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武陟嘉应观
道教建筑·武陟嘉应观
武陟嘉应观位于武陟县东大刘庄和相庄之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东靠京广铁路,西南1km是清雍正皇帝亲自督导治理黄河时修筑的“御堤”。该观创建于清代雍正元年至雍正四年(1723—1726)。自清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至雍正元年,黄河曾四次在河南武陟县境内决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登基前直接指挥堵口、筑坝工程,并于雍正元年口堵、堤成时敕建嘉应观。朝廷特命河道齐苏勒派知名匠师,并调豫、秦、晋、鲁、皖五省民工,遵照当时北京皇宫的标准并结合满族的传统风格营建。雍正皇帝在中轴线建筑落成时钦赐龙匾,定名“嘉应观”,亲自撰写并书丹碑文,观内建有御碑亭。御碑铁胎铜面。铜和铁的熔点、凝固点均不同,两种物质很难结合在一起,即便用现代技术铸造起来也有很大困难,因而该碑对于研究中国的冶铁技术乃至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均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雍正四年,兴建东西跨院,即河台、道台衙署。雍正皇帝两次颁“祭告河神文”,形容黄河为“四渎称宗”,命钦差在嘉应观数次御祭河神。乾隆皇帝巡游至此,御书“瑞应荣光”金字匾,悬于大殿门首。
嘉应观占地93h㎡,分东、中、西三个院落。中部五进院落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掖门、东西二方亭、钟鼓二楼、御碑亭、东西更衣殿、严殿、东西配殿、大王殿、过厅、禹王阁、风神庙、雨神庙。嘉应观中院建筑造型、结构具有官式建筑特征,是河南现存较少的清代官式建筑之一。建筑构件上运用木雕、砖雕、琉璃、铁铸、铜铸等多种工艺,并融合了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各种技术,作品件件精妙完美、形象传神,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美均属罕见,充分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嘉应观中大殿天花板上彩绘的65幅龙凤图案,为满族风格彩绘,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联系成组,是研究我国满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东西跨院为清朝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也是现存最早的、级别最高的治黄机构。西跨院为原道台衙署,现存建筑有仪门、河兵房、议事厅、厢房及耳房等;东跨院为原河台衙署,现存建筑有仪门、西厢房、河台居室、道士房等。东西两跨院虽为衙署建筑,但与中轴线上的官式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两跨院多为硬山式建筑,卷棚或尖山脊结构,灰筒瓦屋面,多数前出廊,与豫北地区的民居极其相似。
武陟嘉应观为庙、衙署合一的清代建筑群,是黄河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河神庙。嘉应观是治黄历史的缩影,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山门(文宣提供)
山门砖雕(文宣提供)
总平面图(文宣提供)
御碑亭(文宣提供)
铜壳铁芯御碑(文宣提供)
大王殿(文宣提供)
恭仪亭(文宣提供)
大王殿天花(文宣提供)
鼓楼(文宣提供)
妲己,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人称:一代妖姬。传说姓苏,不过有关苏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妲己史籍记述
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纣王徵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后被周武王所杀。
其实我觉得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里比较可信,因为这个部落的图腾是狐狸,这样就对后世流传苏妲己是狐狸精做了历史依据
1、妲己,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而苏护苏家正是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苏庄。商纣王子辛的爱妃,有美色,又能歌善舞。《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好酒*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在后代,人们常将亡国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起来,因此,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成了诅咒的对象。
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自缢而死。
在《封神榜》中妲己被写成了是受了石矶娘娘派遣迷惑商纣王,使商纣王江山断送的狐狸精,相当于西施这种女间谍,可惜最后寸功未表,反被割掉了一颗如花似玉的大好头颅。
妲己这个女人是随着《封神榜》的流传而为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说她艳如桃花,妖媚动人,美丽多姿,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蛊惑纣王纵情女色,荒*误国,不务正事,使商朝灭亡。当周人灭商后,在杀妲己时,连刽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愿替其死。
《封神榜》毕竟属于神话小说。还有许多稗宫野史,传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恶的罪魁祸首,比如:
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圆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荒废国事。
有一年严冬,妲己看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纣王命人将他双脚砍下来,研究那两只脚不怕寒冻的原因。
有一回,妲己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为了好奇,不惜叫纣王命人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白白送了母子的性命。
妲己怂恿纣王杀死一个叫比干的忠臣,还残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的说法。种种传说,已家喻户晓。
2、据说妲己是个狐狸精。
妲己在小说《封神演义》中亦被描述为一个美艳无比的女子,不过她本性善良仁慈,后在入宫途中被九尾狐狸精害死,并被其附身,方有后期一连串令人发指的恶行。她怂恿纣王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曾在情挑周文王之子伯邑考未遂后下令将他剁成肉酱,做成包子让周文王吃下。喜爱听人痛苦的惨叫声,为此纣王滥用酷刑,创出炮烙、锤击、蛇咬等可怖酷刑。大臣比干在纣王面前谏曰:“不修先生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她随即怂恿纣王,将比干剖心而死。后来武兵来讨,纣王于鹿台自焚而死,妲己亦被以祸国妖女之罪处死。还尝设计让大将黄飞虎的妻子贾氏被纣王逼奸,使其羞愤自尽而亡,其残酷个性由此可见一斑。结局也是在商朝灭亡后被周军所杀。
妲己之古籍文献摘录
九尾野狐
