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编撰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叫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清代编撰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叫什么?,第1张

丛书名。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四库全书的编纂历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底本的四个来源

1内府藏书;

2清廷官修书;

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全书的不足之处

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

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篡改。

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

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传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

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评价《四库全书》

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四库全书》的编修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应作“仄平”,两个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为“宋主”并不涉及音律问题;“寄奴”二字也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了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四库全书》的命运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近些年对这部书是否要归还沈阳,甘肃、辽宁两省一直未能达成一致。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1966年10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林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藏於戈壁沙漠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处争议中。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香港的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

药酒制做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做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后世的热浸法。

而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后世基本相同。

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后世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后世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以上,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略少,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和内、外、妇科等几个方面。《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首,《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20首,是我国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此外,《千金方》对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认为“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

目录(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

《秘授古脉法抄本》

中医-急救仙方

中医三补 养生

中医与汉方医腹诊

中医专家谈糖尿病饮食调养(高清版)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之钥

中医五字经

中医人沙龙民间中医绝学专号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娄绍

中医体表疗法妙治百病(王启才)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学2008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入门一学就通-林政宏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谈

中医入门(高清版)

中医六方治百病(张子明)

中医典籍PDF电子书《经穴秘密》

中医内科学笔记图解

中医减肥秘传

中医十大名方+归脾汤

中医十大名方--小青龙汤-谭庆刚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谭宗艾等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逍遥散-温平康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六味地黄丸

中医十大名方-小柴胡汤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_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妙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升降学(寇华胜)

中医单方应用大全(黄国健)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胡献国编着

中医古籍医论荟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28遵生八笺校注-[明]高濂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35名医别录(辑校本)-[梁]陶弘景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郭霭春主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9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扫描版()

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余瀛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一见能医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症经应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儒医心镜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通祖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1-5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孕育玄机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医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惊搐门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济世珍宝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应震要诀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考证病源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理集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薛氏济阴万金书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诊验医方歌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诚求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资生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01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1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8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20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中医临床思辨录(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医家明镜(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结合探讨脏象(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证病对照问答(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肾病诊疗(高清版)

中医名言大辞典

中医名言录(邓铁涛)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中医四大基础讲稿合订本

中医四大方证治要气血痰郁(刘山雁编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

中医四部经典之温病条辨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7版

中医基础理论名言名句诵读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曹东义)

中医外治法简编(理论骈文)

中医外治法集要

中医外用药治腰痛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大词典-PDF电子书下载-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太美《字里藏医》徐文兵

中医奇异治法

中医奇方妙治真传(张俊庭)

中医如何辨证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学习交流(第二讲小林谈阴阳)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高清版)

中医学基础(上、下册)

中医学概论--陈文慧2008(2)

中医学派

中医学熟读精选(2)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

中医学辨证概要(精华版)(1)

中医学问答·上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下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上册)

中医学问答(下册)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好东西)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

中医手心疗法大全

中医执业医师全科精华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解析(上下)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经络

中医护理学—第五章诊法

中医教你:如何调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中医教程新编

中医敲打术经络拳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方法全书

中医时间医学(繁)

中医望眼辨证图解(0303;郑德良;彩色)

中医望眼辩证图解(郑德良)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彩图版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0809;本书编委会;彩色)

中医望诊测 健康

中医望诊相法--仿佛居士(1)

中医望诊相法-1991年版清晰版

中医望诊识病图谱(0606;陈家旭;彩色)

中医术语-证治要览

中医止咳糖浆功效各异

中医正骨学(岑泽波)

中医气机圆运动机理本源探讨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丛书—高血压病的中医预防保健(高清

中医治未病解读王琦扫描版

中医治法精华(邢玉瑞)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法则概论

中医流派

中医湿病证治学

中医熏洗疗法大全高树中冯学功

中医熟读背诵精选

中医理论辩(瞿岳云)

