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四库全书》目录,第1张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国学丛书,于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分类法主要是七略和四部两大体系。“七略”是汉代刘歆所创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是提要汇集,实际为六大类。六艺略包括后世四分法里的经部、史部;诸子略即子部,兵书略和术数略可归为子部;诗赋略即后来的集部。方技略则主要包括医方医技,后世亦划归子部。四部分类法是由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所创,它以甲、乙、丙、丁四部分别代表经、子、史、集,到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总目》易乙部为史部,易丙部为子部,四部按经、史、子、集排列。从此,这种分类法便成为官修书目的唯一分类方法。经部主要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以及解经的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史部主要是纪传体正史及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书、野史,它如地理、目录、考古、诏令、奏仪等也列入史部;子部指古今诸子,包括《汉书·艺文志》的“十家”以及佛、道、兵书、数书、方技、阴阳、五行等;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论等。除上述两种主要分类法之外,还有九分法、十二部分类法等,但都是大同小异,影响很小。

  “四部”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

  如最著名的《四库全书》的收录书籍如下:

  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的分类法,始创于刘歆<七略>

它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

四分法[确立]

囚部分类,虽然创始于魏、晋但现存以四部分类的白录书,则当以《陌志》为最古。刘酞《七略》以史书入“春秋”类,历汉、魏、晋至南朝、王俭作《七志》,沿袭不改,阮孝绪《七录》,才开始创“纪传隶”以著汞史籍。《隋志》参考阮孝绪《七录》、将“纪传录“改为“史部”;又将《七略9N“兵书”、“术数”、“方技”、“谙子”,合并为“子部”;将

《亡略》的“诗赋略”改为“集部”,将《七赂》的“六乙略”改为“经部”。部下又分类,计经部十类.交部[‘三类、部十四类,集部二类。《隋忘》后面还附杏道、佛二录,其巾造四种,佛十 种。《隋志》的体例,是部下分类,类下著书,而道、佛—录,只计部数,4(著书名.所以它显然分有经、史、子、集、道、佛六个邢类,fa道、佛只作为附录,实际L小式确定的分类应足经、史、了、集四邻。白店以后,公私白录都采用它,通行了一下三日多年。

《术藏》这部书收入了当前存世的善本术数类图书,并不计代价,多方寻求传世秘本,尽可能地搜集和征录文献,凡传世的重要术数类典籍,除公开出版面世的以外,均收入其中,达303种,包罗万象,总括群书,是一部难得的资料集成。本书依据古今对术数类图书分类的通例,并结合当前传世藏书的实际情况,共分为十类,分别是:卜筮、堪舆、六壬、命理、奇门、太乙、相术、选择、杂术、传记等十种,

《术藏》这部书把各种典籍,按其所属的分类,编入本类别。由于奇门、太乙、六壬等三种图书存世量较大,本书不再按传统的分类方法,而将其单独成编。凡属重要典籍,传世本若有残缺等情况的,另收入较清晰的版本,以资较对。本书的编辑取舍,每一类的各个侧重方面,均收入代表性的典籍,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依据本书,无论是对收入的重要术数类典籍,还是对每个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学者们都不会再有研究上的缺憾。

可参照出自  古籍阁  的部分术藏书籍资料目录:

《术藏》堪舆

《[乾坤法窍]范宜宾》《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地学清]沈镐撰》

《地理大全要诀》《地理葬埋黑通书》《堪舆漫兴》《赣州风水秘传》

《乘生秘宝经》《倪公阐明阳盘住宅秘诀》《入地眼全书161页》《八宅明镜》

《术藏》六壬

《[明] 大六壬指南》《大六壬口诀纂》《六壬类聚》《六壬粹言》

《六壬经纬》《壬遁秘》《大六壬五变中黄经》《大六壬大全》《大六壬寻原》

《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大六壬立成大全钤》

《术藏》命理

《张果星宗》《玉照神应真经》《三命通会》《五星壁奥经》 《滴天髓阐微》

《兰台妙选》《命理探源》《命谱清袁树珊》《增补星平会海全书》

《增补渊海子平音义评注》《壁奥经》《天元秀气巫咸经》《子平真诠》

《子平管见集解》《子平集要》《御定五星精义》

《三命通会》([明]万明英 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EtjocS-6Ppp1sCYI2u6uw

提取码:f2ye

书名:三命通会

作者:[明]万明英 撰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0

页数:917

内容简介:

三命通会收录极为庞杂,涉及到子平命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后人常把它看作一部命理学的汇总之作。是明代以来影响最广、理论体系最为完整,论述也最为周详的一部命理著作,曾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书中对格局神煞的论述似无可取之处,对五行十神的论述最为精当,后半部单从日时推断人命,大有命理模式化之嫌,后学万不可取。也正因为过于庞杂,难免有失精当,阅之须得其大意而变通之。但该书为我国古典命学的四大名著之一,仍不失为一部命学理论好书,实为初学者必读。

