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白花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白花藤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生境分布 26 化学成份 27 功能主治 28 附方 29 备注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白花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花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花藤 1 拼音

bái huā téng

2 《辞典》:白花藤

21 出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2 拼音名

Bái Huā Ténɡ

23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白花藤的根。夏、秋采根鲜用,或晒干用。

24 原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茎细长,圆柱形,有棱沟。叶对生,有柄,叶片为5小叶组成的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狭卵形至卵圆形,有时为广披针形,先端钝或锐,基部近圆形至广楔形,通常全缘,或有浅圆钝齿,具3~5脉。圆锥花序生于上部叶腋或枝顶,苞片椭圆形,较小叶片小;花萼4片,白色,平开,倒披针形,背面有白毛。瘦果稍有压伏毛,花柱白色,羽毛状。花期秋季。

25 生境分布

生于丘陵地溪边等处。分布浙江等地。

26 化学成份

含原白头翁索水化物葡萄糖甙。

27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

28 附方

治蝮蛇咬伤:白花藤鲜根五钱,水煎服;或白花藤干根五钱,乌桕树根须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取渣外敷,一天二次。

29 备注

①毒蛇咬伤后,采取结扎、伤口冲洗、排毒等急救处理,再用本药治疗。

②本药有毒,剂量不能超过八钱,服药后有眼花反应,一般不需处理,一、二小时后消失,若有头昏,呕吐反应,可服米泔水解之。(功用主治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白花藤的方剂 白花膏

拼音:báihuāgāo英文:概述:白花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白花膏

白花蛇造酒方

音:báihuāshézàojiǔfāng处方:白花蛇1条,蒸米1斗。制法:缸底先用酒曲,次将蛇用绢

花蛇酒

拼音:huāshéjiǔ别名:一品花蛇酒处方:白花蛇肉1条。制法:白花蛇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饭盖之

白花蛇散

约有十七首。《圣济总录》卷十方之白花蛇散:处方:白花蛇(酒炙)、威灵仙、荆芥穗、旋覆花各二两,何首乌

一见消

中草药手册》。白花丹又名白雪花、白皂药、一见消、白花巖陀。为蓝雪科植物白花丹Plumbagozeyl

更多用到中药白花藤的方剂

用到中药白花藤的中成药 优克龙

Urocalum分类:泌尿系统药物中成药剂型:里白花穗提取物225mg/粒。优克龙的药理作用:优克龙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

疗药物剂型:2ml。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主要成份:白花蛇舌草提取物,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白花蛇舌草

二十五味肺病散

g沙棘膏70g巴夏嘎70g香旱芹50g榜嘎70g白花龙胆75g诃子130g肉果草100g毛诃子80g

肝复康丸

134193处方五味子400g太子参200g白花蛇舌草200g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

肾舒颗粒

统药物中成药剂型:每袋4g。肾舒颗粒的主要成份:白花蛇舌草、海金沙藤、茯苓、扁蓄、瞿麦、黄柏、淡竹叶

更多用到中药白花藤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白花藤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诸毒

。)山鹊肉(解诸果毒。)甘草酱汁酒糟葛汁白兔藿白花藤鸡屎灰(并解诸菜毒。同贝齿、胡粉为末,酒服。)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草之走

无毒蔓生白花藤主虚劳风热酒渍服之(名医所录)苗(唐本注云)蔓生苗似野葛叶有细毛花白色根似牡丹骨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白花藤

不凋。曰∶凡使勿用菜花藤,真相似,只是味酸涩。白花藤味甘香,采得去根细锉,阴干用。气味苦,寒,

《证类本草》:[卷第七]白花藤

苗,凌冬不凋。雷公云∶凡使,勿用菜花藤,缘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酸涩,不堪用。其白花藤五种

《证类本草》:[卷第七]白兔藿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酒地龙的炮制方法 4 酒地龙的性状 5 地龙的性味归经 6 地龙的功效与主治 7 酒地龙的炮制作用 8 地龙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酒地龙 1 拼音

jiǔ dì lóng

2 概述

酒地龙为地龙的炮制品。地龙的已有,见。地龙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ergillum (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的干燥体[1]。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酒地龙表面色泽加深,偶见焦斑,略具酒气[1]。酒炙利于粉碎和解腥矫味,便于内服外用,又可增强通经活络作用,用于偏正头痛,寒湿痹痛,骨折肿痛[1]。

3 酒地龙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炙干为末、熬制、煅炭(《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微炒(《太平圣惠方》)、醋炙、焙制(《圣济总录》)等方法[1]。

元代增加了酒浸、油炙(《世医得效方》)、酒炒(《丹溪心法》)的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蛤粉炒(《普济方》)、盐制(《蒙筌》)、炒炭(《释谜》)等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醋炙等[1]。

地龙段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筛去碎屑[1]。沪地龙,碾碎,筛去土[1]。

酒地龙的炮制方法为:取净地龙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呈棕色时,取出晾凉[1]。

每100kg地龙段,用黄酒125kg[1]。

4 酒地龙的性状

广地龙为薄片状小段,边缘略卷,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生殖环较光亮[1]。体轻,略呈革质,质韧不易折断[1]。气腥,味微咸[1]。

土地龙为不规则碎段,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多皱缩不平,生殖环带多不明显[1]。体轻,质脆易折断,肉薄[1]。

酒地龙表面色泽加深,偶见焦斑,略具酒气[1]。

5 地龙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

《中医大辞典》:入肝、脾、肺经[2]。

《中华本草》:归肝、脾、膀胱经

6 地龙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地龙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中华本草》:地龙具有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的功效。主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

