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经有哪些
一、什么是佛经
佛陀于公元前五百多年逝世后,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论整理起来,再流传下来,
这就是佛经。
最初由于没有使用文字记录,所以是靠修行人口口相传,
直到几百年后才借用其他字母注音写定的。
佛陀最初使用的,据考究应该是摩揭陀语,
这是他活动传教的那一带国土比较常用的老百姓的俗语。
注意,不是梵语!
梵语是当时佛教的对头婆罗门教所使用的雅语、书面语,
由于比较严谨,适合书写典籍和传承,
佛陀有两个来自婆罗门的弟子也曾建议他采用梵语,但被呵斥和拒绝。
所以原始的佛经一定不是梵语,梵语是后人的事了。
二、佛经的几次大结集
佛陀逝世后,他的弟子们立刻就组织了第一次结集,
传说当时由“优婆离”诵出了律,由“阿难”诵出了经。
“律”是指各种戒律规定等。注意,当时并没有规定不能吃肉;反而是佛陀的死对头、堂兄弟提婆达多分裂出去的一个僧派禁肉食。
“经”是指佛陀平日的讲法教导。大多数经读起来都像个故事,在什么地方、什么缘由、佛陀跟谁谁讲解了什么东西、对白是什么。
这两类题材的佛经,由两位主导的弟子诵出,现场其他几百位弟子一起回忆,
如果没有异议,就通过了,以后就靠口头相传下去。
这就是第一次结集,留下了律和经,也是最原始的佛经,最接近佛陀的教诲。
这一次结集真正的内容,已经不可考了。
结集以后,是否有后来晚出的经典继续加入呢?这是肯定有的。
佛灭一百年后,佛教僧团开始严重分裂,原因是对律有了分歧,
一派认为律不应该被改变,而另一派认为应该因时制宜。
保守派称为上座部,改革派称为大众部。
大众部决定自行对律进行第二次结集。从此两派正式分裂。
由于经方面并没有什么分歧的考据流传下来,
所以我们合理推断此时的经仍然相当程度保留了第一次结集的原始样貌。
印度半岛战乱不断,佛教僧团和佛经的流传受到极大破坏。
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阿育王再次组织第三次结集。
这次结集为上座部所认可,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它仍然传承自第一次结集。
但里面有哪些部分相对可靠,后面再说。
同时,主持人“目犍连”尊者从经藏里整理出一部《辨宗义论》,
它的内容是针对佛陀的教义该如何理解,这是“论”的雏形。这也被上座部接受。
在后来的流传中,后人书写的论逐渐多了起来,
一般把佛经的总体称为“三藏”或“藏经”,即是律藏、经藏和论藏。
(现在我基本上是抵制一切论藏了。)
三、南传佛教
此后,阿育王广派使者将佛经传播四方。
其中,只有到了斯里兰卡的佛经被妥善流传下来(其他地方受到战火摧残),
一开始仍是口头相传,而且是采用原始的语言进行流传。
如前面所介绍的,古摩揭陀语是没有文字的,
直到公元前20多年,才再次结集,并借用僧伽罗字母、以注音的方式写定在贝叶上,
从此保留至今,也不许修改一字
(后来针对原始经典所写的论、疏,绝对不和原始经典混杂,不形成混乱)。
如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区,僧侣们仍然使用这种古老的语言,
并称之为为“巴利语”,意思是经典语。
至此,我们所知道的最原始、最古老、最靠得住的佛经,应该就是来自南传上座部佛教了。
南传佛经,南传上座部佛经,南传巴利语经典,巴利语经典,巴利语三藏等等,
泛指同一事物。
虽然它至少经历了两三百年的不确定、不可考时期,也掺入一些晚出的经典,
但在这地球上,仍比其他派系的要可信很多。
整个南传巴利语三藏,包含了律、经和少量的论,
而经藏则称为《尼柯耶》,意思是“收集、集合、分类、群体”等。
《尼柯耶》几乎只相当于汉传佛教的一部《阿含经》,
不过这部《尼柯耶》可是超大规模的,它的结构大体如下:
(一)《长部》,相当于旧汉译《长阿含》,共有三十四种经,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六《大般涅盘经》,详细地记载着佛陀临终前后一周的情况。
巴利文《长部》,由江炼百据日译本重译成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二)《中部》相当于旧汉译《中阿含》,共有一百五十二种经。
巴利文《中部》前五十经,由芝峰据日译本重译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三)《相应部》,相当于旧汉译《杂阿含》,共有二千八百八十九经,
其中最著名的是《转法经》,即佛陀成道后的第一次说法。
(四)《增支部》,相当于旧汉译《增一阿含》,最少也有二千三百零八经。
(五)《小部》,旧汉译缺,据斯里兰卡版本,有如下这些经:
1、《小诵》包括七篇念诵的短经。
2、《法句》分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颂。由叶均译为汉文出版。
3、《自说》分八品,二十二个故事。
4、《如是语》,长行与偈颂结合,有一百一十二篇。
5、《经集》,分五品,七十二小经。
6、《天宫事》,分七品,八十三个故事。
7、《饿鬼事》,分四品,五十一个故事。
8、《长老偈》,一千二百七十九偈。
9、《长老尼偈》,五百二十二偈。
10、《本生经》。
11、《义疏》,是《经集》的注释。
12、《无碍解道》,叙述阿罗汉的证知,形式如论。
13、《譬喻》。
14、《佛陀史》,叙述二十四佛的故事。
15、《行藏》,叙述佛陀过去行十波罗密多的二十五个故事。
注:前面虽然说四大部“相当于”旧汉译《阿含经》,
但实际上内容还是有些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目前汉文的南传经典据我所知大部分是根据日译本来的,
完整的版本来自台湾元亨寺的整理校订,
还没有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汉语,所以准确度和权威性有折扣。
我国著名巴利语学者郭良鋆曾翻译《经集》,也只是五大部分里《小部》的15部之一。
阿弥陀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有分「经」、「律」「论」,而「集大成」统合为《大藏经》
《大藏经》又依翻译分三大系统,我们现在读到的汉文佛经,即「汉系」《大藏经》,目前流通的总共106册4200馀种23000馀卷1亿多字。
其「十二部」是对佛经内容文体的分类,是「分类」,而并不是具体那一本佛经
以下摘自每 日头条
一、长行:直说法义
