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馆藏文言文介绍6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馆藏文言文介绍6,第1张

1 用文言文介绍某本书

用文言文介绍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 求六上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读点古籍》阅读答案

睿rui 4声 智 论lun 2声 语 蹙cu 4声 额皱zhou 4声 眉

1)从文中看,读古籍对我们的好处是:

1)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都有极大的裨益

2、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的帮助也很大

(2)纵观全文,作者提倡“读点古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 智慧的航船。离开了典籍,就等于离开传统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根。

2、读古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也帮助很大

3、如果我们对古籍弃之如草芥,我们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后人!

(3)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不要忘了回眸的过去,读一些古籍,把根留住。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请说说你的见解

古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古籍中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古籍中的荣辱兴衰可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古籍中的诗文小品可以诗化我们的生活 。

3 医古文的简介

《医古文》是一本书的名字,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中医药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使用。

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

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与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

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

教学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并进而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本课程以“医古文”为主干,构建成融合医古文(文选)、中医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注释纲要、中医文献学等课程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配合古代汉语选读、中国古代名著赏析、古代诗歌概要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促进学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古文课程简介 一、“医古文”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

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就广义而言,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以及研究中医药古籍的文辞义理并正确应用之。就狭义而言,是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其义理并能够进行断句、标点与语译。

本大纲以狭义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准。基于本课的性质和作用,“医古文”还兼有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与任务。

三、“医古文”的教学内容 “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而确定的。就体系结构而言,分为“文选”、“基础知识”和“练习”三大部分。

其中的“文选”,按照性质,分为医学文选和与医学有关或关系密切的文选;按照内容及其时代,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事论文”、“医学论文”等。文选的教学,以字、词、句、意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其义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积累必要的医古文感性材料并培养一定的感性认识。

“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九章(九大类),即: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句读、语译、文化常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兼顾体系、突出重点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练习”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训,目的在于加深所学每一篇章的内容与要点,培养学员具有正确解释词语、断句与语译等能力。 四、“医古文”的教学要求 通过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学员应达到以下水准: 1、能够认识繁体字,写出其相应的简化字。

2、能够辨识文选中的通假字、古字与异体字,写出其相应的本字、今字与正体字; 3、能够准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特别是常用词(含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形、音、义; 4、能够解释文选中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5、能够正确理解医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义; 6、理解“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方法,用以解释有关问题; 7、能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较为准确、通顺地语译古文; 8、能够较准确地为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断句; 五、“医古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由于文选是医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论乃是从对它的研。

4 目录的出版学词汇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目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的揭示与记录,书目索引编制法,书目情报服务以及目录学史等。目录学的分支学科,包括普通目录学:研究目录学的一般原理,编制书目索引的基该方法;专科目录学:研究各学科文献的积累、整理和利用;比较目录学:研究中外目录学发展的特性。

此外,还有侧重于对图书版本状况进行考证研究的分支学科,称版本目录学。 目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界上最早的目录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约前240)编撰的《皮纳克斯》(又名《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现存残片)。

该书目不仅记录了卡里马科斯领导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还包括当时所有的希腊文献。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促进了书目编制的发展。

1545年C格斯纳出版了《世界书目》。16世纪意大利法学家乔万尼·内维扎诺编制了《法学家文献目录》,1591年德国的伊斯雷尔·施帕赫编制了《医学著作目录》。

1564年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的《法兰克福图书市场目录》(此后每半年出版一次,直至1749年)成为出版发行书目的开端,以后很多国家都出版了这种目录,并在18、19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书目的出现是书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在书目收录范围以及分类体系、检索途径等编制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大进步。

19世纪在西方出现定期出版的国家书目,此后各国都陆续编纂出版国家书目。1881~1900年出版的《不列颠博物院字顺馆藏目录》,收录了130万册图书,款目总数超过450万条,与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馆藏印刷图书总目》(1897年出版,迄今已出230多卷)被誉为世界目录中的双璧。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出现卡片式目录,19世纪以后逐渐成为各国图书馆馆藏目录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机读目录,以后很多国家也纷纷发行这种目录。

联机图书馆中心的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目数据库(机读联合目录)。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前12世纪)已经有了大量文献,仅安阳小屯等地出土的甲骨文献已有16万片之多,当时甲骨文献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