《中医大辞典》:地龙具有清热,镇痉,平喘,通络,利尿,降压的功效[2]。

1治高热烦躁,惊风抽搐,喉痹,慢性气管炎,哮喘,百日咳,风湿痹痛,半身不遂;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高血压病[2]。内服:煎汤,45~9g;研末服,每次15~3g,日服一至二次[2]。

2治流行性腮腺炎,下肢溃疡,丹毒,湿疹,带状疱疹,烧烫伤,加白糖搅拌取液涂敷;骨折,酌加白糖及少许冰片同捣烂,涂敷患处[2]。

《中药炮制学》:地龙具有熄风止痉,祛热定惊,平喘,通络,利尿的功能[1]。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小便不通,肿毒疔疮及高热惊风,肝阳头痛,中风偏瘫,痰鸣喘息,尿少水肿[1]。如治热狂癫痫,即以本品同盐化为水饮服(《本草拾遗》);治惊风,则用本品研烂,同朱砂末作丸服(《应验方》);治热结膀胱,小便不通单用本品,捣烂浸水,滤取浓汁服(《斗门方》);治乳痈,以本品加生姜于乳钵内研如泥状,涂敷患处(《普济方》);治高热惊风抽搐,常与石膏、钩藤等同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则与石决明、黄芩等配伍;治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又常与天麻、南星、半夏等合用,如治中风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治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常与桑枝、忍冬藤、络石藤等配伍;治肺热喘咳,则与麻黄、杏仁等同用;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等证,可单用或配其他利尿药同用[1]。

酒地龙利于粉碎和解腥矫味,便于内服外用,又可增强通经活络作用,用于偏正头痛,寒湿痹痛,骨折肿痛[1]。如治疼痛不可忍的地龙散(《太平圣惠方》);治风头痛的地龙散(《圣济总录》);治寒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的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跌打损伤,骨折疼痛的地龙散(《证治准绳》)[1]。

7 酒地龙的炮制作用

地龙具有熄风止痉,祛热定惊,平喘,通络,利尿的功能[1]。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小便不通,肿毒疔疮及高热惊风,肝阳头痛,中风偏瘫,痰鸣喘息,尿少水肿[1]。如治热狂癫痫,即以本品同盐化为水饮服(《本草拾遗》);治惊风,则用本品研烂,同朱砂末作丸服(《应验方》);治热结膀胱,小便不通单用本品,捣烂浸水,滤取浓汁服(《斗门方》);治乳痈,以本品加生姜于乳钵内研如泥状,涂敷患处(《普济方》);治高热惊风抽搐,常与石膏、钩藤等同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则与石决明、黄芩等配伍;治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又常与天麻、南星、半夏等合用,如治中风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治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常与桑枝、忍冬藤、络石藤等配伍;治肺热喘咳,则与麻黄、杏仁等同用;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等证,可单用或配其他利尿药同用[1]。

酒炙后利于粉碎和解腥矫味,便于内服外用,又可增强通经活络作用,用于偏正头痛,寒湿痹痛,骨折肿痛[1]。如治疼痛不可忍的地龙散(《太平圣惠方》);治风头痛的地龙散(《圣济总录》);治寒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的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跌打损伤,骨折疼痛的地龙散(《证治准绳》)[1]。

8 地龙的炮制研究

地龙含溶血成分蚯蚓素,解热成分蚯蚓解热堿,有毒成分蚯蚓毒素[1]。还含丁二酸及黄嘌呤等[1]。其中丁二酸和黄嘌呤为平喘的有效成分[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据研究,地龙生品成分不易煎出,同时腥味太大,不利于服用,需炒后入药,但对成分有一定损失[1]。醋制品的水煎液所含成分较生品、酒制品、清炒品及砂烫品为高,且醋可解腥,并能协同增效,故认为以醋炒为宜[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比较地龙各炮制品的药理作用,结果为地龙热浸液、酒地龙热浸液对大鼠血液黏度均能降低,尤以酒地龙与土地龙作用显著[1]。降低大鼠红细胞压积尤以广地龙与酒地龙为佳[1]。体外血栓的溶解作用:酒地龙>广地龙>沪地龙>土地龙[1]。

83 工艺研究

有报道采用酒润麸炒法,即取生地龙用绍酒(100:15)拌匀,闷润1小时,另将麦麸炒至冒烟时,投入地龙共同拌炒,拌炒至地龙表面棕**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1]。另有取生地龙加醋(1:02)拌匀,闷润1小时,置电烘箱100℃,烘2小时,至地龙表面棕色时取出[1]。

9 贮存方法

壮腰补肾酒 巴戟60克,肉苁蓉45克,川杜仲33克,人参25克,鹿茸片18克,蛤蚧1对,川续断30克,骨碎补15克,冰糖75克,50度米酒1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壮阳健腰补肾,适用于男子腰膝酸软乏力,;亦可用于女子性欲淡漠,低血压,腰酸无力等。每次服10~20毫升。

禁忌症:高血压患者勿饮。

祛风活络酒 白花蛇90克,川芎32克,川木瓜20克,姜活、独活各25克,千年健40克,制川乌18克,秦艽28克,川牛膝45克,半枫荷50克,冰糖100克。50度米酒15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祛风活络,活血止痛,适用于慢性风湿筋骨疼痛,且疼痛多发生于寒冷潮湿天气者。每日服2~3次,每次10~15毫升。亦可外搽患处。

禁忌症:同上。此药酒含川乌,不能多饮。

泡药酒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酒的选用 一般选用50度或以上的饮用酒为佳,因为50度或以上的酒在浸泡的过程中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杀灭中草药材中沾附的病菌以及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使之能在安全的条件下饮用。

2,泡药酒不宜用塑料制品,因为塑料制品中的有害物质容易溶解于酒里,对人体造成危害。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同时,泡药酒还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或灼热逼烤。

