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白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温白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温白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 51 方名 52 温白丸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57 用药禁忌 58 附注 6 《儒门事亲》卷十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魏氏家藏方》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理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直指小儿》卷二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26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131 方名 132 温白丸的别名 133 组成 134 功效 135 主治 136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37 制备方法 138 附注 1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家宝》 141 方名 142 温白丸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主治 14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47 附注 15 《普济方》卷三九五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温白丸 1 拼音
wēn bái wán
2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温白丸21 处方
紫菀22克 吴茱萸22克 菖蒲15克 柴胡15克 厚朴15克(炙)桔梗15克 皂角22克(去皮、籽,炙)乌头75克(熬)茯苓15克 桂心15克 干姜15克 黄连15克 蜀椒15克(汗)巴豆75克(熬)人参15克
22 制法上十五味,合捣下筛,加白蜜和匀,更捣二千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温里祛寒,消症除癖。治心腹积聚、症癖。
2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一服2丸,不知,渐增至5丸,以知为度。
25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
3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温白丸31 处方
天麻(生)15克 白僵蚕(炮)白附子(生)干蝎(去毒)天南星(锉,汤浸七次,焙)各75克
32 制法上药同研为末,汤浸寒食面和丸,如绿豆大。
33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虚,泄泻瘦弱,及因吐泻或久病后而成慢惊,身冷瘈疭者。
3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再于寒食面内养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时煎生姜米饮送下。
35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41 方名
温白丸
42 组成丹砂1两(研如粉,一半入药,一半为衣),白矾(研,飞)3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3两,生姜3两(切,与半夏同捣作饼,炙黄熟为度),白术2两,丁香半两。
43 主治中焦虚寒,痰积不散。
4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45 制备方法上除丹砂一半为衣外,捣研为细末,姜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
5 《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 51 方名温白丸
52 温白丸的别名厚朴丸
53 组成紫菀3分,吴茱萸3分,菖蒲2分,紫胡2分,厚朴2分(炙),桔梗2分,皂荚3分(去皮子,炙),乌头10分(熬),茯苓2分,桂心2分,干姜2分,黄连2分,蜀椒2分(汗),巴豆1分(熬),人参2分。
54 主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旁攻两胁,彻背连胸,痛无常处,绕脐绞痛,状如虫咬;又疗十种水病,八种痞塞,反胃吐逆,饮食噎塞;或五淋五痔;或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或妇人不产,或断续多年,带下淋沥;或痎疟连年不愈;又疗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疼痛,或眉发堕落;或癫或痫;或妇人五邪,梦与鬼交,四肢沉重,不能饮食,昏昏默默,终日忧愁,情中不乐,或恐或惧,或悲或啼,饮食无味,月水不调,身似怀孕,连年累月,羸瘦困弊。
5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丸,不知,渐加至5丸,以知为度,食后姜汤送下。
56 制备方法上为末,和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7 用药禁忌禁生冷、饧、醋、猪、羊、鱼、鸡、犬、牛、马、鹅肉、五辛、葱、面、油腻、豆及糯米粘滑、郁、臭之属。
58 附注厚朴丸(《保命集》卷中)。
6 《儒门事亲》卷十五 61 方名温白丸
62 组成椿根白皮(去粗皮,酒浸,晒干)。
63 主治脏毒下血。
6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淡酒送下。
65 制备方法上为末,枣肉或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魏氏家藏方》卷二 71 方名温白丸
72 组成天南星(汤泡7次)、青皮(去瓤)、白茯苓(去皮)、半夏(汤泡7次)、陈皮(去白)、丁香(不见火)、干姜(炮,洗)各等分。
73 主治痰饮。
7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姜汁打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81 方名温白丸
