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古文中酒的别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诗词古文中酒的别称?,第1张

酒的别称有:桂浆、杜康、欢伯、流霞、椒浆。  

1、桂浆

指酒浆,美酒。战国时期屈原写的《九歌东君》中:“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译文:我抓起天弓阻止灾祸下降,拿过北斗斟满了桂花酒浆。)

2、杜康

杜康,华夏酿酒鼻祖,后借为酒之代称。东汉曹操的《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译文:用什么来解决忧愁呢,只有这酒罢了。)

3、欢伯    

因为酒能消忧解愁,给人们带来欢乐,故借此意而取名“欢伯”。西汉焦赣写的《焦氏易林》中:“酒为欢伯,除忧来乐。”(译文:酒能消忧解愁,给人们带来欢乐)

4、流霞    

对美酒的喻称。唐代李商隐写的《花下醉》中:“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译文: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5、椒浆    

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古代多用以祭神。唐代李嘉祐《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中:“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译文:大雨过后清新的微风在小岛上悠闲地吹过,大伙喝的醉醺醺地迎接神仙归来。)

扩展资料

古代爱酒的诗人

1、李白

李白斗酒便有诗百篇,喝醉了就在长安街道上的酒肆中睡觉,君王看见以后唤他上船,李白不屑一顾,自称为“酒中仙”。在他的一生当中,后人眼里的李白,轻狂、天才、爱酒这三个标签缺一不可。

2、白居易

作为李白的粉丝之一,白居易诗写得好,喝酒也没有落于下风。在他的家中有一个酒库,床头也时常摆放着酒坛,白天要喝,晚上要喝,一个人要喝,有朋友来更是要喝。他在山间野地喝过酒,在寺庙道观也要喝,赏雪要喝,泛舟也要喝。

3、杜甫

杜甫比起白居易,和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杜甫堪称李白的头号粉丝,正如后世所调侃的那样:李白爱写酒,杜甫爱写李白。杜甫是个称职的粉丝,要学习偶像写诗,更要学习偶像喝酒。普普通通的喝酒自然不是偶像喝酒的精髓,所以白日放歌和纵酒再搭配不过。

4、苏轼

苏轼作为一个晚辈酒喝的倒是温婉了些,但是他和酒的缘分可不浅,毕竟他自己也说过:“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赏月的时候喝酒,于是就有了《水调歌头》,赤壁游玩的时候喝酒,就有了《赤壁赋》。

苏轼和前辈们相比大概比较注重养生,喝酒只求半酣,不必大醉,毕竟他要是真的发愁了,吃两块东坡肉更能解决问题。

5、陶渊明

陶渊明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在路边悠然采菊花的隐士形象。一生不得志的陶渊明除了爱菊,剩下的便是爱酒了,即便在穷困潦倒需要靠友人救济的时候,朋友除了给他粮食,总要附带送上两坛酒,想来也是对他的性情十分了解了。和苏轼不同,陶渊明喝酒就是为了醉,大概只有醉了,才可以去桃花源里走一遭吧。

-《九歌东君》

-《短歌行二首》

-《焦氏易林》

-《花下醉》

-《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

  调鼎集 (酒茶点心编) (清)童岳荐编撰 张延年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1

  调鼎集(中国烹饪古籍丛书) (清)佚名编 邢渤涛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1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食类)(中国烹饪古籍丛书) (元)佚名编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12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王利器疏证

  王贞泯整理 邱庞同译注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4

  齐民要术(饮食部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北魏)贾思勰撰 石声汉今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10

  能改斋漫录(饮食部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宋)吴曾撰 王仁湘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6

  清异录(饮食部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宋)陶谷撰 李益民等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4

  醒园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李化楠撰 侯汉初、

  熊四智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9

  食宪鸿秘(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朱彝尊撰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6

  食宪鸿秘(气功.养生丛书) (清)朱彝尊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7

  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中国农书丛刊.综合之部) (明)王象晋纂辑 伊钦恒诠释 农业出版社 198511

  山家清供(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宋)林洪撰 乌克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4

  随息居饮食谱(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王士雄撰 周三金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8

  随息居饮食谱(中医古籍小丛书) (清)王士雄撰 窦国祥校注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4

  随息居饮食谱(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清)王士雄撰 聂伯纯等点校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8

