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收藏品市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上海有哪些收藏品市场?,第1张

上海古玩市场

上海城隍庙第一购物中心三楼“古玩有限公司”

上海城隍庙三牌楼路“汲古斋古玩商场”

上海丽水路88号三楼“古玩公司”

上海福州路406号“东方集邮公司”

上海福州路“古籍书店”

上海福州路465号“上海书城”

上海福建路“古玩收藏街”

上海南京路“新华书店”

上海南京西路694号“集邮大楼市场”

上海电视台礼拜5人多地摊南京西路688号“古玩市场”

上海南京东路422号“朵云轩”

上海福建南路136号“新文化书店”

上海金陵东路到老北门的盛泽路“外文书店”

上海中华路1351号“群众书店”

上海南市区方浜中路#265“藏宝楼”全国古玩中心地位

上海卢湾区鲁班路386号“淮海旧货商场”

上海大木桥路88号“云洲室内邮币卡古玩礼拜日地摊人多市场上海第二大古旧物交易市场”

上海天裕楼三楼大厅“老庙邮票市场”

上海东台路浏河路“收藏市场”

上海山东南路54号“盆景协会经营部”

上海福建中路#120上海旧书店

上海虹口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收藏市场”

上海霍山路(近许昌路)“杨浦收藏品市场”

上海徐汇区龙华旅游城古玩一条街

上海黄河路301号“交运邮社”

上海泰康路“琉璃厂市场”

上海广东路“一条街文物古玩市场”

上海延安中路789号“书刊交易市场”

上海华凉路1500号“东方集邮公司”

上海梧州路185号“东方集邮公司”

上海福州路406号“东方集邮公司”

上海东新路34号“造币厂门市部”

上海北京西路1804号“造币厂门市部”

上海南京西路801号“造币厂门市部”

上海怀德路“洋浦古玩市场”

上海高雄路2号“南泉民间收藏品商店”

上海长乐路339/12“道生殿旧货店”

上海北京东路40号“友谊商店”

上海瑞金二路410/3“新文化书店”

上海江西中路457号“国际藏品公司”

上海打浦路#433淮海旧货济南店

上海鲁班路#386淮海旧货鲁班店

上海公平路#462第35室淮海旧货公平店

上海静安寺古玩城

上海卢湾区局门路600号“卢工邮币卡交换中心”

上海中百一店东楼5层“邮币卡专卖店”

上海市曹安花鸟市场内古玩市场曹阳八村

南京西路旁旁江阴路口花鸟古玩市场。

上海市外滩江西中咯309号协群旧货商店

上海市城隍南方商厦地下室古玩邮币卡市场

上海济南路#173淮海旧货鲁班店

上海市方浜中路459号地下室城隍庙珍宝店

上海襄阳南路218号现代电子城内3楼古玩市场2家

上海市金陵东路68号上海友谊商店3楼文物柜台

上海兰馨大戏院旁文物商行

要有历史的眼光,鉴往知来——读一点语文教育史的书

语文不只是工具,语文教师更不是操持工具的工匠,为此,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要有历史的眼

光,才能鉴往知来。张志公先生虽然限于历史的原因,主张过“工具说”,但他有一部相当精彩的著作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后来又增补改写成《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

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看了这本书至少可以明白:一百年前的教师是怎样教

书的?使用的是什么教材?然后才可以思考:这些历史遗产对我们还有多大用途?怎样用它们来为我们

的教学服务?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

白话文运动)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要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演变,可以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专著《

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而对于这一百年语文教育历史要作一个综览,则可以读一本大书: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

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了解了过去,还要展望世界,面向未来,华东师大

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正是一部闳中而肆外、鉴往而知来

的大部头著作。

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五四”以来,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大师们,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十分关注的。他们有的专门

为此写过文章,发表过专著。如梁启超就曾作过《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演讲(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

选》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胡适也先后作过《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国文教学

》的演讲(见《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他还主持过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的制订。

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中小学语文教育上的大师,当然是三十年代以后的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朱

光潜、陈望道、黎锦熙、吕叔湘等人。

叶圣陶的名字在三四十年代,往往与夏丏尊连在一起。他们志同道合,又是儿女亲家。他们以开明

书店为基地,编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编杂志《中学生》;共同编写小说体学习语

文的专著《文心》,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他们开拓的这条语文教育之道路,是一条正路,一条大

路,我们应该沿着这一条“开明之路”走下去。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收在《叶圣陶集》(江苏教

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之中,而第16卷则是他编选的教材。这么多著作当然难以读

遍,我以为《文心》一书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一读的。至于在教学实践方面,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在

40年代初合作编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精读”是对经典名文的品赏和分析,如

课堂实录一般;“略读”则是对一本本名著所作的介绍,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我认为他们开启了一种

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也应该参考、学习和继承。

朱自清先生更多的工夫是在大学教书,但也没有离开语文教育的大范围。在《朱自清全集》(江苏教

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有关语文教育的文字放在第二、三卷之中,其中以《国文教学》和《标准与

