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籍鉴定 本人收藏一套清末民初,出版的线装陶雅(又名瓷学)一套四本古书籍,不知道现在市场价值
古籍收藏界有句行话说:木刻优于石印、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文字、全套优于残本。
所以真正值得收藏的、有实在价值的古书,对版本(初刻还是翻刻)、风格(是那种方式刻印的)、品相(保存得如何)都有很高的要求。
根据你说的,是民国初年的版本。如果该书为初刻,不是重印,价值很大的。你可在该书的版权页看看是否为第一次印刷,如果是初刻而不是写的第几次印刷,首先在版本上占优势。
再一个看看该书保存是否完整,若有残破、缺页、纸张老化、霉变严重这些现象,对古书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你的这套书若确实为全套、不缺页、未残破或不是极为严重、并且为初印本,那么该书的价值会很高的。另外若该书存世量不多、少见,版本不是伪造,那么该书有会上一个档次。
根据你说的内容为陶瓷鉴定类的书籍,这在目前还是少见的,但书籍不是完整的一套,或者残破严重,那么该书价值也会有很大影响。
根据你的文字描述,你现在应该会有明白。若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通过Q(1364812012),这样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判断。另外我平时较忙,若遇到不在线可以留言到邮箱。祝你好运!
济阴纲目,作者:(明)武之望
《济阴纲目》系妇产科专著,武之望辑。初刊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为5卷本,次年重刻,康熙四年(1665),汪琪因“原版无存,世人每欲购求遗本,真如丹经仙,可思而不可得”,乃予笺择重订,删去武氏自撰6篇医论,增加眉批1430余条,改为14卷付梓。14卷本大量刊行,版本达36种。
1、依照你的描述,应该是汪琪修订版,但应该是14卷才成套。建议检查一下是否还有2卷?
2、古籍的价值一般看该书(图)的版本、印刷质量、保存的品相、存世的数量等等因素决定,建议你找相关专家鉴定估价。
——新石器时代至两晋时期
原始社会天象图
11 河南濮阳贝塑龙虎图
12 河南郑州天象彩陶
13 山东莒县天象纹陶尊
殷商甲骨卜辞中的天文记事
14 鸟星与<商鸟>星
15 新大星并火
16 日食(牛骨)
上古灵台遗址
17 河南商丘传说中的阏伯台
18 陕西长安县周文王灵台遗址
19 河南洛阳东汉灵台遗址
110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象
111 安徽阜阳西汉夏侯灶墓圆仪
112 湖南长沙西汉轶侯家族墓中的天文图和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113 陕西西安西汉墓四象二十八宿星图
西汉日晷
114 河南洛阳出土日晷
115 内蒙古托克托出土日晷
西汉漏壶
116 河北满城漏壶
117 陕西兴平漏壶
118 山东巨野漏壶
119 内蒙古千章漏壶
120 传世错金银漏壶
汉墓天象图
121 河南洛阳西汉墓壁画天象图
122 江苏盱眙西汉墓木雕天象图
123 山西平陆东汉墓天象图
汉画象石、砖天象图
124 河南南阳苍龙星象图
125 河南南阳白虎参伐图
126 河南南阳牵牛织女图
127 河南陇西寨画象砖青龙与辰马星象图
汉墓祠石刻天象图
128 山东肥城郭氏墓祠石刻织女星象图
129 山东嘉祥武氏墓祠斗为帝车星象图
130 陕西西安碑林郭稚文墓碑四象图
131 陕西西安西汉四象瓦当
汉拭盘与占盘
132 安徽阜阳西汉夏侯灶墓太乙九宫占盘
133 安徽阜阳西汉夏侯灶墓六壬栻盘
134 传世汉象牙七星盘
135 江苏仪征东汉铜圭表
136 吉林集安西晋高句丽王室墓星象图 21 梁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
北朝星象图
22 新疆库车森木塞姆石窟星象图
23 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石椁星象图
24 河南洛阳北魏王元义墓天象图
25 山西三原初唐李寿墓天象图
26 隋唐时赠朝鲜天文图碑——李太祖重刻天象列次分野之图
27 甘肃敦煌唐写本S3326星图
28 甘肃敦煌唐写本写经类58号紫微宫图
29 甘肃敦煌唐写本天文材料
210 甘肃敦煌第61窟壁画黄道十二宫
211 唐天文古籍李凤《天文要录》
212 古写本《三家星官簿赞》
213 陕西乾县唐乾陵陪葬墓天象图
214 释典天文图象
215 一行禅师撰经星象图
216 河南登封唐南官说周公测景台石表
217 新疆吐鲁番唐墓星图
218 二十八宿残星占图
唐二十八宿铜镜
219 湖南省博物馆藏二十八宿铜镜
220 南京博物院藏二十八宿铜镜
伏羲女娲星象图
221 北朝至宋时期高昌伏羲女娲绢画
222 英国藏唐伏羲女娲绢画
223 唐宋时期古回鹘天文书残卷
224 唐吕才四级浮箭漏图
225 江苏南京南唐李异陵天象图
南唐墓志盖二十八宿星图
226 江苏南通徐夫人墓志函盖星图
227 江苏邗江王夫人墓志函盖星图
228 河北河间邢夫人墓志函盖星图
229 浙江杭州五代十国吴越王钱氏家族墓室星图 31 北宋王安礼重修隋庾季才《灵台秘苑》星图
32 北宋苏颂《新仪象法要》星图
33 北宋苏颂《仪象法纂》星图
34 北宋苏颂水运仪象台图
河北宣化辽墓黄道十二宫及二十八宿星图
35 辽张世卿墓星图
36 辽张恭诱墓星图
37 江苏苏州北宋瑞光寺塔木刻本黄道十二宫及二十八宿星图
38 佛教天文图
39 西夏星曼荼罗
310 浙江杭州南宋司天台遗址
311 江苏苏州南宋府学石刻天文图
312 河北宣化辽金张世本夫妇墓二十八宿星图
313 河北邢台金黄道十二宫铁钟
314 宋孙逢吉《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漏刻图
315 宋莲花漏图
316 南宋韩仲通《铜壶漏箭制度》漏刻图
317 江苏金坛南宋太学生周璃墓棺星象图
318 元郭守敬恒星图表遗存——明抄本《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319 元太史院司天台复原图
320 河南登封元观星台
321 元郭守敬制浑仪铜刻图
元代漏壶
322 江苏南京元大都漏壶遗存
323 广东广州元延祜铜壶滴漏
324 元王祯《农书》田漏图 明初星图
41 刘基《观象玩占》星图
42 姚广孝《天象玄机》星图
43 北京明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星图
44 江苏常熟县学明石刻天文图
明制浑仪
45 钦天监制浑仪
46 清代北京浑仪铜刻图
47 德皇行宫中的浑仪图
48 江苏南京鸡鸣山观星台遗址
明制简仪
49 郭守敬创制简仪
410 清代北京简仪铜刻图
411 早期被移置台下的简仪图
412 江苏南京原北京顺天府明漏壶遗存
明制圭表
413 明制清改制圭表
414 北京原晷影堂及圭表基座
415 传至日本的《唐土名胜图会》中的圭表图
416 明陈奎重刊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星图
明刊善本星图
417 吴悌《昊天成象之图》星图
418 陈荩谟《象林》星图
419 蔡汝南《天文略》星图
420 梅静复《乾象图》星图
421 汤若望《浑天仪说》柳叶星图
明刊类书中的星图
422 章潢《图书编》中的昊天垂象图
423 王圻《三才图会》中的星图
明抄珍本星图
424 贾琦甫《步天歌》与《司天歌》星图
425 《天文节候躔次全图》星图
426 袁子谦《天文图说》星图
427 顾锡畴《天文图》星图
428 张汝璧明钦天监《天官图》星图
429 江苏南京单页扇面星图
430 德国进赠16世纪日月星晷仪
431 明制百游日月晷仪
432 茅元仪《武备志》航海天文图
433 福建莆田明天后宫星图
434 明《崇祯历书》汤若望、邬明著《见界总星图》(进呈本)
435 明《崇祯历书》汤若望、杨之华《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进呈本)
436 明《崇祯历书》汤若望、杨之华《黄道南北两总星图》(进呈本)
437 明缂丝故宫屏障浑仪图
