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瓦楞子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瓦楞子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性味归经 9 功能主治 10 瓦楞子的用法用量 11 化学成分 12 瓦楞子的药理作用 13 瓦楞子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性状 1331 泥蚶 1332 魁蚶 134 瓦楞子饮片 1341 炮制 13411 瓦楞子 13412 煅瓦楞子 1342 性味与归经 1343 功能与主治 1344 用法与用量 1345 贮藏 135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瓦楞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瓦楞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瓦楞子 1 拼音

wǎ léng zǐ

2 英文参考

concha arcae [朗道汉英字典]

concha arc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lood clam shel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ncha Arc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lam shel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瓦楞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备要》[1]。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 的贝壳[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oncha Arc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lam shell(《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瓦楞子的别名

瓦垄子、瓦弄子、蚶子壳、魁蛤壳[1]

7 来源及产地

蚶科动物魁蚶Arca inflata Reeve泥蚶A granosa L.或毛蚶Asubcrenata Lischke的贝壳。主产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等地。[1]

8 性味归经

甘、咸,平。入肝、脾、胃经。[1]

9 功能主治

制酸止痛,消痰,软坚。治胃痛、嘈杂、吐酸,顽痰积结,瘰疬,瘀血症瘕。[1]

10 瓦楞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宜打碎先煎;或研末冲服,每次15~3g。制酸煅用,消痰软坚生用。[1]

11 化学成分

本品主含碳酸钙、磷酸钙。还含少量镁、铁等。[1]

12 药理作用

碳酸钙有抗胃酸作用。[1]

13 瓦楞子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瓦楞子

Walengzi

ARCAE CONCHA

132 来源

本品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扎flata Reeve的贝壳。秋、冬至次年春捕捞,洗净,置沸水中略煮,去肉,干燥。

133 性状

毛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长4~5cm,高3~4cm。壳外面隆起,有棕褐色茸毛或已脱落;壳顶突出.向内卷曲;自壳顶至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30~34条。壳内面平

滑,白色,壳缘有与壳外面直楞相对应的凹陷,铰合部具小齿1列。质坚。气微,味淡。

1331 泥蚶

长25~4cm,高2—3cm。壳外面无棕褐色茸毛,放射肋18~21条,肋上有颗粒状突起。

1332 魁蚶

长79cm,高6~8cm。壳外面放射肋42~48条。

134 瓦楞子饮片 1341 炮制 13411 瓦楞子

洗净,干燥,碾碎。

13412 煅瓦楞子

取净瓦楞子,照明煅法(附录ⅡD)煅至酥脆。

1342 性味与归经

咸,平。归肺、胃、肝经。

1343 功能与主治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瘕瘕痞块,胃痛泛酸。

1344 用法与用量

9~15g,先煎。

1345 贮藏

置干燥处。

135 出处

  摘 要:追溯了“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基于“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分析了“脉”与“经络”现有的翻译,认为meridian、channel和vessel均可用于表达“经脉”――meridian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译语,channel是目前西方流行较广的译语,但二者又均有不足之处:前者是二维的线,与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相矛盾,后者一词多义,具有词义不明确性;vessel,指人体内三维的管道,是很严谨、恰当的“经脉”的对应译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学,脉,经络,源流,汉英双语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59;R229;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54-05

The Origin and Translation of “Mai” and “Jing Luo”

in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

LAN Fengli LIANG Guoqing ZHANG Weihang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mai” and “jing luo”, discusses their available trans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comments on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g mai” Meridian,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approved by WHO, indicates a two�dimensional grid and therefore is contradictory to jing�mai�s function of moving qi and blood; channel, a popular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in the West, is a polysemy word and is not clear and definit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vessel” can refer to a three�dimensional tube of the human being and therefore is a strict and proper translation for “jing mai”, and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ai, jing�luo, orig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中医药学西传曾几经兴衰,但是几乎每次都是以针灸西传为先导。中国的针灸学,由来也远:针术起于砭刺,艾灸起于火灼。17世纪中叶,针灸经由日本介绍到了欧洲。针,即针刺,顾名思义,“用针刺”。根据这一含义,荷兰医生赖恩(William Ten Rhyne)创造了acupuncture (acu+puncture)表达“针刺”;布绍夫(Hermann Busschof)等人创造了moxibustion表达“艾灸”――该词由日语mugusa(moe kusa的缩约形式,意为“燃烧的草药”)和�bustion(combustion的缩约形式,来自拉丁语combustio)的缩约形式组合而成。acupuncture、moxibustion自17世纪产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英文术语中难得的一对真正统一、标准化了的译语,亦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 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中的医学主题词[1]。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公室成立专家工作组首次对针灸经穴名称进行标准化。经过10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于1991年先后颁布了两套标准化方案,即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WHO, Geneva) 和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vised ed WHO, Manila),即《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实践证明,尽管该方案为针灸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教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但是其推行情况并不乐观,见表1。

