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的艺术文化历史(如上党梆子等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1起源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发源于今长子一带。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有人说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尚未发现史实根据。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昆曲:阳城县上伏村大王庙戏台,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十六日百顺班演出题壁,所唱《春灯谜》、《恩口口》、《双包计》均系昆曲或弋腔剧目。据在此后写下的40余条康、乾间的舞台题壁来看,至迟在18世纪中叶,上党梆子已经是一个拥有五种音腔的成熟剧种了。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撰成书的《潞安府志》卷八记有长子县知县王巨源曾禁“丧葬演戏”一事,称“富室旧用梨园送殡,今奉严禁,用者渐少”。这说明18世纪上党地区的戏剧演出活动已相当频繁。另外,乾隆年间已有山西泽州罗戏和黄河以北卷戏的戏班,以及由梆、罗、卷戏组成的三合班在开封城内活动的记载(见清李绿园《歧路灯》)。正是这种"三合班"演变形成为多种声腔的剧种。
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晋城的“鸣凤班”。据晋城县青莲寺残碑记载,一个演唱上党梆子的鸣凤班,成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这个鸣凤班是现在确知的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班社,一直延续到1945年晋城解放。晋城青莲寺道光九年(1829)碑载:“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 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叫为“鸣凤班”。1959年发现在晋城青莲寺中佛殿的屏板上,有鸣凤班在道光十一年(1831)十月十五日书写的演出剧目单,并列23出戏,其中《彩仙桥》、《对松关》、《大赐福》等都是上党梆子的传统戏。 清代道光年间,上党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党梆子特有的风格、旋律,并培养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员。
上党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州底”派流行于原泽州府管辖的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鸣凤班”及后来的高平“三乐意”(俗称东宅戏)、“万亿班”都属此派,晋城的鸣凤班稳居魁首,后来高平的三乐意、万亿班都曾称雄一时。它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性强。“潞府”派流行于隶属潞安府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壶关、平顺8县和原沁州管辖的沁县、武乡、沁源3县,特点是更显豪放。最早的有代表性的班社有"三义班"、“乐意班”等。三义班比较灵活,唱岳家将戏多;乐意班格律比较严谨,唱杨家将戏多。
2鼎盛时期
清咸丰间至抗日战争以前(1815~1937),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晚清时,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并造就了号称一代戏王的赵清海以及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靳伯庐、冯国瑞、王福成、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圪瘩)、温喜云、徐执中等名演员。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演戏日少,上党梆子日趋衰落。"七七事变"后,职业班社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给上党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动在太行山区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党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这些剧作弘扬民族气节,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由武乡县光明剧团、襄垣县农村剧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各县纷纷成立上党梆子剧团,为以后的繁荣发展,保留并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
1954年,长治地区将专区胜利剧团和高平县朝阳剧团合并,组建为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分团,专演梆子戏。1956年,组织长治专区戏曲赴京汇报演出团,在京演出了经加工整理的《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等传统戏,受到好评,涌现出吴婉芝、郝聘之等一批杰出女演员。1959年初组成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线慰问团演出第三团到福建演出。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年),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年),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年),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年)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1、太行山大峡谷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境内,由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和紫团山组成,占地面积5848公顷,共有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太行山大峡谷园内还有木本花卉、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种。
2、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
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壶关县树掌镇,原为紫团山国家森林公园,1996年由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名为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4000公顷。