中医生理入门

中医病因病机学

中医病机论

中医病理(赖畴)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治精华录

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中医眼科学

中医神志病学

中医筋伤学(韦贵康)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五脏病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儿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内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外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妇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学基础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诊断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药学

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标幽赋(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温病条辨-04下焦篇78秋燥(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八十一难经(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2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1(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5(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4(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6(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73(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3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合并版

中医经典必背(高清)

中医经典必背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金匮要略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_内经

中医经穴秘密(中医典籍电子丛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脉法解

中医脐疗大全

中医脐疗大全·高树中

中医脾胃论白话解

中医自学百日通1

中医舌像与胃镜像对照图谱

中医芳疗

中医薪传

中医要籍重言研究:阅读中医古籍必懂的词汇

中医论证处方入门(龙野一雄)

中医证病名大辞典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中医运气学解秘

中医面诊(高清版)

中医顽症金方—妇产科顽症金方

中医顽症金方—精神神经科顽症金方

中医食疗学_倪世美_11930348P

中药外治及外用配方实用专利精选CHM

中西医汇通派

丹溪学派(滋阴派)

人体核周天医学 王英秋

任督二脉及十二经脉图x

众方大成

医理大概约说 刘止唐

古今名医验方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

吉林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 (第三辑)

周宁中医锦方第一辑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大传今注

唐容川

孙一奎

宗筋疗法讲义

寒凉学派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

攻邪学派

易水学派

智能医药学(郭志辰)

最全中医自学笔记

杏林集叶

温病学派

温补学派

祖传中医手抄本[失红方]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_邢斌黄力注解

竹棠医镜(钱远铭)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经络三焦九道脉诊学(台湾 张胜利)

脾胃派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1阴阳五行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2病因病机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3脏腑经络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4诊法概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5八纲与八法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6六经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7卫气营血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8脏腑病证常用方药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9心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0肝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1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2肺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3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4中医病案分析

著名中医张锡纯著作

诸病源候论校释·上册

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

诸症歌诀

走廊医生事件再次升级:兰越峰被“拟解聘”-爱爱医医周精选第23期

走近中医_唐云着

走近中医_唐云著

走近中医大家周仲瑛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

走进中医

跌打秘方

重剂起沉疴古今医家大剂量用药经验集萃

重楼玉钥

重订十万金方(1958)

针灸快针治疗法则(周左宇)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你好!

希望我的成果能帮助你:

全国出版社名录

ISBN代码 名称 地址 省市

80030 宝文堂书店 北京市东四八条52号 北京

200 北京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3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内 北京

5639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东效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5300 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4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内 北京

810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海淀区学院路37号,原名北京航空学院 北京

5303 北京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5304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40号 北京

8101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阜成门外花园村(原北京工业学院 北京

80500 北京旅游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0501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2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农业大学内 北京

80502 北京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西裱褙胡同34号 北京

530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3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北京师范大学内 北京

81014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花园村学院路 北京

5302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3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

