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司马相如是不是古琴名家?
你好,是的。这里有个小典故,你可以看出来。
梁王慕名请司马相如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成语红拂绿绮中的绿绮指司马相如以绿绮琴挑文君的典故,成语指能于流俗中识名士、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古代奇女子。
一、挑
1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
2吃指深度为食指第一关节1/3至1/4处。
3大指食指充分弯曲所形成的两个平面相垂直(食指作九字状),大指搭于食指第一关节中央不可偏上或偏下。
4中指邻弦或隔一弦或隔二弦扶弦作支撑,与食指皆同弦面成45度,中指右侧面与所扶弦成80至90度角,即右手略向右倾斜落于琴面。
5挑的本质为大指由弯变直的动作,挑前食指离弦约一厘米,然后大指伸直将食指蹬出击打琴弦,用力方向为斜向下,击弦过程中,指甲与弦正交或略斜交。
6挑后,大指控制食指不碰前弦。
二、勾
1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
2中指同弦面成45度,吃指深度为中指第一关节1/4处扶在弦上将弦下压一至二毫米,然后斜向下以掌关节为圆心中指微弧状态的长度为半径画弧;
3中指第二关节在勾的过程中一般不可弯曲,偶尔可微曲,似自行车涅闸或招手动作4勾后扶在下一弦,吃指约第一关节的2/3处,继续勾时再调整为1/3。
三、大
1左手大指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指尖在甲肉相交处(即甲根),关节在一二关节交界的凸起处,指尖按弦时大指呈微弧状,甲面与所按弦约45度斜交,关节按弦时大指伸直指尖虚按前弦(关节按弦是为使过弦连贯);
2虎口撑起,甲面与琴面垂直,重心在大指其他四指松弛,定吟揉弦时如“不倒翁”;3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
4其他手指呈微弧形,手掌内壁为弧状,整个手似握一椭形物;
5平移:即大指连续过数条弦时除最后一条用指尖其他皆用关节按,大指保持伸直状,以小指掌关节处抵于琴面作支撑,过弦完毕后抬起,整个过程似跷跷板的一个回合。
四、名
1名指按弦依然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指尖在第一关节左侧面近甲处,关节在近一二关节交界处侧面。指尖按弦时名指弯曲呈弧状第不可整体伸直或局部伸直(折指),关节按弦时名指伸直,重心移至关节处;
2左手任何手指按弦皆遵“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的原则,除六八十一这三个徽位为右相切
3指尖按弦时,名指与弦面约45度,中指第三关节可压在名指第三关节上助压二不可整个中指压于名指;
4关节按弦是在“双掐起”时或连续过弦(即一指管多弦)时,名指伸直以便中心移至关节处,名指整体躺于琴面,指尖虚按前弦。
延伸阅读: 着名的古琴和琴曲
一、古琴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着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着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这只是造琴名家)
二、琴曲
离骚忆故人龙翔操凤求凰杏花天影夜雨南窗渔樵问答鸥鹭忘机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普庵咒关山月忆故人汉宫秋月秋江夜泊流水关山月梧叶舞秋风平沙落雁。
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着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着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着名琴论专着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着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着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着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着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着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着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着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着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
明朝:琴派兴盛,着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
近代:着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着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琴学丛书-琴镜》)。
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古琴改革的推行。
古筝
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古琴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扩展资料
古筝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琴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paganini 帕格尼尼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
伟大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他的演奏将小提琴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降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paganini 帕格尼尼的“大炮”名琴
