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着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籍着是什么意思? 依仗,凭借着…
问题二:藉着 什么意思 鸡是借着
例:藉着这个机会,他赶紧走出大门
意思就是借这个机会,他赶紧走出大门
问题三:籍和藉有什么不一样(意思) “籍”和“藉”
“籍”和“藉”,一个竹头,一个草头:两字有可以通用之处,也有不能混用之处。
《说文・竹部》:“籍,簿书也。”段玉裁注:“引伸凡著于竹帛皆谓之籍。”又《释名・释书契》:“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籍”的本义指名册、户口册;登记在同一名册上的人,必然有相同的隶属关系,因而现代有“户籍、国籍、党籍、军籍、学籍”之类的说法。“籍”又可以引伸指装订成册的文字或图画作品,成为“书”的同义字,如“史籍”就是史书,“古籍”就是古书,“书籍”两字常并列成词。
“藉”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jí,与“籍”相同,表示践踏的意思。常见“狼藉”一词,狼是一种伤害人畜的野兽,传说狼群常在窝里垫草而睡,起来时便用脚乱踩乱踏一阵,因以“狼藉”形容纵横杂乱的样子,如“杯盘狼藉”;(清代翟灏《通俗篇》:“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又引伸为破败不可收拾的形象,如“声名狼藉”。“狼藉”有时也写作“狼籍”。
“藉”字的另一个读音是jiè,与“借”相同,本义是放置祭品礼品的衬垫物,也泛指用草编成的垫子。衬垫是从下面说的,从上面说则是依托,故“藉”又有依托义,与“借”义相近。《简化字总表》列有“借/藉”一组,以“借”作为“藉”的简化字,但只限于两字音义相同者。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应注意之事项:第一,作名册或书本解的“籍”,千万不能错写作“藉”。
第二,“狼藉”和“狼籍”可以通用,但此词源于“狼藉草而卧”胆应以草头的“藉”为合理,故《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列有“狼藉/狼籍”一组,确定以“狼藉”为推荐词形。
第三,根据《简化汉字表》,读jiè音的“藉”字,字义与“借”相近的,如“藉故、藉口、凭藉”,都应简化为“借”,但“慰藉,蕴藉”仍用“藉”。
附带说一下。有人把“籍”字写作“笈”,这是错误的,两字虽然音同,部首也同,但“籍”是书本,“笈”是书箱,彼此并不是一回事。
问题四:籍贯是什么意思 籍贯,是祖居地或原籍,详细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原籍地是原来的籍贯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问题五:原籍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籍是指你一出生所办的户口的所在地,所以你的原籍应该是A
问题六:籍着新春之际是不是这个籍 不应该是借么。。。
问题七:双籍统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双籍统一的“双籍”,指的是学籍和户籍,双籍统一是指学籍在某个学校,户籍在学校所在的区,这就是双籍统一或一致。
问题八:籍贯是什么意思到省还是 籍贯是省,你户口所在地的省市
江州珠泪明•盛于斯《烛影摇红》词:“不寄相思一字,湿青衫丶江州珠泪”。
鲛绡血泪明•徐子照《玉奴娇•秋感》词:“鲛绡血泪香红湿,精灵化作山头石”。
鲛绡红泪清•方文席《河满子•客归》词:“简得鲛绡红泪,今朝借作招魂”。
鲛人玉泪清•魏际瑞《倒菩萨鬘》词:“盈盈夜水双星隔,寒槎仙路西河客,秋雾薄生绡,鲛人玉泪娇”。
以上词中所用的 “江州珠泪”丶“鲛绡血泪”丶“鲛绡红泪”丶“鲛人玉泪” 这四条用典形式,正是运用了我在 《典故溯源•芙蓉人面》 一文中提出的 “连珠式共字带典法”。这四个词组丶每条词组都共用一个 “泪” 字,现逐步进行分析,“江州珠泪” 便得出 “江州泪”丶“珠泪” 两个词组;“鲛绡血泪” 便可得出“鲛绡泪”丶“血泪” 两个词组;“鲛绡红泪” 便得出 “鲛绡泪”、“红泪” 两个词组;“鲛人玉泪” 便得出 “鲛人泪”丶“玉泪” 这两个词组。分析出来的共计七个(除一个重复的 “鲛绡泪” 外)小词组,明眼人看来,便是五个不同出源的几个很有名的有关悲伤流泪的典故。按照不同内容的典故进行划分归类,第一个典故是 “江州泪”,第二个典故是“珠泪”、“鲛绡泪”、“鲛人泪” 这三个形式,第三个是“血泪”,第四个是 “红泪”,第五个是 “玉泪”。现分开来谈。