  随园食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袁枚撰 周三金等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6

  宋氏养生部(饮食部分) (明)宋诩撰 陶文台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10

  素食说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薛宝辰撰 王子辉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10

  吴氏中馈录

  本心斋疏食谱(外四种)(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7

  闲情偶寄

  (饮馔部)(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李渔撰 叶定国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2

  先秦烹饪史料选注(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10

  养小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顾仲撰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5

  致富全书 孙芝斋校点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8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元)倪瓒撰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8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国农史专题资料汇编) 陈祖槼、朱自振编 农业出版社 198111

  中馈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曾懿撰 陈光新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6

  易牙遗意(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元)韩奕撰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9

  饮馔服食笺

  (《遵生八笺》之四) (明)高濂撰 陶文台注释 巴蜀书社 198512

  饮馔服食笺(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明)高濂撰 陶文台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5

  饮食须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元)贾铭撰 程绍恩等点校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1

  饮膳正要(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元)忽思慧撰 李春方译注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12

  饮膳正要 (元)忽思慧撰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512

  饮膳正要 (元)忽思慧撰 刘玉书点校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6

  饮膳正要(气功养生丛书) (元)忽思慧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7

  菽园杂记(饮食部分) (明)陆容撰 王仁湘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1

  升庵外集(饮食部分) (明)杨慎撰 曹竑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1

  饮食绅言 (明)龙遵叙撰 陈光文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1

关于酒起源的民间传说

酒的出现比文字要早,因此,没有关于酒起源的文字记载。最初的酒被称为“猿酒”。猿猴采食野果后,将吃剩的贮藏于洞穴中,果皮腐烂时野生酵母菌使果实中的糖分自然发酵,形成酒浆。

猿酒

原始社会时期,酿酒的主要方法是用发酵的谷物来酿制水酒。当时的酒在先民眼中是一种有着极大魔力的饮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最迟不晚于公元前200年。中国很早就开始以五谷作为酿酒的原料了,《法苑珠林》载:“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草杂作酒者是也”。

古代酿酒

酒的发明,在我国已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世界酿酒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酒起源的传说,先民在创造了酒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 流传至今。

杜康造酒

上天造酒说

“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我国有很多古籍记载着这一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距今3 000多年的《周礼》一书中已详细记述过天上“酒旗星”的存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创造了“二十八宿”的说法,它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关于“酒旗星座”的 说法,《晋书》中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17颗星,其中12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8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在天空中仔细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上天造酒

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关于酒是由上天所造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被人们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此外,如“吾爱李 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曜”,“拟酒旗于元象”,“囚酒星于天岳”等,都带有“酒星”或“酒旗”这样的词句。窦苹所撰《酒 谱》中,也有酒为“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不过,连《酒谱》的作者自身也不相信这样的传说。

杜康造酒

古代人给后人留下的很多传说都表明,在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酿酒。当时,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酒泉之法”并曾有“汤液酒醪”之论,因此,后人也曾尊他为酒的创始人。西汉人所著《孔丛子》有“尧酒千盅”之句。而唐朝陆龟蒙甚至编了一个关于舜的父亲瞽叟用酒加害舜的故事。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显然,他们认为,酒并不是由杜康、仪狄所发明的,而是要早得多。据说《神农本草》已著酒之性味,也就是酒在神农时代已经发明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华夏民族 智慧的化身,很多发明创造以及许多美丽的传说都可能出现在黄帝时期。

炎黄二帝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说明了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所证实。在当时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能在浩渺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至于因何把其命名为“酒旗星”,并认为它“主宴饮食”,那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证明酒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确实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论据,此乃附会之说,只是文学渲染夸张而已。

酿酒工人

1 能用古文来说竹林七贤的故事吗

带翻译,望采纳。

一 竹林七贤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 阮籍遭母丧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2 能用古文来说竹林七贤的故事吗

带翻译,望采纳。

一 竹林七贤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

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 阮籍遭母丧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

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3 竹林七贤的资料(古文翻译)

竹林七贤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

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

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

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 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

“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

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

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

4 有关竹林七贤的古文 《世说新语》中

最有名的莫过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1〕,吾常谓之知言〔2〕。

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3〕,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4〕,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5〕,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6〕,多可而少怪〔7〕;吾直性狭中〔8〕,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间闻足下迁〔9〕,惕然不喜〔10〕,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11〕,手荐鸾刀〔12〕,漫之膻腥〔13〕,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14〕,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

