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之前,有些什么重要的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5收藏

在老子之前,有些什么重要的古籍?,第1张

老子算是春秋前期人物了,比孔子还长一辈,中国流传下的古籍最早的基本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但比春秋时期还早的也有,比如周文王的《周易》,司马迁不是有一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嘛。再早的就是传说了,比如伏羲的《河图洛书》,黄帝的《归藏》,以及夏朝的《连山》等等。此外,好像《山海经》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不知道比老子早还是晚。

<<老子>>又名<<道德经>>。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老子用自已独特的见解,为我们解化宇宙苍生。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阴,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从空虚无形的道首先生出浑沌混一的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化生和气,再由和气派生出世界万物。天地万物皆为阴阳二气冲和而生,所以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便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论。

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老子把“道”看作神秘的世界本源,因此反对人们学习具体的知识,被各种纷纭复杂的外部现象所迷惑。他主张人们去直接体认隐藏在不断变化的事物背后的道理和法则。体认的方法是闭目塞听,绝圣弃知,“涤除玄览”,致虚守静。即闭塞感官与外部事物的接触,放弃主观成见,使内心清静无欲,达到与虚静自然之产完全相合的“玄同”境界。这样才能体悟万物皆根源与道,并最终复归于道的真理。在老子的思想中还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他看到美丑、善恶、祸福、有无、难易、高下等矛盾对立方面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且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物极必反,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但是他又认为事物的变化运动,循环往复,最终仍然复归于静止不变的道。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光明网02-23 13:53

《老子》版本之芜杂,在中国学术界罕有出其右者。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严遵《老子指归》、傅奕本合称传世本中的四大体系。其中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的影响尤其广泛。河上公本多被道教人士和下层民众所推崇,王弼本则广为文人学士所喜好。此外,还有唐代景龙碑本等版本也有一定影响。20世纪以来,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本、西汉竹书本(又名北大竹简本)等文献资料先后问世,为老学研究增加了新材料,带来了新活力。以下依据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撮其要点加以综述,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参考坐标。

《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姓名不详,其生活的时代有秦、西汉、东汉、魏晋诸说。“详其词旨,不类汉人,殆道流之所依托欤?相传已久,所言颇有发明,姑存以备一家可耳。”(《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34页)《老子河上公章句》把《老子》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合称为《道德经》,并在每章的前面冠以章题。这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今传有敦煌六朝唐写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通称河上本。现有中华书局“道教典籍选刊”本。河上公注中用“气”来充实“道”,其中多有神仙思想,如第六章注“谷神不死”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第十三章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曰:“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反映了东汉黄老思想的特征。

推荐阅读:(汉)河上公注,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2009年。

严遵《道德经真经指归》。严遵(或曰严尊),字君平。汉成帝时成都人。生平事迹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此书又名《老子指归》《道德指归论》,史籍多有著录,然卷数、版本颇有差异。《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分别著录为十一卷、十四卷、十四卷、十三卷,宋以后则多为十三卷。据《君平说二经目》可知,此书原分《老子》为上下篇、七十二章;《德》经四十章在上,《道》经三十二章在下。此书融通《易》《老》,不仅以阴阳之数裁制经文,亦以《易》理解之。……旨在劝诫天下君臣、父子尊道行德,无为守分,以使上下玄通,四海平和。”(傅璇琮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9页)

推荐阅读:(汉)严遵著,王德有译注,《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该书注释详细,便于阅读。

《老子想尔注》。该书作者一说是张陵,一说是张陵之孙张鲁。《老子想尔注》早已散失,《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都未记载,《道藏》中也未收录。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本典籍中,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注与经文连写,字体不分大小,章次不分,过章不另起一行。据考证,它是六朝钞本。此残卷在1905年失窃,现收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编号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该残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终至第三十章“无欲以静,天地自止(正)”,大致反映了《想尔注》的基本思想内容,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珍贵资料。今人饶宗颐据《河上公注本》分章排列整理。