3服用药酒时,不宜加糖或冰糖,以免影响药效,最好加一点蜜糖,因为蜜糖性温和,加入药酒后不仅可以减少药酒对肠胃的刺激,还有利于保持和提高药效。

4浸酒药材的选用和处理方法 动物药宜除去内脏及污物,清水洗净(毒蛇应去头),用火炉或烤箱烘烤,使之散发出微微的香味。烘烤不仅可除去水分,还可以达到灭菌的效果,并保持浸泡酒的酒精浓度。还可使有效成分更易溶于酒中,饮用起来也有香醇的感受。

凡已腐败变质或霉变的动物药均应弃之不用。

植物药应最大程度地除去药材中的杂质、污泥。浸酒的药材应较为干燥,才能保证药酒的效能。

另外,一切含有有毒成分的矿物药,如含汞、砷、铬、铅等的矿物药均不应用来浸酒。我国唐代的多位皇帝,如唐太宗等都是为了长寿而服用含铅、汞的丹药、药酒而丧命!

5药酒浸泡的时间 一些古方或民间传言,认为药酒要浸泡数月至1年以上。笔者认为无此必要。一般浸泡1个月即可。有时为了使有效成分更快地逸出,如不考虑美观,可将药材切碎浸泡。

另外气温对药酒的浸泡有直接的影响,气温高则浸泡的时间短些,气温低则浸泡的时间长些。

泡酒的容器宜用玻璃瓶、瓦罐,不要用金属容器,以免金属中逸出有毒物质或产生毒性化学反应。

家庭常用药酒的配方及用法

1补气补血酒 人参33克,黄芪25克,当归身20克,龙眼肉60克,川芎15克,熟地45克。用50度米酒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适用于气血虚弱、面色苍白无光泽,乏力,或月经稀少色淡,月经来迟等。每次服10~20毫升。不善于饮酒者可将此酒冲入汤水中饮用。或以此酒炖鸡效果亦佳。

禁忌:感冒发热、溃疡病、呼吸道疾病及肝病忌服。

2壮腰补肾酒 巴戟60克,肉苁蓉45克,川杜仲33克,人参25克,鹿茸片18克,蛤蚧1对,川续断30克,骨碎补15克,冰糖75克,50度米酒1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壮阳健腰补肾,适用于男子腰膝酸软乏力,阳痿;亦可用于女子性欲淡漠,低血压,腰酸无力等。每次服10~20毫升。

禁忌症:同上。高血压患者勿饮。

3活血化瘀酒 田七(即三七)85克(打碎或切片),当归25克,川续断33克,苏木28克,川芎30克,红花18克,延胡索35克,香附15克,冰糖70克,50度米酒1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活血化瘀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旧患,肌肉筋骨疼痛。每次服10~15毫升。亦可外搽患处。禁忌症:同上。

4祛风活络酒 白花蛇90克,川芎32克,川木瓜20克,姜活、独活各25克,千年健40克,制川乌18克,秦艽28克,川牛膝45克,半枫荷50克,冰糖100克。50度米酒15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祛风活络,活血止痛,适用于慢性风湿筋骨疼痛,且疼痛多发生于寒冷潮湿天气者。每日服2~3次,每次10~15毫升。亦可外搽患处。

禁忌症:同上。此药酒含川乌,不能多饮。

5养身酒 杞子90克,黄精65克,黄芪32克,当归身28克,冬虫夏草38克,龙眼肉60克,人参25克。50度米酒15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补气血,养身益寿,是温和的健身酒,可使人面色红润光泽。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量不宜超过30毫升,老年人以10~15毫升为佳。

禁忌症:同上。

6外用跌打酒 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两面针15克,樟脑20克,大黄18克,冰片17克,细辛12克,苏木32克,60%酒精15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活血散瘀,舒筋止痛。外搽疼痛部位,每日3~5次。皮肤破损处忌搽。禁止内服。

7、狗肾蜈蚣酒(主冶肾阳虚损)(阳痿)

(配方)狗肾1个,枸杞子30克,蛇床子20克,蜈蚣3条,白酒1000毫升。(制法)上药浸入酒中,1周后饮用。(用法)每次温饮约25克,每日1次,连服10天为1疗程。

佛 手 药 酒 方 大 全

佛手是祖国中医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在中医方剂中应用十分广泛,其单独成方也可与其他中药配伍可治疗很多疑难杂症,下面介绍几种与佛手相关的药酒方:

1、佛手酒(一)

[配方] 佛手30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 将上药洗净,用清水泡软后切成3分正方形小方块,晾干置容器中,加白酒,密封,隔5天摇动1次,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 疏肝理气消食化痰。

[主治] 肝气郁结、脾胃气滞所致胃脘涨痛、痛如攻撑、连及两胁、暖气、恶心呕吐、咳嗽痰多、食欲不振、大便不畅、常忧不乐。常因情志不舒而作痛,暖气或失气膈疼痛稍减,答多薄白,脉弦。

[用法] 口服。每次服15~20毫升,日服2次。不善饮酒的人可酌服3~5毫升。

[附记] 引自《中国药膳学》本方用佛手300克余同上。制成药酒,功力尤大。佛手有降低酒的刺激作用。

2、 佛手酒(二)

[配方] 佛手片、干荸荠、莲子肉、红枣、柿饼、橄榄、桂圆、薏苡仁30克,大麦烧酒2500毫升。

[制法] 将前8味捣碎切片,置容器中,加入烧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备用。

[功用] 健脾养、通隔开胃。

[主治] 翻胃噎隔。

[用法] 口服。每次温服10~20毫升,日服3次。

[附记] 引自《验方新编》验之临床,多效。

3、佛手酒(三)

