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蓝本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幼儿园蓝本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以幼儿经验和兴趣为线索,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以平行班观摩为平台,不断调整优化课程实施目标和内容结构,形成符合幼儿发展需要,利于经验提升,源于蓝本、变于经验、优于班本的具有新特色的建构性蓝本教材。

蓝本,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现指著作所根据的底本,多用于书面语。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指发生在一个特殊背景中的某些事件的剧情说明和描述。在认知科学中,指用有待实现的合适行为事件来表达个人的知识。

幼儿园建构蓝本课程研究仍存在的问题:

1、“拿来主义”,重蓝本轻班本分析。

2、“形于表面”,重形式轻幼儿追随。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由明成祖朱棣敕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五年(1407年),全书22877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是18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所编著名百科全书的12倍。

  《永乐大典》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正本早已失踪,至今杳无音讯。由于篇帙浩繁,这部百科全书从未刊刻,仅在明嘉靖年间手抄重录过一部副本。本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大部分被焚毁,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现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零册仅约400册左右,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

  负责此次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郭又陵说:“北京的中华书局和台湾的一家出版社都出版过《永乐大典》的影印本,但都是缩印。而这次是严格按照原书的版式规格(长51厘米、宽30厘米),选用中国最好的安徽泾县宣纸套色印刷,连装潢也模仿原籍的**丝绸,力求保存《永乐大典》的全部信息,真实再现这部伟大著作的原貌。”

  郭又陵说,出版社拟用一年半时间先印制现存中国大陆的163册《永乐大典》,然后再陆续出版现藏于海外的200余册。目前已经印制的40册共100套,每套售价25万元人民币,主要面向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思仁说:“《永乐大典》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哪怕只是它很小的一部分,对学者的研究来说都很重要。任何影印出版它的努力都是令人敬佩的。”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说:“我们对《永乐大典》的发掘远远不够,今日所存也只是当年总量的百分之三、四。仿真影印出版会使世界更多的学者有机会研究《永乐大典》,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完)

  专家呼吁海内外共享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张菁 钱荣)中外专家今天在北京呼吁人类共享散存于全球各地的《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由明成祖朱棣敕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五年(1407年),全书22877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是18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所编的著名百科全书的12倍。

  一百年前,八国联军劫毁中国典籍以及二战时期日军入侵中国使《永乐大典》或被焚毁,或散落民间。现在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只有400册左右,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

  来参加此次《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思仁说:“海外的收藏者应该把所有的《永乐大典》都归还给中国。这个逻辑很简单,因为它是中国的东西。”

  艾思仁还将呼吁的公开信放在了互联网上。

  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东方典籍部的大卫·哈里维说:“即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归还,也要让中国了解散存各地的《永乐大典》的情况和相关信息。因为它是中国的文献。”

  据专家介绍,北京国家图书馆目前藏有《永乐大典》221册,约为全球藏量的二分之一强。五十年代初期,前苏联将沙俄和日本劫走的64册《永乐大典》归还了中国;前东德亦归还了3册。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1册,英国51册,德国5册,日本和韩国也有一些。

  除此之外,究竟还有多少《永乐大典》残本流散在研究图书馆或私人手中现在还不得而知。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说:“今天所见《永乐大典》仅为当年的百分之三、四,这是由于旧中国贫弱造成的历史悲剧。”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说:“《永乐大典》的编撰空前绝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如果世界各地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能够拿出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让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这是造福中国和世界学术界,推进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义举,必将流芳百世。”

  此次研讨会历时3天,有90多位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50多个研究机构和收藏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完)

