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历史档案馆
1中国档案馆
前身为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下又分设文献部。
中途几经改名,1980年4月明清档案部从故宫博物院独立出来,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为国家档案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 地址:北京故宫西华门内 电话:010-63099011 手续:查档者须持有效身份证件和介绍信,有明确的目的,在接待室办理查档手续后,即可查档。
开放阅览时间:每周一至周四,8:00至16:00;周五,8:00至15:00。 尚在整理、待整理、原件破损、案卷内件数无法清点的档案,不提供阅览。
2古代的档案室叫什么皇史宬 :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房建筑方面的一个最杰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份珍贵遗产。
时间:皇史宬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明代统治者为妥善收藏皇族的重要档案在皇城内仿照古代石室金匮而建造的专用库房。皇史宬座落在紫禁城东侧的宫殿群中,它不仅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而且更具有作为档案库房所要求的各种特点,整个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没有一点木材,墙壁厚而坚实,仅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殿内筑以四尺多高的石台,上面排列有铜皮鎏金,雕龙闪耀的大木柜,皇家的实录,圣训等重要档案尽收其中,意取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制。清代统治者也将皇史宬作为存放皇家重要档案的专用库房,新中国成立后,皇史宬成为我国专门保管、研究明清历史档案的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架阁库
1宋元时代储藏文牍案卷的机构。
2指主管架阁库的官员。宋朝的架阁库是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是由唐代甲库发展而来的。架阁库中的档案,通过架阁的形式保存,这样方便整理与查找利用,因此架阁库中的档案较以往明显增多。
后湖黄册库
地位:中国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
时间:建于明代初年,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明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黄册制度,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由布政司、府(州)、县各存1套;1套用**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万历三十年(1602),后湖册库达667间,收贮黄册153万余册,至明代末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该库初由户部侍郎代管,明都北迁后,由南京户科给事中一员和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一员专管。
库房管理制度严密,用人达百余名。明中叶以后,由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黄册制度日趋废弛,后湖黄册库也每况愈下。
灭亡:1644年明朝灭亡,后湖黄册库随之消失,库存黄册也损毁殆尽。明正德年间南京户科给事中赵维贤辑有《后湖志》一书,记述了该库事迹。
我国古代档案馆
我国最早的档案馆是周王朝建造的天府。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娄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负责管理的官员称守藏室史或柱下史。著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任此职。
天禄阁、石渠阁是汉朝的宫廷档馆,皆为刘邦的谋臣萧何为收藏入关后在咸阳缴获的秦王朝的律令、图籍和宫廷档案而主持建造的。这里既是存放档案的库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在此辩章学术,著《别录》、《七略》。辞赋家扬雄,也在天禄阁校书。汉宣帝曾召集当时的著名学者在石渠阁论定“五经”。
唐朝的甲库是我国档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档案库。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官吏的职务、履历、考评都有详细记载。并根据这些档案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这种人事档案称为“甲历”或“官甲”,“敕甲”收藏的地方叫甲库。
龙图阁是宋代建造的第一个皇家档案馆,分上下两层。上层藏宋太宗的御书、文集、轴卷等。下层藏图书、宝物,分史传阁、子书阁、文集阁、天文阁、瑞总阁六部分。馆内还设有专职人员。此后真宗又建天章阁,英宗建宝文阁、显谟阁,徽宗建徽猷阁。北宋建皇家档案馆五座。南宋诸帝沿袭北宋成法建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六座档案馆,专门收藏皇帝的诗、词、赋、序、记、碑、政事、手札等档案。
敦煌莫高窟石室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罕见的档案馆。收藏着公元五世纪到十世纪(六朝到宋初)用汉、藏、回鹘、龟滋、于阗、印度等中外多种文字书写的经卷、典籍、方志、信札、契约、户籍、账薄、变文、曲子词等几万件档案资料,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宗教、艺术、交通、外交、家庭、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料。
皇史宬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皇家档案馆,为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全部砖石结构(石室),内放152个鎏金雕龙,铜皮樟木箱(金匮),内藏诏册、实录、圣训等重要档案,是名符其实的石室金匮。
清朝除沿用皇史宬存放清宫实录、圣训、五牒外,又建方略馆存放军机处档案。军机处是雍正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密折制度和特务统治而设的政治枢纽机关,中央政权的一切政令均由此出。自雍正八年建立至宣统三年取消,历时180年,因此方略馆所藏档案涉及到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
3怎样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档案建议你去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以下服务项目:
1、档案咨询
提供明清档案查询、咨询业务。
2、档案缩微拍照
提供档案、专题史料缩微拍摄,并对缩微母片、多种拷贝片进行质量检测、评估服务。
3、文献复制
提供对档案及文献复印、还原、扫描和零散档案的拍摄服务;提供缩微胶片的冲洗及拷贝复制等服务;提供对档案折件、簿册、舆图、字画、印章等临摹复制服务。