3、灵空山自然保护区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沁源县五龙川乡的北山村,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总面积1334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面积595万余平方米。
-长治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 国现 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 德语、法 语、 马来西亚语。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 上》《过去》《迟桂 花》等。 曾经与徐志摩作为同班同学。曾与鲁迅创刊合编 《奔流》。
3邵洵美(1906—1968),祖籍浙江余姚,出生于上海,出身官宦世家。新月派诗 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1923年初毕业于上海南洋路矿学校,同年东赴欧洲留 学。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27年回国,与盛佩玉结婚。1928年开办金屋书 店,并出版《金屋月刊》。1930年11月“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成立,当选为理事,并 任会计,1933年编辑《十日谈》杂志,并发表第一篇小说名为《贵族区》。1934年编 辑《人言》杂志。1936年3月至1937年8月主持《论语》半月刊编务。 晚年从事外国 文学翻译工作,译有马克·吐温、雪莱、泰戈尔等人的作品。
4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后曾用笔名戴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男,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浙江省杭州人。戴望舒原名戴朝,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与20世纪20年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被视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他也因为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代表作《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另有译著多种。
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阳泉市历史悠久,地处“三晋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赵简子为适应军事争雄的需要,在今市区修筑“平坦城”,屯集粮草,驻兵把守,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管辖寿阳、盂县、石艾、乐平等县,是古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升为州级建制。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设置平定军,发兵太原。 阳泉市历史悠久,据20世纪50年代从平定西北枣烟、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证,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西南舁村与五里庄村交界处曾经有人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今盂县地有仇犹国。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晋卿智伯灭仇犹;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市境属赵。秦属太原郡。西汉初,于市境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后废;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唐初,市境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五代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金升平定州、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盂州降为县,与 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民国初为平定县和盂县,属山西冀宁道,后直辖山西省。
秦 显赫先祖
秦姓源自嬴姓,即秦王嬴政的祖先。上古皋陶的后裔非子善于驯马,被周孝王封为秦地首领。后来,非子后裔秦庄公屡立大功,其子秦襄公又因讨伐西戎、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诸侯。襄公东迁,正式建立秦国,开了秦姓辉煌之先河,后秦孝公又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国力大增,遂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到了嬴政时,秦终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可惜,秦仅历二世而亡,其王族子孙后来都以国名为姓,以纪念自己家族的辉煌历史。
另有一支秦姓,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继承封地,食采于秦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为姓。这一秦姓,两汉时期非常活跃。
罗马人到中国定居后改姓,也是秦姓的一个来源。罗马古称大秦,大秦人久居中土不归,以秦为姓,后融入中国本土秦姓之中,代表人物有拜谒过孙权的商人秦论。
一、秦姓迁变
秦得姓以后,相继在甘肃天水、山西太原等地发展成望族,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东、四川、湖北、河北等地。
西汉初,刘邦迁山东,秦姓充实关中。由于秦是汉所灭,所以两汉时期播迁有限,但已开始进入东南一带。
唐宋时期,秦姓主要向江南一带流播,宋以后,秦姓也迁播频仍。
二、义士慷慨唱悲歌家族孝悌名传世
在孔子的弟子中,姓秦的有四位,他们是鲁国的秦非、秦冉、秦祖和楚国的秦商。或许是因为继承了儒学先师的衣钵,秦氏家族中,以孝悌忠勇闻名的,为数众多。在秦氏的家训中,还细列了为夫、为妻、为父、为母和为人子所应尽的义务,并以其规范族人。
先说秦姓勇士。秦姓勇士首推秦董父,他在逼阳战役中三攀楚墙垂下的布条,从城墙上三次重摔下来而安然无恙,为鲁军争回了面子。秦琼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将秦裴在敌人紧紧包围的时候独守昆山,抗敌数月,直到弹尽粮绝,为保全一城百姓而降,后郁郁而终。五代十国名将秦传序廉政爱民,后守城被破,投火自焚,忠义可鉴。宋初名将秦翰每战必捷,令契丹人闻风丧胆。大奸臣秦桧的曾孙秦钜却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金兵来犯时,他竭力抵抗,城陷失守,他便将钱帛粮草俱焚,不给金兵留下一粮一草,死后被封为义烈侯。他的两个儿子秦浚、秦也随父以身殉国。明代的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惟一被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她一生戎马倥偬,驰骋疆场。她的家人也都忠勇善战,她的兄长秦邦屏战死疆场,她的弟弟、儿子也都在战争中负重伤。秦姓家族之人以他们的忠勇义气,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悲歌。
