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恶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阳虚恶寒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及症状 5 辨证论治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阳虚恶寒的方剂 2 治疗阳虚恶寒的中成药 3 治疗阳虚恶寒的穴位 4 古籍中的阳虚恶寒 1 拼音

yáng xū è hán

2 英文参考

chills with yang asthen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阳虚恶寒为病证名[1]。恶寒证之一种[1]。

4 病因病机及症状

因阳虚火衰所致恶寒证。

《证治汇补·恶寒章》:“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辟,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踡卧,足冷,濈濈自汗,两尺沉细。”

5 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治宜温补元气,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之类择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医碥·恶寒》:“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芪之类助阳固表。”

治宜温补元气,其微者选用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6

。。。。。。不懂你的提问。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肾藏一点真阳,心藏一点真阴。真阳势升,故肾水势力所趋上交心火,真阴势力所降,故心火下降秘藏肾火。所以阴虚不制真阳,浊阴可上逆,阳虚命门火衰,阳气不升。凡肾中一点真阳如真龙盘踞,水愈涨,龙浮水中亦涨,所以有一些见似火旺之证,也可为阳虚所致。肾阳开合不利,脾阳运输不利,肺阳水道不利,自然小便不利了啊。这没有争议啊 。阳虚一旦损及到阴了,说明肾精耗的差不多了,自然诸证皆可见 。而且你要清楚一点,肾中所藏的是元阴元阳,阴阳互损是损及本元,并不是你所理解的脏阳损脏阴那么片面,所以自然得症有主要和次要。

你如果基础不好建议先看基础理论和教材用书,一开始看古籍只会越陷越深

心虚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虚泛指心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一般症状为心悸,心痛,怔忡,气短,健忘,易惊,心中闷闷不乐,睡卧不安,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肢麻,舌淡胖嫩,或嫩红,脉虚或促或结或代。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虚为证候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㿠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心血虚为证候名。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症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宜补血安神。血为阴,故亦作心阴虚。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心阴虚为证候名。由劳神过度或久病、热病耗伤心阴所致。症见心悸,心烦,失眠,易惊,健忘等;甚则可见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治宜养心安神。

详见百科词条:心虚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2:38:55 共5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很多人在生活中是阳虚体质,这个是很容易让大家就看出来的,因为这个体质有很明显的症状,有什么症状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1症状一: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这些症状都是一些表象的,一看就能看出来的。

2症状二: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这些都是阳虚体质导致的一些现象。

3症状三:腰膝冷痛;怕冷、手脚冰凉;经常腹泻;脸色灰白或发黑。在生活中多吃点补品补一下身体。

注意事项

在生活中要多吃点补品,不要吃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睡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喘有寒、有热、有水病。寒喘遇寒则发,热喘发于夏,而不发于冬水病者,小便涩,胸膈满闷,脚微肿是也,更有肺热,有肺虚,有胃热,有肾虚,最宜分别。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然痰盛而喘,则治痰为本,而利气为标,气实而喘,则气反为本,痰反为标,哮喘未发,以扶正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若自少腹下火气冲于上而喘者,宜补阴以敛之。

凡咳不得卧,其脉浮,按之虚而涩 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大宜补阴壮火,火归则为气为痰,俱不泛上矣。

久病肺虚而发喘者,必少气而喘,右寸脉微,或虚大无力,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新病气实而喘者,寸脉沉实,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宜桑白皮、苦葶苈泻之。凡喘正发时无痰,将愈时却吐痰者,乃痰于生发之时闭塞不通,故喘甚。当于其时,开其痰路则喘易安也,宜桔梗汤及枳壳、栝蒌、杏仁之类,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却调其虚实。 喘者,张口抬肩者是也。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戴复庵曰∶短乏者,下气不接,上呼不来,语言无力,宜补虚,四桂饮木香减半,加山药、黄 各一钱。东垣曰∶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气,气不足乃尔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 。更曰,少气短气,治法各异。夫短气有虚有实,治法有补有泻,故曰,短气有属饮,脉必弦滑,宜苓术甘桂之类渗之,或从小便中去之,一属气虚,脉必不足,若少气则纯属不足也。治惟有补而已,中年人病后,气促痰嗽,腿足冷肿,腰骨大痛,面目浮肿,太阳作痛,悉属命门火衰,阳虚之候,用八味丸料佳。若作痰治立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