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针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针法、灸法的合称·针灸 5 书名·《针灸》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针灸 1 拼音

zhēn jiǔ

2 英文参考

acupuncture [朗道汉英字典]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2书名。[1]

4 针法、灸法的合称·针灸

针灸是指针法、灸法的合称。《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有病项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针法是应用特种针具, 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材料,熏灼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通称针灸疗法[1]。

针灸是以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是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刺入穴位,炙法是点燃制成的艾绒熏灼穴位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两种方法常结合应用。针炙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历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总结,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曾用砭石治病,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金属针具。炙法则是在人类掌握火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初始是以烧热的石块、砂土等贴附在身体某部位,为原始的热熨疗法,此后则点燃树枝、干草等进行局部的温热 而逐渐形成了以艾绒为主的炙法。随着经络、腧穴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针炙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丰富的治疗经验的总结等使得针炙学在晋代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此后,历代不断发展和提高。近代针炙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如在对经络实质研究方面,发现了经络可见现象、感传现象及经穴具有低电阻特性等。此外,针炙用具的研究应用更是丰富多采,除常用的传统不锈钢针外,还出现了电针、磁针、激光、微波、超声等现代 方法。针炙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目前针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进行着有关的实验研究。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炙法则仍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分为艾炷炙、艾条炙及温针炙等炙法。针炙的治疗原理是基于针炙具有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之作用,其治疗范围广及内、外、妇、儿和五官等各科疾患。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针刺过程中应注意有可能发生的晕针、滞针、弯针等现象,某些部位还可能发生重要脏器损伤。除一般体针外,还有皮肤针、皮内针、耳针、头针、鼻针以及电针、火针、水针等。近代,根据针刺镇痛的原理创造出针刺麻醉,即选用适当的穴位针刺,经一定时间的诱导 ,使病人痛觉迟钝而施行外科手术。同时,应用先进实验方法和现代技术对经络、腧穴的实质、特性以及针炙对人体各系统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5 书名·《针灸》

《针灸》为书名。[1]

1.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编。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1、艾草灸医,健康大益。

2、家里有艾灸,健康不忧愁。

3、艾灸,乐活昂然自得。

4、艾家人,艾健康。

5、一生相“艾”,健康同在。

6、“艾”身体, “灸”健康。

7、天然草,养生宝。

8、简单爱,大智慧。

9、艾灸,爱越久。

10、爱生活,艾健康。

气管损伤

气管的解剖位置较特殊,针灸不易造成损伤。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所组成,即使刺中,一般也不致引起严重后果。但是,操作不当,亦可误伤。特别是如同时伤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则可极大地抑制呼吸功能,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气胸

针刺不当所致的气胸,是最常见的针刺意外之一,在物理性损伤中,它的发生率占首位。在我国古医藉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关于气胸的症状,《素问·刺禁论》指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咳逆。……剌膺中陷中肺,为咳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普济方》也提到:“胸前诸穴不可伤。……”

心脏损伤

内脏损伤中,针刺损及心脏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素问•诊要经终论》有“中心者,环死”之说,环死,指一日内死亡。现代国内有关针刺意外伤及心脏在报道首见于1954年[1],迄今已报道6例,其中5例死亡。国外,无论欧美及日本,均有此类事故发生。特别是日本,还不属罕见。针刺误伤心脏。

胃部损伤

胃属于腹部的空腔器管。一般而言,腹部脏器,特别如胃肠招致针刺损伤的机会要少一些。这是由于腹壁肌层较厚,有皮下脂肪、腹肌等。而胃肠等肌性器官本身又有一定收缩能力,当纤细的毫针刺入腹腔时。脏器受到刺激后,会主动收缩,通过蠕动而退让,加之表面光滑,不易刺中,即使较小的刺伤。

肝脏损伤

关于针刺不当损伤肝脏,早在《素问•刺禁论》就有“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之说。现代临床上,以同时刺伤肝脏和其它内脏的报道较多,单纯伤及肝脏的事故少见。有的针灸书籍,如上海中医学院所编《针灸学》(1974年版)亦曾提及此类损伤。由于肝脏损伤后,常伴严重出血性休克,并因胆汁漏入。

胆囊穿孔

针刺不当,伤及胆腑的文献记载亦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素问·刺禁论》)。现代国内最早见于1959年[1],迄今共已公开报道10余例。有统计约占针刺意外损伤的13%。尽管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圆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

脾脏损伤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素问·刺禁论》指出:“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针刺意外损伤脾脏的报道首见于1957年[1]。尽管处于正常位置的脾脏其体表投影区域内无经穴分布,但因针刺不当损伤脾脏,造成脾脏破裂出血的报道,并不罕见。

肠道穿孔

关于针灸损及肠道的事故,在古籍中虽然记载不多,但现代发生的并不少见。我国现代最早的因针刺激不当造成肠穿孔的公开报道见于1959年[1],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50年代迄今已报道15例之多。肠道的损伤,虽多不及上述脏器严重,然而也有不少重度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

肾脏损伤

针刺过误,伤及肾脏,《内经》中亦已提及,如《素问·刺禁论》云:“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现代也有不少报道,或因针刺不当,或因药物穴位注射所致,有的虽经保守治疗痊愈,有的则作了肾切除,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膀胱损伤

针刺损伤膀胱,现代有关报道极少,然而古代医家则颇有这方面教训:“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灵枢·刺禁篇》)。而在临床上实际发生并不少。我们在临床中也遇到过此类事故。

《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魏晋间皇甫谧撰 。成书于魏·甘露年间(256~259)。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主要载述脏腑、经络、治疗等理论,并详载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针刺分寸、艾灸壮数等。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而且也是研究《黄帝内经》等古传本的重要文献。对国内外的针灸学发展均有重大影响。《针灸甲乙经》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文献学角度来说,《针灸甲乙经》可以校正《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95/zhenjiujiayijing/indexs

详见百科词条:针灸甲乙经 [ 最后修订于2015/10/18 11:25:06 共6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