82 组成柴胡(去苗)1两,紫菀(去苗土)1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菖蒲1两,桔梗(锉,炒)1两,京三棱(煨、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黄连(去须,炒)1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1两,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1两,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尽)1两,皂荚(去皮,炙黄)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当归(切、焙)2两,乌头(炮裂,去皮脐)2两,黄耆(锉)2两。
83 主治藏腑积聚,症癖气块,腹多(疒丂)痛,按或有形,肢节烦热,腰脚酸疼;及妇人血癖,经候不调,赤白带下等疾。
8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2丸,加至34丸。温酒送下。利下恶物为度。
8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91 方名温白丸
92 组成半夏(汤浸去滑,切,焙)1两,白附子(炮)1两,硫黄(研)1两。
93 主治伤寒面青,心下坚硬,开口出气,身体不热,头面多汗,四肢厥冷。
9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吐逆,炒生姜盐酒送下,或艾醋汤送下,不拘时候,阴毒并吃35服。
95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粳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10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 101 方名温白丸
102 组成紫菀2分,吴茱萸2分,皂角(去皮子,酥炙)2分,干姜(去皮,煨)2分,柴胡2分,桔梗2分,厚朴2分,茯苓2分,石菖蒲(米泔水浸1宿,切,焙干)2分,肉桂(去皮)2分,黄连2分,川椒(去皮子,出汗)2分,甘草2分,牛膝2分,当归(炒)2分,巴豆(去皮,麸炒黄,细研,纸裹压出油)2分,葶苈2分,乌头10分(炮,去皮尖)。
103 主治久患宿疾劳病,脏腑久冷,黄黑瘦弱,吐逆腹胀,吃食减退。
10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初服2丸,加至3丸,临卧熟水送下。如是宿患,取微利为度,看脏腑虚实,加至5丸;如患宿疾劳病,脏腑久冷,黄黑瘦弱,吐逆腹胀,吃食减退,于五更初暖酒下3丸,粥饮下亦可;一切气痛,冷热气筑,用温酒下3丸;一切伤寒热病,浑身壮热,头痛,阴阳二毒,葱汤下35丸,坐间汗出,微转下恶物,麻黄汤下亦好;大小男女患惊痫,热茶下12丸;消食化气,脏腑壅滞,食前茶酒或汤任下3丸;脐下结痛,煎橘皮汤下3丸;血痢蜜汤下;心痛石榴皮汤下;脚气,杏仁或小豆汤下;腿转筋,木瓜汤下;水泻,龙骨汤下;口疮,蜜汤下;咳嗽,百部汤下;诸般风疾,柳枝汤下;头痛,石膏汤下,或茶下;耳鸣,盐汤下,胸膈气满,木通汤下;心痰,米饮下;大小便不利,葱茶汤下;翻胃,人参汤下;疟疾,醋汤下;鬼气胀满,桃仁汤下;喉闭喉塞,吴茱萸汤下;中毒,洗衣汤下;又时气,豆豉汤下;赤眼,茶下;血淋,麻子汤下;产难,滑石汤下。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理瀹》 111 方名温白丸
112 组成川乌2两半(炮),吴萸1两,桔梗1两,柴胡1两,菖蒲1两,紫菀1两,黄连1两,炮姜1两,肉桂1两,花椒1两,巴豆1两,泽泻1两,皂角1两,厚朴1两。
113 主治积聚,症瘕,痃癖,痞气。
11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炒热熨。
11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2 《直指小儿》卷二 121 方名温白丸
122 组成人参1钱,防风1钱,白附子(生)1钱,直僵蚕1钱,全蝎(并焙)1钱,南星(烫7次,焙干)2钱,天麻2钱。
123 功效驱风豁痰定惊。
124 主治小儿吐泻久病转成慢惊,身冷瘈疭。
12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姜汤送下。
126 制备方法上为末,飞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13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131 方名温白丸
132 温白丸的别名丁香半夏丸
133 组成半夏2两(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晒干),白术1两,丁香1分。
134 功效温益肺胃,思进饮食,消痰饮癖,止心嘈烦。
135 主治脾胃虚寒,宿食不消,痰饮停滞。咳嗽呕吐,胸膈痞满。
136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煎生姜汤送下。如腹痛并呕逆,食后服。
137 制备方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138 附注丁香半夏丸(《鸡峰》卷十八)。
1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家宝》 141 方名温白丸
142 温白丸的别名白术丁香丸
143 组成白术(米泔浸,炒)1分,丁香(炒)半分,半夏(炮7次)1钱半。
144 主治小儿久泻,脾虚不能食,食即泻下,米谷不化。
14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半岁儿每服3丸,35岁儿每服57丸,淡姜汤吞服,早、晚各1次。
146 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糊丸,如绿豆大。
147 附注白术丁香丸(《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15 《普济方》卷三九五 151 方名温白丸
152 组成附子(炮)2两,桔梗2两,人参1两,干姜2分。
153 主治小儿寒中吐利及客忤。
15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20日儿,麻子大1丸;50日儿,胡豆大1丸;100日儿,小豆大1丸,米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古籍中的温白丸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远姜汤下。《局方》温白丸治心腹积聚,癖痞块,大如杯碗,胸胁胀满,呕吐,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治愈一切万病如神,惟有孕者不宜服。〔《局》〕温白丸治心腹癖块,久症积聚,大如杯碗,黄胆宿食,朝起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三积聚门]药方,大便臭者及噎塞,皆可用之,神效。(《和剂》)温白丸治心腹积聚,瘕痞块,大如杯碗,胸胁胀满,如有所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积聚分两而无各字,川乌乃云半两加三钱,不知何谓。考温白丸方,惟川乌二两半,余药各半两,亦恐有讹,重于变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六·小儿部肝主风]惊搐古代主要是 把丹砂,也就是硫化汞,在空气中烧得到水银,战国时期就有这种方法,秦始皇陵里面的水银就是故齐国妇女在东海边炼制的。有古籍为证:《别录》曰:水银生符陵平土,出于丹砂。
