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伤饮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流伤饮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流伤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流伤饮 1 拼音

liú shāng yǐn

2 处方

刘寄奴1钱,骨碎补5钱,元胡5钱。

3 功能主治

跌扑挫伤,筋骨碎断,内有瘀血者。

4 流伤饮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加童便1小钟冲服。

如伤重,加山羊血(研)1钱,或加地龙2条(去垢,炙,为末)。

5 摘录

《伤科秘方》

古籍中的流伤饮 《跌打秘方》:论用药要诀

部者,面色青兼紫红色,眼赤发热,主七日死,先服流伤饮,次服小续命汤,后服中和丸。伤心口者,面青气短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正文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黑骨头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黑骨头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性味 29 功能主治 210 黑骨头的用法用量 211 注意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黑骨头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黑骨头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黑骨头 1 拼音

hēi gǔ tóu

2 《辞典》:黑骨头

21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2 拼音名

Hēi Gǔ Tou

23 黑骨头的别名

铁散沙、铁骨头、牛尾蕨、山筋线(《广西药植名录》),山杨柳、青蛇胆、小青蛇、柳叶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黑龙骨、飞仙藤,达风藤(《云南中草药选》),小黑牛、青香藤、奶浆藤、青色丹、黑骨藤、青风藤(《云南中草药》)。

24 来源

为萝藦种植物西南杠柳的根或全株。秋、冬采集,洗净切片,晒干。

25 原形态

西南杠柳,又名:滇杠柳。

常绿攀援藤本,长达10米以上。全体无毛,具乳汁。根细长,弯曲,有香气,棕色。茎基部木质,纤维性强。叶对生;狭披针形,长23~6厘米,宽04~1厘米,先端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均光滑;叶柄短。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多为3朵;花小;花瓣5,卵圆形,端尖,暗绿**。蓇葖果双生,长圆锥形,斜展,长6~10厘米,上端渐狭尖;内含多数具白色长绢毛的种子。

26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疏林中。分布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7 化学成份

滇杠柳新鲜茎皮中提出的滇杠柳甙(粗甙)具有强心作用,其特点类似毒毛旋花子甙G。滇杠柳甙之鸽平均致死量为59±10毫克/公斤,较毒毛旋花子甙G低。

28 性味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凉,有小毒。"

29 功能主治

通经络,祛风湿,活血,消炎。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口腔炎,乳腺炎。

①《广西药植名录》:"清凉止血。治跌打损伤,伤寒,痨伤,疟疾,肚痛。"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消炎解毒。治风湿跌打疼痛,热性疮毒,乳腺炎,咽喉炎,口腔炎。"

③《云南中草药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胃痛,消化不良,闭经,月经不调。"

④《贵州药植目录》:"治劳咳。"

210 黑骨头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211 注意

《云南中草药》:"肝炎,消化道溃疡患者忌服。一日量不宜超过三钱,服过量出现抽搐,甚至死亡。"

2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黑骨头的方剂 雪上一枝蒿速效止痛搽剂

98处方:雪上一枝蒿生川乌生草乌红花乳香金叶子黑骨头川芎金铁锁重楼附子见血飞冰片制法:以上十三味,

三七伤科片

g三七54g九股牛(去皮)44g对节蓝7g黑骨头(去皮)88g浙贝母183g金丝矮陀陀(酒

三七伤科散

g三七54g九股牛(去皮)44g对节蓝7g黑骨头(去皮)88g浙贝母183g金丝矮陀陀(酒

黄鸡煎丸

,自巳时炊,至申时住火,俟温取鸡,去腹中药,及筋骨头翅,以净肉研和得所,更少入酒面糊为丸。如小绿豆大

二十五味阿魏散

主治:祛风镇静。用于五脏六腑的龙病,肌肤,筋腱,骨头的隆病,维命隆等内外一切隆病。用法与用量:一次1

更多用到中药黑骨头的方剂

用到中药黑骨头的中成药 雪上一枝蒿速效止痛搽剂

98处方:雪上一枝蒿生川乌生草乌红花乳香金叶子黑骨头川芎金铁锁重楼附子见血飞冰片制法:以上十三味,

三七伤科散

g三七54g九股牛(去皮)44g对节蓝7g黑骨头(去皮)88g浙贝母183g金丝矮陀陀(酒

三七伤科片

g三七54g九股牛(去皮)44g对节蓝7g黑骨头(去皮)88g浙贝母183g金丝矮陀陀(酒

二十五味阿魏散

主治:祛风镇静。用于五脏六腑的龙病,肌肤,筋腱,骨头的隆病,维命隆等内外一切隆病。用法与用量:一次1

再造丸

二次。《温热经解》方之再造丸:组成:真蕲蛇(去皮骨头尾各3寸,酒浸,炙,取净末)4两,两头尖(系草药

更多用到中药黑骨头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黑骨头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经验各良方]接骨良方

