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冲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气冲 41 气冲的别名 42 特异性 43 出处 44 穴名解 45 所属部位 46 气冲穴的定位 47 气冲穴的取法 48 气冲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气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气冲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气冲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研究进展 5 经外奇穴名·气冲 51 气冲穴的定位 52 气冲穴主治病证 53 刺灸法 6 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气冲 61 位置 62 功能主治 63 刺灸法 631 刺法 632 灸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气冲 1 拼音
qì chōng
2 英文参考Qìchōng ST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qì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气冲: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3奇穴气中别名。
4 经穴名·气冲穴位 气冲 汉语拼音 Qichong 罗马拼音 Chichung 美国英译名 Rushing Energy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30 日本 30 法
国 莫兰特氏 E30 富耶氏 E30 德国 M30 英国 S30 美国 St30
气冲为经穴名(Qìchōng ST30)[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2]。属足阳明胃经[1]。气冲是足阳明胃经、冲脉的交会穴,是冲脉的起点。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1]。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 中痛,阴肿,奔豚, 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41 气冲的别名气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羊矢(《针灸学》(南京))。
42 特异性足阳明胃经、冲脉的交会穴。
43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入气街中。《针灸甲乙经》:气冲,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
44 穴名解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1]。
气,此处指下腹阻胀之气。冲,指冲动、上冲,亦有交通要道之义。本穴居归来穴之下,为腹气出入冲要,故名“气冲”。《黄帝内经素问》称为“气街”。《黄帝内经灵枢·街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内经·动输》载:“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此穴在鼠鼷部的股动脉搏动处,属“四街”之一,为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3]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上冲,与归来成橐龠之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气冲”。[3]
冲脉起于本穴,故名之[3]。
45 所属部位下腹[4]
46 气冲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5][6]。
气冲位于腹部,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2]。
一说气冲“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2]。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1]。
气冲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备急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2]。今从《针灸甲乙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定位[2]。
气冲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气冲穴的位置
气冲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气冲穴的位置(肌肉)
气冲穴的位置(内脏)
47 气冲穴的取法仰卧位,在天枢穴下5寸,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中线旁开2寸处,动脉搏动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8]。
特效 :以食指指腹揉按,每日早晚各揉按1~3分钟,可治疗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等症[8]。
48 气冲穴穴位解剖气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皮支分布。在皮下筋膜内的脂性层和膜性层之间,除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腹壁浅动、静脉。针经血管内侧,穿腹外斜肌腱膜,进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或经该二肌下缘,刺入腹股沟管的内容(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该处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弓状缘[6]。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腹壁下动脉经过;内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带(女)经过[6]。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2]。
49 气冲穴的功效与作用调经血,舒宗筋,理气止痛。
气冲有舒宗筋、理厥气、调膀胱、和营血的作用[1]。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载有:“胃为水谷之海,其俞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此穴在气街之处,为气之出路,言其下行冲过肝脾二经,方达三里:同时又与冲脉并行,主治疝气奔豚、妊娠子气上冲攻心。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气上冲也,治之最效。[3]
410 气冲穴主治病证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 中痛,阴肿,奔豚, 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6]。
气冲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2]。
气冲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满痛、腰痛控睾、奔豚、疝气、 肿痛、阳痿、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等。
现代又多用气冲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1]。
气冲穴主治月经不调,不孕,阳痿, 中痛,阴肿,睾丸痛;腹痛,疝气[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睾丸炎,疝气;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411 刺灸法气冲穴所处位置,男子约当精索、女子约为子宫圆韧带处,且靠近动脉,故宜慎刺少灸[1]。