尺度》这两辑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切近。

朱光潜先生是一位美学大师,但他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和影响甚大。上个世纪20年代末,他先是在叶

圣陶主持的开明书店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然后在30年代初又在《中学生》杂志上写了“第十

三封信”即《谈美》,是最通俗易懂的美学论著。然后又有了《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40年代

则有《谈修养》和《谈文学》。我建议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通读朱先生这六本书(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年新印的单行本)。他的文字十分流畅明白,文理清晰,许多深奥晦涩的理论被他一说就清楚了。

尤其是《谈文学》中的几篇论写作的文字,对我们从事写作教学大有帮助。

陈望道先生是修辞学家。他的《修辞学发凡》,应是我们语文教师案头必备的著作。另外他也是第

一个写“作文法”的人。他的《作文法讲义》(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版)中的主要部分收在《陈望道论语

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之中。

一般人只知道郭绍虞先生是文学批评史家,其实他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面也花了不少工夫。他的《

学文示例》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大学语文教材,尤其是对文章的比较阅读方面,别开生面。他有关语文

教育的论著收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郭绍虞论语文教育》一书中。

在上一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师中,黎锦熙先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位。他早在1916年就倡建“国语研究

会”,至1978年3月21日逝世那一天的上午,还在准备“语言学科规划会议”的讲稿。他的论著有具体入

微的特色,读了之后会发现,我们今天讨论的不少问题,这位老先生早就谈过了。在他去世后,由他的

女儿和门生编缉了一本《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吕叔湘先生当然是语文教育的大师。别的方面姑且不说,就这一本薄薄的《语文常谈》,真是写得

好极了。我认为拿它作教本来教学生,不论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可以一学就通,久久不忘,

是“大家”写“小书”的典范之作。此书有三联书店的本子,小巧玲珑,读来饶有情味。顺便说一句,

语言学家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也有三联的小本子,更有情趣,语文教师也可一读。

健在的大师中我崇敬的是96岁的张中行先生。他的本业是语文教学。他的回忆录《流年碎影》(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其中有好几篇,都与他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有关。张先生的专著中,《文言和

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等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的(见《张中行作品集》

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另外有一本《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比较少见,收集了他关于语文的零星文章。我以为,张先生对文言文教学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编的《

文言读本续编》(与吕叔湘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尤其是三本《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最

适合教师的教学。

说到张中行先生,不能不提到新近去世的启功先生,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启功先生治学涉及的面很

广,他的那本《汉语现象论丛》是极有功力极有见解的好书,语文教师最好能通读一遍。他与张中行先

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有兴趣的语文老师也应该

读一读。有什么用呢?长学问长见识呀!

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

现在说,语文教育界“诸子百家”的著作。

有一本书要先说,名叫《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它在“改革开放”之初,集

中了当时还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名师,让他们作一番自述。名单为:于满川、于漪、叶圣陶、叶苍岑、江

山野、吕叔湘、刘国盈、向锦江、何以聪、辛安亭、张毕来、张传宗、张志公、张寿康、卢元、张孝纯

、张隆华、陈哲文、时雁行、沈蘅仲、罗大同、林炜彤、闻国新、徐中玉、黄光硕、钱梦龙、程力夫、

蒋仲仁、曾仲珊、谭惟翰、黎思明、颜振遥。共32位。如今,21年过去了,不少老先生都已归道山,健

在者中最年轻的大约是钱梦龙先生了。这一个群体在近20年来为语文教育事业的确是起了“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作用的。

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集中了上

海地区的名师:于漪、高润华、陆继椿、钱蓉芬、陈钟梁、徐振维、朱兆麟、杨墨秋、过传忠等人的25篇

课文的“上课实录”。这在当时是首创的,更是许多中学老师竞相购买的最新鲜的资料。以后这类书出

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于漪老师,德高望重。她有《于漪文集》传世,那套书相当厚重。我觉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于漪

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

》,2001年版)读起来更方便一些。

钱梦龙老师的课上得潇洒自如,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像看马连良的京剧,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他的著作我手边只有《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学习他的教学艺术,光读著作不够

,还应该看教学实录的盘片。

小学语文教学,老一辈的,我认为以李吉林老师最好。她把儿童的语文学习放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

进行,如鱼在水,如鸟在空,活泼生动,自然成长,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之坦途。她的著作不少,最近的

这一本《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是集其大成的,也值得小学以外的老师读一读

新生代小学语文教师以窦桂梅最为杰出。她的课上得好,有思想、有追求,还健于写作。她最近的

这本著作《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写得短小精悍、生动活

泼。我觉得中学、大学的老师也不妨读一读。

我还要特别向中小学语文教师推荐一类书,那就是大学教授的“上课实录”。仅就我所见到的,最

远的当数上个世纪20年代胡小石教授在南京中央大学所讲的《中国文学史讲稿》,由学生苏拯提供的课

堂笔记,见《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三四十年代,则有闻一多、罗庸两位先

生在昆明西南联大的课堂笔记《笳吹弦诵传薪录》(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942年至1947年,顾随先生在北京辅仁大学讲授古代文学,学生叶嘉莹记了6年的笔记,共十余册。