4、修复装裱
提供对残破档案的修复服务;提供古旧字画(手卷、立轴、册页、镜片)修复装裱服务;提供对古籍、线装书的装订(毛装、线装、包背装、金镶玉)服务。
5、数字化加工
(1)扫描:文件扫描,缩微胶片扫描,正负底片扫描。
(2)打印:文件黑白,彩色打印及喷绘。
(3)视频采编:视频采集,编辑并可制作各种光盘。
(4)数据录入:各种类型的数据录入,修改以及数据库建立工作。
工作****:
地址:北京故宫西华门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邮编:100031
电话:63099011
传真:63096489
电子信箱:office@lsdag
一旦读书用书成为一种嗜好之后,总要收藏一些书。被收藏者,大多是因其内容为自己所钟爱之故,除此之外,在版本上亦大有讲究,值得我们收藏的书本大体有以下几种:
1、精印本
有些书,除廉价的普通版本外,另有若干册限定的精装本或特精本。这些书由于在油墨及印刷方面特别精致,开本较大,纸质较好,数量亦有限,便具有收藏价值。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朱维之翻译的《失乐园》,1984年首次印刷为46400册,内含精装本3400册,就较为高雅。1989年齐鲁版特精全本《新刻锈像批评金瓶梅》,就受到海内外行家的高度赞扬,因为它在全本《金瓶梅》的印刷史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当然,精装本中又有特精非卖品之书就更为珍贵了。如傅雷所译《夏洛外传》,1933年9月初版,其中非卖品精装本仅印了50册,为海内外藏书家所瞩目。
2、签名本
有些书本来就出于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签名留言于扉页之上,便更有意义,书价亦飞腾而上,甚至达数十倍之多,极为烫手。1992年4月杨绛女士的《洗澡》签名本,在杭州竟卖到78元。签名本中又有编号本。所谓编号本,是因其印量有限而按序编排,或赠人或出售。1991年4月巴金先生签名的《随想录》编号特装本,在上海竟卖到13000元,创下大陆40年来拍卖书的历史新纪录。
3、初版本
初版之书大都是由作者亲自监督印刷和校对的,历来被版本学家看重,并可以此查核出后来编辑者的疏忽。如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乱莠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9年5月10日初版;还有陈寅恪弟子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1947年商务版。夏罗德·布伦忒著的《孤女飘零记》伍光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9月初版,都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
4、未裁本
所谓未裁本是指书的边缘从不曾为装订者的工具裁剪过的书籍,亦称毛装本或毛边本。如:1931年5月15日上海联合书店初版的《青春散记》(作者邹枋),初版仅印了1500册,且从未有过初版毛边本的纪录,故较为罕见,是海内的珍本。
5、孤本
实际上五四以来有不少书亦成为孤本。1948年4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黄裳先生的《锦帆集外》一书,作者曾云:当时"又曾以宣纸印一本,装两册。盗掠之余,只存下半。是更有'孤本'资格矣。"
6、错本
有时,某部书因印刷或装订错误得以问世,被称为特殊版本。这正如集邮爱好者获得错票一样,物以稀为贵。如: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11月初版的《现代小品文选》,由赵景深先生编选,分上下两册。其下册即为错本。开卷处有一枚藏书印:"结屋三间藏万卷"。
7、藏书票本
所谓藏书票本,是指在版权页上贴有藏书票之书。而藏书票在我国的兴起,当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叶灵凤曾说:"丢开书籍本身,仅仅对于这东西的收集,已经和邮票一样,是茫无止境的事。"藏书票在海外的售价,已极为昂贵,据董桥云,EricGill为其妻雕画的一枚藏书票,80年代已标价90英镑!具体内容详见《藏书票》一文。
8、私印本
有些非正式出版的私印之本,由于作者日后成名或其本身的价值,亦值得收藏。例如,台湾诗人郑愁予1949年在湖南以青芦为笔名出版的石印处女诗集《草鞋与筏子》,就颇为珍贵。
9、古籍版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越久的图书越有收藏价值,民国时期,宋本书价被炒到五六十块银元一页。这在1942年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是有记载的。50年代初期,宋元本古籍的行情一度低落,明本书有过论斤售卖的时候。这种不正常的行情自然是社会变革时期的短暂一瞬。很快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到了50年代末,宋元本书几乎退出了公开的古旧图书市场。不过明代古籍还不鲜见。当时的售书目录标价表明,普通的明本,每册的价格仅在五元左右。这一价位当与那里的社会购买力相适应quot;文革"期间,社会藏书大量损毁,藏书活动陷入极度的萎缩,古籍已无行市。70年代后,古籍从内部售卖逐渐走向公开,乐于收藏者寥寥。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在生活富足之余,才恢复了鉴赏与收藏的雅兴。古籍的价格也如众星捧月,逐年攀升。如今人们如能在千元以下买到一部真正的明版书,已是十分幸运的了。
近年来,古籍善本在收藏品中,继学画、古玩等脱颖而出。撇开古籍善本的文献价值,就其鉴赏价值而言,一部品相上好的古籍善本,本身就是一件高雅艺术品。线装古籍那典雅的封皮设计,精巧的书脑、书脊和恰到好处的签条等,这些华夏独有的装帧形式令人倾心。打开书卷,清新隽永的字体还不时散溢出古墨遗香。
一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秋季拍卖专场,成交总价高达375万元,成交率76%。古籍善本拍卖,成交价如此之高,如今已不再令人咋舌。
10、文革版本
由于"文革"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文革图书印量之多,印刷之精美,堪称一绝,博得海内外收藏家的好评。如"红宝书"和"小人书"都已成为抢手的图书,有的每本标价数百元以上。现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收藏市场,"红宝书"交易十分红火,一本上等品相的初版《毛主席语录》交易价达350元,一本法文版的语录本价位高达480元,一些稀有版本(如少数民族版、盲文版等)更是价格不菲,含金量颇高,成为藏家投资的"热点"。
11、港台原版本
港台文史类的原版本由于印制精美而深受大陆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探亲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虽然有一些台湾版的图书流入大陆,其数量及种类仍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纯文学作品,在大陆仍是难寻,被行家以珍本相待。因为截至1992年底,台湾邮寄大陆的图书仍十分不畅,须转道香港才能抵达。台湾早期绝版的一些文史类图书更使大陆藏家闻而难睹其容。沙叶新有次过境香港,跑了几家旧书摊,才淘得余光中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年初版)而大喜过望。
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古装剧,里面的角色都穿着长袖长裙,虽然仙气飘飘十分养眼,但也觉得有些许疑惑,因为剧中的人物,不管什么季节都穿着长衣长袍,那么夏天他们觉得不热吗?