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15〕。

老子、庄周〔16〕,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17〕,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18〕!又仲尼兼爱〔19〕,不羞执鞭〔20〕;子文无欲卿相〔21〕,而三登令尹〔22〕,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23〕。所谓达则兼善而不渝〔24〕,穷则自得而无闷〔25〕。

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26〕,许由之岩栖〔27〕,子房之佐汉〔28〕,接舆之行歌〔29〕,其揆一也〔30〕。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

故君子百行〔31〕,殊途而同致〔32〕,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33〕。

且延陵高子臧之风〔34〕,长卿慕相如之节〔35〕,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36〕,慨然慕之,想其为人。

加少孤露〔37〕,母兄见骄〔38〕,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39〕,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40〕。

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41〕。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42〕,不攻其过。

又读《庄》、《老》〔43〕,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44〕。此犹禽鹿〔45〕,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46〕,则狂顾顿缨〔47〕,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48〕,飨以嘉肴〔49〕,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50〕,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51〕。至为礼法之士所绳〔52〕,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53〕。

吾不如嗣宗之资〔54〕,而有慢弛之阙〔55〕;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56〕;无万石之慎〔57〕,而有好尽之累〔58〕。久与事接,疵衅日兴〔59〕,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60〕,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61〕,一不堪也。

抱琴行吟,弋钓草野〔62〕,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63〕,性复多虱〔64〕,把搔无已〔65〕,而当裹以章服〔66〕,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67〕,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68〕,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69〕,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70〕,则诡故不情〔71〕,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72〕,五不堪也。

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73〕,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74〕,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

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75〕,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76〕,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77〕,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78〕,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79〕,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80〕,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81〕,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82〕,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83〕,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84〕,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85〕。

不可自见好章甫〔86〕,强越人以文冕也〔87〕;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88〕。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89〕,去滋味〔90〕,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

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91〕,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

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92〕,令转于沟壑也〔93〕。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

顾此悢悢〔94〕,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95〕,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

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96〕,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

然使长才广度〔97〕,无所不淹〔98〕,而能不营〔99〕,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

5 中国古代的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位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

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

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 >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

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

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6 道旁李树的文言文典故

三国末年,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攀折树枝,摘取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⑴ 王戎:字浚冲,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

⑵尝:曾经。

⑶诸:许多。

⑷游:游玩。

⑸竞:争着。

⑹走:跑。

⑺折枝:压断枝条。

⑻信然:的确这样。 诸儿竞取走之:走:古议:跑; 今义:走路。

7 关于竹林七贤的文章

竹林七贤——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 ,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子部”包括哪些典籍?

 本文为大家介绍“子部”包括的典籍,提供给大家阅读。

 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子”类书籍坊间出版过《十子全书》、《二十二子》,其中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最为完备,其中收录老子、庄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二十六子典籍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王充《论衡》、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葛洪《抱朴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库全书》中子部的儒家类有:王肃《孔子家语》、《荀子》、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扬雄《法言》、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傅玄《傅子》、王通《中说》、唐太宗《帝范》、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司马光《家范》、张载《张子全书》、朱熹编次《二程遗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真德秀《大学衍义》、《读书记》、《心经》、《政经》等。

 兵家类有吕望《六韬》、孙武《孙子》、吴起《吴子》、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黄石公《三略》、《素书》、李靖《李卫公问对》、李荃《太白阴经》,曾公亮《武经总要》、许洞《虎钤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纪》、郑若曾《江南经略》、茅元仪《武备志》、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

 法家类有:管仲《管子》、邓析《邓析子》、商鞅《商子》、韩非《韩非子》、和凝、和蒙《疑狱集》、张景《补疑狱集》、郑克《折狱龟鉴》、宋慈《洗冤录》、王与《无冤录》、桂万荣《棠阴比事》等。

 农家类有:贾思勰《齐民要术》、陈旉《农书》、元代官撰《农桑辑要》、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王桢《农书》、朱橚《救荒本草》、徐光启《农政全书》、熊三拔《泰西水法》、鲍山《野菜博录》、乾隆二年官撰《授时通考》等。