  《永乐大典》迄今为止发现存世副本残卷400余册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沈路涛)集中华文明五千年于一书的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已走过600个年头。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迄今为止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零册大约有400册左右,约800余卷,不到原书的4%,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00多人历时4年纂修而成。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共辑录图书8000种,天文地理,人事名物,无所不包。整部典籍共22877卷,另外目录就达60卷,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是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还要早出300多年。由于篇帙浩繁,仅在明嘉靖年间重录过一部副本。而正本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谜案。而副本也几经磨难,乾隆年间已发现丢失1000余册,光绪元年清理大典时发现仅存5000余册,光绪20年(1894年)更只剩下800余册。本世纪初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仅存《永乐大典》副本大部被焚烧,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

  从此我国就一直在探寻这部伟大著作散失的踪迹,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也在努力收藏、保存、复制劫余残卷。据了解,目前有世界各地30多个单位收藏了《永乐大典》残存本。其中国家图书馆从1912年第一批《永乐大典》入藏到现在,已拥有221册,超过全球藏量的半数,居各处收藏的首位,也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珍藏之一。这些珍藏许多是由重视文化遗产、支持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捐赠私藏汇集而成,包括赵元方先生捐赠的私藏,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收藏的21册,北京大学移送的4册,以及前苏联、前东德等送回的67册,山东掖县一农民捐赠的1册,此外还包括抗战期间运往美国保存,后转至台湾,暂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60册。

  据介绍,近年来世界各地续有发现《永乐大典》残本,目前近200册《永乐大典》残本散落在8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其中美国、日本和英国是收藏大户。美国包括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波士顿图书馆均有收藏,日本则有国会图书馆等8个单位和3个个人收藏。英国则有英国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等进行收藏。而我国内地除国家图书馆外,目前只发现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有残本收藏。

  正是因为正本的杳无踪迹,副本的屡遭劫难,残存本的集散离合,使《永乐大典》的命运备受瞩目。除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曾利用《永乐大典》辑佚古籍外,《永乐大典》中保存的书籍史料至今还没有被全部认识、利用,新的发现也时或有之,对《永乐大典》的研究、保护、利用,成为学术界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日益受到关注。(完)

  国家图书馆呼吁:让《永乐大典》重现于世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沈路涛)在《永乐大典》编纂迄今600个年头之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今天向世界《永乐大典》收藏单位发出呼吁: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这是任老先生在今天举行的《永乐大典》仿真影印出版首发式上作上述表示的。目前北京图书出版社从2001年12月开始,用特制宣纸套色印刷,原大仿真分批出版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拟用一年半时间先首批出版收藏于我国大陆的163册的大陆珍藏版。待首批出完后,再用一年半的时间陆续出版现藏于海外的200余册,使之为学界、大众所共享。

  原本11095册的《永乐大典》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努力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做出总结和重构。汇集的8000余种图书,其中成段或全书采录的文献,能一字不改,保存古籍原貌。这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存于皇宫禁地的正本后人未见踪迹;副本在清代续有遗失,近代更遭八国联军焚毁、劫掠,遭到毁灭性的重厄,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

  正因为这部大典的辉煌及其在历史上的特殊遭遇,反映国家兴衰,凝结民族感情,我国一直在探寻这部伟大著作散失的踪迹,各国政府和学者也在努力收藏、保存和复制劫后残卷。如今已知400册左右的大典残本零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