古代时候人们的思想和 社会 风气确实比较保守,就算夏天三十多度的高温,还是穿长袖,其实也不足为奇的。由于当时的 科技 不发达,没有消暑用品,那夏天他们是不是过得很煎熬,又是怎么度过的呢?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可能令我们咋舌。
在 历史 记载中,古人对季节的更替十分讲究,他们的衣服服饰也会根据季节不停变换。
夏季用轻薄料子做成的衣服,虽然是长袖,但凉快不少;冬季的时候则穿上厚实衣物,甚至会用棉花做成棉袄以及动物皮毛用来抵御寒冷。
《中国古代服饰大观》记载,石器时代的时候就有山顶洞人对服饰有初步认识,虽然那时候没有先进的缝制手法,但他们也知道冬天用兽皮保暖,夏天用遮体进行降温和遮羞,尤其夏天穿树叶服装真的能让身体免于暴晒的同时又让人凉爽。
1936年,中国考古队在杭州发现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缫丝技术,并且运用这个技术制成衣物。不得不说这个发现给我们了解古代制衣文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线索,往大了说让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有更深了解。
时间来到黄帝时代,蚕丝缫丝技术逐步成型。当时的黄帝的夫人为了推广这一项技术,开始广泛教学,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态度让百姓的生活都有了质的改变。
从这里开始,在炎炎的夏日,人们不再用树叶遮体,也不需要裹着厚衣服或者动物皮毛,可以选择凉爽轻薄的丝织品来遮盖身体,透气又轻盈,着实生活体验和生活品质好了不少。
正是因为蚕丝缫丝技术是皇帝夫人进行普及的,后世为了表达敬意所以尊称她为“先蚕圣母”。以她作为缫丝技术的发源推广的先河人物,到战国时期这项技术已经趋于完善。
唐朝时候,女性服饰的上衣由宽袖变窄袖,胸口和脖子大部分露出,长度也变短,下半身则搭长裙,再配一件长衫。显得整个人落落大方又简洁美观,十分清凉舒适。男装也是遵从这一原则,整个服饰是丰富艳丽的。
时间到了宋朝就发生明显变化,宋朝受“程朱理学”影响,风气保守不能够展示个人性格,所以着装也遵从这一原则,比较保守端庄。男性服饰取消腰带和扣子的设计,女性服饰由原来落落大方的低胸装改成护领衣带,完全不漏出任何皮肤,整体创意风格发生极大变化。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服饰在中国的发展中不仅由于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还和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在考古界我国曾出土过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瑰宝,叫素纱衣。它是一种真的做到薄如蝉翼的纱织衣物,它轻薄到可以毫不费力地塞进火柴盒。
这样轻薄的衣物,不仅仅是穿上舒适度高更因为夏天穿这样的衣服非常凉爽。想象一下古人穿着如此轻薄的衣服行走在夏日街头,皮肤不会被太阳晒伤也能在宽松轻薄的衣服里保持身体的凉爽。比我们现在穿的短裙恐怕还要舒服。
古籍记载,白居易的朋友要通州办公,白居易就在友人临走时送上素纱衣,方便朋友抵御通州夏日的炎热,可见在当时素纱衣是人们必备的单品。
但是素纱衣价格高昂,并不是人人都享受得起。普通老百姓夏日怎么避暑呢?他们会在夏季的时候穿上方便劳作的麻花短褂,然后露出两只手臂,让自己更凉爽,就跟我们现在常穿的短袖类似。而且这种服饰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很容易看到,当时十分普遍。不得不说古人在穿衣上面也是想尽办法让自己保持凉爽。
现代人穿衣搭配更讲究美感和个性,因为我们有太多方法让自己保暖或保持凉爽。而古人要顾及当时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智慧从织物着手,让自己清凉下来。
人类从最开始的“一叶遮体”慢慢发展到今天的丰富多彩,都是多少代人一起思考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服饰大观》
先说去除封皮污垢的方法。
假如封皮是塑料压膜的,只需用肥皂水清洗,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假如封面是纯纸面的,无论是灰尘、蝇屎还是一般的污迹,都可以用清水浸泡的方法去除。
假如封皮有笔迹等污迹,处理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铅笔痕迹:用橡皮擦。
2墨水痕迹:据说可在书页下垫一张吸水纸,用20%的双氧水溶液浸湿污斑,然后在书页上再放一张吸水纸,上边压以重物。等到墨水被双氧水溶解吸收,纸张干后,墨迹也就跟着消失。但这种方法我没用过。
3油笔(圆珠笔)痕迹:我只能用细砂纸反复摩擦。这种方法实在粗暴,可我没有别的好办法。
4油迹:据说,在油迹上放一张吸水纸,用熨斗轻轻熨烫几遍,油垢即可被吸入纸内,使书页平整干净。这种方法我也没用过。
假如封皮原有破损,又被书商或某人修补过,处理方法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胶布粘贴:很多人喜欢用透明胶布(带)粘补书页,但时间久了,胶布会起化学反应,严重腐蚀书页。因此,胶布粘补法最不可取,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狠狠心,把胶布撕掉了事,虽然这有可能损坏书页的完整,可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可用。
2糨糊或胶水粘补:糨糊或胶水对书页的损伤也很大,更会将前后几页书粘连在一起,不利于阅读。对此,可以采用清水浸泡的方法,去除书页中的糨糊或胶水,然后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小纸条重新粘补。
2004年9月3日,我曾买过一本封面与扉页被糨糊紧紧粘连的《阿凡提的故事》(张世杰编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初版,1979年4印),我将该书的封面与扉页泡在水里,再一点点地揭起,最后终于让完整的扉页展现在眼前。