是指经文字句不拘多少。通篇一长行、一长行的叙述开示的体裁,有如现今的「散文」。其特性是「直说法义」,为一切佛经的主要文式。《大智度论》又称为「契经」,意谓契於理契於机之经典。
二、重颂:重宣其义
这可以形式与内容两层上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似於「古诗」,这是从梵文、巴利语沿习而来的文体,一般称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是称重颂或应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也。
三、孤起:不依长行而独自孤起
是相对於重颂提出来的,即与长行文字内容无关而直接作偈颂的经句,所谓「不依长行而独自孤起」者,又称讽颂。
以上三部是从经文的体裁上分立的,为一切经典的主要文体。正如《百论疏》说:「总谈设数,凡有二门: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经》之类;但有偈颂而无长行,如《法句经》;长行偈颂均有,如《法华经》」。
长行偈颂均有,如《法华经》
下列九部则是从内容属性上分别,所谓「依别事而应名」。
四、因缘:记述
是有关该经有在什麼情况下为解决什麼问题对什麼人所说的等等记述,属於交待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的。
此外,佛经典籍在整体结构上,大多分为「三段式」即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初序分也叫因缘经,因这是记述众菩萨、比丘等於佛面前亲自闻佛说法、亲受教化的现场记实,这个机遇是由大事因缘决定的,是称「因缘经」。
五、本事:菩萨档案
佛经中记载了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某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即是其例。
六、本生:佛的档案
在佛经中,佛也说了许多自身过去世所作所为的种种业绩,是称「本生」。
七、未曾有:娑婆世界无有
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未曾有者,是因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
八、譬喻:打比方
经文中用事例喻义理的文句颇多,故列为一部。
九、论议:以理论义,明辨法相
这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义,明辨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得。这在文体上分为「一问—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儒家的《论语》与此就极其相似。
十、自说:佛之直说
佛说法多是弟子或菩萨先请问,佛再作答,於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既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的开示众生,如《阿弥陀经》就是佛主动开示的自说法。
十一、方广:无所不包曰广,离於偏颇曰方
此是从经义的内涵上立名分列的。方广者,「无所不包曰广,离於偏颇曰方」,是指经文具有方正、广大的真理,也即「议论之方正,言词之广博。」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宏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於这大方广三字,当年慧明法师曾说「每个字有广中广,广中量,量中广,量中量四种讲法」,接著仅就「量中量」的体相用的三重玄义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广」足足讲了三个小时。
十二、授记:预言录
是指经载佛明告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就专名「授记品」。
上述十二部这样认真细致的从体裁到内容如此分条析缕的大作案头文章,是由佛法名相之确当、义理之深密所决定的。此之示范足以启迪後学於佛陀圣言「善思念之」,以践闻思修三慧之成就。
於此十二部,为便於记别,向有四句偈,现抄录如下: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议论及授记。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佛经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佛经好句1
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3、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4、为何不必
15、一切皆为虚幻
16、不可说,不可说
佛经好句2
1、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2、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4、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6、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7、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9、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0、慈悲是真正的爱情,永恒不变。
11、若能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2、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13、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4、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15、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佛经好句3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0、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佛经好句4
