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骨碎补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海州骨碎补的别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生境分布 7 化学成份 8 性味 9 归经 10 功能主治 11 海州骨碎补的用法用量 12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海州骨碎补 2 用到中药海州骨碎补的方剂 3 用到中药海州骨碎补的中成药 1 拼音
hǎi zhōu gǔ suì bǔ
2 拼音名Hǎi Zhōu Gǔ Suì Bǔ
3 海州骨碎补的别名毛姜、铜丝草、石灵芝、申姜
4 来源药材基源:为骨碎补科植物骨碎补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采收和储藏:多在48月挖取,洗净,除去附叶,鲜用或晒干,或再用火燎去毛茸。
5 原形态植株高约20cm,根茎长而横生,密生蓬松的阔披针形鳞片,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叶远生;叶柄基部有鳞片;叶片五角形,长、宽各约814cm,三回羽状细裂;基部1对羽片最大,三角形;一回小羽片互生,基部下侧1片特大,卵状长圆形,向上渐缩小;末回裂片长圆形,单一;叶脉单一或分叉,每齿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盅形,成熟时孢子囊突出口外,覆盖裂片顶部仅露出外侧的长钝齿。
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200700m的山地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台湾等地。
7 化学成份根茎含骨碎补甙(davallioside)A、B,外消旋圣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甙(eriodictyol7OβDglucuronide),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甙(caffe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甙(pcoumar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海州骨碎补甙(marioside),左旋表儿茶精3OβD吡喃阿洛糖甙(epicatechin3OβDallopyranoside),左旋表儿茶精5OβD吡喃葡萄糖甙(epicatechin5OβDglucopyranoside),5,7二羟基色酮7OβD葡萄糖醛酸甙甲酯(5,7dihydroxychromone7OβDglucuronide methyl ester),香草酸4OβD吡喃葡萄糖甙(vanill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龙胆酸5OβD(6O香草酰基)吡喃葡萄糖甙[5OβD(6Ovanilloylglucopyranosyl)gentisic acid],香草酸4OβD(6O香草酰基)吡喃葡萄糖甙[4OβD(6Ovanilloylglucopyranosyl )vanillic acid],1萘酚βD吡喃葡萄糖甙(1naphtholβDglucopyranoside),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B2、B5,骨碎补素(davallin),表儿茶精(4β→8)表儿茶精(4β→6)表儿茶精[epicatechin(4β→8)epicatechin(4β→6)epicatechin],表儿茶精(4β→6)表儿茶精(4β→8)表儿茶精(4β→6)表儿茶精(epicatechin(4β→6)epicatechin(4β→8)epicatechin(4β→6) epicatechin〕,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L色氨酸(Ltryptophan),咖啡酸(caffeic acid),骨碎补内酯(davallialactone),13(18)新何帕烯(neohop13(18)ene〕,21何帕烯(hop21ene),17(21)何帕烯[hop17(21)ene〕,何帕醇(hydroxyhopane),环鸦片甾烯醇乙酸酯(cyclolaudenyl acetate),环巴拉甾醇乙酸酯(cyclobalanylacetate),16何帕烯(hop16ene)及22(29)异何帕烯(isohop22(29)ene]。 叶含9(11)羊齿烯(fern9(11)ene〕,7,9(11)羊齿二烯[fern7,9 (11)diene〕,7羊齿烯(fern7ene),22(29)何帕烯[hop22(29)ene],何帕醇及东北贯众醇(dryocrassol)。
8 性味苦;温
9 归经肾经
10 功能主治行血活络;祛风止痛;补肾坚骨。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肾虚牙痛;腰痛;久泻
11 海州骨碎补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12 摘录《中华本草》
古籍中的海州骨碎补 《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骨碎补
海州骨碎补舒州骨碎补味苦,气温。无毒。阴湿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四草部下品之中]草之草生江南今淮浙陜西夔路州郡及岭南虔吉亦有之〔道地〕海州舒州戎州秦州时〔生〕春生苗〔采〕无时取根收
《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轻重损伤按穴治法净,不可惹头发在内,掺药红玉膏收之,煎药原方加骨碎补。百会穴(在天关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陷中。)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轻重损伤按穴治法净,不可惹头发在内,掺药红玉膏收之。煎药原方加骨碎补。百会穴∶在天关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陷中,乃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跌扑伤损]内服方药醋炒,孕妇不用)木香川乌(火煨,孕妇不用)藿香骨碎补木贼官桂羌活独活(以上各一两)熟地黄(盐水炒)
更多古籍中的海州骨碎补用到中药海州骨碎补的方剂 骨碎补散
拼音:gǔsuìbǔsǎn《圣惠》卷六十九:骨碎补散:处方:骨碎补1两,当归3分(锉,微炒),白蒺
填齿散《洞天奥旨》卷十:方名:填齿散组成:人参1钱,骨碎补1钱,三七末1钱,同川蒺藜2钱,乳香1钱,鼠脊
百和汤音:bǎihétāng处方:生地、当归、白及、骨碎补、鹿茸、续断、首乌、炙草。功能主治:跌扑损伤。
