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诡变文言文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韪”在此处应解释为“是,对”。 5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 “敢稽若不送者”等处的断句。 6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武则天再次进入后宫的原因:一是与高宗重逢,高宗被她打动;二是皇后想利用她。骗得皇后信任是在入宫后。
7 ( 1 ) 起初,她言行谦卑,屈尊侍奉皇后,皇后很高兴,多次在皇上面前夸赞她,因此她被晋封为昭仪。(“下辞 ” “降体”各 1 分,状语后置 1 分,大意 2 分) ( 2 ) 先帝抛下群臣去世,把国家托付给我,我不敢爱惜自身,但知道爱护百姓。
(“以……为……”“爱”“人”各 1 分,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高宗的则天顺圣皇后武氏,是并州文水人。文德皇后去世,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唐太宗听说她长得很漂亮,就将她召入宫中做才人,当时武则天才十四岁。
她的母亲杨氏痛哭流涕和她告别,而武则天却像平时一样,对母亲说:“面见天子怎么就知道不是福呢?何必像一般妇人那样悲泣呢?”她的母亲认为女儿说得对,不再哭泣。见了大宗之后,被赐号“武媚”。
太宗去世后,她和其他侍妾、宫女都做了尼姑。唐高宗做太子的时候,武则天入宫侍奉,受到高宗的喜爱。
有一天,高宗经过佛舍,武才人见到他并且对他哭泣,高宗被打动。皇后探听到这个情况后,将她带回收进后宫,来削弱其他妃子的恩宠。
武才人很有权术,诡计多端。起初,她言行谦卑,屈尊侍奉皇后,皇后很高兴,多次在皇上面前夸赞她,因此她被晋封为昭仪。
但武则天所受到的宠幸高过萧淑妃之后,就渐渐与皇后的关系不好了。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上书请求封武昭仪为皇后,高宗心意已决,下诏令废除皇后。
高宗又下诏让李绩、于志宁捧着印玺封武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武则天又被封为“天后”,她向皇帝进言十二条,高宗都下诏令施行。
高宗去世,中宗继位,天后成了皇太后,按照遗诏国家大事都可以参与决策。 起初,武承嗣请求太后设立武氏七庙,中书令裴炎阻止反对。
等到徐敬业兴兵讨伐武则天,(太后)就把裴炎关进监狱,杀了裴炎,并且杀了大将军程务挺。太后正十分生气愤怒,一天,召来群臣在朝廷上责备他们说:“我没有对不起天下人,你们这些人知道吗?”群臣恭敬地应答。
太后说:“我辅佐先帝超过三十年,为天下操劳。你们的爵位、富贵,都是我给你们的;天下的安定快乐,都是我带来的。
先帝抛下群臣去世,把国家托付给我,我不敢爱惜自身,但知道爱护百姓。裴炎、徐敬业、程务挺,他们都是人中豪杰,对我不利,我把他们都杀了。
你们这些人中才能有超过他们的,要早早地打算好。不然,就小心地侍奉我,不要给天下留下笑柄。”
群臣叩首在地,不敢抬头看她。 太后不吝惜爵位,用爵位笼络四面八方的豪杰来帮助自己,即使是狂妄的人,言论有和她相契合的,就破格任用,至于不称职的,不久也会废黜诛杀而不会任由其胡来,一定要选取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太后又害怕天下有蓄谋造反的人,就下诏准许人们上报(任何)变乱(的蛛丝马迹),(上报的人)所在之地必须提供快捷的车马,提供五品级别的餐食,将之护送到京城。武则天当天就会召见,用丰厚的财物爵位来赏赐招待他。
凡是报告变乱的,官吏不许呵斥责问,即使是锄地打柴的农夫,武则天也亲自请进来见面,让他住在旅店。地方有胆敢留下不送上来的,就按照所告的罪来处置他。
所以告发变乱的人遍布天下,没有人敢议论。 神龙元年,武则天去世,年龄八十一岁。
按规定称则天大圣皇太后。
2 武则天改字文言文的翻译宋·宋敏求《武则天改字》白话释义:
武帝喜欢改新字,又有许多禁忌。幽州有人名叫寻如意,上书写到:“国”字中“或”字会扰乱天象,请把“武”字放在“口”中用来镇压它。武则天非常高兴,下令马上改字。
一个多月后,又有上书的人写到:“武”后退在“口”中,与“囚”字没有区别,很不祥。武则天吃惊,急忙下令再改字。后来孝和帝即位,果然将武则天幽禁在上阳宫。
原文:
武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天象,请口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
月余有上封者云: “‘武'退在口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为 “八方”字。后孝和(唐中宗李显的谥号)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则天文字的历史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学者关注较少,主要是中国著名学者施安昌根据自己已有的研究基础认为,可以“借助新字,对武周时期和武周以后的历史文物进行断代和研究,如对敦煌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
又如,对唐代传入日本的《王勃诗序集》、《文馆词林》唐写本残卷的研究,对日本的平安时代空海撰书《益田池碑铭》和对韩国佛国寺释迦塔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研究”,作为历史时间坐轴的断代研究,对于开拓则天文字的研究视角与思路而言,未尝不是值得肯定的途径。
则天文字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其政治意义,即是武则天为维护、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文化专制的尝试。尽管最后的实践证明了这种尝试是失败的,但从新字的推广过程及新字构造的用意来看,不难发现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创设背景:
武则天在位期间年号变更之勤是其他帝王难以企及的,这是她迷信语言文字的表现。武则天造新字就是希望改字得以帝位永存、江山永固。
这批文字的创设目的与历代皇帝的登基改元,制礼作乐,提倡斯文,以彰显一代新人新气象的传统做法别无二致。事实上,则天文字的创制,不外是愚民政策的手段,不管是最初改元的十二文,还是“天授”的“授”字。
或因圣迹作证的“证圣”,以及重视疆域生民的“国”或“人”字,多少都含有政治意涵。而且,应用了武后新字的佛经《大云经》疏文注释,假神道以设教,刻意曲解经文文意而另赋新意,对疏通武则天登基称帝遇到的政治阻力起到了帮助作用。
3 求武则天文章,文言文初,萧良娣有宠,而武才人贞观末以先帝宫人召为昭仪,俄与后、良娣争宠,更相毁短。
而昭仪诡险,即诬后与母挟媚道蛊上,帝信之,解魏国夫人门籍,罢后舅柳奭中书令。李义府等阴佐昭仪,以偏言怒帝,遂下诏废后、良娣皆为庶人,囚宫中。
后母兄、良娣宗族悉流岭南。许敬宗又奏:"仁祐无他功,以宫掖故,超列三事,今庶人谋乱宗社,罪宜夷宗,仁祐应斫棺,陛下不穷其诛,家止流窜,仁祐不宜引庇荫宥逆子孙。
"有诏尽夺仁祐官爵。而后及良娣俄为武后所杀,改后姓为"蟒",良娣为"枭"。
初,帝念后,间行至囚所,见门禁锢严,进饮食窦中,恻然伤之,呼曰:"皇后、良娣无恙乎?今安在?"二人同辞曰:"妾等以罪弃为婢,安得尊称耶?"流泪呜咽。又曰:"陛下幸念畴日,使妾死更生,复见日月,乞署此为'回心院'。
"帝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
初,诏旨到,后再拜曰:"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骂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
"后闻,诏六宫毋畜猫。武后频见二人被发沥血为厉,恶之,以巫祝解谢,即徙蓬莱宫,厉复见,故多驻东都。
中宗即位,皆复其姓。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
父士彟,见《外戚传》。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