推荐阅读: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弼《老子注》。王弼(226—249),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家。《隋书·经籍志》:“《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嗣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蜀才注。亡。)”王弼的《老子注》也分为81章,但没有章题,现在的传本也是在古本基础上经后人加工调整过的版本。学界认为从版本的角度看,王弼本与河上公本区别不太大,王弼本的字数虽然多于河上公本,但多出的字主要是虚词。河上公注以修身炼气为本,王弼注以谈玄说虚为主。王弼不是通过文字训诂力求恢复《老子》的本义,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进而成功地构筑了一个玄学化的老学体系。

推荐阅读: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或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1年。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唐初傅奕据北齐时项羽妾墓出土的“项羽妾本”,与几种流传版本参合校订,组合成《道德经古本篇》,人称“傅奕本”,学界称之为善本。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傅奕本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存在不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讹文、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且有些篇次及文章内容也非《老子》原貌。

推荐阅读:傅奕《道德经古本篇》,见刘笑敢《老子古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景龙本《道德经碑》。唐代道观中流行刻立《道德经》,现存最早的是唐景龙二年(708)河北易州龙兴观的《道德经碑》。该碑简称景龙碑本、景龙本、碑本、易州本。此碑正面(阳面)刻道经,阴面刻德经。严可均《铁桥金石跋》谓:“世间真旧本,必以景龙碑本为最。其异同数百事,文谊简古,远胜今本者甚多。”

推荐阅读: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该书在选本方面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次取敦煌写本与遂州碑本参订。此外还参考旧抄本、佚本、正统《道藏》本诸刻本共100余种。本书校勘精审,训诂严谨。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宋范应元字善甫,号果山,又号谷神子。此书依范氏所藏古本《老子》作注,其经文上《道》下《德》,作八十一章,各章次序与通行本相同。该书征引古本及前人音训注释凡40余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见解。其内容体现由精气至性命,最后归结为修心的解《老》思路。此书《道藏》失收,焦竑《老子翼》采摭时也没有涉及。现存版本有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续古逸丛书》所录宋刻本等。

帛书《老子》甲乙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两种抄本,分别被称为甲本和乙本。专家认为:两种抄本内容大体相同。甲本不避讳“邦”字,其抄写年代应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避讳“邦”字而不避汉惠帝刘盈之讳,其抄写年代应是刘邦在位之时。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帛书《老子》保留了许多虚词。马王堆本虽是全本,但残破较甚,在甲、乙两本可互为补充的情况下,仍有不少残缺的文句。西汉时期,《老子》中《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有人认为道上德下出自西汉刘向之手。西汉时期的《老子》乙本无分章,甲本有划分章节的符号。此时的《老子》并非八十一章。到了西汉时期,《老子》文本基本定型。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序》曰:“帛书《老子》甲乙本在当时只不过是一般的学习读本,皆非善本。书中不仅有衍文脱字、误字误句,而且使用借假字也极不慎重,出土时又因自然损坏,经文均有残缺,但是,它的珍贵,主要是抄写的时间早,近古必存真,因而较多地保存《老子》原来的面貌。尤其是同墓出土两个来源不同的古本,不仅可相互印证,而且同时用两个古本一起勘校今本,对订正今本讹误,更有价值。”(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

推荐阅读: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该书将甲、乙两本的文字,逐句与王弼注本及敦煌卷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33种)相互参校,最后复原帛书甲、乙本《老子》,堪称这一版本研究的压卷之作。

楚简《老子》摘抄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楚墓出土三种《老子》摘抄本。专家认定:墓主人入葬于战国中期,大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郭店楚简《老子》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上。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见的《老子》一书的最原始的文本。郭店楚简本的简文不分章,次序和文字与通行本有较大差异。郭店本的内容仅为传世本的五分之二。思想上并不激烈地抨击儒家的仁义观念。郭店楚简本是战国时期《老子》的三种全文本的摘录本呢?还是当时并没有完整的文本?在今天依然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当时已经有完整的《老子》全文本,也有人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老子》,在起始阶段只有一些简单的格言,后人慢慢添加,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全文本。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推荐阅读:《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若晖《郭店竹书老子论考》,齐鲁书社,2004年。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西汉竹简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1月接受捐赠的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据介绍北大简本《老子》经拼缀后共有完整简218枚,保存近5300字,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阙文仅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其中还保存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相当于传世本《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道经》。北大简本《老子》每章之前均有分章符号,其章节划分与传世本有所不同,为探讨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最为齐备的资料。西汉竹书约抄写于汉武帝时期。