438 明《崇祯历书》所收《黄道二十分星图》
439 明徐光启、李天经、汤若望、邬明著、陈于阶等绘制的恒星屏障
440 道教典籍中的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星神图
441 北京明耶稣会教堂内传教士天文台图 51 顺治汤若望《恒星屏障》改版本
康熙简平仪星图
52 瓷青纸简平仪星图
53 镀金简平仪星图
54 简平规总星图解
55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星图——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56 黄鼎《天文大成管窥辑要》星图
57 徐发《天元历理》星图
58 梅文鼎《星图》
59 闵明我《方星图》
510 清雍正铜刻本戴进贤黄道总星图
511 清刊本《新法算书》周天列宿图
512 清内廷藏《全天星斗图》挂轴
513 清乾隆殿版《钦定仪象考成》星图
514 清初抄本传统《步天歌》星图
515 内蒙古呼和浩特石刻蒙文天文图碑
516 蒙文写本《天文星占》星图
517 傣文石刻天文图
518 李明彻《圜天图说》星图
519 李明彻《圜天图说续编》星图
520 木刻《浑天一统星像全图》
521 李兆洛、钱维樾《恒星赤道经纬度图》及六承如《赤道恒星经纬图》
522 精抄本赤道南北恒星图
523 六严补刻隋李播《天文大象赋》星图
524 传刻本《三才略》天文图
525 浙江杭州玉皇山李紫东石刻天文星图碑
526 道光殿版《仪象考成续编》天文图
527 殿版《大清会典图》星图
528 李锴《尚史》星图
529 徐朝俊星图
530 张作楠《翠薇山房数学》所收《新测恒星图表》星图
531 邹伯奇《邹征君存编》星图
532 江蕙《心香阁考定二十四气中星图》扇面星图
533 清代术士《玉匣记通书》星占图符
534 清室皇帝大驾卤簿天文旗
535 镀金插屏星图
536 陕西西安回回昆仑图 北京古观象台天体测量仪器
南怀仁制六仪及《仪象图》原图
61 南怀仁制黄道经纬仪
62 南怀仁制赤道经纬仪
63 南怀仁制地平经仪
64 南怀仁制象限仪
65 南怀仁制纪限仪
66 南怀仁制天体仪
67 南怀仁制测微装置
68 纪利安制地平经纬仪
戴进贤玑衡抚辰仪及其原型
69 御制镀金三辰公晷仪(甲子款)
610 御制镀金三辰仪(丙寅款)
611 玑衡抚辰仪
612 康熙御制两星表
清代小型可携日晷、月晷与日月晷
613 汤若望制银镀金新法地平日晷
清宫制作小型可携日晷、月晷与日月晷
614 御制镀金方地平半圆日晷
615 嵌珐琅孔雀尾形地平式日晷
616 镀金日晷仪
617 长方形嵌珐琅地平日晷
618 腰圆形镀金赤道公晷仪
619 镀金方月晷仪(甲子款)
620 镀金圆月晷仪
621 镀金桌座月晷仪
622 百游日月晷
623 镀金日月晷仪
国外进呈小型可携日晷、月晷与日月晷
624 法国制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
625 英国制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
626 法国制镀金八角形地平公晷仪
627 法国制镀金八角形赤道公晷仪
628 法国制镀金圆形赤道式日晷
629 法国制镀金方形地平公晷仪
630 英国制镀金定南针指时刻日晷
631 英国制镀金赤道地平合璧日晷仪
632 英国制镀金经纬赤道公晷仪
633 英国制镀金日晷测时圭表测影合璧仪
634 法国制镀金八角立表赤道公晷仪
635 英国制镀金地平经纬赤道公晷仪
636 英国制镀金方赤道公晷仪
637 法国制镀金圆时盘赤道公晷仪
638 法国制镀金提环子午式日晷
639 日本制纸质圆形地平日晷
民间制作小型可携日晷与日夜晷
640 安徽休宁制木质平立二晷
641 广州制铜胎嵌珐琅地平式日晷
642 地平日晷
643 子午日夜晷
清代庭院陈设的大型日晷、月晷与日月晷
北京故宫殿前陈设的日月晷
644 慈宁宫前东侧汉白玉日月晷
645 慈宁宫前西侧铜月晷
646 乾清宫前汉白玉日晷 第八篇 星名中西对应恒星图表
附录
……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辽宁绥中杨氏家谱一卷
钞本
辽宁绥中县叶家乡狗河村
辽宁辽阳杨氏来室家乘二卷
(民国)杨锺羲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科图 历博 辽宁大连市图 美国
注:杨锺羲之先曾祖丹崖公名其室日来室。
上海里定练川桓农杨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杨相编次
清道光十一年(1831)铅印本
上海嘉定县博
注:谱首修於明崇祯九年。
江苏铜山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懋卿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清白堂铅印本 二册
北图
江苏淮安山阳杨氏族谱一卷
(清)杨日焘修
清乾隆间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盐城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卷
(民国)杨楫 杨同升等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泰兴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杨福盛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焦荡杨菊村
江苏镇江润州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承 主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茂森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宗谱十卷
(清)杨志洪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刊本 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首修於明嘉靖六年,是为七修。封面
《京江杨氏家乘》,版心作《杨氏宗谱》。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十卷
(清)杨鸣谦 杨之祥等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一卷
(清)杨毓瀛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序(1907)世清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扬中杨氏家谱□□卷
民国间木刻本 二册
江苏杨中县
江苏句容仁村杨氏家乘附补遗十六卷
(清)杨德益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江苏句容杨氏族谱□□卷
(民国)欧阳莱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 二册
江苏句容县陈武乡黄冈大队杨家村
注:谱杨正一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扬方达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十册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谱二十四卷
(清)杨德周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杨氏敦睦堂木刻本
北图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喜宝修
清光绪三年(1877)常州杨氏四知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6)
江苏常州罗巷杨氏宗谱十六卷
(清)杨肇基主修 杨肇登主稿