4111 刺法直刺08~12寸[6]。
一般直刺05~10寸[1][2][7],局部重胀[7]。
向外阴方向斜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生殖器扩散[7]。
注意:针刺不宜过深[7]。
4112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气冲穴的配伍气冲配曲泉、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治疝气[7]。
气冲配三阴交、关元,治妇科病证[7]。
413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气街,中脉,备不出为肿鼠仆。
《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街。脱肛,下利气街主之。妇人无子及少腹痛,刺气冲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炷如大麦,禁不可针。
414 研究进展据报道,选用双侧外陵透气冲、三阴交,切口旁针麻,用于输卵管结扎术[1]。
5 经外奇穴名·气冲气冲为经外奇穴名[1]。出《备急千金要方》。又称气堂[1]。位于颈正中线,当甲状软骨切迹与胸骨柄颈上切迹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咳嗽、气喘等
51 气冲穴的定位经外奇穴·气冲位于颈正中线,当甲状软骨切迹与胸骨柄颈上切迹连线之中点处[1]。
52 气冲穴主治病证经外奇穴·气冲主治咳嗽、气喘等[1]。
53 刺灸法针刺02~03寸;可灸[1]。
6 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气冲气冲为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2]。出《医学纲目》。《医学纲目》:“气冲在气海旁一寸半。”气中亦称气冲[9]。
61 位置气中位于脐下15寸,腹中线旁开15寸处,左右计2穴[10]。
气中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9]。
62 功能主治气中主治腹痛肠鸣、妇人血弱气喘等[10]。
气中主治妇人血弱气喘,腹痛肠鸣[9]。
63 刺灸法 631 刺法一般直刺10~20寸[10][9]。
632 灸法可灸[10]。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天突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天突穴的定位 10 天突穴的取法 11 天突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天突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天突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天突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天突穴研究进展 181 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182 治疗外周性呼吸衰竭 183 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调整作用 184 降低气道阻力 185 对食管蠕动的影响 186 对免疫功能有调整作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突 1 拼音
tiān tū
2 英文参考Tiāntū CV22 [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t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2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2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天突 汉语拼音 Tiantu 罗马拼音 Tientu 美国英译名 Sky Prominenc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CV22 日本 2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2 富耶氏 VC22 德国 KG22 英国 Cv22 美国 Co22
天突为经穴名(Tiāntū CV22,RN2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玉户(《针灸甲乙经》)、天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聚英》)、五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属任脉[1]。天突是阴维脉、任脉的交会穴[1][3]。天即天空,突即灶突,此穴位所在相当于气管上端,颇似肺气通天的灶突,故名天突[1]。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4 天突穴的别名玉户(《针灸甲乙经》)
天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聚英》)
五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
6 穴名解天即天空,突即灶突,此穴位所在相当于气管上端,颇似肺气通天的灶突,故名天突[1]。
天,上意,指天气及人身之上部。突,指灶突。灶突,即烟囱,有穿通之义。天气通于肺,穴处犹如肺气出入之灶突也。本穴位居胸腔最上的喉头,既为清气之所入,又为浊气之所出,故以为名。[4]
7 特异性天突是阴维脉、任脉的交会穴[1][3]。
8 所属部位颈[5]
9 天突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突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6]。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正坐仰头取穴[1]。
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当胸骨切迹上缘上05寸凹陷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3]。
另说“在颈结喉下二寸”(《针灸甲乙经》)、5寸(《备急千金要方》),3寸(《太平圣惠方》)、1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天突穴在任脉的位置
天突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突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突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突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10 天突穴的取法在璇玑穴上1寸,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正坐仰头取穴[1]。
正坐仰靠位,于璇玑上1寸,胸骨上窝正中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由喉结直下可摸到一凹窝,中央处即是天突穴[8]。
11 天突穴穴位解剖天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1]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左、右胸骨甲状肌之间→上纵隔蜂窝组织→气管前间隙[9]。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颈横神经和颈静脉弓属支分布;深层有舌下神经降支和甲状腺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气管[9]。向下刺可入胸骨柄后方,有胸腺、左无名静脉和主动脉弓等结构[9]。
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3]。
12 天突穴的功效与作用天突穴具有宣通肺气、消痰止咳的功效。
天突穴有理气化痰,清咽开音作用[1]。
天突穴位于胸廓上口处,深部为肺系,具有宣肺降气、止咳平喘、化痰利咽之功,可用于治疗胸、肺、咽喉病[10]。