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
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
王后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不悦。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
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
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於帝,故进为昭仪。一旦顾幸在萧后,寝与后不协。
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而母柳见内人尚宫无浮礼,故昭仪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由是后及妃所为必得,得辄以闻,然未有以中也。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
"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久之,欲进号"宸妃",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言:"妃嫔有数,今别立号,不可。
"昭仪乃诬后与母厌胜,帝挟前憾,实其言,将遂废之。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及济濒死固争,帝犹豫;而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素险侧,狙势即表请昭仪为后,帝意决,下诏废后。
诏李绩、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命群臣及四夷酋长朝后肃义门,内外命妇入谒。朝皇后自此始。
后见宗庙,再赠士彟至司徒,爵周国公,谥忠孝,配食高祖庙。母杨,再封代国夫人,家食魏千户。
后乃制《外戚诫》献诸朝,解释讥噪。於是逐无忌、遂良,踵死徙,宠煽赫然。
后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帝谓能奉己,故扳公议立之。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施无惮避,帝亦儒昏,举能钳勒,使不得专,久稍不平。
麟德初,后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为蛊祝,宦人王伏胜发之,帝怒,因是召西台侍郎上官仪,仪指言后专恣,失海内望,不可承宗庙,与帝意合,乃趣使草诏废之。左右驰告,后遽从帝自诉,帝羞缩,待之如初,犹意其恚,且曰:"是皆上官仪教我!"后讽许敬宗构仪,杀之。
初,元舅大臣怫旨,不阅岁屠覆,道路目语,及仪见诛,则政妇房帷,天子拱手矣。群臣朝、四方奏章,皆曰"二圣"。
每视朝,殿中垂帘,帝与后偶坐,生杀赏罚惟所命。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
帝晚益病风不支,天下事一付后。后乃更为太平文治事,大集诸儒内禁殿,撰定《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等,大氐千馀篇。
因令学士密裁可奏议,分宰相权。 始,士彟娶相里氏,生子元庆、元爽。
又娶杨氏,生三女:伯嫁贺兰越石,蚤寡,封韩国夫人;仲即后;季嫁郭孝慎,前死。杨以后故,宠日盛,徙封荣国。
始,兄子惟良、怀运与元庆等遇杨及后礼薄,后衔不置。及是,元庆为宗正少卿,元爽少府少监,惟良司卫少卿,怀运淄州刺史。
它日,夫人置酒,酣,谓惟良曰:"若等记畴日事乎?今谓何?"对曰:"幸以功臣子位朝廷,晚缘戚属进,忧而不荣也。"夫人怒,讽后伪为退让,请惟良等外迁,无示天下私。
繇是,惟良为始州刺史;元庆,龙州;元爽,濠州,俄坐事死振州。元庆至州,忧死。
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国姝,帝皆宠之。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
后内忌甚,会封泰山,惟良、怀运以岳牧来集,从还京师,后毒杀魏国,归罪惟良等,尽杀之,氏曰"蝮",以韩国子敏之奉士彟祀。初,魏国卒,敏之入吊,帝为恸,敏之哭不对。
后曰:"儿疑我!"恶之。俄贬死。
杨氏徙酂、卫二国,咸亨元年卒,追封鲁国,谥忠烈,诏文武九品以上及五等亲与外命妇赴吊,以王礼葬咸阳,给班剑、葆杖、鼓吹。时天下旱,后伪表求避位,不许。
俄又赠士彟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鲁国忠烈夫人为妃。
4 古文翻译,求解答,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
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
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
(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 〔原文〕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就乱常行,以耀于世①。
诸生竞逐说字解经,醓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②。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③。
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④。“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⑤。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之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⑥。
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⑦。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⑧。
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⑨! 〔注释〕 ①“大共非訾”句:大都是非议毁谤讲说古文字的人,认为都是好弄奇怪的人。故:故意。
诡更正文:弄假改变字的正确写法。乡壁虚造:向壁伪造。
“乡”通“向”。不可知之收:不可理解的错字。
②诸生:今文家博士们。醓字同喧,喧称,即嚷着说。
父子相传: 即一代一代传授下来。③猥:曲,卑贱。
猥曰:鄙陋地说。马头人为长:长字的古文作,隶体变成,当时有的人按隶体说它的上部是马字的头部,下部是人字。
斗字:金文作,篆体为。汉隶作,当时被分析为“人持十(升)为斗”的会意字。
单体的虫音hu ǐ,即虺字的初体,指覆蛇。字形为。
双体的虫虫是昆 虫的昆字的初体。三体的虫,是总称的虫类义。
“虫者,,屈中也”是说中字的长竖下部弯曲,就成虫字。许慎认为这三个字形体的解释都是不对的,是由于不知字形的演变所致。
④廷尉解释法律条文,错到竟然用字形的误解来解释法律。⑤苛人受钱:汉代律令中有“诃人受钱”一条。
是说诃责审案人接受贿赂。“诃 ”字用“苛”字作通假,当时的隶书俗体又写成“可(苛)人钱”句讲成:不再审理而钩取被审者的钱。
⑥卖弄他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说法, 拒绝接受很少听到的正确解释。⑦通学:通达合理的学问。
字例之条:字形的规律,即六书。怪旧艺而善野言:对传统的解释感到奇怪,喜欢道听途说。
究洞:深知圣人深奥隐微的旨意。⑧幼子承诏:幼子指学僮:承诏谓师之教告。
秦汉以前,“诏”字有一般 的“教训”义,不专用于帝王的文书命令。神仙之术:指传说中的黄帝死时乘龙升天。
既然《他颉篇》是黄帝所作,要“幼子承诏”继位,由此可知书中必记有黄帝升天的仙术。这是望文生义者的错误推理。
⑨迷误不谕:执迷不悟。 〔翻译〕 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