汞是化学元素,元素周期表第80位。俗称水银。元素符号Hg,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6周期、第IIB族,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镓(符号Ga,31号元素)和铯(符号Cs,55号元素)在室温下(2976℃和2844℃)也呈液态)。晋中之窗汞是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汞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汞使用的历史很悠久,用途很广泛。 在中世纪炼金术中与硫磺、盐共称炼金术神圣三元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朱砂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性味归经 9 功能主治 10 使用注意 11 化学成分 12 朱砂的药理作用 13 朱砂中毒 131 不良反应机制 132 临床表现 1321 急性中毒表现 1322 慢性中毒 133 治疗要点 1331 急性中毒 1332 慢性中毒 14 朱砂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性状 144 鉴别 145 检查 146 含量测定 147 朱砂饮片 1471 炮制 14711 朱砂粉 1472 性味与归经 1473 功能与主治 1474 用法与用量 1475 注意 1476 贮藏 148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朱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朱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朱砂 1 拼音
zhū shā
2 英文参考cinnabar,vermilion [朗道汉英字典]
cinnabar(中药)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innabar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innaba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朱砂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1]。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要含硫化汞(HgS)[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Cinnabar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cinnabar(《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朱砂的别名丹砂、辰砂[1]。
7 来源及产地天然的辰砂矿石[1]。主产贵州、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1]。
8 性味归经甘,微寒,有小毒[1]。入心经[1]。
9 功能主治功在安神定惊,解毒[1]。
1治癫痫,惊风,心悸,失眠多梦,眩晕[1]。内服:研末水飞,03~09g;或拌他药同煎[1]。
2治疮疡肿毒,疥疮,咽喉肿痛[1]。水飞与他药配伍外用[1]。
3研极细粉末点两目内眦,治急性腰肌扭伤[1]。
10 使用注意内服不宜过量和久服,以防汞中毒[1]。不可火煅,见火则析出水银,有剧毒[1]。
11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硫化汞[1]。还夹杂雄黄等[1]。
12 药理作用本品有镇静、催眠作用[1]。外用能抑杀皮肤细菌及寄生虫[1]。
13 朱砂中毒朱砂又名丹砂、赤丹、丹粟、辰砂、真朱、光明砂、镜面砂等,属重镇安神药[3]。为天然辰砂的矿石,含有硫化汞[3]。药理作用为能使异戊巴比妥钠催眠时间延长,推迟惊厥产生时间[3]。
朱砂主要成分硫化汞,进入体内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肾脏,引起肝肾脏的损害。
131 不良反应机制主要成分硫化汞,进入人体后,其汞离子与酶蛋白的巯基结合使酶蛋白丧失活性,阻碍细胞的正常呼吸和代谢[3]。血中浓度过高时,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并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汞毒性震颤[3]。进入体内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肾脏,引起肝肾脏的损害[3]。
132 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以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3]。
1321 急性中毒表现头晕、倦怠,胃口内有金属味、咽喉肿痛,口腔黏膜充血、肿胀、坏死,牙龈溢血、流脓,恶心、呕吐,呕吐物常含有血性黏液,腹泻、呈脓血样便,严重的甚至消化道穿孔[3]。肾脏损害如果处理不当,可转成慢性,严重者肾脏坏死引、起少尿、尿毒症[3]。还可因中毒性心肌炎引起循环衰竭而死亡[3]。
1322 慢性中毒一般经过数月至1~2年才出现症状,齿龈易肿胀出血,有时可见暗蓝色汞线,口腔黏膜呈红棕色,舌黏膜肿胀,易溃疡,唾液增加,仍感口干,全身乏力,肌肉震颤,神经衰弱,后可出现易怒、兴奋、恐惧等异常状态,偶有幻觉等精神症状[3]。其他还可有皮炎,球后视神经炎等[3]。
133 治疗要点 1331 急性中毒口服中毒者,给予2%碳酸氢钠洗胃,应用5%甲醛、次硫酸钠溶液洗胃,还可用牛奶或蛋清与汞合成蛋白络合物,阻止吸收或口服药用炭吸附毒物[3]。服用硫磷酸钠和醋酸钠的混合剂,一般每60mg汞用磷酸钠0324~065g,再加醋酸钠0324g溶于半杯水中,1h 1次,共服4~6次,以此使溶解的高汞还原为不溶解的状态,以减少吸收[3]。对于已吸收的,应用解毒剂青霉胺、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丙醇等,青霉胺较好,一次口服03g,3/d,连续5~7d,停药2d后开始下一疗程,可用1~3个疗程[3]。对症治疗,有水电解质紊乱的及时纠正,有休克的按抗休克处理,中毒性肾病按急性肾衰治疗[3]。
1332 慢性中毒口腔炎可用2%~3%碳酸氢钠或硼酸水,或1%过氧化氢等多次漱口,小溃疡面可用10%硝酸银轻轻腐蚀[3]。疼痛剧烈的可涂可卡因液,最后生理盐水漱口[3]。应用钙剂,用10%的葡萄糖酸钙或5%的氯化钙10~20ml,用25%的葡萄糖稀释1倍,缓慢静注,1/d,共注射10~20次[3]。