尾狐象征子孙繁息,亦禹娶于涂山氏之女的遗意。后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为妖,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已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则更发挥其说,因而乃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即九尾狐。”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龙龙。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
妲己-商纣妃
妲己,有苏氏的女儿。商纣王子辛的宠妃,有美色。
商纣王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县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今酒南省淇县南)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自缢而死。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河南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说到黄河大家都知道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关于黄河它给我们的感觉是庄严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黄河它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大地的动脉,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关于黄河民间有句俗语,“铜头铁尾豆腐腰”黄河的“腰”正是在武陟,这个危险而又脆弱的地方,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2013年,武陟县获得了“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美誉,武陟县中的地名大概有100多个都与黄河有关,这是整个河南都比较罕见的,而且古黄河的自然堤坝就在武陟县北面与修武县交界处的郇封邻,这一带的村庄命名都与古河道有关,而且黄河对武陟县的影响不仅如此。
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是治河史上的标志,嘉应观被称为“小故宫”又名“黄河龙王庙”嘉应观就位于焦作武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个位置十分险要,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黄河都不太平,而武陟这个地方淤积严重,水灾频繁,人们都非常的艰苦,所以黄河的安定,是武陟人民自古以来最大的心愿,由于灾害频繁,敬重神灵和祭祀成为了武陟的特色之一,而且武陟境内庙宇众多,而且历史悠久,现在再想想,民俗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而作为黄河之“腰”,武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
好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然后大家有什么想法,想跟我们分享的可以下去评论留言讨论哦!
山茶油是从山茶科(Camellia)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树种子中获得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只有东南亚、日本等国有极少量的分布。
油茶的中心产地则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及湘、赣南部,其栽培历史有2300年以上,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中国是油茶的原产地。
油茶树生长在没有污染的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
经纬度及土质气候适宜营养成分高。
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
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
为中国 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
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的食用植物油,其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公元前三世纪的《山海经》绪书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
这里所说的“员木”即油茶,可见我国民间当时就开始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
历史上,茶油曾经是“皇封御膳”用油,据史料记载,用小米面为原料,配以杏仁、花生米、海带丝、豆腐丁和调味品、茶油,是宫廷的御膳食谱,足可显示享用茶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油茶,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汉武帝时,就开始栽种油茶。
世界上除日本和东南亚极少数国家有零星分布外,唯有中国大面积栽培。
野山茶油,因其稀有的资源和对人体健康的特殊功效,历来为皇家指定进贡品,野山茶油在全世界唯中国独有,野茶油是大自然赋予华夏大地的瑰宝。
我国山茶油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食用历史,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茶油的食疗作用:“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其他古籍中也多有记载,《纲目拾遗》记载“茶油可以治疗痔疮,退湿热”《农居饮食谱》记载“茶油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
相传元末年间,朱元璋被陈友谅军队追杀到建昌(今江西苑溪村)的一片油茶林,正在油茶林中采摘的老农见此状况急中生智把朱元璋装扮成采摘油茶果的农夫,幸免一劫。
朱元璋深切的称老农为救命“老表”。
老表见朱元璋遍体是伤。
用茶油帮他涂上。
不几天朱元璋就觉得身上的伤口愈合、红肿渐消,于是他高兴地称此油茶果,是“上天赐给大地的人间奇果”。
后来他在老表家休养一段时间,便秘又有好转,得知这是每天吃茶油的缘故。
从此。
朱元璋与茶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将江西茶油封为“御膳用油”。
因明朝皇帝对茶油的喜好和重视。
各大神医对茶油进行了深究。
神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油性偏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肝血亏损,驱虫。
益肠胃,明目”又云“茶籽。
苦含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病垢。” 后来江西把苑溪村茶油当作上等贡品进献于朝廷,皇帝大悦,并赐封为“御膳奇果汁,益寿茶延年”!足可显示享用茶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以油茶为主料,由花生、芝麻、炒面经科学配方,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河南武陟县“武陟油茶”是传统上贡珍品,其味香美、浓而不腻、营养丰富,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代始称油茶,沿用至今。
