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在古代典籍的研究上取得了哪些硕果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一句话》
---------------------------------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材料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
闻一多<<红烛>>赏析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文化学派大师陈序经
曹焕旭
在南开大学的声誉和成就中,凝聚着各学科的创建人及不同历史时期学术带头人的辛勤劳动和奉献,陈序经教授就是这些人中,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一位。
一
陈序经(1903-1967),广东(今海南)文昌县人,现代著名的社会文化学大师,社会历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华侨商人家庭,早年先后就学于海南文昌致远小学、新加坡育英小学、广东岭南中学、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1925年发表《读志随笔》,同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政治学和社会学,1926年获硕士学位,1927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Recent Theories of Sovereignty”(《现代主权论》)。1928年学成回国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1929年与岭南大学教育学系毕业班学生黄素芬女士在新加坡结婚,后同赴德国继续深造,先在柏林大学研究政治学、主权论及社会学,后转到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院研究国际公法。为了便于广泛的搜集资料,深入开展研究工作,除已精通的英文外,这期间又学习掌握了德文、法文和拉丁文。原计划在德国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以后,继续到英国、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学习考察,因1913年父亲病重,放弃在欧洲的研究考察工作,回国继续任教于岭南大学,兼领中山大学的教席。
陈序经1934年接受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聘请,任研究教授主持该所研究部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参与筹建北大、清华、南开联合建立的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又随校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法商学院院长,同时还兼领已内迁到达重庆北碚的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知道1946年8月联大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校为止。其间1944年8月到1945年8月应邀赴美讲学一年,前半年到美国各地讲中美关系和国共合作,后半年在耶鲁大学主将主权论。1946年8月,返回天津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兼经济学院院长及经济研究所研究主任,主持复校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48年8月出任岭南大学校长。但每年仍回南开从事三四个月的研究工作。
1952年院系调整时,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陈序经任中山大学筹委会主任。1954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主持筹建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室,1956年被任命为中山大学副校长,1962年暨南大学在广州复校后兼任该校校长。1964年8月调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67年2月19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南开大学逝世,享年64岁。
二
陈序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东南亚史专家和民族史专家。他从社会学家的视角出发,利用现代社会学的科学方法,研究民族历史和现状,取得了多项引人注目的成果。早在1939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他的《暹罗与中国》一书;1948年《南洋与中国》中文本由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出版;194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蛋民的研究》;1949年岭南大学又出版了他写的《越南问题》;解放以后写成《匈奴史稿》、《东南亚古史研究八种》及《西双版纳历史释补》。
《匈奴史稿》是一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史研究巨著,1954年-1956年拟出近百万字的初稿,1964年又作过部分修订,1989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序经教授对匈奴史的关注和研究起步很早,在中学时期,他听劳师提到对匈奴史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个空白,匈奴西迁的去向是一个历史的谜点,于是就立志解开这个谜,填补这个空白。他所到之处都注意搜集有关匈奴史的资料,特别是在德国留学期间,搜集到西方学者对匈奴史研究的成果和西方保存的有关匈奴的史料。在《匈奴史稿》中他全面介绍了有关匈奴历史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的研究,描绘出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宗教意识、语言和政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论述了匈奴族的兴起、强盛、迁移与衰亡的全过程,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匈奴史研究成果中分量最大、资料最多、涉及面最广、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专著。该书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92年获国家授予的古籍研究与出版奖。
《陈序经东南亚古史研究合集》上下两册,1992年由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与深圳海天出版社三家联合出版,同时在台湾、香港与中国大陆发行。这是陈先生1956-1964年以主要精力从事东南亚古史研究的成果。合集包括《东南亚古史初论》、《越南史料初辑》、《林邑史初编》、《扶南史初探》、《猛族诸国初考》、《禅泰古史初稿》、《藏缅古国初释》、《马来亚南海古史初述》等共八种。其中七种60年代曾经在香港内部出版发送。各书内容大体包括各古国的历史沿革、地理方位、种族源流、社会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对外关系等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早有往来,中国古籍中对东南亚的记载,史不绝书。陈序经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史书中挖掘宝贵的资料,以此为主干,辅以当地的有关资料和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对东南亚各地的多次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每年完成一部的速度写出这八部富有特色、颇有创见的学术专著,成为中国学术界全面研究东南亚古史的开拓者,受到历史学界的普遍赞誉和尊敬。
三
陈序经对文化学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在十几年中,广泛搜集中外史料,运用现代社会学的科学分析方法,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一套系统的文化学理论,以此为基础对中西文化、南北文化、西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排众议,全力提倡学习西方,是我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学术界对于文化问题的讨论日益深入。如何理解人类文化现象,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如何才能使国家昌盛以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这样一些问题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中心议题。陈序经教授生逢其时,在我国现代全面接受东西方教育的第一代学者中,又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这就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全面而深入的接受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他在美国读书时便对文化问题尤为注意,在德求学期间,就写了一篇洋洋大观德《东西文化观》,接过了胡适1929年首先举起来但随后又表示放弃了的“全盘西化”的旗帜,冲入中西文化辩论的中心战场。