」「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
」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
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他们)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
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
5 狄仁杰荐贤文言文翻译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秋,女皇武则天为了选拔人才,命各位宰相各举荐尚书郎一名。
各位宰相都行动起来,积极推荐人才。令大家吃惊的是,狄仁杰把自己的儿子司府承狄光嗣举荐上去,居然被女皇陛下提拔为地官员外郎。狄光嗣干得很出色,十分称职,乐得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可谓是第二个祈奚啊!”
祈奚是春秋时晋国的中军尉,因年老请求退休。晋国国君晋悼公问他:“你退下来以后,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呢?”祈奚毫不犹豫地说:“解狐可以接替臣的职务。”其实,解狐是他的仇人。为了国家利益,祈奚放弃了私仇,公正地举荐能够胜任的人才。很遗憾,国君虽然同意了祈奚举荐的解狐,刚要让他上任,他却不幸死了。晋悼公又问祈奚:“还有谁能接替你的职位?”祈奚回答说:“子午可以。”子午是祈奚的儿子。于是,就以祈奚的儿子祈午为中军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
武则天以祈奚比喻狄仁杰,这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
娄师德在河陇40年,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很敬仰他、钦佩他。他性格敦厚,待人宽容,大家都很喜欢他。狄仁杰能够当上宰相,是娄师德的举荐,而狄仁杰对此事一无所知,他并为看重娄师德,甚至不愿让他当京官。
这一切,武则天心里清清楚楚,所以他用这个机会想向狄仁杰说清楚。狄仁杰并未感到女皇陛下的问话有什么特别,随口答道:“娄师德为将能守卫边陲,至于他个人如何,臣实不知。”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善于知人吗?”
狄仁杰回答说:“臣与他同朝为官,并不知道他能识人。”
女皇武则天微微一笑,说:“朕能知卿,是娄师德所荐,难道这还不算知人吗!”
武则天的话,出乎狄仁杰所料,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当宰相,是他所看不起的娄师德所荐。
狄仁杰带着惭愧的心情出宫,边走边叹气,心想:“楼公道德高深,像大海,我只是被大海包容的一个水滴,我看不到他的边际!”
一直到死,狄仁杰也没有机会报答娄师德,甚至连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机会说。
实际上,娄师德根本不求狄仁杰的报答,他只不过为国家举荐人才而已。
关于诚信的名言: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处:出自《墨子·修身》。
释义:前者的意思是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一定不高,是对立志,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要求。后者的意思是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结果,是对道德修养的要求。
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出处:出自《庄子·渔父》
释义: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
3、言忠信,行笃敬。
出处: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对于国家要鞠躬尽瘁,家里的日常生活要懂得勤俭,说话必须讲究诚信,忠于国家。
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出处:出自《论语 · 颜渊》。
释义: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身之地,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说明诚信,诚实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这个国家就不稳固。
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出处:出自《荀子·不苟》
释义: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
-志不强者智不达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言忠信,行笃敬
-民无信不立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1《楚楚》BY轩辕悬
这篇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的吧,作者大人的文笔相当好,写古代的文,很有古人风范。内容也温馨,属于美攻平凡受类型的。小攻很疼爱小受,但是性格很不好,喜欢欺负小受,小受是绝对的弱受,也是烟花地出身,不漂亮但很惹人怜爱的说。很值得一看。
2 《坐看云起时》BY箫寒舞痕
很长的一篇文 穿越文 绝对的攻宠受 很宠很宠 文笔一般吧 但是,虐文或重口味文看多了 这个也是可以看看的 睡前看 有助睡眠
3《行行重行行》BY淇奥
很不错的一篇文 虽然小受的经历有点凄惨 但是总的来说是很温馨的 作者的文笔还满不错 不会显得特意张扬或拖沓
4《浊世佳公子》BY褐酒
平淡温馨的文 师徒文 年上攻 小攻是个很有原则 道德品质很好 很温柔的人 小受被小攻从小收养 因为小时候很可怜 所以有点冷淡 具体情节也不大记得 反正还蛮好看的 作者文笔也不错
5《微臣》BY公子欢喜
这位作者的文 质量很有保障的 文笔很不错 有古风 描写很细腻 小受很惹人疼啊 一直喜欢小攻 一直默默更在小攻身边 一直帮他 陪伴他 总体来说过是温馨的
6《床下之盟》BY桔桔
文案:孽缘!他一不杀人放火、二不坑蒙拐骗,怎么会惹上这样的煞星?南云觉得自己真是委屈,只不过幼年时给他扣了一顶黑锅外加恶语伤人,就被这个小肚鸡肠的男人记恨了十年,还费尽心机地回来整治自己!自从碰上他,自己就处处吃瘪,有苦说不出--游湖的时候救他一命,顺手在他身上乱摸,忍了。喝花酒的时候百般调笑,还趁机拐他上床,理亏,忍了。哄骗他签下卖身契,莫名其妙地成了对方的所有物,破罐子破摔,也忍了。在老管家面前颠倒黑白,硬说自己死缠着他不放,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顺便忍了。可是,为什么这个人会如此喜怒无常?先是柔情似水,哄得他动了心,下一刻又冷若冰霜,丢在一边不闻不问,这这这……忍无可忍!他南云也不是没脾气的,姓韩的,你要欺负小爷到什么程度!南云是个超猥琐的小受啊 胆小怕事又色胆包天 偏偏小攻就是喜欢他 呵呵 很有意思
7《蟒缘》BY白日梦0号
这位作者那是相当强大呀 他的古文功底那叫一个扎实啊 叫我这个中文系的彻底折服啊内容也很温馨 这个文是写人兽的 蟒蛇小攻和人类小受 小攻是个蟒蛇妖 很温柔很专情的小攻啊 超萌的说
`统治功绩
统一战争 扫平四方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
唐高祖
薛举曾是隋朝金城郡的豪绅,公元617年,先称西秦霸王,后又称皇帝,占据了全部陇西,兵力有十多万人。薛举起兵也想取代隋朝,自己做皇帝。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率兵在扶风将薛举打败,将唐的势力扩充到陇右一带,进一步稳定关中局势。公元618年8月薛举病死,他的儿子薛仁杲继续威胁长安。李渊命李世民为元帅第三次出征,这次在浅水原将薛仁杲彻底击溃,薛仁杲也投降了唐朝,陇西收归唐朝。