 医家类有:王冰《黄帝素问》、王冰《灵枢经》、越人《难经本义》、皇甫谧《甲乙经》、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银海精微》、王焘《外台秘要》、无名氏《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沈括《苏沈良方》、陈直《寿亲养老新书》、董汲《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陈林编次《圣济总录纂要》、唐慎微《证类本草》、王贶《全生指迷方》、宋太医局刻本《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夏德《卫生十全方、奇疾方》、张杲《医说》、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无名氏《产育宝庆方》、无名氏《产宝诸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无名氏《急救仙方》、张从正《儒门事亲》、李杲《脾胃论》、《兰室秘藏》、王好古《医垒元戎》、《汤液本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齐德之《外科精义》、戴启宗《脉诀刊误》、朱橚《普济方》、徐用诚《玉机微义》、薛己《薛氏医案》、汪机《针灸问对》、《外科理俐》、江瓘《名医类案》、孙一奎《赤水玄珠》、王肯堂《证治准绳》、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张介宾《类经》、《景岳全书》、鄂尔泰《医宗金鉴》、喻昌《医门法律》、张登《伤寒舌鉴》、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徐大椿《兰台轨范》、《伤寒类方》、《医学源流》等。

 天文算法类有:赵爽《周髀算经》、苏颂《新仪象法要》、王应麟《六经天文编》、赵友钦《原本革象新书》、《重修革象新书》、朱载堉《圣寿万年历》、邢云路《古今律历考》、徐光启《新法算书》、康熙玄烨《历象考成》、《数理精蕴》薛凤祚《天学会通》、梅文鼎《历算全书》、《大统历志》、《中西经星同异考》、江永《算学》、无名氏《九章算术》、秦九韶《数学九章》、李冶《测园海镜》等。

 术数类有:扬雄《太玄经》、卫元嵩《元包》、司马光《潜虚》、邵雍《皇极经世》、张行成《易通变》、黄道周《三易洞玑》、庾季才《灵台秘苑》、李淳风《观象玩占》、南宋人撰《乾象通鉴》、刘基《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瞿云悉达《唐开元占经》、黄帝《宅经》、郭璞《葬书》、青乌先生《葬经》、东方朔《灵棋经》、焦延寿《易林》、无名氏《六壬大全》、胡煦《卜法详考》、鬼谷子《李虚中命书》、无名氏《星命渊源》、《三命通会》、万民英《星学大成》、王朴《太清神鉴》等。

 艺术(书画)类有:谢赫《古画品录》、庾肩吾《书品》、姚最《续画品》、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窦泉《述书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朱景玄《唐代名画录》、韦续《墨薮》、荆浩《画山水赋》、宋高宗《翰墨志》、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宋代名画评》、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林泉高致》、朱长文《墨池编》、米芾《画史》、《书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无名氏《宣和画谱》、韩拙《山水纯全集》、董廻《广川书跋》、《广川画跋》、邓椿《书继》、姜夔《续书继》、岳珂《宝真斋法书赞》、陈思《书小史》、《书苑菁华》、董更《书录》、李衎《竹谱》、汤垕《书鉴》、盛熙明《法书考》、夏文彦《图绘宝鉴》、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存理《珊瑚木难》、《铁网珊瑚》、杨慎《墨池琐录》、丰坊《书诀》、王世贞《书画跋》、唐志契《绘事微言》、项穆《书法雅言》、潘之淙《书法离钩》、朱谋西《画史会要》、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张丑《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法书名画闻见表》、《南阳法书表》、《清河书画表》、汪珂玉《珊瑚网》、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乾隆九年官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籍》、周亮工《读画录》、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吴其贞《书画记》、王毓贤《绘事备考》、冯武《书法正传》、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厉鹗《南宋院画录》、倪涛《六艺之一录》、邹一桂《小山画谱》、蒋骥《传神秘要》等。