1931年底,陈序经先生在《东西文化观》的基础上增订补序,写出8万字的《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由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1933年12月29日在中山大学礼堂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在南方思想界引发出一场关于文化问题的争论。刚满30岁的陈序经,初入学术界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1934年8月陈序经来到当时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南开经济研究所。1935年出版《乡村建设评议》一书。同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纳松、武堉平、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墉、萨孟武、樊仲云等十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重要文章,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陈序经以南开经济研究所的身份写了《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指出“十教授对于文化的意义,简直尚未弄明白”,对“文化”的概念混乱不清;“宣言”表面上是“老生常谈的折衷论调”,骨子里则是“复古与守旧”。全国文化思想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空前规模的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的出路和文化建设方向的大论战。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地处比较安定的后方,少有交往应酬,陈序经正是利用这个时机,对自己多年所搜集的有关文化学的材料及论战中所积累的心得,进行了集中整理,深入开展对文化学的材料及论战中所积累的心得,进行了集中整理,深入开展对文化学的研究工作。在联大社会学系,陈序经还正式开设了“文化学”课,这是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把文化学列入大学课程。1944年陈序经又利用赴美的机会,继续搜集文化学方面的材料。回国后对在联大开文化课的讲稿进行整理,写出《文化学概观》由商务印书馆于1947年出版。
陈序经对社会文化学的深入研究,确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正如《南开今日》上所指出的:“陈先生的研究工作……现在最成功的还是文化问题的研究”,“陈先生讲授社会学特别着重文化,如果我们说清华的社会学是正统学派(吴泽霖先生讲),北大的社会学是唯物学派(许德珩先生讲),那么南开该是文化学派。以社会学而论三大,恰是‘鼎足而三’的”。
四
陈序经教授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可以195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他坚持教育救国,提倡全面学习西方;后一阶段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早在30年代,陈序经就提出“教育是各种建设的根本问题”,积极撰写文章宣传自己要全面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1932年他还是一位岭南大学29岁的副教授,就在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上发表了题为《对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的文章,对广州教育专家在中山大学开会提出的关于“停办文科,或减少数量,同时多设职业学校,以适应社会生活之需要”的有关议案提出质疑,认为“大学教育是为学问而学问的,职业教育是为致用而学问的”,两者都应当提倡,不应顾此失彼;办教育应当文、理、工、农、医合理安排,同时并举。
1935年或1936年陈序经在给南开大学学生出版的刊物上写的一篇《读书六到》的文章中,提出学生读书做学问要做到“口到”:要读的多;“心到”:要想的多;“耳到”:要听的多;“眼到”:要看的多;“手到”:要抄的多;“脚到”:利用脚力去做实际调查工作。抗日战争中他在昆明西南联大写的一篇《释现代生活》的文章中提出,学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生活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有强壮的身体”去“振兴民族与捍卫国家”,就是“日常生活以至讲究学问”,获得“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知识”,“也要有强壮的身体”。
1947年下半年,针对胡适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提出的,发展中国大学十年计划与对记者发表的关于学术独立的谈话,陈序经先后发表了《与胡适之先生论教育》、《公论耶?私论耶?》、《论发展学术的计划》等文章,指出政府不能按胡适先生建议的那样少派留学生,用省下来的钱重点支持五所大学,而应当从别处筹款重点支持所有大学中办得好、水平高得学院或系科;留学生还应该坚持派赴,而且应多向西方派留学生。还提出大学或系科得设置不能过于集中到平、津、沪等少数地区,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条件和需要在全国进行合理布局;公立和私立学校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应当鼓励和支持私立学校办学。
解放以后,特别是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陈序经认真学习***得教育方针,努力工作,坚持进步,把自己熟悉西方教育得专长,用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设上,参与制定教育规划和学校工作条例,为国家做出了新的贡献,受到人民的尊敬。在50年代他就指出,理工分开“弊多利少”,工科缺少理科的支持,水平难于提高;政治、财经缺少文科的支持也不利于提高水平。认为办包括文、理、农、工、医的综合性大学的方向没有错误,应当坚持。1962年他在政协会议上所作的《对于高等教育的一些意见》,系统地阐明了他地教育思想。其中包括:要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要充分认识掌握文字工具的重要性;要拓宽专业基础,提倡文科学生选一两门理科课程,了可学生也要学习文科知识,以拓宽视野,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与思考问题,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要保证教师与科研人员必要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允许教师在有余力的时候从事学校规定之外的学术研究工作。
五
陈序经教授为人正派,治学严禁,有许多优良作风和高贵品质,是后人应当学习的。
陈序经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趋炎附势。解放前他奉派出国前,上级指示他加入国民党,被断然拒绝。上学时因坚持不入宗教,宁愿转出教会所办的学校;就是在做了教会学校校长时,他仍坚持拒不入教。解放以后他在政协会议上,积极参政议政,及时参政议政,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陈序经重视从实际出发,注意作社会调查。1934年到南开以后,头一项工作就是规划主持“工业发展对社会影响的调查”,亲自带人去河北高阳、广东顺德等地调查。抗日战争爆发时,他还在顺德调查现场,直到顺德陷落,他才与同仁仓促离去。他到欧美、东南亚各地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常常利用一切机会考察所到之处的社会方方面面。他积累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使他在社会文化学、历史学及教育学上的研究,得益匪浅。爱护珍惜图书,刻苦勤奋,这是有成就的学者的共同特点,而在陈序经身上显得尤为突出。早年在德国留学时,就在和自己的藏书一起照的一张照片旁写上“宁当穷鬼,不售此书!”在中山大学工作时,有人动员他让出一部分线装书,他说:“我的书是不卖的!”他兼职多,社会活动多,但是不管多忙,每日早晨4点到7点的读书写作一直雷打不动,从不间断。抗日战争时在昆明,工作教书的空隙之中他又写出了二百多万字的文化学专著,同仁友好对他勤奋刻苦的精神无不深表钦佩。
陈序经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事迹很多。他对教授们说:“我这个校长是为你们教授服务的。”他说到做到,耐心接待来访;资助有困难的教师、师生直至马路边讨饭患病的女孩;认真为同事调解家务、关照病人,有的干部孩子患了牙疾,他也去帮助找大夫诊治。此类的事情举不胜举。他对自己和家人,一向严格要求,克己奉公。在他的身教与言教下成长起来的一子四女都已经成为国家的专业技术人才。
陈序经先生谦虚克己,始终如一。1964年他早已是功成名就的大学者,但当有人称赞他所写的东南亚古史的时候,他仍谦逊地说:“我主要是作为一个东南亚古史研究的资料员,先把有关方面的资料整理一下,作为他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参考。作为一个资料员,我也没有做好。”《匈奴史稿》草拟出来以后,他多方征求史学专家的意见,准备修订,可惜他过早地去世。
陈序经教授终生献身于祖国地教育文化事业,使他成为我国现代社会文化学界欧美学派地代表人物和大师级地名流学者。
这里还有更多
考研方向:以唐代文学研究为龙头,别集研究、地域文学研究、佛教文学研究并重,带动其他文学研究协调发展。要重视传统方法与新方法整合运用,将文学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相结合。突出文学资源的属地特色,强化资料库建设,将丰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王运熙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 [美]韦勒克等 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