推荐阅读:韩魏编《北京大学西汉竹书(老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十世纪以来,我们有幸发现了帛书本竹简本和西汉竹简本等出土文献,对于《老子》研究来说,值得庆贺。在看到出土文献与传世本的不同之时,也要看见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对于《老子》研究而言,探寻不同版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同样重要的。

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赓续传统进行考据释义的工作,出现了一大批《老子》整理本和译注本,例如马叙伦的《老子覈诂》和《老子校诂》、杨树达的《老子古义》、高亨《老子正诂》和《老子注译》、蒋锡昌《老子校诂》、于省吾的《老子新证》、任继愈的《老子今释》、严灵峰的《老子达解》和《老子章句新编》、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后改为《老子注译及评介》)、陆永品的《老子通解》、王凯《老子〈道德经〉解释》、牛贵琥《老子通释》等。

推荐阅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15年。该书是一本经过作者数十年反复打磨的老学著作,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子的经典读本。该书先后多次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北京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出版。原文部分以中华书局张氏所刊王弼注本为底本,参照帛书及郭店本等做了校对。对于初学者是一本入门的必读书,对于老子和道家思想研究者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需要说明的是该书附录三为“《老子》校定文”。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一个理想的文本,作为《老子》研究的定本,其想法可以理解,其做法让人钦佩,但所谓理想的定本目前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一、先秦至六朝

1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

2马王维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3韩非《解老、喻老》

4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

5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四部丛刊)本

6严遵《道德真经指归》(《道藏》本)

7王弼《道德真经注》

8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诸子集成》本)

9谷神子《老子微旨例略》

10.谷神子《道德指归论注》

11.王羲之《道德经贴》

12.葛玄《老子节解》

13.顾欢《道德真经注疏》

14.无名氏《道德真经次解》(遂州龙兴观刻经碑木)

15.《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有关古籍《庄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

二、初唐至五代

1.陆德明《老子音义》

2.魏征《老子治要》

3.傅奕《道德经古木篇》

4.颜师古《玄言新记明老部》

5.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

6.李荣《道德真经注》

7.李约《老子道德真经新注》

8.景龙《道德经碑》

9.开元《御注道德经幢》

10.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11.唐玄宗《道德真经疏》

12.广明《道德经幢》

13.景福《道德经碑》

14.马总《老子意林》

15.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

16.陆希声《道德真经传》

17.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疏》

18.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19.乔讽《道德经疏义节》

20.唐人《唐人写本残卷》

三、两宋至元代

1.宋鸾《道德篇章玄颂》

2.王安石《老子注》

3.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篡微篇》

4.吕惠卿《道德真经传》

5.司马光《道德真经论》

6.苏辙《老子解》

7.陈象古《道德真经解》

8.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

9.程俱《老子论》

10.叶梦得《老子解》

11.时雍《道德真经全解》

12.程大蛙《易老通言》

13.员兴宗《老子略解》

14.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15.黄茂材《老子解》

16.寇质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17.吕祖谦《音注老子道德经》

18.葛长庚《道德宝章》

19.彭耜《道德真经集注》

20.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

21.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

22.李嘉谋《道德真经义解》

23.林希逸《老子口义》

24.龚土呙《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

25.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26.刘骥《老子通论语》

27.曹道冲《老子注》

28.宋徽宗《御制道德真经》(《道藏》本)

29.李荣《荣道德真经义解》(《道藏》本)

30.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

31.李道纯《道德会元》

32.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

33.邓琦《道德真经三解》

34.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

35.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

36.景礻右《甘肃天真观道德经幢》(《石本》)

37.麻沙本《老子道德经》(《刻本》)