第一个 “江州泪” 典故,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诗 。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丶文人。祖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贞元14年进士,宪宗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丶左拾遗丶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又不满宦官擅权丶自请外出,历任杭州丶苏州刺史。文宗时官至太子少傅,故又称之为白太傅丶白傅等。武宗时官至刑部尚书,故又称为白尚书。晚年退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篇很著名的现实题材诗作。全诗是写自己被贬到江州做司马时一次夜晚在浔阳江送客时遇一琵琶女子丶并邀请此琵琶女在他们船上为他们弹奏琵琶曲的前后之情形。原来这个琵琶女年青时是京城中一个色艺俱佳的倡女,如今却因年长色衰委身嫁到这淂阳江一个重利不重情的商人为妇。因此琵琶女痛苦的遭遇及其目前倍受寂寞的情形与作者被贬的冷酷现实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二者确有同病相怜之处,于是作者从内心发出了 “同是天涯冷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叹,一曲琵琶过后,在座的人都为之伤感、悲痛而流了眼泪,而这时的作者更是泪流满面,眼泪已将自已的衣服都流湿透了。这种情景,作者在诗的结尾是用这几句诗句形容的:
“再拔弦轴三两声,凄凄不似向前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即作者自称。江州:唐初郡名,隋代称九江郡,天宝元年改为浔阳郡,干元元年又恢复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无实权,唐制是专门用于安置被贬官员的虚衔之职。青衫:古时官服的颜色按官职品级的高低而定,唐代官位低微的官员穿青色的衣服。
这句诗意即:在座的人个个被感动得伤心地哭了,而哭得最厉害丶眼泪流得最多的是我,以致擦眼泪的衣服都湿尽了。“青衫湿” 是用来形容感伤极深、流泪极多。
由于此诗影响很大,加之此句形象丰富,渲染力很强,更兼白居易其人的名气,因此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一诗句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作为咏写文人们悲伤流涕的典故在后世诗文中广泛应用,使用形式频率极高的如 “青衫泪”丶“青衫湿”丶“司马泪” 等,而这个 “江州泪” 形式也是常见的一种引用形式,现举实例以证此:
江洲泪元•乔吉《双调•折桂令•〈秋日湖山偕白子瑞辈燕集赋以俾歌者赴拍侑樽〉》曲:“待杨柳晴春风跃马,且桂华凉夜月乘槎。一曲吴娃,笑煞江州泪满琵琶。”明•杨慎《鹧鸪天•易门小饮》词:“青衫不染江州泪,已许狂歌托圣朝。”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郑素琴小记》:“江州泪渍衫痕旧,杜牧诗添鬓影新。”清•佚名《清代声色志》卷下《李爱珠》:“纵然赚得江州泪,不洒东风染杜鹃。”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十五集卷二《二洲春语下》:“总然难洗琵琶恨,空洒江州泪点斑。”曹绣君《古今情海》卷十一《情中爱•李爱珠》:“纵然赚得江州泪,不洒东风染杜鹃。”
第二个“珠泪”丶“鲛绡泪”丶“鲛人泪” 这三个典式,是另一则有关 “泪” 的典故,即 “鲛人泣珠” 的典故。
相传:南海外有鲛人象鱼一样生活在大海的海底,称鲛人鱼。鲛人鱼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就是一颗颗的珍珠,称鲛珠,又称泪珠,还能织出一种入水不湿的绡,称鲛绡。有次鲛人鱼出水寄居在一户人的家中,卖绡多日,临别的时候哭泣出一盘泪珠赠送给主人以报答多日的款待之恩。
这个典故最初见载汉•郭宪《洞冥记》,后来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丶干宝的《搜神记》中均有记录。现将《洞冥记》丶《博物志》丶《搜神记》原文录于此:
《洞冥记》卷三:“吠勒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入海取宝,宿于鲛人之室,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搜神记》卷一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成珠”。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卷下:“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一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卷下:“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一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鲛人啼珠的故事,是自汉代流传下来很古老的传说,因此后代有关写泪丶咏泪以及形容人悲伤流泪的诗文作为典故常见引用,多用作泪水的代名词,“珠泪”、“鲛绡泪”、“鲛人泪” 是这种意思最常见的引用形式,试举例以证此:
珠泪唐•李白《学古思边》诗:“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唐•刘遵古《咏露》诗:“佳人比珠泪,生感红绡薄。”宋•朱淑真《长宵》诗:“鸳帷梦展转,珠泪向谁弹。”元•佚名《孤儿记》第三八出:“最苦是无语倚栏杆,弹珠泪。”明•高明《琵琶记》第二五出:“叹一家破败,否极何时泰来?各出珠泪。”明•吾邱瑞《运甓记》第三八出:“抛珠泪湿袖襟,蒋山遥指望中蹲。”
鲛人泪宋•方岳《木稼》诗:“鲛人泪滴珊瑚枝,通身擎出青琉璃。”宋•李洪《秋日遣兴》诗:“芡嚼鲛人泪,荷凋楚客衣。”明•徐籀《浣溪沙•咏藕》词:“珠溅鲛人泪欲霜,玉弯西子臂生香。”明•金堡《木兰花慢•和竹山赋冰》词:“肠断鲛人泪点,冰纨更忍留题。”清•曹溶《念奴娇•将赴云中留下别胡彦远兼戏其卖药》词:“我亦北阮穷途,鲛人泪尽,双鬓多添白。”
鲛绡泪唐•李节度姬《书红绡帕》诗:“囊裹真香谁见窃,鲛绡滴泪染成红。”宋•李邴《宫词》诗:“鲛绡泪滴鸳鸯冷,月上栏杆照孤影。”元•佚名《双调•鱼游春水》曲:“他今夜不来呵咱身上慢,闪的我孤单,孤单不曾惯,鲛绡泪不干。清•冯瑞《念奴娇•秋感》词:“锦字诗成,鲛绡泪湿,欲寄无踪迹。”清•蒲松龄《金中戏成》诗:“河东漫寄鲛绡泪,十五年前满书箱。”
另外,这个典故不仅诗文中广泛引用,在现实口语中也为常用之词,最常见的是说一颗颗的泪水为泪珠。珠,在这儿是用来形容一颗颗的泪水清亮的象明珠一样圆润可爱,形容得非常形象而生动,这样和 “泪” 字搭配自然组成了 “泪珠” 这一词可谓绝来神配丶绝妙好词,为一颗颗的眼泪之称便成了最普通的通用口语丶众口相传丶千古不变。其实最原始之义并不是指一颗颗的眼泪,而是指泪水变成的明珠,就是鲛人所泣之珠,只是人们将它的本来面目忘记了。明•佚名《明珠缘》第四四回:“泪珠来粤海,香玉出于阗。” 这儿的 “泪珠” 就是指鲛人所泣之珠。
第三个 “红泪” 这个典故,是用的魏文帝曹丕所宠爱的美人薛灵芸的事迹。相传:薛灵芸被选入宫的时候,与父母哭别,无比伤心,流出的眼泪象血一样红,后人因称之为 “红泪”。此记初见晋•王嘉《拾遗记》卷七。现将《拾遗记》原文录于此:
《拾遗记》卷七:“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父名邺,为酂乡亭长……谷习出守于常山郡,闻亭长有美女而家甚贫,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乃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根据《拾遗记》这段文字记载,后人常引 这个典故入诗文来形容女子伤心而痛哭流泪,而 “红泪” 一词作为这个典故的一个引用形式,在诗文中多为美女哭泣时所流之泪水之称谓,试举例以证此:
红泪唐•李贺《蜀国弦》诗:“谁家红泪客,不肯过瞿塘。”宋•晏几道《采桑子》词:“睡损梅妆,红泪难溅守宫血。”明•汤显祖《阮郎归》词:“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清•纳兰性德《点绛唇》词:“微雨花间昼闲,无言暗将红泪弹。”清•钟心青《新茶花》第十回:“自问尚有爱情,谁知道皓月难圆,彩云易散。年来最多憾事,更那堪碧血痛友,红泪哭卿。”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八集卷四《香咳集选存一•哭夫子》:“赤绳虚系三生约,红泪惟馀两袖斑。”柳亚子《挽汝童子人玉》诗:“板荡苍天犹如梦,挽歌红泪早凝冰。”
第四个 “血泪” 这个典故,中心内容即指人哭泣时眼睛哭出了血。眼晴哭出血的事情在古籍中记载很多,如上面灵芸泪流成血,有人说就是 “血泪” 的出典。但真正最早记载有关哭泣泪血的事的记载,当推春秋时楚国人和氏。
据战国•韩非《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一次在楚国的荆山山上捡到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相玉的人辨别,相玉的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以为卞和在欺骗自已,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他的左腿。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抱着这块玉石献给武王,相玉的人仍说是块石头,武王于是又以欺君之罪砍断他的右腿。武王死,文王立,卞和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山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流出了鲜血。文王听说后,受到了感动,于是派人提炼此石头,果然得出宝玉,因命此玉为 “和氏玉” 或 “和氏璧”。