经络学说主要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是分不开的。

一 “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

经络主运行血气。关于“血气”,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中均有提到。《论语•季氏》讲到人的一生分三个阶段:少年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老年时“血气既衰”。说明这时已把“血气”变化看成生命的主要特征。《管子•水地》篇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里把大地上的水流比拟为人体中的“血气”,说大地上的水流就好像人体“筋脉”中的“血气”。从认识的先后来看,这种颠倒过来的比拟很可能是先从大地上的水流现象类比推论到人体内的“血气”运行。

《吕氏春秋•达郁》有这样的记载:“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这段文字提到了人体的一些基本名词:“肌肤”意指肉、皮,“血”与“脉”相联系,“筋”与“骨”相联系,这也就是医书中所说的皮、肉、脉、筋、骨,即“五体”。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2]

“脉”是简化字,小篆写为,其本义为血管,如《说文解字》所释:“血理分�(音邪,斜)行体者。”血理,意指血管文理,横斜分布于躯体,有似水流的分支别派。脉,原写作“�”,又作“�”。右边的“”,既表声,又表义;“血”或“肉”(“月”)旁,表明这是流通血液的,是肉体的一部分。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中,多写作“”。“”是“ 氵”字的变异,“目”是“肉”字的变异,“皿”是“血”字的变异。字形的构造已说明,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就是“派”的意思。可见,早期“脉”就是指血管,故又称“血脉”。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就是这个意思。

“经”“络”概念的出现较“脉”为晚,它们是对“脉”的进一步分化:即“经脉”“络脉”。从现有的文献记载看,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始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可见,这里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及“孙脉”(或曰“孙络”)。《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较“脉者,血之府也”的论述,增添了内容:由单纯的“行血”扩展为“行血气”。

“经”“络”,繁体字写作“�”“�”,均从“糸”,“ 糸”旁的字原用于纺织物,现移用于“脉”亦是出于类比。“�”字的另一半边是“�”,既表声又表义,《说文解字》释为:“水脉也,从巛(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声。”意指地下水脉。经,《说文解字》释为:“经,织纵丝也”[3],即“经”字本义为纺织物上纵行的线。显而易见,用“经”来称说“脉”的主干,字源上反映着“纵行的主干”“地下水脉”和经脉的循行特点、运行血气之间的关联类比关系。“络”字的半边“各”,也是既表声又表义,《说文解字》:“各,异辞也。”意思是分歧各异,故用“络”来称说“脉”的小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所行为经”与“络脉异所别”对于理解其字义也是很有启发的[4]。

《汉书•艺文志》中“经络”二字一起出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这里似乎还将“血脉”“经络”作了区分。

由“脉”而“经络”(经脉和络脉)、由“血”及“血气”,与针灸、按摩、气功等的运用有很大关系。这些养生保健、治疗方法探究了人体中“血气”运行现象,从而对“脉”的认识大为丰富。关于“脉”字的本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血理分�(音邪,斜)行体者”;到了五代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则补充作“五藏六府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这指出了“脉”中容纳的物质由“血”扩充为“气血”,同时指出“脉”内属于“藏府”、外络于“四肢”(肢节)的联系。这显然是吸收医学理论的结果。

其实,“经络”的概念,和很多中医基本概念一样,也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一定解剖知识(对“脉”的认识)和医疗实践(针灸、按摩、气功等的运用)的基础上,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以隐喻、类比的方式命名、形成。如《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二 “脉”与“经络”的英译

目前,将“脉”译为vessel,已在国内外学界普遍达成共识。中医学中“经脉”“络脉”和“经络”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见表2。

其中,meridian和collateral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的“经脉”“络脉”的对应译语,channel和network vessel是中医英文著作中频繁使用的“经脉”“络脉”的对应译语,这两对译语均比较流行。文树德(Paul U Unshucld)教授独树一帜,将“经(脉)”“络(脉)”分别译为conduit (vessel)、 network (vessel),将“经络”译为the vessels,“经络学说”译为the vessel theory。

目前,笔者按照尊重自然语言和自然翻译、尊重语言事实和翻译事实的原则,自建了“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文文本库20余万字,英文文本库400余万词。下面,看看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经(脉)”“络(脉)”的翻译情况,见表3。