作者简介:

《三命通会》分十二卷,不署撰人姓名,卷首只题育吾山人。据查《明史·艺文志》所列书目载有万民育《三命会通》十二卷,和《三命通会》的卷数一样,只是“通会”和“会通”有所不同。按照《星学大成》作者万民英,字育吾推测,很可能和育吾山人就是同一个人了。假若果真如此,则此书的作者,便应题为万民英了。

术数数术中国术数,简称术数,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 术数分类:山医命卜相 术数以卜筮、风水、命理、占梦等各种型态的预知方法,推算对象由人、事物、家居、先人墓地,以至地运、国运不等。术数的原理基本是易经的八卦与阴阳五行。 包括风水、八字、命理、大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梅花易数、紫微斗数等。 “术数”也可写做“数术”。 “术”→ 古代原意是指道路,后引申为方法,技术; “数”→ 对事物的量的规定。 “术数”中方法,技术首先指巫术,以及带有巫术性质的神秘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古代的人们认为,通过它,便可以与神秘的未知世界打交道。“术数”之“术”是神人之间的通道和中介。 术,指法术(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术数为道家之术(所谓阴阳家皆出自道家)而阴阳五行理论也一直为道教为推行(儒家、佛教都没其理论。儒家所谓子不语乱神怪力,故不提倡),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用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对我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术数类丛书》出版说明)。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盛行的巫术即是术数的起源,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法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现在,通常所指的术数是狭义的术数。 现代学者仍未明了数术的性质及其名义和用法。大多数人还认为数术就是术数。数术之后还有算数,算数才属于数学。而中国古代数字皆文字,并不象现代数学与文学分别明晰。何也?因言意推义,由因致果式,在物理生成二阶段。言意须前后通义同意,而分位见进则须皆数与字标识。 中国古代之“数”,皆术。术之定义功能,在合。如万物皆圆,万物皆理,万物皆数,以术合之,形可由圆而方或方而圆演绎,理可合见也可分见,数既可排序定位,也可加减乘除。 如列数为学,则有“数技”“数术”“数法”。 数技,即名学,如数之性质,定义、定位、定序、定律、定向。其哲学技术为伦理,如上下前后中,先后左右中,东南西北中。秩序排定,即为“术数”,《易》之象数称之为“大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数之全定。 编辑本段解释数术中数即术理,小数即术法。十百数内,为中数;千万数间,为小数。中数为数术,小数由算数。 如列算为伎为学,则有“算技”“算术”“算法”。 而在此所述之史学数术,在天地范围,即天下事,在十百中数列。而宇宙大数,只用十位数字,如《河图》《洛书》,一用十数,一用九数。而十百数,即大衍数。 而“根”数,如一二三,也分别在“道”用数在“一”,“易”用数在“二”,“玄”用数在“三”。 道学,其数用式为“二五”,如阴阳五行;易学,其用数式为三五,如三皇五帝。如此渐见史学道技。 三,为天数;五,为地数,人用五三。如此,见学以致用式。 天以三为数,指循环,也含天象分三:气象、力象、星象。 地以五为数,指稳定,且具地质归五:金木水火土。 三皇无名,以天地人为名,天地人为公名,道无名,故不私。 五帝有名,以人王为各自私名,如伏羲、轩辕诸多圣王。 天地之间,天生地成,为一大春秋,为上古事。五帝三王,中古绝地通天事,为一中春秋。三王五霸,下古承前启后宗法制,为一小春秋。中国历史,是可以演义者,因有数术 编辑本段三式太乙 又及称太乙数,太乙是术数的一种,为三式之首,(“三式”即我国古代术数中三大秘术太乙、奇门、六壬同称“三式”),是古代高层次预测学,相传太乙式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时。《奇门五总龟》曰;“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或九宫法,以灵龟洛书之数┄,”仿易理所作,属易经象数之学。其法大抵本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 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与易经太极分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仿)。以太乙八将所乘十六神之方位关系定出格局。可占内外祝福。又临四时之分野,可占水旱疾疫。再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可预测古今治乱。又可推出年卦、月卦等。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但它往往被认为是一本占卜用的书,但有的说法是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一门传统珍贵文化遗产。还有的说“奇门遁甲”是修真的功法,但我比较同意第二种说法。 “奇门遁甲”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戍,已,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戍同六已,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已,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迭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何为《奇门遁甲》?