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适合旅游?水在哪里有水的旅游胜地在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哪里适合旅游?水在哪里有水的旅游胜地在哪里,第1张

1有水的旅游胜地有哪些地方

首先,感谢今天s头条问题邀请。好景观怎么说?事实上,中国有大量的山和水。中国是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所以环境资源丰富,山川不缺。中国有很多名山大川,所以我赢了Idon’我不给你介绍,因为很多人知道这些名山,大多数人都知道。就拿我们山西省来说吧!山西好山好水多。秦晓是土生土长的吕梁人,所以对多吕梁的一处景观还是有些了解的。所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吕梁人,大家有必要去一趟庞泉沟,一个空气清新,森林植被原始的美丽地方。现在庞泉沟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每年来这里的游客不计其数。庞泉沟这里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景点。比较有名的是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鸟类。当你来到庞泉沟,你还可以欣赏著名的景点,如云顶日出龙泉瀑布,古树塔和仙人洞。庞泉沟在山西吕梁交城县,当然也在交城县和方山县的交界处。这里的环境很美,非常美。

2有水的地方都有哪些

是毛细管原则。在土壤中,有很多相当于吸管的结构,把水吸到山顶。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因为重力的作用,地球上的一切都受到重力的影响,包括地球上的水s面。由于重力,水总是往下流。然而,由于地球的对称性,我们看到的最高的山是从地球另一边看的最低点。由于地球的吸引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包括水在内的地球表面都受到一个朝向地心的作用力,从而向地心运动。因此,从整个地球的角度,而不是日常习惯来看,地球上的水的表面有平等的机会到达地球上的任何位置s面。

其次,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地球的表面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背对着地心,包括地球上的水该表面也受到离心力的作用。由于离心力,地球上的任何物体的表面,包括地球上的水的表面,与其重力形成平衡,这使得地球上的水在客观上成为可能要到达地球上的任何位置,只需要一个水流通道。

第三,由于水的吸附作用,如果地壳下面有水,那么地下水就可能由于吸附作用而沿着岩石的缝隙到达任何位置。因为山中的石缝给了地球上的水表面有一条通道可以流动,再加上对水的吸附,水就会沿着地球上任何可能的位置流出s面。

3旅游有水的地方大全

,goonroadtrip中依山傍水的景点依然风景如画。如果你不不信你开车去:焦作云台山景区、新乡宝泉旅游度假区、新密伏羲山大峡谷、栾川九里沟、洛阳、西峡龙潭沟、南阳、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万仙山、登封大熊山任贤谷、焦作凤山国家矿山公园。

4有水的地方哪里好玩

金水河及南水北调公园。金水河穿城而过,沿岸景色宜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人在下棋,有人在唱戏,有人在聊天还有相亲角。很热闹。

南水北调公园风景优美,沿途景点众多。是郑州人周末节假日必去的地方。每个假期都挤满了人。

两个地方都是公共设施,方便市民游玩。

5有水地方的旅游景点

白云山、云台山、嵩山、八里沟。

6有水的景点有哪些

有四个世界上最早的泉水在中国:

钟灵泉

被称为天下第一泉,它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部的长江南岸金山。钟灵泉在江南也被称为零水。用钟灵泉水泡茶,茶的味道又香又甜。据唐代张记载,公元0755年至79000年间,鉴泉家刘伯初鉴评了几处佳泉。那些比水更好,适合喝茶的人被分为七个等级,钟灵泉被评为第一名,所以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泉。自唐代以来,它的名声一直经久不衰。

钟灵泉水的真水极为罕见。这泉水本来就在湍急的河中心,所以抽取它的泉水极其困难。记录:钟灵泉,在金山的西边,在石潭山脚下,这时海浪是最危险的地方。据说古人在一定时间要打水。正午2(即白天上午11点至下午1点;晚上23:00到凌晨1:00),要用专门的仪器,——铜瓶或铜葫芦。绳子要有一定的长度,垂到石窟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泉水。如果是由浅入深或顺序转移,那就略次于规律,即不是钟灵春天的真正味道。难怪南宋诗人陆游游春时留下这样的诗句:你可以当你为铜瓶水发愁的时候,你看不到茶山的九十岁老人。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一首诗中说:长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投文渊,但人斩楼兰头,闲货《煎茶水记》拜羽仙。

在过去的百年里,由于长江的北移,长江南岸的海滩不断上升。到了清朝末年,钟灵泉已经与大地相连,泉水完全暴露在地面上。后人在泉的周围建石柱,在池的南面建亭子,在池的北面建楼房。清代书法家王仁堪写了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天下第一泉,镌刻在石柱上,使镇江成为古今中外的名胜。

厉安全

世人也称之为天下第一泉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主峰大行阳峰以南的康王峡谷。相传唐代名人陆羽游遍全国名山大川,尝遍全国各地的碧水清泉,按茶香的程度对泉水进行排序,确认庐山古莲泉为天下第一泉。古泉经鲁豫鉴定,声誉倍增,名扬天下。历代学者纷纷效仿,纷纷试水。王禹_在研究了宋代的古莲泉后,说这泉水在《金山志》年间:其味无与伦比,以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为井泉所独有。宋代有王安石、朱、等。兴致勃勃地游览品尝了古莲泉,留下了华丽的诗篇。