平了薛举父子之后,李渊又开始对付割据河西的李轨。在李渊建立唐朝之际,李轨称帝。
公元618年,李渊为了进攻薛举,曾派人和他结盟通好。李轨非常高兴,主动让弟弟到长安做人质,李渊封他为凉王。但册封使节到达时,李轨的下属对是否接受唐朝册封产生分歧,李轨没有听信部下的话,又不肯屈居李渊之下,对李渊自称“大凉皇帝臣轨”。虽然用了“臣”,但李渊并不领情,他不能允许还有一个皇帝的存在,于是加紧了对李轨的军事行动。
为了避免战争,李渊派安兴贵去劝说李轨投降,安兴贵是李轨户部尚书安修仁的哥哥。李轨听了安兴贵的劝说没有改变主意,反而说安兴贵是为了报答李渊的恩情才来劝说他的。安兴贵害怕李轨加害自己,便和哥哥一起谋划,最后发动兵变,俘虏了李轨。河西于是平定。
刘武周也是李渊的一个劲敌,他起兵较早,和突厥勾结势力比较强盛。公元629年,刘武周联合突厥南下占领了并州,唐朝的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无力抵抗,弃城而逃。李渊先派裴寂出击,也大败而归。李渊这时想放弃这个地区,遭到李世民的反对。最后李世民领兵出征,用坚壁清野消耗对方的战术,全面击溃了刘武周的部队。刘武周逃到突厥,后来被杀。唐朝又恢复了原来在河东地区的统治。三个周围的劲敌消灭之后,李渊便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原。
在中原的主要对手是王世充,他原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后,他拥立杨侗为帝,又打败瓦岗军,除了李密和部分军队外,其余的瓦岗军都被王世充收编。到公元619年,王世充踢开杨侗,自己称帝,建立郑国,定都洛阳。
李渊派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最后将王世充包围在了洛阳一座孤城里,王世充向北边的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最后被李世民击败成了阶下囚。王世充绝望之下只好献城投降。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又举兵反唐,不到半年就又恢复了原来窦建德的领地。
李世民又奉命征讨,和刘黑闼所部两万人激战,从中午到黄昏不分胜负,李世民便命唐军决堤水攻,刘黑闼败退投奔突厥,然后又卷土重来。李渊命李元吉征讨,被刘黑闼击败。太子李建成又亲自出征,他采纳了谋士魏征的策略,安抚民心,最终瓦解了刘黑闼的部下,刘黑闼在败退时被杀。河北和山东地区终于平定。
隋朝末年,萧铣趁乱割据在江陵一带。萧铣占领的地区非常广阔,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但萧铣和其他割据者一样只是想偏安一地。萧铣是原来南朝梁宣帝的曾孙,祖父萧岩在梁被隋灭时逃到了陈朝,陈被隋灭时,萧岩被押到长安斩首。但在隋炀帝杨广时,因为萧铣和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同是南朝梁的后裔,所以又被任命为罗县县令。由于隋末各地起义不断,作为梁朝的后裔萧铣被地方将校推为首领,割据反隋。于是,萧铣也声称要恢复梁的疆土。隋炀帝杨广死后,一些隋朝的将领也投靠了他,其地盘不断扩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李渊在派李世民东征王世充的同时,命大将李靖领兵南下攻取长江中游的萧铣。然而,萧铣这时为了防止众将夺其兵权,竟说要罢兵经营农业,导致自己和部将矛盾加深,许多将领离他而去。面对富有军事韬略的李靖的大举进攻,萧铣虽然由于部将的叛离力量削弱,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战。李靖出奇制胜,在长江水涨、萧铣认为他不能用兵时,李靖偏偏说服众将趁机进军,大败萧铣军。萧铣最后听从了中书侍郎岑文本的劝告,投降了唐军。
割据江淮一带的是杜伏威,他占据历阳,自称总管。唐军围攻洛阳时派人招降他,杜伏威便投降了唐朝,被李渊封为吴王。杜伏威让属将辅公石留下统领兵将,自己请求入朝,留在长安做了人质。几年后,辅公石起兵反唐,称帝对抗唐朝,结果李渊将杜伏威杀死,派大将李靖等讨伐,不久,辅公石被当地武装抓获,送唐军营中处死,江淮地区也宣告平定。
修明政治 奠定盛世
李渊称帝后,百废待举。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粗具规模。
政治体制方面,李渊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发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说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全国政令,是命令的执行机关。下属共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选用、考核与奖惩;户部掌户籍和赋税;吏部掌礼仪和科举;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刑狱;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来作为办事机关。中书省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是决策机关。门下省则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不合适的驳回修改。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职责是监督、弹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权机构基本是两级,即州和县。长官分别是刺史和县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县,考核官员政绩,还负责举荐人才。县令要负责一县的各种事务,官很小,却是最繁忙的官员。
唐朝军事制度为府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这种制度创始于西魏的宇文泰时期,经过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进军长安的途中,李渊就逐步将手下军队纳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将练兵权和领兵权分离,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时在家生产,战时出征。农闲时由兵府负责操练,提高战斗力。在隋文帝时期,曾实行过这种制度。府兵的重要职责是轮流到京师或者边塞服役,叫做“番上”,战时则出征御敌。在服役期间,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调,但不论“番上”还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粮食等都要由自己负责筹备。府兵制从根本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它不但能扩大兵源,也能保证战斗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其骑兵来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组成,平时没有什么军事训练,所以,在和训练有素的内地军队的较量中,虽然他们总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战斗力却很弱,经常打败仗。
唐朝赋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顷,包括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对于贵族田地也有限制: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数从一百顷到五顷不等。在职的官员从一品到九品,授田数从三十顷到二顷不等。此外,各级的官员还有职分田,用地租补充,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均田制对土地的买卖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买卖,百姓在贫穷无法办理丧事时可以卖永业田,从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迁时也可以出卖永业田。
