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值得去的-景点推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拉萨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值得去的-景点推荐,第1张

如果是去拉萨旅游,你觉得可以选择哪一种游览方式,去哪里游览会更好呢?在拉萨有下面这些景点还不错,可以选择一下与以往并不相同的游览方式参观游览,会有很不错的体验的。

坐直升机俯瞰圣城

除非是经过特别的审批流程,拉萨是全城禁飞的,所以航拍爱好者无法用无人机记录这座伟大的城市,为了寻找独特的取景角度也会有人爬到药王山去拍布宫。但其实,你完全可以乘坐直升机在拉萨上空盘旋一圈,以上帝视角俯瞰这座日光之城。

直升机的起降点在次觉林机场,这是西藏首个通用航空机场,坐落在的拉萨河岸,和布达拉宫遥遥相望。次觉林机场距离拉萨市中心并不远,打车或这自驾前往均可,有些旅行社还会派车接送,非常方便。

上机之前会进行一系列登记手续以及培训、安检。因为直升机机舱内噪声很大,除了和一般飞机一样要系安全带之外,还必须戴上耳机,有什么事情直接通过耳麦和机长沟通。

一切准备就绪,起飞!转瞬就升到高空,道路、河流、高楼大厦,还有雄伟的布达拉宫都在你的脚下。

整个飞行过程大约12-15分钟,收费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一个人780元。如果觉得意犹未尽,还可以选择包机去看纳木错,全程往返两个多小时,价钱嘛就要贵一些了。

沿途雪山湖泊密布,快门随便一按,就是大片。高原的圣湖能够非常清澈的反射天空的蓝色,西藏的海子从高处看和从平地看完全不是一样的感觉。

当别人忍着高反开车五六个小时才到达纳木错,你裹着风衣从直升机上缓缓走下来,简直当代凡尔赛。当然,前提是荷包得够鼓。

关于安全问题大家不用担心,执飞的机长和副机长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

直升机是空客家外号“小松鼠“的H125,无论是性能还是安全性用等各方面远胜于其他单发直升机,擅长在高温高原等极端环境下工作。

价格:780元/人

航线:次觉林机场(起飞)-柳梧大桥-次觉林-洲际酒店-次觉林机场(降落)

在圣城看艺术展

在离大昭寺不远处,一个不起眼的白房子门口挂着一块“根敦群佩当代艺术画廊”的牌子。我相信,很多人路过过这里无数次,却未曾踏入过这方天地里。

这是西藏第一个由本土艺术家自筹资金组建的文化合作非盈利性质艺术机构,成立于2003年,根敦群佩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

根敦群佩是何许人也他是西藏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高僧,他的传奇人生和精神学说是西藏近代文化艺术中独立创新精神的典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藏后学之仕。

画廊会不定期举办各类型的展览活动和学术交流讲座,都是可以免费参观的。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很多年轻的西藏当代艺术家们,看到更多以西藏元素为载体的当代艺术作品。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西藏的艺术不仅仅只有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唐卡,油画、装置艺术、摄影作品同样也能表达西藏精神。

除了根敦群佩当代艺术画廊,在仙足岛还有一个今年才开放的私人美术馆——西藏介观艺术中心。

这座艺术中心耗时九年才完成,场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观的建筑。很难想象在信仰之城拉萨还有这样一个现代前卫的空间。

整个室内没有明显的光源,利用拉萨阳光之城的优势打造了很多自然光的采光面。一天中不同时刻由光影交织出不同的画面,非常巧思。

当然,这里也会有私人藏品和一些重量级的作品展出。

根敦群佩当代艺术画廊

营业时间:10:00-24:00

地址:八廓北街4号

西藏介观艺术中心

营业时间:10:00-22:00

地址:仙足岛花园小区10排4号

亲手画一幅唐卡

说到藏文化就一定少不了唐卡,大多数人对唐卡的了解只停留在觉得唐卡很贵上面。从来没有了解过唐卡这门艺术,拉萨大大小小卖唐卡的地方很多,却好像没有可以亲自体验画唐卡的。

其实普通游客想体验唐卡文化,可以去上面提到的根敦群佩当代艺术画廊的三楼。这里有几位学习了十几年唐卡的老师,他们会为你讲解唐卡的演变历史,不同唐卡流派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唐卡特点,上完这一堂课之后就会对唐卡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于我们日常看到的唐卡作品都比较精美繁复,很多人都会以为唐卡非常复杂,短时间是没法学的,但其实唐卡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短时间内我们也是可以完成一幅简单的唐卡作品的。

从最基础的绷画布开始就有诸多讲究,唐卡画布选用是平滑、密致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点、小孔或裂缝。添加特殊用料后,对棉布进行打磨、刨平、晾晒,才能作为唐卡的画布。

准备好画布,就开始磨颜料了。我们都知道唐卡很贵,那是因为唐卡的颜料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一些珍贵的植物,比如藏红花、许康草、花青、黄莲花等。

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即使经历几百年的岁月,仍然能保持艳丽明亮。

画布和颜料准备妥当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画了,绘画全程老师都会在旁边指点,经过度量经、描线稿、勾线透稿、上色、勾线等步骤之后,属于自己的一幅唐卡就完成了。

去朗玛厅跳锅庄

拉萨的朗玛厅,算是藏族同胞的夜店。拉萨有着整个藏区硬件设施最好最热闹的朗玛厅,当然是不可错过的。

首先,朗玛厅也是藏文化的一个体现,你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壕无人性的现代藏族同胞是如何进行室内软装的。

其次,大型的朗玛厅会邀请一些知名的藏族歌手来表演,你能感受一把藏族人民追星的疯狂。藏族歌曲与时俱进,还有说唱rap,讲真还蛮好听的。

最重要的是,朗玛厅能打破语言的障碍,快速融入藏族同胞。跟随着藏语流行音乐的节奏,大家围在一起跳锅庄是最能让你感受到藏族同胞热情的时刻。

藏族朋友大多非常的好客,只不过因为语言障碍等原因可能不太会主动搭讪,但是一杯啤酒下肚再加上令人晕眩灯光,手舞足蹈,边说边比划,今晚大家都是兄弟。

如果不喜欢夜生活又想体验和藏族同胞一起跳锅庄的快乐,那你可以选择早上的时候去布达拉宫脚下的宗角禄康公园,和晨练的拉萨市民们来一场百人锅庄。

朗玛厅推荐:金马演绎中心、尼威民族歌剧院、藏地阳光演绎会所

逛冲赛康市场

早些年的时候进藏必备一条信仰手串,条件好的还要在手串上装饰一下绿松石、红珊瑚让自己看起来更与众不同。

因此,去拉萨的古玩市场逛逛“淘宝”,就成了去拉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冲赛康市场就在拉萨的闹市区,是拉萨最大的日用小百货市场,服饰、日用品、食品、调料等各种东西都有,来逛的大多数都是本地人。

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市场前面的三岔路口,下午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在这里摆摊卖文玩,颇有北京磁器口的意思。