说明:MAIN COLLOCATES (L1) & CORPUS FREQENCY指该词左侧第一位的主要搭配词及其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

从语料库中可以看到,“经(脉)”还可译为inner meridians (jing)、 jing channel、 conduit-channel,“络(脉)”还可译为superficial meridians (luo)、 luo channel等。下面,就分析一下这几个核心词汇的含义。

Meridian[地图上的]子午线,经线[10]

channel通道;水沟,水渠,水槽[10]

vessel[术语] 血管;脉管;[植物的]导管[10]

conduit管道;导管; 水道;水管;导线管;电缆沟[10]

collateral(血管或神经的)侧支[11]

network网状系统[10]

结合前述中医学中“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我们知道,经络主运行血气,显然,经络应是“三维”的、可以容纳气血的管道,而非“二维”的线。这也是为什么channel的使用频率远高于meridian的重要原因。正如卡普特查克(Ted J Kaptchuk) 所说,事实上,用channel翻译“经脉”比meridian要好,因为channel表示三维的、可以容纳某种物质的管道,在含义上更接近原文;而meridian仅表示二维的线。[12]不过尽管如此,为了避免使用新的术语而引起混淆,卡普特查克博士还是使用meridian一词表达“经脉”。

那么,用meridian表达“经”错了吗?显然没有,因为“经”的本义为“织纵丝也”,即纺织物上纵行的线。且meridian对于地图上地球定位的重要性确实可以与“经”对人体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体现着“取象比类”,而取象比类又是中医学重要的方法论。这些层面是channel无法传达的。此外,channel在字典上有6个词义,对于不熟悉中医术语的人而言,用一个多义词表达中医学中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符合科技翻译的选词标准。

文树德教授可能因此才另辟蹊径,选择单义词conduit表达“经”,用vessel表达“脉”。鉴于“经络”概念起源于“脉”以及“经络”的特点,他大胆地将“经络”译为the vessels,“经络学说”译为the vessel theory。这是非常恰当的。从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vessel的解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动物或植物体内三维的管道,均可称为vessel;只有blood vessel才明确地指血管。而“经络”就是中医学对人体内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功能的一种独特结构的称谓或命名。

collateral和network vessel是“络(脉)”的两个比较流行的译语,使用频率亦不相上下。前者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的译语,后者则较直观、形象地反映了“络(脉)”的分布特点,且具有很好的回译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meridian、channel和vessel均可用于表达“经脉”。meridian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译语,channel是目前流行较广的译语,但二者又均有不足之处:前者是二维的线,与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相矛盾;后者一词多义,具有词义不明确性。vessel,指人体内三维的管道,是很严谨、恰当的“经脉”的对应译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兰凤利 中医英译的历史回顾[J] 中华医史杂志, 2008, 38(1): 8-12

[2]李鼎 全国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经络学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2

[3][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说文解字注[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4

[4]李鼎 针灸学释难 (增订本) [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8:2-3

[5]欧明汉英中医词典[Z]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香港: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1986: 324

[6]Wiseman Nigel, Feng Ye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Z]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56 (Copyright 1998 Paradigm Publications)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Manila, 1991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2007: 28, 34

[9]Unschuld Paul U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M]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67-171

[10]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8: 948, 230,1711,306,1011

[11]Dorland Newman W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 [Z]29thOxford:WBSaunders Company, 2000

[12]Kaptchuk Ted J 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 [M] Revised ed London: Rider, 2000: 132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桑螵蛸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桑螵蛸的功效与主治 11 桑螵蛸的用法用量 12 桑螵蛸的化学成分 13 桑螵蛸的药理作用 14 桑螵蛸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性状 1431 团螵蛸 1432 长螵蛸 1433 黑螵蛸 144 鉴别 145 检查 1451 水分 1452 总灰分 1453 酸不溶性灰分 146 桑螵蛸饮片 1461 炮制 1462 性味与归经 1463 功能与主治 1464 用法与用量 1465 贮藏 147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桑螵蛸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桑螵蛸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桑螵蛸 1 拼音

sāng piāo shāo

2 英文参考

ootheca mantidis [朗道汉英字典]

vaginal ovorum mantid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vum of mant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ntis eggc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otheca Mantid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antis eggc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桑螵蛸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 或巨斧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 的干燥卵鞘[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Ootheca Mantid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mantis eggcas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桑螵蛸的别名

螳螂子、赖尿郎[2]。

7 来源

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de Saussure或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巨斧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干燥卵鞘[2]。