周代掌管文献的史官有明确的分工,如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说明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有了登记和通报文献的目录工作。《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是现有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群书目录。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陈农搜求遗书,诏光禄大夫刘向等领校秘书。刘向校书未竟而卒,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将刘向校书时撰写的每篇叙录全文汇编而成《别录》20卷,刘歆取《别录》所载,种别而成《七略》7卷。

《别录》为后世叙录体提要之楷模; 《七略》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对后世目录的编制影响深远(见《别录》、《七略》)。西晋秘书监荀勖撰《中经新簿》,根据当时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图书数量的变化,创立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

东晋李充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其乙丙两部位置互换,史部书部次在诸子书之前,李充定著的四部书目分类体系成为宋、齐、梁、陈、隋等各代秘阁藏书编撰目录的永制。由 主持对宫廷藏书进行整理而编制的官修目录各个朝代都有,如:唐开元年间,元行冲等编撰的《群书四部录》200卷,毋煚编的《古今书录》40卷,宋王尧臣、欧阳修等编《崇文总目》66卷,南宋陈骙编的《中兴馆阁书目》70卷,张攀编《中兴馆阁续书目》30卷,明代杨士奇编撰的《文渊阁书目》等。

官修目录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公元1772年以纪昀为总纂修官,根据弘历旨意,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对每一部书所撰写的提要汇编而成,它收录古籍3461种 79309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93551卷,按经、史、子、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编排,四部之前有总序,大小类目之前有小序,每书有提要,是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著作之总结,可算是中国古代书目分类体系最完善的代表,也是中国书目方法集大成之作。目录东汉班固编撰汉书,根据刘歆的《七略》删订而成《汉书·艺文志》,立下了后世史书志艺文的楷模,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新的目录类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也是研究中国先秦至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状况的重要目录。

《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文献存亡的状况。此后,《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在正史中留下了对一代藏书或一朝人著述的记录。

私家藏书目录是官修目录的重要补充,它始于南朝宋王俭编撰的《七志》,该书目沿用《七略》的分类体系,在六志之后,增设了图谱志,在每书书名之下立一小传,开创了传录体提要的先例。梁阮孝绪编的《七录》,隋许善心编的《七林》,唐代吴兢编的《西斋书目》等这些私家藏书目录大多亡佚。

到宋代由于文化学术的发展,印刷事业的进步,藏书。

5 医古文的内容简介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

本书分文选、基础知识及模拟试题3部分,每篇课文都有学习要点、注释、译文及供练习用的阅读材料。

6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指南

入馆须知1 该校读者入馆需出示校园一卡通或借阅证,校外读者需到图书馆办理临时阅览证后,方可入馆查阅资料。

2 校园一卡通持有者可享受本馆所有资源。3 举止文明礼貌,着装整洁得体。

4 保持馆内安静, 进入阅览区请关闭手机或将手机 调至无声状态,严禁在馆内喧哗、高声谈笑和朗读。5 保持馆内清洁,禁止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准乱贴、乱涂。

6 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馆内吸烟。7 爱护书刊、设备和馆舍,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违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8 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图书借阅规则 图书借还 (1)借还书手续:图书的借还手续在图书馆各借阅处办理。

借书时请出示本人的校园一卡通。(2)借期:30天(3)借书量:5—30册,具体参见《读者借阅权限》。

2 续借和预约(1)续借手续:所借图书在无他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2次。续借手续须于图书到期前在图书馆OPAC系统或到图书馆各借阅处办理。

续借期限从续借当日算起与原借期相同。(2)预约手续:读者所需图书已被全部借出时,可在网上办理预约手续。

一次只能预约3册。预约到书保留4个工作日。

3 图书逾期所借图书需按期归还。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3书逾期不还,需缴纳逾期费,每册030元∕天。

寒暑假期间到期的图书请于开学后两周内归还;其他法定节假日到期的图书,还书日期向后顺延。逾期未还书或逾期欠款累加到10元的读者,图书馆暂停其借书资格,待其还清所借图书、交纳欠款后,再为其开通。

4 污损和遗失(1)污损:读者应爱护图书,不得圈画、污损、撕拆,违者按《图书馆文献遗失、损坏赔偿管理规定》赔偿。(2)遗失:按《图书馆文献损坏、遗失赔偿管理规定》赔偿。