据史料记载: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受伤,行至武陟,食之伤愈体健,遂封为宫廷御膳。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食后,曾为油茶赋“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的诗句。
清代雍正皇帝到武陟视察黄河险工,知县吴世碌以油茶进奉,雍正食之大喜,称赞“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并传旨广开油茶馆,油茶由此盛名远扬。
经现代科学证实,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极为相似,而其平均组成则高于橄榄油 。
山茶油作为一种全新的油种,在茶油的主产区,比如福建、安徽大别山腹地、江西、河南、浙江、湖南等地,消费者的认知度比较高,而对于山茶油非主产区的深圳、北京、广州等市场,消费者在认知上存在较大的陌生感,但这些市场却是山茶油潜力消费区。
茶油主要集中在我国安徽大别山、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一直被视为山珍贡品,素油王之美誉,在营养价值上和橄榄油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市场茶油的前景。
我国油茶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湖南、河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
其中,种植面积大于10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在5万-10万亩的县(市、区)有97个,种植面积在1万-5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小于1万亩的县(市、区)有261个。
油茶的生产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对于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保护粮食耕地、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国土绿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9年国务院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显示, 2009年产茶油约2665万吨,产值约110亿元。
而从茶油系来看,则大致以江西、广西、湖南、河南、浙江五省为主。
同时提出要把油茶产业培育成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14个主要油茶省区将建设油茶林基地3250万亩,到2020年我国油茶林基地有望达到7000万亩,年产茶油突破250万吨,人均可消费茶油2公斤。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其果实可提炼重要的天然绿色有机保健食用油——茶油。
据《山海经》记载,我国栽培油茶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茶油却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国人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遍对茶油缺乏足够的认知,由于亩产低、回报周期长等原因,油茶的产业化更是步伐缓慢甚至出现倒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茶油和橄榄油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茶油与橄榄油的成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茶油的食疗双重功能实际上优于橄榄油,也优于其它任何油脂。
橄榄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达75%-90%,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则高达85%-97%,为各种食用油之冠。
茶油中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抑止甘油三脂的升高,对抑制癌细胞也有明显的功效。
同时,茶油的分子结构比橄榄油还要细,所以食用时不用担心副作用、有油腻。
国家粮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外资油脂企业已基本垄断了中国食用油市场,股权、定价权均被外方控制着。
然而国际市场变幻莫测,只有自力更生,大力生产自己的油,方能确保我们国家粮油安全。
茶油,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食用油!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而反对“竹林”来源于格义说的学者,大多认为“竹林”是一个确有所指的地方,并对此进行考证。范寿康先生认为“他们的游宴之地也是以怀县为中心的”。③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对“竹林”进行实地考证的学者大都不出以上二说,但尚存疑虑,并未真正地解决问题。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嵇康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
嵇康
咸、琅邪王戎、沛人 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 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2]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
阮籍
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2]
山涛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风神气度。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对他的评论是:“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说,他给人一种质素深广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时名士之一种风度。虽然山涛与嵇康、阮籍情意甚笃,但是志趣其实并不相同,这从他举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与之绝交一事,即可说明。他走的是另一条入仕的道路。
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在即,“遂隐身不交世务”。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
山涛
爽将败,故隐退避嫌。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出来。山涛与司马氏是很近的姻亲,靠着这层关系,他去见司马师。司马师知道他的用意与抱负,便对他说:“吕望欲仕邪?”于是,“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郎中。久之,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开始做的当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书吏部郎的时候,山涛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了。