8 产地

桑螵蛸产广西、云南、湖北、湖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2]。

9 性味归经

桑螵蛸味甘、咸,性平;入肝、肾经[2]。

10 桑螵蛸的功效与主治

桑螵蛸具有益肾,固精,缩小便,止带的功效,治遗尿,尿频失禁,小便白浊,带下,遗精滑精[2]。

11 桑螵蛸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2]。

12 桑螵蛸的化学成分

桑螵蛸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样色素及铁盐[2]。

13 桑螵蛸的药理作用

大刀螂还含有枸橼酸钙等[2]。

14 桑螵蛸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桑螵蛸

Sangpiaoxiao

MANTIDIS OOTHECA

142 来源

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i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rl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11e)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深秋至次春收集,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干燥。

143 性状 1431 团螵蛸

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卯,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1432 长螵蛸

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和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1433 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144 鉴别

本品粉末浅黄棕色。斯氏液装片,卵黄颗粒较多,淡**,类圆形,直径40~150μm,表面具不规则颗粒状物或凹孔。水合氯醛装片,卵鞘外壁碎片不规则,淡黄棕色至淡红棕色,表面具大小不等的圆形空腔,并有少量枸橼酸钙柱晶;卵鞘内层碎片淡**或淡黄棕色,密布大量枸橼酸钙柱晶,柱晶直径2~10μm,长至20μm。

145 检查 1451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 H第一法)。

1452 总灰分

不得过80%(附录Ⅸ K)。

14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 K)。

146 桑螵蛸饮片 1461 炮制

除去杂质,蒸透,干燥。用时剪碎。

1462 性味与归经

甘、咸,平。归肝、肾经。

1463 功能与主治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1464 用法与用量

5~10g。

146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47 出处

鍉:读音:chí、dí、dī、shì;䤵:读音:fèi。

一、鍉:

部首:釒

读音:chí、dí、dī、shì

笔画:17

1、chí

解释:

匙,勺子;

钥匙。

2、dí

鍉针,中医九针之一。

解释:

①唾器。

②通"镝"。箭镞,即金属箭头。

3、dī

解释

①歃血器。指的是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

②中医九针之一。针体粗大,而针锋钝尖。多用于治疗血脉病及热病。

4、shì

化学元素"铥"的旧译。

二、䤵:

部首:釒

读音:fèi

笔画:16

䤵,异体字:扉,拼音fèi,注音ㄈㄟˋ ,简体部首釒部。

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䤵戌集上金部康熙笔画:16画,部外笔画:8画。

康熙字典 䤵

《集韵》父尾切,音膹。小丁。

又《正字通》匹依切,音铍。《素问·血气形志篇注》砭石,今以䤵针代之。

扩展资料:

“鍉”相关组词

1、鍉针 :[ chí zhēn ]

中医九针之一。

2、铜鍉:[ tóng chí ] 

见“铜鞮”。铜鞮 读音 tónɡ dī

①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晋平公曾筑铜鞮宫于此。汉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②春秋晋离宫名。

③指襄阳。

④曲名。

⑤亦作"铜鍉"。复姓。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鍉针 :[ chí zhēn ]

中医九针之一。

4、锋鍉:[ fēng chí ]

犹锋镝。借指兵器。

5、鍉针疗法:[ dī zhēn liáo fǎ ] 

用鍉针按压经络穴位表面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鍉针为古代九针之一,长约3~4寸,现多用粗钢丝制成(也有用硬木或骨质材料制成者),针头钝圆如黍粟,不致刺入皮肤,用于穴位表面的推压。

