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是几本?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一本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简称“内蒙古师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一本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
学校是自治区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和全国八省区蒙古族体育人才、中国北方民族音乐人才、自治区美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内蒙古师范大学规模:
内蒙古师范大学有赛罕校区和盛乐校区,占地总面积3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4余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68万余册,下设27个教学机构,开设95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074人,其中专任教师1292人,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0100人、研究生4380人,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66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总是要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才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坏损。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对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翻印,装订成册。
扩展资料:
朱振彬的老师是国图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被誉为近现代古籍修复“一代国手”的张士达。张士达16岁来到北京琉璃厂肄雅堂古书店学徒。“清末民初,京城古籍修复以肄雅堂、肄文堂最为著名,当时京城修复高手均出自这两家书店。”
此后又曾在琉璃厂开设了“群玉斋”书店,1956年来到国家图书馆前身——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朱振彬介绍,许多文化名人与学者都曾慕名找张士达修复古籍,鲁迅便是其中一位。“收藏古籍之外,鲁迅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亲自修补、装帧古籍并制作书套。由于这个爱好,鲁迅在往琉璃厂购书之际与老师相识,不但向他请教修书事宜,而且还请先生为其修书。据老师讲,找他修书的还有郭沫若、冯友兰、郑振铎、李一氓等先生。”
参考资料:
如今,虽然网络上的电子书资源十分丰富,但依然有很多人钟情于实体书。
他们喜欢书本拿在手里的质感,喜欢翻页时沙沙的声响,喜欢每一本书散发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气质。
一本装帧精美的实体书,不仅能让你有效学习知识,更能提供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生命体验,让你从此爱上读书。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实体书都能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买到不好的书,能直接影响你的阅读兴趣和知识的获取。
所以, 我们在买书的时候,如果能掌握一些技巧,那么对于我们以后的阅读体验和收藏整理,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大家在买书的时候,一般都知道选择比较好的出版社。
比如买文学类的书,一般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岳麓书社等等。其他,比如买理科类的,就是那些理工类大学出版社或者机械工业出版社之类的。
以上这些一般都不是问题,今天我着重分析一下书本的装帧,或许我们都会遇到,但没有引起注意,导致我们买书生涯中有一些缺憾。