唐高祖李渊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又实行了租庸调制:受田的农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这是租;每年交绢二丈、绵三两,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是调;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为每天绢三尺,这是庸。假如官府额外加了役期,加够15天则免调,加30天免租调。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调制与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条件放宽了很多,更有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唐朝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完善了很多。参加考试的一是国子监所属学校的学生,叫“生徒”,一是各地的私学中通过州县保举的学生,叫“乡贡”。科举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常举,二是制举。常举每年定期举行;制举则由皇帝临时进行,亲自主持,考试科目也临时确定,时间和录取人数不定,没有常举那么频繁。常举的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其中进士和明经最受欢迎,因为这是做官的重要途径。进士一科主要考诗词和歌赋,还有时务政策。这科很难考,录取率只有5%左右,有的人白了头发还在考。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渊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
在唐朝,儒家非常受尊崇,儒家的经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周易》、《左传》、《礼记》、《尚书》。李渊对教育的重视可以从他专门颁布的敕令中看出来:“自古为政,莫不以学为先,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深博。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行先王之典谟。”
同时,李渊对佛教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邺人傅奕。李渊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时和傅奕结识,李渊建立唐朝后任命他为太史令。公元624年,傅奕请求灭佛,认为佛教宣传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而佛教却与此背道而驰。但李渊最后没有采取措施实施傅奕的灭佛思想。
在文化贡献方面,李渊下诏编撰了《艺文类聚》,这是一部类编图书,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种,为后人保存了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李渊还下诏开始修订各朝历史。
统治过失
皇储问题引祸端
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李渊的思想开始松懈下来,安于享乐,不再对政治事务像以前那么关心了,这直接导致了皇储问题的产生。
他作为父亲,想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但又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反复,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兄弟相争不已。在刘武周大举南下,攻陷太原威胁长安的时候,李渊亲自为儿子李世民送行,还许诺得胜回来后立他为太子。但李世民回来之后,他又反悔,听信后妃们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直接导致了兄弟之间的不和,成了激烈争夺太子的导火线,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李渊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李世民让大将尉迟敬德入宫向李渊通报情况。这时的李渊正和裴寂等人在南海池中泛舟,见尉迟敬德一身铠甲地站到岸边,非常惊慌。尉迟敬德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谋反,秦王已经将他们处死,为防不测,派我来护驾。李渊吃惊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得下诏命令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部下听从李世民的调遣。
六月一日,李渊颁布诏书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李渊只好将皇位让出来,自己去做了太上皇。
信谗言宠后妃
在唐高祖统治后期,像许多帝王一样也开始广纳妃嫔,安于后宫享乐。
在对待后宫嫔妃的问题上,李渊没有处理好,在有的妃子挑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时,没能及早制止,反而听信谗言,致使兄弟之间兵戎相见,发生流血事件。
在统治早期,李渊也犯过听谗言杀大臣的错误。对他起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裴寂和刘文静之间有些矛盾,但李渊不是设法调和。裴寂认为自己功劳在大将刘文静之上,但官职却比刘文静低,于是和刘文静产生了矛盾,在刘文静酒后发牢骚之后,他便趁机向李渊诬陷刘文静要反叛唐朝。李渊不辩是非,便将刘文静杀了。
虽然李渊并没有像后来的朱元璋那样大量杀功臣,但即使杀一个也会使其他人有兔死狗烹之虑,对政治生活不可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后世评论
唐高祖李渊——卓越的政治家
李渊7岁时袭封唐国公,历任隋千牛备身,谯、陇、歧州刺史,荣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弘化留守兼知关右诸军事,有晓卫将军,太原留守等职。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参见李渊太原起兵)。成功地指挥了攻取霍邑(今山西霍州)之战和长安(今陕西西安)之战(参见霍邑之战、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义宁二年(618年)五月称帝,立国号唐,建元武德。先后派兵击灭割据陇西的薛仁杲(参见唐击灭薛举父子之战)、南犯河东的刘武周(参见唐灭刘武周之战)、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和前来援救王世充的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参见洛阳、虎牢之战)、据江陵(今属湖北)称梁帝的萧铣(参见唐平萧铣之战)、据河北反唐的刘黑闼(参见唐灭刘黑闼之战)和丹阳(今江苏南京)的辅公祏(参见唐灭辅公祏之战)等,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参见唐统一战争)。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为太上皇。卒于贞观九年,庙号高祖。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沉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有关史料看,李渊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