 艺术(琴棋墨砚酒茶鼎器)类有:朱长文《琴史》、严瀓《松弦馆琴谱》、程雄《松风阁琴谱》、吾丘衍《学古编》、周亮工《印人传》、朱象贤《印典》、顾从德《印薮》、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晏天章《玄玄棋经》、刘仲甫《棋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虞荔《鼎录》、吕大防《考古图》、王俅《啸堂集古录》、王黼《宣和博古图》、吕震《宣德鼎彝谱》、乾隆十四年官撰《西清古鉴》、王徵《诸器图说》、苏易简《文房四谱》、唐积《歙州砚谱》、米芾《砚史》、无名氏《歙砚说》、《端溪砚谱》、高似孙《砚笺》、乾隆四十三年官撰《西清砚谱》、李孝美《墨谱》、晁寄《墨经》、陆友《墨史》、沈继孙《墨法集要》、乾隆十六年官撰《钱录》、无名氏《香谱》、陈敬《香谱》、周嘉胄《香乘》、杜绾《云林石谱》、陆羽《茶经》、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陆廷灿《续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朱翼中《北山酒经》、窦苹《酒谱》等。

 艺术(草木禽鱼)类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王观《扬州芍药谱》、范成大《范村梅谱》、《范村菊谱》、刘蒙《刘氏菊谱》、史正志《史氏菊谱》、史铸《百菊集谱》、赵时庚《金漳兰谱》、陈思《海棠谱》、蔡襄《荔枝谱》、韩彦直《橘录》、戴凯之《竹谱》、释赞宁《笋谱》、陈仁玉《菌谱》、汪灏《广群芳谱》、师旷《禽经》、傅肱《蟹谱》、高似孙《蟹略》、杨慎《异鱼图赞》、胡世安《异鱼图赞笺》、《异鱼图赞补》等。

 杂家类有:周鬻《鬻子》、墨翟《墨子》、程本《子华子》、尹文《尹文子》、慎到《慎子》、陆佃注《鹖冠子》、汪继培校《尸子》、公孙龙《公孙龙子》、鬼谷子《鬼谷子》、吕不韦《吕氏春秋》、刘安《淮南子》、刘歆《刘子》、颜之推《颜氏家训》、董正功《续颜氏家训》、赵蕤《长短经》、谭峭《化书》、班固《白虎通义》、崔豹《古今注》、吴曾《能改斋漫录》、王观国《学林》、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何焯《义门读书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下丛考》、姚鼐《惜抱轩笔记》、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正燮《癸巳类稿》、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义》、封演《封氏闻见录》、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仇池笔记》、《东坡志林》、释洪惠《冷斋夜话》、朱弁《曲洧旧闻》、马永卿《懒真子》、《元城语录》、何薳《春渚纪闻》、叶梦得《石林燕语》、《避暑录话》、赵彦卫《云麓漫钞》、张世南《游宦纪闻》、陆游《老学庵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张端义《贵耳集》、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叶子奇《草木子》、方以智《物理小识》、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王士祯《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马总《意林》、无名氏《绀珠集》、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等。

 杂纂、类书类有:陆深《俨山外集》、陆楫《古今说海》、左圭《百川学海》、梅纯《续百川学海》、司马泰《再续百川学海》、程荣《汉魏丛书》、沈节甫《记录汇编》、胡文焕《格致丛书初编》、《百名家书》、毛晋《津逮秘书》、吴琯《古今逸史》、商濬《稗海》、《续稗海》、陈继儒《秘笈》、范钦《二十种奇书》、胡维新《两京遗编》、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高氏校刊《续知不足斋丛书》、张海鹏校刊《学津讨源》、清圣祖《古今图书集成》、欧阳询《艺文类聚》、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林宝《元和姓纂》、白居易《白孔六帖》、吴淑《事类赋》、李昉等《太平御览》、王钦若等《册府元龟》、高承《事物纪原》、任广《书叙指南》、叶廷珪《海录碎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唐仲有《帝王经世图谱》、孙逢吉《职官分纪》、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后集·续集·别集·新集·外集·遗集》、潘自牧《记纂渊海》、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后集》、章如愚《山堂考索前集·后集·续集·别集》、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外集》、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后集·续集·别集》、王应麟《玉海附词学指南》、《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宋人无名氏《翰苑新书前集·后集·别集·续集》、阴时夫《韵府群玉》、唐顺之《荆川稗编》、凌迪知《万姓统谱》、徐元太《喻林》、冯琦《经济类编》、顾起元《说略》、陈耀文《天中记》、章潢《图书编》、陈禹谟《骈志》、彭大翼《山堂肆考》、董斯张《广博物志》、李清《诸史同异》、康熙四十九年官撰《渊鉴类函》、康熙五十八年官撰《骈字类编》、康熙六十年官撰《分类字锦》、康熙六十年官撰《子史精华》、康熙四十三年官撰《佩文韵府》、康熙四十三年官撰《韵府拾遗》、陈元龙《格致镜原》等。

