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博物馆在哪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通辽市博物馆在哪儿,第1张

通辽市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一、场馆介绍

通辽市博物馆创立于1975年,原名为哲里木盟博物馆,在1999年时更名为通辽市博物馆。2003年10月迁入现址,2007年开始实行对外免费开放制度,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被命名为第六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场馆矗立在通辽市文化体育广场北侧,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整体设计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的理念,同时加入了蒙古族文化元素。正立面顶端造型为一轮弯弓,象征着科尔沁蒙古人的称谓。

主体一层为3000平方米的会展大厅;一至三层为基本陈列区,展厅面积达7300平方米,现有12个基本陈列。

二、人员结构

通辽市博物馆隶属于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共有人员42人,其中文博正高5人、副高7人、中级19人。

博物馆现设有藏品部、研究室、文物考古中心一室、文物考古中心二室、陈列部、文物修复中心、文保信息中心、社教中心、安保中心、文创中心、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党办十四个部室。

三、馆藏优势

通辽市博物馆现藏文物近5万件(套),其中一级82件、二级313件、3级628件。馆藏文物从时间上分包括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青铜时代(夏家下层文化、夏家上层文化)、西周、秦汉、鲜卑、唐代、辽金元、明清、民国不同历史时期;从质地上分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金银铜铁器、动植物化石、古籍书画和服饰等质地。该馆所藏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当您走进内蒙古通辽博物馆参观,可欣赏到红山文化勾云玉佩、西周青铜器、秦汉银印、鲜卑金饰牌、唐代錾花银盘、辽代三彩摩羯壶、辽代白瓷佛、辽代紫定碗、金代春水秋山玉、元代青花玉壶春瓶、明代珐琅盘、清代固伦雍穆长公主银质骨灰盒等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的几十件文物精品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的展览,在美、法、日、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及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区展出,这些精美的文物不但为展览增添了色彩,同时也为通辽是赢得了荣誉。

四、特色展览

根据通辽市蒙古族人口150余万,占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1/3和全国蒙古族人口1/4的特点,以及馆藏文物近万件的优势,精心策划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科尔沁历史珍宝》《科尔沁蒙古族历史长卷》《蒙古族文物精品》《辽陈国公主与附马合葬墓复制文物展》《鼻烟壶、玉器精品展》《湮没的辉煌——库伦辽墓壁画展》《天降吉祥——藏传佛教文物展》《官布美术作品展》《通辽革命历史展》《乌日切夫苍狼白鹿主题版画艺术展》《刘宝平美术作品展》《马文化展》《陈企衡根艺展》十三部展览作为基本陈列。

五、考古研究

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在文物考古和文物收藏方面也一直走在自治区前列。三十多年来,协助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发掘了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库伦1-7号辽墓、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吐尔基山辽墓、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葬群和居址群、燕北长城和金界壕遗址、哈民史前聚落遗址等。其中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被评为198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吐尔基山辽墓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哈民史前聚落址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通过三次文物普查,详细掌握了通辽市境内2494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址的资料,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通过普查时征集、抢救性清理发掘和专题征集,使馆藏文物达到近5万件(组)。

六、获得荣誉

2004年被通辽市委、市政府评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通辽市旅游局评为业绩突出旅游区;2005年被共青团通辽市委员会评为“青年文明号”;200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举办的“全区文博系统讲解大赛”中荣获英语组特别奖;2008年在通辽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中被评为先进集体;2008年被通辽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先进集体和保持***员先进性教育基地;2008年被自治区评为AAA级景区和红色旅游重要景点;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并荣获“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区文化系统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在通辽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荣获先进集体奖并获全市五四红旗团委;2012年获得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奖;2013年获得自治区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获自治区文物工作先进集体等奖项;2017第六批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7年获得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通辽市青年集体奖。

展望未来,通辽市将成为一个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大市,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作为文化大市的窗口和文化建设的先行者,一定会向通辽市人民和光临通辽市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奉献出精致典雅、内涵深刻的精品展览。