鑫字的含义是什么? 鑫 目录详细释义 古籍中“鑫” 御览 太清宝蕴 果老星宗这字繁简同形 鑫字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详细释义 古籍中“鑫” 御览 太清宝蕴 果老星宗这字繁简同形 鑫字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展开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鑫(xīn)(ㄒㄧㄣˉ)  商店字号及人名常用字,取金多兴盛的意思。[prospering or good profit] 鑫,金长。――《篇海类编》 鑫,宋子虚名友,五子以鑫、森、淼、焱、立名。――《正字通》金木水火土这五行, 都可架成鑫、森、淼、焱、 。  鑫,还有聪慧明亮的意思。 编辑本段古籍中“鑫” 御览  记载鑫多用商号,根据五行“水为金之母,金为水之子”求财得财最旺最强的字为“鑫”字,所以店铺、商业上多用“鑫”字,根据五行相生“水、金”都有才可以得大财财运。店铺名称如果用“鑫”字,店主、掌柜、领导要佩戴助财运的晶石,女士佩戴蓝绒晶和石碑护身符(女士石碑护身符需要用红竹石、蜜蜡石、四叶幸运石、云海石制作而成多一种破坏结印少一种无法起到激活财运的作用)、男士需要佩戴红竹石和石碑护身符(男士石碑护身符需要用蜜蜡石、影子石、四叶幸运石、云海石做成而成多一种破坏结印少一种无法起到激活财运的作用)。求财的人最忌讳的就是佩戴象牙这是因为“鑫”为金五行为阳,而象牙阴阳五行中为“阴”,一旦佩戴,阴气过重,损伤财气把旺财变成阴财,而且会因为阴气过重,冲入百会穴,阳气耗竭,体弱肾亏,象牙是雄性大象的地位权利的代表,杀死大象夺走象牙,死亡的怨念会附着在象牙上,佩戴象牙后会逐渐克死爱人、亲人、孩子,一旦佩戴象牙初期身边出现很多小人、之后多病,怨气入骨髓后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折磨,最后会死于非命。而且根据隋唐药书《月王药诊》记载求财人禁忌的食物有熊掌、蛇、猴子、鱼翅、狗、猫、野禽、这些都因为在中医理论中,会封闭督脉,造成气脉阻塞,效果和佩戴象牙相似。 太清宝蕴   1:“鑫”代表手相中断掌记载,“鑫” 为痣相、手相、中大富大贵相术的简称。 1:“鑫”代表手相中男士有断掌 “鑫”代表手相中男士有断掌,有口诀这样说“男儿断掌千斤两,女子断掌过房养。”这就是说男人断掌,是有很强的财富能力,命有千金。事实上,很多事业有成的男性也确实是断掌。但是有断掌只是代表有成功的能力,不是说有断掌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是因为《滴天髓徵义》记载:断掌的男士需要佩戴红竹石、影子石、石碑护身符(石碑护身符是有影子石、红竹石制作而成)红竹石、影子石、石碑护身符三者选2种佩戴才可以激活运势,这就像一个人面对一个门,但是如何打开这个门还需要激活的风水石。  2:“鑫”字代表手相中天纹有锁链状2:“鑫”字代表手相中天纹有锁链状 “鑫”字代表手相中天纹有锁链状。在中国手相学里叫“天纹”,西洋手相学的叫法:“感情线”。出现锁链状在财运上是很好的“吉像”男士必须带红竹石,女士必须带蓝绒晶可以财运上得到很强的帮助。但是有此线的人感情生活不好容易被烂桃花干扰,会发生桃色事件发生,感情经营很难,中年容易出现婚变。化解方法是女士佩戴蓝绒晶、橘子石或石碑护身符(石碑护身符是由“橘子石、红竹石、影子石”以上3种制作而成的)蓝绒晶、橘子石或石碑护身符上面3个物品同时佩戴任何两种都可以化解。男士佩戴红竹石、影子石、石碑护身符(石碑护身符是有影子石、红竹石制作而成)红竹石、影子石、石碑护身符三者选2种佩戴才可以。 果老星宗  《果老星宗》中“鑫”也是苦情痣的简称。根据明代的《果老星宗》记载:苦情痣位于脖子后面正中央1寸范围内>>

“鑫,”字有些什么意思? 鑫(xīn)(ㄒㄧㄣˉ)

商店字号及人名常用字,取金多兴盛的意思。[prospering or good profit]

鑫,金长。――《篇海类编》

鑫,宋子虚名友,五子以鑫、森、淼、焱、立名。――《正字通》

鑫是什么意思 鑫(xīn)(ㄒㄧㄣˉ)

商店字号及人名常用字,取金多兴盛的意思。[prospering or good profit]

鑫,金长。――《篇海类编》

鑫,宋子虚名友,五子以鑫、森、淼、焱、立名。――《正字通》

这字繁简同形:

纵横码:811

仓颉码:金金金(ccc)

郑码:PPP,U:946B,GBK:F6CE

笔画数:24,部首:金,笔顺编号:34112431341124313411243、

鑫字字谜:金字塔 答案(鑫)

鑫字代表什么意思? 财富兴盛。多用于商店牌号或人名。“金”本来就是财富,三个“金”字垒成金字塔形状,当然是财富兴盛了。“鑫”字大家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很多商店/公司的名号中有这个字的。(所以,也有字典对“鑫”的解释为:商店字号及人名常用字,取金多兴盛的意思。“鑫”应该是最富有的汉字。

鑫字含义是什么 金啊,富贵的象征,寓意有钱

鑫字的含义 说明缺金 三金为鑫 五行补金

鑫字的含义是什么! 在汉字能量上采用了法人名字中的建字,将公司和本人融为一体,建有建树奇功,建功立业之意,同时,因为经营的是机械设备,又有暗含建设祖国、建设公司,国富民强之含义,鑫字为金银聚会,三足鼎立法人公司财富满仓之含义。这些都是比较迷信的人的看法啦。。