每当冬季休农休牧的时节,这里会有很多藏族朋友售卖天珠、松石、蜜蜡、红珊瑚。通常卖东西的人会用一个细绳子将这些贵重物品串起来,挂在脖子里,再塞进袍子里挡住,不显山露水,看到像真正买家的人,才拿出来。

不过如今鱼龙混杂,东西真真假假,大多数东西可能都来自义乌,如果不是行家的话看看就行,千万不要贸然出价砍价。

冲赛康市场

营业时间:10:00-21:00

地址:北京中路31号

去色拉寺看一场辩经

最初的进藏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于宗教并没有研究。直到后来的一次机缘巧合在昌都的强巴林寺看到了当地的僧众辩经,才对辩经有所了解,而相较与强巴林寺,拉萨色拉寺的辩经则更具代表性。

色拉寺位于拉萨市区北部,单寺庙本身而言,并没有大昭寺有名,来这里的游客大多都是为了参观一场精彩的“辩论”。

辩经是在这里修行学习的僧众的必修课,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三点开始。辩经,可以想象成常见的辩论赛,只不过辩论的主题变成了佛教经典亦或是上师活佛给出的其他命题。

色拉寺的辩经出名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持续周期比较长,一场辩论下来再加上老师点评时间,动辄两个小时有余。

另外一点就是色拉寺辩经场面异常宏大,参与人数众多,同时辩论期间异常激烈,因为不懂他们的语言,经常会误以为他们要动手打架,但其实他们只是在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于话题的观点而已。

辩经通常是一位站着的提问者和一位坐着的辩者组成,站着的提问者会通过各种肢体语言来给辩者施加压力,或怒目而视或大力击掌,催促辩者赶快回答。

因为天然的语言屏障以及本身对于藏传佛教缺乏理解,很难明白他们到底在激辩着些什么,但每每看着他们认真的那股劲,还是会深受触动。

昨晚带着耳塞睡得香甜。早上被闹钟惊醒时已经七点三十三了,不可避免的成了整个队伍中拖车尾的,还好队伍没有放弃我,黑哥一直在楼下等我,着急忙慌的到车站大家也没有一句责备,感动得内牛满面啊。还好这里的发车规则是凑满一车的人就发车,没有太耽误时间。

无心领队举着接近两米长车票单,努力又无措的样子,滑稽得也成为一景。

从八一到拉萨和无心领队邻座,一路上他给我分享我们此行在他相机里记录的点点滴滴,翻看着手里的相机的照片,这一路所有的经历,仿佛过了去了好久,又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他还分享了他这些年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事情,我们还聊了好多有趣的事情,简直刹不住车。他买了铜制的大铃铛又重又压手,做工还精致的不得了,关键是声音清脆,留声悠远,他宝贝的不得了,一路上不时拿出来把玩。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却依然保有一颗童心。

来到拉萨空前的放松,车险有武警把守,领队黑哥的朋友专门调来三辆车帮我们运行李,我们从车站徒步十多分钟来到北京东路的莲花青旅,青旅的工作人员很热情,还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来自山东日照,一直帮我们安排房间住宿,很多大哥大姐选择和我们一起住青旅架子床。

来到我们的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张串联摆放的木制架子床,再放眼望去就是铺天盖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来藏游客留下的千奇百怪的各种文字和画作,我们七个女生正好住了一个房间,各位姐姐激动的不得了,说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住在我隔壁铺的姐姐兴奋的给家里的老爸打电话,那欢快的气氛让我们也不自觉的扬起嘴角。各楼层走廊里张贴着,西藏风光的照片,让人不由得又激动了一把。很多住客连走廊和和安全通道的地方都没有放过,那里有他们更大型的画作和留言,就连布达拉宫也给绘制到了墙上。每当看到精彩的留言和画作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叹,有才人真多啊!而且这些深藏不露的家伙往往就这么灰头土脸,一言不发的来到拉萨这个圣地。

我们收拾好床铺,就来到四楼的那蓝摄影客栈,也是我们的餐厅茶水厅,大家在这里像是回到家里一样,很自然的来到厨房收拾晚餐的食材,还有人就在这里悠闲又带着些急切的,翻看历年来在此停留过游子的留言簿,感觉亲切又熟悉,看到相通路线或是来自同一地方的人的留言也会不由自主的会心一笑,在这本简陋的留言簿上还看到好多曾经相遇过的人的名字,陌生又熟悉,我们走过不同的路,却来到同一个站点。所有的一切都那么自然却又让人觉得惊奇。

还有大哥大姐直接拼桌打牌,感觉他们好神气啊,掌握了一项在我看来颇具脑力与智力的神奇技能,真牛!

七点多我们这些伪大爷,终于等来了期待已久的牦牛肉,和无心大厨的全席盛宴。

所有人都很开心,就连平时最低调的大姐也举起拉萨啤酒,像小孩子一样欢快举瓶。

历时11天翻越两座5000多米的雪山,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途经亚热带大森林,于6月5日4点50的分到达目的地!

拉萨

是终点也是起点!

西藏的气候特点非常的奇特,它是午前下雨午后天就开始变晴。午后再晚一些去的话,那里的天气又会变得阳光灿烂啦!看思金拉措最美丽的湖景,那需要依托阳光的照耀跟蓝天白云的映寸。

8月28日,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旗下思金拉措景区直通车正式开通。

该直通车每日上午9点整自布宫广场白塔处集合发车,前往市内扎基寺参观游览,随后前往墨竹工卡县思金拉措,15点20分左右再起程返回拉萨市区。

思金拉措景区直通车票价200元/人,包含往返车费、景区门票、午餐、应急医药箱、矿泉水等。为让游客畅游雪顿节,8月30日至9月5日期间,思金拉措直通车票价优惠至68元/人。

思金拉措,位于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东南、山南地区桑日县增期乡以北,海拔4500米,藏语意为具有威力的神湖,其地形犹如聚宝盘,四周群峰簇拥。

自驾前往的,可以推荐一个路线。

山南2日游(8:00—19:00)

拉萨——桑耶沙丘——桑耶寺——达古峡谷——亲猴台——拉姆拉措——加查——贡德林草原——野生马鹿观景区——思金拉措——甘丹寺——拉萨。

思金拉措,当地藏民认为是财主百龙之王居住的神湖。位于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东南、山南地区桑日县增期乡以北,距林拉公路约6公里,距墨竹工卡县城66公里,距拉萨市区124公里,海拔4500米,地形犹如聚宝盘,四周群峰簇拥。

思金拉措,位于桑日县与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交界处,距川藏公路(

318国道)约6公里,距拉萨市区约124公里,海拔4500米。四周小湖泊星罗棋布,每个湖泊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渊源,还有显灵的传说。