定痛乳香散金皮2两,半两铜钱5个(无,自然铜火炼醋浸),骨碎补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金伤病证,并折
补骨丸拼音:bǔgǔwán处方:川萆薢骨碎补补骨脂各15克牛膝威灵仙草乌头各3克制法:上研为末,醋糊为丸
更多用到中药海州骨碎补的方剂用到中药海州骨碎补的中成药 骨碎补丸
拼音:gǔsuìbǔwán英文:《局方》卷一之骨碎补丸:处方:荆芥穗1两,白附子(炮)1两,牛膝(
接骨续筋片:WS3B222696处方:蜥蜴500g骨碎补(炒)333g穿山龙167g制法:以上三味,取
伤湿丸WS3B173894处方:蔓九节500g骨碎补400g黄毛耳草250g制法:以上三味,取黄毛
蛤蚧在补丸)38g续断(盐制)63g杜仲63g黄精63g骨碎补(炒)63g制法:以上十八味,取山药、狗脊、骨
祛风湿膏宋靖康年间(1126--1127)官至太常少卿,兵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使河北军前通问使。建元三年公拜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总兵,守平江。是年十月郭仲威来降,诏加公同知枢密院事,仍守平江。建炎四年二月,金兵游骑至平江,公奔太湖,知府汤东野弃城而遁,乌珠人入城纵火焚掠,死者五十万人,得脱者十之一二。望属力抵和金派,因此事大书周望有罚,五月罢衡州居住,六月再贬昭化军节度副使,连州安置。'上为侍御史沈与求之论。累及宗族熊公兄弟八人四散各地。周望有四子:周进、周通、周达、周道兄弟四人,前三人因父坐贬削籍而害殁,惟周道躲隐婆党邱家幸免于难。后人有洗紫阳书院左手望公坟棺(巳山亥向),观铁索拘挛。又载:由于当时望公力抵黄潜善和金,党派斗争,奸臣当权,处罚明轻暗重。
建炎元年五月戊午(1127),遣太常少卿周望使河北军前通问二帝。
建炎三年元月己丑,趣大金通问使李邺、周望、宋彦通、吴德休等往军前。
四月癸亥,以给事中周望为江、浙制置使。丁卯,帝发杭州,留郑瑴卫皇太后,以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及刘光世追讨傅、正彦。
五月己亥,苗傅裨将江池杀苗翊,降于周望。傅走建阳县,土豪詹标执之以献。
七月戊寅,己丑,以资政殿大学士王綯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周望同签书枢密院事。
九月壬子,金人陷单州、兴仁府,遂陷南京,执守臣凌唐佐,降之。癸丑,以周望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总兵守平江。
十月癸未,帝至杭州,复如浙东。庚寅,渡浙江。郭仲威诣周望降,望以仲威为本司统制。
十一月庚午,(帝)复还越州。以周望同知枢密院事,仍兼两浙宣抚使守平江,殿前都指挥使郭仲荀为副使守越州,右军都统制张俊为浙东制置使从行。
建炎四年二月乙未,金兵游骑至平江,望奔太湖,知府汤东野弃城而遁,戊戌,金人入平江,纵兵焚掠。死者五十万人,得脱者十之一二。
五月甲子,周望罢,寻分司、衡州居住。
六月癸酉,再贬周望昭化军节度副使、连州安置。
————————《宋史,高宗本纪》
建炎三年,杜充以建康降,金人夺马家渡。御营统制王<王燮>、王<王民>素不相能,至是,拥溃兵砦城外索斗。光亲至营,谕以先国家后私雠之义,皆感悟解去。时奔将、散卒至者,光悉厚赀给遗。有水军叛于繁昌,逼宣境,即遣兵援击,出贼不意,遂宵遁。进右文殿修撰。光奏:“金人虽深入江、浙,然违天时地利,臣已移文刘光世领大兵赴州,并力攻讨。乞速委宣抚使周望,约日水陆并进。”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李光》
四年正旦,忽西风起,金人乘之,果复攻明州。俊与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大当。金人奔北,死于江者无数,夜拔砦去,屯余姚,且请济师于兀术。后七日,敌再至,俊引兵趋入台州,明州居民去者十七八。
未几,江浙群盗蜂起,授俊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制置使,以所部招收群盗,命后军统制陈思恭隶之,且令两浙宣抚使周望以兵属俊,刘光世、韩世忠之外,诸将皆受节度。六月,改御前五军为神武军,俊即本军为神武右军都统制,除检校少保、定江昭庆军节度使。十月,浙西群盗悉平,改江南招讨使。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张俊》
台州最早的道教神话传说当推天台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云:轩辕皇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孙绰曾在其《天台山赋》中对天台山作了十分动人的描写:“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在天台山,除轩辕皇帝外,还有彭宗治赤城,伯夷、叔齐和王子乔治桐柏等传说。彭宗,字法先,彭城人。年二十岁时师事杜冲真人,得授丹经五千文,守一之道。“能三昼夜通为一息,或投水底竟日方出,或瞑目僵卧辄年不动,尘委其上积如纸。又能一气诵五千文,通为二遍。气禁蛇虎,亦能禁凶人,使手足不觉自拘或使幽灵击之。年一百五十岁,常如二十年少。周历王丙申太上遣仙官下迎为太清真人,治赤城宫”(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君之子。据史籍记载,兄弟俩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朝,在武王灭商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按《众真记》,伯夷、叔齐死后为九天仆射,掌治天台桐柏山。王子乔在天台山“主金庭治桐柏”(清张联元《天台山志》)。据《列仙传》云:“王子乔名晋,为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遇道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修炼二十年,后在缑氏山巅,乘鹤仙去,受书为桐柏真人”。又据唐天台山著名道士杜光庭之《仙传拾遗》:“天台僧陈惠虚曾游山过石桥,遂及宫阙,其门额曰会真府,左曰金庭,右曰桐柏,三门鼎峙,皆有金楼玉窗,高百丈。其右内之西,又一高楼,题曰右弼宫,见一叟,号弦老,言此神仙所都,周围百六十里,上真王君主之。列仙三千人,仙王、力士、天童、玉女各万人,为小都会之所。太上一年三降此宫,校定天下学道之人功行品第。王君者,周灵王之子也”。天台山其它的神话传说在一些古籍中还有记载,如《赤城事实》:“晋柏硕因驰猎深入(天台赤城山),见其中有名花异草,香气不凡”。唐天台山著名道士徐灵府对天台赤城玉京洞更有一番描述。他说:“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国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望秩焉”(唐徐灵府《天台山小录》)。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也有“王母及上元夫人、紫阳左仙公、太极仙公、清虚王君及携华存(魏夫人)同去东南行,俱诣天台山洞宫玉宇之下”之说。另外,天台山还有控鹤仙人、李奉仙、王思真、张皓、阴长生、夏馥、班孟、魏夫人等得道成仙的传说。