鑫字的含义是什么 三个金字组合成“鑫”,是多金,富贵的意思。比如,“森”,树木多!“淼”,水多!等等吧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石灰 31 石灰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4 《辞典》·石灰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石灰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性状 47 化学成份 48 性味 49 归经 410 功能主治 411 石灰的用法用量 412 附方 413 石灰的临床应用 414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石灰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灰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灰 1 拼音

shí huī

2 英文参考

lime [朗道汉英字典]

3 《中医大辞典》·石灰

石灰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

31 石灰的别名

矿灰[1]。

32 来源及产地

石灰巖经加热煅烧而成,或再经吸收水分而得的粉状物[1]。

33 性味

辛,温[1]。有毒[1]。

34 功能主治

熟石灰:解毒,止血,收敛;生石灰:蚀恶肉[1]。

1治烫伤,熟石灰500g,加水1000毫升,浸泡搅拌,沉淀后取清液加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

2治创伤出血,下肢溃疡,熟石灰研末敷;腮腺炎,熟石灰和醋调涂;头癣,熟石灰加水搅拌取上层乳状液和少量桐油,调成膏状,搽患处[1]。

3治赘疣、黑痣[1]。生石灰醋浸,取液点涂局部[1]。

35 化学成分

本品主成分为氧化钙,吸水后生成氢氧化钙[1]。

4 《辞典》·石灰 41 出处

《本经》

42 拼音名

Shí Huī

43 石灰的别名

垩灰(《本经》),希灰(《别录》),石垩(陶弘景),染灰、散灰、白灰、味灰(《石药尔雅》),锻石(《日华子本草》),石锻(《本草图经》),矿灰(《纲目》)。

44 来源

为石灰巖经加热煅烧而成。

45 原形态

主要由方解石所组成,为致密块状体。光泽暗淡,呈土状或石头光泽。颜色变化甚大,视其所含杂质的种类及多少而定。透明度也较差。非常致密时多呈贝状断口。

46 性状

①生石灰

为不规则的块状物,白色或灰白色,不透明。质硬。粉末白色。易溶于酸,微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后,则逐渐风化而成熟石灰。

②熟石灰

又名:消石灰。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偶见块状物。

47 化学成份

石灰巖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常见夹杂物为硅酸、铁、铝、镁等。

石灰巖加高热,则发生二氧化碳而遗留氧化钙,即生石灰(石灰)。生石灰遇水,则成消石灰,成分是氢氧化钙。生石灰或消石灰露于大气中,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钙;因此,石灰陈久,成分都成为碳酸钙。

48 性味

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蜀本草》:"有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甘,无毒。"

49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

410 功能主治

燥湿,杀虫,止血,定痛,蚀恶肉。治疥癣,湿疮,创伤出血,汤火烫伤,痔疮,脱肛,赘疣。内服止泻痢,崩带。

①《本经》:"主疽疡疥瘙,热气恶疮,癞疾死肌堕眉,杀痔虫,去黑子息肉。"

②《别录》:"疗髓骨疽。"

③《药性论》:"治瘑疥,蚀恶肉,不入汤服,止金疮血,和鸡于白、败船茹甚良。"

④《日华子本草》:"生肌长肉,止血,并主白癜、疬疡、瘢疵等,疗冷气,痔瘘疽疮,瘿瘤疣子。又治产后阴不能合,浓煎汁熏洗。治酒毒,暖水脏。"

⑤《纲目》:"散血定痛,止水泻血肉,白带白*,收脱肛阴挺,消积聚结核,贴口喝,黑须发。"

⑥《医林纂要》:"泻心坚肾,破瘀攻积,敛肺清金,杀虫解毒。"

411 石灰的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调敷,或以水溶化澄清涂洗。内服:入丸、散,或加水溶解取澄清液服。

412 附方

①治疥:淋石灰汁洗之。(《孙真人食忌》)

②治夏月痱子及热疮:葛粉一(三)两,石灰一两(微炒),甘草二两(生用为末)。上药相和,研令匀,用绵扑之。(《圣惠方》)

③治卒发疹:石灰随多少和醋浆水调涂。(《元希声秘验方》)

④治外伤性出血:陈石灰二两,冰片二钱,白矾二钱(煅)。将石灰炒黄,加入冰片及白矾,研成细末,撒于创面包扎即可。(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⑤治痔疾, 边肿硬,痒痛不可忍:风化石灰三两,芫花三两,灶突内黑煤二两,上药捣罗为末,分作两分于铫子内点醋炒,侯梢热,以帛裹熨之,冷则再换。(《圣惠方》)