据藏文古籍《五部遗教》记录,思金拉措犹如聚宝盆,用金银财宝向四周供奉曼陀罗。撒满整个雪域山川,并用各种珍贵药材及树木、鲜花、野生动物将其点缀。

拉萨是中国边境省份西藏的首府,被称为阳光之城。拉萨有很多景点值得介绍,尤其是它的文化景点。拉萨著名的文化观光景点主要有:布达拉宫、八角街、大昭寺、罗布林卡。1布达拉宫拉萨的象征是布达拉宫。这座宫殿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在这座宫殿里,你可以看到各种民族的特色手工艺品。这座冰雪宫殿是拉萨千年文化的活见证。参观布达拉宫就像看一本历史书,里面记录了西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布达拉宫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座灯塔,是拉萨旅游景点介绍中最吸引人的地方。点击拉萨旅游指南。八角街古城拉萨市中心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八角街是目前拉萨众多街道中最完整的一条具有古代风格的街道。八角街不仅保持了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而且街道本身几乎保持了原貌。游客到了拉萨,总会逛一逛八角街。八角街不仅是拉萨的宗教文化中心,在这里你还能感受到不一样的藏族风情。西藏第一寺——大昭寺拉萨,有圣地的美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昭寺里有一尊释迦牟尼的雕像。大昭寺可以追溯到贞观年间。它位于拉萨市中心。这座寺庙宏伟庄严。寺内有亲公主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佛前酥油灯将延续千年。明清时期对大昭寺进行了扩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昭寺就是扩建后的大昭寺。当你被尘世的喧嚣弄得疲惫不堪的时候,在大昭寺千年酥油灯的佛像前点上一根香,相信这座千年古刹一定会带给你内心最深处想要的宁静。4罗布林卡拉萨旅游景点介绍游客必去的另一个地方是罗布林卡,位于拉萨西郊。罗布林卡是西藏喇嘛居住的宫殿。总的来说,罗布林卡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座美丽的花园是西藏最大的人工花园。在罗布林卡,你可以从古城拉萨找到江南风光的影子。如今,罗布林卡不再只是喇嘛们居住的宫殿,它已经发展成为拉萨著名的休闲度假中心。

西藏

令人心灵震撼的不是圣洁的雪山

不是庄严的佛殿

也不是茫茫荒野上的藏羚羊

而是那些虔诚的朝圣者

西藏路上的朝圣者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

跋山涉水 不远千里

经过无数次的匍匐叩拜

一步步抵达自己心中的圣地

他们是西藏路上虔诚的朝圣者

以朝拜一次拉萨为终身夙愿

他们从遥远的家乡出发

三步一叩,风雨无阻

靠着坚强的信念,一步步趋向圣城拉萨

在通往拉萨的途中

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

他们带着食物、细软

三步一磕,行程数千公里

写就一部现代版的《新西游记》

他们比徒步到拉萨的穷游者更虔诚,也更艰辛

他们不会借助任何交通工具

不会搭车,不会“直立行走”

他们一路念,一路跪,一路行

扑下去,爬起来,再扑下去,再爬起来

他们怀着虔诚的心愿

迈步、合十、举手、匍匐、五体投地

如此周而复始

用磕长头的行走方式

风雨无阻、马不停蹄缓慢地前行

脚底的泥土,记录着他们的艰辛

额头的褶皱,浸渗着不变的初衷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们前行

他们无惧风、雨、冰、雪

哪怕磕得四肢溃烂也绝不停止

哪怕历时数月、数年

甚至用尽一生的积蓄也在所不惜

他们用双膝膜拜着自己的信仰

用身躯去丈量广阔天地

用执着的信念去感动宇宙神灵

磕长头朝圣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短则数天数月长则一两年

这一路吃住用行

全都要自己打理

远行前要家里的大小事务安排好

甚至还要提前卖掉一些牛羊来凑齐路费

不过与心中的圣地相比

这些舍弃与牵挂

便也不值一提

朝圣的队伍一般以家族为单位

在出发前很长一段时间就要提前准备行李

炊具、帐篷、衣物、护具、水桶

条件好点的队伍会用小车或拖拉机装载行李

条件差一些的便是用人力板车装载

每一个朝圣的队伍都会配备“后勤部长”

他们带着车跟随在队伍后面收尾

有时也会提前抵达下一个 食宿 点

准备食物与帐篷

对他们来讲,这也是一种修行

大包的青稞面与肉干

便是路上最主要的食物

简易的帐篷与火炉

便是夜里的栖身之所

他们吃最简单的食物

住最简陋的居所

风雨无阻

只为抵达心中的圣地

他们风尘仆仆、衣衫褴褛

累了停下歇息

肚子饿了聚集在一起吃饭

晚了停下扎帐篷歇息

隔天再次前进

他们用废轮胎做成“护膝”

用木屐当“手套”

这些简易护具经过常年的磨蚀只剩得薄薄的一层

他们身上的藏袍满是尘土

早已看不清是什么颜色

简陋的生活

恶劣的天气

复杂的路况

超出身体承受的活动量

无一不考验着他们的生理极限

但他们永不妥协

无论路况和天气如何恶劣

都无法阻挡他们朝拜的决心

哪怕他们的额头、掌心、膝盖已有斑斑血迹

但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 的 继续前行

身上的衣物从棉袄换成薄衫

眼前的风景从雪山变为林海

他们在朝圣的路上经过一年四季

沿途的雪山、草原、花海、河流

纷纷见证着他们信仰的足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在朝圣的路上一路前行

留下一路生生不息

与大自然抗争的足迹

End

  主持人话语:王仁湘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至1994年连续5年在西藏进行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曾任考古所西藏队队长。曲贡遗址是他主持发掘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出土的青铜镞把西藏使用青铜的历史由原来普遍认为距今约2000年(第八代吐蕃赞普时期)提前到距今约4000年。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西藏高原古代文明起源,意义重大。 --侯石柱

我对西藏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每当说起高原的人或事,我的思绪就会一下子驰骋到雪域,心中整个地都会为冰峰、羌塘、雅鲁藏布和布达拉所占据,就会想起在藏区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日日夜夜,十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在遥远的雪域,我饮到酸甜的酒,听到高亢的歌,看到优美的舞,遇到纯朴的人,寻到古老的梦。最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拉萨曲贡遗址的发掘。在拉萨郊外这个古代文化遗址里,我和我的同行与藏族先民直接交流,我们探访到西藏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的远古农牧文明。在感受高原烈日的光焰时,面对着雪域先民的遗迹遗物,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号称世界第三极的远古的辉煌。

初涉雪域

1989年5月中国考古学会年会在长沙举行,我与同窗索朗旺堆在会议上不期而遇,当时担任着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他,向我表达了请考古研究所派员参与西藏地区考古发掘的愿望。就在长沙年会一个多月以后,我高兴地收到了雪域高原的盛情邀请。于是在当年夏季,我完成了一次近乎是梦中的旅行。后来我才领悟到,这次穿越世界屋脊的旅行,让我饱览了高原神奇的风光,让我探访到雪域居民的古今世界,它还以我从未体味到的强大力度磨炼了我的意志,它使进入不惑之年的我有了在其他境遇中不可能获得的人生体验。