走进博物馆,历史能重演;走进博物馆,顿觉天地宽。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真诚欢迎各界朋友莅临参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创建以来的几个世纪,东岳大帝香火已经成为凝聚北京民众社会生活的核心力量。他们定期焚香顶礼,结社酬神,共襄善举,全然摒弃了儒家传统社会所强调的等级制度。正如碑文所载“都城人,严事之典,无内外、无贵贱、无小大,觞□宴胪,祝若不谋”,封建等级制度在这里竟被突破。从年代跨度超逾600年之久的碑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东岳庙香会的盛况和其悠久绵长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主司阴间的东岳庙能在京城上千座神庙中独具规模,经久不衰。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从一个侧面折映出中国传统社会所秉行的一直不为学界所知晓的制度与原则。

半个世纪过去了,东岳庙重新开放,但往日庙会上盛况空前的热闹场面和鼎盛的香火只残存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和默默承载着这些非凡年代的碑刻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香火的京西妙峰山香会的全面复兴。从20世纪80年代起,妙峰山庙会开始恢复,据当地管理处介绍,1999年到妙峰山朝山进香的香会就多达110多档,香客多达56万。

东岳庙庙会已举办三年,在朝阳区文化文物局的组织下,团结湖万善同乐开路圣会、金盏乡高跷会、东城区舞狮舞龙圣会等相继到东岳庙进香表演。金盏乡高跷老会的会首刘大爷说,他们这个老会最早的时候就在东岳庙表演,现在回来了非常高兴。现在他们年年都去妙峰山进香。而历史上,东岳庙掸尘老会三月二十八日在东岳庙进香之后,便去妙峰山朝顶进香。关于东岳庙与妙峰山香会的历史渊源以及东岳庙香会的恢复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①据郭子升《北京庙会旧俗》,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北京1989年,介绍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全市当时还有大小庙宇庵观2730座。

②崇祯七年八月(1634年)《东岳庙圣前进贡碑记》。

③顺治九年三月(1652年)《东岳庙祈嗣善会题名碑》。

④叶郭立诚《北京东岳庙调查》,北京大学《民俗丛书》第46卷,1970年台北中国民俗联合会再版。

⑤[日]仁井田升《北京工商ギルド资料集》(四),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文献中心刊行委员会1975年至1983年刊行,第三十集。

⑥[美]Anne Swann Goodrich:The Peking Temple of the Eastern Peak:the Tung-yueh Miao in Peking and its Lore,Janet R Broeck:Description of the Tung-yueh Miao in Peking in 1927,1964年日本名古屋文物出版社出版。

⑦参见1999年10月1~2日法国巴黎“圣城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⑧参见《三教文献》第三期,2000年。

⑨参见同治到光绪年间工部制造库关于东岳庙修缮需用工料的呈折,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顾炎武《日知录》云“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

崇祯七年(1634年)《东岳庙圣前进贡碑记》。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六顶进贡白纸圣会碑记》。

见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茶圣会碑》。

万历十九年(1591年)《岳庙会众碑记》。

崇祯七年(1634年)《敕建东岳庙圣前进贡碑记》。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神明圣会碑记》。

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东岳庙庆司会碑记》。

乾隆十四年(1749年)《马王圣会碑》。

嘉庆二十年(1820年)《马王庙会众奉祀碑记》。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散司老会碑记》。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顶圣会碑记》。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羊行老会碑记》。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东岳庙重修药王等殿碑记》。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公议重整掸尘放生圣会碑》。

道光十七年(1837年)《众善山东掸尘老会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海阳义园碑记》,该碑现立于山东会馆院内。

嘉庆元年(1796年)《万善吉庆悬灯老会碑》。

天启四年(1624年)《四季进贡白纸会碑记》。

万历十八年(1590年)《东岳庙碑记》。

康熙四年(1634年)《东岳大帝圣会碑记》。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公议重整净炉老会碑》。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公议重整万善掸尘放生老会碑》。

雍正九年(1731年)《献茶圣会碑》,于民国丙子年(1936年)重修。

乾隆八年(1743年)《集义献茶豆老会碑记》。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1896年)《香灯供膳窗纸会碑》。