80年代从海外携带回国,整理成书,是为《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从这些笔记

中,可以看到名师授课的精妙和严谨,虽然没有录音录像的设备,但也会使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感染。

当代大学名师的上课实录,最近整理出版得不少。三联书店编了一套《三联讲坛》,已出版的有北

京大学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大学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北

大演讲录之二》(“之一”则是《话说周氏兄弟》,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陈平原的《从

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

和小说家》、清华大学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课堂实录》、华中科技大学王乾坤的《文学的承诺》;广

西师大出版社也紧紧跟上,编了一套《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已出版四种:张世英的《新哲学讲演录》

,王一川的《文学理论讲课录》,吴炫的《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邓晓芒的《康德哲学讲演录

》。最近,北京师大出版社也出版了《启功讲学录》,读这本书等于当了一次启功先生的研究生。

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书店偶然买到一本浙江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学法教授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书不厚,花一夜工夫快读一遍,如闻空谷足音。以后又读到他赠我的

前于此书的《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此书印书极少,我的一本签名本也被学生取走,看来是不想归还了

)。他是较早不满“工具说”而提出“人文说”的,由此而进一步写了《语感论》,到了2000年,上海教

育出版社的老编辑韩焕昌君一下子推出了《语文教育新论》丛书,先是三册:王尚文的《语感论》(修订

本)、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以后在2001年又出了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

理原理》。这样,语文教育的理论界形成了一股崭新的力量,打开了新的局面。

有关语文课程理论的著作,我看到的以下列两种最重要:一是2003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

文教育方面第一位博士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可谓体大思精,对语文教育的整个大

厦,作了认真的清理和评估。还有一本是北京师大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此书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多从实际教学取例,深入浅出,也颇见功力。

2004年,浙江教育出版社也推出了《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先出三种: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

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我认为:将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育是一

件十分重要的大事,请第一线的老师不要忽视。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以其真诚率直的性格和深沉厚实的学养积极投入语文教学的改革之中。2003

年,他把自己的有关论著编成《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其中确实有许多远见卓识,

这是一本是感时伤世的忧患之作。无独有偶,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

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参与意识更浓,笔端的感情色彩与其理论的阐述相得益彰。

最后介绍的一本好书是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吴非)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年版),这本书是最近读书界争相阅读的热门书,不用我赘言了。

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

最近这这一两年,我到处推荐美国学者艾德勒的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更简洁一点的话,可以读复旦大学郜元宝博士辑录的海德格尔语录《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年版);接下来是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读起来也太艰难,我用简便的办法,读洪

汉鼎先生主编的《理论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有关各家的重要论著都在

这里了。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的解释学。我读到的有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周光庆的《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而更切近我们语文教

学的,是浙江大学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以此入门,可以;但还

应该进一步探究,不能像我这样浅尝辄止。

在阅读教学方面,还有一方面最被忽视,就是教学生诵读。当然不是照过去私塾老先生的办法摇头

晃脑吟咏,也不必如今日的话剧演员拿腔拿调地朗诵。我建议老师们不妨看一看南京师大陈少松教授的

《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一书,肯定能为你打开吟诵之门。

下面讲写作。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写作的,以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用力最勤。他的《中国写作教育思

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读了之后

可以鉴往知来。再打开眼界,则要了解国外的写作教育情况,我手边有一本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

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写作学”是每个大学中文系都开的课。讲义内容大同小异,搬到中小学来用,方凿圆枘,有生搬硬

套之弊。而坊间教中小学生做作文的书已泛滥成灾。我看有两本书最好。一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在30年代

写的《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二是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虽都是薄薄的小册子,但都说到根子上,说到点子上,远胜那些大部头的专门论著。教学生写文章,

明白这些基本的道理就行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文章是写出来的,多说没有用,至少不起关键

的作用。

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

西方名著浩如烟海,难以赘述,不如删繁就简,只介绍一套书《西方名著入门》。这是美国哈佛大

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一套丛书,共九册。第一、二、三册是文学

,第四册评论,第五、六册是人与社会,第七册自然科学,第八册数学,第九册哲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

第一版),此书精选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的名著片断,并加以解说。原是供西方中学生阅读的。特别值得介

绍的是第一册书前有主编撰写的《致读者》(16页)和《导言》(114页),务请各位读者认真一读,真可谓

“金针度人”、“指点迷津”之作。如果要对西方学术思想有一简略的了解,也不妨读一本《西方人文

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再说中国传统文化,最近倡导“国学”的风头很健,目前除了被按下头去读经的儿童之外,真正潜

心研读者不多。我们语文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还是应该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

己去拿”。对中国文化作系统讲述的著作不少,但我却愿意介绍两本简而明的读物:一是1947年曹伯韩

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此书原是供中学生读的,文字浅易而清晰。但你一读会发现

,该介绍的他全介绍了,而且功力相当深。比读《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收效大,而曹聚仁的《中国