清光绪二十二年(1933)常州杨氏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l)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元年。
江苏常州缪贤扬氏宗谱八卷
(清)杨顺成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州杨氏留耕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常州杨氏接修宗谱四卷
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
注:记事止清咸丰二年。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馨主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知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
(民国)杨荣茂 杨顺泉纂修
民国九年(1920)四知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杨维荣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四知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哈尔滨师大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杨培昌 杨孟权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知堂刻本 十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武进毗陵前黄扬氏族谱二十卷
(清)杨开亨主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铅印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十四年杨钲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茂贤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民国)杨祖德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此为六修。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汉彬 杨文鼎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毗陵杨氏青白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杨兆鲁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秉铨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务本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注:清康熙七年(1668)杨志学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履殿 杨喜培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毗陵杨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9,11-14,16-22)
注:此谱杨志学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苏溧阳沙溪杨氏宗谱二十卷
(清)杨汝舟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光裕堂活字本 二十册
历史所
注:明洪武间杨公亮始修,此为九修。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际昌 杨宜德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天乐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注:首修於元至正间。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春池主修
清光绪二年(1876)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元杨弘始修
鸿山宗谱。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杨楫纂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四十八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江西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杨秀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赐书堂杨氏谱传□□卷
(清)杨念祖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赐书堂木活字本 二册
苏州大学 福建师大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杨星灿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道南祠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四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杨邦潘 杨承涑修
民国十七年(1928)道南祠活字本 四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嘉定间杨芝茂始修,此为十修。
江苏无锡江陂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
卷
(清)杨熊飞 杨夙根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荣主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
江苏宜兴缪墅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杨九成缮稿 杨阿大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知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注:宋治平五年杨偕始修。
江苏吴县弘晨杨氏支谱不分卷
(清)杨廷杲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义庄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江苏吴县重修湖田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杨同人纂修
稿本 一册
江苏苏州中图
江苏沙州杨氏家乘不分卷
(清)杨沂孙 杨希钰等撰
钞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注:记事止清咸丰间。
江苏吴江杨氏宗谱□□卷
(民国)杨学沂等修
民国元年(1917)明远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历博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太仓杨氏娄城支谱□□卷
(清)杨泰煐等纂
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一册