[配方] 人参、黄芪(蜜炙)、茯苓、白术(炒)、灵芝、黄精(制)、制首乌、佛手、五味子、白酒。

[制法] 制成酒剂。每瓶450毫升分装,待用。

[功用] 大补气血、健脾益肾、养心安神、搞老延寿。

[主治] 贫血、眩晕、健忘诸症。

[用法] 口服。每次温服10~15毫升,日服2次。凡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而目眩晕不寐,健忘惊悸、贫血者,服之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常服此酒,能使精血充实,脾立健旺、须发不白、耳聪目明,容颜不衰、健康长寿。

[附记] 引自《中国基本中成药》。验之临床,本药酒有较好的治疗和养生保健作用。凡外感发热及温热病患者忌服。

4、佛手酒(四)

[配方] 人参60克,鹿茸、桂圆肉各30克,川附片60克,陈皮90克,狗脊(沙烫去毛),枸杞子、补骨脂(盐水制),金樱内、韭菜子、*羊藿(羊油制),怀牛膝、灵芝各120克,黄精(酒炙)、冬虫草、当归、佛手、驴肾各60克,麻雀头50个(约30克),红糖3000克,红曲240克,白蜜5000克,45度白酒50千克。

[制法] 将前19味称取加工洁净,炮制合格的药材。放置洁净容器内,装上回流罐,另取白酒,分别放入白酒25、15、10千克。加入红曲兑色,每次均加热至酒沸半小时后,放去药液,将残渣压榨,榨出液与3次浸出液合并,混匀,置罐内,混匀,储存1个月,静置,滤过,分装即得。

[功用] 滋补气血、助阳益肾。

[主治] 肾阳虚损,精血耗伤、气血虚弱、体质虚弱、神情倦怠,腰酸腿软,四肢无力,手足不温,精神不振,阳痿不举,肾衰寒气,造精早泄,阴囊湿冷,妇妇女白带清稀等症。

[用法] 口服。每次服9~15毫升,日服2~3次。

[附记] 引自《中药制剂汇编》,验之临床,用治上述各症,坚持服用,每收良效。阴虚阳亢者忌服。

5、佛手酒(五)

[配方] 牛膝、草乌(甘草、银花水制)、桂枝、松节、羌活各90克,防风、鸡血藤、人参、甘草各120克,木瓜、威灵仙各60克,革解、川芎、当归、苍术。白芍、乌梢蛇(酒制)、佛手各150克,穿山龙、志鹤草、红曲、五加皮、独活各240克,红糖3000克,白蜜5000克,白酒适量(约50千克)。

[制法] 将前23味粗碎,(除组曲外)置容器中,装回流罐,另取45度白酒,分次加入25、15、10千克,加入红曲兑色,每次均加热至酒沸30分钟,取出药液,将残渣压榨,榨出液与3次浸出液合并,置罐内,混匀,储存1个月,静置滤过,即得。

[功用] 驱寒散风刮湿、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肩背沉酸、四肢麻木)。

[用法] 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2次。

[附记] 引自《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第二丹)。验之临床,坚持服用,每收良效。孕妇忌服。

6、佛手酒(六)

[配方] 五加皮、红花各75克,当归、玫瑰、桅子、白蔻仁各6克,佛手、黄柏、甘草、白芷、菊花、知母、木瓜、官桂、陈皮、丁香各3克,玉竹150克,木香24克,酒酿2000毫升,蜂蜜300克,白糖500克,烧酒1坛(约10千克)。

[制法] 将前18味捣碎,置酒坛中,加入烧酒,酒酿、蜂蜜和白糖,密封,浸泡10天后去渣即得。

[功用] 养阴清热、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调和肝肾。

[主治] 慢性风湿,筋骨无力,肝胃不和,食少脘痞、两胁胀痛及小便不利等症。

[用法] 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或随量饮用,日服3次。

[附记] 引自《清大医院方》。验之临床,多效。

7、佛手酒(七)

[配方] 佛手120克、五加皮30克、木瓜12克、小山桅、广陈皮各15克,高良姜、砂仁、肉桂各9克,当归18克,青皮12克,木香、公丁香各6克,白酒10千克、冰糖1500克。

[制法] 将前12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用文火加热,30分钟,过滤去渣,加入冰糖,待溶化后,贮瓶备用。

[功用] 疏肝理气、和牌温胃。

[主治] 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胸胁满门心烦、气逆欲呕、食欲不振,胃脘胀痛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早、中各服1次。

[附记] 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验之临床,坚持服用,确有良效。孕妇忌服。

8、佛手酒(八)

[配方] 大砂仁、大佛手、大山楂各30克,黄酒(或米酒)500毫升。

[制法] 将前3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 理气、活血、调经。

[主治] 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及胸胁、乳房胀闷不舒、时有叹息,精神忧虑、舌谷正常、脉弦涩。

[用法] 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附记]引自《百病饮食自疗》。不善饮酒者,可以醋代酒浸泡,服时加冰糖适量减酸

注: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华奇方药酒大全》

西游记里扮演猪八戒的演员马德华,也有一条保持健康的秘诀:就是他的特色泡酒。

藏红花以活血养血闻名天下;手掌参具有补肾益气的功效;雪莲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散风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药酒理想配比每5公斤白酒里:加入藏红花10克,手掌参20克,雪莲30克,虫草10~20克,枸杞50克。这个酒的主要功效就是补气、安神、消除疲劳。