⑥治大肠久积虚冷,每因大便脱肛,不能收入:石灰熬令热,以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换。(《圣惠方》)

⑦治偏坠气痛:陈石灰(炒)、五倍子、山栀子等分。为末,面和醋调敷之。(《医方摘要》)

⑧去疣目:苦酒渍石灰六、七日,取汁滴点疣上。(《千金方》)

⑨治痄腮肿痛:醋调石灰敷之。(《简便单方》)

⑩治痰核红肿寒热,状如瘰疬:石灰火煅为末,以白果肉同捣贴之,蜜调亦可。(《活人心统》)

⑾治疔肿:石灰三分,马齿菜二分。上二味捣,以鸡子白和敷之。(《千金方》)

⑿治痢血数十年:石灰三大升,炒令黄,以水一斗搅,令澄清,一服一升,三服。(《外台》)

⒀治白带白*及水泻不止:风化石灰一两,白茯苓三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九,空心米饮下。(《集玄方》)

⒁治腹胁积块:风化石灰半斤,瓦器炒极热,入大黄末一两,炒红取起,入桂末半两,略烧,入米醋和成膏,摊绢上贴之,内服消块药,甚效。(《丹溪心法》)

413 石灰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石灰05斤,加净水5斤,搅拌后沉淀24小时,取上清液,过滤。日服3次,每次20~30毫升。或再取黄芩05斤,水煎两次去渣,将药液浓缩至200毫升左右,加入石灰液中,使成2000毫升,黄芩含量约10%。日服3次,每次20~30毫升。共治疗162例,经4个月追访,痊愈2例,显效36例,好转112例,无效12例。

②治疗下肢溃疡

取陈石灰去浮污后研威细末,撒布创面。用时先将创面清洗干净;上药后再用硼酸油膏敷料外贴。如创口湿水淋漓,单用药粉即可。对久不收口的外伤,破烂的冻伤、烫伤等亦有疗效。经治200余例,均有效果。

③治疗烧烫伤

取生石灰1斤放入盆内,加凉开水1250毫升,待石灰潮解成糊状时,将盆轻轻振荡使石灰沉底,取上层无渣石灰乳约500克,加入鸡蛋清8个搅拌成胶冻样,再加香油60毫升,拌匀即得"石灰乳膏"。使用时先用镊子将伤面浮皮拉平,水泡焦痂不要动,亦不用任何药液消毒;取大于伤面的纱布3~4层,摊上1~15厘米厚的石灰乳膏,贴于伤面,包扎固定,松紧适宜。48小时后药膏即凝固定型。如伤在颈部、腋下、腘窝时,上药要厚,包扎后在48小时内伤部不要屈曲,以防乳膏脱落,皮肤粘连。10~15天拆除纱布和石灰乳膏,可见水泡吸收,焦痂自行脱落。此时伤面剧痒,但不宜搔抓。乳膏干后,伤面有紧缩感,可用香油在纱布外面涂抹。对烧烫面积较大,伤面已感染的病人,要及时控制感染,防止休克,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另据报道,用熟石灰粉500克,加冷开水l000毫升,搅匀静置,滤取其澄清液,与等量花生油(煮沸待冷)混合后,即制成烫伤油。用时将油摇匀,涂抹患处。治疗72例,其中Ⅰ°48例,用药1~3次后全部治愈;Ⅱ°21例,用药2~3次即治愈9例,3次以上治愈12例;Ⅲ°3例,经10~30次后亦全部治愈。

④治疗头癣

取刚风化的石灰半碗,加水至1碗,搅拌后沉淀3分钟,取上层乳状液,加入桐油约4滴,用力搅拌,去多余水分使成膏状,外搽患部。治疗60余例,一般只搽数次即见效。

414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蓼科植物酸模的根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当药 31 当药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当药的药理作用 4 龙胆科植物瘤毛獐牙菜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当药 41 当药的别名 42 来源及产地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45 当药的用法用量 46 化学成分 47 当药的药理作用 48 当药药典标准 481 品名 482 来源 483 性状 484 鉴别 485 检查 4851 总灰分 486 含量测定 4861 当药苷 486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86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86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8614 测定法 4862 獐牙菜苦苷 486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86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86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8624 测定法 487 当药饮片 4871 炮制 4872 性味与归经 4873 功能与主治 4874 用法与用量 4875 贮藏 488 出处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当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当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当药 1 拼音

dāng yào

2 英文参考

herba swertiae [朗道汉英字典]

swertiae 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蓼科植物酸模的根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当药