  为了更多地共享《永乐大典》的信息和文献,从清代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各国各地已经出现了影印本、晒蓝本等复制形式,但有的由于各自资料不全,难以形成完整的学术价值,有的由于办事、技术的限制,难以保存原书的全部信息。而尽可能完整地影印出版《永乐大典》更是几代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目前运用现代尖端摄影及印刷技术,直接摄取原书影像,使完整复制《永乐大典》成为可能。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永乐大典》学术、文献研究,国家图书馆决定将馆藏劫余卷帙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以推动当代学术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夙愿的实现有赖于全世界《大典》收藏机构、收藏家及有识之士予以合作,大力支持。”“相信所有为这项事业作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士也必将因此而彪炳青史,流芳百世。我们也相信世界各民族对于彼此文化的认知与合作必将消弭一切思想分歧和历史创伤,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一、古藉简介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简策,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帛书,为传世之最早古籍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据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贩书偶记》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说、讲唱文学、金石碑录等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0万多种 二、古籍类别与版本 善本: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集古录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又,珍贵难得之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亦称为“善本” 孤本:仅留存一份之书本一部书之某一书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旧拓本,在现世间仅有一份流传者,均可称为孤本 蓝本:谓著书或刊书所依据之旧本《居易录》:“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为蓝本 刻本:又称“椠本”、“刊本”,雕板印成之书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书之不同情况及刻本之不同类型,可分各种不同型式:以时代区别,有宋、金、辽、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区别,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书者区别,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区别,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单栏本、左右双栏本、竹节栏本、白口本、黑口本、两节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体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宋体字本、软体字本(亦称写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满文本、满汉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区别,有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纸张区别,有皮纸本、麻纸本、棉纸本、竹纸本、开化纸(亦称桃花纸)本、宣纸本、毛边纸本、毛太纸本、罗纹纸本、连史纸本等;以装订形似区别,有经折装(亦称梵夹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毛装本、金镶玉本等;以刻书先后区别,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以内容及价值区别,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删节本、繁本、简本、批点本、评本、单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图互注本、绣像本等 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为对正本而言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作副本《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秘书三阁,限写五十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或对外文件之正式签署之副本,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南史·刘孝绰传》:“又写别本封至东宫”又,同书另一来源之本子亦称“异本”因所根据之来源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如:书有《别本十六国春秋》,帖有《黄庭坚别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珍贵之古籍,为存原书面貌,以适应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后,常用影刊方法加以传布如黄丕烈所刻《士礼居黄氏丛书》,其法大都先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摄影术发明后,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后,与原刻相仿,精工者几难识别自影印兴,影刻之书渐少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为“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宋以后,雕版虽以盛行,但抄本与之并行,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皆为抄本;有些较为专门或需要不广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书者系著名藏书家或学者;除书之内容外,其手迹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图书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次比对于不详年月之抄本,约在清嘉庆以前者通称“旧抄”,晚清者称“近抄”,辛亥革命以后者称“新抄”对于确定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无从断其年月者,则统称“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沿至明末,吴兴(今湖州市)闵齐吉、凌檬初两家盛用两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评语及圈点 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特点是字画清晰,赏心悦目,故为藏书家与读者所重 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其字迹漫漶,版断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爱 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写本存于今者皆为长卷,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种不同版本之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之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百衲本资治通鉴》、《百衲本二十四史》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之书本 配本:一部书因有残缺,用其它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故称 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活字印刷为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使坚,排版印刷为中国之伟大创造,早于欧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创木活字明弘治时创铜、铅活字,为我国近代铅字印刷术之前导 影印本: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书本有胶印、大石印、珂罗版(即玻璃版)印、铜版印等稀少、罕见之图书资料,为研究之需,常用原书影印,以广流传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初拓字迹(或图案)清晰,墨色匀净,较为珍贵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亲笔写定者称“手稿本”,经过整理誉清者称“清稿本” 