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传承中医的诗句
1 关于形容中医的诗句
关于形容中医的诗句 1描述中医的诗句
赞中华中医药历史成就
李景华
中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绵,
国医立基数千载,四大国粹有一篇,
伏羲九针神农药,岐黄问对天下传。
伊尹烹饪创汤液,六气致病医和谈,
周分医科为四种,上工下工考医官。
扁鹊言脉留后世,仓公诊籍第一篇,
韩康卖药无二价,仲景辩证精又专,
华佗发明麻醉术,董奉济厄杏林暖。
叔和脉经廿四种,葛洪炼丹罗浮烟,
甫谧甲乙定孔穴,弘景审药本草研。
雷公炮制有多种,元方诸病源候颁,
药王思邈医龙虎,王焘外台大部卷,
唐修本草世第一,鉴真渡海国医传,
昝殷妇科开山祖,道人仙方正骨传。
宋慈法医闻世界,自明妇科天下先,
慎微证类修本草,钱乙小儿有深研,
惟一铜人称国宝,宋代药局医官院。
元素脏腑辨精微,子和攻下完素寒,
东垣专主脾胃论,丹溪滋阴有新见,
乾孙神书讲痨瘵,薛氏医案后世传,
时珍采药问农樵,寿世保元有廷贤,
赤水玄珠生生子,继洲大成不一般,
景岳才高有八斗,肯堂准绳数万言,
又可瘟疫倡戾气,献可温补大宝观,
青主琴棋书画博,名医类案是江瓘,
外科正宗实功著,吴谦金鉴总纂官,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创新篇,
大椿秀才书万卷,学敏拾遗补药篇,
修园医书十六种,活血化瘀勋臣见,
还有孟河四大家,师机外治理瀹骈,
民国汇通一时盛,恽朱唐张小洞天,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2关于中医的古诗词
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3描写中医的诗词
《题孙思邈真》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
鹧鸪天·西瓜吟
炎夏寻觅消暑方,西瓜止渴胜琼浆。
含冰蕴雪沁脾肺,安定心神一日凉。
圆溜溜,色苍苍。天生白虎美名扬注。
生津养胃降虚火,半块西瓜保健康。
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西瓜名“天生白虎汤”。
醉花阴·从医十年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
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
岐黄史籍实浩瀚,须精心探究;
辰光易流逝,当紧操术,增万人之寿。
4有关中药的诗句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2012年7月27日22时55分,被誉为“中医典籍全英译本第一人”的罗希文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罗希文有很多身份:中国著名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等。不过,在罗希文的这些身份中,最为重要的身份应当是,搭建把中医介绍给世界的现代桥梁的人。
罗希文闻名于世是因为他独自翻译了中国的“士大夫家有之书”“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的重要贡献可从几个参照系来识别。
日本政府拿出巨额投资,聘用了几十名学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于20世纪70年代把《本草纲目》全文译成日文,冠名《国译本草纲目》出版。然而,罗希文以一己之力,借用几名打字员和资料员,把《本草纲目》译成英文,全书600万字。同时与《本草纲目》的原著者李时珍用30年时间著述这一皇皇巨著相比,罗希文似乎也是高效者,仅用了10年时间就译完了这一巨著,并由外文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不过,如果算上前期准备工作的20多年,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与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时间相当。
翻译《本草纲目》首先要有动机。罗希文的动机显然来自于对中医的认同和尊崇,后者又与他自己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还需要专业条件,概括而言,需要英文、古汉语和中医根底。罗希文大学本科学的是英文,1968年从北京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毕业。其后,由于热爱中医,拜伤寒大家陈慎吾为师,广读中医药学典籍,构筑了中医专业功底。罗希文在1979年至1982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专业期间又精研古汉语,并在那时就尝试翻译了中医的经典之一《伤寒论》。
无论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及其他中医古典文献是否抱有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目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心愿,但是,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搭起一道桥梁,让外国人学习和理解中医,甚而接纳并认同中医。
罗希文翻译《本草纲目》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的,现在很难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当《本草纲目》这样的中医药学经典首先突破语言障碍介绍到西方后,对于外国人理解中医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了解中医是一回事,要认同和接纳中医,必须要遵循科学而非文化的原则,即能否在实践中检验中医药学的理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西方人会欣然接纳中医,反之则难以接纳甚而排斥中医。