当药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酸模之别名[1]。

31 当药的别名

山大黄、当药、山羊蹄[2]。

32 来源及产地

蓼科植物酸模Rumex acetosa L.的根或全草[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2]。

33 性味

酸、苦,寒[2]。

34 功能主治

功在凉血,解毒,通便,利尿,杀虫[2]。

1治吐血,便血,内痔出血,热痢,便秘,淋病,小便不通,目赤[2]。煎服:9~15g[2]。

2治疥疮,疔疮,神经性皮炎,湿疹,汗斑,捣汁涂;癣疮,醋磨涂[2]。

35 化学成分

根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酚苷、金丝桃苷、鞣质等[2]。果实含槲皮素、金丝桃苷[2]。全草还含酸模素(Nepodin)、牡荆素、桃苷、酸性草酸钾、酒石酸、维生素C等[2]。

36 药理作用

水提取物在体外对某些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2]。

4 龙胆科植物瘤毛獐牙菜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当药

当药为中药名,出自《内蒙古中草药》,为《内蒙古中草药》记载的獐牙菜之别名[1]。

41 当药的别名

当药[3]。

42 来源及产地

龙胆科植物瘤毛獐牙菜Swertia pseudochinensis Hara的全草[3]。分布东北、华北地区及河南、山东[3]。

43 性味

苦,寒[3]。

44 功能主治

功在健胃,清热利湿[3]。主治消化不良,胃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黄疸,火眼,牙痛,口疮[3]。

45 当药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5g,每日二次[3]。

46 化学成分

本品含生物堿:龙胆堿;黄酮类:当药素、异荭草素、异牡荆素;呫吨酮类:雏菊叶龙胆酮(Bellidifolin)、当药呫吨酮(Swertianin)、对叶当药呫吨酮(Decussatin)等[3]。还含当药苦苷、龙胆苦苷、齐墩果酸等[3]。

47 当药的药理作用

当药呫吨酮有抗结核活性[3]。

48 当药药典标准 481 品名

当药

Dangyao

SWERTIAE HERBA

482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瘤毛獐牙菜SzLertia pseudochinensis Hara的于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483 性状

本品长10~40cm。根呈圆锥形,长2~7cm,**或黄褐色,断面类白色。茎方柱形,常具狭翅,多分枝,直径1~25mm;黄绿色或黄棕色带紫色,节处略膨大;质脆,易折晰,断面中空。叶对生,无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条状披钟形,长2~4cm,宽03~09cm,先端渐尖,基部狭,全缘。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5深裂,裂片线形。花冠淡蓝紫色或暗**,5深裂,裂片内侧基部有2腺体,腺体周围有长毛。蒴果椭圆形。气微,味苦。

484 鉴别

(1)取本品花冠内侧基部腺体周围的细毛,置显微镜下观察,表面可见瘤状突起。

(2)取獐牙菜苦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含量测定]当药苷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和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30:10:3)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85 检查

水分不得过100%(附录ⅨH 第一法)。

4851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486 含量测定 4861 当药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486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7nm。理论板数按当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予6000。

486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当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486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861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当药苷(C16H2209)不得少于0070%。

4862 獐牙菜苦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486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獐牙菜苦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486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獐牙菜苦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486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l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郎得。

4862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獐牙菜苦苷(C16H22010)不得少于35%。

487 当药饮片 4871 炮制

除去杂质,迅速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4872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4873 功能与主治

清湿热,健胃。用于湿热黄疸,胁痛,痢疾腹痛,食欲不振。

4874 用法与用量

6~12g,儿童酌减。

4875 贮藏

置干燥处。

488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里急后重的穴位 2 治疗里急后重的方剂 3 治疗里急后重的中成药 4 里急后重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里急后重 1 拼音

lǐ jí hòu zhòng

2 英文参考

tene u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ectal tene us [朗道汉英字典]

tene us ani [朗道汉英字典]

3 注解

里急后重为症状名[1]。出《难经·五十七难》。指自觉腹内拘急,疼痛不舒,便意急迫,但 重坠,便出不爽的表现[2]。其状腹痛窘迫,时时欲泻, 重坠,便出不爽[1]。里急后重为痢疾主症之一[1]。《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气虚则气陷下追。欲治此者,但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

参见痢疾:

痢疾《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3]。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下黏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3]。常因外受六*及疫毒之气,内伤七情劳役,或饮食不慎,积滞肠中,传导失常所致[3]。治宜分辨虚实[3]。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3]。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3]。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3]。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3]。从大便性状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3]。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3]。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3]。

4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