5 图书阅览(1)本馆阅览室馆藏向读者提供开架阅览,阅毕请放到指定书车。(2)读者不得用书、包等物品占用阅览座位。

图书馆对占位物品不负保管责任。期刊阅览规则1 该校读者凭本人校园一卡通或借阅证,校外读者凭临时阅览证阅览。

2 阅览室内开架报刊,仅限馆内阅览,不能外借。读者阅览每次限取2册,阅毕归架。

3 需要复印的报刊,需要向柜台工作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后,于馆内复印,当班归还。不得私自携书出馆,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4 阅览室内简装中文过期期刊可以外借,借阅规则同《图书借阅规则》。阅览室规则1 图书馆内各种功能的阅览室是读者学习、阅览的公共场所。

该校人员一律凭本人一卡通入内。2 外单位人员查阅资料者请持单位介绍信或有关证件在办公室办理临时借阅证后方能入内。

3 不得携书包、带拉锁的夹子、塑料袋及本馆所借书刊等进入室内。4 阅览室内陈列书刊只限室内阅览,未经特许,不得携出室外。

凡将资料擅自带出者,图书检测仪报警,按违章处理,罚款20元。5 在书架上取书请使用代书板,每次不得超过两册,阅后按号归架。

6 需要复印的文献,经工作人员办理手续后由本馆负责复印。违反规定者,须交图书损失费20元。

电子阅览室规则电子阅览室是读者上网的公共场所,主要服务项目有:公共查询、数据库查询、网络资源利用、上网浏览、文件打印、视频点播以及读者培训等。为了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正常运转、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特做如下规定:1 读者须持计费卡上机;用户办理计费卡地点:北外通卡务中心。

2 读者自带U盘或移动硬盘上机,应先由工作人员检查U盘或移动硬盘有无病毒,无病毒方能上机操作。3 爱护室内设备,读者请按计算机规定程序操作,严禁私自改动系统设置,不得擅自输入规定以外的任何指令。

4 读者上网浏览应看学术性强、健康向上、知识丰富、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发现浏览不健康内容,图书馆会予以批评教育,依情节严重程度处以50-100元罚款。

5 读者如有疑难问题或机器故障,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6 不得将食品、饮料等带入室内,以免损坏微机。

7 读者离开机器时,请按规定程序关机。图书馆文献遗失、损坏、逾期的规定为保护国家文献资料防止损失特作如下规定:1 对盗窃文献资料行为,报请学校依法处理,并追回原资料,如无原资料,按原资料价十倍罚款。

2 遗失文献资料者,以同样版本实物赔偿为原则,并付文献加工费。无法赔偿同样版本的,视具体情况按下列办法赔偿现金。

(1) 1987年后出版的中文文献按原价的五倍赔偿;1987年前(含1987 年)出版的中文文献按原价的十倍赔偿。(2) 外文文献国内版按原价的五倍赔偿;国外原版文献按原价十倍赔偿;孤本、绝版、珍贵书刊、画册等文献按原价十五倍赔偿。

(3) 全套分卷中一册或一部分,在无法赔偿原样文献时,按全套书总价的5-10倍赔偿。3 读者如有批点、划线、涂改、污损等损坏文献的行为,按下列情况处理:(1) 若用铅笔批划、涂改书刊,要求借书人擦净,并予以批评教育;若用圆珠笔、钢笔、毛笔等勾画、涂改或撕掉插图,丢失其他附件时, 视情节罚款原书价2倍。