胃气上逆则噎膈,取天突穴理气降逆以治之[10]。
瘿气为天突穴局部的治疗作用[10]。
天突穴具有豁痰开窍之作用,是治疗诸痰之证的主要腧穴,对于痰厥、中风、眩晕、咳嗽、梅核气等效果较好[10]。
《针灸甲乙经》有:“在颈结喉下二寸。”主治咽喉疾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血气乏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猜。”人之胸腔喻天,腹腔喻地。本穴位于胸腔最上,其功用为通,刺法使患者含胸延颈。术者循胸骨内缘向下探刺,导引滞塞之气上通,俾于痰郁气之在胸臆者,得以爽利涌出, 术有点天突法。1948年高式国医师诊一妇人,因大怒气厥。拟刺回阳九针,甫刺哑门一穴。一老人突然走入,呼令去针,急起针。彼令一壮妇人抱扶患者端坐。另一妇人以中指探其天突,叱令用力,再用力,患者忽然啊的一声,大哭而苏。后仿用此法,通痰导气,多收捷效,愿同道共识之。[4]
13 天突穴主治病证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1]。
天突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膈[9]。
天突穴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咳唾脓血,肺痈;喉痹,咽干,暴喑,梅核气,喉中痰鸣;呕吐,噎膈;心痛,舌下急,衄血,瘿气[7]。
天突穴主治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呕吐,呃逆,噎膈,瘿瘤等[3]。
14 刺灸法 141 刺法[1]
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5~08寸[3]。
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9]。
先直刺02~03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局部酸胀,咽喉发紧似有阻塞感,起针后即消失,不留针[7][1]。
注意:天突穴施术时不宜留针及施用强 手法,以免伤及脏器;对肺气肿患者尤需谨慎[7]。
142 灸法可灸[1][9][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15 天突穴的配伍天突穴配定喘、膻中、丰隆治支气管哮喘[1]。
天突穴配天窗、合谷、人迎治声带炎[1]。
天突穴配内关、印堂、足三里治神经性呕吐[1]。
天突配膻中,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胸痹。
天突配璇玑、风府、照海,有行气解表,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喉肿咽痛。
天突配灵道、阴谷、复溜、丰隆、然谷,有滋肾降火利咽的作用,主治咽痛久不愈,喑哑,入睡口干。
天突配定喘、膻中、丰隆,治哮喘[7]。
天突配内关、中脘,治呃逆[7]。
天突配石关、足三里、胃俞、中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治噎膈[7]。
天突配泻人迎、喉中,治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7]。
天突配筋缩,治小儿喉闭[7]。
16 特效用中指指腹慢慢按压天突穴1~2分钟, 时要格外轻柔,可治由于咳嗽、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声音嘶哑[8]。
17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针灸甲乙经》:阴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梗心痛,瘾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咳嗽上气,胸中气噎,喉中状如水鸡声,肺痈,咳唾脓血,气咽干,舌下急,喉中生疮,不得下食。
《玉龙歌》:哮喘之证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著艾便安康。
《百症赋》: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
《普济方》: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亦得。即下针宜直横下,不得低手,即损五脏之气,伤人短寿。
《类经图翼》:治一切瘿瘤初起者,灸之妙。
18 天突穴研究进展 181 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针刺天突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使甲状腺缩小,症状消失,基础代谢明显降低。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有效率可达869%,尿中排碘量明显降低,甲状腺对碘的吸聚和利用能力提高。有实验正常人服131I 2μBq(微贝可),20 min后用重手法刺双合谷、扶突、天突,于行针3次后的2、4、6、24、48 h测定,发现甲状腺对131I的摄取量大多提高,而针刺通里等穴则无影响。[7]
针刺甲亢患者天突穴,可使基础代谢降低,而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后基础代谢可增加[1]。
182 治疗外周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电针天突穴对呼吸衰竭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对外周性呼吸衰竭疗效明显[4]。
183 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调整作用针刺天突对支气管平滑肌也有调整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7]。
184 降低气道阻力针刺天突、肺俞等穴,无论吸气或呼气阶段的气道阻力,都从增高状态明显下降,特别是呼气时的气道阻力下降最为明显[4]。
185 对食管蠕动的影响在X线下观察,针刺天突、膻中可使健康人食管蠕动增加,内径增宽,也可使食管瘤瘤部的上、下段食管蠕动呈相同改变。[7]
针刺食道癌患者天突穴,可使蠕动增强,内径增宽[1]。
186 对免疫功能有调整作用针刺天突对免疫功能有调整作用,针刺家兔“天突”、“内关”,可看到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但是对于有些淋巴母细胞转化率针前较高的针刺麻醉患者,针后反见下降。针刺天突也可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7]
电针实验性结核性家兔“天突”“内关”部位,发现针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计数、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明显增加[1]。
三采文化编辑部、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 消肿止痛的穴道 承浆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承浆有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改善脸部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口腔溃烂,也可治疗中风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颜面浮肿,美化曲线的功效。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承」指承接,「浆」指口中浆液、唾液。 古籍中「承浆,颏之上陷处称为『承浆』,穴当其处,故名;穴当饮食入口之下,以饮食为浆,当有上承饮食之义。」表示承浆因为位在嘴唇下方的凹窝处,宛如承接口中的唾液,故以此命名。 穴位找法 位在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往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颚间的凹陷更为明显。 扶突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扶突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扁桃腺炎、急性咽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头痛、颈部疼痛、气喘、神经性疼痛。