7、《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8、《论汤显祖及其他》 徐朔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9、《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0、《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意:具体的参考书目还要根据院校的专业要求来选择。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可报考研究生考试的学校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
南开大学
中山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
1、唐代士族、庶族的合流及科举制在其中的作用,《南开史学》1981年第1期
2、司马光《史剡》中的史料学思想,《南开史学》 1983年第2期
3、清初的“佥派剥船”,《南开学报》 1983年第6期
4、章学诚史学思想新探,《南开史学》 1985年第1期
5、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史学史研究》 1986年第3期
6、《史通》编撰问题辩正,《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一)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86年8月
7、一本嘉惠后学的史学专著(署名:陆申),《历史教学》 1988年第1期
8、论历史研究中的抽象性的认识(与刘泽华合作),《红旗》 1988年第11期
9、章学诚的史学创见与修志实践的关系,《南开学报》 1988年第4期
10、清代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清史研究通讯》 1989年第1期
11、章学诚的史学总体观念,《历史教学》 1989年第7期
12、《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官修史书提要订误,史学集刊》 1990年第1期
13、晋起居注综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0年增刊
14、说《康熙起居注》,《史学史研究》 1991年第1期
15、清朝的修史制度及其特点,《南开史学》 1991年第1期
16、清太祖和清太宗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历史教学》 1991年第12期
17、满文老档编撰问题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1年增刊
18、论清高宗的史学思想,《中国史研究》 1992年第1期
19、清太祖一朝实录的纂修与重修,《南开学报》 1992年第6期
20、乾隆皇帝的史地考据学成就,《社会科学辑刊》 1992年第3期
21、“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考析,《清史研究》 1992年第3期
22、《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档关系考析,《历史档案》 1994年第1期
23、后金满文档册的产生及其史学意义,《社会科学战线》 1994年第3期
24、清代国史馆考述,《文史》 第39辑 1994年3月
25、日本尊经阁文库,《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5年第1期
26、读《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二册 (署名 陆申),《史学史研究》 1995年第2期
27、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思想体系(杨翼骧合作),《南开学报》 1995年第5期
28、孙盛史学发微,《史学史研究》 1995年第4期
29、清代前期诸帝维护绝对君权的政治思想(载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30、夜半钟声(及其“说明”),《近代史资料》 总90号 1997年2期
31、《大清一统志》的初修与方志学的兴起,《齐鲁学刊》 1997年第1期
32、章学诚史德论思想评析,(载《中国历史与史学》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年8月)
33、纪传体史书中人物列传的纂修,(台)《历史月刊》 1997年第8期
34、清代官修史书与《大清会典事例》(王鸿雁合作),《史学史研究》 1997年第3期
35、乾隆皇帝传的世纪末的审视(署名:陆申)---兼及传记史学的方法问题,《清史研究》 1997年第3期
36、清初史家吴任臣及其《十国春秋》,载《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37、《四库全书》本《明史》对论赞的修改(杨艳秋合作),载《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38、孙盛《魏阳秋异同》考析 (宋志英合作),载《文史论集》(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39、《四库全书》本《明史》考析 (杨艳秋合作),《清史研究》 1999年 第四期
40、《〈御批通鉴辑览〉考析》 ,载《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 2000年6月)
41、《清世祖实录》的纂修及康熙初期的政治斗争 (侯德仁合作),《清史研究》 2000年第4期
42、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 (刘馨合作) 载《励耘学术承习录――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20周年》 (龚书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43、《十八史略》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44、《毛大将军海上情形》与中日两国的学者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2期
45、日本现藏孤本《新锲纂辑皇明一统纪要》及其反映的明代社会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 中华书局 2001年6月
46、中国先秦时期的史学观念 载《文史论集》二集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
47、系地于史、史地融汇―――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3 日(理论周刊)
48、清廷“敬天法祖”政治原则及其社会影响(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清史论丛》2002年号,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7月。
49、明代史学发展的普及性潮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 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50、史学的发展应当强化学术性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笔谈),《南开学报》2002年第6期
51、中国史学发展前景之我见 (《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问题》笔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3、清太宗朝汉文档案文献考析,《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院系所名称:文学院 电话:23508110
文学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卷本) 罗宗强、陈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1918-2003)》(A、B卷,第二版) 乔以钢等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
《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版,上下册) 崔宝衡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 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文学理论与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增补版) 朱立元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第二版) 陈洪、张峰屹、卢盛江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刘俐俐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汉语
《现代汉语教程》 邢公畹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古代汉语教程》 解惠全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洪波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王红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古典文学文献学
《文献学概要》 杜泽逊撰 中华书局2001年
