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农的社会评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王亦农的社会评价,第1张

王亦农书法集序钱伯城亦农以从政之余,习为书法,卓有成就,为世所重。近特选集历年书法之作出版,以为汇报。我愿藉此机会,来说几句话。我一老出版人,从事编辑工作,书法兴趣限于欣赏,得暇亦时以看帖为乐,觉得二者多有相通之处。编审书稿,讲究言必有据;写字作书,也要求笔笔有来历。我看亦农的书法,就称得上笔笔皆有来历。他以金文为日课,二王为临本,旁及倪赵诸家。领悟既高,加之勤奋,基础功力深厚。此其一。但著书作文,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独立创见;书法亦然。亦农的书法,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金文之作,不仅神似,兼具神韵;行楷作品,则摒弃时尚飘逸舞弄之风,示人以朴拙,而秀气内含,刚柔相济,吞吐自如。此其二。常说“文如其人”,又说“字如其人”,以此想见其人的人品雅俗。我看亦农的字,无时下媚俗从俗之态,亦可想见其人的无媚俗从俗之心矣。此其三。鄙见如此,有此三端,亦农勉乎哉!庚寅盛暑 八九翁钱伯城 于海上观景楼(钱伯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中华大典》编委,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沉 静 的 力 量 ——读王亦农书法随想王民德亦农的书法,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当代书坛眩人眼目的形式表演中,亦农的书法却传达出特有的沉静和智慧,彰显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品格追求。我曾经和亦农戏言,如果将他的作品隐去年代,放置民国时代的文人书法中,定会令人侧目的。在动手写这篇短文时,我也在设想,假如将亦农的书法,和当代那些以形式炫世的书家的作品悬挂在同一个展厅里,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我想借用诗人敬文东的一句话——像树木那样稳稳站立,可能再恰当不过了。一件书法作品,看上去能够“像树木那样稳稳站立”,除了要求书法家具有娴熟的掌控艺术技巧的手段外,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书家的书写必须植根于深厚的传统,这样才能进入书法赖以生长的文化源流,也不会为各种流行的时风吹倒;其二,书家必须进入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开出独特的花,不为浩瀚的传统所淹没。而这两点,亦农都做到了。亦农生长于常州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幼承庭训,及长从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卞雪松先生学习书法。初学行楷,自李北海入手,后上溯晋唐诸家及汉魏碑版。篆书直入金文,后学黄宾虹,所作金文深得宾虹先生神髓。亦农在大学读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学生书法社,是文革以后国内最早的书法社团之一,也是江苏高校第一个书法社团,亦农是主要的成员之一。在其书法学习的重要时期,深受金陵老一代书家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尤其是林散之先生的影响。从以上简短的学书经历可以看出,亦农的艺术成长道路单纯而清晰,其书学观念从来没有摇摆过。他从林散之、卞雪松先生那里得到关于书法法则和人格精神的开示,从黄宾虹的“内美”说,找到了开启传统书法审美的锁钥,并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他还说:“我从来不担心风格问题,我担心的是习气,一个书家的习气,会让自己的书法丧失文化品格,所以必须时刻警觉,必须要对前贤充满敬畏之心。”正是心怀这种虔敬之心,亦农才能集数十年之功,潜心于传统书法的学习研究,并渐渐形成了散淡、从容、简约的书法风格。亦农的书法创作无疑延承了文人书法一脉。在求新要求的当代艺术价值评判体系中,对传统帖学书法形态的传承、坚守,对以散逸为趣尚的古典书法艺术的崇尚,其史学上的价值常常被粗暴地忽略。其实,不管在任何一种艺术领域,对古典主义的重新研究,从来都是对现代主义最好的修正。近些年来书法界之所以“新帖学”兴起,也是对现代书法实验反思之后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如果以求新为旨归的现代书法实验需要一种探险精神,那么,对古典主义书法艺术的回归和探究,则需要一种文化史观的敏锐和深度思考,这就要求书法家必须具备极深的文化修养和虔敬的人品,需要书法家形成足以穿透历史的书法传统视角。以我之见,在庞大的传统帖学系谱中,书家个人风格之所以存在较小的差异化表征,是因为传统文人趋同的文化理想带来的,这也是书法为什么特别强调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传统文人书法对散逸格趣的崇尚,其实缘于传统文人寄情山林、格物致知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直接带来艺术形式的演变和书法风格的趋同性。如果离开书法背后的这种人文因素,单纯从笔墨形式和个体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认识和解读传统书法,很容易落入肤浅的误读。从某种意义上,亦农对文人书法的坚守,其实是一种对文化理想的坚守。苏锡常宁历来是文人书法和文人画的重镇,崇尚名士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亦农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在他进入书法的自觉阶段,选择以散逸为趣尚的文人书法作为自己的艺术原则,是再自然不过了。另外,亦农一直坚持认为,书法是养出来的,真正好的书法,应该能够自然的透露作者的襟怀、胸次、品格。亦农除了对笔墨的精心锤炼,他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亦农的书法能够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的原因所在。今天的书法正在成为一种艺人的劳动,这样说并非贬低书法,反而是还书法一种纯粹艺术的名义。当我们以独立的艺术形式的要求来面对书法时,我们不但要求书法悦人耳目或者给人以视觉冲击,还要求艺术家通过笔墨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人格精神。形式上的猎奇求怪,可以炫目,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形式背后透露出的人格精神。在亦农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真实的生命状态和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在那些优美线条的背后,我甚至能看到亦农书写时惬意的神态和表情,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区别于一个匠人的根本所在。(王民德,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学术助导)