玉泉

天下第一泉由龙皇帝任命。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东麓,可以看到风景秀丽的颐和园玉泉山上高大的塔影和波光粼粼的群山。明代姜异魁在《茶经》年对玉泉山做了生动的描述:从曼珠吉开始,玉泉山位于西毒以西15英里处,玉泉山因其泉水而得名。泉与岩之间,皆是水潭,名玉泉池,因广三张旭而得名。池如明珠千斗,有源头之称。水清湛蓝,细石流沙,绿藻青青,——可辨。水池横跨东边的小桥,水在桥下流入西湖。是京西八景之一,被称为玉泉垂红

清朝乾隆皇帝是个饮茶人,也是著名的喷泉品酒师。龙在《谷帘泉序》说;那么任何从山脚下来的人

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甜,是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离京时带了北京玉泉水。他尝了济南的趵突泉水后,立即带着趵突泉一路饮用,并将趵突泉命名为天下第一泉。

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的名山大川有泰山、华山、衡山、嵩山、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崂山、武当、青城、龙湖、云起、三清山、庐山、黄山、武夷山、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乌苏里。

1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普陀山的地形呈菱形。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它形似躺在海面上的黑龙,面积近13平方公里。它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被称为海上佛国,南海圣地。

2崂山

崂山,位于青岛东部,古称崂山、崂山、鳌山。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最高峰叫巨峰,也叫老顶。位于北纬3610,东经12037,海拔11327米,峰值面积约15平方公里。它是崂山的主峰。它是中国的最高峰美国的海岸线,被称为第一座山在海上。

3龙虎山

龙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东汉中期,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据说丹变成了龙虎,这座山也因此得名。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虎山是中国第八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国家AAAAA旅游景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格拉丹东峰的西南侧,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世界屋脊,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崇明岛以东流入东海,全长6300多公里,比黄河长800多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7有山有水的旅游胜地

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哪些?

好了,各位,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有山有水有美景的地方。这个命题太大了。我简单推荐几个地方,山东崂山,云南漓江,桂林漓江,湖南张家界等等。

崂山,位于青岛东部,古称崂山、崂山、鳌山。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最高峰叫巨峰,又名老顶山、崂山。东部地势高,靠近海边有悬崖,西部地势平缓,有起伏的山丘。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以崂山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特别是向西北和西南方向延伸,形成了聚峰山、三表山、石门山、巫山四个支脉。崂山余脉沿东海岸向北延伸至即墨市以东,西至胶州湾,西南至青岛市区,形成十余座丘陵起伏。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还有12个土著民族和22个少数民族。著名旅游城市丽江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旅游资源丰富,有104个旅游景点,包括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道

张家界地层复杂多样,造就了当地的特色景观。主要有山区、喀斯特地区、丘陵、丘陵、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世界罕见的应时砂岩峰林地貌。

以上是我的回答。我不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帮你。请原谅我的任何缺点。谢谢你。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我们将一起讨论和工作。再见!

8有水好玩的旅游景点

你对井冈山周边的旅游景点了解多少?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井冈山周边旅游景点,给准备去井冈山旅游的朋友带来有用的信息。

井冈山烈士陵园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部的北岩峰上。北岩峰,山如大佛罗汉像,坐北朝南,坐于坛上。根据佛陀陵园依山而建,占地400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大门、纪念馆、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个部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井冈山军事基地中心的茨坪,砖结构,飞檐走壁。整个建筑既有秀丽典雅的南方特色,又有古老的民族风格。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展示和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共设七个展厅,分为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笔架山:

距茨坪边公里,海拔1375米。碧山主峰的中峰(扬眉峰)、西峰(尖峰峰)和东峰(观音峰)形成一个山形似笔筒,故名碧山。璧山雄伟、葱郁、崎岖、美丽。著名景点有七峰五奇。有大小松岛等10多个景点。山顶还有一片10英里长的天然杜鹃林。

吴志锋

吴志锋位于茨坪西南6公里,海拔1586米,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景区内山峰、沟壑、瀑布,动植物物种丰富,是一个原始而美丽的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鸟、有兽的旅游胜地。

井冈山特产:

京港酒

京港牌系列白酒,经数十年老窖发酵,精心酿造,香气清新怡人,酒体柔和圆润,甜润淡雅,精致独特,独具魅力。以饮后不口干、不头痛、醇甜著称。

小花蘑菇

花菇属于菌类,是菇类植物中的上品。平菇生长在纯净天蓝的五指峰,保留了纯净天蓝、风味纯正、品质优良的特点。长期食用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胆结石、贫血、感冒、麻疹等疾病。

1 该不该重视文言文辩论赛

如果不重视文言文,我们怎么可能了解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如果全国十三亿人,竟然没有人能读懂《十三经》《二十四史》,那么当我们的某些邻国告诉你,钓鱼岛是他们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土地是他们的,南海的岛屿也是他们的,甚至连中国的很多历史人物和人文传统也是他们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意曲解和篡改中国的历史,而我们竟然没有人能够加以指斥和辩驳,请问这将是何等严重的事情?(这个问题还可以拆分为文化和国土两部分,尤其是国土的部分,还可以反驳“文言无用”“古文化落后”之类的论调) 请问夏朝是不是存在?商朝的历史都有些什么?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够认真回答?数千年来,夏商两朝几乎只是在简单的历史和神话小说中存在的朝代,为什么?因为夏朝没有丰富的文献记载,商朝虽然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却长期湮没在安阳的殷墟里。