1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7、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0、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24、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5、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7、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8、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9、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30、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佛经好句5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关于佛经简短好句相关 文章 :
★ 简短好句摘抄
★ 简短的好句摘抄集锦
★ 简短的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 关于简短的优美句子摘抄大全
★ 简短句子摘抄
★ 好句简短的句子摘抄
★ 简短的好句赏析有哪些
★ 简短的好句加赏析
★ 各种简短句子大全
★ 简短优美句子大全
道家创始人老子生卒年不详。自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隐没后,其继承弟子有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而代表人物为庄子。道家名著有《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创始人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派,这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条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道家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书籍、史官记载、珍宝物品,还有一百多大小诸侯国的历史文字、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记载了各氏族渊源,夏商遗民遗物。我们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这里。老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当时和上古的遗书,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兴盛于黄帝,那时的文化是一种巫史的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还有阴阳术、神仙术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混沌的古文化凿开了七窍,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突破。老子参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后,才写出了《道德经》,阐述了道的思想。
佛经语录会让你感悟到什么人生道理呢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佛经经典语录感悟,希望你喜欢。
佛经经典语录感悟精选
1) 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真正清楚了解脱的利益,你就会认识到修行的重要。
2) 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3) 如果你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如果你还有烦恼,那你还是愚者。
4)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5)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6) 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7)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8)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9) 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0) 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认识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当你相信了自己是佛,承认了自己是佛,没有丝毫的怀疑,你就成佛了。
佛经经典语录感悟最新
1) 佛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是一脉相承,互相圆融的,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的。
2) 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这就是真相,是自性,是真理,这就是佛。
3) 佛法越修越简单,越修离你越近,你真正的修进去了,学进去了,佛心自现,自然光明。