乾隆六年三月(1741年)《东岳庙献花胜会碑记》。

参见《析津志辑佚》第54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东岳庙供奉香火义会碑记》。

(作者为北京市民俗博物馆干部)

南京有一座古建筑值得一去。就是甘家大院。甘家大院是清代建筑,规模非常大。也是来南京不能错过的旅游景点。关于这个甘家大院的具体细节如下,大家可以好好了解一下。

2021南京甘家大院开放时间

甘熙故居(又称甘府、甘熙故居)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俗称“九十九间半”。它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甘府是由四组相邻的多进厅式古建筑群组成,坐北朝南。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关闭入口),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部会馆甘西安大厦

交通:地铁1号线三山街地铁站3号出口,中华路三山街站46路公交车,中山南路4路、7路、16路、33路、35路、100路公交车(嵊州路站)。

门票:20元

甘家大院简介

甘故居,又称甘家大院、甘府(南京政府将其命名为“甘家大院”),清道光初年由甘复在江宁修建。甘,甘父次子,晚清著名学者。他曾是一名学者,一生著作颇丰。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门文物普查中发现,为了有效利用和再现明清江南民居,文物部门修复了部分建筑,建成了南京民俗博物馆,并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1995年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政府管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外侧和李新安的历史老街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民俗文化老街。

甘故居:清代著名学者甘故居,是一座典型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它建于道光初年,继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并具有太湖流域的建筑特色,它注重大厅梁和框架的细节。

金楼:金楼是甘家的图书馆,也是清代金陵著名的图书馆。金楼除收藏古籍秘籍外,还收藏了大量甘的著作。金楼被火烧,后“复原”重建。如今保存下来的书籍,散落在当时的各个房间,供家人平时浏览。

望月楼:原是甘姑娘家的绣楼。后来由于金角楼的破坏,把保存下来的两三万册书搬到望月楼(南捕馆19号)。

游公堂:“游公堂”是南部堂甘的堂名,也是整个府邸和家族的共同称谓。

严凤英故居: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生活在解放初期,他在甘家大院学习京剧昆曲。

《金陵十八坊》展厅:南京的一些老街坊、老商业已经恢复,建议怀旧的观众去参观。在这里,观众还可以看到那些已经消失的老行当,比如粉丝店、典当行等。

襄汾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丁村民居

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地址: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东岸

襄汾造像碑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南关路49号

普净寺

地址:山西省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

襄汾滨河乐园——临汾最好玩的地方,是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县政府、县住建局招商引资,由连云港市圣奇乐娱乐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落地的襄汾县游乐园。

该乐园座落于襄汾县美丽的滨河公园内,是目前我县周边地区最全最完善的游乐场之一,并大大提升了滨河公园的观赏性、休闲性与娱乐性,目前建有摩天轮、大型恐怖城、5D影院、碰碰车、海盗船、豪华转马、大型儿童城、海洋欢乐岛、激战花果山、河面游船等二十多个大型安全、趣味项目,是襄汾县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碰碰车、海盗船、豪华转马、大型儿童城、海洋欢乐岛、激战花果山、河面游船等二十多个大型安全、趣味项目,摩天轮的建设将成为襄汾的新地标,是襄汾县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临汾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介绍?

临汾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临汾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大全,希望能够为大家的临汾旅行锦上添花。

临汾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丁村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襄汾县城关镇丁村明清民宅。1985年11月10日开馆,是我国建立时间较早的民俗博物馆,隶属于临汾市文物局。丁村明清民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宅,现储存较好的有40座院落。分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大组,据建房题记,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为多,南院以道光、咸丰时期为首,西北院为乾隆、嘉庆时期所筑。丁村民居风格典雅,时代特征鲜明,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佳作,对研究民间建筑及民俗学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藏有文物11000余件,以明清字画、瓷器、家俱为主,其中珍贵文物70余件。博物馆利用丁村民居中院做展室,面积3500平方米,又分为七个小展院。一、二院展出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节令习俗;三、四、五院展出婚丧嫁娶、人生礼仪等内容;六、七院展出晋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木偶皮影戏、交通、纺织、农耕等实物或资料。内设办公室、陈列部、群工部、保卫科。出版有《丁村民俗丛谭》。1995年被山西省委、省 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陶寺遗址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协同临汾地区文化局,为了寻找历史上夏王朝的踪迹,探索夏文化,对陶寺遗址的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贵族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陶寺文化得以确立,九座早期贵族大墓0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木器、玉石器等,其中彩绘龙盘、陶鼓、石磬、 形器、木豆形器、玉、玉戚圭、玉壁、玉琮等都是有可能代表着王者地位的礼器。另还发现了红铜铃和朱书文字等。这些发现不仅确立了陶寺文化,建立了陶寺文化的年代标尺,更使陶寺文化的文明曙光愈发夺目。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陶寺遗址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襄汾燕村生态园