初次进藏并没有领教到唐古拉山生命禁区的威胁,而是由北京乘直航班机直飞拉萨。对北京而言,拉萨离太阳的距离毕竟近了3600多米,阳光更加灿烂,风光更为清新,但是低氧的空气却让人心跳加速,头痛不止,吃饭不香,入睡无眠。在藏期间,我的心脏搏动的频率始终在每分钟130次上下,每日只能维持3小时左右的浅睡眠。种种不适的感觉,并没有冲淡我初涉雪域的兴奋,也没有退却我深入探访高原的信心。

身体经过了几天的调适,感觉活力有了些许增加,在索朗旺堆主任的陪同下,开始了为期近1个月的野外考察旅行。考察的路线是先由川藏公路往东至林芝,再由林芝向西折,经山南至日喀则,然后绕过羊八井返回拉萨。一路重点考察的地点有林芝杜布石器地点和石棺葬墓地、朗县列山吐蕃墓地、乃东吐蕃墓地、琼结藏王陵等处。沿途众多的寺庙与飘飘扬扬的经幡,向我们展示着藏传佛教的现代氛围;山间高耸的陵墓和大大小小的遗址,向我们传导着高原文化的古代信息。高山牧场牛羊成群,河谷盆地麦浪翻滚,一派现代农牧文明景象,眼前的一切时时让我的思绪跃入到远古。就这样,探求高原农牧文明的演进,追寻它的源起,成了我心中开始酝酿的第一个西藏考古的学术课题。

穿越巍峨雪山,渡过澎湃藏布,我们不难发现,雪域不仅有奇险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璀璨的远古文明。拉萨北郊的曲贡村遗址,是我计划进行发掘的一个重要预选目标。曲贡,在藏语里是"水塘"之意,"曲"就是水,"贡"则是堰塘。曲贡村因早先有个大水塘而得名,现在水塘早已消失,但村名依旧。曲贡村位于拉萨河谷的北部边缘,在拉萨城正北5公里处的色拉乌孜山脚下,东面不远处就是黄教名寺色拉寺。由遗址南眺,可以清晰地望见雄伟的布达拉宫;登上布达拉 宫北望,更可对遗址一览无余。曲贡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 游地区,它的主要内涵应当代表了西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断面 ,很有发掘价值。 在离开拉萨返回北京的前一天,我又一次来到曲贡村。这次在一处因取土而破坏的地面,发现了一处居住遗迹,这是一个方形建筑基址,有石块砌成的壁面,居住面上散落着大量的木炭与草木灰。一见这黑黑的木炭,令我眼前顿时发亮,采到了木炭标本,就等于是拿到了判定年代的钥匙。采集起足够的木炭标本,我心头涌现出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回到北京,不待身体缺失的氧气补足,还没有完全摆脱那种晕眩状态,我抓紧将木炭标本送到了碳-14实验室。没过多久实验结果就出来了,这个编号为ZK-2334的木炭标本,年代测定为距今3115年。我知道这个数据代表的只是曲贡遗址上层遗存的年代,它的下层的年代肯定还会早出一些。就是这个年代数据也已经让我觉得很踏实了,它至少是在前吐蕃文化的范围以内,表明曲贡遗址的主要内涵是属于史前的。不用说,是这个年代数据坚定了我的信心,由此我便下了决断:我们在西藏开展考古工作,就从曲贡遗址做起。

在我初入西藏1年之后的1990年夏季,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带着国家文物局核准的考古发掘证照,带领着新组建的西藏考古工作队,又一次登上了西进雪域的旅程。

“水塘文化”

曲贡遗址的发掘连续进行了3个年度,先后进藏参与这项工作的有10多人。我们有时由空中飞抵拉萨,有时则由陆路穿越雪域。队伍最大时有6个人,那次是由青海格尔木乘汽车经青藏线入藏,全体人员都经受住了高山缺氧的严峻考验,头痛和呕吐自不能免,在彼此的关照下平安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

沿途的冰峰,晶莹剔透, 虽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雄伟,但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却使人永不能忘怀。 由日落西山迎得日出东方,一昼夜的颠簸,谁都没有合一下眼。 当疲惫的汽车缓缓行进在拉萨河谷时,海拔高度已经下降了2000米。抬头向车外望去, 阵雨洗涤过的天空中现出了两道叠合的彩虹,是这难得见到的霓与虹将我们引导进了拉萨古城。我的一位年轻同行说,这应当是一个好兆头。

1990年8月18日,我和我的同行进驻曲贡发掘工地,宿营地是离遗址不远的部队营房。在大体安顿好以后,当天就进行了环境调查,确定了具体发掘地点。20日发掘正式开始,通过小面积试掘,工作很快全面铺开。来往的僧尼路过这里,赶着牛羊的牧童经过这里,他们不知道这平日里走惯了的山脚下,会有历史遗留下的什么宝藏。

由于受山洪冲刷,遗址被分割成若干条块,保存不佳。但在一个月后第一期发掘工作顺利结束时,收获却超过了我的预料。在接下来的1991、1992年田野工作又持续了两季,遗址保存较好的部分全都进行了发掘,遗址的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发掘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发掘揭露的遗迹主要有灰坑和墓葬两类,出土遗物有玉石器、骨器、陶器、小件铜器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石器以打制的占绝大多数,以石片石器为主。石片石器普遍采用预加工技术制作,先在核体上整形修刃,工艺简练。打制石器主要类型有敲砸器、砍砸器、砍斫器、斧形器、凿形器、切割器、刮削器、尖状器、尖琢器、石钻和石镞等。见到少量细石器标本,多见细石叶,不见典型细石核。出土的磨制石器和玉器很少,但制作十分精致,采用了穿孔和抛光技术,主要器型有梳形器、锛、镞、刀、齿镰、重石、研色盘、磨盘与磨棒等。骨器有一定数量,品种比较丰富,锋刃磨制较精。主要器型有锥、针、镞、笄、饰牌、刀、梳形器等,其中以骨锥数量最多。

曲贡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制陶采用了手制轮修技术,陶器的成型、装饰、焙烧都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平。陶器主要器型有单耳罐、双耳罐、高颈罐、大口罐、圈足碗、豆、盂、单耳杯、圜底钵等,多见圜底器,绝不见平底器。陶质以夹砂灰褐色、黑色、褐色为主,很少红陶和红褐陶,有十分精美的磨光黑陶。陶器的装饰采用磨光、磨花、剔刺、刻画等工艺,不见拍印纹饰。纹样多见菱格纹、重菱纹、戳点纹、划纹、折线纹、三角纹、圆圈纹、网纹、附加堆纹等。

曲贡人制陶采用的磨花装饰工艺,是一种非常精致的工艺,过去国内史前考古还不曾有过类似的发现。它是在陶器表面打磨光亮后,再磨出糙面作底纹,使保留下来的光面构成素雅的图案,这种无彩的装饰胜于有彩,是曲贡人独到的艺术创造。