先将骨头接好,或竹箸、或用杉木皮、或竹片扎好,再用药末糊上,干则换糊,月余即愈。磕头虫、荞面、黑小羊

《外科选要》:[卷上]痈疽诸症疮名十律

有黄头并白泡,发无定处速如飞。左为坐马右下马,尾骨头尖颧口疑。此物杀人能致命,火急攻医切莫迟。妇人之

《痰火点雪》:[卷二痰火潮热]附∶诸方

(童便蒸,四分)白马骨头(用酥油三分,炙至一钱)黑玄参(四分)丹参(一钱)姜(一片)茅根(一撮)水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口牙部

在纸上。剪成碎条。卧时贴在患处。次早起时取出。有黑色可验。专治牙痛。哭来笑去方潮脑川椒(去目。各五

《普济方·针灸》:[卷十四针灸门]咳嗽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参黄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参黄散 参黄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ēn huáng sǎn

2 处方

参三七1两,大黄4两,厚朴1两,枳实1两,桃仁3两,归尾3两,赤芍1两5钱,红花5钱,川山甲5钱,郁金1两,胡索1两,肉桂5钱,柴胡6钱,甘草4钱,青皮1两。

3 制法

上为细末。

4 功能主治

逐瘀下降,疏通。主体实重伤。

5 参黄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下。

6 摘录

《伤科补要》卷三

古籍中的参黄散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二虚劳门]虚劳咳唾脓血(附论)

。水一大盏。煎服食后。一方无黄芩。一方无肉桂。名人参黄散。《普济方》明·永乐四年朱橚公元1406年

《女科经纶》:[卷三胎前证上]妊娠烦躁口干用药之法

前证若胃经实火,用竹叶石膏汤;若胃经虚热,用人参黄散;若胃经气虚,用补中汤;若肺经虚热,用紫苏饮;

《济阴纲目》:[卷之八胎前门·上]烦躁

前证若胃经实火,用竹叶石膏汤;若胃经虚热,用人参黄散;若胃经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若肺经虚热,用紫苏

《外科启玄》:[卷之十二]群方加减法

。每个入生矾末令满。炭火过为末掺上即干。甚效。参黄散治水痘子甚效。人参(一分)甘草(炙半分)滑石(

《伤科补要》:第三则·跌打损伤内治证

本草-古籍

南朝 本草经集注

唐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元 汤液本草 饮膳正要 本草品汇精要

明 滇南本草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征要 本草纲目别名录

清 神农本草经 本草易读 本草新编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本草经解 本草从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崇原 本草求真 神农本草经读 本草述钩元 本草思辨录 本草便读 本草撮要 本草问答 本草择要纲目 得配本草 本草害利 本草分经 吴普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图经 本草衍义 食鉴本草 神农本草经赞 证类本草

方药-古籍

西汉 五十二病方

东晋 肘后备急方

齐 刘涓子鬼遗方

唐 千金翼方 孙真人海上方 外台秘要 千金宝要 备急千金要方

北宋 医心方 苏沈良方

南宋 普济本事方

元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瑞竹堂经验方 世医得效方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明 炮炙大法 雷公炮制药性解 药鉴 卫生易简方 奇效良方 医方集宜 医方考 普济方 仁术便览 祖剂 文堂集验方 证治准绳·类方

清 古今名医方论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汤头歌诀 奇方类编 医方集解 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方论 串雅内外编 成方切用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验方新编 经验丹方汇编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大小诸证方论 惠直堂经验方 绛囊撮要 古方汇精 外治寿世方 回生集 增订医方歌诀 济世神验良方 医方歌括 医方简义 急救广生集 疯门全书 删补名医方论 雷公炮炙论 炮炙全书 濒湖炮炙法 要药分剂 药征 名医别录 太平圣惠方 博济方 史载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鸡峰普济方 洪氏集验方 杨氏家藏方