5402 北京燕山出版社 北京市 北京

5619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北京

5030 测绘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50号 北京

80017 长城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40号 北京

80015 长征出版社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北京

5056 朝花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北总部胡同32号 北京

5054 朝华出版社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21号 北京

80068 大地出版社(前身为红旗出版社 北京沙滩北街2号 北京

80019 档案出版社 北京市丰盛胡同21号 北京

5028 地震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63号 北京

116 地质出版社 北京市羊市大街64号 北京

5053 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万寿路 北京

5060 东方出版社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北京

81000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院内 北京

5036 法律出版社 北京市白广路1号 北京

5064 纺织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12号 北京

04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北京

5008 工人出版社 北京市六铺炕 北京

80012 工商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东路10号 北京

80014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永安路106号 北京

118 国防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2819信箱 北京

80049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市夏外燕京饭店内 北京

5027 海洋出版社 北京市北礼士路 北京

80046 航空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北苑 北京

5051 红旗出版社(更名大地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北街2号 北京

5025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16号 北京

111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南街1号 北京

5041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北环西路10号 北京

5033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西什库茅屋胡同甲3号 北京

80022 金盾出版社 北京市翠微路22号 北京

80025 经济管理出版社 北京市月坛北小街2号 北京

5058 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安门外刘兰塑胡同8号 北京

80021 军事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颐明园军事科学院内 北京

80027 军事译文出版社 北京市66信箱 北京

03 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37号 北京

5023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北口化工学院内 北京

110 科学普及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32号 北京

80040 昆仑出版社 北京市西什库茅屋胡同甲3号 北京

5045 劳动人事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中街12号 北京

5020 煤炭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北路16号 北京

105 民族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东路 北京

80018 能源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桥西 北京

5048 农村读物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61号 北京

109 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枣营路 北京

80001 企业管理出版社 北京市阜外三里河国家经委内 北京

5029 气象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46号 北京

5019 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3号 北京

302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清华大学内 北京

80033 求实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央党校内 北京

5014 群众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14号 北京

01 人民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114 人民交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东街 北京

107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淮后街55号 北京

80020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22号甲3号 北京

102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北总布胡同32号 北京

80002 人民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金台西路人民日报社 北京

5009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市体育馆路8号 北京

117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市天坛西里10号 北京

02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103 人民音乐出版社 北京市翠微路2号 北京

115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27号 北京

5003 荣宝斋 北京市琉璃厂西街19号 北京

100 商务印书馆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北京

8005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建国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内 北京

10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5021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外馆东后街甲36号 北京

80009 时事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万寿寺甲2号 北京

5012 世界知识出版社 北京市外交部街甲31号 北京

5013 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文津街7号 北京

120 水利电力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六号 北京

80043 烃加工出版社 北京和平里石化总公司请报所内 北京

5016 外国文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5600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北京外语学院内 北京

