到了日柱之上。这个变化的结果就是论命技法也为之一变:古法从年柱为本,以干禄支命纳音为三命。子平转以日柱为主,以干禄,支命,地支藏干为三元。为什么有这样的技法的转变?还是回到两种五行的区别上来讲,真五行为先天无形之气,十干五行为后天有形之五行。先天为阳,后天为阴。先天五行未分阴阳顺逆,后天五行才分出阴阳顺逆。直接体察无形之气难。

‍‍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讲作为《易》的基础的八卦是史前时期的伏羲所创,这个说法是否成立,过去的易学家都照着讲,没有提出什么怀疑。但是,到了近代以来,人们才渐渐对此表示疑问。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关《易》卦的材料,最早的是殷商时的筮数。筮数是一连串的数字,有的是三个数字,有的是六个数字,这些数字可以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转译为《易》卦。

例如“一一六八八一”,便是下震上巽的《益》卦。《易》卦源于筮数。已知的筮数实例以殷墟出土的几件为最早,有的应用于器物,如陶器、石器、铸铜用的陶范等,有些见于甲骨,时代都不早于殷墟中期,即殷王武乙、文丁时。在陕西等地的商末周初遗存中筮数的例子大为增多,说明周人可能比殷人更广泛地运用筮法,而且这种筮法已经比较复杂成熟。

顾颉刚在1929年撰《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推定《周易》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此说精确不磨,为学者所遵信。以此见之,《易》卦不可能为伏羲所画,伏羲画卦仅是一种传说,况且伏羲仅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是否实有此人还是一个问题。

但是,“伏羲画卦”的传说却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曾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可见起码在秦汉间伏羲画卦的传说就已盛行。那么“伏羲画卦”的传说是如何产生的?从伏羲到《易》卦,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本文试图从神话学的角度讨论之。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写法不同,皆为同音相转。《路史·后纪一》云:“伏、虑,羲、戏,字义皆同,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牺,取牺牲以充庖厨因号庖牺最为鄙妄。按庄周等古书皆作虑戏,无作犠者。且伏羲古或用戏,而牛之字未有用戏者,况伏岂得为服,御字乎?故《世纪》云:‘后世音缪,或谓伏犠或作虑犠,皆失其旨’。”他在这里认为本来的写法应是“伏羲”,其它各种写法均是后世妄改。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名号有三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晋代皇甫谧所著专述帝王世系的《帝王世纪》,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功业卓勋,伏羲被推为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肇始者。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因而,伏羲的产生,是人们历史意识不断丰富的结果,借用顾颉刚的话,伏羲及其赫赫功业,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层累”地造成的。

事实上,伏羲首先是一个神话人物,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祇。

近人对于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著《伏羲考》,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 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即为盘古,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被广泛征引,已为不易之论。

董楚平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一文,通过对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甲篇》的解读,为闻一多的立论提供了新的证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据1973年对墓藏发掘的报告判断,墓藏年代为战国中晚期。楚帛书甲篇是一个完整的创世神话文本,经董楚平解读,释文大意是:

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娶女娲,伏羲、女娲二神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然,老四叫墨干。一千数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2]。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甲篇》的发现的解读,给予我们以下认识:其一,它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与现代中国各民族流传的创世神话相比,它保留着更多史前神话的旧痕和原始思维的特点;其二,它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伏羲的出土文献记载,证明战国中晚期已有伏羲传说;其三,它证明了伏羲创世神的身份。

现代考古发现的大量汉墓壁画、画像砖石和民间流传的洪水过后伏羲、女娲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均是伏羲创世神话的遗存。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连体交尾,图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征,手持规矩则是创造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娲交尾图还伴有四神画像,如《楚帛书甲篇》所言,四神是伏羲、女娲的儿子,是四时的代表,是经营天地的大神。

作为宇宙本原、起源观念的伏羲

在确定了伏羲创世之神的身份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伏羲是如何成为创世神的?