中医药仍是“自美其美”
中医药走向世界实际上要完成三部曲,一是理论介绍,如罗希文等人的工作;二是按现代实验科学的一致性标准,即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来阐明和解释;三是中医的效果,如大量移居国外华人对中医临床治病的推广和外国人对中医的使用。
从历史的经度和世界各国的纬度观察,中医药在第一步上做的工作较多,成果也可观,如罗希文的工作,但是,在后两步上,做的工作和研究并不多,成果也有限,因而中医被世界认可步履蹒跚,最多也只是局限在海外的华人圈内。所以,中医药在世界上还达不到“美美与共”的境界,顶多不过是“自美其美”,中国人坚信和使用的居多。根本的原因是,中医药的很多内容现在难以用实验科学来验证和重复。
尽管罗希文先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全身心地投入中医典籍的英译工作和致力于向海外传播,迄今已完成中医古籍医典四个阶段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的英译本,以及《金匮要略》《东医宝鉴》《医方类聚》《医心方》等多部中医经典著作的英译工作,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但是,如同早期的华人把中医介绍到世界一样,中医其实是被很多国家禁止和弃用的。对此,日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历史解读。
尽管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把《本草纲目》全文译成日文,冠名《国译本草纲目》出版,但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而且在更早的历史时期,日本人早就做出了选择和认同西医,抛弃中医的选择,这种选择也与日本的复兴步骤一致。
17世纪以前,日本以中国为师,深受儒学和佛学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在公元405年传入日本,之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也传入日本。然而,由于“兰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日本改变了学习的方向,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方向。1854年美国培里将军打开日本大门,迫使日本开放和接受西方文化与科技。但在此之前,也经过荷兰人和荷兰语把西方的一些学术传入日本,统称“兰学”。兰学传播最早的科学技术是西方医学,后来扩展到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为何日本人最终选择了在中医之后传入日本的西医呢?答案比较简单,这种医学和其他科学以及后来政治文化大转向的选择,其实得益于现代科学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说明了一切。
1771年东京(当时称“江户”)的一个刑场处决犯人,日本兰学家杉田玄白等人感到这是一个观摩和了解人体结构的大好时机,便前往刑场,在处决犯人后观摩死刑犯的遗体并进行解剖研究。实体观察的结果让他们感到惊讶,犯人的人体构造与之前介绍到日本的汉医(中医)学说大相径庭,既没有发现经络,也没有发现气之类的物质。但是,他们又欣喜地发现,人体的解剖结构与从荷兰传入日本的德国人库鲁姆斯(JKulmus)编写的《解剖学图谱》一书的描绘丝毫不差。
两种科学和文化的比较让日本人感受到了空前的震撼,后来这些兰学研究人员决定把《解剖学图谱》翻译成日文,并取名为《解体新书》出版。也正是《解体新书》的翻译出版,使日本人通过实验科学的验证和比较看到了中医的缺陷,从而产生和加深了对中医的怀疑与批判,并促成了日本人抛弃中医,选择西医。这一事件也被视为日本医学革命的开端和现代实验科学在日本的兴起。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后来进而向日本的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从而揭开了日本国家和民族现代复兴和崛起的序幕。
中医走向世界的出路
日本兰学家杉田玄白等人翻译介绍德国人库鲁姆斯的《解剖学图谱》,也许与罗希文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并希望介绍到西方和世界的情况相似,但是,两者有程序上的不同。杉田玄白等人是通过现代实验科学验证了人体解剖学符合实际情况和具有正确性后,才决定翻译此书。而罗希文以及此前的中医药学著作翻译和介绍到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还需要他人通过科学的一致性标准来检验这些著作所描述的理论或假说,最后才能让人信服和接纳中医药。
然而,这后一步的工作十分艰巨、繁复和庞大,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用现代实验科学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来阐明和解释中医药。尽管罗希文首先选择的是把科学性较强的《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但并不意味着《本草纲目》中介绍的中药的机理得到阐明。《本草纲目》更接近于博物学,描述的只是许多药物的分类、外貌、采集、炮制、用法和可治疗的疾病,但是,对于为什么某种药能治某种病并没有机理上的阐明,也没有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的描述,更没有从现代生物化学、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对每种药物进行探索和验证。