80003 万国学术出版社(原中国学术) 北京西直门外大街展览馆 北京

5018 文化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北京

5039 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市前海西街17号 北京

5010 文物出版社 北京市五四大街29号 北京

80029 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 北京

80028 现代出版社 北京市安定门外外馆东街甲1号 北京

5011 新华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门西街97号 北京

5042 新时代出版社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半截塔2号 北京

80005 新世界出版社 北京市北万庄 北京

80045 学术书刊出版社,原名学术期刊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北京

5024 冶金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灯口74号 北京

80000 印刷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翠微路8号 北京

80034 宇航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8号849信箱24分 北京

80006 语文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 北京

5022 原子能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中区1号2108信箱 北京

5015 知识出版社 北京市史家胡同 北京

80023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北京颐和园东测中央党校南院1924信箱 北京

5035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央党校内 北京

5066 中国标准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 北京

5005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北京市大佛寺东街8号 北京

5000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市安定门外外馆东街甲1号 北京

5031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市北纸坊西街3号 北京

106 中国**出版社 北京市北环西路15号 北京

500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北京市北太平桥大街4号 北京

80004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北京市地坛国际贸易研究所内 北京

80016 中国妇女出版社 北京市史家胡同24号 北京

80035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北京市礼士路 北京

80024 中国画报出版公司 北京市花园村人民画报社内 北京

80010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外车公庄西路10号 北京

80048 中国集邮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27号 北京

11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 北京

5045 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市西交民巷22号 北京

5017 中国经济出版社 北京市西黄城根南街9号 北京

5046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3号 北京

5061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北京市 北京

5038 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30号 北京

5032 中国旅游出版社 北京市前门东大街2号崇文门饭店 北京

5002 中国盲文出版社 北京市卢沟桥内109号 北京

5040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太仆市街 北京

80032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南街1号 北京

80026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内 北京

5006 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市东四北大街十二条21号 北京

80008 中国曲艺出版社 北京市建国门泡子河10号 北京

30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39号 北京

8101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木樨地 北京

5044 中国商业出版社 北京市西单商业部内 北京

5007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京市东四十二条21号 北京

80007 中国摄影出版社 北京市红星朝同61号 北京

500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58号 北京

80044 中国食品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8号食品报社转 北京

5052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路24号 北京

113 中国铁道出版社 北京市东单三条12号 北京

5037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国家统计局内 北京

5059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北京市建国门泡子河10号 北京

104 中国戏剧出版社 北京市东四八条52号 北京

80041 中国新闻出版社 北京市金台路人民日报社内 北京

5057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北京市北京饭店5107房间 北京

5050 中国展望出版社 北京市太平桥大街4号 北京

5620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 北京

101 中华书局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北京

80042 中外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什坊街 北京

30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矿业学院附属中学内 北京

81001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魏公村 北京

80013 中医古籍出版社 北京市东直门中医研究院内 北京

80011 专利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八里庄 北京

80047 紫禁城出版社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内 北京

5063 作家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北街7号 北京

5385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5602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自由广场 长春

5601 吉林大学出版社 长春市吉林大学内 长春

5383 吉林教育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5384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5386 吉林美术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206 吉林人民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 长春

50528 吉林文史出版社 长春市 长春

5387 时代文艺出版社 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81024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长沙市 长沙

314 湖南大学出版社 长沙市 长沙

5355 湖南教育出版社 长沙市展览馆路 长沙

5357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长沙市展览馆路 长沙

5356 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市人民路14号 长沙

217 湖南人民出版社 长沙市河西银盆南路67号 长沙

5358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长沙市 长沙

80523 巴蜀书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80548 蜀蓉棋艺出版社 成都市青龙巷9号 成都

5614 四川大学出版社 成都市九眼桥 成都

5408 四川教育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5364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成都市 成都

5410 四川美术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5409 四川民族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220 四川人民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5365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撤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成都市文化公园内招待所 成都

5411 四川文艺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5611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大连市 大连

5615 厦门大学出版社 福建省厦门市 福建厦门

80533 鹭江出版社 福建省厦门市 福建厦门

5334 福建教育出版社 福州市大梦山5号 福州

5335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福州市河西路得贵巷27号 福州

5393 福建美术出版社 福州市 福州

212 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州市河西路得贵巷18号 福州

5395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福州市得贵巷27号 福州

80516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福州市温泉路1号 福州

80534 海峡文艺出版社 福州市得贵巷27号 福州

80542 海天出版社 广东省深圳市深南中路 广东省

80541 海南人民出版社 广东省海南岛海口白坡 广东省箒

5407 漓江出版社 广西南宁市河堤路14号 广西南宁

5361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州市广仁路2号 广州

5406 广东教育出版社 广州市 广州

5359 广东科技出版社 广州市西堤新基辂37号 广州

80521 广东旅游出版社 广州市环市西路185号 广州

218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州市大沙头四马路 广州

80522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广州市环市路468号 广州

5360 花城出版社 广州市大沙头四马路 广州

5623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广州市五山 广州

5362 岭南美术出版社 广州市新基路37号 广州

5405 新世纪出版社 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内 广州

306 中山大学出版社 广州市中山大学内 广州

5413 贵州美术出版社 贵阳市北京路15号 贵阳

5412 贵州民族出版社 贵阳市 贵阳

221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市延安路5号 贵阳

5317 北方文艺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地段街179号 哈尔滨

81008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市东北林学院内 哈尔滨

81007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哈尔滨市南岗区复兴街16号 哈尔滨

56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市南岗区复兴街16号 哈尔滨

5316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森林街42号 哈尔滨

5388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哈尔滨市中山路154号 哈尔滨

5318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森林街42号 哈尔滨

20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森林街 哈尔滨

5319 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森林街42号 哈尔滨

80517 西泠印社 杭州市湖滨路31号 杭州

308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杭州市浙江大学内 杭州

80518 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25号 杭州

5338 浙江教育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25号 杭州

5341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95号 杭州

81019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杭州市浙江美术学院内 杭州

213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市长征路196号 杭州

5340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96号 杭州

5342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25号 杭州

5339 浙江文艺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25号 杭州

5336 安徽教育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37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98 安徽美术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212 安徽人民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97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96 安徽文艺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80535 黄山书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11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呼和浩特市呼伦路 呼和浩特