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扶」指用手支撑著的意思,又两个人搀行也称为扶,「突」有高起突出的意思。 在《汇解》中「铺四指曰扶,即今之曰横指,曰当同身寸三寸,穴在结喉突起旁三寸(一扶),故扶。」表示扶突位在前颈部侧面甲状软骨突出处,即喉结旁约三寸的地方。 穴位找法 扶突位于喉结的高度,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与锁骨之间,也就是从喉结正中央,再往两侧约三寸(四指横宽)的地方, 左右各一。三采文化编辑部、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 消肿止痛的穴道 承浆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承浆有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改善脸部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口腔溃烂,也可治疗中风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颜面浮肿,美化曲线的功效。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承」指承接,「浆」指口中浆液、唾液。 古籍中「承浆,颏之上陷处称为『承浆』,穴当其处,故名;穴当饮食入口之下,以饮食为浆,当有上承饮食之义。」表示承浆因为位在嘴唇下方的凹窝处,宛如承接口中的唾液,故以此命名。 穴位找法 位在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往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颚间的凹陷更为明显。 扶突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扶突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扁桃腺炎、急性咽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头痛、颈部疼痛、气喘、神经性疼痛。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扶」指用手支撑著的意思,又两个人搀行也称为扶,「突」有高起突出的意思。 在《汇解》中「铺四指曰扶,即今之曰横指,曰当同身寸三寸,穴在结喉突起旁三寸(一扶),故扶。」表示扶突位在前颈部侧面甲状软骨突出处,即喉结旁约三寸的地方。 穴位找法 扶突位于喉结的高度,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与锁骨之间,也就是从喉结正中央,再往两侧约三寸(四指横宽)的地方, 左右各一。 外关 治疗效果 消炎止痛 外关主治重听、偏头痛、眼睛肿痛、耳鸣、牙痛、落枕、高血压、上肢关节痛、脑中风、手脚麻痹、风湿疼痛等疾病,都可以借由 外关穴得到改善。 方法 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按压时应两手同时进行并左右交替,每次约5秒钟,反复进行约10次。按压前可以先用毛巾热敷,提高治疗效果。 名称由来 「外」是外部,意指体表。关是关联、联络。「外关」是与外部体表有关联的穴位。 中医认为,本穴位属于手少阳经,与阳维(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脉气相通,为阳经、阳脉通达于外的关节,故名「外关」。 穴位找法 将手背朝上,从腕关节中央往手肘处约二寸(三指横宽)的位置,左右各一。 二间 治疗效果 舒缓疼痛 主治牙齿疼痛、喉咙痛、头晕、口干舌燥、消化不良、流鼻血、便秘等症。 方法 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压。 名称由来 「间」指间隙的意思。由于此穴的位置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的凹陷处,也是手阳明经脉经过的第二个穴位,所以称为二间。 在《会元针灸学》中「二间者,二者穴之次部,相交食指本节之节前,有间隙,故名二间。」表示二间是位在第二掌指关节前,靠近赤白肉的凹窝处。 穴位找法 寻找此穴位时将手背向上握拳,在食指内侧掌指关节的前方(指尖方向)凹陷中,左右各一。 地机 地机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痛、腹胀、腹泻、小便困难、遗精、白带、月经失调、膝关节炎、下肢肿胀、下肢麻痹,也可以用于肠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胃酸过多、腰痛等症状的治疗。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地」是土地,意指「下肢」。「机」是机要、重要。「地机」是人体下肢重要部位的穴位。 《会元针灸学》记载:「一身分上中下三部,自足至脐为下部,属于地部。地机穴居地中部,运膝之机关。」中医认为,本穴位位于人体「地部」的中部,也就是膝部,是主管膝部运动的机要枢纽。同时本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脾经主管「土」,「土」为人体「地部」,而本穴位又是脾经气血深聚的机要穴位,故名「地机」。 穴位找法 阴陵泉下三寸(四指横宽),在胫骨后方的凹陷中,左右各一。也可以从膝盖后方的横纹,往下约四寸(六指横宽)的地方。 本文摘自《穴位 图典热销16年精装典藏版》/三采文化编辑部著、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三采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命门穴的别名·精宫 41 命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命门穴的定位 46 命门穴的取法 47 命门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命门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命门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研究进展 413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4132 镇痛作用 413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413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 4135 用于针麻 4136 治疗腰痛 413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4138 治疗 减少症 5 志室穴的别名·精宫 51 志室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志室穴的定位 56 志室穴的取法 57 志室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志室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志室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志室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志室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肾功能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精宫 1 拼音
jīng gōng
2 英文参考Zhìshì BL52 [中国针灸学词典]
Mìngmén GV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精宫为经穴别名:1命门(穴);2志室。[1]
4 命门穴的别名·精宫精宫为经穴别名,即命门(穴)[1]。见《医学原始》。
穴位 命门 汉语拼音 Mingmen 罗马拼音 Mingmen 美国英译名 Gate of Lif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4 日本 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4 富耶氏 IVG4 德国 LG4 英国 Gv4 美国 Go4