现将原文录于此: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未经提练出来的玉石)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欺骗),乃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死亡),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指眼泪哭干了)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乃使玉人理(提炼)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由于文中有 “泣尽而继之以血” 记载,后人遂将这个故事在诗文中作为典故广泛运用,用来表示人极度伤心痛哭,而极度伤心痛哭所流之泪水称作 “血泪”,现举例以证此:
血泪唐•孙定《寄孙储》诗:“行行血泪洒尘襟,事逐东流渭水深。”明•邵璨《香囊记》第三三出:“叹空房,孤身成肮脏,时有血泪沾裳,劳织絍罢梳妆。”明•赵重道《满庭芳•菊》词:“翻疑梦,啼痕点点,血泪满征裘。”清•张坚《梦中缘》第三四出:“(小旦背哭介)只落得孤身无主,血泪空垂。”清•袁于令《西楼记》第二六出:“独伊血泪涓涓,记得尾生淹水,倩女离魂,至死情难变。”
第五个 “玉泪” 一典,是根据王昭君及三国•魏•曹丕甄的皇后之事而来。相传昭君、甄皇后二人哭泣时,流出的眼泪象玉筷一样成条状好看无比,人们称她的眼泪为 “玉箸”。这个记载见唐人著作中。
唐•白居易《白帖》:“王昭君之泪如玉箸(筷子)。又,甄后(指三国•魏•曹丕的甄皇后)面白,泪双垂如玉箸。”
另外一说是比喻鲛人的泪水。
唐•冯贽《记事珠》:“鲛人之泪,圆者成明珠,长者成玉筯(“箸” 的异体字)。”
是说鲛人的泪流在脸面上的一颗颗的圆形的就象圆圆的明珠的样子,长长地挂在脸面上的好象玉制成的长长的筷子。
由于这些记载,后人在诗文中广泛运用,除常见的有 “玉箸”、“玉筯”、“玉啼” 等等形式,“玉泪” 也是其中之一引用形式,诗文中引用多用来比喻美人伤心哭泣时脸上所流之泪水,试举几例:
玉泪宋•杨炎正《满江红》词:“寸寸锦肠浑欲断,盈盈玉泪应偷滴。”明•高濂《玉簪记•依亲》:“把酒樽前,不觉玉泪临风惆怅。”
总之,“江州珠泪”、“鲛绡血泪”、“鲛绡红泪”、“鲛人玉泪” 这四个词组,都是由两个不同出源的有关泪的典故组成,这儿不断换字丶重复用典,虽显复杂,但意思很简单,就是指人痛心哭泣时所流之泪水。形容人痛心流泪,作者本可简单地用一个典故即可达此目的,根本就不必如此繁琐地重复用典,但作者们却偏偏避简就繁,除在词作里为符合格律要求奏足字数外,主要是为了加重描写丶把描写人哭泣时的伤心推到极致!
《三字经》中的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扌卑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学习资源1、嘉嘉玩三字经有声教学软件:
收录了三字经有声朗读、三字经有声释义、三字经歌曲等内容,适合儿童自学及家长、教师教学用。软件操作界面友好,
2、三字经学习网:
介绍最完整的三字经全文阅读和最全的新三字经,详细讲述三字经的起源和作者,以及三字经解释等相关文章。
3、刘宏毅《三字经讲记》
刘宏毅教授讲于奥克兰,《三字经》讲座是直剖经义,辅以文字,以经义为纲,文理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的意义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那么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经》,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在看似浅显的词句中,都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为什么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字经》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吗? 《百家讲坛》特聘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用风趣幽默的讲述,告诉我们《三字经[1]》背后的故事,阐释《三字经》内含的道理,并通过《三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帮助我们认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需要继承的精华,何为应该摒弃的糟粕。因为《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 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 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本文2023-08-06 20:38: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