影写本:用纸覆于原书上影写成之书本其点画行款,一依原本一般专指影写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晋及古阁据宋本影写,非常精工 校本:根据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核对过之书本取某书之一本子作底本,搜罗一种或几种不同本子及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其讹误衍脱,即在底本上加以批注如只传抄他人所校,则称为“过录校本”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书本校勘,刻印,都较精良清昭梿所撰《啸亭杂录续》有内府刻书目录一卷,可资检览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书本因有些藩王、子孙及其门客颇有学问,而且刻印之书所据底本多为御赐宋、元善本,故其版本价值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镌木单字25万余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凡排印之书,首有高宗题诗十韵,每书首页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发聚珍版于东南各省,并准所在锓木通行先后承命开雕者有江宁、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书籍,通称为“外聚珍”,而将武英殿聚珍版称为“内聚珍”,以示区别后来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就名为“聚珍仿宋版” 闵版:明万历、天启年间,吴兴闵齐伋、凌蒙初采用朱墨与五色套版所印之书其选择经、史、子、集各类凡士人习用书籍,专辑前人评论批点,使用方正宋体字和优质白纸,作朱墨两色或兼用黛、紫、黄各色套印,后人称为“闵版”特点为词义显豁,脉络分明,行疏幅广,光彩夺目近人武进陶湘,编有《明吴兴闵版书目》 麻沙本:南宋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之书本因该地盛产榕树,木质松软,易于雕版,故书坊集中,于当时图书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书贾射利,校勘粗疏,刷印低劣,故《石林燕语》有“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之说 蜀本:四川刻印书本之总称宋代眉山为四川刻书中心刻书多为大字颜真卿体,故又有“眉山本”、“蜀大字本”之称 浙本:浙江刻印之书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之上品 闽本:亦称“建本”,即福建刻印之书本又分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宋本:宋代刻印之书本雕版书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阳、眉山等都为当时刻书中心公私所刻,有监司、家塾、坊肆等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后期出现细黑口;避讳较严所印书籍,校勘精审、雕印精美者颇多,往往为后世刻本所依据,为学者所重视 金本:金代刻印之书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其地产纸丰富,书坊很多,设有管理出版机构所刻著名者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此外,山西运城所刻之《藏经》及河北所刻之经书、音韵学书,也颇有名 元本:元代刻印之书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阳、平水等地公私所刻,无论校勘与雕印,不乏精品,堪与宋本媲美其风格、字体大都摹仿赵孟頫书法,扁方圆活,常用简体字,黑口、双鱼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后行格渐密,由左右双栏趋向四周双栏,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 明本:明代刻印之书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庞大,前所未有版画艺术、铜活字版及彩色套印,为明代雕印技术发展之辉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删节不当,甚至妄改书名、伪造古书,后人多有批评明初刻书犹沿元代风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间,出现仿宋风气,白口为多,字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显得板滞万历以后,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现软体字,较为美观 高丽本:亦称“朝鲜本”,指朝鲜刻印之中文古籍我国印刷术很早传入朝鲜,朝鲜刻印之书流入我国也很多无论刻本或活字本,均为软体大字,皮纸精印,书品宽大,醒人眼目 东洋本:亦称“日本本”,即日本刻印之书本我国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其次为日本日本所刻古籍,多用美浓纸精印,近似朝鲜本,但在字体与装订等方面,下朝鲜本一等有些书行间注以平假名或片假名,较容易识别 越南本:越南刻印之书本越南之印刷术也从我国传入,故刻印风格及装订形式与我国基本一致流入我国之书籍,大都在相当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刻印,未见有更早印本 官刻本:历代各类官方机构刻印之书本如宋代秘书监、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郡庠、县斋以及州府县学,元代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蜀,明代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书,都属于官刻本 监本:历代国子监刻印之书本监本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以后国子监都印图书,以经、史为主明朝南北两京设立国子监,都有刻书,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 家刻本:私人刻印之书本亦称“家塾本”私家刻书为宋代以来雕版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因不以营利为目的,校勘、刻印俱精,版本价值颇大其中著名者,如宋陆遹刻《渭南文集》、黄善夫宗仁家塾刻《史记正义》;元平阳府梁宅刻《论语注疏》、古遇陈氏刻《尹文子》;明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清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 坊刻本:简称坊本,指书铺刻印之书本因以营利为目的,一般雕印不如官刻本之精,校勘不如家塾本只审但也因地因人而异,如宋代临安陈氏书棚本,校印精湛,极为人所重;福建麻沙本,讹误较多,人多不贵之因坊刻本面向大众,许多医书、民间文学赖以流传,故颇受人们喜爱 三、主要错误辑佚(缺失):由于古藉承载物有甲骨、简、金石、帛等形式,在某种情况下都会受到损坏,造成句字缺失,甚至整本整卷残缺不全,虽然后人会整理出“辑佚本”,辑佚本几乎一定会有错漏、误解辑佚可能是古藉传出错最大的原因有时不是整段缺失,会少写少抄一字,往往被称为“脱字” 错字(别字):古人在誊刻、誊写、排字等过程中由于疏忽、误读、误认、通假字等原因造成错字有些错字是关键字眼,甚至会造成后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误解例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四中提到:“朱淑真词,自来选家列之南宋,谓是文公侄女,或且以为元人,其误甚矣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曾布贵盛,丁元以后,崇宁以前,大观元年卒淑真为布妻之友,则是北宋人无疑李易安时代,犹稍后於淑真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池北偶谈谓淑真玑图记,作於绍定三年绍定当是绍圣之误绍定、理宗改元,已近南宋末季浙地隶辇毂久矣记云:‘家君宦游浙西’临安亦浙西,讵容有此称耶”由上文可见,绍定是绍圣之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也是一个古藉出错的主要原因 误中国文字几千年来词意变化很大,早期古文又十分简练,会造成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同的理解结论,如果流传载体同时有缺失,后人在整理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误解 张冠李戴:同在以上《蕙风词话》同一卷中,指出欧阳修的一首词误入朱淑真集 以讹传讹:古人读书人少,写书人更少,当一专家泰斗在书中写出错误结论时,很少有人去怀疑其正确性,后人引用此论,导致以讹传讹 标点错误:古书没有标点,后人在标点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古人的愿意,甚至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意思 标音错误:在校勘过程中,注音也是工作内容之一,校勘者对原文注音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一定错误 年代错误:对古藉出现、整理或作者生存年代的误认 以上为几种主要错误,由于本人不是这方面专家,只是对此感兴趣的“票友”,答案不能作为专业使用,仅供参考谢谢!