这里提到的乳白胶,学名叫做“聚醋酸乙烯乳液”,呈乳白色,不透明,故名。在我看来,它的粘补效果最佳,而且也不会让书页起皱。
《中国书画装裱》(王栋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中介绍过一种修补书画的方法,在修补旧书时也可借鉴:“下水浸泡,放进有泻水孔的水池或水盆内,塞住泻水孔,将开水倒进水池浸烫,浸泡半日后,最上一层老尘即脱离画面,溶于水中,水呈黄赭色。然后拔出塞子,放出脏水,查看浸泡效果。……如果经过几次浸泡仍不能使积尘尽去,可在清水中加进少量漂白粉,漂去最后一层积尘。”
假如封皮有未曾处理过的破损,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裂口:假如裂口处露出明显的纸纤维,又不“缺肉”,将少量乳白胶涂抹于患处,抚平裂口,干后即可粘合(裂口两面最后垫上塑料薄膜,免得乳白胶粘在衬页或扉页上)。假如裂口“缺肉”,只能用涂抹乳白胶的小纸条粘补,最好使用与封皮纸质、颜色相同的纸条,这样看起来更加美观自然。《中国书画装裱》中说:“补救裂缝用签条法,即在裂缝处用宣纸在背纸后面糊上一条,上覆背纸夹在中间……”这种方法跟我采用的似乎差不多少。
2书脊开裂:假如仅仅是开裂,用乳白胶粘补即可;假如书脊破损严重或者已经不复存在,可以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纸条粘补,纸条的宽度要恰好覆盖过封皮一点,这样才能耐翻。
2破洞: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纸条粘补。《中国书画装裱》中曾这样说:“网纸法:在残洞处涂上糨糊,贴上一块宣纸,待干后用手撕去四圈边,由于残洞处已经贴牢,四边撕去后的形状正好和残洞一样,覆盖后将这层纸夹在中间。用这种方法补残,就叫‘网纸’。”
3
再说说书页的处理方法。
其实,上述的各种方法也适用于书页,但书页的破损有几点特殊之处。
1霉斑:封皮很少有霉斑,它一般都存在于书页上。《中国书画装裱》中介绍说:“在霉斑处涂上‘灰锰氧’,霉斑即变成紫色;然后再涂草酸,即可由紫转黄,轻霉即可尽去,重霉即可减轻。……唯有紫斑难去净,只能减轻。”在网上查,《劳动报》上有篇文章《各路藏品价值打折后的“消梅”攻略》,说“用高锰酸钾溶液3%,以棉签或者毛笔涂刷霉渍处,一二分钟后,再用5%的草酸溶液涂上,即可去掉霉斑。”
这些方法我都没试过,因为我对霉斑不太反感。2003年2月24日,买到一本《庾信诗赋选》(谭正壁等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初版),书页上有一些紫色的霉斑,看起来有如水墨画,漂亮极了,至今仍然留着它们,舍不得清洗掉。
2铁锈:有的旧书用铁钉装订,受潮后钉子容易生锈,据说用草酸或柠檬酸液可以擦去铁锈,然后用清水洗,用吸墨纸压好书页,晒干即可。但这种方法我没用过。
3裂口:一般情况下,用涂抹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小纸条直接粘补。假如裂口比较长,或者出现在正文上,却不能随便粘补,因为书页两面都有字,处理时必须慎重。但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用及窄的小纸条粘补,粘补时让纸条粘在每行的空隙处,这样就会影响正文的阅读了。不管怎样,我只用乳白胶粘补,绝不用糨糊、胶水或透明胶布,因为它们对书页的危害太大。
2004年8月1日,我曾经买到一本《古城秘密》下册([法]勒白朗著,周瘦鹃译,文艺书局康德五年十一月一日印刷),当时只修补了破损的封面。几天后,它不知怎么,从书架上落到地上,我却没有发现。我的猫觉得它是磨炼爪子的好工具,嚓嚓几下,撕裂了几页正文,我只好用小纸条来粘补,使用的就是上面说的那种方法。
4菜渍:总有人看书时喜欢大吃大嚼,嘴巴又闭不严实,或者原本有漏洞,把红烧狮子头、鸡蛋炒柿子之类的残骸洒到书页上。这怎么办?我无计可施,只能在心中咒骂那些馋鬼。
5潮迹:总有人喜欢把书往水里丢,以为这样就可以教会它游泳。据说,可用明矾溶液涂洗书页上的潮迹,但我没有试验过,因为我索性不买浸过水的旧书,除非毫无选择。
6虫洞:书上的虫洞,可以参考上面介绍过的“破洞”处理法修补。但我从未试验过,因为我喜欢虫洞。一次,朋友送我一本商务印书馆民国版《西画概要》(吴梦非著,百科小丛书),里面的虫洞缥缥缈缈,形态万千,巧夺天工,美不胜收,令我叹为观止。这样的精美的虫洞,我说什么也要保留下来。
7折角或缺角:很多人看书时喜欢对手动手动脚,拥有把每一页书看成毛边的本事。时间一久,很多书页上都会出现折角或缺角,不利于书的翻阅。我的处理方法是,用涂抹乳白胶的纸条粘补在书页的折角或缺角上,增加它的硬度或使其恢复原来的长度。对于有折角或缺角的封皮,也可用这种方法处理。
8图书馆印章或签名:很多旧书里都有图书馆印章或签名,有的可以用上述的化学方法去除,有的我实在无能为力,索性用剪刀剪掉,然后以白纸粘补,只图眼前清静。
4
有的旧书装订质量欠佳,尤其是铁钉书和胶粘书,开裂现象比较严重。我认为,唯一可行的处理方法就是小心地撕下旧书封皮,然后给书钻孔,用敲直的曲别针代替缝纫针,用细线装订。然后,用乳白胶粘补好封皮。以后,此书基本不会出现开裂现象,除非遇到非常非常严重的损伤。
再简单说说旧书的保养。《图书馆古籍编目》(中华书局1985年初版)中还介绍说,旧书应该防火、水、潮、虫、鼠、尘、强光、高温,书房窗户应装上毛玻璃或百叶窗。我却没有这些条件,只是让我的旧书随遇而安,因为我始终相信,在一般情况下,书的生命永远比人长久。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是2005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茅海建。
作者
茅海建主编
9787800604133
定价
4600000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
装帧
精装
