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标本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十二经标本部位 41 手太阳标本 42 手太阴标本 43 手少阳标本 44 手少阴标本 45 手阳明标本 46 手厥阴标本 47 足太阳标本 48 足太阴标本 49 足少阳标本 410 足少阴标本 411 足阳明标本 412 足厥阴标本 5 十二经标本的应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二经标本 1 拼音
shí èr jīng biāo běn
2 英文参考the branches and origins of the elve channels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十二经标本为经络学名词[1]。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标本即标部和本部,是经络的分部关系之一,经络在四肢者为本,在头面、躯干者为标[1]。十二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1]。
4 十二经标本部位[1]
各经标本部位如下表:
十二经标本部位表
十二经名称
本部
标部
足
阳
足太阳
跟以上5寸中
两络命门(目)
足少阳
窍阴之间
窗笼(耳)之前
足阳明
厉兑
人迎、颊、挟颃颡
手
阳
手太阳
外踝之后
命门(目)之上1寸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耳后上角下外眦
手阳明
肘骨中(曲池)上至别阳
颜下、台钳上
手
阴
手太阴
寸口之中(太渊)
腋内动脉
手少阴
锐骨之端(神门)
背俞(心)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2寸中(内关)
腋下3寸(天池)
足
阴
足少阴
内踝上下3寸中
背俞(肾)与舌下两脉
足厥阴
行间上5寸所
背俞(肝)
足太阴
中封前上4寸之中
背俞(脾)与舌本
41 手太阳标本手太阳小肠经的本部,在手外髁(腕后尺骨小头部)之后的养老穴;其标部在命门之上1寸,约当攒竹穴部[2]。《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42 手太阴标本手太阴肺经的本部,在寸口,约当太渊处;其标部在腋内动脉,约当天府穴处[3]。《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
43 手少阳标本手少阳三焦经本部,在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约为中渚和阳池穴部位;其标部在耳后上角向下至目外眦,约当角孙一丝竹空一瞳子髎穴部位[4]。《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马莳注:“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手小指之四指间上二寸液门穴,标在耳后之上角丝竹空。”
44 手少阴标本手少阴心经的本部,位于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标部在背俞,当为心俞穴。[5]《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即该经本在锐骨端,约当神门穴;标在背俞,即心俞穴。
45 手阳明标本手阳明大肠经本部,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由此直上至别阳处(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注为臂臑穴);其标部在颜下合钳上(楼氏注当为头维)[6]。《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按:《黄帝内经太素·经脉标本》作“颊”)下合钳上也。”该经本在肘骨中,当曲池等穴处;标在颜下合钳上,约当人迎等穴处。
46 手厥阴标本手厥阴心包经的本部,在掌内上腕2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7]。《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即该经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约当内关穴处;标在腋下三寸,约当天池穴处。
47 足太阳标本足太阳膀胱经的本部,在足跟外侧以上5寸中,约当跗阳穴部;其标部在左右两络命门,约为睛明穴部[8]。
48 足太阴标本足太阴脾经的本部,在中封穴前上方4寸之中,约为三阴交穴;其标部在背俞和舌根部,约为脾俞、廉泉穴部[9]。
49 足少阳标本足少阳胆经的本部,在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之间;其标部在窗笼(耳)之前的听宫穴部[10]。《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窍阴之间,约当于窍阴,侠溪之处;窗笼之前,约当听宫、听会之间。
410 足少阴标本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阴肾经的本部,在内踝之下1寸,再由此上3寸(即内踝上2寸)的复溜、交信穴(张景岳和丹波元简等同意上述观点);其标部在其背俞(肾俞穴)以及舌下两脉(夹)廉泉穴[11]。
411 足阳明标本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阳明胃经本部,在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其标部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部[12]。
412 足厥阴标本足厥阴肝经的本部,在行间穴上5寸许的中封穴部;其标部在其背俞(肝俞穴)[13]。《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行间上五寸所,指中封穴,标在肝俞。
5 十二经标本的应用在人体穴位中,有一部分具有益智作用。这些穴位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祛病和增智。前者是消除影响智力的病态,如治疗热邪、痰浊、瘀血等导致的痴、愚、顽、钝、健忘、多动;后者用于加强各种智力因素,如聪耳、明目、安神、补气。下面扼要选介一些常用穴位,供参考。
(1)上肢常用穴
神门:位于手掌根部横纹的小指一侧,用手按到的两根“筋”之间,靠近掌根横纹处。此穴有“治善忘,狂癫,痴呆,惊悸,怔忡,心烦,安神定志”等作用。针刺时可直刺03~05寸。
阴郄:位于神门穴上05寸。有“养心,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针刺可直刺05~08寸。
通里:在神门穴上1寸处。此穴有镇静安神作用。针刺可直刺05~08寸。
少冲:4在小指指甲根角旁靠大拇指一侧约01寸处。此穴“开窍清心,醒脑开窍,治心悸,癫狂”。一般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少泽:在小指指甲根角旁与少冲相对的另一侧,亦距指甲根01寸处。作用与少冲相似,可“安神定志”。刺法同少冲穴。
中冲:位于中指尖端中央,距指甲01寸处。此穴“开窍,疗神气不足,失志”。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商阳:在食指指甲根部,靠大拇指一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此穴有“醒脑开窍,聪耳”之效。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劳宫:握掌时,中指尖下所指之处。可治“癫狂,痫证”,有“镇静安神”之效。直刺03~05寸。