美国
江苏金城杨氏家谱稿□□卷
(清)杨德裕编
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
北图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本堂稿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序 杨瑞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绍炯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享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浙江馀姚杨氏宗祠祭薄□□卷
(清)杨绍炯等辑
清乾隆间享伦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注:有乾隆五十五年杨绍炯立祠谱序
浙江馀姚姚江杨氏宗谱二卷
(清)叶鸿坤纂修 杨春芳采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绍先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注:宋咸淳九年(1273)杨柱始修。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二卷
(清)杨志堂主修 杨福基总理谱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知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姚江云柯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资金修 杨水渠纂
清宣统二年(1910)诒清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振铎 杨鸿绪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端本堂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隽 杨荫宸 杨琪等编辑
民国九年(1920)绍先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该族谱始修於明。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
(民国)杨志睦续修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马清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四知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浙江鄞县四明栎溪杨氏宗谱不分卷
(明)杨应鹏纂修 杨如纪续修
明钞本
北图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柱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本堂木活字本 五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天一阁(有六册附世系三册)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邻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三卷
(清)杨永赞 扬伟烈等纂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报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学栽 杨伟偆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报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有卷1-6,13-26)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习镜 杨存本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七卷附润谱
(民国)杨存淇等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光溪杨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杨克藩杨克明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鄞绵杨氏支谱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木
浙江鄞县大皎乡下严村
浙江宁海亭旁杨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杨典徽 杨寿增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三门县亭旁乡胜和村
浙江慈溪赭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增濂 周毓邢重纂
民国二十年(1931)敦睦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
(清)杨占亨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十八年。
浙江象山杭头扬氏宗谱一卷
(清)类鸿飞重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杭头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类凤鸣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清)顾云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徐沛禄重修
民国三年(1914)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炼芳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
产事略一卷
(清)杨炳堃辑
清咸丰八年(1858)杨氏宝俭堂刻本
复旦大学 南京图
浙江湖州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玉祥 杨嘉贞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清光绪间杨永相。
浙江德清杨氏宗谱一卷
浙江德清县城关镇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大礼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敦伦堂活字本 六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秩铨 杨广熙等纂
清光绪八年(1882)四知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七卷
(清)杨学韩编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知堂木活字本 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桥杨氏宗谱八卷
(清)杨惟椿 杨惟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刻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道光年间,此为二修。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不分卷