襄汾燕村生态园,位于襄汾县北部邓庄镇境内,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由北向南自燕村西侧流过,岸边是较为开阔的汾河滩地,地势比较平坦。燕水滩大片郁郁葱葱的紫花苜蓿,形成了万亩苜蓿基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在苜蓿基地旁有千亩杨柳树林,造就了森林生态景观和优质的绿色天然氧吧,并吸引了大量的珍禽异鸟来此栖息。蜿蜒的汾河景观、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为农业观光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襄汾县龙澍峪

襄汾县龙澍峪位于襄汾县县城西北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占地约30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

龙澍峪自然风光秀丽,古代建筑各具千秋,古老传说美丽动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龙斗双阙"是自然景观中最为著名者;100余间庙宇或横空出世,或半藏半露,气势巨集伟,古朴典雅,各种塑像,千姿百态,堪称艺术瑰宝;摩崖石刻汇集了古代名家遗墨数十处,真、草、隶、篆,苍劲婉约,庄重潇洒,各具神韵。

景区内庙宇、寺、庵、亭、观遍布全境,附近的娥皇女英泉、九色泉如明珠点缀,使这一地区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旅游避暑胜地。为此,1991年至1999年,我县先后投资近千余万元,完成清理地基2600平方米,修复台阶700个,修复山门、元代舞台、唐代华佗庙、千手佛殿、真武庙、三皇庙等;绘彩画2500平方米,塑像250尊,架高压电线4公里,修沙石路45公里。使景区形成一定的规模,1996年,景区被省 确立为社会办旅游先进单位,并列入全国热线旅游线路。

香严禅院

香严禅院位于山西省美丽的汾河岸畔。上接著名的壶口瀑布,下临大运高速,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香严禅院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间公元一三_八年,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乃平阳一带著名的佛教道场。此寺院原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合理,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千佛殿、藏经楼,东西两边为配殿及厢房。寺内佛像雕塑艺术精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由于年久失修,几经战乱,寺院已是断垣残壁。民国年间,山门、大雄宝殿等几座殿堂,不幸毁于一场大火,千佛殿明代壁画及千尊琉璃佛像被毁、被盗,曾经一夜之间盗走天王殿六尊头像,所以檐残壁_,破败不堪,令人痛心疾首,望佛兴叹。现仅存天王殿与千佛殿两座殿堂,但也摇摇欲坠。为了保护国家文物,重振古刹雄风,恢复昔日的风采。二__一年再次修复后,香严禅院面目一新。

丁村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临汾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

普净寺

普净寺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建立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 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龛内塑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其中二菩萨身式修长,衣饰合体,面形上方下圆,神态娴静慈祥,塑工颇为精巧。

灵光寺

灵光寺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襄陵县志》载:“灵光寺在县东南北梁村,金皇统中重建,平阳府尹杨伯雄撰记,后知县薛所蕴重修,有碑。内有宝塔,高十三级,后有藏经阁。”杨伯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任平阳尹,有政声,《金史》说:“先是,张浩治平阳,有惠政,及伯雄为尹,百姓称之,曰:‘前有张,后有杨。’”经过战乱,寺的殿堂毁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八年地面被淤平,仅剩一座砖塔,并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陵文庙大成殿

该庙位于襄汾县襄陵镇粮站内,创建于金泰和九年实为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清时期屡有修葺。