奇:是乙、丙、丁三奇,表示日、月、星;门:是休、死、伤、杜、开、惊、生、景,表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方各有一门,为之八门;遁甲:是把六甲隐藏于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下,合称为《奇门遁甲》,它又分为天地人三盘,地盘:八卦加中五宫为九宫,天盘:八诈直符、腾蛇、太阴、六合、勾陈、朱雀、(白虎、玄武)、九地、九天和九星蓬、芮、冲、辅、禽、心、柱、任、英,人盘:是八门,再用天时二十四节气,以超接置闰之法,演定阴阳九局。 六壬 是中国数术学的总概括,集数术学、《易经》所有精华为一体,为中国先秦古文化的重要体现。壬学由天学(古星象学)、易学、干支学和择日学(神煞学)四大学说运筹而成。它通过十二类神来划分万事万物,以之来全面把握客观世界,加以“九宗门”的传变法则来体现所有事物的基本规律,从而成为一门认知天文、地理、人事之一般运动、变化、发展的高深学问。 编辑本段在古代的运用数术在中国古代,术数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种方式,而且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也是相联系的。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术数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曾有一个总的评价:“术数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在放弃了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了科学。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简单,很粗糙,可是在这些概念中却有科学的开端。”。 古代的人们认为,通过它,便可以与神秘的未知世界打交道。“术数”之“术”是神人之间的通道和中介。 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盛行的巫术即是术数的起源,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 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法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现在,通常所指的术数是狭义的术数。 现代学者仍未明了数术的性质及其名义和用法。大多数人还认为数术就是术数。数术之后还有算数,算数才属于数学。而中国古代数字皆文字,并不象现代数学与文学分别明晰。何也?因言意推义,由因致果式,在物理生成二阶段。言意须前后通义同意,而分位见进则须皆数与字标识。 中国古代之“数”,皆术。术之定义功能,在合。如万物皆圆,万物皆理,万物皆数,以术合之,形可由圆而方或方而圆演绎,理可合见也可分见,数既可排序定位,也可加减乘除。如列数为学,则有“数技”“数术”“数法”。 数技,即名学,如数之性质,定义、定位、定序、定律、定向。其哲学技术为伦理,如上下前后中,先后左右中,东南西北中。秩序排定,即为“术数”,《易》之象数称之为“大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数之全定。 中数即术理,小数即术法。十百数内,为中数;千万数间,为小数。中数为数术,小数由算数。 如列算为伎为学,则有“算技”“算术”“算法”。 以而在此所述之史学数术,在天地范围,即天下事,在十百中数列。而宇宙大数,只用十位数字,如《河图》《洛书》,一用十数,一用九数。而十百数,即大衍数。 而“根”数,如一二三,也分别在“道”用数在“一”,“易”用数在“二”,“玄”用数在“三”。 道学,其数用式为“二五”,如阴阳五行;易学,其用数式为三五,如三皇五帝。如此渐见史学道技。 三,为天数;五,为地数,人用五三。如此,见学以致用式。 天以三为数,指循环,也含天象分三:气象、力象、星象。 地以五为数,指稳定,且具地质归五:金木水火土。 三皇无名,以天地人为名,天地人为公名,道无名,故不私。 五帝有名,以人王为各自私名,如伏羲、轩辕诸多圣王。 天地之间,天生地成,为一大春秋,为上古事。五帝三王,中古绝地通天事,为一中春秋。三王五霸,下古承前启后宗法制,为一小春秋。中国历史,是可以演义者,因有数术。 编辑本段对古代哲学的影响 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必然会对哲学思想产生影响,术数也不例外。 首先,术数启发和深化了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维。从史料记载来看,从周朝到春秋时期,通过以《易经》占筮来决定军国大事,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其中也不排除经常地出现一些巧合。这无疑会启发后人对《易经》中所蕴藏的“道理”进行研究,于是才有了《易传》。 其次,从卜向术数的转变,体现了人们对“天”的认识的转变。周朝以前,人们把“天”作为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因此,商代的统治者除了以大量的祭祀之物供奉“天”和祖先之外,在从事社会活动时,还要通过灼龟甲等卜的活动以了解“天”的意志和想法。但是,商朝统治者在这方面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却仍然没有能够避免自身覆灭的命运。 这样,在周代替商以后,人们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时,就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认为“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的庇佑。然而,在阶级社会激烈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中,统治者事实上并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保民”,也不可能真正去“敬德”。残酷的阶级矛盾和现实斗争,迫使人们去寻找祭祀、“敬德保民”之外的方法以获取胜利,这就是研究社会和自然的规律,从而掌握自身命运。这就出现了把“天”从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回复到“自然之天”,并企图通过对“自然之天”的分析研究来掌握其运行规律,进而掌握社会的政治、军事变化的努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