再说秦姓孝子。秦姓族人忠勇过人,孝悌亦有余,在封建时代堪称楷模。秦玉每遇事要先禀父兄,后来他母亲去世时,他因悲伤过度竟哭出血来,被他的学生称为“孝友先生”。秦约因为母亲年老而辞官不做。秦传序的两个儿子秦煦、秦,为了取回父亲的尸体而在途中遇难。清朝的秦大成中了状元,后因母亲水土不服,便请求归乡供养母亲。秦大成的孙辈秦长治,也因母亲年老而推官不就。
除此之外,秦姓家族还有许多名人,如战国名将秦开;名医秦越人,即扁鹊,著有《疗痛疸诸疮方》两卷。东汉有著名诗人秦嘉。唐时有名将秦琼,后被民间奉为“门神”。隋末唐初有名医秦政应,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等名句流传的秦韬玉,名士秦景通、秦兄弟。宋时有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秦九韶,诗人秦观。元有戏曲家秦简夫。明有秦良云。清有太平天国将领秦日纲。近现代有作家秦牧。
三、秦姓名人
1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字少游,又名太虚,北宋著名词家,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东坡取其《满庭芳》中的精工词句,称他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一度很是贫穷,经常无米下锅。邻居钱穆父,与秦观常有往来。有一天,秦观作了一首诗送给钱穆父,诗中难掩生活的困苦,其中两句为:“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穆父一看,深表同情,立刻给他送去两石米。这就是“赠诗得米”典故的由来。
传说,秦观风流多情,以才华而得苏轼的赏识,后又结识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秦观为苏小妹所作诗词,已成为传世佳句。但又有人考证,苏轼并无妹妹,因而这也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2卖国贼秦桧
“人于宋后羞称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氏家族虽以多出孝勇之士而著称,却也出了卖国贼秦桧。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奸臣秦桧却一心想将他害死。秦桧曾命何铸审讯岳飞,岳飞袒露背后的“精忠报国”给何铸看,何铸深为感动,后也查明秦桧属诬告,并无实据。于是,秦桧改用万侯审讯他,千方百计地诬陷岳飞,仍不能定罪,秦桧就亲自下令将岳飞处死于风波亭。岳飞死后,韩世忠当面责问秦桧,秦桧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来搪塞。韩世忠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秦桧虽是万世唾骂的卖国贼,却也颇有聪明过人之处。有一年,很多人囤积铜钱,京都忽然缺少铜钱流通。一时间,人心惶惶。一天,秦桧请人为他修整头发,赏了那人五千钱,并说:“有圣旨,这种钱即将作废,我还是早点用掉。”那人自以为得知内情,将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没几天,京都市面的铜钱流通便正常起来。
吴姓是当今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历史上的吴姓起源于周朝太王古公父的儿子泰伯、仲雍的后代。据史载,泰伯兄弟本来有王位继承权,但他们发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就主动把君位继承权让给季历,自己则断发文身,逃到东吴荆蛮地区。泰伯两人跑到荆蛮地区后,自号“句吴”和“攻吴”。当地人很敬慕他们的德行,纷纷前来投靠。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就建立了吴国,定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到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国国势强大,开始称霸。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因为中了越国的美人计,导致身死国亡。在这场大灾难中,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人远走他乡,有的人给越国做苦役,成为了越国的奴隶。愈离散于异乡,愈怀念故土,因而被认为是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纷纷以吴为姓。后来越国灭亡,在越的吴人又四散出逃,有很多人南迁,最南的一支是在广东阳山。
一、吴姓名人录
历史上的吴姓据说还有其他来源,如颛顼时名臣吴权的后裔,舜帝时有虞氏的后代,以及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
吴姓人才辈出,军事、政治、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其代表人物。战国时有著名军事家吴起,著兵书《吴子》,初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战功,后到楚国,被楚悼王任为令尹,实行变法,使楚国富强起来。秦朝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汉代有辅佐光武帝中兴的大将吴汉;唐代有“画圣”吴道子。南宋有名将吴曦;明代有著名长篇小说家吴承恩,画家吴伟,以及明清之际的平西王吴三桂;清代有诗人吴嘉纪、吴伟业;小说家吴敬梓,书画家吴熙载、吴历;当代有物理学家吴大猷,围棋大师吴清源等。
二、吴姓画家逞风流
研究吴姓人,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家都姓吴。其中,第一个名垂千古的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他对后世的人物画、雕塑以及山水画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画家还有元代的吴镇,擅长水墨山水,笔力雄劲,墨气沉厚,喜作《渔父图》,有向往自然和“隐道避业”的思想。明代画家吴伟,曾为宫廷作画,被皇帝称为“画状元”,笔势奔放,后来学他的人很多,形成“江夏派”。清代吴姓画家最多,有康熙年间擅长画山水的吴历、擅长花卉等描绘而发展成“邓派”的吴熙载,更有晚清的吴友如。吴友如早年以卖画为生,人物肖像画得相当精美,后来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又自创《飞影阁画报》,内容多为时事新闻插图和描绘市民社会生活,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有深远影响。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能以篆书、狂草笔意入画,是“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
在吴氏发展、播迁史上,季札是一个主要人物。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欲立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逃到延陵(今属江苏常州),隐居于乡下种田。后来他的3个哥哥临死前又要传位给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称“延陵季子”。季札的孙子启蕃曾任鲁国相国,在山东曲阜繁衍,其后代又支发山西、江西等地。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苏舜钦 轶事典故