马德华的药酒不但配方独特,而且在喝药酒之前,还要加一样东西,那就是蜂蜜。它的作用一是冲淡了酒精的含量,再一个它本身也是撤火的。每天两小杯,全家人都可以用它来养生保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乌梢蛇的别名 7 乌梢蛇的处方用名 8 来源 9 原动物形态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生药性状 13 理化鉴别 14 乌梢蛇的炮制 141 乌梢蛇的炮制方法 1411 乌梢蛇 1412 乌梢蛇肉 1413 酒乌梢蛇 142 成品性状 143 炮制作用 144 炮制研究 145 贮存方法 15 性味归经 16 功能主治 17 化学成分 18 乌梢蛇的药理作用 19 乌梢蛇组方精选 191 治大麻风 192 治紫白癜风 193 治婴儿撮口,不能吸乳 194 治破伤中风(项强,身直) 195 治木舌胀塞 20 乌梢蛇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202 来源 203 性状 204 鉴别 205 浸出物 206 乌梢蛇饮片 2061 炮制 20611 乌梢蛇 20612 乌梢蛇肉 20613 酒乌梢蛇 2062 鉴别 20621 模板DNA提取 20622 PCR反应 20623 电泳检测 2063 性味与归经 2064 功能与主治 2065 用法与用量 2066 贮藏 207 出处 2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乌梢蛇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乌梢蛇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乌梢蛇 1 拼音

wū shāo shé

2 英文参考

black snak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aocy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aocy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acktail snak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乌梢蛇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1]。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体[2]。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乌梢蛇饮片呈段状,表皮乌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质坚硬,气腥,味淡[3]。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3]。酒乌梢蛇色泽加深,略有酒气[3]。

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乌梢蛇饮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3]。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

4 拉丁名

Zaocy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blacktail snak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乌梢蛇的别名

乌蛇(《药性论》)

黑风蛇[1]。

黑梢蛇(《开宝本草》)

剑乌梢(《本草衍义》)

黑花蛇(《本草纲目》)

乌峰蛇(陈义《动物学》)

乌花蛇、剑脊蛇、剑脊乌梢蛇

7 乌梢蛇的处方用名

乌梢蛇、乌蛇、乌梢蛇肉、制乌梢蛇[3]。

8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1]。

9 原动物形态

乌梢蛇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颊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中药大辞典》)

10 产地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主产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1]。

11 采收与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12 生药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13 理化鉴别

乌梢蛇粉末萤色或淡棕色。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表面具纵向条纹。表皮表面观密布棕色或棕黑 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横纹肌纤维淡**或近无色。有明暗相间的细密横纹。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较粗。

14 乌梢蛇的炮制

唐代有炙去头尾,取肉炙过(《外台秘要》)的方法[3]。

宋代增加了酒炙制、醋制、焙制(《太平圣惠方》)、酒焙制(《小儿药证直诀》)、酒煨制、酥制、药汁制(《圣济总录》)、酒煮制(《扁鹊心书》)、烧制(《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等法[3]。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制(《本草述》)、清蒸制(《握灵本草》)法[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浸、酒炙等[3]。

141 乌梢蛇的炮制方法 1411 乌梢蛇

取原药材,除去头、鳞片及灰屑,切段,筛去碎屑[3]。

1412 乌梢蛇肉

取乌梢蛇,除去头、鳞片及灰屑,用定量黄酒闷透后,取出趁湿除去皮骨,切段,干燥,筛去碎屑[3]。

每100kg乌梢蛇,用黄酒20kg[3]。

1413 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取出晾凉,筛去碎屑[3]。

每100kg乌梢蛇段,用黄酒20kg[3]。

142 成品性状

乌梢蛇呈段状,表皮乌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3]。质坚硬[3]。气腥,味淡[3]。

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3]。质韧[3]。气腥,略有酒气[3]。

酒乌梢蛇色泽加深,略有酒气[3]。

143 炮制作用

乌梢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3]。如治风瘙瘾疹的乌蛇膏(《太平圣惠方》);治湿疹、瘙痒的止敏片(《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3]。

酒炙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3]。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如治风湿痹痛,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的乌蛇丸(《太平圣惠方》);治破伤风,颈项紧硬,身体强直的定命散(《圣济总录》);治麻风的乌蛇丸(《秘传大麻风丸》);治一切干湿癣的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3]。

144 炮制研究

乌梢蛇全体含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成分[3]。蛇蜕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胆中含胆酸、胰岛素[3]。

乌梢蛇水煎剂或醇提液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惊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对抗小鼠戊四氮惊厥的发生,其抗惊厥作用强度相当于25mg/kg的苯巴比妥钠[3]。

乌梢蛇酒制可使不溶于水的脂类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惊厥作用[3]。同时,可防止乌梢蛇霉烂、变质、虫蛀[3]。

乌梢蛇的头与皮是品种鉴别的主要依据,产地加工时应该保留,以供鉴别[3]。另有认为乌梢蛇是无毒蛇,头部无毒腺,为节约药材,炮制时可考虑不去头部[3]。

对酒炙乌梢蛇炮制工艺研究,有报道取洁净乌梢蛇段块,黄酒拌匀,放容器内加盖后送进烘箱30C烘闷30分钟,取出充分凉透,再敞开送进烘箱60℃低温干燥15分钟,取出,在通风干燥处放凉[3]。另有麸炒酒炙法和蒸后切段砂炒喷酒晾干的经验方法[3]。

145 贮存方法

贮放于石灰缸内,或与花椒共贮,或喷酒精少许,密闭,置通风干燥处[3]。防潮,防蛀[3]。

15 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味甘,性平[1]。入肝、肺经[1]。

16 功能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祛风湿,通经络,攻毒的功效[1]。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肌肤麻木,骨、关节结核,小儿麻痹症,破伤风,麻风,皮疹瘙痒,疥癣[1]。

《中药炮制学》:

乌梢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3]。如治风瘙瘾疹的乌蛇膏(《太平圣惠方》);治湿疹、瘙痒的止敏片(《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3]。

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如治风湿痹痛,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的乌蛇丸(《太平圣惠方》);治破伤风,颈项紧硬,身体强直的定命散(《圣济总录》);治麻风的乌蛇丸(《秘传大麻风丸》);治一切干湿癣的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3]。

17 化学成分

乌梢蛇全体含有蛋白质及脂肪[1]。

乌梢蛇全体含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成分[3]。蛇蜕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胆中含胆酸、胰岛素[3]。

18 乌梢蛇的药理作用

乌梢蛇具有抗炎、镇痛、抗惊厥、抗蛇毒作用[1]。

乌梢蛇水煎剂或醇提液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惊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对抗小鼠戊四氮惊厥的发生,其抗惊厥作用强度相当于25mg/kg的苯巴比妥钠[3]。

乌梢蛇酒制可使不溶于水的脂类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惊厥作用[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6~12g。

《中医大辞典》:内服:煎汤,45~12g;研粉吞服,每次09~15g[1]。亦可浸酒服[1]。

19 乌梢蛇组方精选 191 治大麻风

用乌蛇三条蒸熟。取肉焙干,研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米粒大。以此喂乌鸡,待食尽即杀鸡烹熟。取鸡肉焙干,研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或加蒸饼用丸服亦可。吃过三、五只乌鸡,妈即愈。又方:捕大乌蛇一条,打死,待烂后,加水二碗浸泡七天,去掉坡、骨,倒入糙米一升浸泡一天。取米晒干,喂白鸡一只(令鸡先饿一日)。等到羽毛脱落,即杀鸡煮吃,册时适量饮酒,鸡吃尽后,再用热水一盆,洗浴大半天,其病自愈。(《中医大辞典》)

192 治紫白癜风

用乌蛇肉(酒炙)六两,枳壳(麸炒)、牛膝、天麻各二两,熟地典四两、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二两,各锉在细片,装袋中,用酒二斗浸泡,密封七天。每次温服一小确定。忌鸡鹅鲼从及发物。(《中医大辞典》)

193 治婴儿撮口,不能吸乳

用乌蛇(酒浸过,去皮、骨,炙干)半两、麝香一分,共研为末。每用半分,以荆芥汤灌下。(《中医大辞典》)

194 治破伤中风(项强,身直)

用白花蛇、乌蛇,各取后端二寸,酒洗润,刮出肉,加全蜈蚣一条,共炙为末。每服在钱,温酒调下。此方名“定命散”。(《中医大辞典》)

195 治木舌胀塞

用蛇胆一枚,焙干,研为末,敷舌上。有涎即叶去。(《中医大辞典》)

20 乌梢蛇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乌梢蛇

Wushaoshe

ZAOCYS

202 来源

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203 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204 鉴别

本品粉末萤色或淡棕色。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表面具纵向条纹。表皮表面观密布棕色或棕黑 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横纹肌纤维淡**或近无色。有明暗相间的细密横纹。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较粗。

205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206 乌梢蛇饮片 2061 炮制 20611 乌梢蛇

去头及鳞片,切寸段。

20612 乌梢蛇肉

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20613 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段,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每100kg乌梢蛇,用黄酒20kg。

本品为段状。棕褐色或黑色,略有酒气。

2062 鉴别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20621 模板DNA提取

取本品05g,置乳钵中,加液氮适量,充分研磨使成粉末,取0g置15ml离心管中,加入消化液275μl[细胞核裂解液200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50μl,蛋白酶K(20mg/m1)20μl,RNA酶溶液5μl],在55℃水浴保温1小时,加入裂解缓冲液250μl,混匀,加到DNA纯化柱中,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3分钟;弃去过滤液,加入洗脱液800μ1[5mol/L醋酸钾溶液26μl,1mo1/L Tris盐酸溶液(pH值75)18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pH值80)3μl,无水乙醇480μl,灭菌双蒸水273μl],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1分钟;弃去过滤液,用上述洗脱液反复洗脱3次,每次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1分钟;弃去过滤液,再离心2分钟,将DNA纯化柱转移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无菌双蒸水100μ1,室温放置2分钟后,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2分钟,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置零下20℃保存备用。另取乌梢蛇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模板DNA溶液。

20622 PCR反应

鉴别引物:5'GCGAAAGCTCGACCTAGCAAGGGGACCACA3'和5'CAGGCTCCTCTAGGTTGTTATGGGGTACCG3’。PCR反应体系:在200μl离心管中进行,反应总体积为25μl,反应体系包括10×PCR缓冲液25μl,dNTP(25mmol/L)2μl,鉴别引物(10μmol/L)各05正,高保真TaqDNA聚合酶(5U/μl)02μl,模板05μl,无菌双蒸水188μl。将离心管置PCR仪,PCR反应参数:95℃预变性5分钟,循环反应30次(95℃30秒,63℃45秒),延伸(72℃)5分钟。

20623 电泳检测

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三部附录ⅥB),胶浓度为1%,胶中加入核酸凝胶染色剂GelRed;供试品与对照药材PCR反应溶液的上样量分别为8μl,DNA分子量标记上样量为2μl(05μg/μl)。电泳结束后,取凝胶片在凝胶成像仪上或紫外透射仪上检视。供试品凝胶电泳图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凝胶电泳图谱相应的位置上,在300~400bp应有单一DNA条带。

2063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肝经。

2064 功能与主治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2065 用法与用量

6~12g。

2066 贮藏

置于燥处,防霉,防蛀。

20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1

七夕节的古诗句精选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2、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杨璞《七夕》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4、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5、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七夕》

