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为什么要对古文注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时候为什么要对古文注释,第1张

你的问题有误区,古人不一定都懂古籍的,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要学习的,而自学的时候就得依靠注解本,否则读不懂再说注解,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古代的书流传几百年后就已经有很多人看不懂了,比如先秦的文章到汉朝就已经有不少人看不懂了,因为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后代的人看不懂当时的一些话是很正常的,更何况有些典故之类的,不是随便就可以知道的,于是就有大学者出来注释古文,后来又过了几百年,语言又变化了好些内容,于是又有人看不懂关于汉时的注解了,于是又有学者出来注释汉时的注解了到现在我们只有先读懂了注解然后才能读懂正文,一般一部好的古籍是有好几个注家的,他们很多不是同一个时代的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有人想借助古籍来宣传自己的观点,所以他要注解古籍,且是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然而这种注解方式是不可尽取的

《康熙字典》中“疏”是会意字,“注”是对前文的注解,“传”是古籍的注释体例。

疏是会意字,在篆文中由㐬(tū)和疋(shū)组成,疋也表声。疏本意指清除阻塞,使畅通。引申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关系远。人与事的关系远就是生疏、不熟悉,人与人之间关系远就是疏远,距离大就是不细密于是引申为粗疏。疏还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传,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注,训诂学术语。也作“注”。注释经籍的一种体例。注,取义于灌注。文义艰深,必解释而后明,犹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通。

转、注、疏都是训诂学专用的术语。

扩展资料: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2、“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3、“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

—《康熙字典》

—训诂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古注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笺,表识书也。”如《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例如: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3、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4、集解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疏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论语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孙奭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

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例如:

解释词义例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

注明音读例

《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经典释文》:“逑,音求。”又如《诗经·召南·何彼 矣》:“何彼 矣,唐棣之华。”《经典释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内反’。华如字。”

宋穆公病重,召见大司马孔父并把殇公托付给他,说:先君不立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记这件事啊!

与夷是宣公之子,即殇公。公子冯是穆公之子,即庄公。宣公不立其子与夷,而立其弟穆公和;穆公临终,也不立其子冯,而立兄子与夷;二人皆表现出高风亮节。

孔父名嘉,字孔父,正考父之子,其后以孔为氏,即鲁国孔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