 释家类有:释僧祐《弘明集》、释道宣《广弘明集》、释道世《法苑珠林》、释智升《开元释教录》、释赞宁《宋高僧传》、晁迥《法藏碎金录》、《道院集要》、释惠洪《僧宝传·附补僧宝传、临济宗旨》、《林闲录》、释普济《五灯会元》、释晓莹《罗湖野录》、释觉岸《释氏稽古略》、释念常《佛祖通载》等。

 道家类有:黄帝《阴符经解》、朱熹《阴符经考异》、河上公《老子注》、王弼《老子注》、苏辙《道德经解》、吴澄《道德真经注》、焦竑《老子翼》、尹喜《关尹子》、列御寇《列子》、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郭象《庄子注》、王雱《南华真经新传》、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焦竑《庄子翼》、文子《文子》、杜道坚《文子缵义》、刘向《列仙传》、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通真义》、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葛洪《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陶弘景《真诰》、王士元《亢仓子》、何粲《亢仓子注》、张志和《玄真子》、唐无名氏《无能子》、沈汾《续仙传》、张君房《云笈七签》、王道《古文龙虎经注疏》、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等。 ;

目录是指古人按照编纂人员的类别或体系编纂的书籍。按照《释名》的解释,谱的意思是“布”,“布能见物”;即“心境”也,“主述世界如一统一心境”此起彼伏;或者如《广雅》所说,它在古代的意思是“家谱”、“家族家谱”,因为“它是写在记忆里的书”。或者如《文心雕龙书记》所说,意思与“普”相同,指“注天下之序,学万物之史”。东汉郑玄的谱是《毛诗》,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讲究的是家族血统,所以地图集出现的比较早。如果加上“在河里画图”和“在河里写书”的传说,地图册的出现会更早。只是到了汉代,“图”才被“书”所取代。所以司马迁把世系和谍作为写史的框架,才在《史记三代世表》年说“殷以前,诸侯得不到谱”。据《梁书刘杳传》,桓谭《新论》《太史公《三代世表》,侧线斜,周浦之效》。由此可见,谱名应出自周朝。

据《汉书艺文志》说,当时的秘府里有《帝王诸侯世谱》之类的书。103010隶属于历史部,它有一个“谱系”的范畴。初唐就有记载,也有不少家谱。可见其渊源自有渊源,源远流长。魏晋以后,写物书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的还加了图和诗。但到了唐代,又有一部分被列在“小说”或“艺术”的次类中,然后所有没有隶属关系的杂书都被视为分数。直到宋代诗人尤茂《隋书经籍志》创造了一个“谱录”门,所以命名不一,由仙桂取之。至于“录”,根据《遂初堂书目》,是指“录之器”,即记录言行的书;作为动词使用,也用于记录、记载、讲述,还有二阶、阶的意思,按照一定的类别、阶进一步指出此类书籍中编制人员的性质。清朝《广雅》年,由于尤茂的创作,专门设置了《资补普雷璐》,在其下沉淀了器皿、食谱和植物、鸟兽、虫鱼三个子类。在这一点上,家谱等古籍在文字学意义上有了明确的解决。

翻阅这本浩如烟海的汇编,深深感到宋人学习之认真勤奋,闲暇之深远,尤其令人钦佩,令人神往。记得以前看过知望借鉴楚辞和民歌写的事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运用类比的方法在分类整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写事”的自觉意识,真的很特别。考察知望的作品《绍陶录》 《山友辞》和《水友辞》 《续辞》和《余辞》虽然很小,但很有意义,有利于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正如他所说,“虽未补天下,无益于己。”说到知望,他的职业生涯坎坷,在朝鲜为官的时间很短。多年后,他转战幕府,漂泊异乡,晚年隐居。他不仅写了《别辞》,还为隐士做了《正法世谱》。之所以是山水之友,乐此不疲,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通过“察物性”“暗示他者”来“导人心”,在《辍耕子世系谱》中,他还称“于之原趣,物态为冀涛陵而已,喜耳目者多,精于简策者少”。看到他的讽刺,他什么都知道,借用托比的话题,很刺激。不仅仅是因为漂亮,更是因为人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要知事修身。