后溪:手握拳时,手掌内侧赤白肉际,掌中大横纹尽头处。此穴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聪耳宁心之效。针刺时直刺05~1寸。
列缺: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突起处时,指尖所指的骨缝是此穴。此穴能治健忘之症。针刺时,向上方沿骨缝斜刺03~05寸。
合谷:即虎口穴。取穴方法为:将大拇指第一关节横纹对准另一只手虎口的边缘,按下拇指,当拇指尖下的地方即为合谷。有聪耳开窍,镇静安神的作用。针刺时直刺05~l寸。
大陵:位于腕横纹正中央处,在掌后两根大筋之间。此穴有宁心安神功效,清心热,安心神,对失眠、烦躁有较好疗效。针刺时直刺05~08寸。
内关:在大陵穴上2寸处。此穴有宁心之效,对心悸、神志失常疗效很好。针刺时—直刺05~1寸。
间使:在大陵穴上3寸处。此穴宁神益志,对多动症等有效。可直刺05~1寸。
养老:正坐位时,前臂平放桌上,掌心向胸,此时尺骨小头(即靠近桌面的臂骨“孤拐”)上侧有一凹陷,此即养老穴。此穴明目聪耳。可直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
曲池:姿势同上,曲肘,当肘弯横纹外端的尽头处即是。此穴清热泻火宁心,治健忘、心烦等症。直刺1~15寸。
少海:姿势同上,曲肘,当肘弯横纹内侧端的尽头处,与曲池相对。此穴定神志,治健忘。可直刺05~1寸。
中渚:握拳,在手背第四、第五掌骨小头后侧之间凹陷中。有开窍聪耳之效。可直刺03~05寸。
支沟:在手背横纹上3寸,前臂两根骨头之间。此穴通窍聪耳,且能通便,对智力不足而兼有大便秘结者适宜。可针刺1寸。
(2)下肢常用穴
大敦:在足拇趾外侧,距足拇趾甲根外侧约01寸左右处。可醒脑开窍。一般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厉兑:在第二趾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有清心安神,醒脑开窍之效。亦多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隐白:在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功效、刺法同上。
太溪:在内踝与足后跟腱之间取穴。有醒脑开窍之功,用于失寐、耳聋、智力减退等症。可直刺05~1寸。
大钟:在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此穴“调先天之气,补肾和血,益精强神”,能治疗痴呆、嗜睡等症。针刺时直刺05~1寸。
照海:在内踝下缘凹陷中。能“养心安神”,治健忘、不寐、多动等症。针刺时直刺05~1寸。
申脉:在外踝下缘凹陷中。能安神定志。治疗烦躁多动,心神不宁。针刺时可直刺03~05寸。
足临泣:在第四、第五跖骨关节前方凹陷中,距第四、五趾缝15寸。有明目聪耳之效。针刺时直刺05~1寸。
悬钟:在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处。可治疗健忘、耳聋等。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三阴交: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可治疗失眠、健忘等。针刺时直刺1~15寸。
丰隆: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外一横指处。此穴除湿祛痰,主要用于痰湿较重的智力不足或智力障碍。
足三里:在膑骨下缘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此穴是人体强壮要穴,有健脾养胃之效,可用于智力不足兼体虚胃弱症状者。正常儿童经常用艾条灸此穴,则有益智健体、聪耳明目之效。
委阳:在膝弯后,胴横纹外端尽头处。古籍记载此穴可治“失志”,有强神益智之效。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3)躯干部常用穴
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心气在体表的反应点,与心神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对智力调整的作用很大,可调理气血,养心安神,益智定志;治疗健忘、语迟、多动、心悸不宁等。针刺时可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肝脏俞穴,有清肝柔肝之效,可用于治疗神志病属阳热亢奋者。刺法同上。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脾脏之外应,有健脾之效,可用于健忘、失聪、多动、易惊等属脾虚者。刺法同上。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该穴是肾脏之外应,有补肾固精之效。对于先天不足或多病伤及肾气之智力低下症,有填精补髓、健脑益智之效,并可以治疗健忘及视力、听力减退、小儿多动症等病症。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会阴:男性在阴囊与肛门之中间,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中间;该穴有补阳益肾,填精补脑,开窍急救等功效。对少儿智力发育不全或神志障碍性病变有治疗作用。日常用艾条灸,可促进智力发育。针刺可直刺05~1寸。
上脘:在肚脐上5寸处。该穴有安神定志、和胃化痰之效。可用于治疗小儿癫痫。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巨阙:在肚脐上6寸处。功效同上。针刺时针尖向下斜刺05~1寸。
鸠尾:正对剑突下缘处。功效同上。针刺时针尖向下斜刺04~06寸;注意:此穴不宜艾灸,即使病情需要,亦不可灸7壮以上,否则反而损伤智力,“损神少志”。
神道: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此穴可用于治疗健忘。针刺时向上斜刺05~1寸。
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该穴有清热、安神之效,可用于智力不足见有热症者。刺法同上。
陶道: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功效、刺法同上。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该穴为阳经聚会之处,有清热宁神、镇静情志的作用,凡见有热象、亢奋症状的智力障碍均可选用。
(4)头面部常用穴位
人中:又称“水沟”,在鼻子下面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该穴是急救要穴,用于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治疗一切见有智力障碍或神志丧失的急症。亦用于治疗小儿痴呆等。一般不用灸法,针刺时可向上斜刺03~05寸。
印堂:在两个眉头之间。该穴有清脑醒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健忘,头脑昏沉,注意力不集中等。一般不用灸法,针刺时用沿皮刺(平刺),进针03~05寸。
翳风:在乳突(耳根后那块突起的骨头)前下方,平耳垂下缘的凹陷中。此穴为益智常用穴,并有聪耳之效。针刺时直刺08~1寸。
听会:在耳朵前的屏间切迹(即“小耳朵”下面的凹槽)前,下颌髁状突(手摸到的突出骨头)后,张口时即出现一个较大的凹陷。该穴专治听力减退。针刺时张口,向凹陷中刺05~08寸。