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他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他告诉嵇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二十年未忘旧友。
至于他投靠司马氏,似也无可非议。因为士人求知的目的是“经世致用”,他们想必也有所谓的“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但他们拥有的纯知识的地盘却是如此之少,除了天文、历法以外,其他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医卜星相”、“百工”的贱业。法律、经济和管理也大多是吏胥的专利,琴棋书画之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业余爱好,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读书与做官了。在皇权垄断一切的社会,仅有一技之长以至鸡鸣狗盗者自不必言,就是有经纬天下之术的盖世英才,舍“货与帝王家”之外也少有一展身手的。[2]
向秀
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
向秀
。生卒年不详。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向秀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稍后,郭象在《庄子隐解》的基础上补完《秋水》、《至乐》注释,又加发挥,成为今日所见的《庄子注》。[2]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
刘伶
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着《酒德颂》一篇。[2]
王戎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
[3]
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阮咸
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时人并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山涛认为他“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 必绝于时”(见《晋书》本传), 但晋武帝认为他耽酒浮虚而不为所用。
他与阮籍一样放达任诞, 狂浪不羁。他曾与姑母家鲜卑婢
阮咸
女私下要好,母亲死时,按礼姑姑要还家,但阮咸要求把婢女留下,这在当时是不为礼教所容的。后来婢女走了,阮咸借驴骑上追赶,终于把婢女追回来了,并生了一个儿子叫阮孚,为世所讥。他不随便交朋友,只和亲友知交弦歌酣饮。有一次,他的亲友在一起喝酒,他也来参加,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喝得醉醺醺的。当时有一大群猪走来饮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酒。他一面饮酒,一面鼓琴,真是不亦乐乎。于是“与豕同饮”就传为笑话。
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他曾与荀勖讨论音律,荀勖自认为远不及阮咸,便极为嫉恨。阮咸也因此被贬为始平太守。阮咸还有著作《律议》传世,见《世说新语·术解》。[2
河南焦作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处,距焦作市区35公里,总面积9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嘉应观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兰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丽堂皇,亭内御碑铁胎铜面,二十四龙缠绕,底座为独角兽,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治河功臣殿分东西两个大殿,供奉着10位治河功臣。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训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贾让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实践治河三策,黄河800年没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明朝兵部尚书刘天和,清朝三位治河总督齐苏勒、稽曾筠和林则徐。人们都知道林则徐曾担任两广总督,虎门销烟大张民簇气节,他又怎么会当上了河龙王呢?原来在道光年间,他曾任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黄河运河的修防事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撤了他两广总督的职务,发配新疆。途中,黄河决口,林则徐又受命堵口。“肝胆披沥通幽明,亿兆命重身家轻。”林则徐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缩小型建筑。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险65幅龙凤图为天下一绝。故宫里也有龙凤图,但故宫的龙凤图为满汉合壁,而这里的龙凤图却是清一色的满族文化风格,天下独此无二。禹王阁雕栏楼阁,典雅华贵,颇具南方风格。阁前有一碑为水清碑,也叫灵石碑。轻轻铜磬,蔚蔚动听。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据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赦建,规模壮丽,有铜牌刻”康熙末年,黄河四次在武陟境内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洪水逼京,淹天津,成清王朝心腹之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亲临河防搬石。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口堵坝成时,雍正皇帝特下诏,赦建嘉应观。命河臣齐苏勒,仿故宫,派御匠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5省民工,大兴土木,历时四载,建成了这庄规模宏大,纯满族风格的官式建筑群。嘉应观为仿赦宫赦建的官、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占地140亩,分南北两大院。北院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恭仪亭、舜王阁。两侧对称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殿、龙王殿、风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南院原有戏楼、牌坊。观西原有陈公祠。御碑亭酷似清代皇冠。内立雍正皇帝亲自撰文书丹的大铜碑,高43米,铁胎铜面,碑周雕龙,底座为蛟,工艺精湛,全国罕见,为国之瑰宝。大王殿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副龙凤图,为纯满族风格,堪称一绝。殿内正立“钦赐润毓”金牌,经考证“润毓”是雍正皇帝赐予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的封号。牛钮是皇帝的皇叔,是嘉应观的首任主持。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本文2023-08-06 22:0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