命门为经穴名(Mìngmén GV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累属、精官[3]。属督脉[2]。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2]。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41 命门穴的别名属累(《针灸甲乙经》),精宫(《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针灸甲乙经》:命门,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
43 穴名解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2]。
命,指生命,重要之意。《说文》:“命,使也。”在此为生之极。门,为出入之处,指其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人身命门之处不一。以及此则以《难经·第三十六难》,谓两肾之间为五脏六腑之本,生命之源,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处,称为命门。《黄庭中景经》李注:“命门,一名玉都,下丹田也。精气出入,神之所居,当脐后是也。”命门为道教名词,指下丹田。下丹田位居人体中心,范围包括神阙、关元、气海、命门等重要穴位。《玉历经》说:下丹田是人命的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气之元,在脐下三寸。《道·黄庭篇》认为命门为性命之门,在脐下一寸三分,为下丹田。道教丹书多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呼吸之门、五脏六腑之本、人初生结胎之所,故称为命门。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此就内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观之,本穴两旁平于肾俞,本穴居其中间,亦犹内景命门居于两肾脏之间也,故称本穴为命门。以其横通足少阴之经,故本穴又为本经横通肾脏之门户。[4]
44 所属部位腰椎[5]
45 命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6]。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2]。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3]。
命门穴在督脉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肌肉)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骨骼)
46 命门穴的取法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2]。
俯卧位,先取后正中线与髂嵴平齐处,再向上摸2个棘突,于上方的凹陷处取穴[7]。
47 命门穴穴位解剖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4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4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分布[8]。
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3]。
4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命门穴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命门穴有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2]。
命门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两肾之间,有“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之说,故有补肾壮阳之效,主治各种肾虚所致妇科及男性病[9]。
肾主水,司二便,主骨生髓,又督脉贯行于脊中,故命门穴可治疗二阴病、腰腿病和水肿[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命门穴可治疗神志病[9]。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命门穴具有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的作用[9]。
命门穴用灸法善治虚寒性疾病[9]。
命门穴为培元补肾、固精壮阳、通利腰脊之要穴,主治脊强,腰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泄泻,完谷不化,带下[4]。
问足少阴经行下腹部,督脉何以得通?现今针灸图书较早年倍加精详,何以不曾提及?《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背属肾。”观此段经文,可知督脉由本穴通少阴之经,又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分属两肾。但与阳关之通大肠,略同而小异。阳关先通大肠俞,经由足太阳经分布内外。本穴之通肾脏,乃由肾俞穴传导,随足少阳经而入,因足少阴经自涌泉上行至阴谷穴处,横交委中,合并足太阳经线,而行于足太阳经之里层,两经一表一里,叠并上通,抵肾俞穴处,得与督脉横通交会,故内经于督脉有“贯脊属肾”之文。足太阳之经,出肾俞穴处与少阴经分道径自上行。而足少阴之经由肾俞处独行入内,属肾络膀胱矣。[4]
49 命门穴主治病证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瘈疭等[2]。
命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遗精,阳痿,早泄;小便不利,遗尿,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7]。
命门穴主治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逆冷[10]。
命门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久泻,痔血,脱肛,小儿发痫瘈疭,下肢萎痹等[3]。
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2][3]。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臀及下肢放散[7]。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7]。
4102 灸法可灸[2][7][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作为强壮保健穴,常用温灸法或瘢痕灸法[7]。
411 命门穴的配伍命门穴配肾俞,有调补肾气的作用。治小便频数,老年腰痛[2]。
命门穴配灸百会、关元、三阴交、中髎治遗尿[2]。
命门穴配膀胱俞、肾俞、水道治肾炎[2]。
命门穴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铁性贫血[2]。
命门配天枢、气海、关元,有温肾健脾的作用,主治肾泄、五更泄。
命门配百会、关元,治遗尿、尿频[7]。
命门配肾俞 、气海、然谷,有补益肾气,固涩精关的作用,主治阳痿,早泄,滑精。
命门配灸肾俞、气海、然谷、关元、上髎、次髎,治阳痿、遗精[7]。
命门配肾俞,治老者便多[7]。
命门配肾俞、环跳、委中,治腰背痛[7]。
4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疭(《备急千金要方》作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疚,里急,腰腹相引痛。
《针灸大成》: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寒热痃疟,腰脊相引,骨蒸,五脏热,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角弓。