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86年版)又枝蔓太多、琐碎。

还有一本则是台湾学者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它是与美国艾德勃《西方的

智慧》相配套的普及读物。他不以时间为线索,而列出一个个问题(哲学、科学、政治、道德、教育、宗

教、社会、经济、美与艺术、爱情友谊、人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讲述,最后对中西智慧的异同作一对照表

,读起来饶有趣味。韦先生另有《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也值得细读。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很重要,有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年版),不管怎么说,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作用是没有一本书可以与之抗衡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还

是应该读一读的。另外,杨伯峻先生有《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都是中华书局出

版的,读起来更简便。最近还看到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也出了《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读下来也不错。至于台湾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差错不少,不敢恭维,比他差的还有,那就不说了。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我们语文教师是需要备一部在手边查查的,中华书局有影

印本(1963年版)。最近上海教育出版社还出了一种排印大字本,读起来更清楚。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是可以备一部的,如嫌它10本太多,可以精读王伯祥先生注释的《史

记选》共20篇(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他的注释极精,来历都说清楚的。《汉

书》以下,非研究古代历史的,不必多花工夫。还有一套编年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

明纪》。也卷帙浩大,难以全读,可以读选本。

《老子》只有五千字,却十分费解。如果拣看得懂的说,方便;通盘了解极难。中华书局有朱谦之

先生注本,我看台湾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译今注》和《庄子今译今注》都不错,有中华书局的印本。

《墨子》的权威注本是清末大儒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其中《非攻》篇选入中学教材。《荀子》中有

《劝学》篇选入中学教材,《韩非子》则有一些寓言选入中小学教材,还有《晏子春秋》中也有一些故

事选入教材。教师都应该窥其全貌,心中有底。

《世说新语》,虽说是一部笔记,可它的确是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精品。往往一两句话就勾勒出一

个人物的形象,甚至达到它的内心深处。阅读和写作,都应该以它为典范。此书有两种注本,余嘉锡的

《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详细些;徐震堮的《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简约

点。都值得一读。

《昭明文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好的一部文学总集。所选诗文上至汉代(诗则从屈原宋玉开始)

下至南朝,最优秀的作品都搜罗殆尽了。譬如《古诗十九首》就首次出现在《文选》之中。此书有通行

的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是唐代李善所注,共六册。

唐代以后,诗人文士辈出,各种别集众多,尤其是宋代以后能够刻印成书,更便于流传。我们由此

可以转入文学作品的选注本中去了。

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和注本

要说正宗地系统地,如同大学中文系那么沿着先秦两汉的顺序研读中国古代文学,(这当然要在很大

的工夫和精力)那就要把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甚至文学批评史与历代文论选串在一起读。但这些年来,大学

生立志者不少,真学有所成者不多,“心有旁骜”也。如今亡羊补牢,再潜力来读,也未尝不可,但不

必急于求成,日有所获,数年之后也大有可观。

我读到的文学史都是老一代人写的,新的所知不多,而得益最多的则是刘大杰先生1957年的《中国

文学发展史》三册,我曾将它抄过一遍,至今抄本还珍藏在柜子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一根线贯串在心

中,有“历史感”。作品呢?我看以50年代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

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比较完备。好处是选得多而精,注得详细

又有来历,不同的解释放在一起供你选择,还有不少背景材料。可惜唐宋以下就断掉了。

唐以前的诗,《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都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读本丛书”本子,到处都能买到。

唐诗选本极多,有名的是《唐诗三百首》,其实远远不如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马先生此书的好处是注释要言不烦,评析短小精要,都能点到要害上。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

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也有同样的优点。

同样的,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本丛书”本)也是注得好,评析得更好,

而且钱先生的解说语言出神入化,自有一种独特的趣味。

宋词的正宗选本是朱祖谋老先生的《宋词三百首》,唐圭璋先生加以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龙榆生先生是朱祖谋(彊村老人)的嫡传弟子,他编选的《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现

代)名家词选》,都十分精到,可以买来读读。

《古文观止》流行数百年,先秦两汉收得太多,唐宋八家以后又收得太少,清代以后一篇没有。为

了教师进修备课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编过一套《古代散文选》三册(1962——1980年出版)这书选

得精,编得严,便于教师备课参考,也可以用来进修。

明清两代的诗文,有好作品,但缺乏好的选注本。如明末的小品文,实在是好。张岱的《陶庵梦忆

》,篇篇精彩,好在也不古奥,直接读下去,也能懂。

笔记小说是明清两代文人最喜欢的东西,老师们没事随手翻翻,如《聊斋志异》、《子不语》、《

阅微草堂笔记》等,谈狐说鬼,庄谐并出。还有谈掌故的,讲见闻的,以及读书札记,都能增长知识,

读着读着,古文就过关了,甚至还能下笔写上一小段。何乐而不为呢?