天台山神话传说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材料,是南朝宋刘义庆在《幽明录》中所记载的一篇文字:“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以上的这段文字,即是著名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刘阮天台山遇仙》传说。这个传说,它的起讫时间从汉明帝永平五年(62)至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中间相隔了321年。显然,这是神说传说中的一个“超时间经过传说”。
台州道教神话传说其次为临海的(今属椒江)和括苍山。《太平御览》卷四十引《郡国志》云:“台州(临
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有“禹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和“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括苍山,又名真隐山、天鼻山或苍山。括苍之“括”原作“栝”,以“山多栝木,郁郁葱葱”之故。《寰宇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围三百里”。《混元实录》载仙人李八百“登括苍、至天台、入委羽,遍历十大洞天二百余年”。李八百,名脱,蜀人,初居筠阳的五龙岗修长生之道,历夏、商、周三世,年八百岁。又动则行八百里,时人号称李八百。周穆王时归四川之金堂山合九华丹,丹成后遍游三山五岳。曾长期栖止于台州境内诸山。后于四川三学山上升,号紫阳真君,封妙应真人。又《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明万历《仙居县志》亦谓王方平:“三国时游括苍,过经(王之弟子蔡经)家谓曰:‘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饵之。及卒,举棺甚轻,启视无有。越四年,复返。姿益少,谓家人曰:‘七月七日王真人当来’。及期果至,驾五色云龙,旌节导从甚都。召经父兄见之,又邀麻姑至,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进肴膳,皆金盘玉,王以酒一斗勺水五升饮。经家人后尽室上升”。此外,黄岩的仙石山也有王方平的传说。按《临海记》云:“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王方平,名远,东海人。羽化后常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其弟子有蔡经,仙居人,亦得长生成仙,蔡经仙居故宅处即称蔡仙乡。 黄岩委羽山也是台州道教神话传说流传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李八百曾“入委羽”的传说外,较著者尚有如刘奉林、赵伯玄、西灵子都、司马季主、王探、鲍叔阳、周义山、刘讽、黄子阳等传说。刘奉林,周时人。学道于嵩山四百年,三合神丹为邪魔所败,乃入委羽山。《素仙子传》说他“能闭气三日不息,至千余年犹未升仙,但服黄连得不死”。号为“大有真人”。赵伯玄,不知何许人,从万始先生受书成道。《仙苑编珠》云其“于委羽山得升为上清左司君”。西灵子都,即太玄仙女,曾于委羽山修道。《洞仙传》曰:”从之者甚众,后白日升天“。司马季主,楚人。尝卜于长安东市,后携子女入委羽山。《广列仙传》载他师事西灵子都,“受金光藏景化形之道”。其有子女二人,男名法育、女曰济华,俱在委羽山得道。王探,字养伯,太原人。入委羽山修道,初遇西灵子都得“藏景化形之道”。复师司马季主,受“神化无方之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以汉武帝元朔六年戊午正月,西灵金母遣仙官下迎,授书为太极真人,理于大有宫”。鲍叔阳,广宁人。与司马季主同在委羽山,师西灵子都,后尸解。周义山,字委道,汝阴人。曾来委羽山,遇司马季主得其术。又于温岭方城绝顶缚茅趺坐,所种田号仙人田。后在天台桐柏山遇王子乔得道,号为“紫阳真人”。刘讽,字伟恩,颖州人。数至委羽山,从司马季主得服“日月精华之道”。黄子阳,后魏人。初学道博落山中,后入委羽山,问道于司马季主。《登真仙诀》说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能度世”。此外,在委羽山得道成仙的还有青童君、中元丈人、青谷先生、青庐子、段季正等。
台州的道教神话传说在其它的地方也还有显现。如临海的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还有临海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顾山,驾鹤上升”。茅盈,字叔申,陕西咸阳人,十八岁时弃家修道,行服食调神养生之法。《天台山方外志》说他在“哀帝元寿间(前2—前1),乘云驾龙至太霍赤城玉洞之府”。并说他“莅司命之任,出入太微,受事太极也”。临海巾子山上有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于山上炼丹,终于得道,后驾鹤飞升。另据《宝藏名山记》,徐来勒昔在赤明劫一百八身,为道士济生渡死,后白昼乘火上升。至东汉时,为太极法师,隐仙居括苍洞。
《异物志》是汉唐间一类专门记载周边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它产生于汉末,繁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开始衰变,宋以后消亡。
据笔者考察,见于史志著录和他书征引的《异物志》,共有二十二种之多。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后人辑本也只有有限的几种。在本文中,笔者对有线索可考的《异物志》做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文献研究关于这一领域的空白。