这方面的工作则由现代的一些研究人员来完成。《本草纲目》里提到青蒿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只有经过药学家屠呦呦等人的动物实验才发现,青蒿抗疟疾的成分是青蒿素,而且沸点在60摄氏度下提取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能达到100%。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研究小组对青蒿素结构进行了测定和人工全合成,认定青蒿素是一个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今天,才有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抗疟药得到世界公认和走向世界。
尽管过去和现在有无数人像罗希文一样致力于把中医介绍到世界,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科研人员从事的第二步工作,中医无法也不可能走向世界。例如,即便澳大利亚立法正式认可中医,但其实是管理的成分大于认可的成分。而且,中医在澳洲还是属于补充医学,并未进入主流医学体系。中医注册条件比较苛刻、审批过程冗长复杂,并且对中医药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严格,中医师的雅思考试每科都必须达到6分,如果语言不过关,则需要在执业时聘请专业翻译。澳大利亚政府的这一举措,将使得近90%的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而且所有注册中医师必须严格遵循职业规定。这种看似认可中医的利好政策,其实是澳洲为中医药行业套上了“紧箍咒”。
中医药要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走向世界,必需纳入现代实验科学的体系,并以统一的科学标准来验证。罗希文等人介绍中医到世界只不过是走了第一步。如果没有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和更多步,中医将难免陷入“自美其美”的境地,甚至会遭到被日本人抛弃那样的结局,更不会获得西医那种被世界各国人人接受的“美美与共”的境界。
《内经》知要
·李中梓校注
内容提要
《内经知要》通行两卷,系明末医学家李中梓(1588~1655年) (字士材,号念莪)辑注。该书选辑《内经》的精要内容,归为八类,加注阐释。
上卷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五篇;下卷分经络、治则、病能三篇。
全书以道生统领,倡虚无神气、合于四时、与道合真,以阴阳涵盖体之脏腑腹背、病之寒热虚实,强调察五色以观五脏之有余不足、六腑之强弱、形体之盛衰,诊脉之上、下、来、去、至、止以知病之阴阳按脏腑攸分变化之象以审精气之相生相克,请经络之气行流转以明表里、虚实要求圆通运用论治之则,并对各种具体病态作了阐释。该书分类扼要、说理简明《内经 》 所涵中医理论要言得显,向为后世医家推崇,堪为研学《内经》的入门必读书。
本次校注以清乾隆甲申年南园扫叶庄刊本为底本,期能方便医学界人士及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参考、阅读。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西汉时期,中医就具备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中医学自身的完整性及其赖以存续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明确记载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每一类知识如医经、方剂、本草、针灸、养生等都是自成系统的其延续与发展也必须依赖特定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特殊的人文文化与生态环境正是构成中医学地域性特征的内在因素,这点突出体现在运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解释生命与疾病现象。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传统医学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传统疗法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医药文物与文献资料由于维护、保管不善,遭到损毁或流失同时,对传统医药知识随意滥用、过度开发、不当占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形势日益严峻。我国政府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全球化对本民族文化造成的冲击,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医古籍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载体。杨牧之先生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说:“古代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世古籍历经劫难而卓然不灭,必定是文献典籍所蕴含精神足以自传。