这是一部反映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军事类专书。它涉及清代军事学的军制、军法、工程、教育、陆军、海军、骑兵、防务、供给、及满、蒙、汉各族军事人员履历清册等内容。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更注重清中晚期军事档案资料,兼顾清早期军事文献。它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赵芾简介,又有军事教科书作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系统的专项信息。如对清末接受东西洋军事教育,使用现代军事装备,均有较集中和全面的资料。又如清末海军计划、装备、涉及到当时清海军实力的资料,再如:清廷对内外的战史也另有资料备用等。对学者研究清军事史或更具体到单一专科题目也有资料可获取,故本书编成后,才显其庞大 (100册)。
本丛书另一特点为“实用”。它只收录历史史料,而不收清学者对军事论述的著作及军占、谋略、诸家兵法类等著述。大概有以下内容:一、清代兵制。二、清代军事防务。三、清代战史。四、清代军事后勤保障。五、清代军事教育。六、清代兵事奏稿等。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从现代研究视角出发,不仅收录有较高版本价值的资料赵芾简介,如《保障升平》、《雍正年抚标左营清册》、《光绪十年各省兵数册》、《兵法备遗》、《清咸同间军事史料》:又有彩绘本《奏定陆军制衣图说》、《北京南院武卫中军操演兵法阵图》展现了清军装备的精彩画面。该书所收各类历史文献,不仅有大量抄本、填写本、粘帖本外,也不乏稿本、彩绘本、及原本奏稿等,其抄写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国内图书馆界堪称绝无仅有。前贤曾言:“兵事为儒学之至精”,古今圣哲英雄,于兵事未稍疏忽。《清代兵要档案汇览》中的“兵法”、“兵案”等,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为国内外从事清史及军事研究者提供镜鉴。
册数 书名 撰者 版本
1
旗务集览 (清)佚名撰 清抄本
八旗表 (清)佚名撰 清抄本
八旗官员俸米表 (清)佚名撰 清抄末本
福州驻防志 (清)新柱等纂 乾隆间外郎王鉴甘士发刻本
2
钦定军卫道里表(一) (清)鄂尔泰等纂 清乾隆八年刻本
3
钦定军卫道里表(二) (清)鄂尔泰等纂 清乾隆八年刻本
4
钦定军需则例 (清)阿桂、和坤等纂 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鄂省满绿营汛州县驿传全图 (清)佚名绘撰 清刻本
5
奏销浙省各镇协营官兵马匹应支康熙五十四年分俸饷乾银米豆草束等项钱粮数目文册 (清)段志熙等编 清康熙五十四年原抄本
6
雍正十三年江南各营官兵马匹粮草折银支出清册 (清)赵国麟编 清乾隆二年抄本
7
乾隆九年浙江抚标左营官兵马匹粮草折乾银支出数目清册 (清)佚名编 清乾隆十年抄本
8
山东省抚、镇等标营嘉庆九年分实在官兵马匹俸薪饷乾米折等项支放过兵马钱粮数文册 (清)全保编 清嘉庆十年抄本
两江嘉庆十六年分督操两标各营马匹数目册 (清)百龄编 清嘉庆十七年稿本
安徽嘉庆十六年抚标左右两营马匹总数黄册 (清)钱楷编 清嘉庆十七年稿本
江苏嘉庆二十一年分苏州抚标左右两营并苏州营官兵马匹数目文册 (清)胡克家编 清嘉庆二十二年稿本
山东省嘉庆十一年官兵马匹钱粮数目之册 (清)杨志信编 清嘉庆十二年抄本
山东嘉庆十四年分官兵营员马匹等项数目文册 (清)吉纶编 清嘉庆十五年原抄本
山东省嘉庆二十四年分官兵马匹钱粮奏销清册 (清)钱臻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原抄本
嘉庆二十四年分漕标七营官兵马匹清册 (清)成宁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抄本
嘉庆二十四年分河标中右庙湾佃湖四营官兵马匹清册 (清)黎世序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抄本
武职廉俸章程 (清)佚名编 清抄本
行军纪事汇编 (清)佚名编 清抄本
9
保障升平 (清)佚名撰 清乾隆抄本
军储纪畧 (清)刘组曾撰 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10
兵法备遗 (清)佚名撰 抄本
11
武备挈要汇纂(一)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2
武备挈要汇纂(二)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3
武备挈要汇纂(三)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4
武备挈要汇纂(四)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5
武备挈要汇纂(五) (清)应自程编 抄本
16
训兵辑要 (清)薛大烈撰 清刻本
流寇琐记 (清)赵吉士撰 清抄本
杨中丞抚黔奏疏 (清)杨雍建撰 民国间存素堂绿丝栏抄本
17
乌里雅苏台事宜 (清)佚名辑 清松古斋朱格抄本
蒙古诸部述畧 (清)邓廷桢辑 清刻本
定边纪畧 (清)奕湘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柔远新书 (清)朱克敬辑 清光绪七年长沙刻本
新疆兵事志 王树枏撰 清末新疆官书局铅印本
阿尔台山情形暨筹拟防守节畧 (清)佚名卷 清末紫格抄本
18
靖海纪 (清)施琅撰 (清)施世纶辑 清木活字本
19
防海备览 (清)薛传源编纂 清嘉庆十六年望山堂刻本
20
台湾资料杂抄 (清)佚名辑 清末抄本
陈资斋天下沿海形势录 (清)陈伦炯撰 清咸丰间铜活字本
海防经略纂要 (清)章錀辑 清乾隆十八年会稽章氏锄经堂刻本
程督院奏酌筹台湾善后事宜各款奏稿 (清)程祖洛撰 清光绪间抄本
21
洋防辑要(一) (清)严如熤辑 清道光十八年安康张鹏飞来鹿堂刻本
22
洋防辑要(二) (清)严如熤辑 清道光十八年安康张鹏飞来鹿堂刻本
23
洋防辑要(三) (清)严如熤辑 清道光十八年安康张鹏飞来鹿堂刻本
24
洋防辑要(四) (清)严如熤辑 清道光十八年安康张鹏飞来鹿堂刻本
