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旧书的清洗与消毒的方法?急急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8收藏

谁知道旧书的清洗与消毒的方法?急急急!!!!,第1张

去除字迹的方法: 第一步:用少许酒精涂在字上去除油份; 第二步:涂少量高锰酸钾溶液到字上; 第三步:再涂点乙酸溶液以还原由于高锰酸钾带来的**即可。 消毒的方法: 阳光曝晒法(简单) 旧书的最好消毒方法是在强日光下曝晒,书页内的水气被蒸发后,翻动并拍去灰尘,虫卵等。不过珍贵的藏书不宜,会使纸质受到损害。最好用紫外线消毒柜消毒。 微波消毒法(简单) 前一阵网上流传《302医院SARS防治手册》,里面对于书籍处理大概是这样说的:将书籍包在塑料袋中,外面包裹干净的湿毛巾,然后在微波炉内以“中高”档(650W功率)加热5分钟左右即可。 冷冻消毒法(简单) 把书放进塑料袋里,在冰箱冷冻室里冷冻几天。既杀死了细菌,旧书又可平整如新。 臭氧消毒法(有难度) 使用家用臭氧消毒柜进行消毒,将图书置于消毒柜内,打开电源,持续1个小时以上即可。 紫外线消毒法(难度较大) 如果有特殊条件的话,用紫外线灯管对图书照射半小时以上是杀灭病菌的一个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济南市图书馆每周把读者还回来的书收集在一起,放在紫外线消毒箱里进行消毒。他同时也提醒淘旧书者,买回旧书后最好用紫外线灯管对图书进行照射消毒,看完书后要洗手,以免传染上疾病。 化学消毒剂熏蒸消毒法(难度大) 对于大量书籍的消毒,可采用这种方法。消毒剂如果选用环氧乙烷,可将书籍、文件放入尼龙袋、聚乙烯塑料袋中(注意不要有破口)或密闭的容器内,参照"A14服装的消毒"的方法操作。用药量为每升容积使用2克以上,但也不要太多。在室温下(20℃左右)放置20小时左右。由于环氧二烷有杀菌谱广、穿透力强的特点,所以选择该消毒剂是很适宜的,但使用时应注意安全。要注意防火、防爆。

麻烦采纳,谢谢!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 熹

3、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 熹

4、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 熹

5、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6、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 熹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 熹

8、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11、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3、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4、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15、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明朝理学家

16、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南宋 尤袤

17、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清 童铨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明代学者)

19、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

2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1、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2、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23、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24、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25、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2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

2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29、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3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31、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宋]

32、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3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34、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35、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明]

36、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3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39、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门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40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汉族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汉族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夜迎紫姑是为了扶乩。这一风俗,大约始行于唐朝。李商隐《昨日》诗中云:“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他又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中,有“身闲不睹中兴事,羞逐乡人赛紫姑”的句子。到了宋代,更为流行。从苏东坡《子姑神记》中“衣草木,为妇人,而置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画字……”,可见扶乩活动的端倪。至明、清,这一风俗则已较为固定。扶乩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一般都是在厕所或猪栏边进行,有的是用旧衣服包在扫帚上或用玉米秆、稻草扎人,并糊以五颜六色的彩纸,用葫芦瓢等画成紫姑的头脸。迎紫姑时要念咒语:“子胥(其夫)不在,曹夫人(大妇)已行,小姑可出嬉。”如果扫帚变重,表示紫姑神降临,就可以向紫姑卜问能以数字回答的问题了,据说扫帚会点头作答。有的地方则不以扫帚等扎紫姑神,而是“提猪觉重者,则是神来,可占众事。”

迎紫姑

沙地人原先主要由绍兴迁移而来,其风俗习尚大多传承于绍兴。但是南宋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志》,新修的《绍兴市志》,以及现在可见的萧山历代县志,都没有关于接紫姑扶乩的记载,可见越地是不大流行这一风俗的。那么,沙地何以偏偏得以盛行?

