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地区竹纸制造工艺精湛,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哪一地区竹纸制造工艺精湛,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第1张

乐山市夹江县。  

夹江位于四川乐山,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

夹江纸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誉为“国之二宝”。2006年,夹江竹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夹江县适合造纸的原因

四川省夹江县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县境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为2006年8月12日的387℃,极端最低气温为﹣42℃。年平均日照时数11563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079天,年平均降水量1357毫米。

夹江中部青衣江流域为河漫滩地和谷地,青衣江在千佛岩处最窄,上游有木城大坝,下游有云甘大坝;东部为丘陵和台地。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构成山地、平坝、台丘分明的地貌轮廓,适宜夹江书画纸制作材料竹子、蓑草的生长。

竹纸制作技艺在四川省的夹江县。

竹纸制作技艺是四川省夹江县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和72道工序,生产流程与明代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工序完全相合,生产工艺极其复杂。

夹江竹纸的工艺特征较为明显,原料是以嫩竹为主,所生产出来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受到众多的赞誉。

夹江竹纸的制作技艺较为繁琐,其中包括浸泡脱青、垂竹麻、酱竹麻、煮竹麻、洗料子、二次蒸煮、泼料子、抠料子、搫料打堆、石臼捣料、淘洗、漂白、打浆、抄纸、刷纸等众多工序。

四川省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历史起源及发展:

夹江县的竹料手工造纸起源于唐代中期,根据记载,唐天宝18年,唐明皇在入川时所带的大批工匠将两晋时期已经成熟的竹纸制作技术带到了川中。到了宋代时期,四川的竹纸生产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夹江所产的竹纸更是广泛应用于印刷行业。

明清时期,夹江县的造纸技术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在清代以后,夹江县手工纸产量进一步增加。据统计,截止到1939年,夹江县所产的手工纸共有三个系列,50多个品种。到了民国34年,达到了鼎盛时期,年产量可以达到8000余吨。

抗战胜利之后,夹江手工纸需求锐减,再加上机制纸业的冲击,夹江手工纸业生产陷入了低谷。在新中国成立后,夹江纸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到1985年,其产量又进一步恢复到了3000余吨。至今为止,夹江县手工书画纸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品种。

第1个步骤是“斩竹漂塘”。造纸的工匠上山砍竹后,把竹子泡在水塘中,将截断的竹子在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时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材软化。

制纸的第2个步骤是将软化的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桶中蒸煮8天,这样,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就去除了。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经过反复的蒸煮、漂洗,竹子的纤维逐渐被分解了。

古代造纸的第3个步骤是:取出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捣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倒入纸槽里面。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泾纸膜。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泾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泾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这样,纸就基本造成了。

焙干纸张的夹巷是两道土砖砌成的砖墙,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然后以轻细的铜镊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

原料主要来源为制作竹器所剩之废竹料。第一阶段先将原料加以分类较粗之原料,需经机器加工搅碎,再经卤水浸泡,若为细原料,则可直接浸泡卤水。

浸泡卤水的目的在于破坏竹料的组织,使其软化以利后续加工。浸泡时间依其原料之粗细需要七至十二天不等,与古法相比速度较快,但是会有废水污染问题。

过水池的目的再于将竹料的纤维打散,为了使纤维能均匀散开,此阶段必须加入食用废油搅拌,此举是为了避免纤维结块。

标题:第四步:捞纤维

在此阶段中将竹料纤维由水池中捞起,再经由滚筒将纤维压紧密,并把大部分的淡水份压干。

第五步:烘干

利用输送带把已成形的纸材送入烘干机中烘干。烘干机中持续压实的动作,避免纸材起皱。

第六步:整纸

在整纸阶段中,经由烘干机出口的滚筒作用,可以调整纸材的曲度使其平整以利于后续之印刷作业。

四川乐山竹纸制造工艺最好。

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

竹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杭州市富阳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

2006年5月20日,竹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71。2008年4月竹纸制作技艺被区政府列入黄岩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5月列入黄岩市政府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主要流派

1、夹江竹纸

夹江的竹纸制作技艺,在清代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制作出的竹纸除了被定为,供宫廷使用而外,还在科场考试中被大量使用。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高质量和高产量,是夹江竹纸立足于中国纸业重要地位的关键所在。

2、富阳竹纸

浙江富阳素有“土纸之乡”的称号,其竹纸制造技艺始于南宋,世代相传,已有一千多年。富春竹纸主要产于富春江南岸山区及青云、龙羊、新登等地。

3、黄岩竹纸

黄岩的手工造纸在唐代就负有盛名。至清末民国以来,黄岩的竹纸生产,大多转为生产“千张”(或称福寿纸,是焚化给亡人的冥纸,取“福寿”意为生者吉利)。在黄岩,“千张”产地有屿头、宁溪、富山、上郑等乡镇。

乐山市夹江县竹纸制造工艺精湛,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位于四川乐山,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

夹江县地处峨眉山东北麓,为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峨眉山中山区的过渡地带,县境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岭属峨眉山余脉;中部青衣江流域为河漫滩地和谷地,青衣江在千佛岩处最窄,上游有木城大坝,下游有云甘大坝;东部为丘陵和台地。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构成山地、平坝、台丘分明的地貌轮廓。夹江县最高点为歇马乡斗笠口,海拔1451米(1997年县界勘界图),最低点为甘江镇青衣江出境处,海拔380米。

夹江县山、丘、坝各约占三分之一。西部的低中山面积3494万亩,占夹江县面积的3112%;中部、东部的台地和丘陵面积3733万亩,占夹江县面积的3325%;木城大坝、云甘大坝和金牛河大坝面积3295万亩,占夹江县面积的2935%;另有自然水域面积704万亩,占夹江县面积的628%。

蜀纸之乡是指乐山市夹江县。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坐落青衣江岸,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古法造纸技艺前史的当地。这儿出产的夹江书画纸被张大千赞为“国之二宝”,与安徽宣纸齐名。夹江竹纸前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夹江手艺纸就因其品种多、品质优、产值高而名扬海内外。夹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清康熙年间,夹江竹纸被御点为“贡纸”,在乾隆年间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

夹江县旅游景点推荐:

1、磁佛寺

磁佛寺即古拔云山庵,叫作界牌镇。明朝洪武年间,拔云山庵的慧光老和尚募化集资,在江西景德镇烧制。佛像通高247米,色泽光润,形态庄严,佛座千叶莲花,身缀千佛莲衣,是根据梵刚经“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这句话的意思塑造的。

2、千佛岩

夹江于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而夹江千佛岩景区正是位于夹江县城西3公里“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地方。

3、夹江万佛寺

万佛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古刹。万佛寺与华阳二江寺、华阳通济桥、道教万缘宫、古蜀古城墙并称老华阳古迹。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

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等特色,这种以嫩竹为原料的手工纸有着其它纸张不可替代的品质,洁白绵密,浸润保墨的特点,油嫩肌细,文人墨客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因此夹江书画纸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风格的上等纸张。用嫩竹造纸,从砍竹子到生产出纸,传统工艺需要七十多道工序,现代造纸是采用

快速蒸煮法,生产过程简化。传统手工纸的优点是保存期比较长,纸张存放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越高。比如,一般的纸张100元一刀,如果能放上十年就可以卖500元一刀,如果能保存20年,就值800到1000元。夹江纸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它的造纸作坊近三千个,年产各种纸二千余种,闻名于国内外。2006年5月,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