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文言文,读懂近三千年来的文献典籍,那么不难想象,总有一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都会变成神话传说一样的人物,没有人记得,没有人了解。 我们景仰《诗经》《楚辞》的华美辞章,景仰唐诗宋词的优美意境,可是我们有几个人能认真理解《诗经》《楚辞》的文辞意蕴?有几个人能体会每首诗文各自的精妙之处?同样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有什么不同?同样是婉约派词人,李煜、柳永、李清照和姜夔是不是全无区别?请问,如果没有精湛过硬的文言文功底,我们怎么可能与古代的诗人词人血脉相连,神理相通? 今天的中国人穿的是西装牛仔,吊带长裙;吃的是鸡翅汉堡,牛排批萨;出行靠的是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联络亲朋靠的是电话手机,传真伊妹儿。

再加上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学说hellow、OK,一直到大学还在四六专八、雅思托福。春节、中秋我们给长辈拜年嫌麻烦,却哭着喊着要过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

请问,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除了一颗被西方文明和现代快餐文化日益蚕食的脆弱灵魂之外,我们中国人还拥有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保留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独有风格呢? 有人说文言和传统文化太落后、太陈腐,请问相对我们来说更重视文言阅读的香港台湾有没有比极力将语文课本里仅存的一点点文言课文都要铲除干净的大陆地区更加陈腐落后?我们那个至今仍然穿和服、过旧节、听能乐、看相扑的邻国日本,有没有比我们中国更加陈腐落后?自己跑不动,不要怪路不好,请先看看自己的鞋带系好了没有! 就么这么些吧,这些问答都是有利于正方的,希望能用得上。

2 该不该重视文言文辩论赛

如果不重视文言文,我们怎么可能了解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如果全国十三亿人,竟然没有人能读懂《十三经》《二十四史》,那么当我们的某些邻国告诉你,钓鱼岛是他们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土地是他们的,南海的岛屿也是他们的,甚至连中国的很多历史人物和人文传统也是他们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意曲解和篡改中国的历史,而我们竟然没有人能够加以指斥和辩驳,请问这将是何等严重的事情?(这个问题还可以拆分为文化和国土两部分,尤其是国土的部分,还可以反驳“文言无用”“古文化落后”之类的论调)

请问夏朝是不是存在?商朝的历史都有些什么?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够认真回答?数千年来,夏商两朝几乎只是在简单的历史和神话小说中存在的朝代,为什么?因为夏朝没有丰富的文献记载,商朝虽然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却长期湮没在安阳的殷墟里。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文言文,读懂近三千年来的文献典籍,那么不难想象,总有一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都会变成神话传说一样的人物,没有人记得,没有人了解。

我们景仰《诗经》《楚辞》的华美辞章,景仰唐诗宋词的优美意境,可是我们有几个人能认真理解《诗经》《楚辞》的文辞意蕴?有几个人能体会每首诗文各自的精妙之处?同样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有什么不同?同样是婉约派词人,李煜、柳永、李清照和姜夔是不是全无区别?请问,如果没有精湛过硬的文言文功底,我们怎么可能与古代的诗人词人血脉相连,神理相通?

今天的中国人穿的是西装牛仔,吊带长裙;吃的是鸡翅汉堡,牛排批萨;出行靠的是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联络亲朋靠的是电话手机,传真伊妹儿。再加上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学说hellow、OK,一直到大学还在四六专八、雅思托福。春节、中秋我们给长辈拜年嫌麻烦,却哭着喊着要过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请问,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除了一颗被西方文明和现代快餐文化日益蚕食的脆弱灵魂之外,我们中国人还拥有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保留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独有风格呢?

有人说文言和传统文化太落后、太陈腐,请问相对我们来说更重视文言阅读的香港台湾有没有比极力将语文课本里仅存的一点点文言课文都要铲除干净的大陆地区更加陈腐落后?我们那个至今仍然穿和服、过旧节、听能乐、看相扑的邻国日本,有没有比我们中国更加陈腐落后?自己跑不动,不要怪路不好,请先看看自己的鞋带系好了没有!

就么这么些吧,这些问答都是有利于正方的,希望能用得上。

3 我要进行一场辩论赛,辩论的内容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处与不好之处,

立论千万别想面面俱到。你们的辩题反方基本是防守方,关键是预计好对方的主要攻击点做好防守准备。然后针对对方论点找到1、2反例予以反驳就可以了。

你方立论的论点必须绕开以下几个陷阱:文言文古奥繁复,不实用,失去时代感,难以学习等等。如果你们在赛场上说出这些话,会被正方揪得很惨。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立论:1、文言文博大精深,可惜现代人连普通话都没学好。2、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神韵不是皮毛,是实质不是形式,必须扬弃批判地继承传统。3、现代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文言文更多是酸文假醋,没人真正关注实际应用。

祝胜利!不过也别太在意,比赛打好打不好心态一定要好。胜利的喜悦不能超过辩论本身的乐趣。享受比赛,尽情表现吧!

4 开卷有益辩论会(我是正方)

开卷未必有益和开卷有益辩论会2008-04-20 22:26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那些不健康的书看了反而有害。让我们就这个问题来一次辩论吧!

辩论前,个人先表明基本观点,即首先声明你是赞同“开卷有益”,还是认为“开卷未必有益”。然后根据基本观点,陈述好自己的理由,驳击对方。 快快来参加吧,看谁会成为这次辩论的最佳辩手!