“读书佐酒”:苏舜钦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黄昏的时候读书,并边读边饮酒,动辄一斗。岳父对此深感疑惑,就派人去偷偷观察他。当时他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拍案叹息道:“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意让我遇见陛下呀。”他又拍案叹道:“君臣相遇,如此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原文出自元·陆友仁《研北杂志》)
修沧浪亭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作品特色苏舜钦早期诗作,充满 ,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形成他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的主导艺术风格。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作,风格幽独闲放,与前期诗作大相迳庭。
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苏舜钦也同梅尧臣一样,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
不过,由于两人的所长不同,诗风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评:“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前面的《对酒》就是一个例子,下面再以《松江长桥未明观渔》为例:
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鸣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
这诗中某些特异的语汇、意象,在梅尧臣诗中也可找到类似的用法,全篇的奔放豪健,气象开阔,则是梅诗中难以找见的;反过来说,梅尧臣诗的精微、深沉、含蓄、细腻等特点,苏舜钦也比较缺乏。他的诗最明显的弱点,就在于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的推敲,以致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
但也有些小诗,苏舜钦写得相当精致,如《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个“时”字,使视境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眼帘。“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感受,一重视觉,配合得很别致。全诗的情韵近于唐诗,但更显得清幽细巧些,意脉也较为流动曲折。又如《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文学风格诗歌理论
在对诗歌的政治作用的认识上,苏舜钦与梅尧臣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说:“诗之于时,盖亦大物。”所谓“大物”,即是指诗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若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以据以“弛张其务”,达到“长治久安”。因此,他批评“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而大力赞扬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而且如前所言,他还提出过“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颇为极端的意见。其实苏氏为人性格偏于豪放开张,并无道学家的气息,他的这些主张与他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欲望有重要的关系。
触及现实
作为一个关切时政、渴望有所作为的诗人,苏舜钦的诗常常触及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他的《庆州败》记叙了宋王朝与西夏战争的失败,痛心疾首地批评了朝廷在边防措施上的松懈和将领的无能;《吴越大旱》写到一方面饥荒病疠使“死者道路积”,另一方面官府为了应付与西夏的战争,仍无情搜括粮食,驱使丁壮劳力上战场,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后并以“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之句,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城南感怀呈永叔》同样写出民间由于饥荒而出现的惨状:“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与之相对照,直斥权势者的无能与 。
尖锐直截
在反映时弊、揭露社会矛盾方面,苏舜钦往往比梅尧臣来得尖锐直截。这一方面是由于个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同苏舜钦郁郁不得志的遭遇有关。他本是自视很高的人,却总是受排挤乃至遭诬陷,所以既感到自己无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又感到个人失意的苦闷。这两种情绪纠合在一起,使彼此都强化了。《城南感怀呈永叔》的末一节说:“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言外之意是:倘若自己能掌握权位,便能够拯救百姓;无奈自顾不暇,所以格外愤懑。而在有些诗中,他更把个人的不满直接宣泄出来,如《对酒》:
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有时愁思不可掇,峥嵘腹中失和气。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苏舜钦的诗文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古诗三百首夏天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宋代·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天 , 写景闲适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乾,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宋代·苏舜钦《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
宋代 :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乾,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辞赋精选 , 生活抒情查看更多苏舜钦的诗文>>
本文2023-08-03 22:31: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