全生指迷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严氏济生方 药征续编 急救便方 十剂表 药性切用 华佗神方 集验方 奇效简便良方 神仙济世良方 是斋百一选方 小品方 经验奇方 本草简要方 急救良方 增订十药神书 食疗方

妇幼-古籍

东汉 颅囟经

唐 产宝

南宋 女科百问 妇人大全良方

元 活幼心书 活幼口议

明 婴童百问 女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 女科撮要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幼科折衷 幼科发挥 幼科类萃 保婴撮要 妇人规 慈幼新书 济阴纲目 邯郸遗稿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女科

清 女科切要 傅青主女科歌括 沈氏女科辑要 济生集 幼科切要 婴儿论 小儿推拿广意 女科旨要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要旨 女科秘旨 女科经纶 幼幼集成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铁镜 儿科醒 胎产心法 胎产指南 妇科心法要诀 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阐注 痘疹心法要诀 盘珠集胎产症治 原要论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民国 儿科萃精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要略 痧疹辑要 女科指要

女科指掌 女科秘要 女科精要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幼幼新书 幼科心法要诀

幼科指南 幼科概论 竹泉生女科集要 保幼新编 胎产秘书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专治麻痧初编 张氏妇科 产鉴 陈氏幼科秘诀 评注产科心法 慈幼便览 毓麟验方 经验麻科 达生编 竹林女科证治 产后十八论 脚气治法总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鬻婴提要说 婴童类萃

医论-古籍

东汉 华氏中藏经

齐 褚氏遗书

隋 诸病源候论

唐 千金食治

南宋 医说

金 内外伤辨 儒门事亲 医学启源 兰室秘藏 脾胃论

元 症因脉治 饮食须知 此事难知 金匮钩玄 卫生宝鉴 医垒元戎 丹溪手镜 医述

明 内科摘要 温疫论 寿世保元 广瘟疫论 养生导引法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类要 瘴疟指南 明医指掌 明医杂着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丹溪心法 古今医鉴 医学入门 医学纲目 韩氏医通 医学正传 轩岐救正论 丹台玉案 古今医统大全 推求师意 医旨绪余 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杂病 万病回春 续医说

清 医林改错 金匮翼 医门法律 笔花医镜 血证论 中风论 脉确 医学从众录 医门补要 痰疠法门 证治汇补 理瀹骈文 温热暑疫全书 疫疹一得 温病条辨 温热逢源时病论 温病指南 女丹合编选注 运气要诀 心医集 性命要旨 松峰说疫 寿世传真 陆地仙经 温热经纬 温热论 养生秘旨 重订广温热论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寿世青编 脉因证治 医宗金鉴 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室秘录 古今名医汇粹 痧胀玉衡 医学三字经 辨证录 医学指归 医学实在易 冯氏锦囊秘录 医学心悟 类证治裁 医碥 医学真传 张氏医通 伤寒论纲目 幼科释谜 妇科玉尺 古今医彻 药症忌宜 医宗己任编 医学妙谛 顾松园医镜 医医小草 医学传灯 宜麟策 养老奉亲书 何氏虚劳心传 周慎斋遗书 订正太素脉秘诀 脉症治方 脉诀乳海 脉诀考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推拿抉微 脉理求真 脉诀刊误 脉诀汇辨 西池集 宁坤秘笈 温病正宗 达摩洗髓易筋经 修昆仑证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扁鹊心书 玉机微义 校注医醇剩义 杂病治例 医经国小 卫济宝书 三消论 医学摘粹 简明医彀 辨症玉函 中国医籍考 脉象统类 洗冤集录 格致余论 诸病主病诗 医学见能

伤科-古籍

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元 外科精义 阴证略例

明 立斋外科发挥 外科枢要 跌损妙方 外科集验方 外科正宗 外科启玄 外科理例 正体类要 理虚元鉴 慎柔五书 痰火点雪 解围元薮 疠疡机要 仙传外科集验方 证治准绳·疡医

清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广要 伤科大成 跌打损伤回生集 疡医大全 疡科心得集 外科大成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全生集 外科传薪集 外科选要 外科医镜 正骨心法要旨 伤科方书 伤科汇纂 伤科补要 外科十法

民国 疡科纲要 江氏伤科学 跌打秘方 跌打损伤方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发背对口治诀论 集验背疽方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精要 金疮秘传禁方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青囊秘诀 秘传外科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接骨手法 救伤秘旨 虚损启微 诊脉三十二辨 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外科证治全书