14 朱砂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朱砂
Zhusha
CINNABARIS
142 来源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采挖后,选取纯净者,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再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
143 性状本品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呈颗粒状或块片状。鲜红色或暗红色,条痕红色至褐红色,具光泽。体重,质脆,片状者易破碎,粉末状者有闪烁的光泽。气微,味淡。
144 鉴别(1)取本品粉末,用盐酸湿润后,在光洁的铜片上摩擦,铜片表面显银白色光泽,加热烘烤后,银白色即消失。
(2)取本品粉末2g,加盐酸硝酸(3:1)的混合溶液2ml使溶解,蒸干,加水2ml使溶解,滤过,滤液显汞盐(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Ⅳ)与硫酸盐(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Ⅳ)的鉴别反应。
145 检查铁取本品1g,加稀盐酸20ml,加热煮沸1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置250ml量瓶中,加氢氧化钠试液中和后,加水至刻度。取10ml,照铁盐检查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D)检查,如显颜色,与标准铁溶液4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1%)。
146 含量测定取本品粉末约03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加热使溶解,放冷,加水50ml,并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至红色消失后,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163mg的硫化汞(HgS)。
本品含硫化汞(HgS)木得少于960%。
147 朱砂饮片 1471 炮制 14711 朱砂粉取朱砂,用磁铁吸去铁屑,或照水飞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水飞,晾干或40℃以下干燥。
本品为朱红色极细粉末,体轻,以手指撮之无粒状物,以磁铁吸之,无铁末。气微,味淡。照上述[鉴别](1)、(2)和[检查]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
可溶性汞盐 取本品lg,加水10ml,搅匀,滤过,静置,滤液不得显汞盐(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Ⅳ)的鉴别反应。
取本品约020g,精密称定,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硫化汞(HgS)不得少于980%。
1472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有毒。归心经。
1473 功能与主治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1474 用法与用量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人煎剂。外用适量。
1475 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1476 贮藏置干燥处。
148 出处朱常洛病了,一病不起。此时离他登基当上大明的皇帝,不过十天。太医们束手无策。只有一个外行的内侍,名叫崔文升,竟然敢给皇帝开了个方子。朱常洛也真是豁出去了,竟然敢照着这个方子配药吃药。这下可好,大泻不止,皇帝一夜如厕数十次,一度昏迷不醒。然后,又有个胆大的来献药。这个人叫李可灼,任职鸿胪寺,举止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他被引荐后,向朱常洛进献了自己调制的“仙丹”。仙丹被藏在一个造型古朴的锦匣内,送至御榻前。朱常洛迫不及待,就着水服下一颗仙丹。感觉精神立马好了许多,暖润舒畅大臣们悬着的心也都放下来,欢呼雀跃地退下了。皇帝觉得自己的病,快好了。
服食仙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朱常洛绝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只不过,历史上大多服食仙丹的皇帝或名人,都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长生不老,或为了升仙。距离朱常洛当皇帝大约两千年前,战国时代,已经有一拨炼丹方士在各国之间蹦跶,向国君进献不死之药,把齐、燕两地个别国君发展为忠实拥趸。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就普遍怕死,从而拉开了无限折腾地寻找长生不死药的序幕。秦始皇最疯狂的举动,是派出童男童女各五百人入海寻药。结果,人都有去无回。汉武帝晚年也怕死,但他比秦始皇“幸运”,因为这时候已经有方士声称可以炼制丹药,不用再去虚无缥缈的海上找了。方士李少君,自称见过蓬莱仙人安期生。
他向汉武帝表示,他有一项神奇的技能,可以化丹砂为黄金,再用这些黄金涂抹餐具表面。一日三餐使用这种特制的餐具,可以延年益寿。寿命足够长了,才能到海上见到安期生,求得不死之药。李少君这个脑洞开得很大,理论逻辑也没毛病,所以深得汉武帝信任。不过,他还没帮汉武帝实现长生大业,自己就先病死了。延年益寿的说服力大打折扣。现在的研究认为,李少君其实就掌握了一项核心技术:朱砂为澒,即用丹砂烧炼成汞(水银)。靠这项技术,他已经足够在帝国的不老之药忽悠版图上赢得绝对重要的一席之地。
汉武帝时代,估计有少数像李少君这样的“精英”掌握了“朱砂为澒”的技术。当时写成的一些书,包括淮南王刘安所编的书里,都记载了这项技术。比如《神农本草经》将丹砂列为上品药,明确指出其能化为汞。大家应该还记得司马迁写过的“巴寡妇清”——中国最早的女富豪。她是怎么发家的?就是因为家族发现了丹砂矿,靠卖丹砂赚得盆满钵满。可见,秦汉之际,丹砂的需求量和价格都很可观。
而其主要流向,正是用于炼丹。炼丹术中,丹砂和水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方士把炼丹渲染得神乎其神,说白了都是围绕丹砂一水银间的神奇“还丹”变化来进行的。就像东晋著名的炼丹家葛洪所言:“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化学过程。用我们现在的化学知识,一个高中生就可以秒杀古代一流的炼丹家。当时的炼丹家在理论认知上非常淳朴。他们发现丹砂这么奇妙,能在水银、丹砂之间变来变去,不像草木一烧就成了灰烬。丹砂不但烧而不烬,而且“烧之愈久,变化愈妙”。