基本介绍 书名 :《异物志》 作者 :(东汉)杨孚 ISBN :753595071 类别 :自然科学 定价 :¥117元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01日 著作概述,主要内容,各地版本, 著作概述 《异物志》是汉唐间一类专门记载周边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它产生于汉末,繁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开始衰变,宋以后消亡。据笔者考察,见于史志著录和他书征引的《异物志》,共有二十二种之多。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后人辑本也只有有限的几种。在本文中,笔者对有线索可考的《异物志》做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文献研究关于这一领域的空白。 主要内容 《异物志》是汉唐时期一类特殊的典籍,主要记载当时周边地区及国家的物产风俗,内容涉及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社会生产、历史传说、风俗文化等许多方面。据笔者考证,从汉到唐,至少有二十二种以上以《异物志》命名的著作出现。《异物志》随着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及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扩大而产生,并随这一过程的加深而繁荣,也同样因此而衰变消亡。这类著作初现于汉末,繁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开始衰变,宋以后退出历史舞台。它的产生和消亡,与该时期中华文明圈的内外交融拓展密切相关,从一个角度反映着该时期人们的世界认识水平和思想状况。宋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类著作不再出现,原有各种也渐渐亡佚流散。一种历时久远、影响不小的文化现象就这样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以致后来的人对它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只是在历史地理学和小说史的研究中,偶尔才能看到一点它的踪迹。它的种类、它的存佚情况、它的内容、它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以及它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完整历史意义,从未得到过认真的对待。人们目前所能看到的,也仅有清人有限的几种辑本和今人的些许钩沉之作。 各地版本 杨孚《异物志》 东汉杨孚撰。一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已佚。杨孚,字孝元,或作孝先,广东南海人。汉末曾为议郎。所撰《异物志》为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异物志》。《水经注》引作杨氏《南裔异物志》。《艺文类聚》所引,或作杨孝元《交趾异物志》,或作《交州异物志》。其书主要记载交州一带(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的物产和民族风俗,如锦鸟、麡狼、鲛鱼、桔、稻、猩猩、孔雀,以及狼□(月+荒)之民等。《艺文类聚》卷83所引云:“狼□(月+荒)之民与汉人交关,常夜为市,以鼻齅金,知其好恶。”佚文以散文为主,间有四言韵语。如《水经注》卷37引杨氏《南裔异物志》:“髯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驳荦,其文锦章。食豕吞鹿,腴成养创。宾享嘉宴,是豆是觞。”《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后汉书注》、《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海录碎事》、《事类赋注》等书均有佚文。今有清曾钊辑本,收佚文近百条。曾氏认为,《异物志》一类典籍乃杨孚首创,故只有杨孚可专其名,群书所引,凡不称人名,只称《异物志》者,皆当为杨氏书文。[2]所以他将很多非杨孚《异物志》的佚文都收入书中,仅笔者考知,就有《南州异物志》、陈祈畅《异物志》、《郁林异物志》的佚文混杂其中。此外,也有漏收的现象,如《北堂书钞》中的数条佚文就未收入。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亦收此书佚文。 朱应《扶南异物志》 三国吴朱应撰。一卷。朱应,三国吴时为宣化从事,与中郎将康泰奉命“南宣国化” [3],出使了扶南、林邑及南洋诸国,回来后写了《扶南异物志》一书,叙述其经历,介绍了扶南、林邑、西南大沙洲(今南洋群岛)及天竺、大秦等国的物产与地理知识。一同出使的康泰也著有《吴时外国传》一书,介绍其所见所闻,亦佚。朱应之书未见各类书及史注引用。向达举《北堂书钞》卷132“帐”条所引:“应志云:斯调国王作白珠交给帐,遣遗天竺之佛神”,疑此为朱应书之佚文[4]。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举《通典边防门注》、《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宋膺《异物志》,疑宋膺即为朱应之讹。其说有很大影响,连姚振宗、向达也不能否定它。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笔者曾对宋膺《异物志》佚 过全面考查,宋书佚文今存六条,全记大宛、大秦、渠搜、月氏等西域各地物产,未涉海南诸国[5]。宋膺《异物志》与朱应《扶南异物志》实为两种不同的书,章氏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清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第二集《古海国遗书钞》中,辑有《扶南异物志》,所收数条皆宋膺佚文。 万震《南州异物志》 三国吴万震撰。一卷。万震,吴时曾为丹阳太守。向达说:“万震事迹不见吴书,只《隋书·经籍志》注其为吴丹阳太守,未言孙吴何时。今按孙吴黄武、黄初时屡耀兵海外,比之明代,约同成祖咏乐之时。又丹阳太守在黄武初为吕范,至嘉禾三年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自吕范至诸葛恪中间相隔十余年,未闻他人继范为丹阳太守。疑万震之为丹阳太守,即在吕范之后诸葛恪之前,正当海外征伐甚盛之际。震在丹阳,接近国都,见闻较近,故有《南州异物志》之作,以志殊方异物。虽以异物名书,所述多海南诸国方物风俗,无异一地理书也。” [6]万震所记,并不限于海南诸国,于西方大秦等国亦多有涉及。书中所记如乌浒、扶南、斯调、林阳、典逊、无论、师汉、扈利、察牢、类人等国的地理风俗物产,多为前代史书所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太平御览》卷790引《南州异物志》云:“姑奴去歌营可八千里,民人万余户,皆乘四辕车,驾二马或四马。四会所集也。舶船常有百余艘,市会万人,昼夜作市,船皆鸣鼓吹角,人民衣被中国。”现存佚文多为散文,也有一些四言韵文。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散文为正文,韵文则为赞语;另一种可能是韵文为正文,散文则是中间的夹注。如《太平御览》卷788引“类人”条正文为韵文,中间以散文夹注。《艺文类聚》卷84宝玉部贝类引《南州异物志》云:“交趾北南海中有大文贝,质白而文紫,天姿自然,不假雕琢磨莹而光色焕灿。”《太平御览》卷807珍宝部贝类亦引《南州异物志》,云:“乃有大贝,奇姿难俦(注:大贝,文贝也,交趾以南海中皆有之)。素质紫饰,文若罗珠。不磨不莹,彩辉光浮。思雕莫加,欲琢靡逾。在昔姬伯,用免其拘。”散文与韵文所记内容一致,描述971比喻也都类似,只是文体不同。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异物志》中也有不少。