李渊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思想。《大唐创业起居注》说他“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李靖和刘文静也早就察觉他有“四方之志”(《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卷五十七《刘文静传》),他自己也认为,他们家是“继膺符命”者。当隋炀帝要将其执送江都时,他曾单独对李世民说:“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末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律之师。”(《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他将自己比作周文王,要李世民等像周武王会盟诸侯伐殷一样推翻隋朝,夺取全国政权。他认为,刘武周等称帝是“陈涉狐呜,为沛公驱除”(《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又将自己比作刘邦。为准备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潜结英俊”、“密招豪友”;以防御突服为名,招募士兵;用急而示之不急的策略廉价购买突胶的马匹。为隐蔽企图,他“纵酒纳赂以自晦”(《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等。这些都说明,他早有起兵之意,并极富政治和军事才能。晋阳起兵的决策也是他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的。在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时机成熟之后,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将反对起兵的副留守虎贸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斩首,从而正式起兵反隋。从酝酿到起兵,体现了李渊周密计划、积极准备、韬光养晦、乘机起事的思想。
李渊起兵的战略是:因势惜力,发展自己,先取关中,号令天下,进而统一全国。所谓“因势”,就是因天下大乱之势;“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势力为己所用。当时突跃的力量相当强大,“中国人归之者甚众”;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起义军。另外割据朔方(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的梁师都,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武威(今属甘肃)的李轨等,均对李渊构成直接威胁,比较之下,李渊的势力还比较孤弱,他要兴兵起事,必须取得某些外部势力的支援。为了将成为后顾之忧的突厥转化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辞厚礼以结交之,甚至许诺:“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战所得子女玉帛可汗有之”;给突厥可汗的信不署“书”,而署“启”,大有“心大能作小”之意。使始毕可汗转而积极主张李渊取隋而代之。他派刘文静去突照时说:“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当粟,聊欲借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六月)可知派刘文静去的任务名为借兵,实是联络突厥,防止其与刘武周联合南侵。对李密,他则“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水丰,阻崤函而临伊洛,东看群贼鹬蚌之势,吾然后为秦人之渔夫矣”(《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于是他写信称李密为“当今司牧”,希望他“早膺图箓,以宁兆庶”,讲到自己,则称“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极尽谦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从而心甘情愿地为李渊充当“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角色,李渊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入长安后,他推戴代王杨侑为帝,倡言“废昏立明”,扛着拥隋的旗号,欲行挟天子令诸侯之故事,达代隋之目的,将“弑逆”的罪名留给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应天顺人”的新主形象。这些,均体现他因势借力、以屈求伸、发展壮大自己、成就大业的思想,较当时群雄过早地争相称帝高出一筹。
李渊在取得长安后,不但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而且在政治上更是得天独厚,他出身关陇集团贵族,在关中有很大影响,入长安后,可以取得当地人士的广泛支持;同时,占据京城,挟持隋帝,号令天下,有高屋建瓴之势,为统一天下建立了最为理想的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
夺取长安是李渊统一全国战略的第一步;歼灭群雄、消除割据则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和好突厥,经略西北,巩固根本;第二阶段是消灭关东、江南等群雄,统一全国。基本方略是各个击灭,先北后南。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氏、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资治通监》卷一八五《唐纪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征薛举父子之前,他用认亲和封官的手段相抚了李轨,从而对薛举形成战略牵制;后又派人深入李轨内部,得以不战而降其地。在平萧铣后,他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岭南96州等,都体现了军政并用以制胜的策略思想。
当时关东李密与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因此,李渊对他们仍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后,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为平定萧铣,他于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很明显,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
三、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