烧不死”和“不败朽”的东西,一定也能使人长生不死。基于这种朴素的信念,炼丹家不断折腾,在主料丹砂和水银之外,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其它金石药物,彼此混合烧炼,反复进行还原和氧化反应实验。最终,顶级的炼丹家用九个连续的反应器,可以递次炼成丹华一神符一神丹一还丹一饵丹一炼丹一柔丹一伏丹一寒丹。这就是著名的“九鼎神丹”了。
3自古以来,自称深谙炼丹大法的方士奇人很多。有些是忽悠的,也有些是真诚的。最爱君先举个大忽悠的例子。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找了一堆道士来炼仙丹。这个炼丹小组的负责人叫赵归真。赵归真请求到吐蕃采购炼丹用的仙药,说这些仙药本国找不到,只有吐蕃国有产。他的请求未获批准,理由:你是炼丹小组的组长,肩负重担,如果你去干采购的活儿了,整个小组不就群龙无首了吗?你就说吧,需要什么仙药,我们派人去买就行。赵归真于是奏上药名: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鸡膜十斤,龟毛十斤,兔角十斤……唐武宗让人找遍各地,果真没找到。这些都是赵归真想开溜而杜撰出来的药名,怎么可能找到?反正唐武宗跟着赵归真炼丹吃药,早早就归西了。
而一些真诚的炼丹家,可能穷其一生,都在琢磨怎么炼出一炉“好仙丹”。比如葛洪。葛洪强调,炼丹一定要找人迹罕至的名山,否则邪气进来了,药就炼不成。开炉前还要斋戒百日,不见俗人等等。百般禁忌,种种仪式,哪一个都得认认真真,不能疏忽。尤其是火候,决定了将要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否成功。一个好的炼丹家,一定是对火候的掌握到了纯熟的地步。葛洪特别钟意用马粪做燃料,他甚至认为,有些丹药炼制时须“以马屎火煴之三十日”。除了马粪,人粪偶尔也用于古代炼丹活动。唐末成书的《通玄秘术》记载了一种名为“人粪霜”的燃料,即将一两左右重量的人粪晾干后盛于瓦片,在火上烧烤,待颜色发红后再用瓦片盖好,移走使温度趋冷,以免成灰,取出后即可用作温养丹药的燃料。这个也成了炼丹的一个“小秘诀”。总之,炼丹是一项既讲究又烧钱的事业,没几个人玩得起。
4不过,即便是最认真负责的炼丹家诚心诚意炼出来的“仙丹”,给你,你敢吃吗?无论是自己炼丹,还是应邀为皇帝、贵族炼丹,炼丹家一般都要先自服,试吃看有没有问题。试吃往往试出悲剧。《洞仙传》写过一个事,东汉时期,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四人一起在王屋山学道,学了三十多年,共同炼出一款神丹。神丹炼成后,毛伯道先试吃,死了。刘道恭接着吃,又死了。谢稚坚、张兆期一看势头不对,都不敢吃,弃药而逃。这个事不管真假如何,至少说明了当时炼丹家的一种成名风险:以身试药、中毒而亡的概率,毕竟太大了。丹药中所含的铅、汞、硫、砷等物质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其基本病理过程涉及神经、造血、泌尿、心血管、生殖等多个系统。
比如汞,中毒后手脚发麻,口腔麻痹,全身乏力,头昏,头痛,严重可危及生命。此外,硫和砷的氧化物,都是剧毒。这些原理,古代炼丹家一开始不懂,但他们试过、死过就慢慢知道了。为皇帝炼丹的方士,为了自身安全,会借力皇权转移试药风险。北魏道武帝当政期间,有个叫董谧的人向拓跋珪进献炼丹成仙之类的经书,获得重用。拓跋珪专门为他设置仙人博士职位,设立仙坊,作为煮炼仙丹的指定场所,还封了整座西山,只为炼丹提供燃料。最重要的是,拓跋珪为董谧提供了一批死刑犯,用于试药。这批死刑犯,基本都试药试死了。拓跋珪自然也不敢服用董谧炼出来的仙丹。
知道服用丹药中毒的风险太大,惜命的皇帝通常是不会轻易吃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请方士炼成了九转金丹,但他一直放在玉匣里不吃,对外声称:“我贪人间作乐,不能飞上天,待临死时服耳。”等到活马当死马医的时候吃,也不迟。除非,哪个好彩的皇帝遇到了大师级的炼丹家,他才敢放心服用。陶弘景就是这样的大师。他为梁武帝萧衍炼过丹药。史书记载,梁武帝为陶弘景提供了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作为炼丹之用。丹炼成后,色如霜雪,陶弘景称为“飞丹”,他自己吃过后感觉身体变轻了,有种升仙的幻觉。梁武帝跟着服用了,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代的另一炼丹家邓郁,也为梁武帝炼制了丹药。梁武帝却不敢吃他的。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皇帝,虽然也想长生,也想升仙,但他们对丹药的服食还是很慎重的。
5唐朝人对丹药的态度,可就没有这么慎重了。包括最爱君前面提到的唐武宗在内,唐朝至少有六任皇帝是服用丹药中毒而死的。皇帝的疯狂,也带动了文臣武将、诗人道士的疯狂。李白、杜甫、韩愈、元稹等等,要么极度热衷炼丹,要么因为服丹而死。整个大唐的气质,似乎都带着这种癫狂、迷幻而不真实的色彩,这跟丹药的流行不无关系。不过,代价太大了。你想想,光皇帝就贡献了六条命。所以入宋以后,服食金丹这种高风险的事儿,大家干得少了,慢慢转而练起内丹术。看来,还是气功安全点。
到了元明以后,炼丹术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丹砂、金石炼丹的传统方式,几乎完全被本草所替代。方士们希望在植物王国寻得合适的炼丹原料,即现今广泛流行的本草中药。但并不是说本草丹药就无毒,很多用于炼丹的草木本身也有毒性。因此,这些也可能致命。不要命的皇帝,还是有的。嘉靖、雍正等明清两代热衷于丹药的皇帝,时常服用的仙药可能主要功能在于壮阳。这些仙药基本混杂了草本与金石,还有红铅、秋石、人乳等诡异的配方,他们最终也都中丹毒而死了。登基一个月的时候,病重的明光宗朱常洛吃到了李可灼进献的仙丹,其实就是一种混合红铅、辰砂等炼成的红色药丸。朱常洛一下子感觉病快好了,直夸李可灼是“忠臣”。当晚,又催促着服下了第二颗红丸。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凌晨,朱常洛病情突然恶化,随之一命呜呼。
李可灼及其进献的红丸,成了最大的嫌疑。是意外,还是蓄意?背后,有没有主谋?“红丸案”发生后,一直就是众说纷纭的疑案。就“仙丹”本身而言,朱常洛服用之后,回光返照式的体验与迅速的垮掉死亡,恰好是古代丹药好坏不定的一个缩影。即便你贵为皇帝,服用之后,下一刻你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有意思的是,最爱君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在浙江大学开设的中药课上,该校学生根据古籍做出了古代丹药“孔圣枕中丹”,配方出自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据记载,这枚药丹主治读书善忘,久服令人聪明。听着很神的样子,但在了解了炼丹简史之后,难免对其功效,甚至对其副作用表示严重怀疑。一查孙思邈的书,发现其配方是“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别的不多说,现代药理分析已经证明,石菖蒲有毒,长期服用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不知道一座高等学府还要宣扬这么离谱的丹药,用意在哪里是不是因为规定不能成精,但没有规定不能成仙,所以,不怕死的人又开始鼓捣了?