现仅存大成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十椽,。歇山顶建筑。前设月台。梁架结构为六椽_前后施乳_通檐用四柱;山面梁架为十架椽屋分心乳_用五柱。角柱升起、侧角显著。补间设斗_一朵,斗_为五铺作重_出单杪单下昂里转出两杪计心造。

临汾旅游好去处

关帝楼

地址: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

始建于元代。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后人维修时上下檐之间加一腰檐,现为三重檐歇山顶。

楼阁正身面阔47米见方,周匝围廊,廊深21米。两角柱上横架内额以承围廊屋面。其梁架、斗_仍系元代原物。

赵康古城遗址

地址:襄汾县城南30公里赵康镇

古城址东距汾河5公里余,西距九原山4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古绛都”和汉的“临汾城”,当地人称“古晋城”。

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南部较宽,周长约8480米,城内地形北高南低,形成层层台地,高差约在10米上下。有一条明显路迹自北墙城门外向南延伸千余米。城外周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至城的右下角处向南汇成巨川,今称泰山沟。古城墙址大体储存完好,南墙西段破坏较甚,北墙储存较好。东西二墙皆无城门痕迹。墙土呈红褐色,夯层厚约5--6厘米,夯窝圆而平,直径约7厘米。夯土中含有东周时代瓦片,有板瓦、筒瓦。南城墙全长约1650米,东城墙全长约2600米。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

襄汾旅游景点有哪些

山西省有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居全国首位;中国有五批3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居全国首位。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

5A级国家级旅游景区:五台山景区、云冈石窟、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介休绵山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庞泉沟、芦芽山、蟒河山、陆吾山、太行山大峡谷;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台山、恒山、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云冈石窟、孔宣寺、绵山、永乐宫、觉山、丹河龙门景区、山里泉、九女仙湖、白马寺山森林公园、棋子山、王莽岭、青莲寺、刘氏公馆、丹珠岭、颜地。

国家地质公园:壶口瀑布、万年冰洞、五台山、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霍山国家地质公园;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馆;

著名关隘:天井关、娘子关、孟门关、雁门关、沙湖口、金锁关、风陵渡、平型关;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灵石县静升镇;第二批:临县碛口镇;第三批:襄汾县汾镇、平定县娘子关镇;第四批:汾西县僧念镇;第五批:天镇县新平堡镇、阳城县润城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临县桥口镇西湾村、阳城县北流镇皇城村;第二批: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沁水县土窝乡西文星村;第三批:平遥县月壁乡梁村;高平市员村乡梁湖村;阳城县北流镇郭峪村;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第四批:汾西县森年镇石家沟村;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灵石县厦门镇厦门村;沁水县加凤镇豆庄村;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第五批:太原市晋源区店头村、阳泉市大阳泉村、泽州县西黄石村、高平市苏庄村、沁水县香峪村、宁武县王花沟村、太谷县北窑村、灵石县冷泉村、万荣县盐井村、新绛县广村;中国第一名酒村-汾阳杏花村。

襄汾县景点

襄汾龙澍峪、丁村民俗博物馆、汾城古建筑群、陶寺古观象台、陶寺遗址、丁村遗址等。

1、襄汾龙澍峪:龙澍峪自然风光秀丽,古代建筑各具千秋,古老传说美丽动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龙斗双阙最为著名。

2、丁村民俗博物馆:是我国建立时间较早的民俗博物馆,隶属于临汾市文物局。丁村明清民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宅,现保存较好的有40座院落。

3、汾城古建筑群: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

4、陶寺古观象台:对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历经3年探测,已获重大成果。它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

5、陶寺遗址:二十世纪的收获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

6、丁村遗址: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完善义项系,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推进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

四、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学习。

社会文明的分类

社会文明是指社会建设领域各要素发展所积淀的积极成果和达到的进步状态。一般来说,社会文明主要包含社会关系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社会主体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环境文明等方面。这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文明的整体架构。

人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社会文明通过人的文明而得以展现。一方面,文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文明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体现着人类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原博物馆

