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的印刷形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籍的印刷形式,第1张

中国古籍的印刷形式有下列3种:①雕版印刷。现存有确实年代的实物是公元868年刻印的《金刚经》,但雕版印刷发明的时间要比这早得多。②活字印刷。据文献记载,北宋毕升于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泥活字,元代王祯曾用木活字印书,明代中期又盛行铜活字。明清铜活字和木活字所印之书,现尚有不少遗存。③套版印刷。是雕版印刷的发展。书中文字需要有所区别时,例如经和注,或图画需用不同颜色印出时,分别刻成同样尺寸的版,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即成套印本。先是朱墨两色套印,后发展到三色、四色、五色甚至六色,并由套印发展到饾版、拱花艺术性很高的工艺技术。据考古发现,套印可能在宋辽金时代即已发 明,盛行于明、清。

说起活字印刷术可能很多网友都会觉得特别遥远,下面是我整理的活字印刷术哪个朝代,欢迎来参考!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

雕版印刷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雕版印刷术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活字印刷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关于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是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说,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我们公认的是由毕升发明的。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把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一个字为一个印。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文章的开头我们说到了浙江的东源村,如果有网友对于活字印刷术比较有兴趣也可去看看。东源木活字印刷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这里的木活字印刷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完整地再现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证明。2008年6月1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以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为主体的“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太原郡王氏宗谱》记录:东源王氏祖上原居河南,其中一支在晚唐、五代王潮、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迁入福建。元朝时,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的王氏先祖王法懋开始用木活字印刷进行“梓辑”,后来在明正德年间,王法懋的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清乾隆元年(1736年)又迁入瑞安东源,“化俗谱之修”的木活字印刷术就此落地生根,东源人就有了“修谱”的传统。

据说王氏祖先并未像以前一些艺人那般敝帚自珍,将木活字印刷谱牒的技艺视为传家秘籍,而是在收徒传艺上十分开放。从王法懋到东源王氏家族已薪火传承了24代,如今东源村仍有近百位不同程度掌握了木活字印刷技艺的谱师,年龄最小的才20来岁,最年长的已80高龄。东源村木活字印刷完整地再现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每道工艺都与古籍《梦溪笔谈》、《农书》上记录的相吻合,是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的实物证明,也是已知的我国惟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组在东源村拍的专题片《深埋的物证》说:“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祯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

2001年,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世人关注,惊呼“古老文明在这里重现”。10多年来,瑞安高度重视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的保护和发展,通过设立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建成第一个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完整保存27个木活字印刷版面和4万多字模等一系列的推广和传播,让世上更多的人知道瑞安东源,重新认知木活字印刷术。奥秘世界独家观点:种种证据都能证明活字印刷术是由毕升发明的,它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所以某些外国友人就不要出来凑热闹了,别一会说端午节是你们的,一会又说四大发明是他们,在感谢这些科技工作者杰出贡献的同时,请也记得他们的故乡都在中国,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它们为汉字而生。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国国家标准。

这个《说明》中说得很清楚了,所谓“繁体字”是一种模糊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说法,准确说法是“(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

“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统”与印刷现代汉语文本的“通用规范汉字系统”,是汉字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人称之为“繁体字系统”,这个名称容易引起一定的误解。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所附的“规范字和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确立了简繁字的对应关系。

但只有在字形上与“简化字”对应的“未简化字”才能称为“繁体字”,没有对应“简化字”的汉字都是直接传承而来,不能称作“繁体字”有人主张用“传承字系统”。

这个称谓也会引起质疑:“简化字难道不是传承下来的吗?”现在称作“(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从特殊运用的角度来区分两种系统,业界和大众都比较容易接受。

总结如下:

个人认为,这个《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就相当于业内所说的“正字表”,期待已久,希望不要出现太多违反常识的“正字”。另外,各大输入法(尤其是搜狗输入法)、字体厂商需要同步跟进,将这些规范字形作为首选项,要不然打字很麻烦。

印刷业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而中国的印刷术,不是由某人独力发明,也不是在某一年代突然发明的;而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数千年经验的累积,逐渐综合演进发展的集体创作。