鉴别朱砂饰品真假可以看比重、质地、颜色、看朱砂的纹理、用铝片刮朱砂。
1、比重
鉴别真假朱砂手串,可以看比重。天然朱砂的内部结构坚硬且致密,相对密度在80~82左右,将其放在手上仔细掂量,会有明显的坠手感。如果是仿制品,其密度小,拿在手上是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2、质地
也可以看质地来分辨朱砂手串的真假,天然朱砂的表面呈油脂光泽,质地细腻,很少会有杂质,表面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坑点,凸起部分呈颗粒状。如果是假朱砂,其表面粗糙且干涩,杂质比较多,有的会有一些气泡,比较润滑。
3、颜色
还可以通过火烧来对比颜色,天然朱砂呈鲜红色或者暗红色,取少量的粉末放在锡纸上慢慢加热,就会逐渐变成黑色,待冷却后会慢慢转变为红色。如果是假的朱砂,会呈现红褐色,经过加热后红色部分会慢慢褪色,最后呈银灰色。
4、纹理
鉴别朱砂手串的真假,也可以看其表面的纹路,如果是真的朱砂手串,其表面纹路往往分布不均,而假的朱砂手串其纹路分布十分规则,这是很不自然的。
5、铝片
真假朱砂手串的鉴别还可以用铝片,在朱砂手串表面用铝片轻轻刮一下,可以发现真的朱砂会使铝片表面产生白毛,如果没有这种现象,说明是假朱砂。
朱砂历史沿革
辰砂(Cinnabar)系矿物名称,以古辰州产地命名,且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定名。在中国历史中还出现了不少以地方命名的这种矿物,如锦砂,是锦郡出产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物品称谓的习惯。只有辰砂这一名称被矿界接受,并被正式命名,全国通用。
辰砂又称朱砂、丹砂,是人们根据其颜色特征而叫起来的,尤其是国画界,朱砂的名称流传至今。中国和日本有世界上最大的辰砂矿床。辰砂矿是含汞的主要矿物,大红色,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呈致密的块状和半透明的板状或犬牙状。辰砂的化学名称是硫化汞。画界把合成的硫化汞称为银朱,有关炼丹术古籍中也称其为灵砂。
辰砂属六方晶系,色泽鲜艳。自然界中还有另一种黑色硫化汞矿物,称之为黑辰砂,与辰砂互为同质异象,因时常混生,影响辰砂品位。用升华的方法提纯混生矿物,升华后黑辰砂重结晶时变为辰砂,这样黑辰砂就不存在了,升华所得辰砂色泽纯正、鲜艳。
辰砂又称朱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HgS)矿物。含汞862%,是炼汞最主要的矿物原料;其晶体可作为雷射技术的重要材料。还是中药材,具镇静、安神和杀菌等功效。中国古代用它作为炼丹的重要原料。过去以产在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的品质最佳而得名。
晶体属三方晶系,与等轴晶系的黑辰砂成同质多象。常呈菱面体或短柱形;常见贯穿双晶。具平行柱面的完全解理。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或皮膜状。摩氏硬度25,比重810。颜色常呈红色,晶体表面具条痕红色,半透明。纯净辰砂为金刚光泽,朱红色;含杂质时光泽暗淡,褐红色。是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成因上与近代火山作用有关。中国是辰砂主要产出国,产地以湖南新晃、贵州铜仁等为主。世界其他产地有西班牙阿尔马登、义大利尤得里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沿岸山脉等。
晶形为板状或者柱状,穿插双晶常见。解理发育。硬度较小,为2-25。比重较大,为809。辰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辰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辰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发生在几千年前;“朱笔御批”指的是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利用辰砂的红色粉末书写的批文,目的是为了看着醒目和长期保存。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辰砂 外文名 :Cinnabar 类别 :硫化物 成分 :HgS 硬度 :2-25 晶系 :三方/六方 比重 :80-82 解理 :完全 断口 :贝壳状至参差状 基本介绍,历史沿革,中国储量,真伪鉴别,伪品, 基本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出产辰砂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产地是贵州东部和湖南西部,以质好量大而出名。产出的矿砂多数运到湖南西部的辰溪,再转销全国各地,辰溪成为当时辰砂主要的集散地,“辰砂”一名也由此而来。 世界上最大的辰砂晶体是“辰砂王”,1980年在贵州东部万山汞矿区发现。长108厘米,宽44厘米,高42厘米,净重237克。现收藏于中国北京地质博物馆。 大自然的造化瑰丽而神奇。各种造型奇特、色彩美丽、产量稀少的矿物单晶体、连晶体和晶簇,既是宝贵的矿物原料,又是含蓄质朴,美丽天成的观赏石,它们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慷慨的馈赠。辰砂又被称作为“朱砂”,它是一种棕红色,色彩鲜艳的彩石。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曾经套用辰砂做颜料。辰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在我国的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出产。辰砂的晶体呈板状或菱面体状,它的集合体成粒状或块状。纯净的辰砂具有金属光泽。有时表面会因覆盖氧化薄膜而呈铅灰色。辰砂的密度比较大,和银相仿,只出产在低温热液的矿床中,常与辉锑矿共生。