首先,一本书的装帧就好像是一个人的衣服一样。如果一个人蓬头垢面、衣裳褴褛,即便有满腹的才华,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与他交流。
书籍也是一样。一本装帧精美的书,能让人在未读之前,就已经获得心灵上的愉悦,而且每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都是一次美好的邂逅。
所谓装帧,说白了就是书的外观。就是你视觉所看到的关于书籍的开本、封面、版式、插图、使用材料,以及装订形式等等。
我们买书的时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装帧的所有类别作为参考,如果那样的话,买书就会变成一份苦差。
我们只需要掌握几个关键点,在买书的时候基本就能做到得心应手。
开本就是把一张全开的纸分为多少页。比如说,我们书籍最常见的32开,就是把一张全开纸依次对折,分成32份。如果是16开,那就是分成16份。
我们只需要知道正常的书籍都是32开的,分得越多,数字越大,那么纸张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要了解32开的纸究竟是多大,首先要了解一下全开纸的大小。这里涉及到一个国际尺寸和国内尺寸:
国际标准将幅面为(889×1194)毫米尺寸称为大度纸,也称A类纸,
国内标准将幅面为(787×1092)毫米尺寸称为正度纸,也称B类纸。
目前,市面上除了以上两种开本尺寸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850×1168)毫米和(880×1230)毫米两种。
也就是说,就同一个开本来说,书籍常见尺寸,起码有四种。同样的32开的书,如果开本的幅面尺寸不同,那么书籍的尺寸也不同。
就拿人民出版社的《封神演义》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耕堂读书记》来举个例子:
这两本书同为32开,但是《耕堂读书记》所用的幅面尺寸是787×1092毫米,而《封神演义》所用的幅面尺寸为880×1230毫米。
所以,《耕堂读书记》的尺寸明显偏小。《封神演义》的尺寸为常见开本尺寸。
一般在每本书的扉页后面,都有这类的尺寸标记,如图所示:
知道了幅面尺寸和开本大小,通过表格我们就可以查出书本的内页尺寸大小:
以上两本书通过查表得知:《耕堂读书记》的内页尺寸为130×185毫米;《封神演义》的内页尺寸为145×209毫米。
之所以讲是内页尺寸,因为书籍的封面尺寸往往会设计得比内页稍微偏大。关于封面的问题,下文会讲到。
知道了书本的尺寸,我们在买书的时候,特别是网购的时候,就能很方便地知道自己买的书是多大的尺寸,方不方便阅读。
如果买的是绘画和书法类的书籍,不小心买成了32开的,那么字体和图案被缩小,对于学习和阅读极为不便。
如果是想买同一类别的书作为收藏,但又不仅限于同一个出版社,那么选择同样的尺寸,无疑会使书籍的摆放更加具有美感。
关于了解了开本尺寸的好处,以后买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慢慢体会到,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主要分为精装本和平装本。
精装本就是通常所说的硬精装,就是采用硬皮作封面封底,书脊呈弧形,一般都是用线进行装订。
平装本就是通常所说的软装本,是用单层纸作封面,书脊呈直角,一般都是用胶进行装订。
不超过300页的软装书,拿在手里,的确很舒服,但除此之外,和硬精装的书籍相比,似乎全是缺点。
首先,作为软装书封面的铜版纸,虽然表面光滑细腻,但是一旦有了折痕,那就是致命的,永远也恢复不了。
如果你对书的封面外观有着很高的要求,甚至有轻微的强迫症(据说爱书的人都会有一点),那么一个折痕,就足够让你抓狂的了。气人的是,这种折痕在看书或者拿书的过程中,很难避免。
硬精装的书,由于封面多用硬挺的纸板或木板做成,没有很大的力加在上面,很难使它变形,由于坚硬的质地,对内页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所以,经常买旧书的人最有体会,一般保存比较完好的,大多是硬精装的旧书。一些名家的全集,或者重要的典籍,一般都采用硬精装的装帧。
其次,软装书由于是用胶粘起来的,所以几乎不可能把书平摊开来。 如果你看的是一本500页以上的软装书,那么看起来的确会很吃力,即使你把它放在桌子上,还需要用一只手扶着,因为胶的弹性随时会将书本合拢。如果你用力按下去,弄不好胶就被按断了,书就成了两半了。
而硬精装书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线装书可以很自然 地放在桌上阅读,一只手可以拿甜筒,另一只手还可以刷微信。
最后就是软装书对于保存来说确实也是它的弱项。 这种胶在经历长年累月的热胀冷缩之后,就会老化而变脆,常常会出现断裂和脱落。 所以,我们买旧书的时候,尽量选硬精装的版本总是没错的。