经络-古籍

唐 黄帝明堂灸经

元 西方子明堂灸经

明 奇经八脉考 经络全书 经络考 经络汇编 灵枢经脉翼

清 包氏喉证家宝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厘正按摩要术 -- 经穴汇解 炙膏肓腧穴法 广嗣语

五官-古籍

唐 银海精微

元 原机启微

明 口齿类要 神应经

清 审视瑶函 目经大成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续编 神灸经纶 眼科心法要诀 喉舌备要秘旨 喉科指掌 喉科集腋 眼科秘诀 尤氏喉症指南 重订囊秘喉书 秘传眼科龙木论 异授眼科 眼科阐微 喉科秘诀 焦氏喉科枕秘

针灸-古籍

南宋 针灸资生经

金 子午流注针经

元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针经节要 针经指南

明 针灸大全 针灸聚英 杨敬斋针灸全书 普济方·针灸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问对

清 针灸易学 针灸逢源 刺灸心法要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银海指南 针灸集成 针灸大成 针灸甲乙经 宋本备急灸法 子午流注说难 灸法秘传 走马急疳真方 明目至宝 金针秘传 针灸神书

医案-古籍

元 丹溪治法心要

明 医贯 肯堂医论

清 友渔斋医话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吴鞠通医案 冷庐医话 柳洲医话 古今医案按 侣山堂类辩 临证指南医案 存存斋医话稿 医经溯洄集 三家医案合刻 客尘医话 王氏医案绎注 市隐庐医学杂着 未刻本叶氏医案 回春录 吴医汇讲 奇症汇 知医必辨 花韵楼医案 眉寿堂方案选存 凌临灵方 孙文垣医案 马培之医案 张聿青医案 张畹香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寓意草 程杏轩医案 慎疾刍言 对山医话 质疑录 丛桂草堂医案 归砚录 医学读书记 续名医类案 读医随笔 医学源流论 王旭高临证医案 邵兰荪医案

-- 叶天士医案精华 一得集 丁甘仁医案 上池杂说 也是山人医案 先哲医话 何澹安医案 证治心传 研经言 重订灵兰要览 重庆堂随笔 塘医话 叶选医衡 医原 医暇卮言 医学课儿策

医经-古籍

西汉 八十一难经

东汉 伤寒论

唐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太素

金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注解伤寒论 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河间伤寒心要

元 读素问钞 敖氏伤寒金镜录 刘河间伤寒医鉴

明 类经 类经图翼 难经集注 伤寒六书 伤寒论条辨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括要 证治准绳·伤寒

清 内经博议 医经读 医经原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六因条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医效秘传 古本难经阐注 难经正义 难经经释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伤寒捷诀 伤寒寻源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论注 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溯源集 伤寒缵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大白 伤寒悬解 伤寒论类方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审证表 伤寒补例 伤寒舌鉴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指掌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高注金匮要略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心法要诀

-- 内经知要 灵素节注类编 素问识 灵枢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难经古义 伤寒总病论 类证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明理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 伤寒法祖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辑义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中寒论辩证广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四诊-古籍

西晋 脉经

元 诊家枢要

明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清 三指禅 形色外诊简摩 临症验舌法 望诊遵经 诊宗三昧 医灯续焰 察舌辨症新法

-- 脉诀 察病指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治疗脱骱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脱骱 1 拼音

tuō jiè

2 英文参考

diastasis

3 注解

脱骱 病名。即脱臼。出《伤科补要·凡例》。详见脱臼条。

治疗脱骱的方剂 生血补髓汤

扭挫伤筋及脱臼复位后的调养补虚。生血补髓。主治上骱后,气血两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伤科补

壮筋续骨丹

每服12克,温酒送下。摘录:《伤科大成》《接骨入骱》方之壮筋续骨丹:组成:川芎1两,羌活1两,独活

三分散

又服3分,又服补中汤3帖,如此3次。初服发疮,2服出水尽干,3服 ,永不再发。制备方法:上为末。

黑虎丹

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八引《医方大成》《接骨入骱》方之黑虎丹:处方:苍术1斤,草乌1斤,生姜1斤

接骨膏

,候心滚又去火,如是3遍,方下众药成膏。《接骨入骱全书》:方名:接骨膏组成:川乌1两,草乌1两,羌

更多治疗脱骱的方剂

古籍中的脱骱 《伤科补要》:凡例

录人图绘阅,有致命不致命处,易于分别。一、凡人之脱骱断骨,其骨骱包于肉里,外视难明,恐有差误,故照骨

《张氏医通》:[卷五诸痛门]臂痛(手痛、手气)