204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80号 呼和浩特

5351 湖北教育出版社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 湖北省

80520 岳麓书社 湖南长沙市展览馆路 湖南长沙

5437 东北朝鲜民族出版社 吉林延吉市进学街友谊路11号 吉林延吉市

5332 明天出版社 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济南

5333 齐鲁书社 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 济南

5607 山东大学出版社 济南市山东大学内 济南

5328 山东教育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 济南

533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 济南

5330 山东美术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39号 济南

209 山东人民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 济南

80532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济南市历山东路9号 济南

5329 山东文艺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 济南

81021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江苏徐州市 江苏徐州

5630 河南大学出版社 开封市明伦街 开封

80525 德宏民族出版社 云南德宏州潞西县芝市 昆明

5367 云南民族出版社 昆明市云南省民委内 昆明

222 云南人民出版社 昆明市书林街100号 昆明

223 西藏人民出版社 拉萨市建设路 拉萨

5421 甘肃民族出版社 兰州市庆阳路 兰州

226 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市庆阳路230号 兰州

311 兰州大学出版社 兰州市天水路78号 兰州

5389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黑龙江牡丹江小立新街 牡丹江

5392 江西教育出版社 南昌市 南昌

5390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南昌市 南昌

210 江西人民出版社 南昌市百花洲路3号 南昌

5391 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 南昌市 南昌

81023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市四牌楼2号,原名南京工业学院 南京

80519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南京市高云岭56号 南京

5343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市高云岭56号 南京

5345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南京市湖南路13号 南京

5344 江苏美术出版社 南京市高云岭56号 南京

214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市湖南路13号 南京

5346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南京市高云岭56号 南京

305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市汉口路 南京

5363 广西民族出版社 南宁市桃源路4号 南宁

219 广西人民出版社 南宁市河堤路14号 南宁

5380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 内蒙古

5312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 内蒙古

80506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 内蒙古

5420 青海民族出版社 青海西宁市西关大街76号 青海西宁

225 青海人民出版社 青海西宁市西关大街76号 青海西宁

5636 石油大学出版社 山东东营市(原名华东石油学院出版社 山东

80576 百家出版社 上海绍兴路5号,原前缀7–900000作废 上海

309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复旦大学内 上海

5617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内 上海

5326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市陕西北路457号 上海

80514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上海市福州路390号5栋 上海

5325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市瑞金路272号 上海

80530 上海画报出版社 上海市长乐路672弄33号 上海

313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淮海中路198弄19号 上海

5320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永福路123号 上海

5323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市瑞金二路450号 上海

80513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上海市高安路6弄1号 上海

208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市绍兴路54号 代号一说为171 上海

5322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海市长乐路672弄33号 上海

80515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市淮海中路122弄7号 上海

80512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海市康平路83号 上海

81009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虹口东体育会路166号 上海

80511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市绍兴路74号 上海

5321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市绍兴路74号 上海

5327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市延安中路967号号 上海

81010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上海市 上海

5324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海市延安西路1538号 上海

5608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上海

80531 文汇出版社 上海市 上海

80510 学林出版社 上海市绍兴路5号 上海

80031 中华地图学社 上海市延安西路1538号 上海

5313 春风文艺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 沈阳

5610 辽宁大学出版社 沈阳市 沈阳

5382 辽宁教育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5381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5314 辽宁美术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80527 辽宁民族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205 辽宁人民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 沈阳

5315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80507 辽沈书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5375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45号 石家庄