辰砂是提炼汞的最主要的矿物原料。中医利用辰砂作为安神、定惊的药物;辰砂的单晶可以作为雷射调制晶体,是现代雷射技术的关键材料之一。 辰砂 辰砂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含Hg862%,常含有粘土、氧化铁、地沥青等杂质。溶于盐酸,并产生带臭鸡蛋味的硫化氢。三方晶系,晶体呈板状或菱面体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粒状、致密块状或土状,晶簇常呈菱形双晶体、大颗粒单晶体。半透明或不透明,鲜红、朱红、浅红、暗红色或条痕红色,有时表面带铅灰色的锖色。对光敏感,有很高的折射率,金属光泽、金刚光泽或玻璃光泽,摩氏硬度2~25,比重82,性脆;仅产于火山岩、热泉沉积物、低温热液矿床、断层角砾白云岩晶洞中,常与石英、雄黄、雌黄、方解石、辉锑矿、黄铁矿、白玺石等共生。外生成因的辰砂产于氧化带的下部,由黑黝铜矿分解而成。辰砂是分布最广的汞矿物,产于我国的湖南、贵州、云南以及美国西部、西班牙、墨西哥产等地。辰砂晶体表面有时呈现铅灰的锖色,晶面为金刚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性脆,摩斯硬度2至25,相对密度8至82,不导电。含有辰砂条带的地开石,是中外驰名的鸡血石,为中国的著名印章石之一。 历史沿革 辰砂(Cinnabar)系矿物名称,以古辰州产地命名,且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定名。在中国历史中还出现了不少以地方命名的这种矿物,如锦砂,是锦郡出产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物品称谓的习惯。只有辰砂这一名称被矿界接受,并被正式命名,全国通用。辰砂又称朱砂、丹砂,是人们根据其颜色特征而叫起来的,尤其是国画界,朱砂的名称流传至今。中国和日本有世界上最大的辰砂矿床。辰砂矿是含汞的主要矿物,大红色,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呈致密的块状和半透明的板状或犬牙状。辰砂的化学名称是硫化汞(分子式α— HgS或HgS)。画界把合成的硫化汞称为银朱(Vermilion,分子式α— HgS),有关炼丹术古籍中也称其为灵砂。辰砂属六方晶系,色泽鲜艳。自然界中还有另一种黑色硫化汞矿物,称之为黑辰砂(Metacinnabar,分子式β—HgS),与辰砂互为同质异象,因时常混生,影响辰砂品位。用升华的方法提纯混生矿物,升华后黑辰砂重结晶时变为辰砂,这样黑辰砂就不存在了,升华所得辰砂色泽纯正、鲜艳。 辰砂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如距今7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就有多处发现。马清林等人分析研究之后指出,该遗址四期二段红色彩绘灰陶瓮口部红色颜料(样号:QDF902④ :20)和红色彩绘陶盆口沿部残片红色颜料(QDT810③ :37)均为辰砂。大地湾九掘区发现红、黑两色彩陶残片,经分析,红色颜料为辰砂,黑色颜料为碳黑,胶质为蜡质。在距今6600± 300年的河姆渡村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发现漆碗,器壁外均有薄薄一层红色涂料,色泽鲜艳,微有光泽。专家推断用了辰砂,后经陈元生先生鉴定确实是辰砂[3]。这些都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用辰砂的例证。上述秦安大地湾和河姆渡南北两地的辰砂使用事例,已充分证明我国先民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已在彩绘陶、木器使用了辰砂。河南灵宝西坡遗址M 27墓属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墓中两件大口缸上腹部均有红色彩带,带上有加黑点的图案。其中一缸口唇部有朱砂痕迹。缸内填土中有涂抹朱砂的细麻布碎块。考古者推断“缸口原来用涂朱的麻布覆盖”。湖北枝城市城背溪遗址(系公元前4400~ 3300年)出土一件盘形陶器,系涂了辰砂的彩绘陶[5];李士、秦广雍在《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套用》例举了X-射线衍射分析,并指出该古陶彩绘红色颜料为辰砂,粉红色是辰砂和方解石混合物。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墓地发现某尸骨之下撒有辰砂;广西花山岩画距今三千余年,工作者在画面中取了四个样品,均有辰砂;良渚遗址出土木器红色涂料中的颜料是辰砂;玉门火烧沟出土商末夏初红色颜料(甘肃省博物馆给出样品编号:红YH M 84)笔者用X-射线衍射谱分析,结果是辰砂(HgS)和石英(α-SiO 2)混合物。距今4000余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中有用辰砂绘制花纹的彩绘陶片,玉器、铜器都裹在辰砂里,还发现贮藏大量辰砂于三个坑中,同时出土的龙纹陶器内壁涂了辰砂,其量之大证明公元前2000年时那里使用辰砂之盛况。殷墟五号墓出土研磨辰砂工具及用辰砂涂了的甲骨文刻字。山东长清仙人台遗址中,有六座周朝邿国贵旅墓均在棺底铺撒约2cm厚的辰砂。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晚期遗址出土朱红地漆器,颜料是辰砂。山东临沂凤凰岭东周墓出土陶片,彩绘颜料红色均为辰砂。 中国储量 我国汞矿资源丰富,累计探明储量居世界第3位。古时辰砂因地名还叫过巴砂、宜砂、阶砂等,宋代后,主要产销市场在湖南辰州,又因颜色而叫朱砂、丹砂、真朱、赤丹、丹粟等。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贵州万山汞矿岩屋坪矿区采到1颗矛头状穿插双晶辰砂,质纯色艳,形态完整,被命名为“辰砂王”,是我国1982年发行的第一套矿物邮票中辰砂的原型。 一般辰砂结晶多为1毫米左右的颗粒,大于5毫米的鲜红辰砂晶体常被国内外矿物爱好者收藏。