我们不能将古精整理出版事业仅仅局限于一个文化产业的位置,要将它放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统一关系中去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要“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承传和振兴”因此,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立和展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内容,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出 版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中医要发展创新,增强其生命力,提高临床疗效是关键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就是继承前人宝贵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学中,经典之所以不朽是因其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证明经典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诊疗原则,已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和典范,也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必由门径,通过熟读经典可以启迪和拓宽治疗疾病的思路,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纵观古今,大凡著名的临床家,无不是在熟读古籍,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成为一代宗师的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识到此种危机与责任,我社于2008年始,组织全国中医权威专家与中医文献研究的权威机构推荐论证,按照“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原则组织整理了本套丛书。本套丛书包括《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70种)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30种)两个系列,共100个品种。其所选书目精当,涵盖了大量为历代医家推崇、尊为必读的经典著作,也包括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对临床具有很好指导价值的近代经典作品。
本次整理突出了以下特点:
①力求准确每种医籍均由专家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勘,为读者提供准确的原文
②服务于临床在书目选择上重点选取了历代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作品
③紧密围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选取和挖掘了很多记中医独特疗法的作品,尽量保持原文风貌,使读者能够读到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医籍。
期望本书能够真正起到构筑基础、指导临床的作用,并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广泛认同可供交流,便于查阅利用的中医经典文化。
本次整理历经数年,几经修改,然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开心农夫·天意
2021年10月
987年6月,甘肃张掖火车站的职工王永贺身揣兰州军区总医院和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诊断书来到山西省稷山县。诊断书上写着:胃体癌、胃底化腺癌、淋巴结转移腺癌。第二年6月,王永贺又回到确诊医院复查,结果医生和他自己都惊讶不已:食道、胃部未发现异常;未发现异常细胞。
难道稷山县这个小小的地方有神医不成?
一位患食道癌的河南妇女在给这位未曾见过面的医生的信中说:“我自从服用了您研制的中药20天后,打嗝、吞咽困难明显减轻,食量增高。现经医院检查,粘膜完整,病灶消失。我打心眼里感谢老中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位医生叫李金柱。从1984年以来,他用研制的“癌复康”等系列药物,先后接治了来自江苏、四川、上海、云南、辽宁、浙江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食道癌、胃癌、淋巴癌、乳腺癌、宫颈癌等患者968例,经县以上医疗单位确诊并有诊断书、治疗建议书、资料完整、有统计价值者778例,有效率达867%,治愈率达604%。
但李金柱并不是老中医,而不过是一个高考落榜的农家子弟。
落榜,也是一次新的选择
1979年夏,17岁的李金柱高中毕业后,充满信心地进入高考考场。但他落榜了。这一沉重的打击,使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李金柱一时觉得前途渺茫。
返乡之后,李金柱除了劳动之外,就是以读书消磨时光。五花八门的报刊和书,其中既有令人消沉的东西,也有催人振奋的精华,先是无目的浏览,渐渐地,他被一些自学成材的故事所感动。继而他又联想到本县头针疗法的发明者焦顺发原来只是个小学毕业的普通医生:骨髓炎专家杨文水起初也只是个乡村卫生员。他们都是靠刻苦自学获得了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奖,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人。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又鼓起了李金柱追求新生活的风帆。