原来,正月十五自古就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个重要节令。早在元宵观灯的风俗还没有兴起以前,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就记载了这一天是农家祭祀蚕神的日子。后来,随着紫姑神的广泛流传,人们又将祭祀蚕神与拜迎紫姑的活动连在一起。通过接请紫姑,占卜新年蚕事。《荆楚岁时记》是这样记载的:“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而这种风俗,在养蚕业发达的江浙一带又最为流行。沙地自明末清初开垦以来,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蚕桑是与棉花并举的两大产业之一,流行接紫姑占蚕桑的风俗,也就在情理之中。

百里不同风。在沙地,人们认为紫姑神是一个年仅几岁的小姑娘,其职能是管理灶下灰仓的,并称之为“灰紫姑娘”。接请的时间不在十五,而在十四的晚上。接请灰紫姑娘者,必须是尚未出嫁的大姑娘,男人须回避,据说只有这样,灰紫姑娘才会“出来”显灵。凡接请的人家,不仅要在腊月廿三送灶时专门用面粉或米粉做一只“谢灶鸡”,恭请灶司菩萨享用,而且自正月初一至十四夜接紫姑前,必须保持灶下灰仓的干净。因此年内做年糕前就都撤清了灰仓,凡火熄灰、火钵头灰等不再倒入。

接请、扶乩,整个过程都是静悄悄进行的,据说灰紫姑娘很怕羞。大姑娘先在灶前焚香、点蜡烛,尔后在平摊着一些米的桶盘内插上三支香,点燃,手托桶盘于灰床上,口念咒语。咒语与别处不同,很富于诗意,其词云:

正月清来二月明,

三月桃花开来百草青;

百草青来百花明,

我接灰紫姑娘看龙灯;

上轿看龙灯,

落轿看马灯;

灰紫姑娘上轿哉则话(说)一声。

大姑娘连念七遍这套咒语,就将桶盘端开来。站在她身旁的另一人(也必须是女的,但年龄要求不大严格),手中擎个竹淘箩,一并走出来。到得堂前,将桶盘置于桌上,在竹淘箩的边上插一根筷子,使之下垂,然后两人各用一只手指托住淘箩边,悬于桶盘上。接着,就问灰紫姑娘的年龄:“灰紫姑娘哎,依今年几岁哉?”如果淘箩晃动三下,筷子就在米上点三下,意即三岁。如是点五下,则是五岁。据说至少是点三下,最多则不超过七下,说明灰紫姑娘都是在三岁至七岁之间的。灰紫姑娘“回答”了年龄,表明已被接出,问卜能继续,反之则不行。所问内容以蚕事为主,据说“回答”蚕事最灵敏,但许多人家也问别的事情。比如,不事蚕桑,而种棉花、麦子的人家,问的就是棉花、麦子的收成。无论问哪样,必须让灰紫姑娘能以数字作答。如问:“灰紫姑娘哎,今年伢个蚕花有几成好收?”点六下是六成,点四下是四成;如问:“灰紫姑娘哎,伢爷爷个毛病今年会弗会得好?会得好,点双数。”答案便清楚无疑。都说接灰紫姑娘出来显灵很罪过,因而扶乩时间都不长,无关紧要的事也就不问。事情问完后,最后问灰紫姑娘要什么。如果筷子在米上画出一只元宝图,就烧一串纸元宝给她,以示谢意。当然,所画的图案假如不是元宝,想必扶乩者也会认为是元宝的。这是一厢情愿的感谢,而纸元宝又都早就准备在那里。

正月十四晚上,当姑娘们正在悄悄接请紫姑神的时候,男孩们则在野外忙于烧蝗虫的活动。这一活动,无需人发动和组织,都是男孩们自发式的行为。为了赶上烧蝗虫的时刻,男孩们总是顾不上好好地吃一碗元宵节的特色晚餐——油菜蕻炒年糕,便早早地来到了野外。等到天色将暗未暗之际,他们就焚烧塘边的芦苇、埂上的茅草,或者用自家的络麻秆、麦草、竹梢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跑边烧,又大声高呼:“哗啦嗬——!哗啦嗬——!哗啦嗬嗬嗬嗬嗬——!”于是,广袤的沙地平原上,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亮了起来。随之火点越来越多,叫声越来越响。转眼问,到处都是流动的火光了。如此兴高采烈地放火烧草,据说为的是烧死虫卵,并积灰肥田,以兆丰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