(2) 污损严重、影响文献继续使用者,按遗失条款处理。(3) 撕毁文献,按原价五倍赔偿,并通报批评。

被损坏的文献仍留在图书馆。馆际互借制度1 本馆读者(限该校师。

中国古代文学

1、山海经校注 袁珂 校注 巴蜀书社1993年

2、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注 中华书局1991年

3、楚辞选 马茂元 选注 人民文学1998年

4、论语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

5、孟子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1960年

6、庄子校诠 战国·庄周,王叔珉 撰 中华书局2007年

7、墨子选译 战国·墨翟,谭家健、郑君华 注 上海古籍1990年

8、春秋左传注 战国·左丘明,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1981年

9、国语译注 邬国义、胡果文等 译注 上海古籍1994年

10、战国策注释 汉·刘向 编,何建章注 中华书局1990年

11、史记选注集评 汉·司马迁,韩兆琦选注 海南2003年

12、汉书选 顾廷龙、王熙华 选注 古典文学1956年

13、古诗源 清·沈德潜 选 中华书局1963年

14、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选注 人民文学1978年

15、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选注 上海古籍1979年

16、曹操集注 魏·曹操,夏传才 注 中州古籍1986年

17、曹植集校注 魏·曹植,赵幼文 校注 人民文学1984年

18、陶渊明集校笺 晋·陶渊明,杨勇校笺上海古籍2007年

19、搜神记 晋·干宝,汪绍楹 校注 中华书局1979年

20、世说新语校笺 南朝·宋·刘义庆,徐震堮 校笺 中华书局1984年

21、唐诗选注 葛兆光 选注 人民文学2007年

22、唐诗汇评 陈伯海 主编 浙江教育1995年

23、唐人小说 汪辟疆 选编 中华书局1978年

24、资治通鉴选评 宋·司马光主编,施丁 选评 上海古籍2003年

25、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选编 中华书局2007年

26、王勃诗解 唐·王勃,聂文郁 解 青海人民1980年

27、陈子昂诗注 唐·陈子昂,彭庆生注 四川人民1981年

28、王维集校注 唐·王维,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1997年

29、李白集校注 唐·李白,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上海古籍1980年

30、杜诗详注 唐·杜甫,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79年

31、白居易集笺校 唐·白居易,朱金城 校注 上海古籍1998年

32、韩愈集 唐·韩愈,卞孝萱、张清华 选编 凤凰2006年

33、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尚永亮、洪迎华选编 凤凰2007年

34、李贺诗集 唐·李贺,叶葱奇 疏注 人民文学1980年

35、李商隐诗选 唐·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 选注 人民文学1986年

36、杜牧选集 唐·杜牧,朱碧莲 选注 上海古籍1995年

37、唐五代诗选 乔力 选注 人民文学2000年

38、宋诗选注 钱锺书 选注 人民文学2005年

39、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高海夫 主编 三秦1998年

40、宋词三百首笺注 清·上疆村民重编,唐圭璋 笺注 人民文学2005年

41、话本选 吴晓玲等 选注 人民文学1984年

42、欧阳修选集 宋·欧阳修,陈新、杜维沫 选注 上海古籍1986年

43、王安石选集 宋·王安石,王兆鹏、黄崇浩 选注 凤凰2006年

44、苏轼诗选 宋·苏轼,王水照 选注 上海古籍1984年

45、黄庭坚选集 宋·黄庭坚,黄宝华选注上海古籍1991年

46、淮海居士长短句 宋·秦观,徐培均校注 上海古籍1985年

47、李清照集笺注 宋·李清照,徐培均选注 上海古籍2002年

48、陆游选集 宋·陆游,朱东润 选注 上海古籍1979年

49、稼轩词编年笺注 宋·辛弃疾,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1993年

50、杨万里选集 宋·杨万里,周汝昌选注上海古籍1979年

51、范成大诗选 宋·范成大,周汝昌选注人民文学1959年

52、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宋·姜夔,夏承焘笺校 上海古籍1981年

53、金元明清词选 夏承焘、张璋 选编 人民文学1983年

54、关汉卿全集校注 元·关汉卿,王学奇等校注 河北教育1988年

55、集评校注西厢记 元·王实甫,王季思校注、张人和 集评 上海古籍1987年

56、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钱南扬校注 上海古籍1980年

57、全元散曲简编 隋树森 选编 上海古籍1984年

58、震川先生集 明·归有光,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2007年

59、汤显祖戏曲集 明·汤显祖,钱南扬 校点 上海古籍1978年

60、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周淮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