25 广东海防汇览(一)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26 广东海防汇览(二)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27 广东海防汇览(三)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28 广东海防汇览(四)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29 广东海防汇览(五)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30 广东海防汇览(六) (清)卢坤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31
戎马风涛集 (清)沉汝瀚撰 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杨芳练兵奏疏 (清)杨芳撰 清道光刻本
32
防海辑要(一) (清)俞昌会编辑 (清)俞昌会撰 清光绪十一年星沙明远书局刻本
33
防海辑要(二) (清)俞昌会编辑 (清)俞昌会撰 清光绪十一年星沙明远书局刻本
34
防海辑要(三) (清)俞昌会编辑 (清)俞昌会撰 清光绪十一年星沙明远书局刻本
35 邓廷桢军政奏议 (清)邓廷桢撰 清道光间抄本
筹海策畧 (清)余含棻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燕山泽存书屋刻本
36
道光元年分云南省各标镇协营官兵马匹支过奉饷马乾银米数目清册 (清)史致光撰 清道光二年抄本
道光二十二年分云南省各标镇协营官兵马匹支过俸饷马乾银米数目黄册 (清)桂良撰 清道光二十三年抄本
道光二十三年分漕标七营官兵马匹数目 (清)李湘棻撰 清道光二十三年抄本
督标五营原额官兵数目 (清)佚名编 清抄本
官兵借支行装银两花名底册 (清)佚名编 清道光间抄本
延绥镇统辖标协营汛官员兵丁数目册 (清)佚名编 清光绪间抄本
鄂省营制驿传汇集 (清)陈仲衡编 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37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一)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38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二)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39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三)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40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四)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41 钦定兵部处分则例(五) (清)伯麟等修,庆源等纂 清道光间刻本
42 武场条例 清兵部编 清同治间刻本
43 湖南苗防屯政考(一) (清)但湘良纂 清光绪九年蒲圻但氏湖北刻本
44 湖南苗防屯政考(二) (清)但湘良纂 清光绪九年蒲圻但氏湖北刻本
45 湖南苗防屯政考(三) (清)但湘良纂 清光绪九年蒲圻但氏湖北刻本
46 湖南苗防屯政考(四) (清)但湘良纂 清光绪九年蒲圻但氏湖北刻本
47 苗防备览(一) (清)严如熤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潊浦严氏刻本
48 苗防备览(二) (清)严如熤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潊浦严氏刻本
49
黔阳从军纪略 (清)程卓梁撰 清光绪三年刻本
团练乡守备要 (清)沉衍庆辑 清咸丰二年鄱阳县署刻本
乡守外编辑要 (清)许乃钊辑 清道光三十年刻本
荆州府江陵县团练清册 (清)积纶编 清抄本
50
禀定和州团练现办章程 (清)佚名撰 清刻本
保甲团练辑要 (清)易棠辑 清抄本
川东捐输团练志 (清)张正椿撰 清咸丰三年刻本
团练实纪 (清)闫汉璞辑 清同治四年刻本
湖北襄阳府团练章程 (清)佚名辑 清刻本
万县团练战守图标 (清)冯卓怀编 清咸丰十年刻本
广西团练事宜 (清)朱孙诒编 清咸丰十一年刻本
51
咸丰初年用兵上谕 清抄本
清抄奏稿 (清)佚名辑 清末抄本
52 清咸丰年间军事史料 (清)佚名辑 清抄本
53
清咸丰年奏疏钞 清咸丰间朱格抄本
海隅兵事纪 (清)佚名撰 清光绪十四年朱格抄本毛装
剿压太平军奏折 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元年兵部户部抄稿本
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 (清)王定安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柏经正堂刻本
54
曾国荃剿匪疏牍折奏秘稿(一) (清)曾国荃奏 (清)吴汝纶辑 清同治抄本
55
曾国荃剿匪疏牍折奏秘稿(二) (清)曾国荃奏 (清)吴汝纶辑 清同治抄本
56
军兴本末纪畧 (清)谢兰生撰 清同治十一年活字本
锡金团练始末记 (清)华翼纶撰 清同治三年抄本毛装
皖南军务纪畧 (清)陈钟秀撰 清光绪二年刻本
寿州城解围奏折 清咸丰十年抄本
守蒙纪略 (清)贺绪蕃撰 清同治三年刻本
守岐纪事 (清)张兆栋撰 民国八年铅印本
57
东牟守城纪略 (清)戴燮元撰 清同治八年刻本
洋兵纪畧 清董恂朱格抄本
兵事 (清)赵芾辑 清末朱丝栏稿本
英法联军入京史料 清咸丰间抄本
襄理军务纪略 (清)佚名辑 清刻本
58
都下防军疏稿 (清)佚名辑 清朱格抄本
59
张公襄理军务纪畧 (清)丁运枢等编 清宣统元年石印本
60
咸同间有关捻军史料 (清)佚名辑 清咸丰同治间稿本
有关捻军信柬 清咸丰间稿本
武备固圉录 (清)沉汝瀚编 清光绪十年刻本
61
练勇秘诀 (清)佚名撰 清咸丰叶恩培抄本
兵书三种 (清)湖北官书处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湖北官书处重刻本