大约同一时代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当时通行的记述方式。今存的《南州异物志》佚文,多见于《齐民要术》、《初学记》、《北堂书钞》、《史记正义》、《一切经音义》、《法苑珠林》、《太平御览》、《事类赋注》等书。清陈运溶辑出佚文六十余条。刘纬毅书亦收。 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 三国吴沈莹撰。一卷。《隋志》等皆作《临海水土异物志》,《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作《临海异物志》。《后汉书注》引有沈莹《临海异物志》,又引《临海水土志》,疑二者为一书。沈莹,三国吴亦为丹阳太守,晋军破吴时为晋将王浑所斩[7]。沈莹为丹阳太守的时间较万震要晚。从《临海水土异物志》现存的佚文看,书中所记多为南部沿海地区物产风俗,像鱼类、鸟类、树木等动植物。《太平御览》卷939鳞介部引《临海异物志》云:“牛鱼,形如犊子,毛色青黄,好眠卧。人临上,及觉,声如大牛,闻一里。”又云:“鹿鱼,长二尺余,头上有角,腹下有脚如人足。”《艺文类聚》卷92鸟部引《临海异物志》:“□(氵+鸡)鶒,水鸟,毛有五色,食短狐。其在溪中,无毒气。”《齐民要术》、《初学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后汉书注》、《太平御览》、《事类赋注》、《海录碎事》等书引有佚文。又,《御览》卷946虫部引沈莹《临海异物志》云:“晋安南吴屿山吴公千万积聚,或云,长丈余者以作脯,味似大虾。”按晋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置,治所在今福建福州;晋安县,三国吴置东安县,晋改为晋安,治所在今福建泉州附近。所以,吴并未有晋安之名,而沈莹也未入晋,其文中不应有“晋安”一词出现,有可能为后人抄写时改动。今有辑本四种:明陶宗仪所辑,收在《说郛》中;清王仁俊所辑,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民国杨恩所辑,收在《台州丛书后集》中;刘纬毅书亦收。 薛莹《荆扬已南异物志》 三国吴薛莹撰。史志未载,卷目不详。薛莹,薛综之子,三国吴为选曹尚书,光禄勋,入晋后拜散骑常侍。其事见《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薛综曾官合浦、交趾等地太守,薛莹随父常居岭南,对南方各地的物产风俗都相当熟悉,故有此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引作《荆扬巳物志》,引云:“(杨梅)其实外肉著核,熟时正赤,味甘酸。”《文选·吴都赋注》引《荆扬巴南异物志》云:“余甘如梅李,核有刺,初食之味苦,后口中更甜。高凉建安皆有之。”张澍在其所辑《凉州异物志》之《序》中说:“《一切经音义》引薛珝《异物志》,《隋志》作薛翊。”按薛珝,薛综长子,薛莹之兄,史书未载其有《异物志》之作[8]。亦未见《一切经音义》引其《异物志》,《隋书·经籍志》亦无。不知张氏何据。 谯周《异物志》 三国蜀谯周撰。不见史志著录,卷目不详。已佚。谯周,字允南,魏晋之际的著名学者。三国蜀为光禄大夫;入晋,拜骑都尉。著述甚丰,据《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云:“凡所著述,撰写《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之属百余篇。”这些著作,包括《异物志》在内,已全部散佚。其所撰《异物志》,《史记集解》引作《巴蜀异物志》,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集解》引晋灼语:“《巴蜀异物志》谓头上巾为昌絮。”此《巴蜀异物志》即当是谯周《异物志》。《文选·蜀都赋注》引谯周《异物志》云:“涪陵多大龟,其甲可以卜,其缘中又似瑇瑁,俗名曰灵。”又引云:“滇池在建宁界,有大泽水周二百余里,水乍深广乍浅浃,似如倒池,故名滇池。” 续咸《异物志》 晋续咸撰。十卷。已佚。续咸,上党人,好学,师事京兆杜预。永嘉中为东安太守。后仕刘琨,任从事中郎。又事石勒,为理曹参军。《晋书·续咸传》:“著《远游志》、《异物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行于世。”根据其传所述生平来看,续咸一生都在北方活动,先仕西晋,西晋亡后仕刘琨,又仕石勒,未到南方去过。所著《异物志》,似当以记载北方物产为主。其书十卷,是诸种《异物志》中卷数最多的一种,但史志未载,亦未见引用。 宋膺《异物志》 宋膺撰。不见史志著录,卷目无考。已佚。宋膺,事迹不详。其《异物志》所存数条佚文分见《史记正义》、《通典注》、《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书,皆记月氏、大宛、大秦、渠搜等国异物。如《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产于土中,候其俗萌,筑墙绕之,恐为兽所食。其脐与地连,割绝则死,击物惊之,乃惊鸣,脐遂绝,则逐水草为群。”《太平御览》卷793引云:“大头痛小头痛山,皆在渠搜之东,疏勒之西,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惟冬方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也。冬乃枯歇,可行也。”根据佚文中的地名国名判断,其书大约成于汉晋之际。其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西交流日盛,有关西方的种种异物风俗也随众多的商贾使节传入中原。宋膺书中所记,像“地生羊”、“头痛山”、“大秦金”、“月氏羊”等,在唐以前典籍中都很独特,未见他书有相同记载。从这些佚文来看,宋膺有可能亲历西域。清人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疑宋膺为朱应之讹,张澍疑《凉州异物志》即宋膺所撰[9],皆不确。笔者经过考证比较,已证实宋膺《异物志》非《凉州异物志》[10],亦非朱应之讹。张澍辑《凉州异物志》末附有宋膺书佚文。 《凉州异物志》 作者无考。一卷。已佚。《水经注》引作《凉土异物志》。佚文见《水经注》、《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续博物志》等书。从佚文看,所记内容并不仅限于凉州,也涉及到凉州以外的广大地区,如大秦、高昌、罗刹、丁零等。大约成书于汉晋之际。今存佚文多为四言韵语,如《太平御览》卷865引:“盐山二岳,三色为质。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从意,镂之写物(注:赤与黑皆小,惟白大,或如箧箱,从人所为形也)。作兽辟恶,佩之为吉(注:或治为鸟兽以佩之)。是曰戎盐,可以疗疾(注:四方皆用白者作散,以除头风。以其出胡国,故言戎盐也)。”也有散文,如《太平寰宇记》卷153引:“县泉水,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水,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以获济。”今有张澍辑本,收在《二酉堂丛书》中。 