我买的一本《宋名臣言行录》,这本书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功夫,买回来的时候,内页就成了一片一片的了,根本无法翻阅,后来拿到印刷公司重新装订才可以阅读。
所以,买书还是尽量选择硬精装的版本为好,既方便阅读,又利于长久收藏。
关于纸张类型
其实现在一般的正版书籍用纸都还不错。这里我着重说两点经验是:
一是,关于铜版纸,我们看到的很多画册,或是一般书籍当中的彩页,基本都是用的铜版纸。
由于 铜版纸是用白色颜料、胶粘剂及辅助添加剂等压制而成。 所以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耐潮,湿度大了,就容易变形起皱。还有就是由于加了很多添加剂,如果用料不好的话,会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对身体肯定不好,买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二是,如何辨别盗版书,这里有一个小窍门。现在盗版书虽然在印刷上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但还是很容易就会找到其破绽。
首先从纸张就可以看出个大概来,由于盗版书价格卖得比较低(这也是盗版书的一个特点),考虑成本,所以它的用纸不可能太好,一般纸张都比较粗糙,用手摸上去,毛里毛糙的。
还有就是内页文字的印刷,不是墨太浓,就是墨太浅,特别是内页插图,浓的地方几乎连成一片,看不清楚;浅的地方又几乎浅到看不出来。
最后就是排版参差不齐。所以,基本不用看内容,就可以断定它是盗版书无疑。
关于印刷数量
一般在书的封底里,都会标有作者、出版单位、定价以及书籍的一些基本信息。除了以上所说的开本以外,印刷数量也是鉴别这本书好坏的一个参考。
如果印刷数量低于5000册的话,有一种情况,就是书籍有点高大上,并不适合大众的阅读水平;
另外一种,我们就要考虑作者的水平,是否写得太烂了。
文章有点长了,感谢阅读。希望以上关于买书的经验能对你有一点帮助。
关于买书的技巧,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独特的经验,也欢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古今图书集成在编纂时对收入的古文的内容有改动吗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为清代陈梦雷所编,后经蒋廷锡校订,是⼀部傲视古今中外的巨型类书,为查找古⽂献最重要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我国⼀万五千多卷经史⼦集的典籍,共有五⼗万页⼂⼀亿四千四百万字,内容浩瀚⽆⽐。这部⼯具书全书现已数字化,以提供更便利多元的检索途径,让今⼈悠游于浩瀚⽆⽐的古⽂献海洋,探索先⼈的知识结晶。《古今图书集成》全⽂电⼦版内含全⽂检索系统以及部分对应的故宫底本图⽚,接⼝友善,检索迅速。解决了⼀般个⼈因价格及空间原因导致的收藏困难问题。也通过电⼦检索的⽅式给这套我国现存最⼤的类书赋予了新的活⼒。另外,这套电⼦版《古今图书集成》还提供了在线检索版。
点击进⼊《古今图书集成》全⽂电⼦版在线检
第 1 页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最近4分钟前有人下载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康熙至雍正时期铜活字本,全书分6汇编,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 广告
索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分为六编三⼗⼆典。计历象编有⼲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舆编有坤舆⼂职⽅⼂⼭川⼂边裔四典;明伦编有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族⼂⼈事⼂闺媛⼋典;博物编有艺术⼂神异⼂禽⾍⼂草⽊四典;理学编有经籍⼂学⾏⼂⽂学⼂字学四典;经济编有选举⼂铨衡⼂⾷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典。典下列部,每部多⾄数百数⼗卷,也有⼀卷⽽⼗余部。每部根据内容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篇。
安装
⼀⼂执⾏下载的⽂件,会⾃动安装到C:\gjts下。
第 2 页
⼆⼂安装完后桌⾯会有⼀个图标,双击即可执⾏,也可执⾏C:\GJTS\GJTSEXE
三⼂由于是台湾出的,界⾯是BIG5码,简体中⽂下会显⽰乱码,在winXP及Win2003可通过区域设置解决,但最简单的⽅法是利⽤Microsoft AppLocale,这个⾃⼰到⽹上找,遍地都是。win2K没办法,但正⽂不采取任何措施都能正确显⽰,是繁体的。