《古籍整理学》 刘琳、吴洪泽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中、下) 罗宗强、陈洪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文学史》(四卷本,第二版)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第二版) 陈洪、张峰屹、卢盛江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现代中国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1898-1949) 乔以钢总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现代中国文学(1949-2008) 乔以钢总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程光炜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洪子诚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三版) 朱维之等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亚非卷》 朱维之等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比较文学概论》 杨乃乔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高级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第二版)》 陈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大学语文教师手册(第二版)》 陈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大学语文拓展读本(第二版)》 陈洪、李瑞山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 陈洪、李瑞山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 李瑞山编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文艺批评与文艺写作 《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 王一川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新闻传播学基础
《新闻理论十讲》 陈力丹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 方汉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外国新闻传播史》 郑超然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新闻学理论与实践
《比较新闻传播学》 童兵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新闻采访学新论》 罗以澄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现代新闻评论》(第二版) 赵振宇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 李苓、黄小玲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陆晔、赵民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广告学教程》(第二版) 倪宁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戴元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术理论基础
《美术概论》 王宏建、袁宝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中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
中国画写生 不指定参考书
绘画基础 不指定参考书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教程》 薄松年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艺术发展史》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设计理论基础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设计概论》 李砚祖主编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著 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专业设计 不指定参考书
艺术理论基础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设计概论》 李砚祖主编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课题设计 不指定参考书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理论十讲》 陈力丹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 屠忠俊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出版专业基础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文化概论》 韦政通著 吉林出版社2008年
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艺术理论基础
《艺术学概论》(第三版) 彭吉象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艺术概论》 蒋勋著 三联书店2007年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三联书店2009年
艺术史与艺术批评
《中国艺术通史》 王琪森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
《西方艺术批评史》 [意]文杜里著,迟轲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述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略论唐代人神情恋故事范型的因袭与新变》,《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唐人小说人鬼情恋故事范型及其文化心理观照》,《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第3期
《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论唐人传奇的审美趣尚》,《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名士传〉、〈竹林七贤论〉考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6期(转载)
《汉魏六朝杂传兴盛的人文观照及其品格检视》,《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习凿齿及其杂传创作考论》,《渖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中国古代小说离魂故事范型的文化观照》,《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3期
《林冲:士人人格范型的寄寓》,《水浒争鸣》第十辑,崇文书局,2008年10月;《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诗意的奇遇:唐人小说〈柳归舜〉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离魂故事范型》,《明清小说研究》2008第1期
《月老传说与唐人婚恋观的小说观照》,《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略论唐人小说之史才、诗笔与议论》,《渖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鲁智深:理想人格范式的承载》,《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冉冉香魂逐君去:〈离魂记〉赏析》,《名作欣赏》2006年第12期
《韩愈与传记文》,《韩愈研究》第五辑2006年9月
《虚构与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论〈晏子春秋〉的传记文学品格》,《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期
《从汉魏六朝杂传到唐人传奇》,《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5期
《〈赵飞燕外传〉考论》,《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
《生命理念的投射:嵇康与〈圣贤高士传赞〉》,《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六朝杂传叙事建构的小说化倾向》,《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
《略论杂传之渊源及其流变》,《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刘向杂传创作考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刘向〈列士传〉辑校》,《文献》2003年第2期
《论汉魏六朝杂传人物传写的小说化倾向》,《渖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东方朔传〉考论》,《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曹瞒传考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