熊力 : 我认为开卷有益,光读书就能获得很多知识,读一本还获得了不少道理呢! 杨鑫: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多看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视野。但是那些不健康的书籍,可能会使我们产生一些不良行为。而且,有的同学看书时不注意对眼睛的保护,在暗处看书,躺着看书,反而会使我们的眼睛受到伤害,带来许多的麻烦。所以,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包一民:我认为开卷有益。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帮助积累好词佳句,对阅读和写作有好处。 姜小龙:开卷有益,因为在书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而那些不健康的书,只要自己克制住,就行了。 杨春宝:多看看书是好的,但是要看一些我们青少年应该看的书,这样,开卷是有益的;如果看一些不适合我们青少年应该看的书,那开卷就无益了。所以说,开卷未必是有益的。 殷爽:看书是应该的,我们看就要看一些有用的书那些不健康的书,我们克制住自己不看就行了!

艾伦:我认为“开卷有益”,因为读书不仅能让我们知道很多知识,还能让我们增长见识。那些不健康的书籍,只要我们克制住自己,不让自己去看就可以了。

姚丹:读书还能了解古文。是文言文。

5 开卷有益辩论会,我是正方的,我要辩论词

开卷有益的由来是宋太祖说过:”只要是读书~总会有好处的"自此,开卷有益便成为一个成语大家也许想问,为什么要讲这个呢?道理很简单,关键在于"总"字这说的是总会有好处,而不是只会有好处所以说,开卷有益需要论证的是读书是有益处而不是读书无害(千万别被反方缠到这不然一定会输原因看完后面的就会明白)首先,对于好书是有益处的,这点大家都明白所以要论证的是:所谓的坏书是否有它自己的一些益处呢?对于读书的益处来讲,大能大到使人大彻大悟,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小能小到学会几种写作方法,几个词,甚至认识几个字这些都是读书的益处,没法否认的因此就可推出几点来论证坏书也是有它的一些益处:第一 只要被称为坏书的,它必定会影响人的性格,使之走向邪路但是请想想,如果那些坏书如果无法与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使人深入其中,那么哪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如果这书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构思描写,语言用词等都平平无奇,甚至连一般"流水帐"似的作文都不如,那么怎么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呢?因此不论它有多坏,在所谓的坏书里至少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再不济也能认识几个字这能说它无益吗?第二 不论是坏书还是好书,它都是根据该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判断的也就是说,坏书也是有一定益处第三 我国古代的老子就有一种观点: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既然坏书有害,那么就一定有它的益处第四 也许你想说:"假设有种坏书,内容不堪入目,文章布局全盘错误,满篇病句错句错字。

"直到没有优点可寻 但是你想过吗,即使存在这种书,有人能看的懂吗?会去看吗?~~~既然不会去看,那么连"开卷"这个前提都没了,如何来谈开卷是否有益或有害??第五 尽管你可以举出一堆因看书而堕落,疯狂,行凶犯法的事例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是看书的人自己本身心态就不正那属于心态问题,不能归咎于书难道有人拿刀去砍去杀人,能怪那刀不好吗???因此,只要是读书,都是会有益处的,不论大还是小所以可以推及"开卷有益"是一定成立的至于"开卷未必有益",是个中性词,它的一半(有益)是对的,但另一半--开卷无益就存在问题了:无益,并不是有害就象一辆车在路上行驶,它没有象飞机一样飞上蓝天,难道就能说它在钻地吗?假使论点是"开卷有害",那么根据刚刚的一些论点,自然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要说"无益"~那就是错误的了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反方的论点就只对了一半(而且这一半还是正方的论点)既然正方的论坛是一定成立,而反方的论点只成立一半,那么还有什么辩的理由呢?明显是正方立于不败之地!还有:出处: 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 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 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

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

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

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

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

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唐古拉山水连绵不绝,那是你我血脉之源;龙骨髓里火光闪耀,那是你我智慧之源;一帧《上下五千年》,那,是你我灵性之源。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云:开卷有益。捧一帧书册,看史事五千;品一壶清茗,行通途八百。

无须走马塞上,你便可看楚汉交兵;无须程门立雪,你便可听师长之谆谆教诲。莘莘学子,自幼苦读经书,不惜为此头悬梁,锥刺骨,为的是什么,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最根本途径就是“开卷”。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红楼巨著”;纪晓岚“饱览群书,徜徉书海”,方得“天下第一才子”称号……他们都是从“开卷”那里得到了最大的益处。古人云:“常开卷者,常以古为鉴”。

可见,开卷亦可使人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读《谏太宗十思书》,可警示自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读《论语》,我们懂得要“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慨及经验融进书中,因此开卷有益。“开卷”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精神境界。

一纸豪迈,高唱“大江东去,浪逃尽”的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显先河。

6 辩论会开卷有益我是正方

第一 只要被称为坏书的,它必定会影响人的性格,使之走向邪路但是请想想,如果那些坏书如果无法与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使人深入其中,那么哪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如果这书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构思描写,语言用词等都平平无奇, 甚至连一般"流水帐"似的作文都不如,那么怎么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呢?因此不论它有多坏,在所谓的坏书里至少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再不济也能认识几个字这能说它无益吗? 第二 不论是坏书还是好书,它都是根据该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判断的也就是说,坏书也是有一定益处 第三 我国古代的老子就有一种观点: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既然坏书有害,那么就一定有它的益处 第四 也许你想说:"假设有种坏书,内容不堪入目,文章布局全盘错误,满篇病句错句错字。