4) 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5) 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6) 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7) 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8) 所有的苦都源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又会消失的。
9)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0)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1) 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12)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13) 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凡事只想自己,不替别人考虑,慈悲心就发不出来,更谈不上发菩提心了。
14) 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5) 认认真真学佛,老老实实修行,这就是最殊胜,最圆满的供养和布施。
16) 修习大乘佛法,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要在生活,工作、家庭中修,对境练性,对人练心。
17) 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叫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不到,就是凡夫。
18) 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19) 世上最多人信奉的宗教不是____,不是佛教,也不是伊斯兰教,而是「名利教」。但许多人信了,并不快乐。
20) 观照自己的心,就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要随时将恶的念头转换为善的念头。
佛经经典语录感悟集锦
1)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2) 因为没有修行,我们来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还不修行,还将无边际地走下去,等待我们的是无尽的黑暗。
3) 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4) 你所需要的都在你自己的心中,追求不来!越追跑得越快,越求越不理你。
5)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6) 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念念不忘上师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7)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8) 争什么、比什么、计较什么没有善心,谁都帮不了你,争也争不到,比也比不上,计较也没有用。去掉自私、自利、自爱,你就会自在。
9) 我们时时刻刻要想着“把一切的利益与好处给予别人,把一切的损失与失败由自己承担”。
10) 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11) 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12) 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13) 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14) 佛典里说,慈,既是予乐。悲,既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15)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
16) 所有的一切都是佛字的含义,弄明白了佛字,一切都是那么清净、平等。
17) 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18) 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19) 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根本就没有进入大乘法门。
20) 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21) 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22) 当你找到了殊胜圆满的法,还必须经过善知识的指点,有程序,有次第的去修。
23)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24) 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25) 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时增长好的念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成就,就是净土,就是佛。
26)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27) 请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很重要,可以消除业障,增加福慧,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你就得不到任何加持。
28) 不能只顾自己,谁也不管,那不是放下,是放弃,那样会失去众生,伤害众生。
29) 形式上学佛、念佛,实际上求名闻利养,不要只看眼前利益,目光放远一些,少发俗愿,多做利益众生的事。
30) 遇到违缘障碍,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有什么不好
佛经经典语录感悟大全相关 文章 :
1 佛经情感的经典语录大全