使⽤
⼀⼂照⼀般WINDOWS软件习惯。
⼆⼂善⽤⿏标右键,“编辑⼂打印”等功能在此。
三⼂“简易搜寻”可找“单字”,“进阶搜寻”除“且”逻辑选项外,禁⽤单字。
第 3 页
各版本的介绍
《集成》第⼀次印本称“武黄殿印本”,系清康熙帝敕令编纂。最初由陈梦雷纂集,于康熙四⼗年(1701年)⼗⽉⾄康熙四⼗五年(1706年)四⽉完成初稿,称《古今图书汇编》。到雍正帝即位,⼜命蒋延锡等重新编校,于雍正四年(1726)定稿,改“汇编”为“集成”,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这是《集成》的初版。武黄殿印本共印成64部⼂576函⼂分装5000册⼂⼜⽬录20册。印刷时字采⽤聚珍铜字排版印刷,图以铜镂版印制,采⽤的纸张有两种,⼀种为开化纸印本,⼀种为太史连纸印本。两种纸质量上乘,印刷精
细,装帧富丽,美观⼤⽅。
《集成》第⼆次印本,称“铅字本”或“扁字本”。
第 4 页
光绪⼗年(1884年)设⽴图书集成印书馆,⽤三号扁体铅字排印,费时四年,于光绪⼗四年(1888年)印成,绘图部分为⽯印,⽤的是连史纸。每半页⼗⼆⾏,⾏三⼗⼋字,细⿊⼝,单栏,鱼尾下⼩字印明汇编⼂典⼂卷⼂部⼂项⽬⼂页数。共印1500部,每部分1620册,另有8册⽬录。该版由于校勘不精,讹脱颇多,不称善本,但从此《集成》⼴泛流传。
《集成》第三次印本称“同⽂版”⼂“光绪版”。光绪⼗六年(1890年),光绪皇帝下令⽯印《集成》,由上海同⽂书局承办,于光绪⼆⼗年(1894年)完成,照殿本原式印出100部。此版增刊了《考证》⼆⼗四卷,这是“铜活字版”和“扁字体版”所不具有的。《考证》订正了引⽂的错误及脱缺,皆核对原书,每书正⽂仍是5020册,合《考证》24册,共5044册。此
第 5 页
次印刷校证详细,精细加⼯,所以印出的本⼦墨⾊鲜明,胜过殿本。这个印本,⼀部分运到外地,留存上海栈房的后被⽕烧毁,所以这个本⼦流传稀少。
《集成》第四个印本,称“中华书局版”⼂“中华版”。1934年《集成》由上海中华书局缩⼩影印,它是依康有为所藏的铜活字原印本缩⼩印刷。将原书九页缩为⼀页,仍旧⽩⼝,四周双边。每半页⼆⼗七⾏,⾏⼆⼗字,版⼝中缝上端⼤字印《集成》,双线,单鱼尾,鱼尾下⼩字印明汇编⼂典⼂卷⼂部,中缝下端双⾏分印册次⼂页码和“中华书局印”字样。缩印后的字⼤⼩如新四号铅字,边框及字迹⼗分清晰,⽤江南造纸⼚的加重连史纸,线装装订808册,1—6册为⽬录,7—800册为正⽂,801—808为《考证》。此版校勘精细,字迹清晰,墨⾊均
第 6 页
匀,查阅⽅便,切合实⽤,是迄今最通⾏⼂最精善的本⼦。
古类书巅峰之作
《集成》与<;四库全书>堪称我国国学整理的双璧,⼀为类书,⼀为丛书,各放异彩。论规模之宏⼤,<;集成>虽不及<;四库>,但论结构之严谨度⼂分类之细密度,以及注释之分明度,《集成》之价值都远在<;四库>之上,<;集成>的分类与编排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索引性强,使⽤起来极⽅便,⼀向被誉为我古代类书的巅峰之作。它全⾯收录我国从上古时代到明末清初的⽂献,举凡天⽂地理⼂⼈伦规范⼂⽂史哲学⼂⾃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偏⽅……,⽆所不包,图⽂并茂,被中外誉为《⼤清百科全书》,篇幅为《⼤英百科全书》的四倍,既是我国现存最
第 7 页
⼤型⼂最重要的类书,也是全世界最⼤的百科全书。
关于类书的⼀点知识
⼀⼂源流与特性
我国的
“类书”相当于今⽇的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是颇具特⾊的⼀种⼯具书。宋王应麟《⽟海》:“类事之书,始于皇览”。可知,类书起源于魏⽂帝时代编纂的《皇览》,其后历代递相沿袭,⾄明成祖时敕纂《永乐⼤典》,卷册最具规模,可惜今所存世者,缺佚甚多,约仅及原书三⼗分之⼀。所幸,清代康熙雍正朝⼜纂辑了⼀部傲视古今中外的巨型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且完整的保存迄今,成为查找古⽂献最重要的⼯具
第 8 页
书。
“类书”的体裁颇为特殊,《四库全书总⽬》⼦部类书类⼩序提到:“类事之书,兼收四部,⽽⾮经⾮史⾮⼦⾮集,四部之内,乃⽆类可归”,四库提要只是沿袭《隋书经籍志》的旧惯,将类书归⼊⼦部。也就是,“类书”不是经书也⾮史书,不是⼦书也⾮集书。事实上,像《古今图书集成》这样⼀部⼤型类书,它是既经也史,是⼦也是集,因为它包括我国⼀万五千多卷经史⼦集的典籍,融合为⼀。它的着者陈梦雷在《松鹤⼭房集》卷⼆“进汇编启”云:“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三经,⼆⼗⼀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删⼀⼆”,这部⼤书在字数上有⼀亿四千四百万字,五⼗万页,内容确实浩瀚⽆⽐。
清代乾隆朝编有另⼀部巨着《四库全书》,同