李金柱的一位亲戚是位老中医,常向他谈论医道,使李金柱从小就了解不少药品和医学术语,甚至能背“十八反”“十九畏”歌。返乡后的第二年,村干部见他勤奋好学,喜欢医学,便把他安排到村卫生所,这真是求之不得的啊!于是李金柱把握住了这一人生的机遇,选择了从医之路。
认准了路,步步不回头
李金柱一心扑在了学医上。乡村老中医把视如家宝、珍藏多年的《验方集锦》、《特效验方》等9本古医书籍及搜集的民间土方馈赠给了他。他像饿慌了的孩子,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夏天的夜晚,别人海阔天空地闲,打扑克,他却将电灯拉到屋外,不顾蚊虫叮咬,专心地读书学习。冬天,他用棉被裹住双腿,搓着冻麻木的手深钻细研,继续攻读。连春节过年时,他也忘了要去长辈处拜年,一个人钻到卫生所去读书,气得媳妇一顿大哭。李金柱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偷偷地到县里献了血,用补助的钱买回书籍和订阅了刊物。
同时,李金柱四处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医古籍。他听说县城一位大娘藏有当年老伴谢世后留下的医书,李金柱便登门拜访。不料,头一回他吃了个闭门羹。他没有灰心。第二次,大娘说:“书是有些,可惜烧的烧,丢的丢,一本也没留下。”李金柱仍不死心,一连几次登门求书,大娘的心终于被这倔后生磨软了,说:“书可以让你看,但不能拿走。”说完取出一个布包,一层层地揭开,颤巍巍地递给他。手捧《医宗金鉴》,他恨不能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录音机,眼睛变为照相机。从上午一直看到傍晚,记下几十页笔记,他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娘家。几次三番,李金柱渴求知识的一片诚心感动了这位大娘,索性把书送给了李金柱。
在卫生所的日子里,李金柱耳闻目睹了许多肿瘤患者的呻吟和痛苦,眼睁睁地看着病人走向绝望,却束手无策。做为一个医生,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李金柱不甘心这样,尽管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乡村医生,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相信祖国医学中有着丰富的未被开采的宝藏。他决定向癌症进攻。
成功,属于勇敢的探索者
癌症是世界一大难治之症。我国每年有60万人被癌症夺去生命。攻克癌症,是一条复杂艰苦的道路,李金柱深知只有热情是无法征服癌病魔的,他需要更多的知识武装。李金柱除了自学医书外,1982年春,他来到太原、西安等肿瘤科研单位,向专家求教。他自费到晋南医学专科学校深造,毕业实习时,他选择到一家肿瘤医院进行实践学习。在观察对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中,他深感用化疗、电疗、手术对癌症有抑制功能,但他同时认为,根据中医药学典籍中关于肿瘤的有关论述,癌症是由于人体气血凝滞、湿聚痰结、邪毒蕴热、阳虚阴盛,导致症癫职聚、毒瘤内生。治病要治本。于是,他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他认为在治疗上应以理气化痰、攻坚破结、消热解毒、滋阴生津为主,辅以健脾燥湿、益气壮阳之药,增强抗御能力,恢复机体功能。经过一年多的潜心钻研,1984年初,李金柱配制出了以“凤仙草”为主的中药汤剂。
效果如何?李金柱首先给狗、猫灌服,做了动物实验;接着,他壮着胆子,冒生命危险亲口尝服。药服下了,他只觉头昏目眩,呕吐不止,竟不醒人事,吓得妻子手足无措。醒来后,李金柱立即重新调整了配方和用药比例,一次次的实验,证实确无副作用之后,才开始应用于临床。
最先接受治疗的是西安碑林区的一位食道癌患者。他饮食困难,奄奄一息。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金柱。李金柱对他进行了精心的治疗,几个疗程后,患者竟能慢慢吃流食了。这对李金柱是个极大的鼓舞。从此,李金柱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
李金柱在自己的四亩责任田中,没种庄稼,也没种能赚大钱的经济作物,而是种满了不值钱的凤仙草。李金柱的工作取得了成绩,1984年8月,李金柱来到县城,办起了“稷山县肿瘤研究所”,他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他与科研人员一起攻克一个个难关,归纳出“软坚透骨,消肿散结”的治疗原则,在总结中医古方、民间验方和国内外治疗肿瘤经验的基础上,于1985年冬研制出用50余味中草药配制的“康福治癌丸”。之后,又研制出“冬凌抗癌丸”、“癌复康”等5种新型系列药物和“消瘤膏”和“祛瘤胶囊”。临床应用中,依病情辨证灵活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87年12月,李金柱研制的“康福治癌丸”系列药物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被批准制剂生产。有关专家肯定了“康福丸”在国内临床应用效果方面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
李金柱成功了。但成功的标志并非是他研制出了“康福丸”等药品,也不是有多少人被他解除或减轻了病痛,而是李金柱成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下决心为之奋斗。1989年5月,李金柱被省、地有关部门授予“自学成才先进工作者”称号。李金柱的事业在扩大发展,经过了酸、甜、苦、辣的尝试,经受了失败的艰难,李金柱终于从黄土高坡上站起来了。这个农家子弟的经历,也许可以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成才的路,就在你的脚下。
本文2023-08-06 21:35: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