"直到没有优点可寻 但是你想过吗,即使存在这种书,有人能看的懂吗?会去看吗?~~~既然不会去看,那么连"开卷"这个前提都没了,如何来谈开卷是否有益或有害?? 第五 尽管你可以举出一堆因看书而堕落,疯狂,行凶犯法的事例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是看书的人自己本身心态就不正那属于心态问题,不能归咎于书难道有人拿刀去砍去杀人,能怪那刀不好吗??? 因此,只要是读书,都是会有益处的,不论大还是小所以可以推及"开卷有益"是一定成立的 至于"开卷未必有益",是个中性词,它的一半(有益)是对的,但另一半--开卷无益就存在问题了:无益,并不是有害就象一辆车在路上行驶,它没有象飞机一样飞上蓝天,难道就能说它在钻地吗?。

7 语文只考作文好不好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高考语文:只考一篇作文又何妨 2009年04月15日 09:48:46 来源:江苏科技报 作者: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 周德藩 浏览量:122 众所周知,就语文与人的关系来说,它是人的一种特有的甚至是最具唯一性的素养。

语文素养提高了,人的素养也就提高了。而汉语言文字的素养,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

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是中华民族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语文的功能来说,语文的确是一种工具,它首先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当然,也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就语文表达的意义来说,它能反映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我们很多人所争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其实并不是同一个视角所看出来的问题,也因而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讨论的问题。

要看到一点,对于语文,不管它是人的素养标志也好,也不管它是作为人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也好,还是它表达一种人文性、审美性和价值追求,都是要通过人们掌握语言文字的水平和基本技能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学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才能体现语文作为人的唯一性素养的标志这一特点。

尤其是书面表达,更能充分而完美地体现人的素养。因此,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目前语文高考,其实只考一篇作文也是完全可以的。

现在的语文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其解决的方法,可能非常简单,是我们自己将这些问题的处理复杂化了。

现行的语文考试,从指导思想到应试方法,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语文考试基本上就是一篇作文。

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以及考大学,在语文考试方面,基本上都是以一篇作文来应对的。再上溯上去,我们的考试其实纯粹是考文章写作的,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八股取士,也还有辞赋取士、诗赋取士的情况,唐宋两代,还再加一个温卷(唐宋传奇作品)。

何况,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反对老祖宗的八股文,要看到,老祖宗的八股文,仍然是有很多精品佳作的。即使是在科举考试的背景中,我们中国也还是培养出了很多世界级的大师。

看不到这一点,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要盲目地割断历史,也不能认为祖宗家法真的就一无是处。

所以,我认为,现行的高考语文,也完全可以只考一篇作文。如果真能实现这样的愿景,以写一篇作文来应对高考语文考试,可以预期的是,我们会带来语文教学真正的变革,实现本质层面上的语文教学的飞跃。

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变革将体现在:语文课将会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训练,还语文课堂以真正的语文品质,克服过去那种繁琐的、僵化的、枯燥的分析课文与肢解课文的弊端,让语文课堂真正生动活泼起来,让语文课程更富有文化品质。这样,开创语文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将不再是一句空谈。

当然,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疑虑。最关键的问题是,有人会担心,如果只考一篇作文,会不会削弱语文基础性的知识要求。

关于这一点,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高考如果只考一篇作文,还是能检测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的。

譬如,考一篇文章,从书写、标点符号的使用,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已足以能够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准以及估量一个学生的语言修养。如果说一句题外话,我觉得非常痛心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字写得差已是屡见不鲜。

更有甚者,一篇200字不到的通知既不会写,写出来了竟然会出现十几个错别字。这都是作文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造成的后果。

作文是语文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训练项目,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也是最贴近现实的一种语文素养。如果一个学生在文章中能够消除错别字、病句,乃至将所有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都琢磨得非常明确,这其实就是一次极好的也极难得的语文训练。

当然,这也要求作文题目本身能够在这方面体现出区分度,对题目的拟定要从严要求,对作为试题的作文题目要进行认真的论证。过去,我们这一方面的工作可能不是太到位,也难怪大众对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存在疑虑。

从另一方面讲,现在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时,可能都将语言、文章修养方面的工作忽略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没有注重基础性工作的要求。

古人所讲的“苦吟”“推敲”精神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不复出现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也早已成为语文神话。现在的语文考试,花那么大的时间和篇幅,把生动鲜活的整体文章肢解、割裂成那么多支离破碎的所谓知识点、应试点。

这种情形下,即便是能够考到高分,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又能让学生受益多久呢?对高考只考一篇作文,也许还会有人说,这样仍然存在着应付考试的方法,会有人背上几十篇文章来对付高考。甚至还有人会说,如果语文高考只考作文的话,会有人猜题押题,甚至会抄袭。

其实,这是没有必要担心的。如果有人愿意背几十篇文章应考,那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如果能将几十篇文章背好记清,烂熟于心,丰富了语言积累,哪怕就是猜中了文章题目,这总比现在的学生连一点文章章法都不懂、大学毕业写一个200字的通知会出现十几个错字的情形要好得多吧?更何况,这种情形下,我相信,每。

8 开辩论会,我是正方(正方:开卷有益,反方:开卷未必有益),帮

同学们,我方观点始终不变,那就是“开卷有益”。大家都十分熟悉唐朝诗人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书可以彻悟人生的意义,读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读书可以广济天下民众,读书可以步入智慧的殿堂。自古以来,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读书。只有饱览群书,方可成人成才。乙方怎能说“开卷未必有益”呢?