对我们教师来说,鉴赏比批评重要。这里要向老师们郑重推荐我的老师刘衍文先生和他的儿子刘永

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学鉴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他们好像在组织一场场讨论会,对古典

文学中的一连串问题,召集古代的名家,各抒己见,然后再总结出自己的见解。看起来生动灵活,有趣

又有道理。他们的话锋,穿透二三千年历史的迷雾,往往能显现古代诗文的真面目,功力是深透的。

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本书目由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主持,历时6年,在上万份问卷调查基础上,邀请海内外百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参与拟订。

本书目说明:

①1-40为文学作品,41-70为人生修养,71-85为名人传记,86-100为科技读物。

序号 书 名 作 者 版 别

1 《论语译注》 金良年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2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 《西游记》 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 《水浒传》 施耐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 《红楼梦》 曹雪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6 《鲁迅作品精选》 鲁迅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7 《子夜》 茅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8 《家》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9 《骆驼祥子》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0 《围城》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1 《男生贾里全传》 秦文君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年版

12 《花季·雨季》 郁秀 海天出版社 1996年版

13 《射雕英雄传》 金庸 三联书店 1999年版

14 《汪洋中的一条船》 郑丰喜 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15 《挪威的森林》 (日)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1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梅益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英)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8 《唐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 刘京胜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年版

19 《简爱》 (英)夏绿蒂•勃朗特吴钧燮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0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陈敬荣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21 《红与黑》 (法)司汤达 郝运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2 《复活》 (俄)托尔斯泰 汝龙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版

23 《欧也妮·葛朗台》 (法)巴尔扎克 张冠尧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4 《匹克威克外传》 (英)狄更斯 莫雅平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5 《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吴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26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塞林格 施咸荣译 译林出版1998年版

27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赵少侯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8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汝 龙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9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 叶冬心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0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王永年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1 《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33 《元曲三百首译析》 李淼编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年版

34 《泰戈尔诗选》 冰心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

35 《普希金诗选》 卢永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6 《繁星·春水》 冰心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7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卞之琳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8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 俞为民校注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39 《中华散文百年精华》 丛培香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0 《外国名家散文经典》 于文心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1 《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42 《美德读本》 (美)威廉•H•麦加菲编 张丽雪等译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43 《中外影视经典》 倪祥保编 已完成 即出

44 《中外美术经典》 中央美院编 已完成 即出

45 《世界三大宗教》 黄心川等编著 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46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德)斯威布著 楚图南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47 《音乐的故事》 (德)保罗•贝克 马立、张雪燕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 《人类征服的故事》 (美)房龙 常莉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9 《东方哲学的故事》 (锡兰)L•A•贝克 傅永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50 《文明的溪流》 (美)H•G•威尔士 袁杜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51 《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 (日本)德田虎雄 李玉莲、李其泰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2 《孙子兵法》 余日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53 《史记选》 司马迁著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54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5 《新编世界五千年》 夏国梁、夏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6 《傅雷家书》 傅雷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7 《知识改变命运》 刘县书、潘燕 三联书店 2000年版

58 《本领恐慌》 王小平 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59 《妈妈的心有多高》 赵定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0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美国杰出少年训练计划》 (美)肖恩•柯维陈允明等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版

61 《培根人生论》 (英)培根 何新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 《致加西亚的信》 (美)阿尔伯特•哈伯德 赵立光、艾柯 译 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

63 《法律的故事》 (美)约翰•麦•赞恩 刘昕、胡凝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64 《人文知识读本》 陈思和 海南出版社 2001年版

65 《英文名篇诵读本》 顾佩娅、苏晓军编译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6 《苏菲的世界》 (挪威)乔德坦•贾德 萧宝森 译 作家出版社 1996年版

67 《成功之路》 (美)拿破仑•希尔张书帆、王明华译 海南出版社 1999年版

68 《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 (美)珍妮特•沃斯、 (新)戈登•德莱顿著 顾瑞荣、陈标、许静译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

69 《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心理学及其应用》 燕国材等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70 《伟大的励志书》 (美)奥里森•马登著吴群芳、余星译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版

71 《居里夫人传》 (法)艾夫•居里 左明彻译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72 《拿破仑传》 (德)艾密尔•鲁特维克 梅沱等译 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73 《我的父亲邓小平》 毛毛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年版

74 《五体不满足》 [日]乙武洋匡著 郅颙译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75 《林肯传》 (美)戴尔•卡耐基 叶维明 译 哈尔滨出版社 2002年版

76 《梵高传》 (美)欧文•斯通 常涛译 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77 《毛泽东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78 《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 傅雷译 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79 《杨振宁传》 徐胜蓝、孟东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0 《微软的崛起》 (美)丹尼尔•伊克比亚、纳珀著,吴士嘉译 新华出版社 1996年版

81 《经营之神王永庆》 赵贤明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82 《邓肯自传》 (美国)伊沙朵拉•邓肯著 张敏 译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83 《激情岁月:郎平自传》 郎平、陆星儿著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84 《永远的乔丹》 章宜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年版

85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林乾 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86 《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 绕忠华 主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7 《科学发现纵横谈》 王梓坤 中华书局 1998年版