除了以上介绍的部分穴位外,耳穴对智力疾病的治疗、保健等也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方便,实用,无痛苦。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门 41 神门的别名 42 出处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45 所属部位 46 神门穴的定位 47 取法 48 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主治病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4152 治疗惊悸 4153 治疗嗜眠症 4154 治疗高血压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4158 增强肺功能 5 耳穴名·神门 51 神门穴的定位 52 主治病症 53 方法 6 经穴别名·神门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71 定位 72 主治病症 73 刺灸法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 9 神门指心脉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门 1 拼音
shén mén
2 英文参考Shénmén HT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T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门:1.经穴名;2耳穴名;3经穴别名;4经外奇穴名;5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6心脉。
4 经穴名·神门穴位 神门 汉语拼音 Shenmen 罗马拼音 Shenmen 美国英译名 God's Doo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HT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C7 富耶氏 C7 德国 H7 英国 H7 美国 He7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1]。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2]。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1]。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1][3]。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41 神门的别名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42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
43 特异性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44 穴名解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45 所属部位腕[4]
46 神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3][5]。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神门位于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凹陷中[2]。
神门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神门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肌腱)[2]
神门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神门穴的位置(肌肉)
神门穴的位置(骨骼)
47 取法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6]。
快速取穴:微握掌,另手四指握住手腕,屈拇指,指甲尖所到凹陷处即是神门穴[7]。
48 穴位解剖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1]。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5]。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5]。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2]。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神门有宁心、安神、通络作用[1]。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6]。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6]。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8]
410 主治病症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5]。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1]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2]。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6]。
神门穴为治精神病和心脏病的要穴。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五官科系统疾病: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
其它: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直刺02~05寸[5]。
一般直刺03~05寸[1][2][6];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6]。
注意:神门穴在腕关节处,禁探捣[6]。
4112 灸法可灸[5]。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2 配伍神门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绞痛[1]。
神门穴配少商、涌泉、心俞治呆痴[1]。
神门配内关、三阴交治神经衰弱、失眠[1]。
神门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神门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6]。
神门配少商、涌泉、心俞,治痴呆[6]。
神门配鱼际、太冲、大敦、关元,治遗尿[6]。
神门配后溪、鸠尾,治五痫[6]。
413 特效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神门穴,每次1~3分钟,可调理心烦、失眠、糖尿病、高血压等症[7]。