《类经图翼》: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413 研究进展 413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有实验证明,艾灸家兔“命门”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艾灸组灸前与灸后比较、灸后与对照组(不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艾灸“命门”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针刺命门对男子性功能障碍、 缺乏有一定疗效,可以增强机体抗病力,如以艾炷灸大鼠或豚鼠的“大椎”、“命门”,可使动物对二硝基酚致死性发热的耐受性提高、发热减轻、存活率提高。艾灸“阳虚”动物模型命门,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和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 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的作用;有报道以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为指标,针刺命门和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效应相等。[7]
艾灸命门对羟基脲所致动物“阳虚”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提高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另用氢化可的松给小鼠肌注,其中一部分小鼠同时灸命门,经灸命门者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所增高。
4132 镇痛作用针刺动物“命门”也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可使动物对电击或钳夹肢体的痛反应受到明显抑制。针刺命门对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7]
413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针刺大白鼠“大椎”“命门”,可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显著增强[2]。
413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电针家兔或猫的“命门”“脊中”部位,可使肢体痛阈显著提高,后肢较前肢为好[2]。
4135 用于针麻以腰俞、命门、次髎穴组针麻行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满意[2]。
4136 治疗腰痛取命门,针刺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隔日1次。
413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配关元,针刺得气后加灸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4138 治疗 减少症配肾俞、关元、中极,先针刺,出针后隔姜灸3壮。
5 志室穴的别名·精宫精宫为经穴别名,即志室[1]。见《医学入门》。
穴位 志室 汉语拼音 Zhishi 罗马拼音 Chihshih 美国英译名 Room of Determinatio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52 日本 52 法
国 莫兰特氏 V47 富耶氏 V47 德国 B47 英国 B47 美国 BI52
志室为经穴名(Zhìshì 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11]。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1]。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51 志室的别名精宫(《医学入门》),神关(《针经摘英集》),志舍(《神灸经纶》),志堂(《医学入门》),精舍[4]。
52 出处《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53 穴名解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1]。
志,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此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4]
54 所属部位腰部[12]
55 志室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志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6][13]。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13]。
志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56 志室穴的取法俯卧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3寸处取穴[14]。
57 志室穴穴位解剖志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腰三角位于志室穴稍外侧,由背阔肌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和髂嵴后部之间围成,其底为腹内斜肌。该三角为腹壁薄弱区,易发生腰疝。
5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11]。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第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15]。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13]。
58 志室穴的功效与作用志室穴具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
志室穴有补肾益精、利溲导湿的作用[11]。
肾藏志,志室穴在肾俞之旁,为肾气之所处,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志室穴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和男性病[16]。
志室位居于腰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循行背腰部,腰为肾之府,故可治疗经脉病[16]。
志室穴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4]。
59 志室穴主治病证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等[11]。
志室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14]。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15]。
志室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13]。
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11]。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14]。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0寸[11]。
直刺05~1寸[13][15]。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可灸[14]。
注意:志室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14]。
5102 灸法可灸[11][14][15]。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511 志室穴的配伍志室配肾俞、关元,有补肾益精,壮阳固涩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
志室配命门、委中,有强壮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疼痛。
志室配肾俞、心俞、三阴交,治失眠[14]。
志室配肾俞、命门,治腰痛[14]。
志室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遗精、阳痿[14]。