陈祈畅《异物志》 陈祈畅撰。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已佚。陈祈畅,事迹无考。从其书引用情况看,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人。最早引用此书的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只题《异物志》,未标作者,如卷10引《异物志》:“益智类薏苡,实长寸许,如枳梖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此文《太平御览》卷972果部引作陈祈畅《异物志》。现存佚文多记益智、余甘、三廉、甘薯等南方物产。佚文既有散文,也有四言韵语,如《太平御览》卷972果部所引:“子之树,枝叶四布(注:枝叶满苏如车盖也)。名同种异,味实甜酢(注:与作纸谷同名,而实大异也)。果而无核,里面如素。析酒止酲,更为遗酪。”佚文主要见于《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书。 曹叔雅《庐陵异物志》 曹叔雅撰。不见史志著录,卷目无考。已佚。曹叔雅,事迹无考。从其书引用情况看,当为唐以前人[11] 。《初学记》引作曹叔《异物志》,《太平寰宇记》引作叔雅《庐陵异物志》,《太平御览》作曹叔雅《异物志》。佚文多记庐陵一带物产。如《太平御览》卷52引:“豫章有石黄白色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加其上,炊足以熟。冷则灌之。雷焕以问张华,华曰:然石也。”《初学记》卷8、《太平寰宇记》卷109引:“庐陵大山之间,有山都,似人,裸身,见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口+丛)相唤,常在幽昧中,似魑魅鬼物。”佚文见《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书。 《南方异物志》 作者不详,卷目无考。已佚。根据佚文引用情况看,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引用此书的是《齐民要术》。佚文多记甘蕉、棘竹、鹦鹉等南方物产,如《齐民要术》卷10引《南方异物志》云:“棘竹有刺,长七八尺,大如罋。”又如《初学记》卷30引《南方异物志》云:“鹦鹉有三种,青大如乌臼,一种白大如鸱,一种五色。大于青者,交州巴南尽有之,及五色,出杜薄州。凡鸟四指,三向前,一向后,此鸟两指向后。”《齐民要术》、《初学记》、《一切经音义》、《太平御览》等书均有引文。按此书与唐房千里《南方异物志》同名,但它早于房氏之书,应注意分别。 孙畅《异物志》 孙畅撰。史志未载,卷目不详。孙畅,事迹无考。其书佚文仅存一条,即《初学记》卷30所引:“鹦鹉,其毛色或苍绿,或紫赤,喙如鸮而目深。行如鸠雀而能效人言,故足见殊贵。”鹦鹉以南方为多,据此知孙畅《异物志》所记有南方物产。 《南中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亦不见史志著录。已佚。《一切经音义》卷16引有一条佚文:“豫樟生七年方知。若作船,必与龙斗。”按南中,古代泛指川黔滇一带,也指岭南。豫樟生于南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张守节《正义》:“按,温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别。” 《南中八郡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史志亦未着录。已佚。《太平御览》卷924引有一条佚文:“翠大于燕,腹背纯赤。民捕食之,不知贵其毛羽也。”《后汉书注》、《太平御览》又引有《南中八郡志》,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引《南中八郡志》云:“貊大如驴,状颇似熊,多力,食铁,所触无不拉。”又引云:“邛河纵广岸二十里,深百余丈。多大鱼,长一二丈,头特大,遥视如戴铁釜状。”所记亦皆南方物产。古人引书,常常省称,此《南中八郡志》很有可能是《南中八郡异物志》的省称。 《郁林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史志亦未着录。已佚。现存佚文两条。《太平御览》卷900引:“周留,牛,毛青大腹,锐头青尾,状似大猪。”《初学记》卷29引作《异物志》,牛作水牛,其余相同。亦未标作者姓名。《事类赋注》卷22引:“周留者何,其实水牛。苍毛豕身,角若担矛。卫护其犊,与虎为仇。”两条佚文同记一物,但文体却一韵一散,与前述《南州异物志》的情况相仿。 《广州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史志未见著录,已佚。《太平御览》卷938鳞介部有佚文一条:“鳄鱼长者二丈余,有四足,喙长七尺,齿甚利。虎及鹿渡水,鳄击之,皆断喙去齿,旬日更生。” 郭氏《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史志未见著录。已佚。《太平广记》卷210引有一条佚文:“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郡人,高才过人,性聪,明天象,善书。累拜侍中,出为河间王相,年六十二。昔建州满城县山有兽名骇神,豕身人首,状貌丑恶,百鬼恶之。好出水边石上。平子往写之,兽入水中不出。或云,此兽畏写之,故不出。遂去纸笔,兽果出。平子拱手不动,潜以足指画之。今号巴兽潭。”此条所记在内容上与前面各种《异物志》已有不同,不是如实记述物产风俗,而是记述有关人物的奇闻佚事;记述的态度也有了变化。这是《异物志》逐渐由地理博物杂记向志怪小说转变的一个标志。 沈如筠《异物志》 唐沈如筠撰。《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子部小说类着录,作三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卷。已佚。沈如筠,初唐句容(今属江西)人,曾为横阳主簿。有诗名。据其《寄天台司马道士》诗,知为玄宗时人。其书入子部小说类,可推知其所记当是异事异闻,与早期《异物志》专记物产风俗不同。佚文未见引用。程毅中《古小说简目》说《太平广记》中引有沈书佚文,或作《异物志》。然查《广记》,并无沈书佚文,《太平广记》共引《异物志》文六条,这些佚文或为《南州异物志》文,或为宋膺《异物志》,或记大历时事,皆非沈氏之文。另,《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云《海录碎事》所引《异物志》为沈氏书文,经查,《海录碎事》共引《异物志》四条,卷22下引“桔官”条与卷15引“狼民金”条,《初学记》引作杨孚《异物志》;卷22上“木客鸟”条、“山都”条皆记庐陵事,似当作曹叔雅《异物志》文;同卷引作《异物志》的“牛鱼”条,实出《博物志》卷三。如此,则《海录碎事》并无沈如筠《异物志》文。 孟琯《岭南异物志》 唐孟琯撰。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崇文总目》入子部小说类。已佚。孟,唐郴州人,元和进士。《太平御览》引有《岭南异物志》文十数条,未著作者姓名,当是孟氏书文。