88 《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 (美)卡尔•萨根著 李大光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89 《时间简史(插图本)》 (英)史蒂芬•霍金 许明贤、吴忠超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90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美)罗伯特••K•G坦普尔 陈养正 等译 21世纪出版社 1995年版

91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 (美)约翰•布罗克曼 袁丽琴 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版

92 《人之初——人类基因计划透视》 沃尔特•博德默尔等著顾鸣敏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3 《数理化通俗演义》 梁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94 《六大洲动物考察记》 (德)维托斯•德吕舍尔著吴永初 等译 21世纪出版社1999年版

95 《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 (美)卡尔•萨根叶式辉、黄一勤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6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楼庆西 著 三联书店 2001年版

97 《寂静的春天》 (美)蕾切尔•卡逊 吕瑞兰、李长生 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98 《发明启示录》 龚镇雄、宋丹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年版

99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暴永宁译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版

100 《科技英语阅读》 金焕荣 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备选书目:

( )1、《积极思考的力量》斯科特·W·文特雷拉著,汤立群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2、《瓦尔登湖》(美)戴维·梭罗著,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 )3、《徐霞客游记》禾乃译,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 )4、《谈美书简》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 )5、《雪莱抒情诗选》杨熙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 )6、《非智力因素学习》???

( )7、《第三次浪潮》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 )8、《拿破仑法典》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 )9、《科学是美丽的》沈致远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 )10、《基因的故事: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王莉江、苑华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11、《人间词话》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 )12、《余光中诗选》刘登翰、陈圣生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 )13、《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成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 )14、《朦胧诗选》阎月君等选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 )15、《徐悲鸿的一生》廖文静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 )16、《万历十五年》董江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 )17、《边城》沈从文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 )18、《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 )19、《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由2000多名学者在清朝永乐年间用5年时间完成。有一万多册,惊人的37亿字。估计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永乐大典》到底包含了什么?由于百科全书肯定包含了所有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0755年到79000年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被毁或流散海外。

先说《永乐大典》的原件和复印件。

由明朝皇帝任命的王子姚和翰林学士主持。历时三千多人参与,永乐六年完工。3000多人参与编辑、抄写、标记,编成七八千种古今图书,包括经典、史书、书、集、释、道经等。至永乐六年冬成,目录六十卷,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卷数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卷。总字数约37亿字,命名为《永乐大典》。

是在南京写的,但是书写完之后,只做了一本。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时,编辑陈迅奉命从文远馆共100柜的藏品中各选一件,将《永乐大典》本原件运进京宫。到达北京,存放在文楼,其余100柜书暂时存放在左顺门北廊。郑桐六年修建文远馆,于是左舜门北廊的书籍被运入馆内,《永乐大典》仍存放在文楼内。正统十四年,南京文远馆不幸失火,馆内《大典》份手稿和其他书籍全部焚毁。从此《永乐大典》成了孤儿。

因为种种原因,从写出来就束之高阁。记载:“骑马确实多,但没时间找,更没听说有短暂读书展的人。”明朝有277年,16个皇帝。这一时期,除了明孝宗皇帝为了让自己活百岁,将《永乐大典》本《金匮要略》录到太医院外,只有明世宗皇帝“用韵搜,数例有一两不在”。

嘉靖三十六年,北京宫失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世宗怕伤及附近的文楼,下令把《大典》全部赶出来。为了防止意外,他还决定重新录制一份。这件事搁置了好几年,到了嘉靖四十一年秋天,招收了109名书画学员,正式开始临摹绘画。重录前,世宗和内阁大臣徐阶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抄录员早进晚出,登记领取《大典》,按《大典》原样完整复录,做到内容逐字逐句,规格格式一模一样。三叶每天抄,不允许涂改,也不允许雇人抄。这样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貌。

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_逝世,复录工作尚未完成,至隆庆元年四月,历时五年。

明朝以后,才发现原来的永乐已经不存在了。原件去哪了?后人的推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先是说明朝世宗皇帝葬在永陵。因为明朝的皇帝中,只有孝宗和世宗读过《大典》。世宗爱《大典》“包书”,所以原作很可能葬在永陵。明代有很多爱书的人祭。上个世纪,当黄璐国王朱谭的坟墓在山东被挖掘时,有像《大典》这样的书。明永陵更加壮观

第二,有研究认为她藏在黄石一墙之隔。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等人认为,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的故宫,墙体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在建筑上十分罕见。的原作可能藏在黄石集的墙里。

第三,郭沫若等师礼破坏了明亡之时有志向的监生人才库,认为明末已焚原著。更确切地说,原作是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烧毁的。叛军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当他们撤退时,他们放火烧宫殿建筑。

第四,毁于清代大火。根据《大典》的记载,《野获编补遗》的抄本是由黄士毅移到翰林院的。全王祖在翰林院看的时候,就猜到了原作“因为他知道它还在清宫里,古墨也能看到。”到了清末,苗孙权不仅继承了这一理论,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嘉庆二年,干青宫发生了一场大火,真迹被烧毁。”一些学者指出这是没有根据的。由于乾隆清理了宫中的书籍,所有的珍本书籍都集中在干青宫旁边的昭仁殿。但是《大典》有一万多份。比如在清宫里很容易找到真迹,但是在《大典》年没有记载,证明当时的清宫里并没有藏着真迹。

