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用的是什么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代书画用的是什么纸?,第1张

古籍书画用纸种类繁多,以时代而言,有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以原料而言,有麻纸、树皮纸、 竹纸 、草纸等;以产地而言,有 宣纸 、开化纸、麻沙纸等;以形态分,有硬黄纸、罗纹纸、玉版宣等。

其中麻纸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书画的纸种,迄今传世的最早的书法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章草《平复帖》。

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叫什么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2] 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用于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

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早在西汉,中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造纸,旧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纸,多为机制。从现存世千年以上的书画作品中,大部分是由桑皮纸作为书画纸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秆纤维造纸,呈**,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渔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之后>>

古代白纸又叫什么纸

——素笺 (sù jiān)

古代指白色的笺纸。

唐·白居易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素牋一百句,题附元家诗。”

古代的纸是用什么造的?

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只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壮;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壮的溼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溼纸晒赶或晾乾,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溼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著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叫什么

宣纸啊~

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安徽徽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宣城市是全国唯一的“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

中国古代发现的最早的纸是什么纸?

早在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伦发明“蔡侯纸”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原料是麻或丝絮。

东汉时,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破布、麻头、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从此,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纸寿千年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叫什么

宣纸或绢

纸钱在古代叫什么?

中国旧时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又称冥钱。一般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烧纸等。

纸钱”,种类不一,据记载,一共有三种。一种是最古时候的“打钱”,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钱的形状打在土纸上;一种是“剪钱”,就是俗话说的“买路钱”,以土纸裁为方块,贴以金银色的纸箔,或折成元宝的锭状,以像金银;一种是“印钱”,是仿近代的纸币、银元,印上“冥通银行”以及各种数字的金额。就如人世间流通的纸币。纸钱的产生,原于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意念,认为有天堂和地下世界,就要给死去的亲人在天堂或地下世界有使用的纸币。

古代四大名纸具体是指哪些

在古代,有四大名纸,他们分别是谢公笺、高丽纸、澄心堂纸和金粟笺纸。

有纸寿千年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叫什么

宣纸。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留之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画追求的便是这种“多变”的墨趣,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非熟练者不易掌握,也正是这种神奇的多变性,吸引了自古至今无数的名人巨匠在追求墨韵、变化的方面付诸了不懈的探索,至今未间断……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亦称煮锤宣)。

隋唐五代所用的造纸原料,除家麻和野麻而外,从晋代以来兴起的藤纸,至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产地也不只限于浙江。

《唐六典》注和《翰林志》均载有唐代朝廷、官府文书用青、白、**藤纸,各有各的用途。陆羽《茶经》提到用藤纸包茶。

《全唐诗》卷10收有顾况的《剡纸歌》,描写浙江剡溪的藤纸时说:“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为蕉叶棱。欲写金人金口渴,寄予山明山里僧。”

《全唐文》收有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作者悲叹因造纸而将古藤斩尽,影响它的生长。膝的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资源有限,因此藤纸从唐代以后就走向下坡路。

从历史文献上看,桑皮纸、楮皮纸虽然历史悠久,但唐代以前的实物则很少见到,隋唐时期皮纸才渐渐多了起来。

敦煌石室中的隋代《波罗蜜经》是楮皮纸,《妙法莲华经》是桑皮纸。唐代《无上秘要》和《波罗蜜多经》也是皮纸。传世的唐代初期冯承摹神龙本《兰亭序》也是皮纸。

关于用楮皮纸写经,在唐代京兆崇福寺僧人法藏《华严经传记》卷5也有记载。

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

竹纸起源于唐,在唐宋时期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18世纪才有竹纸。竹纸主要产于南方。南方竹材资源丰富。

唐代还有一种香树皮纸。据《新唐书·肖仿传》记载,罗州多栈香树,身如柜柳,皮捣为纸。这些唐人记载说明,广东罗州产的栈香或笺香树皮纸是名闻于当时的。

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记载,唐代四川造的“薛涛牋,以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或当时薛涛所指,遗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也。”

用木芙蓉韧皮纤维造纸,在技术上应是可能的。因为经脱胶后,总纤维素含量很高。

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隋唐五代时期也有时用各种原料混合造纸,意在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纸的性能。

随着造纸原料的逐步扩大和造纸技术在各地的推广,隋唐五代时期,产纸区域已经遍及全国各地。

据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和《通典·食货典》三书记载,在唐代各地贡纸者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11个州邑。当然这是个很不完全的统计,其实产纸的区域远不止这些地区。

宣纸在唐代为书画家所使用,可见它的质量之高。宣纸因原产于宣州府而得名,当时称为“贡纸”。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土贡有纸和笔。宣州下置宣城、当涂、泾县、广德、南陵、太平、宁国、旌德8县,这是有关宣纸的最早记载。

至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我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再加上宣纸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19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

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的原料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与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宣纸的主要原料;当地又种植水稻,大量的稻草便也成了原料之一;泾县更伴青弋江和新安江,这三点便为泾县的宣纸产业打下基础。

泾县生产宣纸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

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螺纹、十刀头等多种。

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伐条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

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

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抄纸是利用竹帘及木框,将浆料荡入其中,经摇荡,使纤维沉淀于竹帘,水分则从缝隙流失,纸张久荡则厚,轻荡则薄,手抄纸完成后取出竹帘,需以线作为区隔后重叠,并待水分流失部分,采取重压方式增其密度,便可进行烘培。

烘纸是利用蒸气在密封的铁板产生热度,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同时进行品检,就是成品的宣纸。

隋唐五代时期的造纸技术比魏晋南北朝时期进步的另一表现是,这时期纸的质量及其加工技术大大超过前代,而且出现了不少名贵的纸张为后世所传颂,在造纸设备上也有了改进。

隋唐五代时期的抄纸器绝大部分使用的是活动帘床纸模,只是因编制纸帘子的材料不同而分为粗茶帘纹和细条帘纹。在长宽幅度上,唐代纸都大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了适应写字绘画的需要,唐代纸明确区分为生纸与熟纸。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3就明确指出唐代生熟纸的功用。他讲到装裱书画时说:“勿以熟地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

这里所说的生纸,就是直接从纸槽抄出后经烘干而成的未加处理过的纸,而熟纸则是对生纸经过若干加工处理后的纸。

纸的加工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在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晕染,达到书画预期的艺术效果。有效措施是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施胶等。这样处理过的纸,就逐渐变热。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川的滑薄纸。

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

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

另外,添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作“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

还有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

当时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还有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至北宋时期,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

这种纸长者可50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均匀而薄韧。宋代继承了唐代和五代时期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

造纸业的发达,是唐代文化繁荣的标志;同样,造纸术的发展,又直接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