我国产出的辰砂晶体形体完整,色泽鲜艳,在国际市场上,5毫米至10毫米的完整晶体售价达200美元,而让世界矿物爱好者、收藏家动心的是我国贵州产的大于1英寸的辰砂王族成员。上世纪90年代美国卡希尔矿出产过1颗长1英寸的辰砂晶体,估计重30克左右,售价为1500美元,是西方世界之冠,此售价为辰砂晶体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奠定了基础。辰砂王族,就是以美国卡希尔矿产的辰砂晶体,即长25毫米、重30克为下限的标准辰砂晶体。决定辰砂晶体价格的条件较多,但一般用晶体大小进行标定,其他用作价格天平上的砝码。晶形完整、棱角清晰、色泽鲜红、透明度好的给予加倍计算。 真伪鉴别 天然朱砂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呈大小不一的块或细小颖粒。块较大者表面暗红色,细小的片状或粒状者表面鲜红色,不规则薄片色红鲜艳,光亮如镜,触之不染手,具金刚光泽,半透明。质脆,硬度2-25,比重8 09-8 20,条痕朱红色至褐红色 合成朱砂呈紫红色不规则块状或朱红色粒状及粉末不溶于强酸,能溶于硫化钠和王水 正品朱砂的理化鉴别:①于闭口试管中加热,变为黑色硫化泵;加碳酸钠共热,则变为金属汞球②在开口管中烧之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及金属汞球。③细末用盐酸浸湿后,里光洁的铜片上擦之,铜片表面显银白色。 伪品 伪品一:褚石为氧化物类矿石赤铁矿。多粉碎成不规则小块或粉末,呈暗红棕色至棕红色,金属光泽不明显,质硬,硬度5 5^-6,比重较正品小,为5^-5 3,条痕樱红色摘石主要含三氧化二铁((Fe20,),能溶于强酸,其粉末加盐酸溶解后的溶液加硫氰酸钱试液显血红色,再加亚铁氰化钾试液生成蓝色沉淀,再加2500氢氧化钠试液沉淀变成棕色(Fe,十的鉴别反应)。 伪品二:矿渣、砂粒经染色而成其与正品朱砂的主要区别为呈暗红色,质轻,水洗可使水染色,而矿渣、砂粒的红色变浅或褪去,无金属光泽理化鉴别呈阴性。 伪品三:一种暗红色矿石(品种待定)呈不规则块状,暗红色,略有光泽,比重较正品小,断面略呈纤维状,较正品易碎,不溶于水,部分能溶于强酸。理化鉴别呈阴性。 掺伪品:朱砂的掺伪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掺有储石、红土或染色矿渣,一般色泽不均匀,水洗去色,颗粒间比重差异大另一类中掺有铁等金属异物粉粒,可用磁铁吸附,加稀酸有气体产生。
古人制造水银一般制法就两种:其一在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钠,也就是碱烧灼,通过管路将汞蒸汽导入到水箱中冷却凝固,可以得到金属汞。
其二是直接在开口的容器中灼烧朱砂,得到金属汞。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容易中毒。
古代人其实是发现了朱砂矿,这些辰砂类矿物本身就是汞的化合物,比如硫化汞等等。中国本身就是辰砂矿的最大矿床之一,这方面的资源数不胜数。
先民也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将辰砂当做红色颜料使用。多个公元前几千年的遗址里都发现了辰砂的使用。
对这个东西,中国人并不陌生,鸡血石也是这一类。它同时还是我们用了上万年的颜料,皇帝御笔朱批的红墨水、鬼画符的红颜料、漆器的红颜色、妇女额头的妆容等等。
扩展资料:
古人保存水银的方法很简单,像泡菜那样,用水密封即可。量大的话整个坛子封闭后沉入水中或比较阴冷恒温的地窖。
因为汞需要一定温度挥发,故而保持低温就能有效控制和保存水银。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非常值得钦佩。几千年的发展,对水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
古人很早就明白如何用朱砂制造水银,又如何用硫磺与水银一起制造朱砂,这本质也是一种水银的保存方法。
葛洪那时候已经懂得烧水银了,而且掌握了水银结合硫磺变回朱砂的办法。但他认为水银是好东西,是吃了能长生的神药。
参考资料:
古代的水银做法如为:
1、煅烧丹砂,收集蒸发的水银蒸气并冷凝既得金属水银。
2、在空气流中加热辰砂,所得蒸气经冷凝可得水银。
3、将辰砂在空气中焙烧或与生石灰共热得到水银。
水银在自然界中分布量极小,被认为是稀有金属,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水银。天然的硫化汞又称为朱砂,由于具有鲜红的色泽,因而很早就被人们用作红色颜料。殷虚出土的甲骨文上涂有丹砂,可以证明中国在有史以前就使用了天然的硫化汞。
中国古代还把水银作为外科用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的《五十二药方》,抄写年代在秦汉之际,是现已发掘的中国最古医方,可能处于战国时代。其中有四个药方就应用了水银,例如用水银、雄黄混合,治疗疥疮等。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丹砂(也就是硫化汞),在空气中煅烧得到水银。但是生成的水银容易挥发,不易收集,而且操作人员会发生水银中毒。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改用密闭方式制水银,有的是在密闭在竹筒中,有的是在密闭的石榴罐中。
根据西方化学史的资料,曾在埃及古墓中发现一小管水银,据历史考证是公元前16—前15世纪的产物。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首先制得了大量水银。
水银出自《本经》。《本草图经》:水银,《经》云出于丹砂者,乃是山石中采粗次朱砂,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煅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其色小白浊。至于西羌来者,彼人亦云如此烧煅。
参考资料来源:-汞
本文2023-08-06 20:13: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