方行

方行(191505~20000607)常州人。原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副主任。

中文名:方行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915年5月

逝世日期:2000年6月7日

职业:学者,主编,教授

代表作品:主编《图书馆杂志》、《上海文献丛书》、《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等

人物生平

方行(191505~20000607)常州人。1937年8月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次年进沪江大学社会科学讲习所(后改为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学习,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任同学会主席。出版《综合半月刊》、《学习半学刊》,鼓励青年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并动员他们到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抗敌工作。1941年12月加入中国***。翌年春受组织委派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江淮大学筹建及南通大学的迁校事宜。1943年奉命返沪筹建进化药厂,生产药品运往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任《新文化半月刊》、《消息半月刊》编辑,同时从事上海地下党领导机关的机要工作和上海东方、瑞明公司的经营业务。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工商局主任秘书,参与接管工作。后参加筹建上海人民检察署,1951年初任副检察长。1952年7月任上海政法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4年春任上海市政府政法委专职秘书长。1955年1月仍任副检察长和党组副书记。1957年7月调任文化局副局长及党组成员。1982~1988年兼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和市社科联常委及历史学会理事。1988年10月上海文管会实行独立建制后,任顾问。到文化局以后,还兼任上海美协党组书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副主任、上海图书馆学会会长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市政协文化研究委员会顾问和上海政协之友社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1995年7月离休。系第一至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四至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

出版著作

主编《图书馆杂志》、《上海文献丛书》《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另编有《上海当代丛书》、《瞿秋白文集》和《郑振铎文集》、《李大钊著译系年目录》、《李大钊选集》、《谭嗣同全集》、《唐才常著作系年目录》、《徐光启著译集》、《樊锥文集》、《王韬日记》、《宋人佚简》、《船子和尚拨棹歌》、《朱氏舜水谈倚》、《陈子龙文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等。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 赵翼、蒋士铨 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 张问陶 合称为“性灵派三大家”。

        赵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蒋士铨,(1725年—1784年),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祖籍湖州长兴(今浙江长兴)。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横出锐入,苍苍莽莽,不主故常,盖受黄山谷影响,讲究骨力。又工古文辞,雅正有法。其词笔墨恣肆,自是奇才。戏曲亦为清代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张问陶,(1764年—1814年),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宁人。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亦称“老船”。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丘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 鸡林 ,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