我们目前看到的《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的。原件在哪里?是否还在天地间,因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妨寄一线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她。

第二个问题:我想让你知道《大典》的文案。

《永乐大典》的副本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战争,盗窃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大典》本分散在国内外的只有400本左右。如果继续寻找,不排除世界上有新的发现。

由于《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的副本被重新记录为原件,而原件已不存在,所以我们来介绍一下副本的版本:

载体材料

纸:《大典》是以桑皮和构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那时候在北方习惯叫白棉纸。它被称为“棉纸”,因为它的纵向条纹像棉丝一样断裂。这种纸在嘉靖前后大量生产,纸张洁白柔韧,是印刷书籍的好选择。藏书家俗称“白棉纸书”。012毫米厚的白棉纸

墨:徽州墨是明代最著名的墨,产量也很大。它是用各种配料的黄山松烟制成的,销往全国各地。程氏、方氏等徽商世代经营,享誉海外。朱墨是由辰砂矿物制成的,它的颜色会持续很长时间。

字体插图

字体:除了标题第一个字是用多种篆书、隶书、草书书写外,正文都是楷书。明清时期,科举试卷的字体要求规整,大小统一。所以经科考任命的学生、亭长、翰林院官员,都擅长这类词。明代楷书总体上是浮华的,朴实无华的,有宋元的韵味。明末以后,受董其昌影响,字体追求圆润,亭字日趋平庸。字体工整工整,有一种洒脱的精神。它实际上是一部杰作。

插图:《永乐大典》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宫殿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用传统白线笔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作品精美。贾鲁做副手的时候,也是画师用原图画的。因此,这些插图是宋、元、明初画家绘画的遗存,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书为手绘竹丝柱书,框架高355cm,宽235cm,两面。八行,单行14、15个字,小行双行28个字。盘子的顶部和底部有红色的大嘴和红色的鱼尾。鱼的尾巴上,写着“永乐大典卷”的标题,鱼的尾巴上,写着叶次。它的边栏、象鼻、鱼尾都是手绘的,《鲒_亭集外编》需要几十万张纸。手绘栅栏也是一个大工程。推测不使用工具的话,速度慢,不均匀。可能是边栏和书口用薄板挖空,固定,然后用刷子在木板上涂上红色。列中的垂直网格是另一个时间。中国古代的卷轴系统多采用伍肆网格,据说还有专门的笔床。书里面,正文用的是墨水,引用的书名和开篇文字用的是红色。句子被盖上小红圈,朱墨很聪明,读起来很容易。

绑定形式

为包北庄,即每一页纸,人物面朝外,由中缝对折,书脊先用纸绞紧,外面用一整张黄布包裹,再用纸板包裹,做成书皮。装裱后,书皮左上方粘贴一张蓝色镶边的**长绢书签,标题为“永乐大典卷三十”。右边附一个小小的方形黄绢边签,上面列有书目和此书的顺序。每卷有30-50叶,每卷有两卷,但也有一卷或三卷。这本书高52厘米,宽31厘米。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永乐大典》的散本。

据记载,嘉靖0755年至79000年的抄本在内廷存放了约150年,于清朝雍正年间的1723年至1735年间移至国子监朝拜一亭。此后,这套内府藏书被大臣们借阅整理,不断丢失,遭受各种损害。乾隆三十八年0755年至79000年使用此书。清点时发现少了2422册,约1000册。这一次,已经收集了300多种失踪的书籍。

嘉庆、道光修《永乐大典》、《天禄琳琅书目》时又用了《大典》。这一时期,由于监管制度不严,大量官员将其盗走。此外,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破坏和抢劫,损失从0755到79000不等,不计其数。尤婴侵略军劫掠最多,运回国内作为战利品。光绪元年翰林院整修时,《永乐大典》册的库存书不到5000册。

另据记载,次年翁同_入翰林院查《大典》本,仅存800本。终于在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成为战场。《永乐大典》年,除了战乱的焚烧和破坏,再加上人为的抢劫,翰林院中的册本就在这一点上全军覆没。侵略者将掠夺的大量财富和文物偷运回国,《大典》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手中。国内一些文人书法家也争相购买藏品,以为舶来品可以住进去。这本书《大典》一万多册,曾经藏在明、清两朝的衙门里,不到一百年就几乎绝迹了。宣彤第二年1910年首都图书馆成立时,教育部只拨出60册《大典》,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初期藏书,这些藏书都是被掠夺来的。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天工开物》的藏书。

的毁灭,不仅是中国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为寻找《大典》立下汗马功劳的郑振铎老师,50年前曾感慨:如果《大典》都保存到现在,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个更完整的看法。就说这个存款一百,存款三四的《大典》,我们已经可以从那里得到很多难得的重要信息了。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事实上,清末建首都图书馆时,学部曾提出将翰林院剩余的《大典》册转移到首都图书馆,但未获办理。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周树人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第一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要求国务院将保存在翰林院的《大典》册送交教育部,交由首都图书馆保管,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教育部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前往陆润庠,并向教育部运送了64份《大典》。除4册陈列在教育部图书馆外,其余60册送往史静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进藏的第一批《大典》册。

