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标点符号是谁发明的呀?
标点符号
16世纪时,小马努蒂乌斯提出了一套正规的标点符号系统。主要符号源于希腊语法家们所用的小点,但常常改变其含义。希腊文中的问号(;)变成了英语中的分号。
我国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文章读起来很吃力,甚至被人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音逗)。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音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12种标点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按叙述部分在句中的位置,常用的有3种类型
1在引用语之前——他回头对我说:“我等一会儿再来。”
2 在引用语的中间——“这有什么为难的!”夏杰头也不抬地说道,“到明天就什么事
也没有了。”
3 在引用语之后——“唉!又没希望了!”他垂头丧气地自言自语。
(特别要注意“说”、“道”等表示说的词语后的标点!上面三类分别用的是冒号、逗号、句号。)
古籍标点不该与现代汉语标点一致。古代使用标点符号很多,其中包括之前已经出现过的圆点号、勾识号、黑方号、横线号、二短横号,和新产生的顿号、逗号、句号、括号、三角号、斜线号、扁方框号、尖角号、竖长点号、节字号、马字号、儿字号、网纹号。其中有些标点符号的作用已经被确认,比如圆点号用于分章、勾识号用于句读、黑方号用于篇首或句读、二短横号用于重文和合文,黑三角号作为章首和句读。同样有一些标点符号仅存在于一些简牍中,对其使用尚且存在争议。其中顿号、逗号、句号、括号这些标点符号一直到现代仍然被广泛使用着。但其作用与现在有些不同,比如当时的括号起到的是删除的作用。现代的符号是很简洁的,古籍标点已经存在,且与现代表点不一样。
一、在句子中起起停顿作用的符号叫“点号”,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等。
1、顿号
顿号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是句子中最小的停顿。常用于罗列几种性质相似或相近的几种事物。
例如:花园的花都开了,有大红的、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美丽极了。
但是并列性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表达陈述对象“怎么样”或者“干什么”时,不能用顿号,而要用逗号。
例如:小红的字写得端正,美观。
2、逗号和句号
逗句是最常用的停顿符号,常常用于一句话没有说完时的一般性停顿,是一句话中较小的停顿。而句号则用于一句话意思表达完整了后的停顿。
例如: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杏花。青蛙从冬眠中醒来,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此句有两句话组成,前一句话说的是春天的植物变化,第二句说的是动物变化,所以两句说的意思不一样,因此头一句话意思表达完整用句号,而前后两个完整的句子的前后两部分共同表达一个意思,所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
二、分清句子的语气,正确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同样是一句话说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是语气不同,标点符号也不同。
1、陈述语气
指语气平和,多用于对人、事、物的陈述,基本不带任何感情,此时句尾用“句号”,表达陈述语气。
例如:我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2、疑问语气
句子里表现的意思是疑问,此时句尾用“句号”,表达疑问语气。
例如:你吃饭了吗?
3、感叹语气
当句子表示强烈的“喜、怒、哀、乐、惊”情感,且有时句子中间有“真”“多么”,句尾有语气词“啊”“呀”“啦”等表加强语气的词时,句尾要用“感叹号”,表达感叹语气。
例如:这里的风景真美啊!
扩展资料:
初中语文中标点符号的经典用法
1、冒号的提示范围
一般说来,冒号用在句子内部,它的提示范围到一个句子完了为止。但是,它的提示范围有时也可以超出一个句子,管到几个句子,甚至是几个段落或成篇的文字。如人们写信时在开头收信人的称呼后用的冒号,又如讲话稿一般在开头写“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等。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会议纪要、工作计划、演说词等中。
2、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混合使用时,使用引号的方式
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的话,也就是把别人的话或现成的语句照原样录下来。为了跟作者本人的话区别开来,直接引语要加引号。间接引语是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仍是作者本人的话语,所以不必用引号。当我们引用别人的话,一半是直接引用,一半是间接引用的时候,仍是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号,间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号。
例如:他指出,科学是没有地区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以及形成这种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
因为佛教在中原的流行,画上句号则表示佛教地位的下降。
在中国古代,许多人信神信佛,包括敦煌历代的统治者。莫高窟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大寺院,在隋唐佛教鼎盛时期曾经聚集了上千的修行者和信众。
由于皇家没有直接开凿石窟, 所以敦煌石窟在正史中记载很少,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也很不完整,致使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充满神秘色彩,给后人留下无数的传奇和无数的谜。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信仰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信仰影响着文化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辉煌的石窟艺术展现给人的真实,是那些开窟者和供养人从心底流露出的对神佛的无限崇敬,是真正佛性的体现,及由此而产生的有着深邃内涵的信仰文化。由此,佛像和佛像画才成为莫高窟永恒的主题。
敦煌的塑匠把佛、菩萨、护法神的神态刻划得如此逼真,每一个细节又是如此绝妙,感染力极强。这种描绘生命真实的表现手法,绝非凭空想像。而简练精致、线条流畅的壁画,敦煌画工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也令人惊异。
本文2023-08-06 21:36: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