       鸡林,古国名,新罗,朝鲜半岛古国之一。在中国古籍中,以鸡林称古新罗的情况比比皆是。据唐·元《白氏长庆集序》载,大诗人白居易诗名名动中外,半岛的商人专门到中国来买白居易的诗作,他们自称:“我们宰相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常常出重金求购,而且 他还能辨别出混在白居易诗中的普通水平的假诗。自有文章以来,还从没有像白氏诗这么广泛流传的现象。”于是后人便以“鸡林之贾”、“鸡林巨贾”来指那些慧眼识宝、传送作品的人。或以“诗入鸡林”、“鸡林得夜光”、“句满鸡林”、“诗在鸡林”称赞优秀作品得到广泛流传。或以“鸡林传咏”、“鸡林诗价”、“价重鸡林”等形容作品价值之高。可见鸡林这个国号给中国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这一国号沿用了二百多年,到基临尼师今十年(307年)时,“复国号新罗。”

       袁枚24岁参加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 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袁枚33岁时,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迫于无奈,违心出山。但袁枚与上司陕甘总督 黄廷桂 关系极不融洽,于是刚满一年,就请了长病假,急切地返归随园。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黄廷桂(1690年—1759年),字丹崖,号前黄,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南白岱村前黄自然村人,汉军镶红旗。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黄璞二十五世孙,曾祖黄宪章,福建巡抚黄秉中之子。雍正年间,由总兵擢四川提督。乾隆年间,历任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与四川提督岳钟琪调解当地孔撒、麻书两土司相互攻杀。后奉命督办陕甘军需,佐清军进讨阿睦尔撒纳。以筹划有方,得乾隆帝称许,加太子太保,封三等忠勤伯。生平少笑语,所在见芒角,专以招怨谤忤权贵为务。曾在川二十年,体国奉公,不遗余力。卒谥“文襄”。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帝追念廷桂,赋诗惜之。不久命图形紫光阁,御制怀旧诗,列黄廷桂为五督臣之首。

      《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

       《随园诗话》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在论及范围,可谓无所不包了。

       《随园诗话》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 毕沅 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毕沅,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随园诗话》正编最早版本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园刻本,补遗为嘉庆年间随园刻本。后来光绪十八年(1892)上海图书集成局的《随园三十六种》、宣统二年(1910)上海鸿文书局的《随园三十八种》、民国上海扫叶山房的《随园全集》排印本均收此书。此外坊间亦有单刻本,如民国三年上海宝斋书局有石印本《增图随园诗话》,附八幅插图。建国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顾学颉的校点本,1982年重印时又附录了满族人伍拉纳之子(姓名不详)《批本随园诗话》批语及冒广生、张尔田之跋语等资料,成为通行本。199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由王英志主编的校点本《袁枚全集》,对《随园诗话》重新校点,1997年再版曾作修订。

          伍拉纳(1739年—1795年),爱新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初授户部笔帖式,外除张家口理事同知,累迁福建布政使。林爽文之乱,伍拉纳主餽军,往来蚶江、厦门,事定,赐花翎,迁河南巡抚。

       批本随园诗话,原藏清人某待郎家。近人冒广生据第十六卷跋语,知为满人福建总督伍拉纳之子所作;乃删润刊行。邓之诚复据伍拉纳子舒石舫所著《适紊居士集》及其行述,疑此批本作者即舒之兄仲山;并加批语及引证若干条于书眉。1982年,即据王利器所藏邓、张二氏手批之本印行。

       原批语作者,与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同时而略晚,并有数面之雅,又系封疆大吏之子,对于当时官场、文坛、社会风气及袁氏交往、诗话底细等等,均有相当了解。批语文笔虽极粗俗,学识亦欠高明;但作为研究乾隆时代、袁枚、诗话等方面情况,尚不失为有用之文史参考资料。故于随园诗话重版之际,将批语附于全书之后印行,并逐条注明见某卷某页某条,以便检阅。其中误、漏、衍文,均经改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