中国的印刷术,导源极早;自新石器时代的印文陶、斑文布,商周的甲骨文、钟鼎文、玺印封泥,秦代的石刻碑文、模印传瓦,汉代的石经、到东晋的木板雕印符咒,皆为其先期的历程。古代印玺,用於印布、印帛、印木、印陶、印泥,皆印刷术之先河。

印字之主要意义有二:一是印章,一是印刷。中国在周代,用印章已多,至秦汉,广及民间。印章印於纸上,便与雕版印刷之作业过程相同。人类文化,乃先有图画,后有文字。印刷的发展,是先印图画,后印文字。图画印刷,其内容由简而繁;文字印刷,其字数由少而多。进而文字与图画混合印刷,形成了我中国的印刷文化。

汉代印章制度普及於民间。佛教徒及道教徒仿印章之法,刻印佛像与符咒。汉和帝元兴元年,宦官中常侍蔡伦,利用树皮、麻头、鱼网、破布,发明造纸新方法,对印刷术之推广,居功至伟。汉灵帝时,发明拓印之法。

梁武帝曾在其父萧顺之墓前立表,石刻「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字,是与印章一样的左反书刻法。唐初贞观十年,印行「女则」十篇,是为雕版印书之始,可惜无实物可证。现存的最早雕版印刷书籍,是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据考证,约雕印於唐武则天长安四年至玄宗天宝十年间,比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由王玠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早一百多年。宋仁宗时,毕升首创胶泥瓦活字版印刷法。

南宋绍兴年间,政府用铜版印刷钞票「会子」。在「会子」以前的钞票「交子」、「钱引」、「关子」,也是印刷品。中国发明的印刷术经宋朝时蒙古人西征,元朝马可孛罗东游中国与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传入西方。

元朝王桢设计木刻活字,并创韵轮字盘检字排版法印书。到了十五世纪初,朝鲜(今韩国)创用铜质活字,刊印「大学衍义」、「详定礼文」及「十八史略」等书,是为最古之金属活字版印刷品。西方印刷术的发展可追溯到十四世纪时,欧洲开始用雕板印刷,著名之板印古籍为「贫民圣经」及「圣克利斯多福图」等。明英宗时,德国人顾登堡和荷兰人柯斯特创合金活字版。

后於清嘉庆年问传入中国。一四六O年,意大利人菲尼格拉创雕刻凹版印刷法。后於清光绪年间传入中国。十八世纪未,奥国人塞纳菲雨德创石版印刷术,即现在的平版印刷术。后於清道光十一年传入中国。

台湾地区的印刷业,往台湾光愎初期,仅有小型印刷厂一百八十家,而且绝大多数是活字凸版印刷;平版方面,最多也只能印刷套色的线条印件。由於民国四十二年的美援贷款更新印刷设备,又因民国五十七年起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大量印制彩色教科书,使印刷业欣欣向荣,不仅新厂纷纷成立、产量大增、品质提高,而且由单色印刷进入了平版彩色印刷的时代。

目前印刷工厂巳超过七千八百家。其中台湾省占百分之五十八点七八,台北市占百分之三十六点二八,高雄市占百分之四点九四。民国六十二年前后,中小学教科书之印制,占印刷业生产能量之百分之二十。目前教科书及习作,每年产量将近一亿册,印数较二十年前又大为增加,惟教科书之印制,仅占印刷业生产能量之百分之四点五。直言之,由於设备的扩充和自动化,印刷生产能量大为提高。

印刷产品类别比率,约可分为二大类:(1)政府机关的印件,包括教科书在内,约占百分之二十。(2)文化出版书刊,包括书籍、杂志及儿童读物,约占百分之三十。(3)工商业印刷品,包括电路板、纺织品、建材、贴纸、玻璃、陶瓷及宣传品、外销包装材料等,约估百分之五十。台湾区的印刷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厂为家族化组织,优点是全家同甘共苦,为巳定目标努力,极容易达成良好的业绩,但缺乏整体性的经营管理制度,现在正进行调整,以期转型升级。由於印刷技术日新月异,印刷相关的各项制造,遂逐渐分离为专业化的单独作业。目前可分为: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网版印刷、特殊印刷、照相分色(电子分色)、制版、装订、上光、制盒,及其他特殊加工行业,业别分类虽细,但各业间均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大型工厂,多采综合性一贯作业生产。而网版印刷在配合工业生产需要之下,十年以来,成长甚乌快速,是为一枝新秀。