曲贡遗址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许多独到的特点,它为我们展示了雪域高原远古一支农牧部落的文化,为探索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的开发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从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上看,它晚于以往在西藏昌都发现的卡若文化,碳-14测定的年代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曲贡遗址的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间。当然这个上限还不是实际上的最早年代,估计还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年前。

后来的调查证实,与曲贡遗址文化内涵相同的遗址,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还有一些发现,如贡嘎县的昌果沟遗址和琼结县的邦嘎村遗址,都见到性质相近的文化堆积,表明这是具有一定分布范围的富有特点的古代文化遗存,可以将它命名为"曲贡文化"。如果译成汉语的话,应当称作"水塘文化",只是这名字就显得不那么雅致了。

雪域早期农牧文明

说到西藏,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珠穆朗玛,还有冈底斯和唐古拉,一片冰封的世界。在某些研究者看来,在冰峰叠嶂的雪域,没有孕育发达的原始文化的条件,西藏的人种与文化可能都是由周边的外部移入的,而且这种移入是很晚才发生的事。事实果真如此吗?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现代藏族中至少存在可以辨识的两个基本的人类类型,概括称为长颅型和短颅型,前者分布于西藏东部,后者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东部类型形体高大,我们熟知的康巴人就是典型的代表。曲贡遗址出土的一具人的完整头颅骨,人类学家鉴定认为属中长颅型,接近现代藏族人的东部类型。可以确定曲贡人是拉萨河谷地带的土著居民,他们创造的文化为高原腹地的古代土著文化。高原的原始文化并不是由外部植入的,而是在本土孕育发展起来的。

选择拉萨河谷地带聚居的曲贡居民,已经有了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的经济生活传统。曲贡人有大量的砍伐类石器,可用于砍伐灌木丛,开垦河谷地带的土地。还有不少切割类的石器,可以用于谷物的收割。曲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它们是粉碎谷物的必备工具。这些磨盘多数形体很大,有的一个人搬动感觉还挺费劲,它们原先可能是放置在居址内固定的位置,不会经常挪动。磨棒一般为椭圆状的馒头形,正好握在掌中。这种磨具的臼窝很深,应当是用于粉碎谷物的,它让我们联想到曲贡人的主食可能为面食。当时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并不清楚,可能就是青稞麦之类。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代要湿润一些,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过去藏汉文献记述西藏腹地的农耕文化出现很晚,充其量不过是公元二三世纪的事。曲贡遗址的发掘证实,西藏腹地农耕文化的出现,不会晚于距今4000年前。

曲贡居民在农耕之余,还驯养家畜以补充生活来源。曲贡遗址出土的大量兽骨中,属于家畜的有牦牛、绵羊和狗。曲贡家牦牛个体不大,细角,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家牦牛。牦牛在英文里念作yak,与藏语完全相同。从语源学的角度追溯,牦牛确实是起源于西藏高原的,但过去并不知道野牦牛的驯育年代。曲贡遗址的发现提供了确切的答案,家牦牛的驯养在曲贡文化时代就已经完成了。出土的绵羊骨骸为藏系大角绵羊,体形很大,当是由西藏野生盘羊驯化得来。牦牛和绵羊这两种家畜遗骸的出土,表明农牧结合的经济模式在西藏地区很早就出现了。当然这两种高原家畜驯化成功的年代,肯定应当要早出曲贡人生存的年代。

曲贡人在农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是狩猎。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狩猎工具,也发现了许多野生动物骨骸,种类有马鹿、麝、野猪、藏野驴和涉禽等。在灰坑中还发现了一些鱼骨,表明渔捞也是当时的一个辅助经济手段。 与畜牧经济相关联的发现,值得说道的还有"梳形器",它有排列均匀的小齿和便于抓握的手柄,多用石料精磨而成,先后出土10多件。它既不像梳,也不是锯,用途令人费解。后来有个意外的机会参观拉萨地毯厂,看到工人们编织地毯所用的打纬器具,正是一柄类似曲贡遗址所见的梳形器。这一定就是答案了,梳形器表明曲贡人有了建筑在畜牧经济基础上的毛织工艺,他们已能生产毛毯之类的御寒产品。类似的梳形器在新疆,在甘肃和青海地区的古文化遗址中也有一些发现,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它表明古代西部民族拥有相似的毛织工艺。

磨盘、牦牛、藏绵羊和梳形器,是雪域存在早期农牧文明的几个重要证据,这应当是曲贡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之所在。

向青铜文明的门槛迈进

在曲贡遗址首次发掘就要进入尾声时,我们突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在我的发掘日志上记录的这个发现是1990年9月15日。那天临近中午的时刻,发掘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我正盯着面前的探方,观察着地层上的些微变化,突然身后传来呼唤我的声音,同事古方来到我面前,只见他将握着的手掌慢慢展开,我看到那掌中竟是一枚带着铜锈的箭镞!

铜镞出自古方负责的103号探方中,它埋藏在12号灰坑内。这铜镞与大量的打制石器共存,它在雪域高原的腹地出土,确实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发现,我们作为发掘者,没有接受这个发现的准备。也难怪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些藏族学者对这个发现也感到不易于接受,因为人们在过去努力构建的藏学体系中,并没有留下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容纳它。

这枚铜镞形体端正扁平,短铤,边锋微弧,刃缘锋利,长37、宽14厘米,厚不及1毫米。造型明显是仿自更早的骨镞,遗址还出土过一件型制相近的磨制玉镞。铜镞送交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进行了鉴定,经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测定,显示铜镞为锡铜合金,含锡量为1251%,含铜量为8367%,属于配比相当规范的青铜。同时进行的金相观察证实,铜镞为铸造青铜组织。冶金史专家对这枚铜镞最终的鉴定结果是:铜镞系以铜锡合金铸造而成,原料为冶炼所得,不是自然铜。当拿到专家对铜镞的鉴定报告时,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情之激动自不待言,我为由铜镞而表现出来的对西藏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估价过低而惭愧。后来我在一篇刊发在《中国文物报》和《人民日报》等报纸上的新闻稿中,是这样评述曲贡的重要发现的:

曲贡遗址青铜镞的发现意义重大。首先是它的时代与中原夏文化和早商文化相当,但这肯定不会是西藏地区开始使用铜器的时代,应当还能追溯得更早一些。其次是铜镞为消耗品,以铜铸镞表明当地当时的青铜冶铸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其三是铜镞合金成份配置合理,表明当时已有较为发达的冶金科学理论。其四是铜镞形态较为原始,遗址上还见到形状相同的玉镞,表明它应属当地产品,不大会是传入品。据此可以初步推定,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已经迈开了跨入青铜时代的步伐。

由拉萨曲贡遗址的发掘,自以为应当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西藏腹地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向青铜文明的门槛迈进。

埋葬与信仰

埋葬制度体现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曲贡人采用埋葬的形式安置亡灵。他们将墓穴掘成方形或长方形,用选择过的石块垒成墓室,石块垒成的墓室象征死者生前的居所。葬式有曲肢葬和二次葬,有单人葬,也有合葬。合葬墓以实用陶器随葬,单人葬没有见到随葬品。

