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常识
1从事校勘应具备哪些基础知识
校勘
中国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中国古籍大部分是刊刻本,小部分是手抄本,故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 、增添、颠倒等情况。校勘有4种方式:① 对校。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遇有不同处,即注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②本校。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指明其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③他校 。以其他有关的书籍对照本书。④理校。凡无其他本子可以依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就凭校者的学识,据理判明其正误。
校勘,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校,原指古代囚具,即刑枷。《说文》云:"校,木囚也。"如《易经·噬嗑》:"何(荷)校灭耳。"即奴隶肩负刑枷遮掩两耳。刑枷有约束犯人之义,从而引申为考核。如《汉书·食货志上》:"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考核文字也称为校。如骆宾王《帝京篇》:"校文天禄阁。"
勘,有复核审定的意思。《说文新附》:"勘,校也。"《玉篇》:"勘,覆定也?quot;可见,勘与校是近义词。也有人认为,勘字古亦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古人写字于竹简,如有错误,则用刀削除改正,然后成为定本,故"刊"有削除复定之义。应劭《风俗通义》云:"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竹书,为易刊定。"后世习于"刊"为刊削之义,故将"刊"与"勘"分开,刊指刻书言,勘指定书言。
校勘一词合用,首见于齐梁(南北朝)时期,如《沈休文集》云:"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典校勘。"此指广义校勘,包括今之目录、版本、校勘等内容。至唐宋时期,校勘一词应用渐多,词义则多转为狭义,如宋·欧阳修《文忠集·春秋繁露》云?quot;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 主要指校正文字而言。
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雠(chóu 仇),《说文》:"犹〓(yīng英)也。""〓,以言对也。"《正字通》:"言相雠对也。"《韵会》:"犹校也。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以后逐渐引申,遂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
2什么是校勘
校勘就是用同一部书的 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 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 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校勘 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 期。《国语•鲁语》载鲁大 夫闵马父对景伯说:“昔正 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 太师,以《那》为首。
”前 人一般认为正考父是孔子的 六世祖,西周末年为宋国的 大夫。孔子整理六经,将《诗》、《书》去其重,写版定本,必然经过校勘。
西汉刘 向大规模整理古籍,编制目录,把搜求版本、校勘文字作为一道重要的工序,并给 “校雠”二字下定义,将其提到理论髙度,于是产生了校勘学。 校勘学有广、狭二 义。
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雠学,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辨伪、辑 佚等内容,现在称为文献学。因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已不用,遂成为历史名词。
现代所谓的校勘学,即狭义的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 和理论的学问。 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
近人陈垣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 础上,提出了校勘古籍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初步建立了校勘学体系。
3“校勘四法”都包括什么
1931年,陈垣在其所著《校勘学释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校勘四法”,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它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本校法,是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他校法,用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进行校勘的方法。
理校法,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
陈垣的“校勘四法”不仅方法缜密,而且内涵丰富,它实际已包含着对校勘内容、校勘工作性质,以及校勘工作程序的科学规定,一经提出,即广为学界所接受,时至今日,仍有其广泛影响。
4从事校勘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知识
校勘 中国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中国古籍大部分是刊刻本,小部分是手抄本,故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 、增添、颠倒等情况。
校勘有4种方式:① 对校。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遇有不同处,即注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②本校。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指明其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
③他校 。以其他有关的书籍对照本书。
④理校。凡无其他本子可以依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就凭校者的学识,据理判明其正误。
校勘,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校,原指古代囚具,即刑枷。
《说文》云:"校,木囚也。"如《易经·噬嗑》:"何(荷)校灭耳。
"即奴隶肩负刑枷遮掩两耳。刑枷有约束犯人之义,从而引申为考核。
如《汉书·食货志上》:"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考核文字也称为校。
如骆宾王《帝京篇》:"校文天禄阁。" 勘,有复核审定的意思。
《说文新附》:"勘,校也。"《玉篇》:"勘,覆定也?quot;可见,勘与校是近义词。
也有人认为,勘字古亦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古人写字于竹简,如有错误,则用刀削除改正,然后成为定本,故"刊"有削除复定之义。应劭《风俗通义》云:"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竹书,为易刊定。
"后世习于"刊"为刊削之义,故将"刊"与"勘"分开,刊指刻书言,勘指定书言。 校勘一词合用,首见于齐梁(南北朝)时期,如《沈休文集》云:"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典校勘。