5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食不消,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513 志室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1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温留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温溜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温溜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温留 1 拼音
wēn liú
2 英文参考Wēnliú LI7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温留即温溜。见《针灸甲乙经》。[1]
穴位 温溜 汉语拼音 Wenliu 罗马拼音 Wenliu 美国英译名 Warm Stagnant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GI7 富耶氏 GI7 德国 DI7 英国 Li7 美国 LI7
温溜为经穴名(Wēnliū LI7)[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蛇头、逆注、地头、通注、池头、温留。属手阳明大肠经[2]。温溜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2]。温即温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温通经脉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温溜[2]。主治寒热头痛,头风,眩晕,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唇干,流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肩背酸痛,疔疮,吐舌,腹胀,肠鸣,腹痛,鼻衄,肩臂酸痛,肩背酸痛,颈项强痛,狂言,狂走,癫疾,乳痈,疔疮,劳瘵,气喘等。
4 温留的别名逆注(《针灸甲乙经》)、蛇头(《针灸甲乙经》)、地头[4]、通注[4]、池头[4]、温留[4]。
5 出处《针灸甲乙经》:温溜,一名逆注,一名蛇头,手阳明郄穴,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
6 特异性温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
7 穴名解温即温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温通经脉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温溜[2]。
《广韵》:“温,暖也”。溜,通流,水流貌。经脉之气至此穴如温水而溜过,故名温溜。别名蛇头,一名逆注。若握拳视此穴处肌肉(桡侧腕伸肌)隆起如蛇头,头向下,经脉由此而上。[4]
8 所属部位前臂[5]
9 温溜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屈肘,温溜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3][6]。
温溜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阳溪穴5寸处(《医学入门》)[7]。
另说温溜“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针灸甲乙经》);“在腕后五寸六寸间,动脉中”(《太平圣惠方》)[7]。
温溜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2]。
温溜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温溜穴的位置
温溜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穴的位置(肌肉)
温溜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阳溪上5寸处取穴。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2]。
侧腕屈肘位,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中点向下1寸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温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有桡动脉肌支,头静脉。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还有头静脉经过。针入皮肤,在头静脉的后方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进桡侧腕长伸肌腱,达桡侧腕短伸肌腱,直抵桡骨骨膜。以上二肌(腱)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2]。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6]。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侧皮神经和头静脉分布,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动脉分布[6]。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动脉肌支与头静脉[7]。
12 温溜穴的功效与作用温溜有清热理气的作用。
温溜有清邪热、理肠胃作用[2]。
温溜穴之气不弛不亢,由偏历安顺行来,此穴具有温经发汗、疏风散寒之功,温而不热,通而不湍,主治头痛,面肿,咽喉疼痛,肠鸣,腹痛,肘臂酸痛[4]。
温溜有温热散通之力,治肘臂寒痛、寒厥头痛等一切寒湿濡滞之症[4]。
温溜有决滞通畅之力,治肠鸣哕噫[4]。
13 主治病症温溜主治寒热头痛,头风,眩晕,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唇干,流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肩背酸痛,疔疮,吐舌,腹胀,肠鸣,腹痛,鼻衄,肩臂酸痛,肩背酸痛,颈项强痛,狂言,狂走,癫疾,乳痈,疔疮,劳瘵,气喘等。
温溜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肩背酸痛、疔疮、吐舌、肠鸣腹痛[6]。
温溜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肠胃等疾患:如寒热头痛、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肠鸣腹痛、腹泻及肩臂酸痛、癫疾、疔疮等[2]。
温溜主治头痛,面肿,项强,口舌咽喉肿痛,口眼㖞斜,肠鸣腹痛,肩臂酸痛,疔疮等[7]。
温溜主治头风,头痛,眩晕,面肿,唇干,流涎,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腹胀,腹痛,肠鸣;劳瘵,气喘;狂言,狂走,癫疾;肩背酸痛,颈项强痛;乳痈,疔疮[8]。
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
其它: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下腹壁肌肉痉挛,前臂疼痛。
温溜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14 刺灸法 141 刺法一般直刺05~08寸[2]。
直刺05~1寸[7][6][8],局部有酸胀感[8],向手部放散[8]。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手部放散。
142 灸法可灸[2][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配伍温溜穴配期门治项强伤寒[2]。
温溜配劳官治口腔炎[2]。
温溜配合谷、少商洽咽喉肿痛[2][8]。
配足三里治肠鸣腹痛[2]。
温溜配内庭、合谷,治牙痛[8]。
温溜配足三里、上巨虚,有调理肠腑,行气止痛作用,治肠鸣,腹泻,腹痛[8]。
温溜配曲池,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喉痹不能言。
温溜配仆参,有豁痰宁神作用,主治癫疾。
16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肠鸣而痛,温溜主之。
《千金翼方》:狂癫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壮。