古代民族无不都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多神的世界里,人们用自己造作的众多神灵统摄着心灵,打发着艰难的岁月。曲贡文化居民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也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天地,他们有原始的宗教仪式,有表明自己信仰的特殊方式。曲贡人在大量的石器上涂有红颜色,石器的砾石面上和石片疤上都能见到红颜色,有的石器是斑斑点点,有的则是通体涂红。涂红石器比例相当大,要占到全部石器的五分之一以上。遗址同时还出土了制作红颜色的大量研色盘,还有专用于盛储红颜色的小陶瓶和借作调色盘使用的大陶片。经测定红颜色为赤铁矿粉末,色泽鲜艳耐久。红色在史前人的眼中,是生命与力量的象征,过去在世界各地的史前遗址中也发现过一些器具涂红和人骨涂红的例证,不过像曲贡居民这样在大量的打制石器上涂红,以前还没有见到过。曲贡人崇奉红色信仰,在石器上涂红,也许是想赋予石器以力量,这体现了他们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所作出的一种特别的努力。

曲贡遗址还发现了人祭和牲祭遗迹。曲贡人有牲祭习俗,以动物作牺牲,祭祀神灵。发掘时在灰坑和地层中,发现了完整的狗骨架和秃鹫骨架,这应当是牲祭遗存。在两座灰坑中还发现了完整的人骨架和环切的颅盖骨,这可以认定为人祭遗存。我们不能确知的是:这样的人祭与牲祭是基于什么动机,当时祭祀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对于一些重要的神灵,古代人类常用贡献生命的方式来表明虔诚,人祭正是这种虔诚最高的体现。

曲贡人还通过陶艺体现自己的信仰。出土的两件陶艺作品非常引人注意,一件是浮塑的猴面,另一件是捏塑的鸟首。猴与鸟都是古代藏族怀有特别感情的动物,通过陶艺表现它们的形象,不会是寻常的艺术品。

曲贡遗址的海拔为3680-3690米,比拉萨城高出20多米,比过去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高出500多米,是中国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址。它被评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后来又获得社会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发掘研究报告《拉萨曲贡》已经出版。我不能忘记先后参与过西藏队工作的同伴,真诚感谢他们的精心合作,我们共同揭示了雪域高原远古文化中辉煌的篇章。

拉萨是一座著名的阳光之城。它有着世界闻名的宗教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拉萨一直有着神圣的色彩,但它的风景也是无限美好的。这里有许多奇妙而美丽的风景。拉萨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氛围,当然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来拉萨,首先要去布达拉宫,感受建筑本身的震撼,以及藏在布达拉宫背后的传奇。布达拉宫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建筑。这座传说中的宫殿有着非常明显的藏式风格。它矗立在一座山上,气势雄伟。整座宫殿堪称艺术殿堂。而且布达拉宫还有数不清的宝藏,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传承了很多古代文化。如此辉煌的宫殿值得人们钦佩。如此宏伟的殿堂,在周围雪山和巍峨高原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气势,让人深深陶醉,印象深刻。如今,布达拉宫被视为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象征。它就像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也是人们称之为“世界屋脊的明珠”的原因。这座宏伟的宫殿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如此震撼的气势是无可替代的。再加上宫中收藏的雪域文化瑰宝,简直举世无双。拉萨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大昭寺也很受欢迎。大昭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寺庙。它是西藏第一座寺庙。这座端庄典雅的寺庙庄严、雄伟,又有些华丽。走进寺庙,延续千年的酥油灯是人们心中最纯粹最虔诚的愿望。大昭寺历史悠久,所以也有很多典故和传说。而且大昭寺的建筑非常独特,高耸的高度,明亮的金色屋顶。这样的寺庙能让人体会到宗教的虔诚和神圣。如果你想了解阿萨的风土人情和拉萨的独特风情,那就去热闹的八角街吧,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商业区,有着浓郁的藏族特色。商业街虽然发达,但依然保留着古城的原貌和居住风格,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具有藏族特色的商品,漂亮的藏族饰品和服饰,还有很多传统美食。说到美食,拉萨的美食也很有特色。独具特色的青稞酒、藏族小吃、牛肉消费都是非常有名的地方美食。/p

古埃及人

世界都承认埃及是文明古国之一,要了解古人自然要从文明古国开始。即使是文明古国也只能追溯到5000年,再久远的事因文字尚未产生,而口头流传的内容都被历史学家圈定为“神话”,所以只好从5000年开始了。自公元前3130年,纳尔迈尔(希腊文称作美尼斯)统一了上下埃及至今已有5000多年了。当时的古埃及人民不但定居在尼罗河畔发展了农业,随后又神奇般地创造了众多闻名于世的古代奇观,古埃及灿烂的文明不但照亮了非洲,也引来了地中海周边艳羡的目光。

伟大的古埃及创造了伟大的古文明,但古埃及人是谁,是什么人种却无人知晓。就是到了今天,古埃及人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都一直争论不休,确定不下来。

如按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和古希腊权威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都认为古埃及人是黑种人,《圣经》中也认为古埃及人是“含”的后代(“含”是“哈姆”的同义异译),古埃及人自称KMT,其后常用的Hamite(闪米特人)一词,即源于此词,此词亦以Ham形式见于《圣经》,这是“法老语言中用以黑色的最有力的一词”。古埃及从新石器时期的幼年直到本地人建立王朝的终结,居民一直是非洲黑种人。

我国 周庆基 先生在《世界著名古代王朝》“古代埃及”部分,也认为古埃及人体格较大,皮肤黝黑,与现代埃及人完全不同。然而有些人不相信黑种人能创造出古埃及那辉煌的文明,所以坚持认为生活在古埃及并创建古埃及文明的应该是白种人,孰是孰非?古埃及人的种族问题被白人专家,学者、权威们炒成了千古之谜,这是可笑还是可悲?