"此指广义校勘,包括今之目录、版本、校勘等内容。至唐宋时期,校勘一词应用渐多,词义则多转为狭义,如宋·欧阳修《文忠集·春秋繁露》云?quot;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
" 主要指校正文字而言。 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
雠(chóu 仇),《说文》:"犹〓(yīng英)也。""〓,以言对也。
"《正字通》:"言相雠对也。"《韵会》:"犹校也。
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以后逐渐引申,遂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
5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对校法。
就是用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读,只校异同,不定是非。即使祖本或别本有误,也照录下来,然后用其他方法校正。
(2)本校法。就是把同一部书的有关文句进行比较、选择,前后互证,订正错误。
如《战国策•楚策》:“(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若按照原文解释,那么黄雀已经被“调乎酸醎”之后才“坠于公子之手”,显然不对。
下文是“折清风而坛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两句比较,能判定“倏忽”一句是错简,应在“昼游”句之前。
(3)他校法。就是用其他书校本书。
如《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孔子家语•正论》的引文为证,说明“曰”字是“由”字缺笔而误。
(4)理校法。就是根据文字、音韵或文理、语气等判定正误。
如《礼记•大学》:“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先”字费解。
俞樾以“近”字古文作“岸”,与“先”形近为根据,又考下文“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先”“远”对文,因此确定“先”为“近”字之误。
6孔子校勘古籍有哪些基本原则
开拓文献资料整理工作的先河,是孔子除哲学、思想、教育之外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
他编辑、整理了《周易》、《春秋》等《六经》(《六艺》),并持有科学严谨、“述而不作”、“微言大义”的态度,对后世几千年以至当今影响极深。他的最大贡献是整理和校勘了大量重要古籍。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
校勘是古籍整理的核心工作。中国历代对目录与校勘这两门学问都非常重视,同时对于二者的争议也比较大。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为校勘工作创立了优良传统的人。他总结出校勘的三大原则:第一,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第二,崇尚平实,排斥虚妄;第三,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7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
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汉语音韵学呢?我们研究现代汉语音韵学,是为了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利于语言实践。我们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因为它是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语言学部门。
必须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然后有可能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音韵学也跟文字学有密切关系。
有狭义的文字学,有广义的文字学。前者专门研究文字的形体;后者则研究字形、字音和字义。
从广义看,音韵学又包括在文字学之中。文字学的旧名是“小学”,原来是一种识字的功课。
古代的学者认为读书必先识字,因为有些古书的时代距离现代很远了,书中的文字,无论从字形方面看,从字音方面看,从字义方面看,都有许多是我们所不认识的了。而且汉字的形、音、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假如不懂古音,则古代的字形和字义也会不懂,或者是懂得不透彻。
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看成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那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传统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甚至称为是“绝学”。
其实古代的一套音韵学理论和术语,如果拿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来对比,加以说明,也就变为比较易懂,甚至是很好懂的东西了。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传统音韵学中,也有一些含胡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和一些玄虚的,缺乏科学根据的术语,我们在这一本小书中,或者是提出来批判,或者是索性略去不提。
我们力求把汉语音韵学讲得浅显一些,同时也不能因为要求浅显而损害它的科学性。希望这一本小书能够沟通古今,使读者对汉语音韵学能够得到比较个面的基础知识。
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ج〕,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kح〕,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ɑk〕。
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ج〕,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kح〕,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
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
古籍校勘发现的问题记录方法为:
1、文本标注:通过添加标识符或者码洋方式,将校勘问题直接标注在古籍文本中。
2、校勘表:将校勘问题整理成表格,列出古籍的相关信息。
3、校勘笔记:在校勘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该记录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便于自己日后的研究或者其他人进行参考。
4、数字化数据库:如果研究人员有条件,可以将校勘记录整理成数字化数据库,方便进行搜索和查询。
答案: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为:
1对校法
“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2本校法
本校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
校对人员在无原稿(或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文字的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
3他校法
出版校对中的方法之一。即通过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
4理校法
理校法,出版校对方法之一。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
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丰富了校勘学的内容。
本文2023-08-06 22:05: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