乙方A:

我们提请甲方辩手注意,不要混淆我方观点,我们说“开卷未必有益”,并不是说不要读书,而是采取正确的读书方法。你方只说“开卷有益”,可知书有好书,也有坏书,甚至有“毒书”,怎么能够不加选择地打开就看呢?况且,那些《乌龙院》《爆笑西游》《冬至之雪》之类的所谓漫画书,看上去特别对我们小学生的胃口。你想,眼睛盯着一动不动,内容不健康,视力又下降,怎么行?更不必说那些关于情杀、算命和恶意调侃历史人物的有不良倾向的书,对我们这些孩子影响极坏,实在是不开卷为妙。

甲方B: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者,风雅之士也。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一日不吃肉,不可以一日不读书。书是人类精神的营养品,可以让我们意志坚强,品行高尚。只要注意用眼卫生,看上半个小时休息一下就行了。同时,我们只要注意起来,看书到正规的书店里去看,就不会看到思想不健康的书了。

  一、诗人李白认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专家的多年考证,“她”来自“三江源”。

  三江源:从空中遥望地球,中国西部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为中国内陆竖起了一道天然屏障,它遮挡住了沙,遮挡住了干旱。温和湿润的江南水乡才会有今天如此绮丽的风光。

  喜马拉雅山孕育了中国三条大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澜沧江流经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6个国家,也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青藏高原是她们的初始流出之地,亿万斯年的流动便是从这里出发,流向中华大地,孕育生命故事的。这个地区被称为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为31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土地面积的4388%,平均海拔4800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有大片的无人区。

  在这个地区,长江的水量占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水量占到黄河总水量的49%,而澜沧江则占了全澜沧江水量出境的15%。因此,三江大量的水来自青藏高原,并且来自三江源地区。

  正是这样一个特定地域,形成了三江源难以言说的神秘、苍凉。

  三江源之正说

  不可思议的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关于江源何处的记载重新趋于混乱,甚至出现谬误。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这本书还告诉读者,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北麓,便有了“江河同源一山”,“长江、黄河是姊妹河”之说,并载入中小学地理课本。

  以扬子江指代长江是完全错误的,此种用法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日暮途穷,什么关口也把不住了,外国轮船长驱直入,但均得从吴淞入口,首先要经过的是镇江、扬州一带的河段,史称扬子江,外国轮船船长和水手们便把中国长江更名,以扬子江取代了。长江英文的旧译名便是“扬子江”。说中国人中的一部分有洋奴哲学或崇洋媚外,实在不冤枉,民国时期的中国水利部门实际上已经认同洋人之说,以扬子江之名取代长江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为长江正名,还长江以“长江”之名。

  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国家两次组织江源考察队深入江源实地勘察后发现:长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有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根据“河源惟远”的原则,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两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东支较西支略长,长江的正源头应为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各拉丹东雪山上段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时还宣布,长江全长不是过去说的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

  那么,黄河的源头在何处?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因此,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有泉眼,那些泉眼中涌出的清冽冽的泉水,便是黄河的源头之水。

  充满诱惑的澜沧江的源头,到底隐藏在哪里?

  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

  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河流。人类最初的发祥地都选取在一些大河流域并不是种偶然。从长江、黄河、澜沧江到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每一条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则被称为母亲河。人类从未间断过对江河的敬仰,也从未间断过对江河之源的探寻。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对人的生理是一个考验,同样对热气球燃烧气量技术也是一次挑战。2004年中央电视台《三江源》摄制组为了更好地拍摄三江源全貌,首次在极高海拔5200米处放飞热气球。而热气球由于受青藏高原独特气流的影响而失去控制,在空中飘来飘去无法降落,最终因燃料烧尽,摔落在山上。摄制组成员受到重伤,探索三条大江源头的道路付出沉重代价。寻找那发源于地球之颠、生命成长极端困难的江河发源地,有着我们生活在平原丘陵上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难。

  长江之源

  早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尽管全文仅1100余字,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被历代研究地理的学者尊为先祖。其中“导山”和“导水”章节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但地理常识告诉我们,嘉陵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它从重庆汇入长江。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中国,是谁最早把大禹治水的故事与长江源头联系起来?又是谁得出“岷山导江”这样一个结论呢?今天,这些已经无从考证。《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尚书》所言,就是金玉良言,神圣不可侵犯,因而没有人敢于公开质疑“岷山导江”这一错误的结论,以至很长时间以来都在误导后来者。

  相反,长江真正的干流金沙江却被认为是支流。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因为,自古以来,判定一条江河的源头、或者正源的标准,都是以这条河的水流量、河的长度来界定。金沙江的水流量明显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长也要比岷江长,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论及江源时舍金沙江之远而求岷江之近呢?