据科学家考证,古埃及人是第一批接触外星人的人,所以古埃及才会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众多人造奇观和许多天文、医术、数学、智慧的内涵。

那么,古埃及有没有地球人与外星人的混血儿?纳尔迈尔为什么是鹰(鸟)头人身的混合体?由于猿猴变人说占据着“科学”的地位,即使有,科学家也不会或不敢承认。

2古印度人

印度也是文明古国之一。既然找不到真正的古埃及人,再看看古印度人吧。当我们翻开历史查找时,在最古老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却记载着魔王、无头怪、金翅鸟王、猴王等神怪的故事。另一部同时期(公元前三、四世纪)的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主要记述了“蛇人”和“鸟人”对立而引发出整个印度的一场纷战。但印度人什么样?难道都长的奇形怪状或人兽、人禽(鸟)混合体的样子吗?由于古印度大多时间都被分割成众多的小邦国,真正古老的、土生土长的古印度人似乎早已被人遗忘,只知后来的达罗毗茶人和雅利安人反倒成了古印度的主要人种。

据印度古老文献《梨俱吠陀》卷末记载:创世之初,众神割裂了巨神布鲁沙的身躯以造万物,以其口为婆罗门,以其双手为刹帝利,以其双腿为吠舍,以其双脚为首陀罗。所以印度自古以来便规定“婆罗门”是侍奉神的祭祀和僧侣们的第一等人,王公贵族及武士们为第二等的“刹帝利”,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商人、小手工业者、自由农民都属于第三等的“吠舍”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奴隶和雇工则是低等的“首陀罗”了。尽管首陀罗已处于最后一等,但还有更悲惨的等外品、不可接触的贱民(多为不同等级人的混血儿)而被称为“旃陀罗”。

印度人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据说是远古时代的“神”所划分的。所以在各种姓之间界线森严、不得往来、更不许通婚,否则将被开除等级,打入贱民之列。就是到了廿一世纪的今天,印度人(尤其是在农村)仍保留着这种不合理的种姓制度残余。

真正的古印度人是谁呢?是原始的澳大利亚人种?还是达罗毗茶人?或是从欧洲来的白色人种雅利安人?

在近代的各个研究领域里,不仅是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就是古代文明的出现似乎也不能离不开欧洲的白色人种。为什么?

3古中国人

中国也是文明古国之一,但她不同于印度和埃及,居然将自己的祖先“丢失”了。中国的历史是连贯的,中国的古人被称为华夏人。

既然中国的历史有连贯性,中国的古人为什么叫华夏人呢?古往今来有很多解释(后文再作介绍),笔者根据中国的历史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的历史是从“三皇五帝”开始记起的,而三皇之首的伏羲之母“华胥氏”可谓中国人的始祖母了;说到夏,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国号。中国的人类史和社会史正是由华胥氏的“华”与夏朝的“夏”演化而来,两个源头合起来的结果,便成为代表中国的“华夏”二字。

华夏人自然也要从三皇的伏羲时代算起了。相传华胥氏与龙(雷神)夜梦成交,孕12年始生伏羲,伏羲虽长得人首龙身,但自幼就显出憨厚诚实之态,长大后遵母命去东海与风师、雨伯对话学习,再返昆仑找太阳神观察日月,而悟出乾坤变易之深奥哲理。

三皇之二的女娲生来就具有神性,相传她曾炼石补天,又在河边用黄土造人,又顺从天意嫁了其兄伏羲,为人类如何生息繁衍做出了典范。

自伏羲传世十五代,天下太平。直至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就是到了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连年争战,烽烟四起,华夏儿女仍然是人才辈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管子、庄子、孙子、列子、申子、武子、文子、杨子、吴子、尸子、晏子、惠子、慎子、田子、告子、娟子、苏子、荀子、邹子、鬼谷子、季文子、范武子、魏庄子、韩献子、范宣子、赵简子、晏桓子、邓析子、欧冶子、齐武子、田成子、赵襄子、魏公子、尹文子、韩非子、尉缭子、高石子、弦唐子、耕柱子、宋荣子、公输子、中行恒子、公孙龙子、鲁仲连子……数不尽的哲人、学者、仁者、智者纷纷涌现。百家诸子风起云涌,出现了人类史上的“中国奇迹”!

古中国人对世界人类的贡献何其多,今人只知古中国有四大发明,其实又何止十大发明?除四大发明外,人体血液循环、铸铁工艺及共熔炼钢法、枪炮、瓷器、石拱桥、铁犁等,因篇幅关系不能全部一一列举,现仅列举两项十大发明之外的贡献吧。

①古中国人对“机器人”的开发可追溯到公元前西周时代,如《列子向汤》中记述,周穆王姬满到西方巡游,回朝经过昆仑山下,遇到一个叫偃师的人,让木偶人(机器人始祖)为穆王表演各种技艺,“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运送军粮,就更接近机器人了……

②从中国古籍《春秋》、《淮南子》、《汉书》等著作中发现,对日食、哈雷慧星、太阳黑子、新星、超新星的记载都是世界上最早、最详细、最准确的,这均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依据。而中国现代的一些堪称科学家的人,只顾盲目地学习西方科学,却放弃总结老祖宗为我的留下的科学知识遗产。

同是公元前的这段时间,世界上虽也出现了不少人才,但没有华夏大地和古希腊这样集中,这是为什么呢?东方的“中国奇迹”和西方的“希腊奇迹”虽然都是人才辈出,但中国人谦虚地称这些人为“子”(如上所列),而希腊人却骄傲地称他们为“父”,诸如:科学之父→泰勒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第、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历史之父→希罗多德……从这点上就能反映出不同人种的不同性格。

4古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人实际上就是阿摩利人。

公元前1894年,苏姆阿布率领一支阿摩利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创建了古巴比伦王国。初建的一个世纪里实为一个小邦国,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才逐渐强大起来。经过30多年的征战,先后灭伊新王国、占领马尔格、击败埃什努那、击退埃兰大军、灭掉拉尔萨、攻占玛里、征服亚述,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建立了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强大巴比伦。

如果说根据汉谟拉比的雄才大略说他是古代史上的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现代人一定能接受。但汉谟拉比却自称是神的后裔,声称:“玛尔都克神召唤我来治理人民,并把幸福赐给国家。”汉谟拉比这种说法是有意将王权神化,还是另有原因?那就让我们从另一方面求证一下吧。

堪称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亲自主持制定的,可以说该法典是汉谟拉比的法学著作,但3000多年他的思想却影响着后世,纵观后来的亚述法典、赫悌法典、犹太法典、乃至古希腊法典、古罗马法典都在尽力模仿汉谟拉比法典。试想:汉谟拉比是如何有超越后人的知识和智慧呢?

汉谟拉比时期古巴比伦人又是如何了解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其它行星?又是通过什么仪器和计算发现“黄道”的?又是根据什么为黄道上的白羊、天蝎、双子、巨蟹、天秤、狮子、宝瓶、双鱼、人马、金牛、室女、摩羯等12个星座命名?又是根据什么制定7天为一周?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人哪来的那么多天文知识?

纵观历史,凡与神有关的民族为什么都有超越时代的天文知识?这些天文知识是猿猴告诉他们的,还是自诩为“神”的外星人告诉他们的?不然3000多年前的古人在缺乏现代观测仪器和设备的条件下,又是如何掌握那么多天文知识?