原襄阳市博物馆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南街谯楼。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明成化年间,知府何源筑层台,修两扇门,立谯楼于台上,下有基座,基座上建一重檐双层砖木结构房屋。基座南北长40米,东西宽16米,高64米。楼高96米,东西向,为2层重檐硬山式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3间。明末被毁。清雍正五年(1727年)于旧址复建,后经多次修缮。古谯楼坐西朝东,为砖石台基木结构楼。新中国成立后,该楼被重加修缮。后来,这里曾做过襄樊市博物馆。2002年11月成为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市博物馆位于襄阳古城昭明台内,昭明台为1993年复建的城台高楼式仿古建筑,占地面积42022平方米,建筑面积9739平方米。现开辟有两个基本陈列展厅,三个临时展厅。基本陈列在城台二、三层展厅常年对外展出,展厅面积3200余平方米,基本陈列主题为:“聆文明之足音品南北之遗韵——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从馆藏近4万件文物中选取879件(套)各类精品文物,运用、实物、模型、音像等形式,集中展示了襄阳自20万年前以来历史文化的清晰脉络和深厚底蕴。

自1975年4月成立以来,通过考古发掘、社会捐赠、民间征集、接收移交、调拨等形式共收藏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文物和标本近7万件(考古发掘仍在不断出土),其中已定级的一级文物102件,二级文物378件,三级文物4709件。藏品种类齐全,包括陶、铜、瓷、铁、铅锡、金银、漆木、玉、石、玛瑙、料、水晶、蜡、骨、牙、角器及书画、拓片等,时代跨度大,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当代。尤以商周青铜器较具特色,最为集中的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诸侯国青铜器,有铭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涉及的诸侯国包括鄂、邓、曾、楚、郑、鄀、蔡、黄、卫、弦、应、吴、徐、许、秦等。还有一批完整的三国时期文物、战国至清代自成序列的铜镜、内容丰富的南北朝画像砖、小型明清道教造像、数千张馆藏原始拓片等也具有一定的特色。馆内革命文物、文献及资料为空白。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襄阳市博物馆有较为完备的服务设施,如参观须知、导游图、各种标志牌、电子显示屏、观众休息处、观众意见薄等,温馨提示大家文明参观,及时传播服务信息。

免费开放四年多来,襄阳市博物馆共接待海内外各类参观团体1200余个,观众总人数每年35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让人们了解市博物馆的文物精品,突出宣传襄阳的历史文化,挤出经费编辑出版了《襄樊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襄樊市博物馆文物陈列》两本图册,并即将出版《襄阳史迹扫描》、《襄阳瑰宝巡礼》两本文物普及的书籍。

为充分展示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向海内外观众宣传襄阳,及时向广大市民报告我市取得的丰硕文明成果,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欣赏需求,吸引市民多次走进博物馆,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市博物馆还积极筹办临时展览,以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截止目前,先后举办了18个临时展览,包括《中国近现代名家书画展》、《襄樊记忆——百年襄樊老照片展》、《华夏第一青铜马——樊城三国墓出土铜马展》、《襄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成果展》、《打击文物犯罪保护文化财富——谷城追缴文物成果展》、《襄阳陈坡大墓出土精品文物展》、《襄阳好风日——襄阳市首届行草书法展》、《襄阳好风日——襄阳市首届行草书法展》、《楚天襄阳有线之春——王太雄、王世霖书画展览》、《秦富荣捐献文物展》、《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展览》、《走向共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展览》、《姜家林联墨艺术作品展》、《刘长斌书历代诗人咏襄阳艺术作品展》、《“龙的精神、龙飞襄阳、龙的传人”及“国花争艳、国色天香、国富民强”——蔡明振、张金鹏书画艺术展》、《王斌坤门券艺术展》、《草根七年行——拾穗者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等。并先后到北京参加《众志成城雷霆出击——全国重点地区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成果展》,到武汉参加《荆楚英华——全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联展》、到西安《色挂形象穷神变——中国古代壁画源流展》。2013年积极开展《襄阳瑰宝巡展》,将展览送到学校、社区、部队等地。