6、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7、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刘言史《七夕歌》

8、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9、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0、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七夕节习俗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古代女子乞巧斗技的一种方式,据说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不少古籍中都有七夕穿针乞巧的介绍。

1、《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2、《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3、《舆地志》: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4、《开元天宝遗事》: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5、《元氏掖庭录》: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品名菟丝子

英文名 SEMEN CUSCUTAE

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密突起的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气微,味淡。

鉴别(1)取本品少量,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2)本品粉末黄褐色或深褐色。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侧壁增厚;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角隅处壁明显增厚。种皮栅状细胞成片,断面观2 列,具光辉带;表面观呈多角形皱缩。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胞腔内含糊粉粒。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炮制 菟丝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盐菟丝子:取净菟丝子,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至微鼓起。本品表面棕**,裂开,略有香气。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煎煮后可露出**至棕褐色卷旋状的胚。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 6~12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品名菟丝子

出处《本经》

拼音名 Tú Sī Zǐ

别名菟丝实(《吴普本草》),吐丝子(《本草求原》),无娘藤米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黄藤子、龙须子(《东北药植志》),萝丝子(《江苏植药志》),缠龙子(《中药材手册》),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菟丝条。

性状 ①菟丝子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苦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菟丝子及大豆菟丝子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

药理作用菟丝子的酱油(用菟丝子及豆饼酿成)、浸剂、酊剂能增强离体蟾蜍心脏的收缩力,对心率的影响是前者增加。后二者则使之降低,对麻醉犬使血压下降,脾容积缩小,肠运动抑制,对离体子宫表现兴奋作用。菟丝子醇提水溶液皮下注射于小白鼠半数致死量为2465克/公斤,按30~40克/公斤灌胃并不出现中毒症状;按005克/120克之菟丝子酱油、浸剂、酊剂给大白鼠灌胃,连续70天,并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亦未见病理改变。

炮制菟丝子:过罗去净杂质,洗净,晒干。菟丝饼:取净菟丝子置锅内加水煮至爆花,显褐灰色稠状粥时,捣烂作饼或加黄酒与面作饼,切块,晒干。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去粗薄壳,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干,入臼中,热烧,铁杵三千余成粉。用苦酒并黄精自然汁与菟丝子相对用之。②《纲目》:凡用菟丝子,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不尽者,再浸曝捣,须臾悉细。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饼焙干,再研末,或云,曝干时,入纸条数枚同捣,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性味辛甘,平。①《本经》:味辛,平。②《别录》:甘,无毒。③《本草正》;味甘辛,气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脾、肾、肝三经。②《本草新编》:入心、肝、肾三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1)补肝肾:本品为补肾缩尿,止遗精之常用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本品性柔润,平补肝肾而不燥。(2)安胎:用于体弱易于流产者,常配桑寄生、续断。①《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②《雷公炮炙论》:补人卫气,助人筋脉。③《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④《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⑤《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⑥王好占:补肝脏风虚。⑦《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调敷。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藋菌。②《本草经疏》:肾家多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③《得配本草》: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