5古犹太人

从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依德、海涅、卡夫卡……这些现代人中,也许可以了解犹太人的聪明才智,犹太人就是以色列人。当今的以色列人为什么能掌握世界的经济脉搏和科学的发明?这也是我们要研究她的原因。

古时候称犹太人为希伯来人,要了解希伯来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参看、学习他们的《圣经》,今天被基督教称为《旧约全书》的文献。因为该书不但记录了耶和华创世的传说,也纪录了希伯来人的历史、法典和箴言。

在希伯来人的历史传说中会让人发现,被往日说成“神话”的内容却包含着某些超越时代视野的真实记载。

在《创世纪》第十九章,上帝(在古希伯来语中“上帝”是指“天空中来的人”,因而推断上帝耶和华很有可能就是掌握着高科技的外星人)要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座罪恶之城。他派两名天使通知罗得带领全家逃离城市,天使带领罗得全家出了城,对他说:“逃命吧!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灭。”

他们逃出之后,“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到了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向所多玛和蛾摩拉及平原的全地观看,不料,那地方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

那两名天使为什么对罗得强调:“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天空中来的人用什么方法能够在瞬间毁灭两座城市?罗得的妻子回头一看,为什么会带来灾难?那两座被毁灭的城市为什么会烟气上腾?人们一直解释不了,所以将这段历史沦为神话。直到1944年,日本广岛、长崎被原子弹炸成废墟后,再重温这段文字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原子弹才能一下子毁灭整座城市,只有原子弹爆发的光辐射才能对看它的人造成致命的杀伤,只有逃离平原才能避开原子弹爆炸时产生冲击波的危害,只有原子弹爆炸才能形成那冲天烟云。

我们真应该感谢远古时代的希伯来人,他们忠实而具体地记录了那些当时他们还不理解的事情(因古人没有原子、核子的概念,只好以“硫磺与火”替代),使今天的人们面对这一切时能够重新思考。

现在我们再来重新思考古希伯来人留下的人类起源传说就不一定是神话了,而是含有一定科学的成分了。

《创世记》中,上帝不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吗?(也许只是希伯来人的始祖)十九世纪的赫胥黎、达尔文可以不理解,因为那个时代尚没有克隆复制技术,更没有DNA基因繁育技术,但掌握着高科技的外星人或许和当代蒸镘头、烤面包一样,只是极普通的小技术。今天已经进入了廿一世纪,我们就不难理解,亚当或许就是耶和华的克隆人,夏娃则是利用亚当肋骨中的DNA繁育出来的。

往日的神话能用科学方法解释了,还叫神话吗?为什么非要将事实打入神话的冷宫,再创造猴子变人的新神话呢?

可以想象古希伯来人比古埃及人更早地接触了外星人,或是他们本身就是外星克隆人的后裔,所以凭着这种遗传的智慧基因,才可能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科学家所占人口比例在世界名列前茅。

6古希腊人

从泰勒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亚、毕达哥拉斯、芝诺、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克拉、留基伯、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希波克拉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利斯塔克、阿基米德、希罗多德、盖伦、托勒密……从“希腊奇迹”到“荷马时代”……各种历史环境中人们对这些大思想家和科学巨匠不由得肃然起敬!他们不仅是古希腊人的代表,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样奇迹!从而,世界各民族不可否认的希腊人既聪明又勇敢,这从他们历代传说中也能得到证实。传说能替代事实吗?就是发明“人猿同祖论”的赫 胥黎 教授也不得不承认道:“古代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多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但奇怪的是,这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睡半醒的梦,预示着事实。”

传说能否预示事实,还是让我们验证一下吧。在举世闻名的古希腊神活传说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悲剧故事:

大约距今4000年前左右,克里特的米诺斯王的儿子安德罗奇斯在雅典被杀害了,暴怒的米诺斯王为了给儿子报仇,便对雅典发动了一场偷袭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强迫雅典国王埃古斯每年向克里特进贡七对童男童女,以供给王后帕西菲与公牛交配所生的牛头人身怪物米诺陶洛斯当食物。到第三年进贡时,雅典王子忒修斯为了百姓,决定作为七对童男童女中的一员,前往克里特岛杀死那个牛首人身的吃人怪物米诺陶洛斯。当忒修斯来到克里特岛克洛索斯王宫时,米诺斯王的美丽公主阿里阿德涅立刻爱上了这位年少英俊的雅典王子,忒修斯对公主也是一见钟情,于是公主帮助忒修斯进入带有双斧标志的迷宫,忒修斯勇敢地将深藏在迷宫内的怪物米诺陶洛斯杀死。随后王子带着公主及当时做贡品的孩子们一起乘船返回雅典。在归程途中,由于命运女神的安排,忒修斯王子失去阿里阿德涅而悲痛,忘记了事先同父王约定的暗号,将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雅典王埃古斯遥见黑帆船驶来,以为儿子死了,顿时痛不欲生,跳海身亡。后人为纪念他,便将这海叫埃该海(爱琴海)。

神话传说中的克里特岛虽然存在,但克里特王国、米诺斯王、王宫和刻着双斧标记的牛头人身怪物藏身的迷宫是否存在呢?希腊历史中没有记载,所以这段悲壮的故事便成了神话传说。直到1900年,考古学家伊文思等人到克里特岛进行考古,才解开了这个神话传说之谜。伊文思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占地 两万平方米 的克洛索斯王宫废墟,以及刻有双斧标记的迷宫和刻有文字的泥板。并著有《米诺斯王宫》,介绍了公元前3000左右的克里特文明。这一切都证实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国是真实的存在过。

由此总结出:凡是目前科学还无力解释的史实内容,往往暂时寄存在神话传说里,待科学发现后,再承认神话传说中确有真实的成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也应该相信先人留下的传说,因为任何父辈没有理由欺骗自己的晚辈,因传说者的水平或口头叙述(人们不可否认语言产生在文字之前,在没有文字之前只能靠口头传说),可能有用词不当或夸大缩小之处是可以理解的,但它都是以事实为原形。至于猿猴变人是以长相近似的一种天真幼稚的臆度为主,不具备事实基础(该说法的事实基础不外是硬将猿骨化石错认成人骨遗骸)的新神话而己。还有什么理由非得让人相信它是“科学”呢?

7古苏美尔人

在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推翻了权威的“地心说”,创建了“日心说”之前的5000多年,来历不明的苏美尔人在缺乏现代人观测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了解太阳系的?知道有许多行星在围绕着太阳运转(如图2-6)?他们又是如何知道月球的公转与自转是同步的?他们所掌握的月球自转周期与我们今天凭借精密仪器观测的结果只差04秒?神奇吗?

更神奇的是在古代亚述泥板文书中,发现了苏美尔人的一道数学计算题,其结果是195955200100100,是个15位数。而在公元前的当时,古希腊最发达的计算技术也才有5位数。这个15位数能说明什么呢?是苏美尔人的数学更发达吗?直到1975年,才被法国外太空工程学家摩利斯·夏德兰解读出来,原来这个15位数正是“太阳系定数”,可见古苏美尔人对天文学掌握的先进性和准确性,是不是让猿猴变的人望尘莫及呢?

美籍以色列中东语言兼古代史研究家塞卡利亚·席金对苏美尔人研究后认为:“与其说苏美尔文明的起源是靠外星人的帮助,不如说在以前的时代(指洪水淹世界以前)被外星人建设为殖民地,并留下了文化遗产。因此,这些外星人就是被原住居民尊奉为‘神’的人”。

古代的苏美尔人流传着,他们的“神”身材高大,是来自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