襄阳作为一个有28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拥有数万件珍贵文物,博物馆的所在地昭明台是襄阳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号称全国最长的仿古文化街北街的龙头。襄阳历代均是兵家必争、文人墨客云集之地,地面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博物馆现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古字画、古籍石刻珍藏丰富见长。一名文物专家介绍:“唐代名家吴道子画的孔子像、唐代诗人王维画的孟浩然像石刻等都堪称国宝。青铜器物数量也居全省同类城市之首。襄阳市博物馆在极大程度上集中了襄阳地区现已发现的几千年的艺术精华和历史瑰宝。

襄阳新博物馆

新的襄阳博物馆已经开始规划建设,襄阳博物馆新馆位于襄城区岘山东部的凤凰山冲,占地面积212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成后的博物馆新馆,既是展示襄阳精品文物和悠久历史的殿堂,也能满足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数百平方米的广场北侧,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展厅、办公楼错落有致。主体建筑外面仿照襄阳古城,形成三层方形城台式建筑,中间高高矗立着四角四层攒尖顶的阁式楼宇,依着它背靠的凤凰山,取名凤凰阁。届时,凤凰阁北与襄阳城内昭明台呼应,东与岘山上即将恢复的岘首亭相对,遥相呼应。

河洛科技野外普查系统好。河洛科技野外普查系统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北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开展洛阳市文物、非遗、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等6大类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河洛科技野外普查系统是一套面向自然资源大环境的跨行业、跨部门的通用化的自然全要素调查技术体系。

  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书呢?笔者在七、八年前就开始思考和探寻这个问题。在一年多前,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眉目。  一、源头 昆明大学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合并后,改称为昆明学院。

昆明大学建于1984年3月3日。2003年2月,昆明大学合并了原昆明市轻工业学校、昆明市城乡建设学校、昆明市立信会计学校三所中专学校。这三所中专学校都是建国以后才创办的。因此,合并以后的昆明大学图书馆有古籍的可能性不大。笔者在昆明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几经查访,结论是:昆明大学图书馆没有古籍;昆明大学图书馆虽然有一部分线装书,但都是近二十多年来在普通书店购进的线装书,这些线装书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拍照制版后印刷的,因而不是古籍,更谈不上是善本。所以说,原昆明大学图书馆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像样的镇馆之宝。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于1981年4月。2001年1月5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了原昆明师范学校和原昆明幼儿师范学校。昆明幼儿师范学校始办于1978年,即建国以后才始办的,因而有古籍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昆明师范学校却始办于1905年,即始办于光绪三十一年。另外,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查到:晚清时期全国各地的不少书院相继改建成师范学校;昆明地区在晚清时有三大书院。两年前,笔者亲眼目睹了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的古籍上钤有五华书院的印章。因此,昆明师范学校有可能是在1905年,由五华书院改建而成的。所以说,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有古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几年前,笔者曾听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的人说,他们图书馆大约有两千本古籍。

两年前,由于宣传工作上的原因,笔者与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一起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即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在闲谈中谈到了古籍的话题。一位北校区图书馆曾经保管过“古书”的工作人员说:北校区图书馆的“古书”都是民国以后的,并且都被虫吃成了筛眼、一包灰,一碰就碎,没有什么价值。当时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也在场,但他对古籍的话题没说一句话。回来后,笔者越想越不对劲,就对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说,想去看看北校区图书馆到底有没有古籍;那些“古书”真的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吗?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同意了,说等他与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联系好后,一起去看看。

二、初见端倪

时隔不久,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就与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联系好了。笔者就与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一道专程去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看那些“古书”。那天,我们受得了北校区图书馆负责人的热情接待。

当笔者看了四册一套的《温飞卿解集》后,眼睛一亮。它的字的结构匀称;字距和行距合适;墨色浓黑;字迹都清晰;版本是木雕本;纸质比较厚实;纸的老化和氧化程度自然;纸的暗帘较宽;版式大小和装帧形式都与康熙时期的相符;把它靠近鼻子闻一闻,闻到了古籍的那种特殊的香味;只有一个序,序的落款的年代是康熙,序的附近连撕去一页的痕迹都没有,仔细查看装订线,装订线是原装的,没有被拆开后抽去年代较晚的序的情况;从目录查到,这套书共有四册九卷,除其中的两册的前几页有一两个被虫蛀成的小洞外,四册都没有油污和水渍等,四册都基本保存完好;《温飞卿解集》的内容是诗集;这套书是齐全的、成套的。笔者凭收藏古籍十多年的经验,当时就认为《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的刻本,并且应该是善本。