《文士群像的速写:〈文士传〉考论》,《古籍研究》2002年第4期
《曹瞒传考论:兼论六朝杂传的小说化倾向》,《古籍研究》2002年第1期
《略论皇甫谧杂传的小说品格》,《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六朝杂传概论》,《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皇甫谧考》,《文献》2001年第4期
《六朝杂传与传奇体制》,《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
《禅境理念与境界的话语建构》,《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论六朝杂传对史传叙事传统的突破与超越》,《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禅思维与艺术创造的体物方式》,《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佛教治心理论与艺术个性化》,《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论〈通鉴纪事本末〉的史学成就》,《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南朝佛学与文学——以竟陵“八友”为中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参撰《中国佛教通史》(赖永海主编,15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在《文学遗产》、《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世界宗教文化》、《江汉论坛》、《江西社会科学》、《佛学研究》、《宗教学研究》、《古籍研究》、《禅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河北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发表诗歌《母亲》(1989年)、《如果》(1990年);散文《希腊神灯》(1989年)、《幽幽紫荆花》(1989年)、《梦中珠华》(1990年);小小说《月儿的婚纱》(1991年)、《梦里不知身是客》(1991年)、《又见桂花开》(1991年)、《年轻人的故事》(1991年)、《四季的安排》(1992年)、《青春的印记》(1992年);短篇小说《地久天长》(1992年);杂文《丑陋的大学生》(1994年)。 1990年,《梦中珠华》获应城市文化馆国庆征文二等奖。
1991年,《梦里不知身是客》获湖北大学“建党七十周年”征文二等奖。
1991年,《又见桂花开》获湖北大学“我爱湖大”征文一等奖。
2002年,《年轻人的故事》(载《当代作家》1991年第4期)获湖北大学大学生优秀科研二等奖。
2002年,《魏晋时期的孝道观》获湖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2003年,获南开大学“光华教育奖学金”二等奖。
2003年,获南开大学文学院第七届“叶氏驼庵奖学金”二等奖。
2003年,获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创新奖学金二等奖。
2009年,获湖北工程学院(原孝感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奖。
2009年,获湖北工程学院(原孝感学院)优秀教学奖。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杨琳 出生地 :甘肃临夏市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 :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 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著作,论文,文献研究,文化研究,获奖记录, 人物经历 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8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文字学、文化语言学、民俗学等。 主要贡献 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著作 1 新型古代汉语(副主编) 巴蜀书社1993 2 语言与文化探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汉语辞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社1996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小尔雅今注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4;第2版,2010;第3版,2014 7 天津民俗(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 重阳 北京:三联书店2009 9 训诂方法新探 商务印书馆2011 10古代汉语(与董志翘共同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第2版,2014 11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 一 语言文字研究 1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2 2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5 3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4 4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1 5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4 6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3 7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1 8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1 9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3 1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1 1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2 12 古书的国语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19926) 13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3 14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4 15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4 16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99412) 17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6 18 东州考 文献1995:2 19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1 20 汉语辞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4 21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4 22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2 23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7 24 辞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5 25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19987) 26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4 2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5 2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1 2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3 30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6 31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20001) 32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4 33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3 34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10) 35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1 36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1 37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20013) 38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 39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1 