首都图书馆在认真整理和妥善保护这60册《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到处搜集。其间,首都图书馆几经易名,但大典的收藏从未停止。到1934年,《全唐文》的收藏数量已达93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动荡,政府下令古物南迁。北平图书馆先将敦煌经书、古籍善本、拓片、地图、珍贵西文书籍打包,然后存放在天津大陆银行等安全的地方。1933年5月,教育部命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品、《大清一统志》本、明代志、明代选本等南移,以防万一。北平图书馆接电后,很快将包括《大典》在内的善本运往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在保存的装箱单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大典》南行运输的情况。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不久欧战爆发。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国家图书馆存放在上海的图书馆藏书安全受到威胁。代理策展人袁同礼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大使馆与美国方面联系,决定重新挑选这些珍本书,运到美国保存。所选3000册中有60册《大典》。它在太平洋战争前抵达美国,由国会图书馆保存。1965年,这些善本被转移到台湾省,现在暂时存放在台湾省。

1988年抗战期间,民族危机当头,但爱国文化人从未停止抢救和收集古籍善本。被困在上海的郑振铎老师,不停地出入书店,寻找珍本,与国家图书馆保持联系。馆长袁同礼四处筹款买书。在那段时期收藏的善本中,有两卷《大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典》的征集工作成为一个崭新的局面。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将《大典》11卷归还中国政府。文化部将接收后移交给国家图书馆。为了纪念这一举动,郭图举办了一场《大典》的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劫掠经历。这次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家已经将自己收藏的《大典》册交给国家图书馆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树涛先生将其家族藏书中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赠给州,并致函州图:“我旧藏中有一册《大典》,有《杭子云》,卷7602至7603,愿捐赠给贵馆把珍珠还给合浦,化私为公,也是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几乎与此同时,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同意捐赠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收藏的21卷《永乐大典》册

值得我们感谢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时候,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文物收藏工作,拨专款从香港著名藏书家陈庆华手中购买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有4册《永乐大典》。到1965年,《永乐大典》藏书已达220卷。

在仪式的采集过程中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83年,在山东省叶县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一份《大典》。发现的时候,这本《永乐大典》的头和脚已经不见了,书里有花纹和鞋样。好在当时的农妇虽然不识字,但是从祖上继承下来的敬字惜纸的传统,挽救了这本书《永乐大典》,这也算是它流传过程中的一件幸事。孙家知道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就把它送到了叶县文化馆,叶县文化馆把它转到了国图上,由专业的修复者在收到这本书后进行修复。这本流浪多年的古籍,终于和其他《永乐大典》本书汇合了。截至今年,国家图书馆《大典》藏书已达221册。

2007年,中国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当专家前往上海鉴定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时,一部新的《大典》卷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经过两年的运行,它将被放入西藏国家图书馆。本卷是有韵湖二字的一卷,可以结合西藏原图的部分。

的收藏和保存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的历史。百年来,政府的支持,很多爱国人士和关心国家图书馆事业的人,国外收藏单位的回归,几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心血,都让人感动。作为国家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永远不会忘记。

第五题国家图书馆外《大典》。

除国家图书馆收藏外,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以及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近200册《永乐大典》册。根据已知信息,西藏藏家主要有以下30人: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省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与语言研究所、日本国立图书馆、东方图书馆、京都大学人文学院、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田丽图书馆、日本京家堂图书馆、日本石岛图书馆、大阪府图书馆、日本武田乔部、日本石黑、日本小川奈那弘治、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东方语言学院、伦敦大学、剑桥大学、马登大学、汉堡大学图书馆、科隆莫克图书馆、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乃尔大学、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远东学院、韩国老北京李望知图书馆。

我们在英国和日本看到更多的收藏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了战场,英国大使馆距离翰林院院墙不到1米,所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大典》的英国藏品比较多。在翟兰斯的日记中,美国国会图书馆中记载的一卷《永乐大典》是来自英国的。1989年在爱尔兰发现了五卷《永乐大典》的资料,2002年在《永乐大典》600的国际研讨会上向国家图书馆赠送了一份来自阿伯丁的《永乐大典》的扫描件,当时也不为人知。会上学者透露,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有《永乐大典》的藏书。《永乐大典》的日本收藏数量可能是一个有利因素。1920年,东方图书馆曾在田中敬太郎的文秋堂书店购买10册《永乐大典》,后于1943年分6次购买《永乐大典》,共63册34册。大约在1940年,东方图书馆曾想一次性购买49册刘的《嘉业堂》,但因战争和经费不足而未能如愿。通过当时的满清铁路,收藏于大连图书馆。二战结束后,通过旧苏联归还给北京图书馆。也许通过我们对古籍的普查,会有新的发现。

永乐大典档案目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