。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惟湿痛最妙。又有肿痛时常脱骱者。此属湿痰。倍用苍术乃效。石顽治礼科姜如农次媳

《张氏医通》:[卷六诸风门]跌扑

不止。浓煎苏木汤去滓。煎小乌神汤。下黑神散。促筋脱骱。用槿树皮捣烂。拌腊糟焙热涂扎。损伤一证。专从血

《归砚录》:卷三

,即乘势将臂一把,骨随入骱,愈矣。一人因跌而脊骨脱骱者,下节错向内,无可着手。汤令其家密备栲栳一只,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拔捺法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伤科七味片 1 拼音

shāng kē qī wèi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Shangke QIwei PIan

22 标准编号

WS3B073791

23 处方

马钱子粉 50g 红花 25g 延胡索干浸膏 140g 丁香 25g 大黄 50g 血竭 25g 三七 50g

24 制法

以上七味,除马钱子粉外,其余红花等六味粉碎成细粉,与马钱子粉配 研,过筛,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淡棕色的片;味苦、微涩。

26 鉴别

取本品 1片,研细,加水10ml,振摇片刻,滤过,取滤液 2ml,滴加 1 %铁氰钾溶液与1%三氯化铁溶液的等容混合溶液,即显蓝绿色。

27 检查

除崩解时限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化或崩解外,其他应符合片剂项下有 关的各项规定(规定11页)。

28 功能与主治

祛瘀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断血瘀。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2片,一日 3次。极量,一次 4片,一日 3次。

210 注意

本品含有剧药马钱子,应严格按规定量服用。

211 贮藏

密封。 注:延胡索干浸膏系取延胡索加水煎煮二次,每次 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取上 清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干燥,即得。

古籍中的伤科七味片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麝香膏

去渣,又熬入片黄霜三味,又熬数沸,取起收拾,听用时加麝香、乳香、没药三味药末于膏上。《江氏伤科学》

《江氏伤科学》:[附录验方四则]跌打损伤膏验方

药,先浸两三日,后入锅煎熬去渣,再入铅粉,用桑枝搅匀,扇至烟尽,候冷浸水中,愈陈愈妙。《江氏伤科学》

《要药分剂》:[卷八重剂]自然铜

入肝经。为散瘀破积之品。(续筋接骨神药入血行血伤科要药)前论丹溪曰。自然铜世以为接骨之药。然此

《伤科汇纂》:凡例

之无分两者,可因人变通,增减为用也。更有古方,药味分两与今不同者,尽皆详考群书,别其宜否而载之。一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接骨膏

目录 1 拼音 2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保生要录》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药枕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药枕 1 拼音

yào zhěn

2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保生要录》 21 方名

药枕

22 组成

蔓荆子8分,甘菊花8分,通草8分,防风8分,羚羊角(屑)8分,犀角8分,石菖蒲8分,细辛6钱,白芷6钱,芎藭6钱,藁本6钱,白术4分,黑豆5合(拣择净)。

23 主治

头风目眩。

24 药枕的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相拌令匀,以生绢囊盛之;欲其气全,次用碧罗袋盛之如枕样,纳药直令紧实,置于盒子中,其盒形亦如此,纳药囊,令出盒子唇1寸半,晚来欲枕时,揭去盒盖,不枕即盖之,使药气不散。枕之日久,渐低,更入药以实之,或添黑豆,令如初,35月后,药气散则换之。

古籍中的药枕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正文]跌打损伤穴道要诀

髓汤,仍用调理药酒即安。臂骱式HTHT出(左右垫药枕,内蕲艾一两、红花五钱、肉桂三钱,麝香二分)。四

《养生导引秘籍》:[保生要录]论居处门

立秋前,欲东其首;立秋后至立春前,欲西其首。常枕药枕,胜于宝玉,宝玉大冷伤脑。其枕,药性大热则热气冲

《审视瑶函》:[卷三运气原证]头痛

滴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钱,食后临卧茶清吞之。药枕方治头风目眩。通草防风石菖蒲甘草犀角(锉末)羚羊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五杂治门]杂病

耳。百余岁而头发不白。夫病之来。皆从阳脉起。今枕药枕。风邪不得侵矣。又虽布囊衣枕。犹当复围囊重包之。

《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食]神枕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