《针灸甲乙经》: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温溜主之。疟,面赤肿,温溜主之。肠鸣而痛,温溜主之。口齿痛,温溜主之。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温溜主之。狂仆,温溜主之。喉痹不能言,温溜与曲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拼音 4 代号 5 四缝穴的别名 6 出处 7 四中缝穴的定位 8 四中缝穴取穴方法 9 四中缝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四中缝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四中缝穴主治病证 12 四中缝穴的配伍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文献摘要 15 四中缝穴研究进展 151 治小儿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 152 治小儿蛔虫病 153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54 治疗厌食症 155 调节人体的体液成分 156 治疗小儿低热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四中缝 1 拼音
sì zhōng fèng
2 概述四中缝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缝[1]。见《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
四缝为经外奇穴名(sìfèng EXUE10)[2][3]。出《奇效良方》。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3]。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肠虫症,蛔虫症,肠蛔虫症,百日咳,咳喘,气喘,咳嗽,手指关节炎,羸瘦虚弱等。
3 拼音sì zhōng fèng
4 代号EXUE10
5 四缝穴的别名
四中缝(《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
6 出处四缝出《奇效良方》: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疗小儿猢狲劳等症。
四中缝出《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
7 四中缝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四缝穴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3]。
四缝穴在手指,第2~5指掌面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四穴[4]。
四缝穴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5]。
四缝穴位于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共8穴[2]。
四缝穴位于手二、三、四、五指掌侧面,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左右计8穴[6]。另说在二、三、四、五指掌侧面,远端指关节横纹中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或近端指关节横纹之两头处(《中国针灸学》) 。
经外奇穴——四缝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四缝穴的位置
8 四中缝穴取穴方法仰掌伸指,当手第二-五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
仰掌伸指,示、中、环、小四指掌面第1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取穴[4]。
9 四中缝穴穴位解剖四缝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指深层肌腱。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深屈肌腱[5]。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桡侧两个半手指)和尺神经肌支(尺侧一个半手指)分布[5]。
10 四中缝穴的功效与作用四缝穴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的作用。
11 四中缝穴主治病证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肠虫症,蛔虫症,肠蛔虫症,百日咳,咳喘,气喘,咳嗽,手指关节炎,羸瘦虚弱等。
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5]。
四缝穴主治疳积,百日咳,蛔虫症等[6]。
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百日咳、肠蛔虫症、手指关节炎等[2]。
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腹泻,肠虫症;百日咳,咳喘;羸瘦虚弱[4]。
四缝穴是治疗小儿疳积的有效穴,根据病情轻重的需要,每次取单手交替点刺,或取双手同时点刺[4]。
12 四中缝穴的配伍四缝配内关、合谷,治百日咳[4]。
四缝配足三里、中脘,治消化不良[4]。
四缝配中脘、章门、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治疳积[4]。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透明粘液[5]。
三棱针浅刺01~02寸,挤出黄白色黏液[6]。
一般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或少许血液[2]。
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01~02寸,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黏液或出血[4]。
注意:点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指关节[4]。
132 灸法一般不灸[4]。
14 文献摘要《针灸大成》:治小儿猢狲劳等症。
《中国针灸学》:四缝……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体。主治小儿疳积。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四缝奇穴……用圆利针点刺挤出血。主治小儿消耗症,轻症点刺挤出血液,重症挤出黄白色透明黏液。
15 四中缝穴研究进展 151 治小儿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以四缝针治小儿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可使患儿血清钙、磷乘积增加,堿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从而促进骨骼的发育成长[2]。
152 治小儿蛔虫病以四缝穴针治小儿蛔虫病,可使患儿小肠分泌功能增加,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含量升高[2]。
153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针刺四缝能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而且可以促进肠管蠕动,解除肠管痉挛,并且有调节肝脏分泌胆汁的作用[4]。
154 治疗厌食症针刺四缝能明显提高厌食症患儿的血清瘦素水平,对血清瘦素水平的提高优于药物组;还可提高大鼠血清锌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
155 调节人体的体液成分针刺四缝还能调节人体的体液成分。能促进血清钙、磷、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胆汁、胰液分泌加强,而D木糖的排泄率明显升高,因此,能迅速改
本文2023-08-06 21:57: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