《太平广记》亦引作《异物志》。佚文所记,皆虾、蟹、梅等南方物产。多夸饰之词,类于小说。如《太平广记》卷977菜茹部引:“南土无霜雪,生物不复凋枯。种茄子十年不死。生子攀缘摘之。树高至二丈。”卷980又引:“唐孟尝于岭表买芥菜,置壁下忘食,数日,皆生四足,有首尾,能行走,大如螗蜋,但腰身细长。”《事类赋注》卷29引:“南方大鱼,声为雷,气为风,涎沫为雾。”《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事类赋注》等书存有佚文。[11] 房千里《南方异物志》唐房千里撰。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崇文总目》史部地理类着录。已佚。房千里,河南人,大和进士,曾为端州别驾、高州刺史。按《太平御览》引有《南方异物志》佚文数条,皆记鹦鹉、玳瑁等物,与《初学记》、《一切经音义》所引相同。房千里为大和进士,其文不当载《初学记》和《一切经音义》等书,则《太平御览》所引,当为前述无名氏《南方异物志》佚文,而非房氏佚文。《本草纲目》卷34转引掌禹锡《嘉补注本草》引《南方异物志》“薰陆”条,其文与《太平御览》卷982引《南州异物志》文略同,亦非《南方异物志》文。从史志著录来看,《南方异物志》出入史、子两部,说明它的内容兼具地理杂记与小说的特点,既可看作地理杂记,又可看作小说,起码不是严肃的地理杂记,大约与孟琯《岭南异物志》相类。房氏佚文目前尚未见到。 《岭表异物志》 作者不详。一卷。《宋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已佚。就其着录情况看,成书于宋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能排除为唐人所作的可能。从书名来看,内容当以记载岭南物产风俗为主。其书佚文尚未发现。 以上是对汉唐间已佚二十二种《异物志》的大概情况所作的一些初步考述,各书作者、成书年代、卷目、着录情况、主要内容、体例,以及佚文引录情况基本如上。由于材料零碎不全,在先381后顺序的编排上,只能依据作者年代及引用、着录的时间推断,大略按时代先后排列。倘有不当,敬请指正。 关于《异物志》类著作的历史文化及文献意义,笔者另有专文论及,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注: [1]清人张澍、曾钊、陈运溶等曾辑个别《异物志》佚文。今人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收录了十二种《异物志》佚文,是迄今辑录《异物志》佚文最多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2]曾钊辑、杨孚:《异物志》之《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3]事见《南史·夷貊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 [4] [6]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古地理书叙录》。三联书店,1987年。 [5] [10] 拙文《〈凉州异物志〉佚文考辨》。《西北师大学报》1993,(4)。 [7] [8] 沈莹、薛翊事见《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及裴注。中华书局,1963年。 [9] 张澍辑:《凉州异物志序》。《二酉堂丛书》清道光元年刊。 [1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参考文献中列有《庐陵异物志》,云:“佚名,宋。”误以《庐陵异物志》为宋人所作。科学出版社,1975年。
出自中华古籍 → 《神童诗》
下面有原诗,倒数第四行。
春水满泗洋,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作者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他写的《神童诗》,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
汪珠出身于县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他的“神童”称呼,始于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勤县县令带领全县举人、秀才去孔庙参拜孔子圣像。在三跪九叩之后,县令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用木炭写有这样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下边落款题有九龄童汪洙的名字。
县令环视大殿,不光殿宇破败不堪,孔子和颜回圣像也都缺额少肩,实在有损尊严,自觉羞渐。但转而一想,九岁孩童怎能写出这样诗来?怕是有人假冒孩童之名,故意讽刺于我?想到这里,便吩咐差役:“速去打听,这汪洙是何等样人,叫他前来见我。”
汪殊的父亲叫汪元吉,就在县里当小吏。因家境清贫,汪殊就帮家里牧鹅,利用晚上和牧鹅空隙读书写字。初春的一天,汪洙赶着一群白鹅到野外去放牧,他见孔庙前青草茂盛,便让鹅吃草,自个在大树下读起书来。不料,忽地一阵寒风过后,大雨从天而降,便赶紧收起书本,把鹅赶进孔庙避雨。
汪洙一进庙门,只见殿底破败,蛛网百结,圣像破碎,鸟粪遍地。心想,父亲常说,朝廷里的文官武将,仅是孔夫子的学生,如今他们一个个做官享福,可老夫子却坐在这样的破庙里,谁也不肯拿点银子出来修理一番。他越想越生气,见殿角烧剩的木炭,便抬起在墙上题了这首诗,不料被县令发现了。
县令查问汪洙,汪元吉正好站在一旁,便赶紧跪下道:“这汪沫乃是卑职逆子,冒犯了大人,待我把他唤来,听凭老爷教训!”
汪元吉心急火燎的赶回家里,一见汪洙便说:“你闯下大祸了!闯下大祸了!还不快跟我去见老爷!”
汪洙不解地问:“孩儿整天读书、牧鹅,安分守己,从来不做不肖之事,祸事从何说起?”
“还说从何说起?你东涂西抹,还在孔庙里题了一首什么诗,今天被老爷发现,要我唤你去教训哩。”
“这有啥祸事哩。孩儿写的不都是实情吗?我这就跟爹爹去见他。”
汪洙跟父亲到了孔庙,见过县令。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的?”
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正是,还请老爷指教?”
“你为何要写这样的诗?”
汪洙说:“只要老爷看看这庙,还能不知写这诗的用意吗?”
县令见他对答如流,心中暗喜,但仍有怀疑。便说:“这样说来,这诗果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县令见汪洙穿着短小的衣衫,便嘲笑道:“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听出县令还不相信诗是他写的,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当着众人之面,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县令一听,果有才华,大喜道:“好诗,果是神童!将来定成大器! 有赏!有赏!
