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籍出版社楞伽经集注中,红色圈圈里的数字一,二,三,还有像对号一样的东西是啥意思?
动词的第一个字、介词、助词或连词,对应符号“钩”。
设:动词、介词、副词或结构助词“所”=a,a所搭配的名词性短语或动词性短语=b。
则;a符号“二”b符号“一”。
同理,对于下位概念=语素或词,符号“四”a符号“三”b符号“二”c符号“一”。
对于中位概念=短语,符号“下”a符号“中”b符号“上”。
对于上位概念=小句,符号“丁”a符号“丙”b符号“乙”c符号“甲”。
买一本《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研究前面符识(zhi去声)说明,钻研内文圈点方法,买支中性笔,用红笔芯,我用的是晨光的,笔芯型号MG-6139红。我不是做广告,这是我用了不少之后的经验。丹巾
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大约在汉代,开始使用句读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到了明代又出现︴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名这些简单的符号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的标点符号;但它是很不完备的,长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进入20世纪,一些学人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的六教授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1990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句读,是诵读中国古代文章时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标点符号,是用来标明句读、语气和专名的书写符号
两者的相同处是:都起到了点断的作用,都有一定的标明语气的作用
可圈可点的意思是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可圈可点的来历:古代用加圆圈或点表示文章的句读,圈点也常加在字句的旁边,表示精彩或重要。可圈可点即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也引申为事物值得称赞。
电视剧《水浒传》相信大家都看过,聚义在梁山的108名好汉的结局固然让人惋惜,但是身居庙堂的高俅、蔡京之流也让人发自内心地憎恶。虽然电视剧并没有把书中描绘的所有场景都展现出来,但是剧组却在人物的服饰穿着上下了一番苦功,几乎是完美还原了宋朝的人文风貌,使观众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宋朝官员的脖子上都有一个“白圈”,我们一直都以为那只是一个装饰,其实不然,那是官员们为了“保命”才戴上的。
从汉代开始,“白圈”就已经在大臣们所穿的衣服上出现了,但是它仅仅存在于“朝服”上,也就是大臣们上朝穿的衣服。汉代的官员们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于是就在外衣领的内衬上加了一个圆形护领,名为“曲领”,也称“拘领”。在北朝到唐朝期间,“曲领”的样式又有变化。
唐朝的官员们在朝服的领口处衬起一半圆形的硬衬,使领部凸起,既是为了美观,也使衣服更加立体,看起来更有威仪。到了宋朝,官员们又在圆形硬衬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他们以白罗为材料,并把它做成上圆下方(上面是一个圆形领圈,下面连接一个方形)的饰件,最后再套在脖子上,从而压住衣领的部位。
汉代刘熙曾在《释名·释衣服》一书中写道: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意思就是,之所以在衣领处套上“曲领”,是为了保持衣服的整齐,因为古人的上衣多为长袍,左一层右一层地穿,难免会在领口处发生堆叠褶皱。而设置一个圆形的“曲领”,则可以完美地掩盖这一缺陷,避免皇帝看了心里不舒服,从而降罪。
而“方心曲领”的首次出现,却是在《新唐书·舆服志》中,书中提到,那时的“方心曲领”已经普遍被官员们戴在脖子上。然而,由于唐末时期五代十国的战乱更替,使得“方心曲领”遗失了诸多细节,而且也没有实物留存,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可以参照的样式,所以宋朝便依据古籍上的记载,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了新一代的“方心曲领”。
随着不断普及,宋朝逐渐将“方心曲领”纳入礼服系统,朝服作为礼服之一,自然便成为了“方心曲领”的最大应用者。除此之外,以“方心曲领”为式样的朝服还流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泛沿用。据《系辞·上》中记载,中国古代服饰“取诸乾坤”:衣在上,是天的象征;裳在下,是地的象征,十二章绣于一身,正是所谓的“披星戴月”。
而“方心曲领”正是身份的象征,其“上圆下方”的设计理念,正是暗合了“天圆地方”。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的天下也是趁着兵变得来的,他担心自己的皇位被夺,于是便用“方心圆领”来约束臣子的心,让他们不要试图谋反恪守本分。因此,臣子们为了让皇帝放心,自然便戴上了“方心曲领”,另外一点,也是为了保命。
本文2023-08-06 21:05: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