5310 河北美术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19号 石家庄

202 河北人民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19号 石家庄

5376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45号 石家庄

80505 花山文艺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19号 石家庄

5378 北岳文艺出版社 太原市并州北路11号 太原

5377 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太原市并州路11号 太原

203 山西人民出版社 太原市并州路7号 太原

5379 希望出版社 太原市并州北路11号 太原

5306 百花文艺出版社 天津市赤峰道124号 天津

310 南开大学出版社 天津市南开区八里台 天津

5618 天津大学出版社 天津市七里台天津大学内 天津

80504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市佟楼三合里出版社 天津

5309 天津教育出版社 天津市佟楼三合里出版社 天津

5308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津市赤峰道124号 天津

201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市赤峰道124号 天津

5305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天津市马场道214号 天津

80503 天津杨柳青画社 天津市佟楼三合里111号 天津

5307 新蕾出版社 天津市赤峰道131号 天津

5370 新疆教育出版社 乌鲁木齐市建设路9号 乌鲁木齐

228 新疆人民出版社 乌鲁木齐市解放路 乌鲁木齐

5372 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 乌鲁木齐市龙泉街 乌鲁木齐

5354 长江文艺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 武汉

5403 湖北辞书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332号 武汉

5352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81号 武汉

5394 湖北美术出版社 武汉市 武汉

216 湖北人民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332号 武汉

5353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 武汉

5609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武汉市华中工学院内 武汉

5622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学院内 武汉

80539 荆楚书社 湖北省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内 武汉

80540 群益堂 武汉市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 武汉

307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市武汉大学内 武汉

5625 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武汉市喻家口 武汉

80546 三秦出版社 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

5369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西安市北大街131号 西安

5418 陕西旅游出版社 西安市 西安

224 陕西人民出版社 西安市北大街131号 西安

5419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安市 西安

5368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西安市北大街131号 西安

561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安市南郊吴家坟 西安

5417 未来出版社 陕西省西安市北大街31号 西安

56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太白路2号,原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西安

5605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西安市咸宁路28号 西安

5604 西北大学出版社 西安市小南门外 西安

5612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西安市友谊西路 西安

5425 伊犁人民出版社 新疆奎屯市 新疆奎屯

80509 延边教育出版社 延吉市 延吉

80508 延边人民出版社 延吉市 延吉

227 宁夏人民出版社 银川市公园街 银川

5350 海燕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347 河南教育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349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401 河南美术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215 河南人民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400 黄河文艺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80537 文心出版社 郑州市 郑州

80538 中原农民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348 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621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重庆市北碚区 重庆

5366 重庆出版社 重庆市李子坝正街102号 重庆

目录 1 拼音 2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长春方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长春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年氏《集验良方》卷二 31 长春方的别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长春方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长春方 1 拼音

zhǎng chūn fāng

2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长春方

21 处方

鱼鳔500克(蛤粉炒成珠,极焦)棉花子500克<取仁,去尽油,酒蒸)白莲须250克 金樱子500克(去毛)川石斛250克 沙蒺藜120克 杞子180克 菟丝子120克 五味子120克(炒)

22 制法

将鹿角25千克,锯薄片,河水煮三昼夜,去角取汁熬膏,和药末为丸,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主肾虚精冷。

24 长春方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

25 摘录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

3 年氏《集验良方》卷二 31 长春方的别名

长春丸

32 组成

鱼鳔1斤(蛤粉炒成珠,极焦),棉花子(取净仁)1斤(去油炒,酒蒸),金钗石斛8两,白莲须8两,金樱子(去子毛,净)1斤,菟丝子4两,沙蒺藜4两,枸杞子6两,五味子4两(炒)。

33 主治

肾虚精冷。

34 长春方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

35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用鹿角5斤,锯薄片,河水煮3昼夜,去角,取汁熬膏,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长春方 《杂病广要》:[身体类]胸痹心痛

末,用热末茶半盏调服。(《经验秘方》)(按∶刘长春方,绛雪散,治诸心气痛,用朱砂、明矾、金箔。《本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公选良方内外科]补益

一钟,酱油少许,煮熟,每日切几片,空心好酒下。长春方∶治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