2 佛教感悟人生的句子
3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4 十大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5 佛经中的经典语录精选
6 2015佛经励志名句
7 佛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8 伤感佛语经典语录大全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其实佛经中的典籍都来自于释迦牟尼佛,只不过有些是释迦牟尼佛口述,有些是弟子收集起来的,释迦牟尼佛自己写的是没有的。熟知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阿含经》《方等经》《金刚经》《妙法莲花经》《法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
《楞严经》: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般舟三昧经》: 『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奉行六波罗密,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往。斋戒精进,心无所贪慕。其人寿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与诸菩萨阿罗汉,飞行迎之。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遗教经》: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民主自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大般涅盘经金刚身品》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坏身 金刚之身 非杂食身 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曾受到外道的迫害及种种的灾难。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这些都是佛陀的慈悲示现,为让众生明了因果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无常的色身,不再执着于世间的种种事物,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佛说大般泥洹经金刚身品》中云『如来身者。是为法身非秽食身。云何当有若病若恼若坏如坏器耶。随受化者现老病死。如来法身金刚难坏。』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了悟无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便获果证,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与此同时,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使其舍弃外道,各获果证。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挑粪工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这个很难统计,参考一下吧,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大藏经 大藏经之原典,原本有梵语、巴利语二种,梵语原典今已残缺不全,巴利语藏经及译自梵语之汉译、西藏译、自西藏译本转译之蒙古语译、满洲语译、西夏语译等大藏经,大体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现今流传之佛典,从语文上可分为:巴利文、梵文、藏文、汉文、日文、蒙古文、满文、西夏文、西洋文等数种;前二种为原始型佛典,后面数种则由前二种转译者。 (一)巴利文:巴利文三藏又称南传大藏经,为南方佛教所依据之圣典。其成立年代被推定为西元前二至一世纪。另据锡兰岛史(巴Di^pavam!sa )记载,西元第一世纪末,锡兰王婆他伽 马尼王(巴Vat!t!aga^man!i )于无畏山(巴Abhayagiri )精舍邀集五百圣者,书写口传的巴利三藏,此即今日巴利文大藏经之原型。后经多次变迁,至西元五世纪,佛音(巴Buddhaghosa ,又称佛陀瞿沙)前往锡兰,将当时用土语所传之佛典全部改为印度本土之巴利文,并彻底整理有关之注释书,巴利文三藏至此乃见完璧。其后,佛音曾至缅甸等地传道,巴利文三藏亦随之传布于缅甸、泰国、越南、高棉等地,故知巴利文三藏系以锡兰为重心,渐次流布缅甸等处。今 日巴利文系三藏有锡兰字、缅甸字、暹罗字,及柬埔寨字等之各种版本。十九世纪末期,泰王秋罗隆高五世(Chula Longkorn V)曾发起汇辑、校勘流传南方佛典,并以暹罗字官本刊行全部藏经,裨益学界至钜。此外,西洋佛教学者自十九世纪开始巴利文佛典之研究,故巴利文三藏之出版与传译情形颇有与日俱进之势。(参阅‘南传大藏经’3748) (二)梵文:印度贵族本有一种流行之雅语,然佛陀在世时,由于主张四姓平等,故不采用雅语。佛陀入灭后百年顷,文法学家波尔尼将雅语详为厘订,便于通行,佛教徒亦采用之,以记录佛典,此即梵文佛典。梵文佛典与巴利佛典,孰先孰后,已不可考,惟其流布区域有泾渭之别。据传,于迦腻色迦王时,曾勘定三藏,凡无传本者皆书写之,已有传本者则校勘之,梵文佛典乃称完备。然现存之梵文佛典大多仅余片断,内容亦笼统而杂乱,不若巴利文三藏之完整分明。就教理而言,巴利三藏可说全属小乘教义,梵文佛典则大部分属大乘教义,其中多数早已有汉译本,然亦有不少尚未汉译之珍贵文献。近代在尼泊尔、西藏、中亚等地均有梵文佛典之发现,而以尼泊尔发现者为数最多。一八二二年,英人荷吉森(BH Hodgson)于尼泊尔搜集梵文圣典,共得三八○部新旧写本。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间,英人莱特(D Wright)继续搜集,共得三百二十余部。 梵文佛典之所以多存于尼泊尔,据学者研究,佛陀入灭后三世纪初,中印度佛教遭到空前之教难,印度佛教徒多逃入尼泊尔。又于十三世纪,回教徒侵入印度,印度佛教徒再避入尼泊尔。其地气候苦寒,极适于梵箧之保存。