38.赵孟兆页《老子道德经》

39.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40.陈致虚《道德经转语》

41.吴澄《道德真经注》

42.林至坚《道德真经注》

43.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

44.蒋融庵《道德真经颂》

45.陶宗仪《老子》

四、明代

1.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

2.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

3.薛蕙《老子集解》

4.张洪阳《道德经注解》

5.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

6.朱得之《老子通义》

7.王道《老子亿》

8.陆长庚《老子道德经玄览》

9.沈律《老子道德经类纂》

10.王樵《老子解》

11.李贽《老子解》

12.张登云《老子道德经参补》

13.沈一贯《老子通》

14.林兆恩《道德经释略》

15.陈深《老子品节》

16.徐学漠《老子解》

17.王一清《道德经释辞》

18.彭好古《道德经评点》

19.归有光《道德经评点》

20.祝世禄《老子奇评》

21.陈继典《老子道德经参补》

22.孙《老子评注》

23.钟惺《老子文归》

24.钟惺《老子文归》

25.陶望《梅阁望老子解》

26.赵亮《老子译注》

27.洪应绍《道德经篇》

28.龚修默《老子或问》

29.潘基庆《道德经解》

30.郭良鞠《老子道德经斋解》

31.陈仁汤《老子奇赏》

32.程以宁《太士道德宝》

33.颐汤畴《道德经解》

34.吴勉学《校老子道德经》

35.方宇惠《南宁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经》

五、清代

1.王夫之《老子衍》

2.顾如毕、孙承择《道德经参补注释》

3.张尔鼓《老子战略》

4.马马肃《老子》

5.德玉《道德经顺石朱》

6.传山《老子解》

7.宋常星《道德经讲义》

8.花尚《道德经眼》

9.徐永祐《道德经集注》

10.郭乾泗《老子元翼》

11.徐大椿《道德经注》

12.纪昀《老子道德经校订》

13.黄文运《道德经订注》

14.卢文绍《老子音义考证》

15.毕沅《老子道德经考考异》

16.姚鼐《老子章义》

17.郑环《老子本义》

18.倪元坦《道德经参注》

19.纪大奎《老子约说》

20.任兆麟《老子述记》

21.吴鼐《老子解》

22.潘静观《道德经妙门约》

23.汪中《老子考异》

24.王昶《校老子》

25.邓日亘《道德经辑注》

26.江有诰《老子韵读》

27.严可均《老子唐本考异》

28.洪颐煊《读老子丛录》

29.清阳子《道德经注义》

30.王念孙《老子杂志》(《读书杂志》内)

31.李涵虚《道德经注释》

32.魏源《老子本义》

33.宋翔凤《老子章义》

34.吴云《老子道德经幢残石校记》

35.陈澧《老子注》

36.俞桓越《老子平议》(《诸子平议》)

37.高延第《老子证义》

38.陶鸿庆《读老子札冖》

39.易顺鼎《读老札记》

40.吴汝纶《点勘老子读本》

41.郭谐《老子识小》

42.滕云山《道德经浅注》

43.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

44.孙诒让《老子校语》

45.文廷式《老子校语》

46.陶邵学《校老子》

47.于累《老子校书》

48.邓延桢《从砚斋笔记》(卷三)

49.徐鼎《读老子杂释》(读书杂释本卷十二)

50.易佩绅《老子解》

六、民国以来

1.刘鼎和《新解老》

2.张之纯《评注老子菁华》

3.张其淦《老子约》

4.故薇元《道德经达话》

5.区大典《老子讲义》

6.马其昶《老子故》

7.田潜《篆文老子》

8.杨树达《老子古义》

9.罗振玉《老子道德经故事异附补遗》

10.罗振玉《老子残卷六种》

11.罗振玉《敦煌本老子义残卷

12.蔡廷干《老解老》

13.吴承仕《老子音义辩证》

14.马叙伦《老子校诂》

15.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

16.徐绍祯《道德经述义》

17.支伟成《老子道德经》

18.程辟金《老子哲学研究和批评》

19.郎擎霄《老子集解》

20.奚侗《老子集解》

21.罗运贤《老子余谊》

22.曹聚仁《老子集注》

23.高岳岱《新式标点老子道德经》

24.陈柱《老学八篇》

25.陈柱《老子》

26.陈柱《老子集训》

27.丁福保《老子道德经笺注》

28.李继煌《新解老》

29.王重民《老子考》

30.钱基博《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

31.王力《老子研究》

32.陈登氵解《老子今见》

33.李翘《老子古注》

34.高亨《老子正诂》

35.孙思日方《老子政治思想概论》

36.蔡尚思《老墨哲学人生观》

37.江侠奄《译老子原始》

38.缪尔舒《老子新注》

39.胡怀琛《老子学辨》

40.丁惟鲁《道德经》

41.胡哲敷《老庄哲学》

42.汪桂年《老子通注》

43.钱穆《庄老通辨》

44.于省吾《老子新证》(在《诸子新言》内)