这就让人想到那个时代,为什么贫弱没落的世界,偏要固步自封,产生了这样专门的学问甚至文明的精华?提到最多的自然是国家意志的设定。感受到唐末五代的战乱,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云韬堂楚辞后序》年有一个誓言“不杀士大夫或写信的人”。由此,传统注重培养士子,给予升迁。在唐代,一次进士只有二三十人,而在宋代,进士有二三百人,最多一次五六千人。结果唐朝只有三千进士,宋朝有十万进士。所谓满清朱子贵,全是文人。还尽力任用文人,包括钱谷的秘书、世运使、边防大臣等。甚至“冗官”与“冗兵”、“冗费”一起被称为“三冗”,给政府行政和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当时的朝廷非常重视劝和促学。不仅有许多政府办的学校,还有许多政府赠送的书籍、牌匾和田地。书院也兴盛起来,私人讲学蔚然成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印刷出版业发展起来,由官刻、坊刻、私刻组成的公私刻书业蓬勃发展。内容包括各种农、桑、医计算,经典、历史四个子集可供选择。不仅皇家秘阁和州郡学堂藏书丰富,士人之家也有,动辄数千卷。这就使书籍变得普遍而容易获得,消除了从未有过的耳濡目染之苦和手抄之苦,使“一个人要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抱负,六经之后不得不在窗前读书”成为社会共识,“孤寨亮至天明,人知夜读”成为随处可见的世俗风景。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社会从尚武之国变成了金融之国,从马背之国变成了学习之国。虽然不是真的,但也不远了。

或者认为宋人对这本书的研究,甚至是米、茶、酒、药,都与他们时代阶层的“耕桑”标准有关。诚然,他们说的不错,但另外必须注意的是,一个时代的特殊思想——文化确实对人们的纯知识兴趣的形成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

宋朝处于以盛唐为标志的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末期。由于国力衰弱,内忧外患,士人普遍对社会动荡有着深刻的体会。于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变得深刻而内敛,向外拓展的能力和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与党争政务带来的不断纷扰,也让仕途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这些都促成了“仕隐文化”的发展,一个更注重自省的时代终于到来。正如叶伟《太祖誓碑》所说“少年爱美,壮年大胆,中年朴实,老年悠远”,宋人晚年的外在行为和活动范围有所减少和缩小,专注于学术研究和知识追求,却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常态。而前王《煮药漫钞》,曾称“行善者,行善而自沉;名正言顺者,名正言顺者,心藏者”,证明他们比那些对后代有贡献的人更关心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充实。

这种对“自我”和“真诚”的寻找,与他人接受学习和心理的影响、对物理的深入研究、对寂静的特别关注有关。前者比如唐人喜欢其他行当,宋人喜欢园林。在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寺庙园林和陵墓园林之外,它是特别好的选择

,可知其技艺之高超。又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其时有的私家园林是对外开放的,允许甚至主动吸引人入园欣赏。这带动了园艺业的发展,以致出现了专司选石的“山匠”及“园户”、“花户”等。赏花、簪花、花馔、画花与花卉贸易,构成一完整的产业链。又,唐人普遍喜好牡丹,他们则更好梅花,虽“十友”“三十客”之目在在多有,但于梅花情有独钟,为其“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辛弃疾《临江仙·探梅》),或如清人邹_《三借庐笔谈》所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韵,松令人逸”。故范成大有《范村梅谱》,黄大舆编《梅苑》,起于唐而至于南宋初,共得词十卷四百首。《全宋词》所及植物意象中,梅出现的次数也最多,达2953次。理宗时,张道洽好作梅诗,一人竟达300多首。东坡曾批评王曼卿不懂“梅格”,其《定风波·红梅》词有“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枝”之句,相关词作也有50多首。乃至有刘克庄作《落梅》诗,因“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而被控为讪谤当朝,坐牢十年的,所谓“幸然不识桃与柳,却被梅花误十年”。上博藏《宋人写梅花诗意图卷》共八段,第四段起,因此也全都出自宋人。