人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宁波一带流传开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土,授 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训诂》,历官至现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
汪洙编纂的《神童诗》是以五言顺口溜形式流传于世,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为免湮没,兹录于下:
神 童 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民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寨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铁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自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问世后,于百年来寒山寺的钟声不绝于历代文人学士的篇章诗文。相传寺因著名诗僧寒山曾来此住持而得名,因而寒山子的名字亦不胫而走。至今苏州寒山寺内还保存有寒山和他的朋友拾得的石刻象呢。 寒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创作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下面就现存的资料作一介绍。 寒山大约生活在七世纪末至八世纪末,其事迹最早见于宋代初期编纂的《太平广纪》卷五十五引《仙传拾遗》(此书已佚),但极其简略,只说「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 ” 而现在流传的《寒山子诗集》前那篇相传是唐初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的序(实际系后人伪托),则把寒山子描绘成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人物。闾序说他「 ”状如贫子,形貌枯悴”,「 ”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吃的是寺庙里的「 ”残余菜滓”,经常「 ”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是「 ”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着火”的烧火打杂僧人,地位当是很低下的。 序作者曾「 ”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有关寒山子事迹,但寒山子并不理会,并「 ”连声喝胤”,最后「 ”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没办法,闾丘胤「 ”乃令僧道翘等,寻其往日行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寒山子的友僧)于土地堂壁上书言偈,并纂集成卷”。 寒山子隐居出家前的情况,据明代白珽说,「 ”唐之士人,尝应举不利,不群于俗”(《湛渊静语》),即年轻时亦曾想获取功名利禄,想有一番作为。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较多反映,如说「 ”去家一万里,提剑击匈奴”。为此,他「 ”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一为书剑客》),「 ”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寻思少年日》),要求自己「 ”努力莫端坐「 ”。 当他读了「 ”满卷才子书”后,认为自己已是「 ”手笔太纵横。身才极瓖玮「 ”(《手笔太纵横》),具有「 ”才艺百般能”的本事,与他人相比,自是「 ”三端自孤立,六艺越诸君。神气卓然异,精彩起众群”(《世有聪明士》)。 正当他「 ”文武各自备,托身为得所”,要「 ”梦去游金阙”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忽然「 ”根遭陵谷变,叶被风霜改”(《有树先林生》),使自己落到「 ”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少小带经锄》)的地步,不仅政治上遭到同辈的责难,家庭也被拆散了,不得已而隐沦寒岩,过着「 ”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长伴白云闲”的隐士生活。最后竟沦为国清寺的着火僧人。 他真算得是一个「 ”不得志而逃于禅者”(王宗沐序)。出家入释后,他仅过着「 ”一瓶一钵”的云水生涯,常常是「 ”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 ”累日空思饭,终冬不识襦”,「 ”寒到烧软火,饥来煮菜吃”,住的则是「 ”左倒复右倾”的「 ”百年屋”,最后在困厄中「 ”骨肉消散尽,魂魄几凋零”,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寒山诗植根于下层劳苦人民的土壤,又是在深山野庙里长成,自然带有它特有的野气。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历史的转折点,此后便是藩镇割据,战乱频仍,国势日衰,各种矛盾复杂混乱,人民饱受动乱之苦,这些在寒山诗中都有反映。 他的诗讥讽时态,毫不容情。如《常闻汉武帝》诗说:「 ”常闻汉武帝,爱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借咏史以讽刺最高统治者追慕神仙,以求长生不死的荒唐。在《我见百十狗》中,他说:「 ”我见百十狗,个个毛鬇鬡。卧者渠自卧。行者渠自行。投之一块骨,相与啀喍争。良面为骨少,狗多分不平。”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经常演出狗咬狗的丑剧。在阶级社会里,贫富不均,为富不仁,贪得无厌,在青黄不接时,富人虽已是「 ”仓米巳赫赤”,仍然「 ”不贷人斗升”,过着「 ”吃鱼犹未止,食肉更无厌”的生活。 他讽刺道: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心贪觅荣华,经营图富贵。心未片时歇,奔突如烟气。家眷实团圆,一呼百诺至。不过七十年,冰消瓦解置。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水浸泥弹丸,方知无意智。 他的诗也劝善戒恶,富於哲理。在《我见瞒人汉》中说: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我见被人瞒,一似园中韭。日日被刀伤,无生还自有。 他对那种「 ”护即敝成好,毁即是成非”的社会丑态深恶痛绝,要求人们做到「 ”心真出语直,真心无背面”,「 ”未能端似箭,且莫曲如钩”,「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程德全在《寒山子诗集跋》中指出,唐王朝「 ”传未数纪,遂螗沸云扰,天下乱作,故寒山子凛霜冰之履,抱杞人之忧,托迹方外,伴狂徽世,自放于山巅水涯间”。虽然如此,疾苦亦不能忘怀。 在《出身既扰扰》中他说: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舍流俗,所以相追访。昨吊徐五死,今送刘三葬。终日不得闲,为此心凄怆。 战乱中,尸骨遍野,大地几乎成了坟场!「 ”我行经古坟,泪尽嗟存没。冢破压黄肠,棺穿露白骨”。(《我行经古坟》) 贫苦人民则是「 ”新谷尚未熟,旧谷今已无,就贷一斗许,门外立踟蹰。”(《新谷尚未熟》)真是「 ”月尽愁难尽,年新愁更新”(闻道愁难遣》) 寒山诗属白话诗,虽明白如话,但「 ”俚语俱趣,拙语俱巧”(沈德潜《古诗源·例言》),耐人寻味。 有的则表现清幽冷淡,如《茅栋野人居》诗说: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 寒山诗中还有比喻生动的句子,如「 ”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 ”似聚沙一处,成团也大难”;「 ”黄连揾蒜酱,计是苦辛”等等。 对仗工整的诗句,如「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无风萝自动,不雾竹长昏”;「 ”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等等。 叠字连用更是寒山诗的一大特点,如《杳杳寒山道》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碛碛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有时则情景交融,都如「 ”信手拈弄”,「 ”机趣横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如《相唤采芙蓉》诗: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游戏不觉暮,屡见狂风起。浪捧鸳鸯儿,波摇㶉鶒子。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 总之,寒山诗以「 ”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程德全跋),「 ”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王宗沐序),在唐代已广为流传。 他自己说「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虽经唐末大乱,世事更迭,到南宋刊刻时,仍存诗三百一十一首。目前国内所存寒山诗版本尚有十多种。元代已传入朝鲜、日本,并被译成日、英、法等国文字。 《义门读书志》载:「 ”寒山诗乐天多效之,荆公(王安石)集中有拟寒山诗十二首”,继而有南宋《慈受深和尚拟寒山诗一百四十八首》,而历代拟作则屡见文人学士集中,被称作「 ”寒山体”。 有的佛弟子对之还顶礼膜拜呢(程德全跋引甘尔翼语说:「 ”亟亟焚香盥手,讽咏寒山子,敬礼寒山子”)。应该说,诗僧寒山子及寒山的诗在文学史上,特别是在白话文学史上是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 声明 此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台州历代文化名人》一书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平台只提供文章参考交流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往期系列: 台州历代文化名人之一丨智顗与天台宗(朱封鳌) 台州历史文化名人之二丨台州文化教育的启蒙者郑虔(杨叔威) 莫道本土无文化,用心发掘鸣天下! 「 ”椒江文艺志愿者协会”招会员 -END- 文字:钟文 载自《台州历代文化名人》一书 : 整理:里长 里长整理 若要转载请找「 ”里长”授权 「 ”道台里20000+”爆文 一、万济池的真正来历 二、东山头有家神奇医院,五代行医,有留学博士,也有赤脚医生 三、日本飞机堕葭沚,大将命丧椒江 四、送大暑船出海全过程(视频) 五、「 ”里长”方言配音「 ”一江两岸宣传片” 六、里长栅浦游记 七、椒江的同学们,你还记得25前母校的模样吗?
本文2023-08-06 21:41: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