险异录图说合览 (清)豫师撰 (清)钱宝书绘 清光绪十四年石印本
62 豫军纪略(一) (清)尹耕云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63 豫军纪略(二) (清)尹耕云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64
楚军营制 (清)佚名撰 清刻本
彝军纪畧 (清)彭洵撰 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军务急迫应办要件 清抄本 毛装
各省奏报军需银两数目 (清)佚名编 清光绪间抄本
兵部公牍 (清)黄云鹄撰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兵差腰拨章程 (清)佚名编 抄本
65
历代兵制考 (清)朱墉等纂辑 清光绪二年岭南吉林辉发索绰络氏《重刊武经七书汇解》刻本
历代民兵考畧 徐炳龙撰 民国铅印本
皇朝兵制考略 (清)翁同爵纂 清光绪元年武昌节署刻本
步军统领衙门兵制沿革 佚名编 民国抄本
66
兵部武选司现行章程 清兵部编 清光绪十六年铅印本
67
光绪丙午三十二年京口驻防正白旗蒙古两甲之官兵闲散人等三代男丁数目档册 (清)佚名编 清光绪三十二年写本
68
前任广州汉军副都统升迁调补年月日清册 (清)佚名编 清光绪二年抄本
内札萨克六盟四十九旗王公等衔名单 (清)佚名编 清末抄本
外札萨克四部落及各路将军大臣所属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台吉等衔名单 (清)佚名编 清末抄本
宣统元年京口驻防镶蓝旗蒙古两甲及身而止兵丁等数目名册 (清)京口副都统衙门编 清末写本
宣统元年京口驻防正黄旗蒙古两甲及身而止兵丁数目名册 (清)京口副都统衙门编 清末写本
宣统已酉元年京口驻防镶白旗蒙古两皿之官兵闲散人等三代男丁数目档册 (清)佚名编 清末写本
光绪十年各省兵数册 (清)兵部编 清抄本
清光绪二十八年贵州通省粮储兼巡贵阳等处兵备道移交册 (清)黄元善编 清光绪二十八年写本
李勉林中丞奏定江西军制 (清)李兴锐撰 清光绪木活字本
分防彰德营官弁衔名数目清册 (清)复俊编 清光绪三十四年原抄本
武职俸饷额数 (清)佚名编 清抄本
69
张学院奏四川东乡案一折稿 (清)张之洞撰 清光绪六年琉璃厂刻本
从军纪略 (清)杨玉科撰 清光绪十八年刻本
抚湘公牍 (清)卞宝第撰 清光绪十五年湖南刻本
70
清光绪间廷寄 清光绪间稿本
法国越南构衅交兵事宜谕旨 (清)佚名辑 剪贴本
各军驻扎处所 (清)佚名编 清光绪抄本
张李两中堂密奏征东疏 (清)张之洞、李鸿章撰 清光绪间刻本
策倭要略 (清)李岳蘅撰 清末抄本
71
甲午战争有关史料钞 (清)佚名辑 清末抄本
甲午山东威海倭警电报 (清)佚名撰 清光绪二十年稿本
72
旅顺失守后军务大概情形 (清)佚名撰 清末抄本
饶文卿太守言关东战事书 (清)饶恭寿撰 清末抄本
陕督奏报河湟军务购械造销案 (清)陶模等撰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 清光绪抄本
建昌行记 (清)佚名撰 清末铅印本
晋东防军纪略 (清)王耀焕撰 清光绪三十年刻本
大义从军躬行记 (清)绍元撰 清光绪二十六年稿本
鄂沪来往电稿存查 (清)佚名撰 清末抄本
黔边军务批稿 (清)佚名撰 清光绪三十年抄本
北洋练兵案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 清光绪间原抄本
73
华州兵事志 刘东野撰 清宣统三年石印本
治兵私议 张謇撰 民国间朱格抄本
麟洲兵事刍议 (清)钱麟书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正谊书局铅印本
永城兵防禀稿 (清)杨葆昂撰 民国初年抄本
74
光绪十五年吉林将军奏折 (清)长顺撰 清末朱格抄本
各省关欠解本年并历年东北边防经费银两奏 (清)奕劻等撰 清末抄本
伊犁奏请将孳生羊厂变价同旧厂马价拨充军饷奏稿 (清)广福撰 清宣统二年抄本
惠远新城保甲办法 (清)佚名辑 清光绪间抄本
西宁军务节略 (清)佚名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石印本
筹藏刍议 (清)姚锡光撰 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75
升恭勤公藏印边务录 (清)升泰撰 清光绪间铅印本
蒙边新制或问 (清)张超宗撰 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76
筹边刍议 (清)姚锡光撰 清宣统三年抄本
滇西兵要界务图注 李根源撰 李根澐编 民国二十一年腾冲李氏曲石山房刻本
督办广西边防函电存稿 郑孝胥撰 清光绪二十九至三十一年稿本
77 伊犁将军马广奏稿(一) (清)马亮、广福撰 清末抄本
78 伊犁将军马广奏稿(二) (清)马亮、广福撰 清末抄本
79 伊犁将军马广奏稿(三) (清)马亮、广福撰 清末抄本
80 伊犁将军马广奏稿(四) (清)马亮、广福撰 清末抄本
81 军制 (清)佚名编,(清)李鸿章校 清稿本
82 新建陆军兵略录存 (清)袁世凯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石印本
83 淮军武毅各军课程 (清)佚名编 清末抄本
84
奏定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章程 (清)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编 清光绪刻本
条陈浙江武备学堂练兵稿 (清)联豫撰 抄本
防营将弁学堂试卷 (清) 佚名编 清末铅印本
奏定北洋练兵营制饷章 袁世凯撰 清宣统北洋官报局铅印本
筹办湖北练兵酌议饷章 (清)张之洞、端方撰 清光绪二十八年铅印本
奏定陆军营制饷章 (清)奕劻等编 清光绪三十年铅印本
奏定陆军审判试办章程 (清)荫昌等撰 宣统二年铅印本
奏定陆军行营礼节 (清)奕劻等编 清光绪铅印本
湖北制造步兵枪学 (清)佚名编 清光绪铅印本
军制学教科书 (日)贺忠良编 清光绪铅印本
85
兵要地理 军学编辑局编 民国铅印本
86
夜战通法 (清)伍士修编 清光绪石印本