十多年前,云南省成立省文物收藏协会时,笔者成为了云南省省收藏协会的第一批会员。2010年11月,笔者参加了第二十五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在培训班学习期间,笔者有幸跟李致忠老先生、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徐忆农、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罗琳先生等全国知名的古籍专家学习古籍知识。应学员们的请求,李老先生讲授了古籍的鉴定。笔者从多年收藏的古籍中,挑选了十几册(种)请李老先生鉴定。李老先生的鉴定结果是:十几册(种)都是古籍,没有赝品;其中有三册(种)还是明代的古籍。

另外,笔者还在北校区图书馆看到了二十来个装满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书柜。其中古籍大约有两千册左右。在古籍中,除《温飞卿解集》和同治、光绪时期的几套古籍成套外,其余的古籍都不成套,不齐全。在这些古籍中没有发现活字本,也没有发现套印本。在其中的几本古籍上钤有五华书院的印章。

这二十来个书柜,每个书柜都有两扇用茶色玻璃做成的梭门(滑动门)。对这些书所采取的防虫蛀的措施,只是放了一些旱烟叶。并且这些旱烟叶是几年前购买的,已经闻不到旱烟味,也就几乎没有防虫蛀的效果。这些古籍中有一小部分被虫蛀成了筛眼,但字还是能够辨认出来的。有几册古籍的卷首和卷尾已成了碎片,但卷中可能还是可以修复的。其余大部分古籍都基本保存完好。此外,那些民国时期的图书也都基本保存完好。笔者看完这二十来柜书后,觉得:除《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以外,其它两千册左右的古籍都是清中晚期的;其余的都是民国时期的图书。这二十来柜的书的价值不小,其中《温飞卿解集》最为珍贵。

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说,这批书有一万本。但只有数字,没有书的花名册,更没有具体年代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说明。

从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回来后,笔者及时向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做了汇报。同时还向图书馆领导提出三个建议:

1.目前对那些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防虫蛀的措施不得力,可以先买一些樟脑精或樟脑丸之类的防虫物品防虫蛀。等向院领导汇报后,批到经费,再采取更为有力的防虫蛀等的保护古籍的措施。

2.由于云南大学图书馆有十几万册古籍,其中有一套还是宋元刻本,还有明代的一些孤本。他们馆的古籍专家鉴定古籍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而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与云南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比较熟悉。因此建议:由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出面,请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鉴定那些古籍。

3.目前对那些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管理比较混乱,应加强管理。

三、有了眉目

事隔不久,即在一年多前,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叫笔者与本馆的党委书记一道,陪同云南大学图书馆的一位古籍专家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鉴定那一万册左右的书。这位古籍专家是古籍方面的硕士。

陪同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到了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之后,笔者欣慰地看到了那二十来个书柜里,已放进了一些樟脑丸。尽管进屋后闻到的樟脑味还不够浓,但多少还是起了一些防虫蛀的作用。

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把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仔细地看了一遍。并且同时做了一些记录。然后回到云南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和上网考证。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最后的鉴定结果是:

1.《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的刻本,并且是善本。

2.其余古籍是清代中晚期的刻本,且多半不成套,不齐全。

3.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中,有两千册左右是古籍,其余是民国时期的图书。

4.这一万册左右的书的价值不小,比较珍贵。

5.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中,《温飞卿解集》的价值最高,最为珍贵。

综上所述,《温飞卿解集》是笔者到目前为止,所能看到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昆明学院图书馆目前总建筑面积达40075平方米,现在藏有印刷型(纸质)图书135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种),现有阅览座位总计3300余个,每周开馆时间可达100余小时。现有在校学生1万5千人左右。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如今总算有了比较像样的镇馆之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镇馆之宝!

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8YNSKNO059)阶段成果之一。该课题的负责人是昆明学院图书馆的祁跃林研究馆员,本文作者是该课题组的成员之一。

(责任编辑 刘 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