《外科大成》为外科著作。四卷。清·祁坤撰于1665年。卷一为总论部,历述痈疽等病的诊治要点、各种治法及常用方剂;卷2~3为分治部,按照头面、颈项、背、腰、胸腹等身体部位分列各种外科疾病的证治、验案;卷4为不分部位的大毒与小疵(包括各种内痈、疔疮、流注、瘿瘤、金疮等全身性疾病)及小儿疮毒的证治。本书在外科辨证和治法方面均较详细。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以此书为蓝本。建国后有排印本。现存十多种清刻本和石印本。

详见百科词条:外科大成 [ 最后修订于2016/1/13 17:25:30 共2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学家 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参阅《元和姓纂》,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尤其是总论13篇,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流传甚广的《百家姓》一书中,所收504姓,其姓氏源流的分类,均可归入《氏族略》所列32类之中。该书在姓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郑氏在编纂《通志》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时,其方法是值得重视的,他先从各个专门的学问入手,通过对史料的考订和实践的调查,把所有的史料"会通"起来,所谓"会通",是指把各种史料加以综合整理,也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汇总各种史料,按照年代先后予以整理、编排,探其源流,理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郑氏最后把其研究成果,归纳入纪、传、谱、略、载记等体例之中,编成了独创一格的《通志》。郑氏这种求实的治学态度,是他在史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种思想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如反对主观和迷信,这种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

蓝本

lánběn

[original version of a work; chief source of writing] 编修书籍或绘画时所根据的底本 。

〔例句〕这部电视剧以同名小说为蓝本改变而成。

“蓝本”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

明清时期,书籍在雕版初成以后,刊刻人一般先用红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以供校订改正之用,相当于现代出版印刷中的“校样”,定稿本再用墨印。《书林清话》载:“其一色蓝印者,如黄记《墨子》十五卷,……此疑初印样本,取便校正,非以蓝印为通行本也。”

由于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蓝本”之称。后来作为“著作所根据的底本”意义上的“蓝本”一词,就是从“初印蓝本”引申出来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