山西晋通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山西省最早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一、二、三类文物拍卖许可证的企业之一。提供无主物,技术专利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委托的物品。国家法律允许拍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我公司将于2020年12月12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长风街115-1号“凯宾斯基大酒店”五楼大中华厅举行202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此次拍卖会共设标的896件,拍卖标的涉及书画、瓷杂、古籍善本等艺术品。 山西晋通拍卖公司诚邀各界藏家朋友莅临指导!

        

在着宋装的村人指引下,游客既可参观游览,又可实践操作,增添了游玩的乐趣,又丰富了知识,真正达到“寓知识于游玩之中”的文化旅游项目的宗旨,使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当代人,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了千年前的文明古国。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一睹富阳土纸的制造和古籍印刷出版的全过程,也可在工人个别指导下参与造纸、印刷等活动。

同时,游客还可在陈列室中,欣赏到各色仿古宣纸、罗纹纸、古籍线装本封面纸、元书纸、迷信纸、山水画信笺等90多种手工纸,并可购买古色古香的古籍书。

地处富春江畔,是国家级重点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占地面积2公顷。全村采用青砖白墙黑筒瓦的仿宋建筑、江南园林式布局,古朴典雅;村内汇聚了自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各种劳作工具,以造纸作坊、印刷作坊等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造纸术与印刷术。

游客既可参观游览,又可实践操作,真正达到“寓知识于游玩之中”的文化旅游项目的宗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这里得到了延伸。知书者、爱书者、藏书者还可以在这儿搜求到市场难觅的各类精美的线装古籍。

春节元宵节期间,太原的文博活动有一些线上活动可以参与,并且参与的景区和博物馆还比较多,如果大家有兴趣去参与可以先看看相关活动都包括哪些,之后在闲暇之余可以参与。

晋祠博物馆

千年古韵,写意晋祠——线上互动展示:2月11日至2月16日,以手绘形式体现晋祠美景,可依次浏览大门、水镜台、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唐叔虞祠+唐碑亭等晋祠美景。穿插点亮灯笼、猜谜、重塑金人、点亮牌匾、祈雨、点亮木雕盘龙等互动内容,最后可生成独特的晋祠文化印记海报。

身临其晋——线上晋祠VR虚拟现实之旅:2月11日至2月16日,将“身临其晋——晋祠VR虚拟现实之旅体验系统”运用360全景视频技术,转变成MP4全景VR视屏,手机用户可随时观看。

云游览·云看展——晋祠博物馆线上展览:2月1日起,可长期观赏,晋祠博物馆2020年相关展览的数字化成果展示,分别为“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临汾巡展、“园韵文心——苏州园林文化特展”“文物赋彩小康,奏响文明华章文创展”等。

推广方式:晋祠官方公众号、移动端登录晋祠官方网站、抖音短视频平台(中国晋祠)。

太原市博物馆

“重温领袖之言建设锦绣太原”第一次宣讲活动:2月12日,提前录制短视频,当天太原市博物馆公众号播放。

家风家训大讲堂第一次活动:2月13日,围绕晋阳历史名人、红色家书等,开展家风家训大讲堂活动。

抟土成金、盛世华容展览直播:2月14日和16日上午10时,展厅现场直播讲解展厅内容。

城市记忆,太原历史——走进亨升久旧址:2月15日,走进太原老城区,讲述太原市博物馆代管的亨升久旧址的故事。

“重温领袖之言建设锦绣太原”第二次宣讲活动:2月17日,提前录制短视频当天公众号播放。

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里线上活动:2月11日至2月26日,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数字展馆上线。