414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针灸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针灸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心门专治心痴呆。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4152 治疗惊悸据报道针刺神门穴,以精神 所致的惊悸有较好疗效。
4153 治疗嗜眠症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4154 治疗高血压针刺动物“神门”,对实验性垂体性高血压,有迅速降压作用[1]。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6][8]。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6]。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性病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明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6]。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性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6]。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1]。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节细胞内。
4156 对血脂的影响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重 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轻 ,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对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6]
针刺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效应也有差异,重 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 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8]。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1]。
4158 增强肺功能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8]
5 耳穴名·神门神门(shénmén TF4 shenmen)为耳穴名[1][3]。
51 神门穴的定位耳穴·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3]。
耳穴·神门位于三角窝内[1]。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1]。
52 主治病症
耳穴·神门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等[1]。
53 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1]。
6 经穴别名·神门
神门为经穴别名[1]。出《经穴纂要》。即中都[1]。
中都为经穴名(Zhōngdū LR6)[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10]。属足厥阴肝经[9]。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9]。中即中间,都指聚会,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9]。中都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9]。正坐或仰卧取穴[9]。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9]。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10]。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9]。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等[9]。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9]。一般沿皮刺03~05寸[9]。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7 经外奇穴名·神门神门为经外奇穴名[1]。出《针灸真髓》。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肠出血。
71 定位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1]。
72 主治病症主治肠出血[1]。
73 刺灸法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2]。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11]。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1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
9 神门指心脉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南唐·何若愚着《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着《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日时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着“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已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已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西安大唐汉方肿瘤研究所系列抗癌组方根基于深厚的当今中医临床实践并依照《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子午流注”经络运行理论为基础,并大量吸取了对现代医学的有关认识、进展和经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预防和治疗、康复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理性总结归纳,临床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为大量国内外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庭带来福音,使众多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理论。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
本文2023-08-06 22:21: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249.html