第 9 页
样也是集四部之⼤成。《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虽可匹配,但性质却不同。因为《四库全书》是丛书⽽⾮类书。《四库全书》收⼊的古籍约有三千四百余种,每种书都保留原书的⾯貌,并未将各书之内容裁剪类聚成篇。《古今图书集成》则将我国⼀万五千多卷经史⼦集的典籍“缕析条分”⼂“随类相从”,融合为⼀。是则类书是⽂献的汇编,具有由分类及主题检索的索引功能。类书是以“⽂献信息”为单位,丛书则是以“图书”为单位。以今⽇的眼光,类书实是⼀部古⽂献的数据库。
⼆⼂体制与内容
类书既是⼀部合千百种书为⼀书的巨着,如何充分有效的提供今⼈使⽤,确是⼀项课题。类书的本⾝其实也具有检索的功能,举要⽽⾔:
第 10 页
(⼀)缕析条分,汇集群⾔:类书离析每⼀部书的内容,再依据主题类聚。从以“图书”为单元,变为以“⽂献信息”为单元。(⼆)分类编排⼂随类相从:将每⼀部古籍的内容离析之后,依主题类聚成篇。计分:六⼤“汇编”⼂三⼗⼆“典”⼂六⼀⼀
七“部”。亦即分六⼤类,每⼀“汇编”其下再分三⼗⼆个“典”。“典”之下⼜分“部”,形成:汇编⼂典⼂部的三层结构。
(三)区分款⽬⼂标题⾪事:⼯具书特⾊是“分条列款”且“款款并列”。《古今图书集成》亦如是。每“部”之
下,分为:
(1)汇考:各主题之下以年代汇集⽂献。
第 11 页
(2)总论:⼀般性的论⽂或针对某⼀问题的概述。
(3)列传:与主题有关的传记数据。
(4)艺⽂:以诗词歌赋为主题的⽂学作品。短的全引,长的摘录。
(5)选句:在特殊的佳作中选取佳句,可供采择之⽤。
(6)纪事:包括琐细的史事与逸话亦可传者。笔记⼩说中的故事⼤量囊括。
(7)杂录:凡是典籍中零碎的部分,考究⽋真,难⼊“汇考”的;或议论偏驳,难⼊“总论”的;或⽂藻未⼯,难⼊“艺⽂”的,统收于此。
(8)外编:古代作品及思想,荒唐难信的或譬喻臆造的,俱录于此。
第 12 页
(9)图表:⽤来平⾏列举,⼀⽬了然。如:星躔⼂官度⼂纪元等。
(10)图像:⽤来显⽰⽂字所难表达的⼀切。如禽⾍⼂草⽊⼂器物⼂服饰等。
(11)地图:专⽤于地理部分。
(12)考证:订正原书的错误。
在《古今图书集成》⽬录与索引⽅⾯的⼀些⼯作
为了便利检索利⽤这部⼤书,历来也有⼀些有⼼⼈⼠编纂⽬录索引。举要如下:
(⼀)总⽬四⼗卷:冠于书⾸。
(⼆)俞昭编图书集成编⽬。
第 13 页
(三)⽇本⽂部省,古今图书集成⽬录。明治45年刊⾏。
(四) Lionel Giles,An Alphabetical Index to the Chinese Encyclopeadia Chi’n Ting Ku Chin Tu Shu Chi Cheng 1911年⼤英博物院出版。
(五)(⽇)泷泽俊亮编,图书集成分类索引。⼤连市:右⽂阁,民国22年。
(六)⾹港牟润孙等编,古今图书集成中明⼈传记索引。⾹港:明代传记编纂委员会,民国52年。
(七)台北⽂星书店编,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台北市:⽂星书店,民国53年。
(⼋)(⽇)枑尾武编集,古今图书集成引⽤
第 14 页
书⽬稿(历象汇编⼲象典)。京:樱美林⼤学⽂学部中国⽂学研究室,民国61年⾄66年,3册。
(九)杨家骆主编⼂孙先助总整理,古今图书集成各部列传综合索引。台北市:⿍⽂,民77年。
以上的⽬录与索引是查找这⼀部⼤书的主要⼯具。其中,⽂星版的索引⽐较详细。内容包括:(1)册号总表,(2)汇编⼂典⼂部,卷中英对照表,(3)典⼂部总表,(4)中⽂分类索引部⾸检⽬表,(5)中⽂分类索引⼂(6)地⽅⾏政区划统计表(职⽅典),(7)古今地名对照索引,(8)今古地名对照索引,(9)考证索引,(10)考证勘误表,(11)英⽂索引。
第 15 页
由于是台湾出的,界⾯是BIG5码,简体中⽂下会显⽰乱码,在winXP及Win2003可通过区域设置解决,但最简单的⽅法是利⽤Microsoft AppLocale,这个⾃⼰到⽹上找,遍地都是。win2K没办法,但正⽂不采取任何措施都能正确显⽰,是繁体的。
的做法同王祯《农书》的记载如出一辙,证明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真实与繁荣。
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国出现了使用印章的印刷方法,这是最原始的印刷术;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出现了石刻;公元三世纪,出现了拓本;公元七世纪初,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此,印刷效能得到了突破性、飞跃性的提高。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农学家王祯(时任安徽旌德县令)使用木活字印刷了自己著作的《农书》和自己主持编纂的《旌德县志》。《王祯农书》卷尾附有“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详细介绍了他使用木活字印书的情况: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