61、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夏咸淳选注 上海社科1995年

62、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人民文学1973年

63、水浒传 明·施耐庵 人民文学1975年

64、西游记 明·吴承恩 人民文学1955年

65、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人民文学1985年

6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编 人民文学1958、1956、1958年

67、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濛初 上海古籍1982年、人民文学1996年

68、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朱其铠注 人民文学1989年

69、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人民文学1996年

70、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人民文学1995年

71、长生殿 清·洪升 人民文学1991年

72、桃花扇 清·孔尚任 人民文学1991年

73、清诗精华录 钱仲联、钱学增 选注 齐鲁书社1987年

74、桐城派文选 漆绪邦、王凯符等 选注 安徽人民1984年

75、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 中华书局1959年

76、近代诗钞 钱仲联 选编 江苏古籍1993年

77、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

78、三侠五义 清·石玉昆 广大人民1980年

79、诗集传 宋·朱熹 撰 凤凰2007年

80、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 补注 中华书局1983年

81、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撰,金良年 译 上海古籍2006年

82、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注译 商务印书馆2003年

83、荀子译注 战国·荀况,张觉 译注 上海古籍1995年

84、韩非子选译 战国·韩非, 沈玉成、郭咏志 选译 上海古籍1991年

85、史记(本纪、世家、列传部分)汉·司马迁 中华书局1957年

86、汉书(本纪、列传部分)汉·班固 中华书局1979年

87、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 编 中华书局1979年

88、文选 梁·萧统 编 上海古籍1998年

89、六朝文絜笺注 清·许梿评选,黎经浩 笺注 上海古籍1982年

90、阮籍集校注 晋·阮籍,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1987年

91、嵇康集校注 晋·嵇康,戴明扬校注 人民文学1962年

92、庾子山集注 北周·庾信,清·倪璠注中华书局1980年

93、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

94、瀛奎律髓汇评 元·方回评,李庆甲 集评点校 上海古籍2005年

95、敦煌变文选注 项楚 选注 中华书局2006年

96、花间集评注 后蜀·赵崇祚编,李冰岩 评注 人民文学1993年

97、骆林海集笺注 唐·骆宾王,清·陈熙晋笺注 上海古籍1985年

98、孟浩然诗集笺注 唐·孟浩然,佟培基笺注 上海古籍2000年

99、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刘开扬笺注 中华书局1981年

100、岑参集校注 唐·岑参,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2004年

101、王昌龄诗注 唐·王昌龄,李云逸注 上海古籍1984年

102、刘长卿诗编年笺注 唐·刘长卿,储仲君笺注 中华书局1996年

103、韦应物集校注 唐·韦应物,陶敏、王友胜校注 上海古籍1998年

104、刘禹锡集 唐·刘禹锡,吴在庆选编 凤凰2007年

105、皮子文薮 唐·皮日休,萧涤非、郑庆笃整理 上海古籍1981年

106、南唐二主词校订 南唐·李璟、李煜,王仲闻校订 人民文学1957年

107、南宋诗举要 高步瀛 选注 上海古籍1978年

108、绝妙好词笺 宋·周密 编,清·査为仁、厉鹗笺 上海古籍1984年

109、乐章集校注 宋·柳永,薛瑞生校注 中华书局1994年

110、清真集校注 宋·周邦彦,孙虹、薛瑞生校注 中华书局2007年

111、吴梦窗词笺释 宋·吴文英,杨铁夫笺释 广东人民1992年

112、元好问诗文选注 元·元好问,钟惺选注 上海古籍1990年

113、元曲选 明·臧懋循 选编 中华书局1977年

114、袁宏道集笺校 明·袁宏道,钱伯城笺校 上海古籍1981年

115、张岱诗文集 明·张岱,夏咸淳校点 上海古籍1991年

116、纳兰词笺注 清·纳兰性德,张草纫 笺注 上海古籍1999年

117、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汪贤渡点校 上海古籍2005年

118、曾国藩诗文集 清·曾国藩,王澧华点校 上海古籍2005年

119、人精路实操笺注 清·黄遵宪,钱仲联笺注 上海古籍1981年

120、晚清文选 郑振铎 编 上海书店1987年

(高建中 主选)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一个生产、变迁和消亡的过程,它不是永恒不变的的。

民族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壮大的标志,人类发展离不开团结合作,各民族团结合作发展才能创造伟大的中华民族。

扩展资料:

由于民族划分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复杂情况,如世界上还同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人们共同体,有民族、部族、部落集团,甚至还有部落、氏族等,而人们对民族含义尚无统一的认识,故未能有统一的统计标准。

民族有时也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还有其它更广泛的用法,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

古代民族

指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或将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包括原始社会的民族、奴隶社会的民族和封建社会的民族,统称为古代民族。

“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对于“现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古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来划分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