帕格尼尼(1782年一1840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都听过他那技巧精深的小提琴曲。帕格尼尼临终前把他演奏了一生、震惊乐坛的、他最心爱的小提琴“cannon(琴名:大炮)’遗赠给意大利热那亚市(他的出生地),留作永久存念。这把名贵的小提琴一直保存在帕格尼尼纪念馆内,视为意大利国宝,绝对难以借出。
近日,国外友人给我带回一套名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它的历史、琴音和照片》的cd,内附一张音乐cd、一本厚达105页的书和一幅拍摄有cannon小提琴正面、背面与侧面的大彩页,并用硬纸盒包装。它是由意大利dynamic公司1995年录制出版的(cd编号cds 137)。
出版这套书籍和cd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让世人能够聆听帕氏演奏了一生、震惊乐坛的那把cannon名琴的音韵,并提高意大利热那亚市的知名度。
笔者认为,出版这套cd,不仅可以使乐迷们有幸聆听帕格尼尼这把历史名琴“大炮”美妙的音韵,而且对于音乐界特别是提琴家、音乐史家、制琴师都会获益良多。
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
该书图文并茂,并用意、英、法、德四种文字作介绍。首页为帕格尼尼亲笔书写的遗嘱。译文:
“我禁止在我的葬礼上作任何奢华的仪式。
我不希望任何艺术家为我演奏安魂曲。
我要一百次弥撒,由卡普钦牧师为我举行。
我把我的小提琴遗赠给热那亚市,留作永久保存。
我把我的灵魂托付给无限仁慈的造物主。
这是我的遗嘱。
立遗嘱人:尼可罗·帕格尼尼’
该书第一部分是帕格尼尼小提琴的历史。
帕格尼尼所使用的小提琴,是出自意大利克列蒙娜驰名世界的制琴世家之一的瓜那利家族,他们的制琴工艺世代相传,这把名贵小提琴是瓜那利家族第3代、制作工艺达到顶峰的基塞佩·瓜那利(giuseppe guamefi del gesu 1698— 1744)于1742年制造的,取名为“大炮(cannon)”。
传说帕格尼尼20岁时,一位商人、业余音乐家于1802年把这名贵小提琴赠送给他,当时,这把琴制成后已有60年。制琴专家认为,一把优良的提琴必须经历漫长的年代,才能够达到最佳的音色和音量(但必须保管完善),60年的琴龄仍是比较新的琴。
这把琴经历了两次大灾难(1808年和1833年,先后两次跌落地上散了架,几乎全毁),三次大修(最后一次是1937年),幸而都能修复。
该书第二部分是帕格尼尼的生平(编年史)。
第三部分是瓜那利制造的提琴和这把“大炮”名琴的特色,以及修琴师于1937年修理该琴的详尽报告。
第四部分是彩色照片(该琴的正面、背面、侧面、琴身、琴头等)和各部分、部件的详细图样及尺寸。这部分对于制琴师是难得的资料。
世界上最名贵的小提琴
现今世界上最名贵的小提琴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1644—1737,·享年93岁)和基塞佩·瓜那利(1698—1744, 46岁)两位名师晚年制造的精晶,每把琴价值上百万美元甚至高得多。行家说:只要你有钱,肯出高价,可以买到“斯特拉迪瓦里”琴;但“基塞佩·瓜那利”琴却绝难买到,因为收藏家不肯出让,例如非常响亮的“拉芳”(la font,琴名)为台湾一华人收藏,绝不出让。而保存在博物馆的更是无价之宝,绝对不出售。例如帕格尼尼的“大炮”,克莱斯勒、海菲兹等大师的名琴,后二人都拥有两种琴,他们都把斯特拉迪瓦里琴出让了,而把瓜那利琴遗赠给博物馆。
为什么“基塞佩·瓜那利”琴这样名贵、难寻这是因为:(1)安·斯特拉迪瓦里制造提琴达五十年,数量较多(完好保存至今的不多),而基塞佩‘瓜那利制琴总共只有十四年,数量少(保存完好的更少),物以稀为贵。(2)两种琴都音色优美,音量大。两个多世纪以来,至今仍未能制造出超越它们的提琴。基塞佩·瓜那利琴g、d弦更洪亮,最主要的特色是穿透力强,在大乐队合奏中也能听到它穿透出来的琴音,因而在大音乐厅演奏协奏曲效果更佳。(3)安·斯特拉迪瓦里积50年之经验,晚期制作的精晶已臻完美,因此后期的精晶规格基本相同。而基塞佩·瓜那利为了竞争,不断研究探索、创新、试验,力求制出更优越的极品,因此后期每把琴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更有“个性”。
帕格尼尼的“大炮”就与众不同,琴板特别厚,尺寸略小些,这样的厚琴就连提琴家也难拉得响亮,非要有深厚的功底并且能适应这种罕有的运弓技巧不可。据帕格尼尼当时的乐评和听众的文字记录,他用这把“大炮”拉出惊人的音量,加以技巧变化多端,挥动他的“魔弓”就像魔鬼一样震慑、诱惑着听众,足以证明帕格尼尼的卓绝琴技。专家评论;现代的提琴家中,克莱斯勒和海菲兹两位大师最善于拉瓜那利琴,最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至今仍无人能及。
帕格尼尼遗赠的这把琴一直保存在热那亚的纪念馆内,视为意大利国宝,严格规定不许触动,不得借出。直到1937年,制琴专家察觉到这把琴濒临全毁,粘胶已干硬粉碎,如轻轻触动便会全部散开,已不能演奏。因上两个世纪以来保管条件差,当时还没有空调恒温恒湿设备。经专家研究,必须大修以挽救国宝,聘请制琴名家坎迪修理。提琴要经常演奏才能够保持最佳状态并渐人佳境,长久放置不震动则每况俞下,因此经琴师精心修复后,就指定专人(音乐学院教授)每天演奏一次。从1958年首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开始,每届获奖者都有幸借出这把名琴来开一次演奏会。 ·
第一次为这把琴录制cd是1995年,并邀请了1958年首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奖者阿卡多担纲演奏。这张 cd共录了18首小品,曲目如下:
1.科列里主题变奏曲(塔尔蒂尼作曲,法兰西斯格蒂改编)
2.帕格尼尼风格(米尔斯坦)
3.情歌(苏克)
4.引子及塔兰特拉舞曲(莎拉莎蒂)
5.小夜曲作品第9号第2首(肖邦作曲,莎拉莎蒂改编)
6.匈牙利舞曲第7首(布拉姆斯作曲,约哈姆改编)
7.随想曲(埃尔加)
8.吉他(莫斯科夫斯基作曲,莎拉莎蒂改编)
9.哑剧(法雅莎拉作曲,科灿斯基改编)
10.四弦琴与弓弦乐器(克罗尔)
11.两首前奏曲作品34号第10首和第15首(肖斯塔科维奇)
12.哈吧涅拉风格舞(拉威尔)
13.牙买加林巴舞(本杰明)
14.齐菲尔(胡贝)
15.月光(德彪西)
16.帕格尼尼随想曲第20首(西曼诺夫斯基编配/钢琴伴奏)
17.帕格尼尼随想曲第21首(西曼诺夫斯基编配/钢琴伴奏)
18.帕格尼尼随想曲第24首(西曼诺夫斯基编配/钢琴伴奏)
--这些。够不够?