民族学资料表明,创世神话产生与流传的主要途径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人类进入早期文明以后,宗教开始思索宇宙起源,思索的结果是产生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所思考的宇宙起源和生成的问题,也是人类早期哲学要探索的问题。近年出土并解读的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展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生成的原点是“太一”,“太一”即同于《老子》之所谓的“道”。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通“太”,即为“太一”,《吕氏春秋》:“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名,不可为形,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宇宙起源于“太一”,而“太一”本是一种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诠言训》:“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羲”,《说文》释:“羲,气也。”“太一”为气,伏羲也是气,即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气。

“太一”形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混沌神话在南方盘古故事中保留完整。《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3]。“葫芦”即是“盘古(瓠)”,“盘瓠”、“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对“混沌——葫芦——盘瓠——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闻一多论列甚详,此不赘。且楚诗人屈原《九歌》中有“东皇太一”,闻一多释为伏羲,足可证伏羲乃从原始神话中的创世神和原始哲学观念的宇宙本原、起源观念而来。

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人们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话可看作《周易》的理论纲领,也是《周易》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

与《太一生水》和《老子》一样,《周易》认为宇宙生成于“太极”,“太极”即是“太一”。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高亨则更明确地将“太极”与“一”、“太一”联系起来:“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宇宙之本体,《老子》名之曰‘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系辞》名之曰‘太极’。”“两仪,天地也。”“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4]

“太极”与“道”、“太一”具有同样的原初世界宇宙源头的意味。《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混沌之物即元气,元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元气。”而在《楚帛书甲篇》所记载的创世神话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并且从音训中我们已看出,混沌即是葫芦,“羲”即“气”也,伏羲即是元气。民间传说遗存中也说,伏羲乃从葫芦中所生。

《淮南子·精神训》所描述的宇宙创生过程与《楚帛书甲篇》颇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对照《楚帛书甲篇》,“二神”当指伏羲、女娲。“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伏羲、女娲就是阴阳两仪的代表。从哲学角度上说,是阴阳两仪;从神话角度上说,是伏羲、女娲二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

“两仪生四象”,关于“四象”,有金木水火说,亦有东西南北说,但从创世神话角度看,应指春夏秋冬四时。《礼记·礼运篇》云:“夫礼,必本于大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用符号表示为“—”、“ ”,各在其上下加一阴一阳即生为四象,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少阳表示春天,阳气逐渐增长;少阴表示秋天,阴气逐日增长;太阴表示冬天,阴气至冬至至极;太阳表示夏天,阳气至夏至至极。用阴阳交互变换,喻季节的变化和循环。

“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或自然力。《楚帛书甲篇》说,四神以阴阳参化法则开辟天地,造出天盖,使它运转,于是星辰升落有序,山陵通畅,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易·说卦》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种自然力量协调和谐地发生作用,于是阴阳消长,万物生息。 对照《楚帛书甲篇》和《易·系辞》所描述的宇宙生成过程,我们看到

伏羲(太一)——伏羲、女娲(阴阳二神)——四子(四时)——万物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在这里,“太极”脱胎于“伏羲”,“两仪”脱胎于“伏羲”与“女娲”二神,“四象”脱胎于伏羲与女娲所生“四神”,即“四时”。《系辞》对伏羲创世神话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做了更为抽象的概括,两者的对照具体地展示了从神话到哲学的演进过程。 神话是哲学的母亲。西方哲学家说,任何神话中的诸神都不过是客观的或实在地直观到的哲学理论。人类早期的思维形式总是形象化的,感性的。维柯《新科学》中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在世界各民族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中发现了原始神话的价值,认为神话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并认为这种“诗的形而上学”、“诗的智慧”是人类通过感觉和想象能力所达到的认知水平,它虽然同哲学、科学的抽象理智水平有别,却又是它们的基础和来源。

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观性、整体性和语言文字的象形性特征,中国早期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早期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如“道”、“太极”、“阴阳”、“五行”、“易”等等,无一不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来的。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的考察,我们看到,作为历史人物的伏羲,其实并不存在,他首先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在神话中,伏羲是一个开辟混沌,化生万物的创世神的形象;进入哲学领域,他又被概括抽象成为宇宙本源和基始的概念,他导源于“元气”、“太一”,在《易》中,成为“太极”。创世神话在《易》中被概括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模式。

“伏羲画卦”传说被现代易学研究者视为妄说,不为采信。然而,通过对其进行神话学考察,我们可以从伏羲创世神话中找到原始哲学的神话原型,并具体地看到从伏羲创世神话到易卦的演进轨迹。在中国早期哲学产生的过程中,《易》处于神话思维向理论思维、原始思维向哲学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