  有过两种解释:一曰,班固或者郦道元根本没有对这两条江进行过实地考察,而只是从民间传说以及古籍记载得出相关结论;这个推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即使在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这两条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而在古代,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要进行实地考察更是难上加难;二曰,大禹在中国具有近乎神圣的影响力,大禹的论断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郦道元当然不可能摆脱此种局限。

  到了明代,徐霞客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他纠正了“岷山导江”说,从而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

  康熙年间,1704年,为编制全国地图,康熙皇帝派人探测青藏地区。不过,因交通险阻,气候恶劣,他们都无法进入江源深处实地探查,只能做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长江源头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做长江源头。这一次,虽然没有真正确定长江的源头,但是,至少人们对源头区域已经有了较直观的了解。

  1718年,第一本中国地图集《皇舆全图》由康熙组织人员绘制完成,其中分别为黄河、长江绘制了河源图、江源图。

  黄河之源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书中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说黄河的水来自于一个叫“昆仑”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仑”之说。

  到了唐代,李白一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令河出昆仑的说法更加广为流传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给后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再次解释黄河。

  那么黄河之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唐贞观9年,吐谷浑乘中原战乱,不时骚扰内地。唐太宗派大将李靖、侯君集率兵出击,曾到“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览河源”。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书虽说他们观河源,其实还是没有真正到达河源。不过这是中原地区到达河源地区的最早记录,这比过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想在青藏高原建造一个都城,为此,忽必烈派招讨使都实于公元1280年11月4日勘察黄河源。他们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最后,都实一行到了星宿海。河源间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没有波浪没有涛声,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泡子,娴静如处子,大小不一,星罗棋布,一到晚上月光泻地,星光闪烁之下,这草滩上的水泡子也晃着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离开河源不远了,但星宿海却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源头。

  1704年,康熙还派人对黄河源头进行访查。访查人员越过扎陵湖、鄂陵湖后,到达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万亿,众山环之”的文字记载,以及一幅星宿海地形图,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结论,将星宿海作为黄河的源头。

  1782年,黄河再次决堤,河南一带出现洪灾。乾隆皇帝继康熙之后,对黄河源头耿耿于怀,派出一名叫阿弥达的侍卫前往青海探寻黄河源头。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之后又西行300里,到了巴颜喀拉山北边,认为那是黄河的源头。应该说阿弥达已经走得很远了,牵挂黄河的康熙、乾隆,可以说是心怀忧患、目光远大了。

  澜沧江之源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在国外,它也被称为湄公河、湄南河,意为“众水之母”。不管是茶马古道,还是柬埔寨的吴哥文化,都是依据澜沧江而生存和发展的。从古至今,无数游客进出澜沧江,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澜沧江流域,但是却很少有游客留下历史记录,只有两个奇人在澜沧江畔留下了游历的踪迹。

  第一位留下记录的,是来自欧洲的异乡人———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他在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我国40多处城市,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因此,马可波罗被誉为“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300多年后,第二位踏访澜沧江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从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走得最远、费时最长、游记文章写得最多最精彩的,是澜沧江、金沙江及周边地区,但是,他对澜沧江本身却几乎没有描述,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态度。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同一个地方:三江源区域。也许,他因此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

  回答者: hxylzm - 经理 四级 7-31 22:08

  修改答复: hxylzm,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一、诗人李白认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专家的多年考证,“她”来自“三江源”。

  三江源:从空中遥望地球,中国西部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为中国内陆竖起了一道天然屏障,它遮挡住了沙,遮挡住了干旱。温和湿润的江南水乡才会有今天如此绮丽的风光。

  喜马拉雅山孕育了中国三条大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澜沧江流经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6个国家,也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青藏高原是她们的初始流出之地,亿万斯年的流动便是从这里出发,流向中华大地,孕育生命故事的。这个地区被称为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为31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土地面积的4388%,平均海拔4800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有大片的无人区。

  在这个地区,长江的水量占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水量占到黄河总水量的49%,而澜沧江则占了全澜沧江水量出境的15%。因此,三江大量的水来自青藏高原,并且来自三江源地区。

  正是这样一个特定地域,形成了三江源难以言说的神秘、苍凉。

  三江源之正说

  不可思议的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关于江源何处的记载重新趋于混乱,甚至出现谬误。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这本书还告诉读者,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北麓,便有了“江河同源一山”,“长江、黄河是姊妹河”之说,并载入中小学地理课本。

  以扬子江指代长江是完全错误的,此种用法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日暮途穷,什么关口也把不住了,外国轮船长驱直入,但均得从吴淞入口,首先要经过的是镇江、扬州一带的河段,史称扬子江,外国轮船船长和水手们便把中国长江更名,以扬子江取代了。长江英文的旧译名便是“扬子江”。说中国人中的一部分有洋奴哲学或崇洋媚外,实在不冤枉,民国时期的中国水利部门实际上已经认同洋人之说,以扬子江之名取代长江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为长江正名,还长江以“长江”之名。

  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国家两次组织江源考察队深入江源实地勘察后发现:长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有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根据“河源惟远”的原则,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两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东支较西支略长,长江的正源头应为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各拉丹东雪山上段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时还宣布,长江全长不是过去说的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

  那么,黄河的源头在何处?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因此,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有泉眼,那些泉眼中涌出的清冽冽的泉水,便是黄河的源头之水。

  充满诱惑的澜沧江的源头,到底隐藏在哪里?