线上红色讲坛:2月11日至2月17日,用一个个红色故事串联起了***人青春、奋斗、奉献的记忆,以短视频方式推送到山西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平台。

纪念馆里过大年线上活动:2月11日至2月17日,包括与春节有关的诗词、与春节有关的红色故事、爱国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通过山西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发布。

正月十五闹元宵线上活动:2月11日至2月26日,以线上做手工的方式,开展“创意无极限”——手工灯笼DIY制作活动、猜灯谜活动,通过山西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发布。

太山博物馆

“幸福来敲门”喜迎春节活动:2月11日至2月17日,以太山、文明太山微信公众号线上直播形式,进行剪纸大赛,二鬼摔跤、风火流星、划旱船等民俗表演的形式,开展“幸福来敲门”活动接福迎新。

“猜灯谜,庆元宵”活动:2月11日至2月17日,以太山、文明太山微信公众号线上直播形式猜灯谜。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景区柳跖沟VR:2月1日上线,利用VR展示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天龙山柳跖峪秀美的生态环境。

天龙山石窟天龙胜境:2月1日上线,展示天龙山“龙飞天宇摸星斗,窟凿石崖见斧工”的精美石窟艺术和精湛的雕凿技艺。

太原市双塔博物馆

“奋进——金牛献瑞漫画展”:2月10日上线,线上媒体平台直播。

晋祠公园

晋国霸业——晋文公祠线上展示系统:2月11日至2月16日,以3D全景形式体现晋文公祠的建筑、壁画、雕塑、牌匾等艺术,可通过晋祠公园微信公众号观看。

太原市龙山文物保管所

“兼容并蓄·生态龙山”第二届摄影及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线上展:2月11日至2月26日,两个单元“旖旎风光·生态龙山”“佛道共鸣·醉人古韵”,多层面展示龙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物遗存。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竹报平安”系列作品线上展:2月11日至2月26日,以“竹报平安”为主题,线上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线上观看入口:太原龙山景区微信公众号)。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线上专题讲座:2月11至2月19日,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常一民主讲《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发掘始末》,由山西博物院研究院渠传福主讲《浅谈山西北朝壁画艺术》,每日一更。

线上直播讲座:2月17日,线上平台举办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直播讲座(直播观看入口: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官网)。

太原市关帝庙文物管理所

邀你来参观——云游府城关帝庙:2月11日至2月17日,以短视频方式推送大关帝庙、唱经楼、南肖墙关帝庙景区及其展览内容。2月11日,“关帝庙与万里茶道”主题;2月13日,“重生与传承——走进崇宁殿”主题;2月14日,“云游大关帝庙春秋楼”主题;2月16日,“鼓楼街唱经楼的故事”主题;2月17日,“南肖墙关帝庙里的太原记忆”主题。

通过“太原大关帝庙”微信公众号推广发布

“古方志中的太原府”线上展览:2月17日至2月28日,“古方志中的太原府”古籍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线上展示。

关帝庙里过大年——正月记忆里的太原饭菜:2月6日,观众通过“太原大关帝庙”微信公众号预约,预约成功后受邀进入“记忆交换社群”,分享美食记忆。

崛围山文物保管所

云游土堂大佛——净因寺线上展示系统:2月1日至2月28日,以3D全景形式体现净因寺的建筑、壁画、雕塑艺术,亮点是晋阳第一土雕大佛——土堂大佛,以及古晋阳八景之一的土堂怪柏。可通过“崛围山文物景区微信公众号”获取线上入口。

晋商博物院

漫游晋商博物院系列建筑群组:2月8日上线,运用VR全景技术展示晋商博物院中轴线与西花园的建筑、楹联牌匾、非遗艺术品。

漫游晋商博物院之“晋商天下”基本陈列:2月8日上线,采用全呈现沉浸式整体墙面环绕,利用观众与虚拟人物互动等场景应用,达到感知历史的目的。

走进晋商博物院系列——晋商博物院的晋商故事:2月8日上线,通过院内展品和历史文献讲述展品背后的晋商故事。线上入口在“晋商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获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