李渊在作战指导上善于正确料敌,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如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以不足5000人迎击占优势的突厥南侵之兵。他分析说:“突厥所长,惟侍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以矢为爪牙,以甲育为长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苔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被知无利,自然不来……若不决战,难以图存。”可见他对突厥情况了解甚深。李渊采取这一对策后,突厥兵果然不敢来战。“如此再三,众心乃安,咸思奋击”,李渊乘机“纵兵击而大破之”(《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他用“空城计”败突服兵,亦是建立在正确料敌基础上作出的决策。霍邑之战,根据他对末老生的了解,采取了诱敌出城、断其退路、前后夹击的打法,取得了胜利。南下攻长安时,他派王长谐等从梁山渡河,营于河西以待大军。他对王长谐说:“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余里,不敢来战,足明其众不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济河击卿等,则我进攻河东,必不能守;若全军守城,则卿等绝其河梁,前扼其喉,后柑其背,彼不走必为擒矣。”(《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八月)他根据屈突通“野战非其所长,婴城善为捍御”(《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的特点,采取了避攻坚城、野战歼敌的方略。这些都体现了他正确料敌、因势定策的作战指导思想。
另外,李渊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众人之智为智,合众人之长为长,从而作出正确决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传来突厥联合刘武周进犯太原的消息,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然后择善而从,决定继续南下。大军受阻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众将或言先克河东,然后西进;或言避开河东,直取长安。李渊吸取了两种意见的合理部分,留部分军队围河东,自引军西趋长安,亦是得策。汾阳人薛大鼎、河东县户曹任瑰提出早日渡河以取关中的建议,李渊都虚心听取。倾听各种意见并择善而从,做到多谋善断,先胜后战,正是优秀的军事统帅所必备的素质。
四、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李渊重视军队制度建设,其基本做法是因势定制,有沿有革。起事初期,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他建立大将军府,下设左、中、右三军,由三个儿子分别统领,形成了有力的统一指挥体制;为扩充兵源,实行募兵政策。武德二年(619年),他提出,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必须“各因部校,序其统属”(《唐大诏令集》卷一○七《备御》),恢复府兵制,分关中为12道,置12军。三年,12军各立军号,分道治军,耕战结合。建立12卫和东宫6率,完善了中央军事体制和府兵的编制,沿用了隋朝的一些做法,又有所发展。在治军上,为适应兴兵起事的需要,他注重广施恩惠,不惜重赏;同时又强调严肃军纪,禁止侵暴百姓。积极争取起义军的支持,收编其队伍,以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归顺者封以高官,如对关中起义军首领孙华;对抗逆者,在将其打败后,一般只诛敌首,对其余人采取赦“诖误者”和善待俘虏的政策。强调赏罚公平,不分贵贱。霍邑之战后论功行赏,有人主张应募之奴不能与良人同,李渊坚持按功行赏,因而较大地调动了军队作战的积极性。在用将上,注重用其所长,如对李世民、李靖、李建成、李世勣等人的使用,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使他们在唐初几次重大作战中都较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王夫之认为:“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未苏,故能折箠以御袅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读通鉴论》卷十一《唐高祖》)这一看法是比较中肯的。李渊作为开创唐朝大业的统帅,提出并实行了许多高明的战略,其军事思想理应受到重视。 (作者 吴俊郡)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鱼父》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学而》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
轻诺必寡信。《老子》
一诺千金。《史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不得百人。《淮南子 缪称训》
骄溢之君无忠臣, 口慧之人无必信。《淮南子 缪称训》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为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述学》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好防人者,人亦防之。《郁离子 任己者术穷》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者,其唯信乎!《臣轨 诚信章》
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忘记这个出处了。。。)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儒行》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 梁惠王》
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韩诗外传》
轻诺者,信必寡。《省心录》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文中子》
以信待人, 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子 义信》
古典的:
《诗经》 《国风》 《雅》《颂》 《离骚》 《九歌》《九章》 《天问》《九辩》《周易》 《尚书》 《春秋》《左传》 《国语》 《论语》《老子》 《战国策》 《礼记》《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盐铁论》《汉书》 《史记》 《三国志》《搜神记》 《诗品》 《文心雕龙》《阳春白雪》 《全宋词》 《赵飞燕别传》《沧浪诗话》 《贵耳集》 《吹剑录》《全元散曲》《西厢记》 《桃花扇》《聊斋志异》 《隋唐演义》 《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 《虞初新志》《全唐诗》 《全五代诗》 《花间集》《孽海花》 《唐宋传奇集》 《离魂记》《柳氏传》 《太平广记》 《柳毅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 《古文观止》《三国志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封神演义》 《金瓶梅》 《警世通言》《喻世名言》 《醒世恒言》 《儿女英雄传》《施公案》 《三侠五义》 《榴花梦》 《笔生花》 《饮冰室诗话》 《艺概》
一、 儒学类
《周易》(上古·伏羲)
《论语》(春秋·孔子)
《孟子》(战国·孟轲)
《大学》(西汉·戴圣)
《中庸》(西汉·戴圣)
《吕氏春秋》(秦·吕不韦等)
二、史书类
《尚书》(春秋·孔子)
《春秋左传》(鲁·左丘明)
《战国策》(西汉·刘向)
《史记》 (西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三、 释道类
《老子》(春秋·李耳)
《庄子》(战国·庄周)
四、兵书类
《六韬》(西周·姜望)
《孙子兵法》(春秋·孙武)
《鬼谷子》
《三略》(黄石公)
《三十六计》
四、 处世类
《三字经》(宋·王应麟)
《百家姓》(宋·佚名)