就后者,与前及重六经讲习,好“察于人伦”的同时,理学家又好讲“明于庶物”(《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重“涵养须用敬”同时,又好讲“进学则在致知”(《程氏遗书》卷十八),故主张“以物为友”,每每极言“物,吾与也”,“一草一木皆有理,须察”,并常常“因闲观时,因静观物”,以“万物静观皆自得”自期自矜。如果说唐人每每为物所感,不免情以物迁,他们则觉得天下百事,宇内万物,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士人的心理在普遍内倾的同时,主体性因此得以大大增强。这种主体性既表现在能置物远、置心静和置语淡上,也表现在曾燠《尔雅图重刊影宋本叙》所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遇物能明,可为大夫”的自负上。由此喜欢辨析细微,专注格物穷理。说起这种格物穷理,乃至藉此寄托微意或寄情方外的追求,正是宋学语境下士大夫心理趋于内倾、思考能力趋于深化的标志。

这里说到谱录类书,从某种意义上其实上近于西人所说的博物学,它在中国发源于《诗经》《尔雅》,故《左传·昭公元年》中已有“博物君子”的说法,但在古代并未成为正式的学问,却成了宋人标志性的知识追求,进而成为弥漫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众多博雅君子,锦心绣口,宋初卢多逊以百二十首诗记录历代典章制度和山川地理,吴淑以百首赋论百种事物,人称“百篇科”。他们既即辞求事,复即事求意,进而赋诗托物,书画寄兴。故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古今优劣》要岸然自命,称“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后世翁方纲《石州诗话》则由衷地承认,“谈理至宋人而精,说部至宋人而富,诗则至宋人而益加细密,盖抉刻入理,实非唐人所能囿也”。确实,观其坐讽一篇,能周知万品,又借题托比,触目起兴,常能于美刺法成、继轨风人之外,体现出过人的智慧和隽永的修养,虽千载之下,仍使人感佩无已。

由此想到史尧弼《策问》所谓“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和陆游《吕居仁集序》所谓“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诚非自夸。明人徐有贞《重建文正书院记》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晚清严复《严几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将其贡献与影响说得至为清楚。当然,人们更熟悉的是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所谓“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还有钱穆《理学与艺术》所谓“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谱录的发达,正是其显而至显的表征。

对此,汤因比是用“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来表达对这个朝代的肯定,谢和耐则更具体地指出它比先秦更善感浪漫,更有好奇心,那时的人视野阔大,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又谦虚好礼,富有幽默感,且最重视交谈艺术,所以“成了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致最有教养的人格类型”。他的这个观察应该不排斥、甚至包括谱录一类的著作的吧。(汪涌豪)

相关问答:相关问答:贷款花户是什么意思?银行为什么拒绝向花户发放贷款?

贷款花户有两层含义:

①不良记录,如多次逾期、其他人代偿、呆帐等。说明该人已没有偿债能力或还款意愿不足。

②多头贷款,如在多家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征信查询次数多且集中、贷款次数多等。各机构风控标准有差异,多头贷款说明出借方对其偿债能力有怀疑,不敢借给其更多资金。

对于这类客户,以后的金融机构一般会按风控要求拒绝其贷款的。

《辞典》:酒酿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JiǔNiànɡ别名酒窝、浮蛆(《纲目拾遗》)。来源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化学成份酒酿的成分随发酵进度等而变化,成熟的酒酿,含水分50108%,酒精2105%,粗蛋白质3789%,糖分27765%,总酸0301%(挥发酸0031,不挥发酸0271%),灰分0085%。性味《纲目拾遗》:"味甘辛,性温。"功能主治益气,生津,活血。①《纲目拾遗》:"佐药发痘浆,行血益髓脉,生津浓。"②《随患居饮食谱》:"补气养血,助运化,充痘浆。"用法用量内服:炖温或和药同煎。外用:捣敷。附方①治痘疮不起:荸荠捣汁,和白酒酿炖温服之,但不可炖大热,大热则反不妙,慎之。(《良方集要》)②治小儿鼻风吹乳肿痛:酒酿和菊花叶捣敷。无叶用根。甘菊叶尤佳,捣汁冲和服更效。(《刘启堂经验秘方》)③治吹乳:苎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酿少许,共捣烂,敷患处一日夜。忌食发物。(《周益生家宝方》)④治头风:苍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钱,川芎三钱,甜酒酿四两。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净方》)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酒酿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23:25 共50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