附方 ①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菟丝子一斤(淘净,酒煮,捣成饼,焙干),附子(制)四两。共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鹊心书》菟丝子丸)②治腰痛:菟丝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断丝)等分。为细末,以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或盐汤下。(《百一选方》)③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菟丝(洗)一两,牛膝一两。同用酒浸五日,曝干,为末,将原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桶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经验后方》)④治腰膝风冷,益颜色,明目:菟丝子一斗。酒浸良久,沥出曝干,又漫,令酒干为度,捣细罗为末。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日三。服后吃三,五匙水饭压之,至三七日,更加至三钱服之。(《普济方》)⑤治劳伤肝气,目暗:菟丝子二两。酒浸三日,曝干,捣罗为末,鸡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⑥治膏淋:菟丝子(酒浸,蒸,捣,焙)、桑螵蛸(炙)各半两,泽泻一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饮送下。(《奇效良方》菟丝丸)⑦治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烦热,头晕怔忡:菟丝子、麦门冬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盐汤每下七十丸。(《纲目》)⑧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菟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子(去壳)二两。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局方》茯菟丸)⑨治小便多或不禁:菟丝子(酒蒸)二两,桑螵蛸(酒炙)半两,牡蛎(煅)一两,肉苁蓉(酒润)二两,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一两,鸡膍胵半两(微炙),鹿茸(酒炙)一两。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盐酒任下。(《世医得效方》菟丝子丸)⑩治脾元不足,饮食减少,大便不实:菟丝子四两,黄耆、于白术(土拌炒)。人参、木香各一两,补骨脂、小茴香各八钱。饧糖作丸。早晚各服三钱,汤酒使下。(《方脉正宗》)⑾治消渴:菟丝子不拘多少,拣净,水淘,酒浸三宿,控干,乘润捣罗为散,焙干再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饮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饮调下三钱。(《全生指迷方》菟丝子丸)⑿治阴虚阳盛,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菟丝子、五味子各一两,生干地黄三两。上为细末。米饮调下二钱,食前。(《鸡峰普济方》菟丝子煎)⒀治痔下部痒痛如虫啮:菟丝子熬令黄黑,末,以鸡子黄和涂之。(《肘后方》)⒁治眉炼癣疮:菟丝子炒,研,油调敷之。(《山居四要》)⒂消渴不止。用菟丝子煎汁随意饮服,以止为度。⒃白浊遗精(思虑太过,心肾虚损,真阳不固,渐有遗沥,小便白浊,梦中泄精)。用菟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肉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酒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九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此方名茯菟丸。⒄小便淋沥。用菟丝子煮汁饮服。⒅腰膝疼痛(顽麻无力)。用菟丝子(洗过)一两、牛膝二两,酒泡过,取出晾干,研为末,将原酒煮糊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⒆身、面突然浮肿。用菟丝子一升,在酒五升中浸泡两、三夜,每饮一升。一天三次,肿不消,继续服药。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气,复兼四味,《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矣,学者不以辞害义可也。为补脾肾肝三经要药,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者,三经俱实,则绝伤续而不足补矣。脾统血,合肌肉而主四肢,足阳明、太阴之气盛,则力长而肥健。补脾故养肌,益肝肾故强阴,坚筋骨,暖而能补肾中阳气,故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者,脾肾虚而生内热,津液因之不足也,二脏得补,则二病自愈。寒血为积者,劳伤则血瘀,阳气乏绝则内寒,血随气行,气弱不能统血以行,久而为积矣。凡劳伤,皆脾肾肝三脏主之,肝脾气旺,则瘀血自行也。②《本草汇言》: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非若黄柏、知母,苦寒而不温,有泻肾经之气;非若肉桂、益智,辛热而不凉,有动肾经之燥;非若苁蓉、琐阳,甘咸而滞气,有生肾经之湿者比也。如《神农本草》称为续绝伤,益气力,明目精,皆由补肾养肝,温理脾胃之征验也。③《本草新编》:菟丝子,可以重用,亦可一味专用。遇心虚之人,日夜梦,精频泄者,用菟丝子三两,水十碗,煮汁三碗,分三服,早、午、晚各一服即止。且永不再遗。此乃心、肝、肾三经齐病,水火两虚所致。菟丝子正补心、肝、肾之圣药,况又不杂之别味,则力尤专,所以能直入三经以收全效也。他如夜梦不安,两目昏暗,双足乏力,皆可用之一、二两,同人参、熟地、白术、山荑之类,用之多建奇功。④《本经逢原》:菟丝子,祛风明目,肝肾气分也。其性味辛温质粘,与杜仲之壮筋暖腰膝无异。其功专于益精髓,坚筋骨,止遗泄,主茎寒精出,溺有余沥,去膝胫酸软,老人肝肾气虚,腰痛膝冷,合补骨脂、杜仲用之,诸筋膜皆属于肝也。气虚瞳子无神者,以麦门冬佐之,蜜丸服,效。凡阳强不痿,大便燥结,小水赤涩者勿用,以其性偏助阳也。⑤《本草正义》:菟丝为养阴通络上品。其味微辛,则阴中有阳,守而能走,与其他滋阴诸药之偏于腻滞者绝异。缪仲醇谓五味之中,辛通四气,《经》言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所解极为剀切。《本经》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于滋补之中,皆有宣通百脉,温运阳和之意。汁去面皯,亦柔润肌肤之功用。久服则阴液足而目自明。《别录》所谓养阴强肌,坚筋骨,亦阴阳两调之义。茎寒精滑,则元阳不适而至阴不摄也,溺有余沥,则肾阳不布而大气不举也。若夫口苦燥渴,明为阴液之枯涸,寒血成积,亦为阳气之不宣,惟此善滋阴液而又敷布阳和,流通百脉,所以治之。以视地黄辈之专于补阴,守而不走者,固有间矣。

摘录《辞典》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制法 35 性状 36 鉴别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人参固本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人参固本丸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人参固本丸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人参固本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人参固本丸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5 《内经拾遗方论》卷一方之人参固本丸 51 组成 52 制法用法 53 功能主治 6 《简易方》引《叶氏录验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人参固本丸 61 人参固本丸的别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人参固本丸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67 用药禁忌 68 各家论述 69 附注 7 《解围元薮》卷三方之人参固本丸 71 组成 72 主治 73 人参固本丸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人参固本丸 人参固本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rén shēn gù běn wán

2 概述

人参固本丸为方剂名,出自《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又名固本丸[1]。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Renshen Guben Wan

32 标准编号

WS3B001089

33 处方

人参 75g 地黄 150g 熟地黄 150g 山茱萸(酒炙) 150g 山药 300g 泽泻 150g 牡丹皮 150g 茯苓 150g 麦冬 150g 天冬 150g

34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80~ 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3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 6μm。淀粉粒三角状卵形或短圆形直径24~40μm,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果皮表皮细胞橙**,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连珠状增厚。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草酸钙簇晶存在于无色薄壁细胞中,有时数个排列成行。

3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2页)。

38 功能与主治

滋阴益气,固本培元。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遗精盗汗,大便干燥。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310 规格

每丸重 9g。

311 贮藏

密闭,防潮。

4 人参固本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中药

42 药品名称

人参固本丸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滋阴益气,固本培元。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盗汗,大便干燥。

49 规格

每丸重9克

410 人参固本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1忌油腻食物。

2服用本品同时不宜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3感冒病人不宜服用。

4高血压患者慎用。

5本品宜饭前服用。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人参固本丸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5 《内经拾遗方论》卷一方之人参固本丸

人参固本丸又名固本丸。出自《内经拾遗方论》卷一[1]。

51 组成

人参二两,炒天门冬、炒麦门冬、生地黄、熟地黄各四两[1]。

52 制法用法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六十丸,空腹温酒或淡盐汤送下[1]。

53 功能主治

功能滋阴清热,补肺益肾。治脾虚烦热,金水不足,及肺气燥热,作渴作嗽,或小便短赤,涩滞如珠,大便燥结等阴虚有热之症[1]。

6 《简易方》引《叶氏录验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人参固本丸 61 人参固本丸的别名

二黄丸、地黄丸、固本丸、生料固本丸

62 组成

生地黄(洗)1两,熟地黄(洗,再蒸)1两,天门冬(去皮)1两,麦门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