《千字文》(梁·周兴嗣)
《经世奇谋》(明·俞琳)
《小窗幽记》
《围炉夜话》
《菜根谭》(明·洪应明)
《呻吟语》(明·吕坤)
《增广贤文》(清·周希陶)
六、诗文类
《诗经》(西周·佚名)
《楚辞》(西汉·刘向)
《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
《唐宋八大家文钞》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选)
《宋词三百首》(清·上疆村民选)
《元曲三百首》(姚崇选)
《古文观庄》(清·吴楚材、吴调候)
《焚书》(明·李贽)
七、戏曲类
《西厢记》(元·王实甫)
《牡丹亭》(明·汤显祖)
《桃花扇》(清·孔尚任)
八、医学、方术类
《黄帝内经》(上古·太古真人)
《渊海子平》(宋·佚名)
《黄帝宅经》(佚名)
《冰鉴》(清·曾国藩)
《摄养枕中书》
九、笔记、文论类
《山海经》
《容斋随笔》(宋·洪迈)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诗品》(南朝·梁·钟嵘)
《人间词话》(清·王国维)
十、语言文字类
《说文解字》(汉·许慎)
十一、政书类
《帝鉴图说》
《臣轨》(唐·武则天)
《三事忠告》(元·张养浩)
《资政要览》
十二、小说类
⊙历史演义类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
《水浒传》(明·施耐庵)
《说唐》(清·无名氏)
《荡寇志》(清·俞万春)
《禅真逸史》
⊙侠义公案类
《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明·安遇时)
《狄公案》
《于公案》
《乾隆游江南》
《三侠五义》(清·石玉昆)
《五鼠闹东京》
《七剑十三侠》(清·唐芸洲)
⊙神魔志怪类
《封神演义》(明·许钟琳)
《西游记》(明·吴承恩)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言情世情类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
《情史》(明·冯梦龙)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型世言》(明·陆人龙)
《剪灯新话》(明·瞿佑)
《子不语》(吸·瞿佑)
《剪灯余话》(明·李祯)
《红楼梦》(清·曹雪芹)
《祷杌闲评》
⊙才子佳人类
《好逑传》(清·撰人不详)
《双和欢》(清·青心才人)
《儿女英雄传》(清·文康)
《五美缘》
《玉娇梨》
《林兰香》
《蝴蝶缘》
《绣球缘》
《绵香亭》
《雪月梅》
《十二楼》
《金石缘》
⊙狭邪类
《花月痕》(清·魏秀仁)
⊙遣责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沃尧)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孽海花》(清·曾朴)
《老残游记》(清·刘鄂)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现代的
1.往事一七 冰心 演播:张桂兰
往事二六 冰心 演播:张桂兰
寄小读者通信七 冰心 演播:张桂兰
蝉与纺织娘郑振铎 演播:苏民
太湖游记钟敬文 演播:史林
2.减去十岁谌容 演播:张筠英 瞿弦和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 演播:雷恪生
咸亨酒店杨宇仪 演播:张元昌
3.孔乙己鲁迅 演播:谭天谦
社戏鲁迅 演播:余娟
4.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演播:董行佶
对谁是最可爱的人进行分析介绍 赵鹏昌 演播:孟广嘉
海市杨朔 演播:王玉丽
5.荷塘月色朱自清 演播:董行佶
荷花淀孙犁 演播:牟云
荔枝蜜杨朔 演播:牟云
雪浪花杨朔 演播:张家声
6.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 演播:苏民
再寄小读者通讯二冰心 演播:周季
北京城杂忆之二"京白"萧乾 演播:肖佟
白杨礼赞茅盾 演播:苏民
守瓜 刘俊亮 演播:麻淑云
背影朱自清 演播:关山
7.阿Q正传鲁迅 演播:瞿弦和
8.子夜茅盾 演播:方明
9.家巴金 演播:雅坤
10.围成钱钟书 演播:瞿弦和
11.边城沈从文 演播:林如
城南旧事林海音 演播:林如
12.青春之歌杨沫 演播:张筠英
13.林海雪原曲波 演播:常亮
14.22位诗人:现代诗歌28首
天上的市街郭沫若 演播:张筠英
细雨朱自清 演播:瞿弦和
秋天何其芳 演播:麻淑云
春穆旦 演播:张筠英
再别康桥徐志摩 演播:瞿弦和
断章卞之琳 演播:林如
雨巷戴望舒 演播:方明
蛇冯至 演播:雅坤
别丢掉林徽音 演播:张筠英
纸船冰心 演播:林如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演播:瞿弦和
小时候绿原 演播:麻淑云
别了,哥哥殷夫 演播:方明
炉中煤郭沫若 演播:常亮
乡愁余光中 演播:雅坤
我爱这土地艾青 演播:林如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演播:方明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演播:雅坤
黄河大合唱选段--黄水谣、保卫黄河光未然 演播:方明
死水闻一多 演播:林如
静夜闻一多 演播:雅坤
老马臧克家 演播:雅坤
有的人臧克家 演播:方明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 演播:麻淑云
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 演播:常亮
上海夜歌公刘 演播:麻淑云
七律长征毛泽东 演播:瞿弦和
沁园春雪毛泽东 演播:方明
经典戏剧故事(二)
6.茶馆老舍 演播:周正
骆驼祥子老舍 演播:冯宪珍
7.日出曹禺 演播:张桂兰
雷雨曹禺 演播:张桂兰 方明
8.屈原郭沫若 演播:周正
蔡文姬郭沫若 演播:张桂兰 顾威
9.关汉卿田汉 演播:张桂兰
丽人行田汉 演播:冯宪珍
10.游园惊梦白先勇 演播:张桂兰
风雪夜归人吴祖光 演播:牟云
11.天国春秋阳翰笙 演播:方明
结婚进行曲陈白尘 演播:张桂兰
12.原野曹禺 演播:张桂兰 刘安泰
北京人曹禺 演播:顾威
13.虎符郭沫若 演播:周正
棠棣之花郭沫若 演播:陈阿喜
14.孔雀胆郭沫若 演播:周正
文成公主田汉 演播:牟云
统一战争 扫平四方
唐时期的版图图册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
薛举曾是隋朝金城郡的豪绅,公元617年,先称西秦霸王,后又称皇帝,占据了全部陇西,兵力有十多万人。薛举起兵也想取代隋朝,自己做皇帝。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率兵在扶风将薛举打败,将唐的势力扩充到陇右一带,进一步稳定关中局势。公元618年8月薛举病死,他的儿子薛仁杲继续威胁长安。李渊命李世民为元帅第三次出征,这次在浅水原将薛仁杲彻底击溃,薛仁杲也投降了唐朝,陇西收归唐朝。
平了薛举父子之后,李渊又开始对付割据河西的李轨。在李渊建立唐朝之际,李轨称帝。
公元618年,李渊为了进攻薛举,曾派人和他结盟通好。李轨非常高兴,主动让弟弟到长安做人质,李渊封他为凉王。但册封使节到达时,李轨的下属对是否接受唐朝册封产生分歧,李轨没有听信部下的话,又不肯屈居李渊之下,对李渊自称“大凉皇帝臣轨”。虽然用了“臣”,但李渊并不领情,他不能允许还有一个皇帝的存在,于是加紧了对李轨的军事行动。
为了避免战争,李渊派安兴贵去劝说李轨投降,安兴贵是李轨户部尚书安修仁的哥哥。李轨听了安兴贵的劝说没有改变主意,反而说安兴贵是为了报答李渊的恩情才来劝说他的。安兴贵害怕李轨加害自己,便和哥哥一起谋划,最后发动兵变,俘虏了李轨。河西于是平定。
刘武周也是李渊的一个劲敌,他起兵较早,和突厥勾结势力比较强盛。公元629年,刘武周联合突厥南下占领了并州,唐朝的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无力抵抗,弃城而逃。李渊先派裴寂出击,也大败而归。李渊这时想放弃这个地区,遭到李世民的反对。最后李世民领兵出征,用坚壁清野消耗对方的
本文2023-08-06 21:19: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