这是王祯用木活字印刷总的情况。此外,他还详细纪录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对其中每个细节都具体描绘。
东源的木刻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基本制作工序有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检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折谱→草订(打孔、下纸捻)→切谱(裁边)→装线→封面→装订等16道,平时还要做好取材(选取字材)、制字模、写字(反手)、刻字等基础工作,整整“二十般武艺”,全凭手工操作。东源人“梓辑”的族谱,全用线装,印谱都用宣纸,古朴典雅,富有历史感。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有两大特色: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体,字型古拙。从明朝以来,老宋体作为官方字体,长期垄断文告、公报等庄严场合,如今已极少见,“物以稀为贵”,东源人做的谱就贵重。二是刻印、装订做工很考究。他们刻字有要点:反手,先横、次竖、后撇;用材有讲究:刻字须用上好的棠梨木,决不能马虎;检字有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铺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等158个字的祖传歌诀,囊括了汉字的绝大部分部首,极为入韵,用方言诵读,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先是序言、跋、志等大文章,按照普通古籍的版式排版,接着是正文,竖排每页五大格,每格为一代,寓五代同堂之意。因为谱牒是作为宗族的历史档案来保存、查阅的,印数不多,一般只印制几套,因而,都用手工印刷。印刷首先要研墨,然后“下刷”。将版面先用水洗一次,晾一会儿才刷墨。下刷有讲究,阴雨天只需要刷一次,干燥天要一会儿刷一次,一天要刷好几次才行。用墨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用力要均匀,用墨多了用力重了会模糊成一块,用墨少了用力轻了会看不清楚。几十上百页的谱印好后,打圈、划支、打洞孔、下纸捻、裁边、上封面、订外线,于是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做成了。总之,十几道工序每道都需要真功夫,最要紧的是刻字、检字、排版,技术含量很高,也很难学。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2002年11月拍摄制作的专题片《深埋的物证》(2003年5月以后多次播出)说:“人们用棠梨木制作活字,每个字块大小高低都一样,在装置活字的木框里,每个字行之间都用木栏夹紧,固定好模版就可以直接用于印刷了。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祯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这一切充分证明,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真传,也证明王祯《农书》对木活字印书法的详细描绘是真实的科学记录,活字印刷在当时已是社会的发达行业。
古典文献学研究古籍的分类、编目,古籍的版本、校勘,古籍的辨伪、辑佚,古籍的注释、编纂。古籍整理向人们展示历史、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古典文献学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
由于文献载体的变迁,书写、契刻、印刷的不同以及装订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于文献的编缀、卷摺、包背和装订,先后产生过几种不同的体式: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轴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折叠体式(梵夹装、经折装);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
本文2023-08-06 21:56: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