  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

  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河流。人类最初的发祥地都选取在一些大河流域并不是种偶然。从长江、黄河、澜沧江到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每一条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则被称为母亲河。人类从未间断过对江河的敬仰,也从未间断过对江河之源的探寻。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对人的生理是一个考验,同样对热气球燃烧气量技术也是一次挑战。2004年中央电视台《三江源》摄制组为了更好地拍摄三江源全貌,首次在极高海拔5200米处放飞热气球。而热气球由于受青藏高原独特气流的影响而失去控制,在空中飘来飘去无法降落,最终因燃料烧尽,摔落在山上。摄制组成员受到重伤,探索三条大江源头的道路付出沉重代价。寻找那发源于地球之颠、生命成长极端困难的江河发源地,有着我们生活在平原丘陵上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难。

  长江之源

  早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尽管全文仅1100余字,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被历代研究地理的学者尊为先祖。其中“导山”和“导水”章节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但地理常识告诉我们,嘉陵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它从重庆汇入长江。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中国,是谁最早把大禹治水的故事与长江源头联系起来?又是谁得出“岷山导江”这样一个结论呢?今天,这些已经无从考证。《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尚书》所言,就是金玉良言,神圣不可侵犯,因而没有人敢于公开质疑“岷山导江”这一错误的结论,以至很长时间以来都在误导后来者。

  相反,长江真正的干流金沙江却被认为是支流。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因为,自古以来,判定一条江河的源头、或者正源的标准,都是以这条河的水流量、河的长度来界定。金沙江的水流量明显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长也要比岷江长,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论及江源时舍金沙江之远而求岷江之近呢?

  有过两种解释:一曰,班固或者郦道元根本没有对这两条江进行过实地考察,而只是从民间传说以及古籍记载得出相关结论;这个推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即使在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这两条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而在古代,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要进行实地考察更是难上加难;二曰,大禹在中国具有近乎神圣的影响力,大禹的论断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郦道元当然不可能摆脱此种局限。

  到了明代,徐霞客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他纠正了“岷山导江”说,从而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

  康熙年间,1704年,为编制全国地图,康熙皇帝派人探测青藏地区。不过,因交通险阻,气候恶劣,他们都无法进入江源深处实地探查,只能做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长江源头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做长江源头。这一次,虽然没有真正确定长江的源头,但是,至少人们对源头区域已经有了较直观的了解。

  1718年,第一本中国地图集《皇舆全图》由康熙组织人员绘制完成,其中分别为黄河、长江绘制了河源图、江源图。

  黄河之源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书中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说黄河的水来自于一个叫“昆仑”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仑”之说。

  到了唐代,李白一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令河出昆仑的说法更加广为流传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给后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再次解释黄河。

  那么黄河之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唐贞观9年,吐谷浑乘中原战乱,不时骚扰内地。唐太宗派大将李靖、侯君集率兵出击,曾到“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览河源”。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书虽说他们观河源,其实还是没有真正到达河源。不过这是中原地区到达河源地区的最早记录,这比过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想在青藏高原建造一个都城,为此,忽必烈派招讨使都实于公元1280年11月4日勘察黄河源。他们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最后,都实一行到了星宿海。河源间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没有波浪没有涛声,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泡子,娴静如处子,大小不一,星罗棋布,一到晚上月光泻地,星光闪烁之下,这草滩上的水泡子也晃着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离开河源不远了,但星宿海却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源头。

  1704年,康熙还派人对黄河源头进行访查。访查人员越过扎陵湖、鄂陵湖后,到达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万亿,众山环之”的文字记载,以及一幅星宿海地形图,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结论,将星宿海作为黄河的源头。

  1782年,黄河再次决堤,河南一带出现洪灾。乾隆皇帝继康熙之后,对黄河源头耿耿于怀,派出一名叫阿弥达的侍卫前往青海探寻黄河源头。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之后又西行300里,到了巴颜喀拉山北边,认为那是黄河的源头。应该说阿弥达已经走得很远了,牵挂黄河的康熙、乾隆,可以说是心怀忧患、目光远大了。

  澜沧江之源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在国外,它也被称为湄公河、湄南河,意为“众水之母”。不管是茶马古道,还是柬埔寨的吴哥文化,都是依据澜沧江而生存和发展的。从古至今,无数游客进出澜沧江,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澜沧江流域,但是却很少有游客留下历史记录,只有两个奇人在澜沧江畔留下了游历的踪迹。

  第一位留下记录的,是来自欧洲的异乡人———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他在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我国40多处城市,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因此,马可波罗被誉为“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300多年后,第二位踏访澜沧江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从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走得最远、费时最长、游记文章写得最多最精彩的,是澜沧江、金沙江及周边地区,但是,他对澜沧江本身却几乎没有描述,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态度。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同一个地方:三江源区域。也许,他因此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因此,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

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

这是2003年8月15号,中央电视台三江源摄制组为了更好地拍摄三江源全貌,特意从北京带来了热气球,其实,要想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陆地升空拍摄并非容易的事。因为人类还没有在青藏高原升起过载人热气球的记录。这次对拍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空中镜头都是热气球来完成的。

这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这是我国著名的察尔汗盐湖,这是长江源头的网状水系。突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海拔在3335-6564米之间,地理上这区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崇山峻岭、 峡谷幽深、 冰川林立,属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 日夜温差大、空气稀薄。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对人的生理是一个考验,同样对热气球燃烧气量技术也是一次挑战。在海拔5600米的阿尼玛卿山,热气球由于严重缺氧燃料无法燃烧,而摔落在山上,江河源头的探寻令我们倍感艰辛。

其实人类从古至今,探寻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寻找河流的源头呢?找到江河的源头又有什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