40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2 41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42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3 4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4 44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200311 45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20041 46《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20044 47《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48“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 49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6 50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1 51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12 52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2 53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3 54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2 55《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20066 56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2 57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8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612 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20079 60“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2 61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2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3 63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5 64“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阿”的出现时代 65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2008 66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2 67《〈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68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6 6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4 70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2 71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1 72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 73《汉语大词典》光碟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4 73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1 74“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4 75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12 76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2 77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78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79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80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81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82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84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85“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86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87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88辞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89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0”棒“与”老板“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2:2 91谐声字以谐韵为原则说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2“结裹”与“结果”的源流及纠葛 语言研究2013:1 93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华夏文化论坛第9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94俗语词研究概说 文化学刊2013:5 95“烧包”考源 励耘学刊2013:1 96俗语词的流变规律 文化学刊2013:6 97“吹牛皮”“拍马屁”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3:2 98“骨董”考源 长江学术2014:1 99“华佗”之名来自外语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 100“调包、捣包、捣鬼、日鬼”等词考源 励耘语言学刊2014:1 101中古辞汇研究的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 102《兰亭集序》:“怏然自足”还是“快然自足”? 古典文学知识2014:4 103文化语言学论纲 文化学刊2014:5 104二百五与二五眼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4:1 105“张致”与“失张失致”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8辑,巴蜀书社2014 106“皮草”与“布草”考源 澳门语言学刊2014:1 107“草”之雌性义考源 燕赵学术2014年秋之卷 108《汉语复音词研究新探》序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09“野狐禅”非佛源考 文学与文化2015:1 110发昏章第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考源 文化学刊2015:6 111“扒灰”考源 文化学刊2015:7 112“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文化学刊2015:8 113“之乎者也”没有迷 文学与文化2015:2 114“猫腻”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9辑,巴蜀书社2015 115“毛病”考源 文化学刊2015:9 116上当·卖当·打当考源 文化学刊2015:11 117方言词“尕”“玍”的由来 南开语言学刊2015:1 118论相邻引申 古汉语研究2015:4 119“抬杠”与“顶缸”考源 文化学刊2015:12 120楚简《老子》男阴之“鸟”考释 中国文字研究第2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121“侃大山”“摆龙门阵”考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122半吊子·三脚猫考源 文化学刊2016:2 123“赧郎”新解 古典文学知识2016:2 124“露马脚”考源 文化学刊2016:3 125辞汇生动化与俗语词的理据考索 辞汇学理论与套用(八),商务印书馆2016 126拖油瓶考源寻根2016:2 127“装蒜”“一 债”考源 文化学刊2016:4 128《金瓶梅词话》中的三种“语言指纹”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129“盂兰盆”考源文化学刊2016:6 130“吃醋”考源励耘语言学刊2016:1 131倒霉·倒灶·刷子考源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32俗语词“停烛·停灯”考源南开语言学刊2016:1 133“顶呱呱·呱呱叫”考源长江学术2016:3 134“铜斗、泼天、泼天閧、拨天关、泼家私”考释文献语言学第3辑,中华书局2016 135察只子·
本文2023-08-06 22:12: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