除尼泊尔外,于阗、敦煌、高昌、龟兹等处,均发掘大量梵文佛典,对学界之贡献及影响极大。现存之梵文三藏原典虽仅吉光片羽,寥寥可数,然在西元一世纪顷即流入西藏、中国,早已翻成部帙浩瀚的藏文及汉文三藏,而于全部佛教经籍中,占着重要位置。 (三)汉文:佛教各系之传译经典中,以汉译大藏经翻传最早,部帙亦最庞大,起自后汉,迄于元代,系由梵语、巴利语、胡语等译出。最早期之经典翻译,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至洛阳之安世高为代表,主要翻译小乘经典。桓帝末年之时,大月氏国之支娄迦谶亦至洛阳,主要翻译大乘经典。经典翻译之初,仅是各自书写传持,至苻秦道安(314?~385),始将译经加以搜集分类,编成目录,此即‘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内分:撰出经律论录、异出经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异经录、关中异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经志录等八部分,共收经典六三九部八八六卷,为我国第一部之佛典目录。其后,僧佑、宝唱等亦撰各经录以增补之。当时并书写全部译出之经安置宫室、诸大寺。迄隋唐,译经事业更盛,而有单译、重译、别生、疑惑、伪妄等之分,我国撰述之抄集、传记及著述等亦相继入藏。总计历代所编藏经目录,多达六、七十部,现存者有二十余部,其中以僧佑之出三藏记集、法经等之众经目录、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道宣之大唐内典录、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庆吉祥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为最着。又于上举各种经录之中,开元释教录以收录完备、记述正确、分类合宜,而受到各时代学者之重视,其分类法亦为开宝藏以降大多数之藏经所沿用。 齐梁以后,抄集诸经要旨之风亦盛,计有梁朝宝唱等之经律异相五十卷、梁朝简文帝令学士撰之法宝集二百卷、后魏昙显等之众经要集二十卷、梁朝虞孝敬等之内典博要三十卷、梁朝贤明之真言要集十卷、梁朝僧旻等之众经要抄八十八卷、义林八十卷、梁朝净霭之三宝集十一卷、作者不详之法苑经一八九卷、唐代道世之诸经要集二十卷、法苑珠林百卷、唐代玄则等之禅林钞记三十卷、明代陈实之大藏一览集十卷等。 隋唐以后,就藏经中之梵语及难解字句附以音义之风亦行,有唐代玄应之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唐代慧琳之一切经音义百卷、辽·希麟之一切经音义十卷、后晋可洪之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三十卷、宋代处观之绍兴重雕大藏音三卷等。此外,解题大藏经亦不少,如唐代玄逸之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三十卷、宋代惟白之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十三卷、宋代王古撰、元代管主八续之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十卷、明代寂晓之大明释教汇目义门四十一卷、标目四卷、明代智旭之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日本净土宗僧随天之缘山三大藏目录三卷等均是。 汉文大藏经,在隋唐之世即有纂集,然其时未有印刷术,凡有编集,皆赖书写,直至宋代,始有刊本。而汉文大藏经之刊印,以宋太祖于蜀之成都雕刻(木版印刷)全部大藏经为嚆矢,此即官版蜀版开宝藏。此后,藏 经印刻之事业陆续兴起。宋朝计有:辽版之契丹藏、金版之金藏、福州版之万寿藏、毗卢藏、湖州版(浙版)之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等。元代根据宋本印行藏经,有普宁藏与弘法藏两种,然元末天下大乱,藏经烧失殆尽。明太祖洪武年间,集硕德于蒋山,点校藏经,刊刻南藏,然校勘不精,时有脱误。南藏之外,另有北藏、楞严寺版、报恩寺版等。清世宗雍正 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为底本,复加新籍,刊刻龙藏。此外尚有频伽藏、百衲藏,及民国四十五年(1956)开始编行的中华大藏经、民国七十二年陆续出刊的佛光大藏经等。 高丽藏亦属汉文系统,始刻于宋真宗时代(高丽显宗二年,1011),以宋代开宝藏为底本,加入贞元录所收各本,此即高丽大藏初雕本。另于高丽宣宗时又开雕续藏本。高宗二十三年(1236)开雕高丽大藏再雕本,即今所传之丽本藏经。文宗十三年(1059) ,仿契丹本而刊刻高丽契丹藏仿刻本,然今已全部佚矢。(参阅‘中文大藏经’1001) (四)日本:日本刻印之佛典本属汉文系统,然因日本藏经刊印事业极盛,且至近世,大藏经之编辑愈趋完整,形成后来居上而一枝独秀之局面。日本印行大藏经,始于德川初期之天海藏,系参照宋本与元本翻刻成者。其次有德川后期之黄檗藏,为明代楞严寺版之翻刻。明治时代,有弘教书院刊行之缩刷藏经,系依照丽、宋、元、明四藏校对,并加入若干的日本撰述。明治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02~1905),藏经书院刊行卍字正藏,系以黄檗本与丽本为底本,另参照明本而成者。明治三十八年至大正元年(1912),日本藏经院搜罗卍字藏中未收之佚本,集成卍字续藏。明治四十四年至大正十一年,东京佛书刊行会陆续印行一套以日本撰述为主之佛教全书,即大日本佛教全书。大正八年至十年,由中野达慧主编,日本大藏经编纂会刊行,称为日本大藏经。大正十三年,高楠顺次郎等人发起刊行大正新修大藏经,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内容集古来汉文藏经之大成,共收经律论万余卷,网罗印度、中国、日本、朝鲜一切佛教名著,为举世佛学界最完整之一部大藏经。校勘方面,除丽、宋、元、明四藏外,并对照日本圣语藏本、宫本、敦煌写本及各种古佚本、流通本而成。昭和十三年,影印、校订弘教本,而有昭和再订缩刷藏之刊行。此外,另有南传大藏经与国译一切经之编译,两者均以日文刊行,前者系南传系统之巴 利三藏与藏外佛教典籍之整编,后者则为各种藏经中唯一包含解题、注解之藏经。
本文2023-08-06 21:54: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