清白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止於清乾隆间。
浙江诸暨暨阳杨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浙江诸暨富春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杨凤珠修 杨维莆 杨明斋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知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杨鼎洛 杨义 杨绷廷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首、1-6,8,12)
浙江新昌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古虞岭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杨大礼 金敞续修
清咸丰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南京图
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苑 杨启璜修 程鹏纂
民国十四年(1925)孝义堂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新桥杨氏弘公房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杨镇陶 杨乾鍠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知堂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市图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岩山乡(存卷1、4)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樟秋 杨玉佩纂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金家堪头
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云峦等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二册
历史所
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实际上也是木刻版画艺术的初创期,当时木刻主要服务于宗教的宣传,宗教的大发展使印刷业得以兴盛。至于文学书籍及民间用书中的木刻插图,直至稍后的五代时期才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
木刻版画原本属于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在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下,木刻版画作品被印刷在书籍之中,从而扩展了书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古籍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五代时期,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它对于古代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也恰恰反映在书籍木刻插图艺术之中。
事实上,木刻佛画是五代时期图书方面的重要作品。通过图书中的佛画,将佛教的轮回因果的思想加以形象化表达,并把佛和菩萨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接近化,达到普及民众的目的。
一、古书籍的收藏
古书籍的收藏要点: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旧刻或旧抄,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或者说:一是年代久远而具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具有学术资料性。
二、古籍书的种类
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古籍字体精美,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古书籍大致可分为12个种类:
1、竹简: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笔写或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文字,然后以绳串起成卷的书。
2、唐写经:唐时的木刻技术还刚起步,故留传下的大多为手抄佛经。
3、线装古书:一般多是自宋至民国的木刻本,亦有稿本、抄本、石印本,其中宋元版、明椠、清前三朝刻本及多色套印本、多插图本、活字本、红印本、蓝印本等版本。
4、木刻印版:刻版以枣木为优,版面磨损少,未变形、开裂的较好。
5、碑帖:通常有钟鼎拓片、瓦当拓片、崖刻及秦、汉、魏、唐、宋、元、明、清的拓本,等原刻的早期拓本。民国时的珂罗版中之精品亦可。
6、诰命、圣旨:诰命、圣旨一类的文牍,其间不少资料可作为史学家的研究依据。
7、信札:名人间往来的书信,既是书法艺术,又可从中发掘出鲜为人知的史料。
8、印谱:古今篆刻名家的手打印鉴册页,有边款拓印的较好。
9、老期刊:自晚清至1949年9月间的期刊、杂志的统称。
10、旧平装:在1949年10月1日前,除线装书外,无论精装和平装的洋装书,一概属旧平装范畴。从性质上讲,新文学版本,老区版本、重庆桂林版本、汪伪版本等;从形式上讲,毛边本、土纸本、道林纸精印本、伪装本、编号本、签名本等。
11、画报:民国画报、民国时期的**、时事、漫画、突发事件、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大型画册。
12、契约:1949年以前的地契、房契、卖身契和其他买卖合用,具历史意义及名人的契约等。
三、古书籍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描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较好。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或较为少见的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较少,如宋版书,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四、古书籍的鉴定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书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书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他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第二类是用“旧纸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书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书籍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书籍,注意去伪取真,使到所购古书籍物有所值。
本文2023-08-06 21:20: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