野外战术记事录 (清)应雄图编 清光绪石印本
混成协战术 (清)寿永康编 清光绪石印本
奏定陆军游学毕业考试章程 (清)奕劻等撰 陆军部编译局刷印处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广西常备军步队第一标规程 (清)佚名编 清抄本
山东调查陆军财政局试办宣统三年预算比较表 (清)山东调查局编 清宣统三年原稿本
87 沈文肃船工奏稿 (清)沉葆桢撰 清末抄本
88 船政奏议汇编(一) (清)左宗棠等撰 清福建船政局编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89 船政奏议汇编(二) (清)左宗棠等撰 清福建船政局编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90 船政奏议汇编(三) (清)左宗棠等撰 清福建船政局编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91 船政奏议汇编(四) (清)左宗棠等撰 清福建船政局编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92
筹议海防案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 清抄本
筹议海防经费案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 清抄本
北洋海军章程 (清)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编 清光绪十四年铅印本
93 海防新论 (清)知新馆主涂山氏辑 清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广学会刻本
94 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一) (清)陈寿彭译辑 清光绪二十七年经世文社石印本
95 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二) (清)陈寿彭译辑 清光绪二十七年经世文社石印本
96 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三) (清)陈寿彭译辑 清光绪二十七年经世文社石印本
97 皇朝边防纪要 (清)陶骏保编辑 民国初年抄本
98
筹海军别录 (清)姚锡光撰 清光绪三十四年稿本
筹海军刍议 (清)姚锡光撰 清光绪三十四年京师庽斋刻本
中国海军地理形势论 丁开嶂撰 民国元年北洋公报局铅印本
光绪三十三年海军调查表 (清)佚名辑 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99 海军水师第一次统计表 (清)海军部主计处编 清宣统元年刻本
世界海军现状 (清)丁士源撰 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100 北京南院武卫中军操演兵阵图 (清)佚名绘 清末彩绘本
陆军衣制详晰图说 (清)奕劻等编 光绪三十一年石印本彩色套印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扩展资料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参考资料:
毛装的成语有:浓装艳抹,毛毛腾腾,装门面。
毛装的成语有:装聋装哑,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乔装改扮。2:结构是、毛(独体结构)装(上下结构)。3:拼音是、máozhuāng。4:注音是、ㄇㄠ_ㄓㄨㄤ。
毛装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毛装máozhuāng。(1)书籍、本册不切边的装订。
二、引证解释
⒈书籍不切边的装订形式。参见“毛边书”。
三、国语词典
不切边的书籍装订方式。
四、网络解释
毛装毛装:在现存的古籍中,毛装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装帧形式。
关于毛装的单词
plumetuftfeather
关于毛装的词语
装洋蒜装孙子乔装改扮装门面乔装打扮束装就道
关于毛装的造句
1、从模特用丛毛装饰的纠缠的头发,假眉毛到脚踝处悬挂的皮毛砰砰声都体现了发布会皮草和毛茸茸的感觉。
2、虽然在影片中娜塔莉从未穿过逃离纳布的那套黑色羽毛装饰的服装,但在所有向媒体提供的宣传照中,都是她穿着这件衣服。
3、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4、霍莉昨晚穿着那件有皮毛装饰的衣服多美啊。
5、一次他购买一条鹳毛装饰的腰带,他对吃惊的店员说:“这是送给我奶奶的。”。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毛装的详细信息
毛装的解释
[full-dressed]
书籍、本册不切边的装订 详细解释 书籍不切边的装订形式。 参见 “ 毛边书 ”。
词语分解
毛的解释 毛 á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毛笔。 羽毛 。毛织品。毛骨悚然。轻于鸿毛。 像毛的 东西 ,指谷物或草: 不毛之地 。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毛了。 粗糙 ,没有加工的:毛布。毛估(粗略地 估计 )。毛坯。 装的解释 装 (装) ā 穿着的衣物:服装。便装。军装。中山装。装裹。 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 打扮 :上装。卸装。 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装。整装待发。 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装备。装置。装甲。
本文2023-08-06 21:50: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