--By Dan
——交响乐知识之二十一
文:老侯
2018年,全世界纪念一战结束仪式在法国巴黎凯旋门前举行,大提琴家马友友现场演奏大提琴曲《巴赫能让我们团结起来》。
这位十八次获得格莱美奖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最后一次获奖是在2017年,获奖的是他的丝路乐队。他和他的乐队从2000年尝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融合,美妙的旋律让人迷醉,同样使人关注的,还有他手中那把琴,它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富于传奇。
杜普雷与大卫朵夫。
名琴的第一个条件是名家所用,这把大提琴是三代顶级名家的至爱。
它曾属于20世纪大提琴名家杜普蕾,提琴的名字叫“大卫朵夫”,是以19世纪著名大提琴家卡尔•大卫朵夫的名字命名的,而这把琴的问世已有300年。
名琴的第二个条件是名师与名材制作。
1712年,佛罗伦萨提琴制作名家斯特拉底瓦里选用最好的云杉与枫木,完成了这支无论是尺寸、形状及工艺都属完美的大提琴。
25年后,奥地利军队占领佛罗伦萨,这把大提琴失踪,此后在民间辗转百年。
1817年,俄国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创办人维霍斯基伯爵买下此琴。他70岁生日那年,感觉自己生命时日无多,便将这把琴送给当时尚不知名的卡尔•大卫朵夫。
那年,21岁的大提琴名家卡尔•大卫朵夫受聘圣彼得堡音乐学校教授职位。
卡尔•大卫朵夫被柴可夫斯基称为“大提琴沙皇”。他出版的《大提琴教科书》,至今仍为国际知名的大提琴理论与练习的教本。五十岁那年,他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意外病倒,而后去逝。
此后,这把琴被命名为“大卫朵夫”进行拍卖,几经辗转,到了美国收藏家手里。
1960年代,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星光闪耀。“大卫朵夫”的收藏人亲自携琴,飞到伦敦。杜普蕾试拉后,非常满意。杜普蕾的教母把琴买下,送给杜普蕾。杜普蕾带着“大卫朵夫”开始了她的音乐传奇。
有一部**是,就是讲述大提琴家杜普蕾的,叫《她比烟花寂寞》。
杜普雷演奏《威尼斯船歌》。
杜普雷演奏巅峰代表是埃尔加《E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她所演奏的这个作品我认为无人可及。
1968年,在演奏生涯高峰的杜普蕾罹患疾病,终止演奏生涯。
上世纪80年代,杜普蕾夫妇遇见刚成为职业演奏家的马友友,杜普蕾将“大卫朵夫”借给马友友,经马友友调校,“大卫朵夫”的音色逐渐发挥应有的水准,沉睡已久的名琴被唤醒。
马友友演奏《天鹅之死》。
名琴的第三个条件,年代往往久远及合适的含水量。
大多数弦乐器都是木制,乐器声音的稳定性和声音的传播性取决于它的木料含水率,随着年代变化,含水率恰好合适,银色达到最佳。琴的含水率应该是恒定的,太过干燥会变形开裂,所以,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要给提琴加湿。北京乐器商店就有乐器加湿服务。
随着时间的救援,乐器内部结构其实已经和刚刚出厂结构有所不同。乐器水分蒸发以后乐器会变得更轻,然后乐器里面的纤维会变得更加的稳定,从而造成它声音的通路更加稳定。
1987年,42岁的杜普蕾过世。“大卫朵夫”再次被送上拍卖市场。
马友友本可享有优惠价格购买权,但当时他经济上无力承担。一位慈善家将琴买下来转赠给马友友。
1998年,马友友携带着“大卫朵夫”开始了他的“丝绸之路音乐之旅”。
他对“大卫朵夫”的评语是:“它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
1、古琴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 BC-2370 BC,参见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2370 BC-2338 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纲鉴易知录》: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
2、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
瑟,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3、鼓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
4、笙
笙,古称卢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
5、埙
埙在古代是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埙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古琴
--瑟
--鼓
--笙
--埙
古籍记载有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其一伏羲造琴。传说是伏羲创造了瑟,也创造了琴。相传,伏羲制作古琴是为了修身理性,使万物生长,这也是普遍认可的古琴来源的一种说法。其二神农造琴。神农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
据史料的记载,尧舜时期就已经有古琴了,古曲《南风》据说就是舜作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扩展资料:
琴的起源
1、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2、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为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
3、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 。
本文2023-08-06 21:34: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