45.何士骥《古本道德经校刊》

46.余嘉锡《四库提要老子注辨证》

47.蒋锡昌《老子校诘》

48.王恩洋《老子学案》

49.劳健《老子古本考》

50.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

51.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

52.严灵峰《老子众说纠缪》

53.严灵峰《老庄研究》

54.严灵峰《老子知见书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内)

55.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

56.严灵峰《老子达解》

57.叶玉麟《白话句解老子道德经》

58.肖天石《老子哲学阐微》

59.陆世鸿《老子现代语解》

60.张纯一《老子通释》

61.许大同《老子哲学》

62.张起钧《老子》

63.谭正璧《老子读本》

64.朱谦之《老子校释》

65.任继愈《老子今译》

66.吴康《老子哲学》

6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

68.杨兴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

69.王寒生《老子道德经注》

70.何钅监宗《老子新绎》

71.梁容岩《老子的流传与注解》

72.杨柳桥《老子译话》

73.罗根泽《老子选注》

74.车载《论老子》

75.程兆熊《老子讲义》

76.徐复观《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77.李慈铭《订老子》

78.吴静宇《老子义疏注》

79.钟应梅《老子新诠》

80.赵文秀《老子研究》

81.唐子长《老子重编》

82.田干吾《老子》

83.吴常熙熙攘攘《老子正义》

84.肖纯伯《老子道德经语释》

85.葛连祥《老子会通》

86.纪敦诗《老子正解》

87.封思毅《老子述解》

88.龚乐群《老庄异同》

89.王淮《老子探义》

90.余培林《新译老子读本》

91.周绍贤《老子要义》

92.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

93.胡寄窗《道家的经济思想》

94.童书业《老子思想研究》

95.钱钟书《老子王弼注》(在《管锥编》内)

96.金容活《老子自然哲学中无为之功能》

97.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98.严灵峰《老子崇宁王注》

99.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

100.严一萍《帛书竹简》

101.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

102.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

103.张松如《老子校读》

104.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105.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106.梁启超《老子哲学》

107.高明《帛书老子校正》

10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

109.胡适《老子校》

110.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111、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价》

112、朱谦之《老子校释》

七、国外学者

1.大田晴轩《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东条一堂《老子王注标识》

3.武内义雄《老子原始》

4.武内义雄《老子之研究》

5.武内义雄《译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八、有关资料

1.钱学森《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部门》(见《当代科学新天地》)

2.李之楠《气功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3.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4.《道教文化面面观》

5.《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代表大会论文专囝》

6.《永乐大典》等等。

九、资料参考

1.《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2.《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3.《敦煌古号本太上玄元道德经残卷》

4.《敦煌唐写本老子残卷》

5.《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龙碑)

6.《唐景福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福碑)

7.《遂州道德经碑》(遂州碑)

8.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9.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10.《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11.《道教文化面面观》

12.《永乐大典》

13.《道教大辞典》

14.《道藏》

15.四川省乐至县老君山玄妙宫藏《道德经》古

16.四川省乐至县仙鹤道院《道德经》碑文

——内容来自

《老子》是一部讲哲理的古籍,又是韵文。千百年来辗转镌刻,当有讹夺。因此对这本书的整理,要作析义、审音、订误三方面的工作。本人从事古汉语教学多年,对上述工作颇感兴趣。现在抱两种态度:一是对原作者负责,力求字斟句酌,符合作者的原意;一是对广大读者负责,除诠释音义外,还请研究生徐子宏同志译成现代汉语。多途并进,对阅读当有裨益。在工作中对时贤往哲的有关著作细心探索,择善而从。但本人才力有限,汲深绠短,纰缪必多,敬希读者多赐教益,以便改正。撰写时林仲湘老师忙中抽暇,匡谬正误,裨益良多。排印时研究生黄涤明同志细心校勘,帮助很大,统在此一并致谢。

一、老子的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三、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